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茶文化

篇1

一、文化與商業(yè)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它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國內(nèi)外學者提出過各種觀點,但都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1]就曾在他們1952年發(fā)表的著作《文化:概念與定義之回顧》(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個有關(guān)文化的定義。著名學者胡文仲認為:1)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chǎn)。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們的行動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價值觀念區(qū)分不同的文化。[2]而商業(yè)是人們從事的經(jīng)濟貿(mào)易活動,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商業(yè)也隨之逐漸成熟,從最初的只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變成越來越注重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方面的體驗。而要提高商品的體驗價值,就要給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地變化,他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追求實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價值。所以,商業(yè)和文化的關(guān)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對商業(yè)的影響日益突出,并已成為商業(yè)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業(yè)文化也就這樣悄然地出現(xiàn)了。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商業(yè)活動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業(yè)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上,商業(yè)的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承載了商業(yè)的繁華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進步始終離不開商業(yè)。商業(yè)不僅能把商品和先進的生產(chǎn)方式傳播到其所到之處,還能把各種文化形式帶到各個地方,并與當?shù)氐奈幕M行交流,使得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恩格斯曾說:“商入對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現(xiàn)在商人來到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fā)生變革的起點。”[3]由此可見,商業(yè)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始終起著重要作用。商業(yè)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

二、中西商業(yè)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商業(yè)文化的差異。用文化差異來解釋國際商務(wù)中的所有問題是十分荒謬的,但如果否認真實和深奧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否認它給全球商務(wù)活動帶來了很大影響,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4]因此,我們要正視中西商業(yè)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存在差異,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同樣,中西商業(yè)文化也同樣存在各種差異。如果將人類的文化分為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業(yè)文化也可一分為二,即商業(yè)物質(zhì)文化和商業(yè)精神文化。商業(yè)物質(zhì)文化即各種商品、商業(yè)建筑和設(shè)備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業(yè)精神文化即商業(yè)習慣、商業(yè)理念、商業(yè)思維、商業(yè)價值觀、商業(yè)道德等。這里,筆者將主要分析中西商業(yè)精神文化的差異。

(一)商業(yè)習慣的差異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際關(guān)系和商業(yè)關(guān)系區(qū)分開來,他們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談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場合還是休閑場合,所以他們就沒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顧慮,商業(yè)關(guān)系比較簡單。然而中國商人一般認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會通過飯桌,甚至人情來拉近關(guān)系,把對方變成朋友的同時也使他成為其商業(yè)伙伴。這種商業(yè)理念讓外國商人很不習慣,但如果他們想在中國打開市場,也不得不入鄉(xiāng)隨俗,適應中國的人情世故。

(二)商業(yè)思維的差異中西方人的思維差異在商業(yè)上也有所體現(xiàn):中國商人傾向形象思維,而西方商人則傾向抽象思維。中國商人側(cè)重由面到點的敘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歡由點到面進行闡述。中國商人強調(diào)以聯(lián)系的角度看問題,注重事物的整體關(guān)系。西方商人則會將事物分割,進行邏輯分析。比如在商務(wù)函電往來中,中國商人往往采用歸納式的表達模式,即先闡述問題再表述自己的觀點。西方商人則通常采用演繹式的表達模式,即先提出觀點再對其進行闡述。在商務(wù)談判中,中國商人一般更注重對方的誠意和實力,強調(diào)在談判中要隨機應變,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則更注重談判的布局,即會事先明確目標,確定計劃,收集數(shù)據(jù)等,對談判的過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國商人認為一切要以大局為重,看重人際關(guān)系,認為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會促使業(yè)務(wù)更好地往來,所以要先處理好各種關(guān)系,強調(diào)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強調(diào)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guān)系相對簡單,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辦事就可以了,職責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業(yè)價值觀的差異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潤為唯一目標,任何活動都要以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財務(wù)報表。一旦公司出現(xiàn)虧損,通常就要大幅裁員,甚至申請破產(chǎn)保護。中國商人注重企業(yè)效益的同時更注重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即使陷入虧損狀態(tài),也盡可能維護職工的利益,盡量避免破產(chǎn)。在企業(yè)經(jīng)營中,西方商人注重個人利益,平等競爭。中國商人注重整體利益,講究人情世故。在企業(yè)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而中國商人則認為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因此向往領(lǐng)導才能和守業(yè)能力。

(四)商業(yè)道德的差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商業(yè)道德的基本內(nèi)容是:為人民服務(wù),對人民負責;文明經(jīng)商,禮貌待客;遵紀守法,貨真價實;買賣公平,誠實無欺等。中國商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他們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會通過賺錢來滿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從事商業(yè)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在資本主義初期,他們會通過慘無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勞動來賺錢;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他們則會千方百計地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三、中西商業(yè)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中西商業(yè)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沖突,這些不同商業(yè)文化間的沖突也屬于跨文化沖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決這些沖突就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尋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理論中西商業(yè)文化的交際也是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合理應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對解決中西商業(yè)文化沖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二戰(zhàn)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wù)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面臨著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交際問題,從而促使學者們進行文化差異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為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5]18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0年,許國璋發(fā)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起步。[6]2.跨文化交際理論戴曉東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群體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員互相交換信息、相互溝通、共同建構(gòu)意義和身份的過程。[5]51一直以來,國內(nèi)外的許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歐埃特塞爾的跨文化沖突管理理論比較有影響力。他們認為,跨文化沖突管理主要受到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價值模式、個人屬性、沖突規(guī)范和面子的關(guān)切;2)情景與交往范圍的特征,包括群體的內(nèi)外界限、關(guān)系參數(shù)、沖突目標的評判和沖突程度;3)沖突過程因素,包括沖突方式、維護面子的策略、情感表達以及沖突的節(jié)奏;4)處理沖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①它們的內(nèi)在邏輯是交際沖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約,并影響到情境因素,且在過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觀的體現(xiàn),沖突管理能否成功取決于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等因素;沖突管理的結(jié)果又影響到文化價值定位及其他各個方面。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解決之道廣義而言,只要兩個對象之間的需求無法搭配或相容,我們就可以說,他們處于沖突的情境之中。[7]由于中西方的商業(yè)文化存在差異,必然就會有各種商業(yè)交際的沖突。因此,要解決沖突,就必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對中西方商業(yè)文化的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積淀。東西方商業(yè)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人認為它們是背道而馳的。西方人在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zhì)驅(qū)動下,形成了一種完全靠剝削勞動力或吸引消費者來賺取利潤的商業(yè)模式。對他人缺乏關(guān)愛精神。而東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觀念影響,在利益驅(qū)動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往往仍會遵循有些道德準則,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種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長用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來對待經(jīng)濟,缺少感情因素。而東方人擅長用感性思維對待經(jīng)濟,缺乏嚴密性。兩種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煥發(fā)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為都會給自身帶來不良后果,導致經(jīng)濟停滯不前,落后挨打。要進行良好的商業(yè)溝通必須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具有開放的精神。2.進行適當?shù)纳虡I(yè)文化調(diào)整在實際商務(wù)活動中,要主動提高文化意識,加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對方文化,多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們,探索有利于雙方的交際模式,會有助于贏得對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在商業(yè)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對方的文化精華,摒棄文化糟粕。比如中國人容易安于現(xiàn)狀,講究面子,缺乏競爭意識,應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但西方人太強調(diào)自我,不利于家庭穩(wěn)定和社會團結(jié),也應摒棄,需要學習中國的集體意識。此外,還應該把西方的商業(yè)習慣及商業(yè)理念同東方的商業(yè)價值觀相結(jié)合,取長補短,孕育出新的商業(yè)文化。

