現代農業發展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農業發展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農業發展建議

篇1

【關鍵詞】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確立了“城鄉統籌”在我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主要包括: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進一步提出“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目標,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要任務,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可見,促進農業升級轉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實現城鄉統籌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徑。

沈陽市于洪區結合自身特點和產業基礎,不斷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隨著近幾年的發展積累,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1年6月,經省政府同意,遼寧省沈陽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批復沈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將于洪區列為沈陽經濟區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的請示》。要求于洪在體制機制上先行先試,統籌城鄉,消除“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經驗做出示范。以此為契機,于洪區特開展了“于洪區農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為途徑,進一步推進向現代農業轉型、進一步提升農業總產值、進一步加大農業投資額、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進一步提升帶動示范作用,以實現于洪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

2現代農業的內涵和基本特征

2.1現代農業的內涵

關于現代農業的內涵,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多種解釋,其中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三種:

現代農業解釋一: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

現代農業解釋二:現代農業是指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各發達國家所出現的高度發達的農業。他實現了全面機械化,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生產經營達到高度社會化、集約化、專業化和企業化,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新階段。

現代農業解釋三:現代農業是指整個農業的生產組織、生產管理、生產經營、生產工具、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觀念,及其農產品的質量、儲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當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2.2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

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續化、目標是產業化。相比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主要具備以下基本特征:現代農業是科技支撐型農業、現代農業是生產領域廣闊的農業、現代農業是生產要素投入集約型農業、現代農業是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高生產率和高效益農業、現代農業是產供銷加社會化農業,現代農業是以生產、生活、生態為目標的可持續產業。

3于洪區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3.1發展背景

于洪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西北部,地處沈陽經濟區沈阜城際連接帶的龍頭,是實現沈阜一體化建設及沈陽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戰略節點。全區總面積499平方公里,現轄12個街道,總人口62.6萬人。于洪區經濟發展快速,GDP增長幅度列居全市第三,尤其是二產、三產總產值增長幅度明顯,經濟綜合實力進入全市第一集團,為于洪區“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農業發展計劃做好了準備。

2010年,于洪區結合自身區情和未來發展,提出了“現代化生態新城區、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的總體定位和“沈陽裝備制造配套產業基地、沈陽經濟區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產業定位,明確了發展農業、統籌城鄉在全區發展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3.2農業發展現狀情況

3.2.1現狀情況

近年來,于洪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建立農業經濟區,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農業科技建設、深化農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現代化、標準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經濟總產值穩步增長,農事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居民收入顯著增加。

于洪區在發展農業過程中,注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引進,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于洪區的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升,環際精品蔬菜水培植生產技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小韓村農業專業合作社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專門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和實驗。目前,于洪區已形成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如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工廠化浮板菜生產基地、有機北蟲草生產基地、設施花卉生產基地、小韓工廠化特菜生產基地等,其技術和產量均達到全省甚至全國的領先水平。

從于洪區農業發展的現狀情況和未來趨勢不難看出,于洪區的農業發展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的新階段。

3.2.2現階段發展瓶頸

經過不懈努力,于洪區的農業發展成績顯著,尤其是現代農業的發展在全省甚至整個東北地區都具有示范、帶動作用。但是,相比于國際上成熟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地區,于洪區的農業發展在諸多方面尚顯不足,還需進一步提升。

1)產業發展需進一步升級

在于洪區2010年的全區生產總值中,農業僅占了6.2%,相對于工業的48.5%和三產的45.3%,農業發展明顯滯后。并且,對比于二產、三產的產業增加值完成額和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情況,農業也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需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加快向現代農業的升級轉型。

2)現代農業的外延度不強

現代農業的外延是指其特有屬性所反映的對象和范圍,根據現代農業的屬性,以一產為主,不斷向外部拓展,形成新的產業形式。如一產向二產延伸和融合,產生了農產品加工業;一產與旅游業融合,產生了旅游農業;一產與物流配送業融合,產生了農產品物流配送業;一產與農產品出口貿易融合,產生了創匯農業;一產與材料產業融合,產生了設施農業等。

從于洪區目前的農業發展來看,其類型基本上是依托現代農業的生產屬性而進行的農事生產活動。雖然也有一定的農產品加工業,但多為農產品粗加工業,尚沒有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并且現有的農產品加工業也僅是農事企業內部的一個配套環節,并沒有專業化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由此可見,于洪區的農業發展尚處于現代農業的初級階段,其生活、生態屬性還有待開發,與二產、三產的融合還有待增強,亟需建立一個完整的涵蓋了上、中、下游產品的產業鏈條,以將現代農業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發揮淋漓。

3)龍頭農業項目集聚度不高

于洪區現有農事龍頭企業68家,規模以上44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26家。從龍頭農業項目的分布情況來看,一方面,龍頭企業項目分布零散,無法進行健全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利于農事企業有效利用城市在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各龍頭企業自成一家,相互之間的聯系度不高,未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生產,不利于現代農業上、下游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現代農業十分優異的外部效應未得到良好的發揮。

4)需進一步加強農業品牌塑造

所謂品牌農業是指經營者通過取得相關質量認證,取得相應的商標權,通過提高市場認知度,并且在社會上獲得了良好口碑的農業類產品,從而獲取較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目前,于洪區擁有注冊商標45個,涌現出“綠豐牛肉”、“波士頓生菜”、“小韓特菜”等一批優質名牌產品。其中,綠豐食品有限公司作為遼寧省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遼寧省第一家牛肉出口創匯清真企業,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沈陽賽區牛肉產品唯一指定供應商。于洪區現有19個農產品獲得認證,其中有機食品3個、綠色食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13個。

于洪區在農產品的品牌打造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目前市場的認知度來看,這些品牌尚未得到城市居民的廣泛認知,還需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塑造,以打開于洪區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

5)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

通過對國內外多個發展較好的現代農業產業區的研究不難發現,現代農業需要有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作為其有序發展的后盾和保障。例如,荷蘭沿農業產業鏈把各項與農業相關的活動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政府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維護市場秩序,并建立農業部,其職能包括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產銷制度完善。 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府以服務為主導,以“小政府、大服務”的理念,營造了良好投資環境和人才培養機制。

于洪區的農業發展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缺少由政府主導的綜合型的市場配套服務,如農產品的物流、銷售、農業信息咨詢、農產品質量標準和安全檢測等,制約了其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的于洪區,在不斷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同時,更要注重市場體系的建立,以積極推進農業的升級轉型。

4于洪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4.1對接城市產業,擴展現代農業的產業形態

現代農業除了其固有的生產屬性外,還具備生態、生活屬性,產業的外延度極高,以一產為核心,向二產、三產延伸,可衍生出多種新的農業產業形態。未來,于洪區的農業發展應與城市產業對接,將農業發展與城市二產融合,形成專門化的農產品初、深、精加工業;將農業發展與城市三產融合,形成農業服務業,例如農業物流、農業信貸、農業咨詢、農業研發、農業培訓、農產品展銷、農業旅游、農業觀光等。同時圍繞農業發展需求,促進關聯產業的成長,例如農用產品生產、包裝產品生產、農業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形成一個大農業產業體系,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

4.2設置產業園區,發揮現代農業的規模化效應

產業園區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于洪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園的建設,以發揮現代農業的規模化效應和對現代生產要素的有效利用。可結合龍頭農業項目的分布情況,建立三大不同主題的產業園區。一是體現“以技精農”的現代科技農業示范園區,依托陸家高新技術農業,主要進行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發、試驗、推廣,是區域發展現代科技農業的示范基地、農業技術的培訓基地。二是體現“以工強農”的有機農產品加工園區,借助無公害、無污染有機農產品的種植,主要進行有機農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是集農業加工、信息、技術、服務等職能為一體的綜合園區。三是體現“以游延農”的生態農業旅游園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依托于洪區的種苗中心、蒲河生態廊道及蒲河溫泉新市鎮的建設,結合旅游服務,發展農業觀光、體驗、游憩等功能。