四、結(jié)語

篇2

作為日常交際中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中西方的禁忌語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該文從禁忌語的歷史演變?nèi)胧郑椭形鞣浇烧Z在語音與詞匯方面的相同點以及表現(xiàn)在顏色、數(shù)字與話題等方面的不同之處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guān)鍵詞:

禁忌語;文化差異;中西方;交際

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一種,禁忌的產(chǎn)生與其發(fā)展演變都有著可追溯的歷史文化淵源。東漢文字學家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了“禁”與“忌”這兩個字:“禁,吉兇之忌也;忌,憎惡也”。由是觀之,“禁”與“忌”這兩個字都是帶有貶義的,表示的是人們所避諱的事物。而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中寫道:“看一本舊歷本,寫著‘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這么多的禁忌。”禁忌語這一文化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一個民族與語言之中的,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決定了中西方會有著不同的禁忌與避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禁忌語。如若不了解禁忌語的話,就難免會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失誤,從而影響到正常交際的開展,如此一來,了解中西方禁忌語的異同也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了。

1禁忌語的定義及其歷史演變

追根溯源,“禁忌”一詞可以追溯到太平洋群島波利尼西亞(Polynesia)的湯加語(Tongan),其英語音為Taboo,而漢語稱之為“塔布”。及至后來,這一名詞在人類學、人種學以及社會學領(lǐng)域的研究中成為一種專用名詞而得以廣泛的運用。立足于社會語言學視角來看,禁忌語是在文化因素、社會心理因素以及語境等因素的綜合交互作用之下所產(chǎn)生的。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考慮到人類低下的認識水平以及較為有限的征服自然的能等這一實際情況,人類在正確地認識與掌握自然現(xiàn)象與規(guī)律方面存在著極大的難度,如此一來,會將語言與一些令人敬畏的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及至此時,語言禁忌也就產(chǎn)生了。《圣經(jīng)》的“十誡”中就有“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上帝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故而,對于正統(tǒng)的猶太人來說,God一詞是禁忌的。可以這么說,任何一種禁忌語的產(chǎn)生都有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而這一因素也會極大地影響到禁忌語的演變。及至現(xiàn)代,封建迷信成分在禁忌語中的比例相對降低了,并且,與日益深化的跨文化交際這一大趨勢相伴隨,中西方的禁忌語也在相互作用與影響,也呈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多的相似性。可以這么說,在現(xiàn)代,禁忌語的外延得以延伸,只要是在交際中或者是在公共場合中引致其他人出現(xiàn)反感情緒的詞匯等都可以納入到禁忌語的范疇之中來。

2中西禁忌語的共同特征

即便說中西方有著差異化的文化背景,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共性的。由是觀之,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中西方禁忌語也就相應的會存在有一定的相同特征,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2.1語音方面

長期以來,作為人類交流工具的語言,在原始時代就被賦予神秘的力量,這一神秘性就在于當時的人認為語言是人類一切禍福的根源。從這一角度來看,有一些詞語是普遍被中西方的人們視為禁忌語的,具體來看,那些與代表災難的詞匯有著相同或者是相似發(fā)音的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人際交往中會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一類詞匯,以免為自己和他人招來災禍。在中國,我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目曜樱瑢嶋H上在古代是稱為“箸”的,這也是因為“箸”與衣食住行中的“住”有著相同的發(fā)音,而對于古時的船家來說,最忌諱的就是“住”與“翻”,因為船停住了或者翻了都是不吉利的。有鑒于此,便將“箸”改為了“筷”,此時,“筷”又與“快”有著相同的發(fā)音,取其“快速”這一吉利之意。語音方面的這一特點在西方也極為常見,比如說,“cock”一詞,大家都知道它是“公雞”的意思,然而,在美國的俚語中,“cock”一詞指的卻是男性生殖器。如果你需要表達“他有兩只公雞”的話,就可以用“rooster”來代替。

2.2詞匯方面

1)猥褻詞語的避諱

辱罵性的詞語往往會冒犯與侵犯到他人,由此就會使人反感,更有甚者還會引致雙方的矛盾與沖突,從這一角度來看,一般會將此類辱罵猥褻性的詞語視為大眾禁忌。一般而言,在英語中,絕大部分牽涉到宗教或者是性的詞匯往往是辱罵性的,比如說:rubber,這一詞匯除了有橡皮擦和輪胎的意思之外,還有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說:“Healwayscarriesarubberjustincase”,實際意思是“他總是攜帶以防萬一”。

2)褻瀆神圣的避諱

那些直接稱呼上帝或者是佛祖的語言,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神的冒犯,也應該要禁止這類詞匯的使用。舉例來講,基督教徒是不能輕佻地提到上帝或上帝的名字的,往往會用gosh和golly等詞來替代god,類似于God、devil、heaven、hell、Christ以及damn等詞只能在特定的場合使用,如若不然,就會被視為是對神的冒犯。有鑒于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要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類會褻瀆神圣的詞語。而在中國,神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稱其為“大帝”,“大圣”,“佛陀”等。