4.3建立市場服務體系,保障現代農業的有序發展

借助城市優勢資源,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保障現代農業的有序、高效發展,促進現代農業收益的最大化。

市場服務體系的建立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借助于洪區“建設沈陽經濟區現代商貿物流基地,打造沈陽國際物流港”這一契機,發展現代農業物流產業,扶持農產品專業流通經濟組織和具有帶動能力的“產-供-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發展新型流通業態,鼓勵和引導農產品進入零售市場,例如,連鎖超市、供銷合作社等。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積極開展農業咨詢業,包括天氣預報、農資價格、期貨市場行情、匯率與利率變化信息等。建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實行采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過程質量安全檢查。

4.4重視品牌效應,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

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本土品牌農產品,對于于洪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升于洪區農產品知名度、搶占市場,發揮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于洪區的統籌城鄉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于洪區可以通過實施商標富農戰略,注冊一批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培育馳名、著名農產品商標,提升于洪區優質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依托于洪農產品“綠色、有機、優質”的優勢,挖掘文化內涵,舉辦主題活動,例如“于洪新型農產品之旅”、“來于洪收獲健康蔬菜”,使于洪區的農產品迅速被市場認可。

5小結

現代農業是一個產業體系,是目前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于洪區在不斷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同時,還要注重延伸產業廣度、擴展產業形式、建立產業鏈條、提高農民及企業家素質、健全市場服務體系、打造農產品品牌等,以促進農業的迅速轉型,發揮現代農業巨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應。

參考文獻

【1】楊世琦,孫小文,孫兆敏,楊改河.現代農業發展特征透視〔N〕,中國農學通報,2004(4)

【2】謝學軍,王永清.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及發展對策〔J〕,北方園藝,2009,(11)

【3】蔣和平,宋莉莉.日本建設現代農業的模式及其借鑒〔J〕,科學與經濟,2008,(2)

【4】蔣和平,崔凱.現代農業發展的四種模式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09,(20)

【5】武文,趙長保.農業現代化與現代農業〔DB/OL〕,2008

【6】耿前.論現代農業的特征、模式及意義〔DB/OL〕, 2009

【7】蔣和平.中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特征與模式〔DB/OL〕,2010

【8】王愛玲,秦向陽,文化.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特征與發展趨勢〔N〕,中國農學通報,2007(10)

篇2

關鍵詞 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現狀;問題;建議;四川旺蒼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259-01

現代農業水稻項目是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糧田,全面提高農田抗旱減災能力,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田生產環境,提高糧食安全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全面加快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步伐。

1 發展現狀

旺蒼縣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幅員2 987 km2,轄38個鄉鎮(街道)、354個行政村、2 516個社,共12.2萬戶、逾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萬人,耕地面積464 km2。縣域地形地貌復雜,“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是全縣客觀的農業大環境,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受地理條件和設施老化等因素制約,一度造成農業生產后勁不足、增長乏力的局面。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對農業實行一系列的補貼和保險,對農業注入巨額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恢復和提高,旺蒼縣發展現代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1-2]。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思想觀念落后

抓農業發展的思想觀念存在不足,仍然是沿襲過去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老思路、老方法,不能跳出農業看r業、跳出農業發展農業,不能用工業化的思維指導謀劃農業發展。

2.2 基礎工作薄弱

一是基礎設施底子薄。全縣農業用水、用電和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沒有根本改變,種田成本高,是造成全縣出現耕地拋荒和水稻“雙改單”的主要原因。二是未充分調動自建的積極性。習慣于部門單干,而不去調動直接受益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部分農業項目建設成效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爭資跑項、布點設計和組織實施等方面,重復建設、劣質工程等時有出現[3-4]。

2.3 措施手段不夠

一是領導重視還不夠。部分鄉鎮和職能部門無論是在重視程度和領導力量等方面都還有不足,領導親自過問少、親力親為少。二是發展創新還不夠。在如何挖掘歷史老品牌(如原廣元縣頗有盛名的“神皇寨大米”“龍鳳大米”等)、做大做優做強大米品牌及系列產品品牌,如何延長全縣大米深加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如何扶持培育全縣水稻優質、高產、無公害拳頭品種生產示范區和深加工龍頭企業、凝聚產業優勢,如何整合利用系列農業建設項目、發揮資金最大效益、發展現代農業水稻項目,如何鞏固發展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及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成效、整體推進全縣發展的工作思路等方面創新不夠。

3 發展建議

3.1 正確處理發展現代農業與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的關系

3.1.1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旺蒼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經營和保障機制已經不足以進一步提高農業比較效應,傳統農業已經無法留住廣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步伐。切實落實縣委提出的農業“435”發展方略,必須在思路上有所轉變、有所革新、有所進步。必須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突破口,負重加壓,奮力拼博,力爭實現農業“彎道超車”。

3.1.2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的不竭動力。農業穩則天下安。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資金。農民的“糧袋子”和“錢袋子”問題解決了,建設美好家園的自覺性就會增強。從全縣示范新村建設來看,主導產業發展好、農民收入多的村,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大、效果好,如近年實施的嘉川和尚午片區7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龍鳳鎮龍鳳村的水稻產業等都為這些村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收入保障。因此,必須找準發展現代農業與建設新農村的對接點,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平臺,開發整治土地資源,配套完善基礎設施,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可以說,新農村建設離開現代農業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源泉。

3.2 “四大措施”發展現代農業水稻生產

3.2.1 明確目標任務。根據全縣水稻生產現狀,提出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布局、提高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的工作思路,年初制定水稻生產實施方案、高產技術攻關課題,萬畝示范片平均產量9 000 kg/hm2以上,百畝攻關田平均產量10 500 kg/hm2以上,全縣水稻總產突破12萬t的目標。

3.2.2 強化科技支撐。全縣良種覆蓋率達99%以上;旱育秧及拋秧推廣面積占84%以上;水稻專用配方肥推廣面積達70%以上;全面推廣三環唑浸秧,稻瘟病、稻飛虱、稻螟蟲、稻曲病等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病蟲損失控制在3%以下。

3.2.3 開展高產創建。成立由農業局局長任組長的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小組,負責水稻高產技術攻關課題方案制定、實施、資金管理、物質籌措與發放、課題總結、測產驗收等工作。同時,建立激勵機制,縣政府及縣農業局投入一定資金,將科技人員與高產掛鉤,達到指標則給予一定的獎勵。

3.2.4 落實保障措施。縣、鎮、村層層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和咨詢,積極保障對路良種、肥料、地膜、農藥等物資,以滿足生產需要;認真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等政策措施,調動農民種植優質水稻的積極性;將措施成效納入鄉鎮綜合目標考核,對成效顯著的鄉鎮、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進行表彰、獎勵。

3.3 “六個堅持”推進美麗幸福新村建設

3.3.1 堅持創新思路。堅持“六用”,即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堅持“三提高”,即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不斷用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3.3.2 堅持做大產業。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始終要把發展生產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抓好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根據各村現有的條件基礎,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同時,切實注重產業規模效應,力爭讓全村大多數農戶受益,為農戶持續穩定增收和村組集體收入積累打下基礎。

3.3.3 堅持配強班子。拓寬選擇視野,強化班子功能,廣開渠道選賢任能,配強配優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兩委”班子。通過“公推直選”,大膽啟用致富能手、產業帶頭人和勇挑重擔、公道正派、有遠見卓識的能人。

3.3.4 堅持務實規劃。切實幫助有條件的村落實制訂美麗幸福新村建設及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規劃要對主導產業、主導品種、基礎設施、村部建設、民建規劃、水電路等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界定。避免亂挖、亂建、亂種、亂倒等不良習慣。

3.3.5 堅持創新制度。要創新建立健全各村管用的村規民約,積極動員和嚴格要求村民自覺遵守、自覺執行。村“兩委”班子更要自覺主動堅持遵守各類規章制度,并針對實施中發現的不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及時組織村民修訂,切實用系列村規民約輔助村莊管理。

3.3.6 堅持典型帶動。要致力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通過村“兩委”牽頭組織,充分發揮個人能量,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的公益事業心,合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做到縣、鄉(鎮)、村層層有點公開掛牌示范,村民學有榜樣、趕有標準,并適時在縣、鄉(鎮)、村組公開推介先進典型,促使相關村組農戶進一步增強建設美麗幸福新村的信心。

4 參考文獻

[1] 劉榮章,呂姍,李建華,等.特色農業視角下福建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詹慧龍.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5):1067-1074.