3)生老病死方面的避諱

即便說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后歸宿,但人們依舊會敬畏死亡。與死亡相關(guān)的詞匯對于中西方而言,在其日常生活中都是要盡可能地避免提及。若要表達這一意思,通常來講都會較為委婉地來表達。比如說,在英語中委婉表示“死亡”的詞匯是極為豐富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與“死”相關(guān)的詞匯就有400余條,特別需要指出的就是,這些詞匯往往是與基督教緊密相連的,如“begone,wentoff,wenttohislasthome,tofallasleep,tobetakentoparadise,turnupmytoes”等等。而在漢語中,與“死亡”相關(guān)的詞匯僅在《漢語委婉語詞典》中就多達481條,如“升天、駕鶴西去、西游、謝世、辭世、羽化、圓寂、仙逝、與世長辭,壽終正寢”等。除此之外,中西方在對待與表達與疾病相關(guān)的意思之時也是極為謹慎與避諱的,比如說,在提及一般的病痛之時,西方人會說“Ifeelnotgood”,中國人則會含糊其辭的用“不太舒服”來表示;如果說是較為嚴重的疾病,以癌癥為例,西方人會用“BigC”或者是“thelongillness”來指代,而中國人則會用“那種病”或者是“不好的病”來替代“癌癥”。

3中西禁忌語的不同之處

禁忌是一種沒有明文規(guī)定卻約定俗成,大家都通曉遵從的行為準則,他是和所處民族、地區(qū)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社會生產(chǎn)方式等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所以英語國家的禁忌與中國語言禁忌有著天壤之別,下面我們簡要從這幾個方面來剖析英漢禁忌語之間的區(qū)別:

3.1顏色禁忌

具體來看,中西方禁忌語中,有關(guān)顏色的禁忌尤以紅色與白色差異最大。以紅色為例,立足于人類學的視角來看,紅色可以給人帶來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一顏色往往是與太陽相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日至而萬物生”,處在陽光照耀下的事物往往都是生機勃勃的,此時,人們也就會喜歡與太陽聯(lián)系在一起的紅色了。再加上,封建迷信時期盛行祭祀與巫舞活動,古人對太陽崇拜也就賦予了紅色以吉祥之意。比如說,中國人在嫁娶這一類喜事中,會在門窗等處貼上大紅色的喜字,新郎新娘也會穿上紅色的喜服,以此來寓意新生活的紅紅火火。除此之外,在中國,紅色還與運勢有關(guān),比如說,明星的受歡迎可以稱之為“走紅”、“一夜爆紅”、“紅透半邊天”等。在西方,紅色卻是與血液聯(lián)系在一起的,鮮血流出之時,往往伴隨著生命的危險與威脅。故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是與暴力、沖突以及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這一點來看,紅色也就成為一種顏色禁忌。漢學家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時選擇的是《Thestoryofthestone》,而非直譯為《Thedreamofredmansion》,這也是因為“red”一詞容易令西方人聯(lián)想到“暴力”等不好的事物,由此就可能會對西方讀者產(chǎn)生一種誤導,使其從“red”一詞來主觀推斷小說的主題,從而影響其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在風靡全球的《冰與火之歌:權(quán)力的游戲》中,“血色婚禮”是這一小說的極大,堪稱史上最血腥劇集,在這里,血紅色也就代表著屠殺和滅門。再以白色為例來分析中西方禁忌語的差異。在中國,白色一詞出現(xiàn)頻率極高,可以簡單地從其常用語境中推斷出白色之所以成為禁忌語的原因,白虎在五方說中代表的是秋季,古語記載:“白虎者,歲中兇神也”。舉例來看,從古至今,中國在親人的喪事中,穿戴的都是白色的孝服與帽子,守喪期間,也會在頭上或者胸前戴上一朵白花。除此之外,白色還代表著“陰險”,在京劇臉譜中,白色臉譜代表的是奸詐多疑與兇詐,如:《三國戲》里的曹操,在《說唱臉譜》中如是唱道:“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是與乳汁、百合花、云彩、雪花等相關(guān)聯(lián)的,故而,白色也就有著純潔、高雅之意了。比如說,在英語習語“awhitesoul”中,表示的就是天真純潔,再比如說,“oneofthewhitedayofsb.life”表示的又是某人幸運的一天,

3.2數(shù)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極為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人們往往會對某些數(shù)字極為偏愛,而又對某些數(shù)字略為忌諱。即便說這一現(xiàn)象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毋庸置疑的是有關(guān)于數(shù)字的禁忌是全球范圍內(nèi)的一種共性現(xiàn)象。在中國,從語音的角度來看,數(shù)字“四”因其與“死”的發(fā)音略相似,在發(fā)音時,極易聯(lián)想到死亡這一不好的事物,也就被中國人視為是不吉利與晦氣的。即便是到現(xiàn)如今,樓層、房間號都極為避諱“四”,尤其是在醫(yī)院。而在月份方面,五月因其潮濕多雨,農(nóng)作物也容易遭受病蟲害,故而,稱五月為“惡月”。在西方,禁忌的數(shù)字是“十三”,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北歐神話之中。相傳有十二位北歐神祇聚餐,而煞神不請自來,湊滿了十三人,聚餐完之后,煞神惡作劇,害死了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靈。再加上,圣經(jīng)中的記載,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其第十三位弟子,而且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個人,聚餐的日子也是十三號,自此,數(shù)字“十三”便代表著不吉利,西方人極為不喜歡這個數(shù)字。

3.3話題禁忌

眾所周知,西方人強調(diào)的是個人主義與獨立性,而這些也就決定了西方人對于隱私的注重。從這一角度來看,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包括年齡、體重、婚姻狀況、收入等在內(nèi)都是較為敏感的。在與西方人交際的過程之中,如若不注意這方面的話,就極易引致其不快與反感,從而影響到交際的正常開展。英語中有一句習語:“Aman’shomeishiscastle”,這也就意味著與家相關(guān)的事物都是不可侵犯到。具體來看,有一些常見的英語問句: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What’syourreligion?Didyougetmarried?上述這些問題涉及了一個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與,而這些都被西方人視為個人隱私。然而,處于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卻對個人隱私?jīng)]有那么看重,在其看來,上述這些問題表達的是他們對其他人的關(guān)心與問候,并不認為這些是屬于禁忌話題。

4結(jié)語

禁忌語作為交際語言中的一種,會受到、傳統(tǒng)習俗、心路歷程等因素的影響,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得中西方的禁忌語有其相似性的同時,更為明顯的就是其不同之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以及跨文化交際的不斷開展,禁忌語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我們要更進一步地學習與掌握中西方禁忌語的共性與不同之處,從而更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高永晨.論試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語[J].蘇州大學學報,1994.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崔永華.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孫靜.從民俗心理角度談漢語禁忌語與委婉語的歷史流變[J].現(xiàn)代交際,2009(11).

篇3

關(guān)鍵詞: 中西送禮 送禮行為 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引言

中國是禮儀之邦,傳統(tǒng)上很注重禮尚往來。因此,送禮也就成了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項目負責人、著名社會評估專家柯蘭君教授(Prof.Bettina Gransow)曾說:“送禮作為社會互換的一種形式,無論是過去和現(xiàn)在,對中國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起著積極和消極的作用。具有正面和負面的功能,送禮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中國人所形成的互換方式。”在西方送禮行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對送禮的看法不同,處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本文從“送禮”這一社會現(xiàn)象入手,具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中國人送禮與西方送禮的差異

1.對送禮的看法不同

中國人送禮比較重視禮品本身的價值。而西方人送的禮物一般都很輕,如向女朋友表達愛情,送上一枝玫瑰花;朋友過生日,送上一張賀卡;參加朋友的周末晚會,帶上一盒巧克力。他們并不在乎禮品的貴賤,認為意思到了就行。有位男士送給他女朋友一枝已不太新鮮的花作為生日禮物,她仍然很高興,認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生日。中國人送禮重內(nèi)容,而西方人更重包裝。西方人送別人禮物,包裝精美,包裝的價值往往超過內(nèi)涵的價值。你有時收到看來很大、很豪華的禮物,而拆開來一看,里面卻是很小、很普通的物品。

2.對送禮的處理方式不同

中國人送禮講究藏而不露,甚至行若無事,主人在客人走了以后才會發(fā)覺查看。而西方人講究當面拆開,當面表示驚喜和感謝,以示對送禮者的尊重。英美人接受禮物時,會立即說:“It’s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s what I just wanted.”之類的贊美話,以不辜負送禮人的一片心意。如因某種原因,不想當面拆開,必須予以說明,并致歉意。

3.對送禮的接受方式不同

中國人收受他人禮物時,喜歡再三推辭,以示謙讓和客氣,并且在收到禮物后雖然滿心歡喜,也會將其擱置一旁。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認為你的禮物是經(jīng)過千挑萬選的,所以送來了,就要毫不客氣地“笑納”,并且還要當著你的面打開看看,除了要驚嘆一聲外還要再盛贊一番。

三、中西送禮習俗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

1.不同的社會風俗習慣

人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嚴格地遵守各自社會的風俗習慣。可以講,它們都是某一社會價值觀的真實寫照,而不同社會又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樣的行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交際失誤就在所難免。譬如,中國人在交際時,十分重視變通、含蓄。這樣的風格在美國文化中則會給人以“不精確”、“模棱兩可”的感覺。在美國社會中,“直言快語”才是人們所崇尚的[1]。

2.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差異

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之“謙虛”與Leech提到的“謙虛準則”本質(zhì)上不同。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xiàn)在“卑己尊人”,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比如中國人在贈送禮品時,常以貶低所贈之物達到尊人的目的,如:“一點薄禮,不成敬意,請笑納。”而Leech提出的“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量擴大對他人的贊賞”的“謙虛準則”則不同。西方人贈送禮品時,會直接表達希望對方喜歡、欣賞所贈之物。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受到贊揚后的回應也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異。當受到稱贊時,西方人最得體的便是說“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禮貌準則。而對于一向以自謙來尊重他人的中國人來說,通常會否定贊揚的真實性,以示謙虛,以此符合禮貌準則。[2]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觀和價值取向

“面子”是流傳于中國民間的概念,“Face”只是漢語中“面子”和“臉”的英文直譯詞。漢語中經(jīng)常會提到“給面子”、“給臉”、“丟面子”、“丟臉”等。漢語中“臉”、“面子”通常指群體出于尊敬給予個體的一種良好的聲譽。漢語中面子的獲得要依賴于他人的參與,不能把自己置于與他人分離的境地。Brown和Levinson將“面子”(Face)定義為每個人都想獲得的一種公共的自身形象(public self- image)。它體現(xiàn)了個人的欲望或需求,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以自我為取向的形象。而漢語中的“面子”則是依賴于他人的群體取向。[3]

中國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不論是富是窮,不論身份高低,不論在城市農(nóng)村,都追求臉面,將送禮、維系體面和關(guān)系等視為基本需要,將爭臉、給面子和禮尚往來列為基本行為規(guī)范,形成中國人社會中恒久而普遍的禮品消費行為。

西方社會“面子”的概念從內(nèi)涵來講要比中國的“面子”小得多,他們傾向于把人與事分開,對人不對事。雙方可能公開對抗,大嚷大叫、劍拔弩張、唇槍舌劍,但因為他們是任務(wù)取向、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事后仍然是朋友。西方對“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機制的影響,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特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為在主體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際關(guān)系基于平行,所以人們追求自我實現(xiàn)、個人奮斗,人們高度重視個人權(quán)力、個人隱私,人們強調(diào)各開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實其志。西方的面子概念與中國迥異。首先,中國的面子主要強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而西方的面子和中國的面子一樣具有“社會約束力”。其次,由于西方受個人主義取向影響,集體規(guī)范或期望較低,人人試圖建立“平等性”關(guān)系,一旦發(fā)生沖突,人事兩分,對事不對人,因此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人的“死要面子”。