篇3

一、六盤水市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優勢

1.資源優勢

六盤水市境內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山高谷深,相對高度差異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夏季平均氣溫19.7℃,冬季平均氣溫3℃;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無霜期200至300天。土壤垂直帶譜發育完備度好,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壤和黃棕壤,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均高于5%,高者達到15%以上,氮素營養相應較豐富。野生植物種類繁多,野生藥用植物達1899種。銀杏、光葉珙桐、紅豆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種;金蕎麥、天麻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4種,中國特有藥用植物49種,貴州特有藥用植物15種,少數民族藥用植物226種,民間草藥82種。野生刺梨、獼猴桃、銀杏、紅豆杉、山楂、櫻桃、葡萄、楊梅在全市均有分布,榮獲了中國野生刺梨之鄉、中國野生獼猴桃之鄉和中國紅豆杉之鄉稱號。

2.區位優勢

六盤水市處于滇、黔兩省之間,與昆明、成都、重慶、貴陽、南寧五個省會城市的距離約為300-500公里。滬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盤興高速貫穿全境,株六鐵路復線、 水柏鐵路、 內昆鐵路貫穿腹部,滬昆高鐵經停盤州,六盤水月照機場通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大連等15個城市。六盤水具有毗鄰5個省會城市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條件,為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提供了良好交通條件。

3.產業優勢

自2010年以來,六盤水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蔬菜、茶葉、精品水果等現代高效農業產業。至2016年底,發展茶葉18.1萬畝,蔬菜44.87萬畝,果園20.83萬畝,中藥材 11.01萬畝,烤煙12.27萬畝。建成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32個,建設貴州六盤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創建貴州六盤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培育省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59家,市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20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村覆蓋。

4.政策優勢

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以股份合作為紐帶,努力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以下簡稱:三變)的農村“三變”改革,鼓勵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等資源、資產和自有資金、技能入股經營主體,推進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經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農村“三變”改革激活了農村各類要素資源。自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共對1416.41萬畝集體土地、70.81萬畝承包地、6.4萬畝宅基地、546.1萬畝林權進行確權登記,共有36.79萬畝集體土地、19.09萬畝“四荒地”、40.9萬平方米水面和56.88萬畝承包土地入股經營主體。2017年,六盤水市被農業部批復增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是繼1987年、1988年全國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驗區后,貴州省第三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主要承擔農村“三變”改革試驗任務。201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了《貴州省“十三五”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規劃》,從國家、省級層面提供了政策支撐。

二、六盤水市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劣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六盤水市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地形地貌,山高谷深、坡陡,生態脆弱,耕地破碎。耕地總面積460.6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6畝。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97%的耕地為山地,石漠化面積占32%。地表河網多呈現河谷深切、河床狹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未實現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機耕道,肥料、種子和收獲成果的運輸還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對農業勞動力需求較大,農業生產成本較高。

2.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力不足

六盤水市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還未實現零突破,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不多,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整體實力弱,科技水平還不高,多數龍頭企業還在從事農產品的初級加工,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市?鼉赫?力不強,對當地農業發展帶動力不足,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3.農業資源分散

1978年12月,黨的召開后,實施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983年,六盤水市農村基本上實行“大包干”家庭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全市農村人均收入90.83元,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230元,33年增長了90.6倍。但是,由于在實踐過程中“分”得充分、“統”得不夠,導致了農村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模式,給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帶來不利。

4.農民對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意識不強

當地大多數農民對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意識不強,在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情況下,仍然按照傳統方式,種植傳統農作物,滿足于自給自足的現狀。對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持觀望態度,有的擔心種植新作物的產品銷售不出去,會造成收入水平下降,導致部分農民對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積極性不高。

三、六盤水市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對策建議

1.持之以恒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搶抓機遇,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抓住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機遇,在省級劃定的糧食生產區域外,將25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農作物的種植。結合當地氣候、環境、資源稟賦和農業基礎條件,發展效益高、覆蓋農戶廣的農業產業。在低海拔河谷地帶,積極發展當地紅心獼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獼猴桃產業帶;在中海拔地區,結合全域旅游景區的開發,發展旅游休?e觀光農業;在高海拔冷涼地區,布局高寒山區冷涼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根據產業需求,配套發展上下游產業,最大限度延長產業鏈。

2.持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

六盤水市作為全國農村“三變”改革的發源地,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按照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要求,以股份合作為紐帶,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動資源變資產,集中農村土地等資源,規模化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量化財政農業產業發展資金入股經營主體,推動資金變股金,解決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中資金難題。

3.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系指在自然與經濟再生產交錯進行的生物有機體同環境之間能量轉換、物質交換和循環的過程中,所必須投入的物質和社會條件有機整體的總稱;或者指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相互制約環節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素質等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總稱。農業基礎設施包含物質的農業基礎設施和社會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地區,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把物質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加快農村組組通公路、農業機耕道、農業灌溉供水、農業供電、農業物聯網、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保障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二是加強社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員,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建設一支愛農民、懂農業、愛農村的專業人才隊伍。

篇4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的思考與建議討論

1.園區簡介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是省級農業科技園,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距內江城區12公里,規劃面積1萬畝,總投資1.74億元,將通過3年建成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該園以新聞巨子范長江故居所在的趙家壩為核心,總體設計分為:“一館一廊、兩街一市、板塊(一館:范長江紀念館;一廊:長江文化長廊;兩街:長江街和商貿街;一市:農產品集散市場;板塊:特種水產、設施蔬菜、彩色農業、林果示范、花卉苗木、濕地農業、觀光旅游、加工與居民集居)”。園區是集旅游、觀光、休閑、農商貿、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

2.園區規劃背景條件

2.1 政策指導、實地謀劃

園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根據川中優勢來謀劃產業,將名人故居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打造一個“既有紀念性、又有地標性和科技示范性”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觀光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2 農業示范園建設與紅色旅游的互動整合

田家鎮是以農業經濟發展的中等鎮,還是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居,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意義。面對成渝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建設這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內江改變傳統觀念和創新機制,將名人效應、紅色旅游與生態觀光農業相結合進行開發,既能避免單純開發名人故居和單純建設農業園區存在的內容單一、形式不新的弊端,又能通過擴大載體。獨辟蹊徑實行“文農聯姻”,大打“長江牌”,以此擴大東興區的對外影響力和促進東興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2.3 規劃起點高、規模大

園區的總體設計分為“一館一廊、兩街一市、板塊”,把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成具有丘陵地區特點的現代特色農業的亮點、增長點。園區以田家鎮8個村、5個壩為中心;以無公害大棚蔬菜規模種植、苗木繁殖和名特優水產養殖及種苗生產為主導產業;以范長江故居為載體的文化資源作為紅色觀光旅游的主要內容。項目基礎設施規范化,田網、路網、水網、電網“四網”配套;生產過程標準化,通過專合組織、合作社等組織連農戶建基地,實現規模化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現代化。

2.4 完善的鎮政府信息公開網

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政府信息網開設了“單位簡介、政務公開、政策法規、領導分工、信息動態、辦事指南、圖片新聞、便民服務”八個板塊,涉及農村黨的建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社會穩定、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教育等諸多方面,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有利于建立一條多途徑、廣覆蓋、全方位送科技信息下鄉、進村、入戶的新途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有利于滿足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對科技信息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5 尋求科研合作,修復范長江故居

園區與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建立技術合作關系,依托專家教授、區鄉農業科技專家和技術人員,推廣種養殖優良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園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展示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新品種,避免低水平運行,真正將示范區建成輻射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和農民增收的示范窗口。

范長江故居修復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故居保持了舊有風貌,并對周邊環境進行了設計。故居修復和周邊環境打造按照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建設規劃,做到規劃新、環境美,將之建設成為集旅游、紀念、參觀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有新聞理想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朝圣”的地方。

3.園區建設成效

3.1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成績

3.2 城鄉統籌效果明顯

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田家鎮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差距較大。近年來,經濟和社會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城鎮開發、重點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大力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先后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廣播,村村通有線電視及農村遠程教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社會保障方面,我鎮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合作醫療、農村規范化衛生室、優化教育資源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3.3 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3.4 對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支撐作用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建設整合了資源,把很多分散、零星的項目資金進行了重新配置,集中力量辦大事,建一塊成一塊,建一片成一片,拉動了一方農民增收致富;實現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新農機在園區的充分應用,充分體現了現代元素,為東興區的新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帶動標準化生產,進而實現品牌化;創新了經營機制,通過大流轉、小業主等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4.園區發展戰略構想

4.1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

園區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必須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一是堅持九年義務教育,依法保障農民受教育的權利,防止中小學生輟學,成為新的文盲;二是努力辦好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推廣先進技術,特別是把園區科技示范戶、專業大戶作為農業技術培訓的重點,把農民技術教育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職責來抓;三是區內廣播、電視等輿論宣傳部門要面向農民和經營戶,多宣傳科學文化、科學致富的新知識、新經驗;四是加快園區社會保障改革的步伐,發展衛生事業,改善醫療條件,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4.2 做好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品研發工作

通過技術創新來達到農產品創新以占領擴大市場份額并最終滿足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據統計,國內農產品創新成功率僅在10%以下,其中技術因素是影響產品創新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技術創新是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產品創新與研發前提和關鍵,做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產品研發工作三位一體,從而在發展農業產業和觀光旅游業的基礎上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

4.3 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優化人力資源與土地的組合

園區要充分開發豐富的人力資源,還要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從而協調兩者的矛盾。將勞動力從耕地領域轉向非耕地領域,一部分在園區就地轉化,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從事農業產前和產后服務,以及進一步投放到改土、造林、筑路等農業基本建設項目上去;另一部分引導轉向第二、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園區土地資源的利用,要通過深度開發和廣度開發,挖掘其生產潛力,并且應注意合理保護,建立資源節約型生產體系,著眼于可持續發展。

4.4 發展現代農業,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類型的集約化產區,做到有一定規模、優勢的農產品商品基地。建立農產品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在商品集散點建立農副產品批零兼營的初級市場,實行產銷直接掛鉤,集中訂貨,以流通為重點,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機制。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加工,形成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緊密相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園區資源優勢和促進地區間優勢互補,力求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5.結語

篇5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為引領,以“土地產出三年倍增”計劃為主題,以高效設施農業、創匯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新型農民培育,從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總體目標

新增高效農業1.8萬畝,設施農業3500畝,高效漁業240畝,實現高效農業規模占比75%,優質水稻產業化開發34650畝,綠色稻米2940畝,有機稻米1050畝,新增花木2100畝,湖桑1050畝。確保全市農業綜合考核前三名。

三、工作重點

(一)村干部帶頭投入農業,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一方面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商資本投入農業。另一方面每個村干部(含大學生村官)確保流轉投入30畝建設高效設施農業。注重規模效應,各村要組建各類合作社1個,其中每片要有4個村合作社達到四有五好合作社標準,加大農地股份合作社建設力度,每村要建成一個,流轉土地面積完成下達任務,全鎮流轉25600畝。每村建立一個500畝高效農業園,300畝設施農業園區,

吸引內資達到1000萬元或面積500畝設施農業項目,享受招商引資獎勵政策。

(二)圍繞“十二五”規劃,因地制宜,全力打造花卉苗木,長壽食品,優質稻米,優質畜禽,優質蠶桑,休閑農業六個產業。

1、花卉苗木產業。全鎮由北向南延伸,大力調整花木盆景產業結構,加快花卉苗木,草坪大樹等規模基地建設,確保新增花木面積2100畝,以江北園藝牽頭,力爭注冊一家二級資質的城市園林綠化企業,同時注重壯大農民經濟人隊伍建設。

2、長壽食品產業。以迪儷喜食品、康琴果蔬、申鑫蔬果、帝然農業有限公司等為龍頭,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整合資源,開拓市場,著力打造長壽品牌。建立塘灣、顧沈千畝設施園,丁冒、天陽千畝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同時圍繞花木、蘿卜、山芋、蕎麥、芋頭和黑塔菜等特色品種,做足活夏優秋文章,做強長壽品牌,確保商品率80%以上。交通欠發達的村,高效設施難落實,要在地膜花生、芋頭規模化生產上下功夫。

3、優質稻米產業。今年每個村必須建一個不少于200-500畝高產優質示范方。建立稻米專業合作社,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確保每村優質水稻1650畝,綠色稻米140畝、有機稻米50畝。其中顧沈、丁冒兩村要建成100畝以上的高標準有機稻米示范方。有機稻米3月底前各村必須流轉好土地,下好基礎設施,同時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4、優質畜禽產業。每個村建設一個3000平方米以上的生態健康示范養殖場。每片要建一個5000平方米以上的生態健康養殖場,高莊、場東建成達標準的養鴨生態健康養殖場,曹石建成達標準的生豬生態健康養殖場。

5、優質蠶桑產業。全鎮必須全面完成年初下達的新增桑園1000畝和訂種2.6萬張的任務。每村必須完成新增桑園50畝,北片六個村和董堡、顧沈、高李三個村要大力推廣蠶桑新品種,蠶園套夾種蔬菜和桑園養雞,高莊社區在桑枝條栽培食用菌上求突破,從而提高桑園綜合產出。

6、休閑農業產業。重點建設好鄧高社區南海生態園,君飛生態園。力爭建成上品味、上檔次,集休閑度假、瓜果采摘和垂釣于一體生態園。力爭創建全市休閑旅游農業前兩名。

(三)每個片必須建設一個現代農業園區,一個現代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和一個現代農業示范村(標準附后)。

1、圍繞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每個片建設一個現代農業園區。南片為顧沈村申鑫蔬果現代農業園區,具體責任人賈建華,農服中心掛鉤服務責任人陸志建,四月份實施到位。中片為星港村有機果蔬現代農業園區,責任人劉正友,農服中心掛鉤服務負責人徐向東,9月20日前實施到位。北片為塘灣村帝然現代農業園區,責任人丁邦宏,農服中心掛鉤服務負責人劉松俊,四月份實施到位。各園區力求科技含量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產業特色明顯,綜合效益顯著,帶動力強,確保通過市級驗收。

2、以花木、蠶桑、果蔬、畜禽、漁業、優質稻米和旅游農業等特色產業為抓手,每個片建設一個現代農業特色基地。南片為高莊社區食用菌生產基地,責任人薛宜全,農服中心掛鉤服務負責人景建新,4月中旬要將已流轉的田塊全部實施到位,同時落實好“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5月底輻射輻射周邊農戶50戶以上。中片為曹石、鄧高花卉、苗木、大樹產業基地,責任人蔡顯華,農服中心掛鉤服務負責人陳子煌、宋麗,曹石、鄧高兩村花木基地要抓緊當前植樹栽草的有利季節,盡快落實,加快企業申辦速度,6月底前實施到位。北片十字橋網箱養殖高效漁業基地,責任人劉廣權,農服中心掛鉤服務負責人俞曉紅,十字橋高效漁業基地4月20日前完成南延1000米網箱。基地必須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銷售。

3、在全鎮基礎比較好的村,每個片必須培育一個特色品牌響,生態環境優,示范效應強和生活水平高的現代農業示范村。南片為顧沈村,中片為天陽社區,北片為塘灣村,責任人為各片片長。

四、推進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片片長為第一責任人,各村書記為直接責任人,要統籌規劃,把握關鍵,一著不讓,狠抓落實。各部門相互配合,整體聯動,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全鎮現代農業有序快速健康發展。