四、結(jié)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中方西有不同的送禮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只有通過表象追尋實質(zhì)才能實現(xiàn)對不同文化的正確理解,才能更好地與西方人交往。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不同的舉止、不一樣的談吐、不一樣的喜好,這些都構(gòu)成了中西方明顯的文化差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間交流的障礙。這種交流的障礙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

龍作為中國的圖騰,在我們心中以一種威嚴而神圣的形象存在著。在西方,希伯來文化(Hebrew)中龍本是擁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來的凱爾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龍(dragon),直到基督教誕生后,龍被貶為“惡魔”。今天,大多數(shù)西方人認為龍是一種富有力量的邪惡象征。這正如我們認為貓頭鷹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確實充滿智慧的,從“as wise as an owl”這句話中我們便可窺見一斑。還有,受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我們很重視長幼尊卑,我們不會直呼長輩的大名。在西方則不同,他們更注重平等,他們認為父子、爺孫都應該是朋友,而朋友之間直呼其名則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在聽到兒子稱呼父親“John”時肯定會認為這是兒子對父親的不敬,實則不然。

由此觀之,了解其獨特文化也是我們在學習英語時必不可少的任務(wù)。因此,教學改革改的不單單是方法,內(nèi)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中西文化差別的意識的培養(yǎng)更應該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由于中學課時的限制,我們自然不能正堂課長篇大論的談中西文化差異,但是平時的逐漸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單詞時,我們不應僅限于告知學生們詞義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將單詞背后的文化意義傳授給學生同樣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單詞不在是一個個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飽滿。這更能幫助學生們記住單詞。就說簡單的“dog”一詞,在中國雖有忠實之含義,但是更多的卻是“狗急跳墻”、“狗咬呂洞賓”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語中,“dog”卻常常含有褒義成分,如“l(fā)ucky dog”意思是“幸運兒”。“又如我們中國人并不介意談及“年齡”或是“工資”等問題,但是在西方,這些都是很避諱的。

這些零碎的知識不可能在一堂課內(nèi)串講完全,但它們又十分重要的,沒有這些基本的文化知識,我們的學生就無法對自己學習的語言有充分的了解,無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這種語言交流時更會暴露很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重視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向?qū)W生們介紹文化差異,培養(yǎng)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這不僅使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豐富了文化知識,也培養(yǎng)了他們地道的語言感覺。

比如說我們在接電話時總愛說“我是***”。而在英語交流中,表達為“This is ***.”在接受禮物時我們常會說“真是讓您破費了”或者是一些推辭的話語,而地道的說英語的人則是說“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達謝意或者喜愛之情。這樣的語言差異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困擾,或是在做情景對話練習時會被我們自己的文化引錯路,不免會說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這說明我們的同學們還沒有養(yǎng)成一種感知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也說明我們更要重視在這方面對他們的悉心培養(yǎng)和引導。

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文化差異這條看似很窄、實則寬闊的鴻溝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去逾越它,西方文化的逐漸滲透正是最好方法。這樣的教學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貼近“native speaker”,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們較好的語感,在做練習題時會有很大幫助。

篇5

關(guān)鍵詞:中西;文化差異;原因;表現(xiàn)

文化差異是指因地區(qū)異同,各地區(qū)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chǎn)生的差異。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各自文化截然不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而西方社會,在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萌芽及發(fā)展、政治改革等重要階段之后,逐漸形成現(xiàn)代文明。

一、中西文化差異出現(xiàn)的原因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封閉的大陸性環(huán)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的思維傾向于內(nèi)向型,而這種內(nèi)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內(nèi)斂、自省、知足常樂的性格。中國人推崇中庸之道,思想較為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進取、開拓精神,且對未知事物缺乏好奇。而西方國家大多是處于開放的海洋型環(huán)境中,其航海、貿(mào)易、商業(yè)發(fā)達。這一開放包容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塑造了西方人熱情、奔放、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樂于探索未知的個性。

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小覷。中國經(jīng)濟是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典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在中國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這造成人們比較安分保守、求同求穩(wěn)、知足常樂的性格。西方國家屬于海洋經(jīng)濟,所以西方人性格較為外向,喜歡探索未知。西方國家較早爆發(fā)工業(yè)革命,這使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拼搏意識。

思想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占據(jù)著主導的統(tǒng)治地位。中國人向來尊崇儒家學說,“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儒家學說精髓部分,儒家學說要求人們以大局、集體為中心,反對過分表現(xiàn)自我。這就使得中國文化以群體性為主要特征。對西方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宣揚個人主義至上,主張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所以西方文化以個體性為主要特征,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quán),崇尚自由

總而言之,地理、經(jīng)濟、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習慣及風俗。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

1、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以群體性為主要特征。這種群體性文化強調(diào)集體利益大于一切,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中國人強調(diào)遮掩鋒芒和中庸之道,講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思想較為內(nèi)斂、保守、中庸。這種保守、中庸的性格體現(xiàn)在科學層面上則是中國人更相信前人的經(jīng)驗,較為迷信權(quán)威,缺乏創(chuàng)新、探索精神,且思維較為感性。在科學發(fā)展進程中,一直在模仿前人,故中國科學體系建設(shè)較為緩慢。

西方文化以個體性為主要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極力推崇個人主義,認為一切行為應當以個人為中心,強調(diào)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故西方人性格較為爭強好勝,更重視個體利益,崇尚自由,強調(diào)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西方人勇于探索,重視實踐,且思維趨于理性,體現(xiàn)在科學層面上則是不迷信權(quán)威、勇于挑戰(zhàn),故而西方國家最終較早的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2、社會交往

中國人性格內(nèi)斂,講究輩分、長幼關(guān)系等,故而在稱呼方面,等級、親疏關(guān)系明顯。在中國,叔叔、伯伯、姑父、姨夫是不同的概念,而在西方社會,這些人都叫做uncle。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只有比較熟悉、親近的人才能直呼其名;而西方社會則較為開放,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處,對老師、長輩、上司都可以直呼其名。中國人尊老敬老,認為老者是智慧、威望的代名詞,所以就有了老張、老李這樣的稱呼,而張老、李老更透著尊崇、尊敬;在西方社會,這樣的稱呼是不被接受的,西方人通常將老和 “老而無用”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這樣的稱呼在西方社會是引人反感的。

民族性格的差異也體現(xiàn)在社交方面。中國人的整體民族性格是內(nèi)斂,而西方人則是開放。例如“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等是中國人送出禮物時愛講的話,如果西方人聽到諸如之類的話語,會認為你看不起他們,拿了不好的禮物來送給他們。西方人更傾向于在送出禮物時說“我希望你能喜歡(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話。在收到禮物時,中國人一般會先表達謝意,等客人離開之后再拆開禮物查看,而西方人則會當面打開禮物并表達謝意。面對別人的稱贊時,中國人會說“哪里”“不才”等話語,以表謙虛,而西方人則會直接說“thank you”“I am happy to hear that.”。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問“您貴庚?”“您在哪兒高就?”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熟人之間見面則喜歡問“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問題以表親近。在西方社會,與人交談時,年齡、婚姻、收入、等私人問題是不能問的。西方人對此類問題非常反感,他們認為這種問題是非常不禮貌的,有窺探別人隱私之嫌。西方人更傾向于談?wù)撎鞖狻⑿侣劇⒔煌āⅢw育以及興趣愛好等話題。

3、日常生活

飲食方面,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用料考究、制作復雜、菜系繁多、口味多樣。中國人在烹飪過程中強調(diào)色香味俱全,其中尤其注重對味道的追求。煎、炸、炒、熗、爆、焗、燜等眾多烹飪方法,將食材加工成絲、塊、條、片、丁等多種形式。但是,其加工過程中的“煎、炸、炒、熗、爆”,都會使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被破壞,在追求美味的同時,忽略了對營養(yǎng)的需求。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中國簡單,對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不如中國,但西方人重視食物的營養(yǎng),他們講求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搭配是否得當,營養(yǎng)成分是否能被充分吸收。西方人在飲食上重視營養(yǎng),與西方社會歷來重視科學是密不可分的。

禁忌的不同,也是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xiàn)。中國人的禁忌、偏好,多與諧音有關(guān)。中國人喜歡數(shù)字8,因為8與漢字“發(fā)”諧音,象征著財源廣進;中國人喜歡數(shù)字6,數(shù)字6象征著”六六大順”“一切順利”;中國人則認為數(shù)字4不吉利,因為4與“死”諧音;生意人忌諱出門看到蛇,因為蛇與漢字“折”諧音,會有虧本、入不敷出之嫌。西方人忌諱“13”這個數(shù)字,因為最后的晚餐中,出賣耶穌的猶大正是第13人,夏娃給亞當吃禁果之日就是13日。所以,西方的很多大廈沒有第13層樓;有些航空公司沒有13號班機。西方人也把星期五視為兇日,因為傳說夏娃偷吃禁果適逢星期五,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如果13日恰逢星期五,那這就是“不詳中的不詳”。所以在13日星期五,許多人不出門,許多艦船不出航。

文化差異的另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在對動物的喜好上。在中國俗語中,狗是個絕對負面的詞匯。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中國人對狗的鄙視,由此可見一斑。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美國總統(tǒng)大選期間,“第一狗”和總統(tǒng)、第一家庭、第一夫人都是新聞媒體追捧的熱點;在英語中也有很多和狗有關(guān)的詞匯,例如“l(fā)ucky dog”代指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 ”譯為“凡人皆有得意日。”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和權(quán)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而在西方社會,龍是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被視作惡魔,甚至在有些地區(qū)還有“打龍節(jié)”。文化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三、結(jié)語

由于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的原因,使得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強,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要注重對語言背后文化的學習。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定位文化差異,了解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會習慣和風土人情,積極提高自身文化適應性,使中西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交流中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杜艷如.淺議中西文化差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04).

[3] 李雪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探究[J].理論導刊.2006(06).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關(guān)鍵詞:中西方文化;擇偶觀;女博士;文化差異

Jone是一名來自愛爾蘭的27歲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陽師范大學擔任對外漢語專業(yè)外語口語教師。他不理解中國大多數(shù)男人不選擇學歷高的女性成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個女人擁有的博士學位不會阻礙兩人成為男女朋友。丁嵐[1]的關(guān)于“是否會選擇女博士成為他們的女朋友”的調(diào)查顯示:如果有其他條件相仿,學歷低一點的女性,他們會放棄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異的表現(xiàn)

(一)中西方男人在擇偶觀上對女博士學歷水平的包容度的差異

丁嵐的調(diào)查顯示出我國青年擇偶長期都延續(xù)“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著“愛情至上”的擇偶觀。[2]郁龍余也闡釋過“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擇偶標準里的內(nèi)容。

(二) 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比較在意結(jié)婚對象的容貌。張進輔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發(fā)異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絕一個人成為自己真愛的緣由,在《傲慢與偏見》中:“婚姻幸福與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門第的高低、財產(chǎn)的多寡,而在于婚姻雙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年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在史振英的一項關(guān)于“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妻子的年齡比丈夫大時,丈夫的感受”的調(diào)查中顯示,認為丈夫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72.9%,不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27.1%。[6]在西方年齡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成為配偶的條件。如李江山闡述:“男女初婚年齡的延遲是一個世界性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在發(fā)達國家,是不會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擇偶觀上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

(一)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

西方由于多山不適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們很早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西方的工業(yè)革命后婦女解放運動要求婦女在社會中與家庭里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國文化是重農(nóng)文化,中華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適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從事同樣勞動強度的社會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現(xiàn)今社會總體來說,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中國男人擇偶時很少會選擇女博士。

(二)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如諺語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劃等號。反而覺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見證了中國人對女子容貌的態(tài)度。雖多數(shù)男子不愿娶美女為妻,這不是中國男人內(nèi)心認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為之。因有些對生活不滿足的俏女子,在復雜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為保證家庭的穩(wěn)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會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時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價值觀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愛情至上”的觀點。恩格斯說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擁有愛情的基礎(chǔ)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質(zhì)條件對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諺語: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夠分擔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經(jīng)濟支出。門當戶對擇偶觀是對男女雙方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充分考慮和權(quán)衡。而且中國人受傳統(tǒng)父權(quán)文化的影響,不愿接受“女強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選擇范圍之內(nèi)。