(二)強化激勵引導。

1、嚴格根據磨委發[2014]8號文件精神,進行崗位責任制考核獎懲,全年分四次考核,年終考核不打和牌。獎勵標準見附件2、附件3。

2、4月10日前完成現代農業園區面積達300畝以上的,一次補貼青苗費每畝300元連片1000畝且當前新增面積不少于500畝,連片500畝且當年新增面積不少于300畝,當年新增連片面積200畝以上,分別按新增連片面積400元/畝、300元/畝、200元/畝的標準進行獎補。

3、對農業綜合考核前三名的村分別獎1.5萬、1萬、0.5萬。

篇6

一、科學謀劃,積極申報一批重點項目

按照現代農業生態示范區總體規劃的發展計劃,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及早、抓緊選準一批重點項目向上級各對口部門積極申報,并主動匯報、跟蹤生態示范區項目建設情況,尋求上級部門的支持。

(一)區農業局要抓住生態示范區已列入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的契機,以此作為平臺重點研究水產、禽畜、蔬果加工項目的申報實施,作為示范區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新的方向。要跟蹤“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爭取大宗專項資金投入基礎改造及配套建設。

(二)區海洋與漁業局要積極爭取申報省塭池標準化改造項目;牽頭爭取申請省將東部經濟帶圍海建設上繳的海域使用費直接轉為內海灣生態修復建設經費,投入生態示范區建設。

(三)區科技局要根據示范區產業的發展需求,重點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爭取列入國家、省科技計劃指南,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農業技術創新速度。

(四)區水利局要繼續爭取省水利部門將南干渠納入省潮州水利樞紐供水規劃,積極做好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環評報告。

(五)區發改局要積極銜接市發改局,跟蹤“濕地環境生態修復”項目的申報工作,爭取列入省政府的年度重點項目的立項。

二、狠抓落實,推進一批重點計劃項目建設

目前示范區已經籌備了一批建設項目,部分項目已具備了開工建設的條件,個別項目經過努力也可在今年組織項目的建設,示范區各成員單位要攻堅克難,加快進度,確保今年重點建設項目建設落實。

(一)區水利局要加快大港河右岸堤圍達標加固工程開工建設,要積極配合東洲路橋梁涵閘等一批水利改造配套項目的建設。

(二)區建設局要牽頭推進海頭涵橋、蓮洋路和海頭涵路3個重點基礎設施的規劃、論證、設計,爭取年底前組織開工建設。

(三)區林業局要抓緊實施大堤外紅樹林種植(一期)工程項目建設。

(四)區農業局要組織示范區年度的農田、水產基本建設項目的落實,加快的功能片區的標準化改造建設進度。

(五)區旅游局要牽頭加快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策劃推出示范區“生態游”旅游項目,積極培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三、講求實效,多渠道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近幾年,區位優勢、資源條件、開發價值及政策配套等方面已有明顯的提升,要抓住的宣傳效應,積極務實,多渠道進行招商引資,加快示范區開發建設步伐。

(一)區辦公室和區投資服務中心要在功能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出臺的前提下,研究若干招商引資的辦法和配套的優惠政策,明確招商的方向及目標,推進示范區開發建設。

(二)街道要配合生產基地做好“綜合服務區”和水產交易水產重點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盡快發揮項目對核心區的帶動發展效應。要牽頭大力推介“北回歸線-桑浦山雞籠山水庫片區”、“蓮美牛山頭生態公園”、“綠洲塭旅游項目”、“三嶼島旅游項目”,爭取引進戰略投資者及戰略投資項目,推進開發片區旅游項目的發展。

四、加強領導,為示范區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篇7

關鍵詞:現代農業;縣域經濟;促進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8-0177-04

1 現代農業簡介

現代農業是傳統農業通過不斷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及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通過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過程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來實現農業諸要素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現代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其核心內容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武裝農業,用現代工業產品來裝備農業和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來管理農業。農業現代化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實現現代化,廣大農民可以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實現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現代農業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

1.1 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指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藥安全管理技術、生物學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概念。

1.2 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指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1.3 物理農業

物理農業指農業生產和物理技術的有機結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應的電、光、聲、熱、磁、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及其生長發育過程,促使農業擺脫對化學品的依賴,擺脫自然環境的束縛,最終獲取優質、高產、無毒農產品的環境調控型農業。

1.4 工廠化農業

工廠化農業指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此外還有特色農業、立體農業、訂單農業等。

2 現代農業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和農村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現代農業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建設現代農業對于縣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現代農業建設是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的基本保證。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農業資源不斷減少,環境污染嚴重,農業成本高、效益低,農民增收難等諸多矛盾和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建設現代農業,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構建現代經營機制來實現。建設現代農業能夠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從而有利于引進工業技術成果,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舉措

3.1 調整產業結構

3.1.1 突出優勢資源

農村產業結構是指農村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相互關系。具體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固定資產及其他資源在各產業之間分配構成的狀況。要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形成優勢”的原則,突出糧食、畜禽、水產、林竹、棉麻、茶葉、油料、小水果等優勢資源,一個產業一個規劃,科學制定農業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近期發展規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對優質稻、優質豬等名、優、特農產品存在較大的需求空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在穩定基本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提高,由單純的種植業向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轉變,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積極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經濟規劃應貫穿產業化發展的思路,注重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構建,突出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有效銜接,明確每個產業的中長期和近期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區域布局、建設內容、保障措施。

3.1.2 注重優質高效農業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還應注重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1)加大優質糧田建設。通過主攻單產,實施標準糧田建設項目、糧食高產創建和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確保糧食豐產豐收。

(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經濟作物。依托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副產品經銷大戶,引進特色作物訂單。對富有開發價值、產業關聯度大、生態協調性好、功能齊備的重點建設項目,要積極探索和實行特殊的政策、特殊的管理體制、特殊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

(3)加大技術配套服務,適應優質高效農業發展需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層次開放,積極探索包括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在內的多種有利于舉辦優質高效農業建設項目的方式方法。通過加快新品種、新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促進農作物單產、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發展農村股份合作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3.2 創新發展機制

3.2.1 改革金融投資機制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加大農業投入力度,不斷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投入,通過規劃引導、部門統籌、條塊配合,使有限的資金能打捆投入、配套使用、聯合開發,實現投入效益最大化。縣級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要按照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原則,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以大部委制的思路,整合相關工作部門,加強綜合部門的職能設置和機構建設,加強黨委、政府對現代農業和縣域經濟工作的領導。同時,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農業發展也離不開鄉鎮經濟發展。要重視鄉鎮政權建設,尤其要加強鄉鎮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以強化對現代農業的組織和技術支撐。依法指導、服務、扶持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重點抓好一批示范性合作組織,通過辦點示范,抓好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發展前景好的合作組織,帶動相關產業的升級與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

3.2.2 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制定各項政策以扶持生態農業地健康發展。已經有近150個國家和地區開始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面積在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生態食品的產值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應加大我國生態農業方面的基礎建設,加強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和應用,建立健全在生態農業方面的引導和激勵機制,完善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市場運作機制和水平。

3.2.3 發展特色農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和品牌就是實力,就是競爭力,是一個地方、一個產業、一個產品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發展特色農業,創品牌,走特色之路,是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縣域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成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

(1)物以稀為貴,特色農業只有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稱之為“特”。以山東省沾化冬棗為例,五六年前,市場上3級冬棗的批發價格每斤不會低于4元錢,一級冬棗的批發價格高達10元以上,由于品種優質、獨特,因此占據極大的市場。目前沾化冬棗已由家庭散戶種植逐步步入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軌道。沾化縣已建立起134家冬棗專業合作社,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立全封閉式統一管理的標準化生產示范園。沾化冬棗被11屆全運會組委會確定為指定果品,國內外多家大型超市紛紛到沾化建立“直采基地”。冬棗產業已成為沾化縣最具特色、最具優勢的富民強縣支柱產業,2009年沾化冬棗總產6.5億斤,實現產業產值2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冬棗收入近萬元。

(2)特色農業要依靠先進的農業科技。東北大米屬于優質大米,因此在有條件的鄉鎮建設優質無污染的綠色稻米生產基地,選擇口感好、產量高的品種為主栽品種,實行區域化種植,不使用化肥和農藥,選用先進的加工設備生產出免淘洗的優質米。這種優質大米先后打入省內市場和東北市場,目前已占領國內市場,正在向國際市場進軍。

(3)特色不能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跟風,因為特色農業是依靠天然條件,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各地的自然條件不一樣,所種植或養殖的產品就不一樣,如果盲目模仿別人,反而會浪費大量資源。

3.3 堅持科教興農

進一步深化現代農業產業對縣域經濟發展重要性地認識。現代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基礎部門,而且是蘊藏著巨大利益的產業部門,是一個容量和潛力很大的市場。隨著科教興農戰略的落實,農民的收入增加,富裕程度提高,縣域經濟逐步發展起來。因此實施科教興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個需要從政治上和戰略上做長遠考慮的重大問題,應從計劃安排上給予高度重視。建立關于產業化發展、服務體系、科學研究和推廣、資金投入等的目標責任制,把主要農產品的產量、質量、產值指標納入主管領導的目標管理,實行有效的監督和考核,獎優懲劣。

科教興農是農業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產業化程度越高,標志著經營的規模越大,生產分工越細,企業管理水平越高,對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就越強,就越能夠刺激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反過來,科技和教育越發展,社會化服務的水平越高,現代化經營的進程就越能夠加快。農業現代化有效地解決了大市場與小生產,大生產與小規模不相適應的矛盾,強化了對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增強了科技的吸納能力。

4 建設現代農業應注意的問題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新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農業資源不斷減少,環境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的勢頭仍難以遏制,農業成本高、效益低,農民增收難等問題,都需要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變革和完善經營方式,轉變生產經營觀念,構建現代經營機制來實現。

4.1 重點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布局相適應

現代農業具有多種功能和多樣形式,要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在科學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基礎上突出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方向和重點。發展重點產業要與區域經濟布局相適應。立足專業村、專業戶。穩定產供銷關系,形成專業協會,讓農民組織參與到產業運作中來。解決氛圍問題,包括產業氛圍、區域氛圍、社會氛圍。重視推動產業發展,政府要扶持重點產業發展,重點產業運行應是政府與企業攜手。

4.2 推進土地流轉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完善生產經營制度,推進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將通過農民獲得土地增值,培育出中國有基礎消費能力的新消費群體,建立中國式的現代農業。引導農民自愿流出土地。土地流轉從土地確權開始建立權益根基,是保障各利益相關群體進行公平博弈的第一步。政府應該制訂土地流轉的法律,建立土地交易市場,確保實現農民的土地權益。鼓勵龍頭企業、經營大戶、合作組織實行土地規模經營,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扶持流轉服務組織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經營大戶。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占農村勞動力的近1/3,但土地流轉面積僅占二輪土地承包面積的22%,絕大部分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仍然離鄉不離土,沒有真正進入市場。這不僅造成土地和勞動力資源使用上的不經濟,使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也束縛了農業現代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鼓勵企業和農村能人承包或租賃農戶土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再返聘農民、培訓農民,促進農民收入增長。通過推薦就業、提供就業培訓、“以土地換社保”、“以土地換市場”等形式,鼓勵農民“洗腳上田”,流出土地。同時,加強土地流轉的規范管理,大力培育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協調處理各方關系,搞好土地流轉的服務。

4.3 實現并強化可持續發展

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基本途徑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利用工業化促進農產品向工業品轉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工業積累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為城鎮化提業支撐,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藥安全管理技術、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整體性概念。立足畜牧、果蔬、雜糧、特色農業4大主導產業,著力抓好市場拉動、龍頭帶動、基地聯動、項目驅動4件大事,做大做強農產品市場、基地和龍頭企業。要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進入非農產業,盡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相對聚集的有效機制。

5 結語

現代農業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現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我國農業主要在各個縣,現代農業發展如何直接關系到縣域經濟基礎的穩固程度和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發展現代農業,通過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有利于鞏固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有利于創造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利社會環境。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將顯著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條件,有利于保護和營造更宜人居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推進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篇8

過去的一年,我區畜牧產業發展始終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發展理念,通過狠抓畜牧重點工程建設,強化科技服務,加強行政執法,轉變生產方式,大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使我區畜牧產業有了快速發展,這是與全區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市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各涉農部門的通力配合、全區畜牧系統全體人員共同努力所密不可分的。為此,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堅定信心,扎實工作,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扎實推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20__年畜牧經濟工作回顧

(一)抓發展,畜禽生產總量持續增長

20__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區畜牧經濟工作克服困難、經受考驗、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全年畜牧業產值實現5.4億元,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1,為農民增收貢獻45元。全區生豬出欄達30.48萬頭,同比增長6.6;肉牛出欄0.0874萬頭,同比增長7.5;肉羊出欄20.32萬只,同比增長13.5;小家禽出欄584.69萬只,同比增長7.2;肉兔出欄278.82萬只,同比增長4.9;禽蛋產量5394.02噸,同比增長4.3;奶產量達到5095噸,同比增長9.8;肉類總產量38366.87萬噸,同比增長7.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同比增長25。

(二)抓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

我區在穩定生豬生產發展的同時把發展奶業、家禽和肉兔等草食牲畜生產作為畜牧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重點,加大扶持發展的力度,推動了奶業、家禽和肉兔生產的快速增長。豬肉、草食牲畜肉和禽肉的產量分別占肉類總產量的60.5、17和22.5。

(三)抓示范,畜牧小區建設取得成效

20__年市、區財政拿出了一部分資金,用于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實行以獎代補。龍潭鎮苗山村生豬、成佳鎮天宮村生豬、__鎮玉其村優質土雞、章佳鄉肉兔、牛尾鄉生態豬等4個養殖示范區予以重點打造,特別是牛尾鄉生態豬、__鎮玉其村無公害肉雞通過廣泛宣傳和大力發展,特色明顯,嚴格按照“五統一”(即品種、飼料、防疫、服務、銷售統一)的要求實施規范化養殖,為推動全區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抓規模,畜牧養殖逐步發生轉變

我區廣泛吸引社會和個人對畜牧業的投入,全區規模化養殖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區涌現出一大批養殖專業戶,如長土鎮奶牛養殖大戶徐富生常年存欄奶牛40余頭,成佳鎮象獅村鐘慶文常年存欄種鴨2500余只,__鎮肉雞養殖大戶梁堯常年出欄優質肉雞10多萬只,艾葉鎮騎龍余利強種豬養殖場常年存欄優質種豬近60頭,年出售優質仔豬就達1000余頭等等,為我區畜牧養殖走上規模化、標準化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五)抓時機,落實“三增”,確保農民增收

20__年我區發生了有氣象記載以來最為嚴重的干旱災害,按照省、市、區的安排部署,我局把狠抓畜禽補欄助農增收工作做為了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全區完成了新增畜禽補欄家禽41萬只,家畜8.2萬頭的目標任務,同時落實了12個畜禽新增補欄示范村,有力地確保農民抗災增收。

(六)抓安全,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一是抓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區政府與各鄉鎮政府、區畜牧局與各基層畜牧獸醫站,均簽訂了“防疫雙向目標責任書”,落實了責任;按照“早、快、嚴、小”要求,及時果斷處置突發事件;狠抓畜產品檢疫工作“四到位”和動物及動物產品申報檢疫制度,確保了全區無染疫產品進入流通環節;二是抓飼料獸藥安全監管,召開了獸藥飼料經營人員的培訓會,對100多戶飼料、獸藥銷售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政策和業務水平,同時開展了飼料、獸藥市場專項清理整頓、“拉網式”突擊檢查和長期有效監管,凈化了我區飼料、獸藥經營市場,保障了養殖投入品的安全。

(七)抓改革,穩定并強化基層獸醫隊伍。

20__年,我區獸醫管理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根據《國務院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系改革的若干意見》(國發[20__]15號)、《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川府發[20__]17號)、《自貢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自府發[20__]30號)以及《貢井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貢府發[20__]117號)文件精神,按照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我區認真制訂改革實施方案,通過改革精簡了隊伍,提高了效能,全區現有12個基層站,在職人員68名,分流20人,分流比例為22.7,在改革中始終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妥善處理好了20名分流人員,確保了我區改革的圓滿完成、確保了動防工作不受影響、確保了社會穩定。