三、如何應對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產(chǎn)生的文化沖突

(一)注重個人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學習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在準確的掌握跨文際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接受實踐的檢驗。遇到類似于中西方面對女博士作為擇偶對象產(chǎn)生的文化差異時,運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解決問題。了解本國的文化,熟悉異國文化,對在交際中產(chǎn)生的沖突有足夠的認識,努力去克服障礙;在參與社會生活和人際交流的時做到積極主動,樂觀面對交際中的困難以及障礙;對于文化差異,能夠采取的態(tài)度。在跨文化交際中,尊重對方的文化,以對方的價值來審視和評價對方的行為。

(二)應加強學校對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是學校對學生的課程設(shè)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課程。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交流,通過與外國留學生的日常交流與接觸,讓這些學生消除對異國文化的陌生,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是加強對外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際習俗等方面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及應對文化沖突現(xiàn)象。介紹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社會規(guī)范。減少因習俗不同造成的文化沖突。使中西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共同發(fā)展。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不同文化間的價值共識,最大程度的減少和避免文化沖突的發(fā)生。

(三)發(fā)揮社會媒體對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的作用

社會媒體對于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是社會公眾獲得新思想的主要來源。所以我國社會應發(fā)揮媒體的影響力,在節(jié)目的編排上體現(xiàn)文化因素,讓公眾更好的掌握中國文化。中國媒體人應該從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時也要堅守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為文化的傳遞者與表達者。幫助社會民眾減少因異文化對其他國家文化的誤解.同時也避免使中國人因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的了解與掌握,導致皈依西方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漠視、遠離傳統(tǒng)文化,淪為異文化的附庸。(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丁嵐,女博士婚戀難的心理問題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蔡琪,孫有中.現(xiàn)代美國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0.90

[3]郁龍余 .中西文化異同論 [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2.

[4]張進輔.青年心理概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從《紅樓夢》與《傲慢與偏見》中透視中西傳統(tǒng)婚姻觀的異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學報.2006,9.

[6]史振英 ,高學歷女性婚戀難的原因調(diào)查分析,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3.

[7]李江山.從“女大當嫁”到“剩女當?shù)馈报D― 透過語言比較中西方婚姻觀.文學界?語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語諺語典故詞典[M],黃家寧譯.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篇7

關(guān)鍵詞:旅游酒店英語 顏色 文化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c)-0251-02

中職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中更好地運用,要求多掌握實用英語教學,讓英語為中職畢業(yè)走向就業(yè)的同學有更廣泛的選擇余地。單純的靠課本上的句子,會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產(chǎn)生誤解,甚至鬧出笑話。所以我在教學中整理了幾類日常交際中西文化有明顯不同的交際用語,讓學生留心注意設(shè)立階段目標,增強實用性。

1 酒店前臺英語

美國語言學家羅薩莉?馬焦在其文章 Bias-Free Language: Some Guidelines談到:“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語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表達也就不盡相同了。

在酒店里所使用的英語會話,基本上是屬于商業(yè)英語,與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英語略有不同,較注重禮節(jié)。如果中國服務(wù)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英語表達,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從而影響酒店形象或聲譽。對我校旅游酒店管理的學生來說,實用性英語的使用比書本上的英語更加重要,一般的中職教材有些不符合現(xiàn)代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將正式禮儀英語列入校本教材,提醒學生關(guān)注以下幾點。

例:人教版初一英語教材第一課中的姓名的提問,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xx. (你叫什么名字?我是xx)幾乎所有的中國學生都耳熟能詳,并且脫口而出。但在實際生活中,酒店服務(wù)類就不能用它,否則容易引起客人的不快。那么怎么說呢?正式英語:May I have your name?(您貴姓?請問您尊姓大名?)我班旅游酒店類學生要特別注意此類用詞。

非正式英語:Do you want some tea?您要喝茶嗎?

正式英語:Could you like some tea? 請問您想喝茶嗎?

Over here,please.這邊請。

Could you come this way,please?請您往這邊走好嗎?

不要說Ok, sure. Yean等等。而要說 Certainly, sir.別說 I don’t know.回答不知道是非常不禮貌的說法。可以說“Just a moment,please.”, “I’ll check that for you.”(請稍候,我來幫您確認)然后請有能力處理的人前來協(xié)助,在招呼客人時,最好說Excuse me,Sir(Ms),不要直接稱呼Sir或Ms。至于稱呼小孩,可以直接使用Excuse me,但是不可以直接稱呼girl或boy。

2 顏色的差異

色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領(lǐng)域。顏色詞除表示其具體實際的色彩外,還會由于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義。例如:白色在漢語中總是和恐懼、死亡和不吉利聯(lián)系在一起,如白日做夢、、白云倉狗,在中國,許多民族的人們在親人去世參加葬禮時必須穿白色衣服,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白色代表著死亡。但是在英語中白色則類同于無色,是純潔無暇的象征,所以西方女子在結(jié)婚的時候會身著一襲白色的婚紗步入教堂。可見各種顏色對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視覺和心理上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象征意義也不盡相同。在漢語文化中紅色往往和喜慶、幸福、吉祥聯(lián)系在一起,一身紅衣的新娘、節(jié)日里的紅燈籠、迎接貴賓的紅地毯等等有太多的好事和紅色相關(guān)聯(lián)。但在英語中紅色代表危險和暴力,因為紅色是血液的顏色,自然會與流血犧牲在一起。

例:A redbattle happened in this village.red battle的意思是“血戰(zhà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一看這句話,同學們的直譯為“你看到我眼睛里的綠顏色嗎?”字面意思好像懂了,可是不知所言,更糊涂了,對英語學習也更產(chǎn)生畏懼心理了。其實句子中的green有兩眼冒綠光,那是生氣、憤怒,本句中用來表達被欺騙的神態(tài)。“你以為我是好欺騙的嗎?”應該這樣解釋。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就會造成語言詞匯選擇上的失誤。例如:白象牌在中國是個很好的商標,而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比喻大而無用的東西,用來代表某一商品你想會受歡迎嗎?還有black tea為紅茶,brown sugar為紅糖,greenhorn為生手,如果你望色生義,black tea理解為“黑茶”,greenhorn理解為“綠色的牛角”那就造成交際障礙了。