二、深化對我區對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認識

我區必須立足于人均占有耕地少、科技支撐能力弱、實用技術普及率不高、生產者素質較低的現狀,走科技驅動型、內涵提升型、市場開拓型的現代畜牧業發展之路,努力實現我區畜牧經濟的五大轉變。

(一)轉變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現代畜牧業。一要轉變思維方式。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畜牧經濟發展,以抓市場的理念促進畜產品流通。二要樹立大市場理念。加強對市場信息的分析預測,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畜牧生產和優化畜禽結構。三要實現富民目標。去年以來,有些鄉鎮創新發展理念,有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__鎮優質土雞生產以專合組織為龍頭,提高了養雞的適度規模化養殖水平;牛尾鄉打造生態豬養殖品牌,采取“五統一”標準飼養生豬,提高了生豬養殖的標準化養殖水平;成佳鎮象獅村鐘慶文種

鴨養殖場,采取“寄養”模式,實現了農民的低成本和零風險增收。這些有益的探索都在引領分散的農戶進入現代畜牧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二)轉變發展方向,堅持走外銷型畜牧經濟發展的路子。當前要著力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一要高度重視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二要大力發展外銷生產基地,努力提高現有生產基地的標準化管理水平。

(三)轉變生產方式,建立以適度規模為主導、農戶標準化養殖為基礎的養殖模式。解決散戶飼養條件差、品種落后、質量隱患等問題,要大力推廣標準化飼養。一是依托特色養殖,區域化布局發展“一村一品”的生態養殖小區。二是依托科技入戶工程,逐步提高健康養殖水平。三是依托龍頭企業和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規范農戶的養殖行為,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四)轉變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加工企業一頭向農戶延伸,一頭向市場延伸,對于促進產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揮著重要作用。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新機制。

(五)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加大人工種草養畜力度。我區的奶牛和肉兔生產均是優勢畜產品,要充分發揮種草養畜在生態循環中承上啟下的作用,提高草食畜禽比重,推進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扎實做好今年畜牧經濟各項工作,推進新農村建設

20__年,全區畜牧業總產值達到5.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畜牧業增加值增長7;畜牧業為農民增收貢獻52元。生豬出欄31.5萬頭,牛出欄0.09萬頭,羊出欄20.3萬只,家禽出欄592萬只,肉兔出欄299萬只;肉類總產量達到4萬噸,禽蛋產量達到5700噸,牛奶產量達到5400噸,蜂蜜產量達到30噸。以口蹄疫、豬瘟、雞新城疫、禽流感、豬鏈球菌病重大疫病防制為重點,免疫密度均達到100,確保全區無重大疫病發生和清潔無疫。

(一)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推進現化畜牧業發展步伐

各鄉鎮要結合自榮路沿線以優質柑桔為主的果畜產業帶和旭水河沿線以反季節蔬菜為主的菜畜產業帶建設,突出我區畜牧業優勢培育主導產業,大力實施生豬、奶牛與肉羊、家禽、肉兔四大優質畜禽生產基地建設。一是優質生豬生產基地:以成佳鎮、龍潭鎮、五寶鎮、__鎮、白廟鎮為核心。著力打造生豬支柱產業,積極探索生豬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訂單畜牧業,抓好生豬標準化養殖,提高生豬質量,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標準化可控基地,以生產基地為核心,帶動全區生豬產業化發展。二是優質奶牛生產基地:以建設鎮、長土鎮、艾葉鎮、成佳鎮為核心,以市一對山乳業公司、重慶天友公司為依托,大力實施種草養奶牛,努力發展規模養殖場戶,大力發展奶牛養殖產業。三是優質家禽生產基地:以成佳鎮、五寶鎮、__鎮、龍潭鎮、長土鎮為核心。根據市場需求,著力引導發展具優勢的土雜優質肉雞、蛋雞、肉鴨為重點生產基地,實現小區布局、規模生產,龍頭企業或專合組織帶動、產銷合作經營,形成基地區域化、經營產業化、品種特色化的家禽特色產業。四是優質肉兔生產基地:以章佳鄉、白廟鎮、成佳鎮、長土鎮、建設鎮為主。大力實施種草養兔,努力發展規模養殖場戶,大力發展肉兔產業,到20__年底,發展年出欄肉兔800只以上的養殖大戶500戶。

各鄉鎮要把推廣畜禽優良品種、提高畜產品質量作為優化畜牧業結構的重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養殖戶的需求為基礎,確定改良方向,加強我區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為發展畜牧業強區打好堅實的基礎。一是繼續加強生豬良繁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我區良種豬的比例;二是大力推廣飼養優質小家畜禽和高產奶牛,在高產奶牛飼養上,以推廣荷斯坦(黑白花)高產奶牛為主,提高整個群體的產奶量;三是加快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形成地方特色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廣和發展我市地方品牌的“自貢黑山羊”養殖項目,提高我市地方品牌的知名度。

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提升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一是認真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扶持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發展和培育我區在畜產品加工與流通、科技服務、中介服務等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推廣“公司 中介組織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養殖基地和龍頭企業對接,帶動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二是積極培育養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等中介組織,為廣大養殖戶進人市場搭建橋梁。

(二)抓好動物重大疫病防控,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認真抓好動物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認真開展春、秋兩防和圈舍消毒以及常年補針工作,做到應免盡免,建立規范的動物免疫檔案。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業務部門保免疫質量”的要求,確保豬瘟、高致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等動物重大疫病的免疫率、牲畜免疫后耳標佩戴率、圈舍消毒3個100;做好應急準備。組建動物重大疫病應急預備隊,儲存好防疫物資,一旦發現疫情,立刻按照“早發現、快反應、早處理”的原則,堅決果斷處置,確保“有病不成災,有疫不流行”;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突出抓好對區域邊界地區、養殖場(大戶)、育繁種場等重點地區的疫情監測,充分發揮村級動物防疫員的作用,提高疫情報告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二是強化行政執法工作力度,加強動物防疫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及三個部令。加強對動物防疫的監督檢查,加大對防、檢疫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加強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動物以及動物產品申報檢疫工作,以檢促防,以檢促標。做到檢疫工作開展面、動物受檢率、無害化處理率及出證率4個100;加強檢疫票證的管理。切實做好檢疫證明收發號碼登記和規范填寫工作,做到檢疫證明和證明存根回收率達100。

三是加強部門協作,做到動物重大疫病群防群控。區動物防疫監督所要及時開展病原學監測,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疫病監測任務;區衛生部門要開展人感染動物疫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畜牧、林業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對野生禽類的監測。

(三)加強畜牧業生產投入品源頭管理,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要依法嚴厲打擊銷售、使用瘦肉精、蘇丹紅等有害物的違法行為;二是要加強飼料、獸藥等生產投入品和畜禽產品販運、屠宰市場監管力度,規范飼料、獸藥經營秩序,對獸藥、飼料經營戶定期進行清理整頓,堅決打擊游攤散販和查處制售假冒偽劣飼料、獸藥的違法行為,減少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強畜禽產品販運、屠宰、加工等環節的檢查檢疫,確保市民吃上“放心肉”;三是要加強無公害畜禽產品、產地認定認證工作,大力實施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四是要建設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結合我區實施的動物溯源體系建設項目,做好牲畜溯源耳標的配戴工作,推進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經營信息可查詢,一旦出現質量安全事故,直接追溯到相關責任地和責任人;五是要建立和落實“一條龍”健康養殖與銷售畜禽及其產品掛鉤制度:從現在起,凡從事畜禽養殖、販運、銷售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憑畜牧部門出具的免疫、檢疫、消毒證明和圈舍改造、衛生及治污(如沼氣池)合格證明,方能

販運、銷售、加工畜禽及其產品(如牛奶、雞蛋、種畜禽等),確保畜禽及其產品質量安全。四、健全保障體系,加快畜牧經濟發展步伐

篇9

關鍵詞:河北省;現代農業;問題;對策

前言:黨的十報告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技、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要素和科學經營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生產。[1]發展現代農業是中央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的新任務,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對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近年來,河北現代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節水工程、生態環境、農村面貌都卓有成效;生產經營體制方面,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結構日趨合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農產品質檢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等逐步完善。但是,河北省現代農業整體水平相對較低,仍處于初級階段。本文通過對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為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現代農業專業人才不足。河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技術推廣深度不夠,農業教育的重視不到位,沒有形成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絕大多數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偏低,導致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接受農業技術的能力較弱,嚴重阻礙河北省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小規模生產方式,不利于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平均每個農戶的占地規模只有0.5hm2,畜牧業的養殖規模也比較小,傳統的家庭小規模養殖仍是畜牧業的主體。實施以來,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明顯增加。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渠道擴大,不單單只依靠糧食種植,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下降,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龍頭企業是市場與農戶連接的紐帶,河北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地位不對稱,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購銷協議,形成買斷關系,由于農產品易腐爛、不易運輸等性質,很容易形成買方壟斷,使農戶處于不利境地。另一方面,雙方的合作層次較低,只停留在原料生產階段,未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二、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專業知識教育。農民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農業素質持續提升的根本所在。針對河北省農村從業人員整體受教育程度的情況,政府應開展范圍廣、多層次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首先,在農村開展全民農業知識教育普及工作,聘請農業研究專業人才定期對村民傳授農業理論知識,提高農民整體的知識文化水平。其次,對農業從業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根據各地區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農業產業特色等不同情況,進行相適應的知識教育、農業技能培訓,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最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設各類農業知識、實用技能的學習平臺,使農業知識教育充斥在農民身邊。

(二)加強土地規模經營。鼓勵支持適度的土地規模經營,實行機械化、自動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提高農作物產量及生產效率,進而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一方面,鼓勵支持引導農戶間合作經營,以村、鎮為單位,在耕地、播種、除草、除蟲、收割、秸稈處理等環節實行統一的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擴大土地規模經營。另一方面,鼓勵有能力、有資金的農戶,采用承包、租賃的方式擴大土地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集中到個人,形成小型的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聯系,注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地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農民組織起來,代表農戶的利益,與龍頭企業協商談判,與龍頭企業建立健康的利益聯結機制。拓展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層次和合作范圍,形成原料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一系列深層次的合作。加強政府在該利益鏈及機制中的協調作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補貼政策等,保護農戶與龍頭企業的雙方的利益,減少矛盾糾紛。

篇10

關鍵詞:新絳縣;現代農業;現實條件

1新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條件基礎

1.1新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基礎

1.1.1區劃概況。新絳縣古稱絳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地區北部,隸屬運城市,全縣轄8鎮1鄉1區,總面積593.4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111°26′,北緯35°27′-35°48′。地處臨汾盆地南緣,汾河下游,南北長41km,東西寬25km,呈不規則四邊形狀。全縣33.9萬人,農業人口20.7萬人。

1.1.2氣候條件。新絳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氣候,雨水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496mm全年日照達2464h,年平均氣溫13.8℃,無霜期為194d,適合多數農作物的生長,尤其是是其所處緯度更適合蔬菜的生長。1.1.3土地資源。新絳縣的土地面積除去水域和非農業用地外,按土質和經濟性可以分為五個等級。

1.2新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經濟條件分析

1.2.1農業產業的經濟地位分析。從農業的地位來看,近三年新絳縣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幾乎沒變。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均保持在23%左右,與全省比較,新絳農業所占的份額還較大。第一產業產值三年的增幅分別為8.0%、6.4%和5.4%,增幅不明顯。從人均GDP來看,總量呈上升趨勢,受整體經濟發展影響,2012年和2013年增幅較小(見表2)。從財政收入來看,2011-2013年財政收入增幅依次為23.8%、15.1%和-5.0%,增幅在大幅減緩,甚至在2013年出現負增長,說明這三年新絳縣的財政收入受經濟影響較大,但是從新絳這三年農業的發展來看,尤其是蔬菜發展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新絳縣是屬于典型的“民富縣弱”。2013年全年財政收入為47575萬元,占GDP的比重僅為6.7%,說明全縣的財力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新絳縣第二產業嚴重領先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說明已初步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的條件(見表2)。

1.2.2農業發展情況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2009-2013年間新絳縣農林牧漁總產值呈穩步增長趨勢。在各項的增幅中農業產值增幅最大,說明近兩三年之內新絳縣的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林業產值在2010年之前波動較大,2011年之后維持在4%左右的增幅;牧業產值除在2011年出現69.55%的增長外,其余年份維持在8%左右的增長;漁業產值在2009年僅為0.31%,2010年之后保持了6%的增幅;服務業產值在2009年取得了288.89%的增長,這主要是之前的基礎過去薄弱了,2010年出現了負增長7.14%,2011年之后的增長態勢與當前的經濟大環境相一致。

2新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與限制條件分析

2.1優勢條件

2.1.1自然氣候條件優勢。新絳縣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自然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土壤多屬紫色土疏松肥沃,有機含量為1.1%~2.0%,全氮為0.075%~0.10%,特別適合各類蔬菜生產,且處于全國發展日光能溫室最適宜范圍(北緯34°~43°)的中心位置。2.1.2區位優勢。該縣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轄區內侯禹高速、晉侯高速、大運高速一起構成便捷的交通網,為該縣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2.1.3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優勢。政府通過實施基本農田整理開發項目、農田林網建設工程等項目積極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新絳縣具有良好的水利、電力、道路、通訊設施基礎,這為其現代農業的推進速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限制因素與不利條件

2.2.1勞動力文化程度低,不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占了較大的比重,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都需要較高素質的勞動者,尤其需要其參與者具有一定的市場知識和應對風險處理風險的能力,偏低的勞動力文化程度不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

2.2.2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日漸凸顯,但是相對于全縣的農業發展規模而言,數量還較為偏少,且運行機制不夠完善,導致農業組織化程度偏低。具體表現為:在生產方式上,農民之間合作化程度不高,合作社之間合作程度不高,農民與合作社之間合作化程度不高,生產技術落后,機械化水平不高;在組織方式上,以家庭經營為主,集約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較低。

2.2.3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新絳縣目前主要有絳州綠集團、億家康、恒偉達生物科技、牧旺達養殖、新興生態農牧業等幾家初具規模的龍頭企業,從新絳縣整個的農業經濟環境來看,龍頭企業的規模化程度不高、專業化程度欠缺、帶動性不足、后續加工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不高。

2.2.4農業基礎條件薄弱。水利工程配套差,節水灌溉建設步伐滯后,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農業機械化作業程度低,農業產出較低且不穩定,受耕地資源條件的限制,還有很大部分農業生產“靠天吃飯”。

3新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大政府投入,促進農業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廣泛的資金支持,而農業又是一個周期長見效慢的行業,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初期就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具體表現為:一是要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改善生產條件;二是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財政投入,健全完善監管隊伍,加強檢驗監測體系和認證體系建設,提高監測能力,確保監管到位。

3.2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實施品牌化戰略

利用新絳縣現有的蔬菜產業發展平臺,發揮區域優勢,結合市場規律要求,引進先進品種,壯大原有品牌,積極增加名、優、稀、新、特品種的比重,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培育龍頭企業打響名優品牌。

3.3實施科技興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強化科技興農戰略,要引導農民自覺接受新科技、新知識,逐漸從傳統的自然農業束縛中解放出來,逐步從產量型生產轉向質量型、出口創匯型的方向發展,通過科技知識普及應用,改善生產經營管理,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增強加工能力,努力開發出高、精、尖、稀、優的產品。

參考文獻:

[1]陳錫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幾個主要問題[J].改革,2012(10):5-8.

[2]傅晨.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1999—2007[J].農業經濟問題,2010(5):26-33.

[3]李麗純.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J].農業經濟問題,2013(12):7-14.

[4]詹慧龍.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5):1067-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