3 禮儀交際

由于地區(qū)差異,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影響信息傳達效果的那些語言和非語言因素構(gòu)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文化外語,學習者如果對所學的語言與非語言交際行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會出現(xiàn)不恰當?shù)难孕校瑥亩a(chǎn)生交際障礙,就很難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以致造成交際失誤。

了解中西方日常文化中的差異和淵源,對外語學習者來說,不僅能增強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為不恰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烧`解和交際障礙。

(1)對于贊美句子的不同回答,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倡導的是謙謙君子,為人低調(diào),對于別人的贊美、夸獎,那是一定要客氣的,不能坦然受之。否則,會被別人認為狂妄,不謙虛。例如,當有人稱贊你說:“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謙虛的中國人很可能會說:“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或 “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實上我已經(jīng)穿了好幾年了。”相反,西方人卻通常公開地表示接受這種贊揚和恭維,會大大方方的說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認為對方的贊揚是誠心誠意的,所贊揚的事是值得贊揚的。從對“我”的稱呼就可以看出了,中國人稱自己為“敝人”而英文中的“我”“I”是所有人稱代詞中唯一一個永遠大寫,不小寫的單詞。這也可見西方文化中強調(diào)自我,突出自我的典例。

(2)對于拒接別人的回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是多贊美別人,哪怕違背了自己的心愿。曾經(jīng)有一位留學生到美國導師家做客,出于禮貌贊美了女主人煮的西紅柿餅很美味,雖然他本人并不喜歡這個味道。結(jié)果主人信以為真,在他以后到導師家做客,女主人都端出西紅柿餅款待,使得這位留學生苦不堪言。

(3)保持適度的距離。在我們國家,隨處可以看見同性別的同學們之間勾肩搭背,擠做一團,而我們也習以為常,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有的男生甚至以有很多的哥們?yōu)樽院溃灰娒婢蜔崆閾肀В嗷虻肿愣摺6谠S多說英語的國家里,人和人的交往應當保持適度的距離。“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籬笆創(chuàng)造出好鄰居。)因此,有時會有有趣的情況發(fā)生,一個熱情的中國人越走越近,而一個有紳士風度的英國人一邊說話一邊退讓。

4 典故和習語的理解

威爾金斯(Wilkins,1972)曾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表達意思,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英語學習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讀者能正確地分析原文的語言現(xiàn)象和邏輯關(guān)系,但由于原文所涉及的客觀事物,特別是一些特有的事物、歷史背景、典故或?qū)iT術(shù)語等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徹,所以就形成一種中職學生中的普遍現(xiàn)象,每個單詞都認得到,但是解釋不出來,也就看不懂,或者勉強翻譯出來,也是云里霧里,不知道它的意思。

4.1 典故的理解

例1: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r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同學們看了這句話,單詞都學過,按字面理解成“約翰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魚而且經(jīng)常玩游戲。”“為人可靠”和“不吃魚、玩游戲”有關(guān)聯(lián)嗎?給人一種云山霧里,越看越糊涂的感覺。實際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指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魚)是表示“忠誠”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規(guī)規(guī)矩矩地比賽)同義,由此轉(zhuǎn)義為“公平對待”,“舉止光明、正大”,“為人正直”等。

例2:to meet one’s Waterloo (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只有了解了1815年拿破侖慘敗于滑鐵盧的這場戰(zhàn)役,才能把這句話完全讀懂。因此,只有了解了詞匯中的典故,學習起來才能一帆風順。

4.2 習語的理解

習語包括固定詞組和短句,是這門語言特有、具有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的語言形式。習語帶有民族色彩、強制性。從某種角度來說,習語是從字面意思上難以理解表達的。如:Rain cats and dogs解釋為 rain heavily(下大雨),字面意思就很奇怪,“雨下貓和狗”。“How do you do?” 是在第一次見面常用的習語,它的字面意思是“In what way do you do things?”同樣,“wear one’s heart upon one’s sleeve”當“show one’s feeling plainly”(心直口快)講,這從字面上是看不到的。

4.3 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背景對詞匯的影響

中國人長期以來對“龍”drogon和“鳳”phoenix有文化崇拜。中國古代傳說龍能騰云駕霧,是虛幻神奇、法力無邊的靈物,是高貴、神圣、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把希望子女成才說成:“望子成龍、盼女成鳳”鳳則是百鳥之王,好多中國女孩的名字叫鳳。在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英語中drogon是一個“兇猛而殘暴的人”,是西方傳說中為有翼、有巨爪、披鱗、噴火、蛇形的怪物。除“有翼”和“怪物”兩項外,其余與中國人對龍形象的理解大相徑庭。“the Dragon”解釋為“撒旦,魔鬼”在中國很受歡迎的詞,到了英語中變成了貶義的說法 。中國著名景區(qū)張家界有一家賓館叫祥龍大酒店,其英文譯名為Dragon Hotel。一位美國友人看了很是不解,于是詢問,費了好一番解釋才一知半解。但我想,他一定是奇怪中國人為什么要用Dragon這個詞的。

而phoenix(鳳)在英語中與龍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phoenix是傳說中阿拉伯地區(qū)的一種鳥。在希臘神話中,這種鳥在生活一段時間后,便會用香料筑成一個巢,把自己燒成灰燼,從灰燼中飛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這便成為耶穌復活的象征。

作為旅游專業(yè)的學生,了解詞匯背后的寓意,了解文化共性與文化差異的并存,對中西方文化的溝通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在實際英語交往中,還要注意一些詞的特殊的用法。比如:dough(面團)和bread(面包)作為食物名稱是標準詞匯,但當“錢”講時是俚語。同樣的grass(草)和pot(鍋),作為植物名稱和炊具是標準詞匯,但也可作“大麻”講。這些詞語的俚語大多是現(xiàn)有詞匯語義的引申,理解了這一點,學習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對文化差異部分進行分類收集,便于識記,能讓語言學習者更好應用不同語言。更好地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在實際交際生活中知己知彼,熟練運用英語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為不恰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烧`解和交際障礙。

參考文獻

[1] 楊成虎.英語詞匯學[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01.

[2] 易中天.閑話中國[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1999.

篇8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語言功能;教學效果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語言傳承著文化,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fā)展。所以語言和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標志。語言的形成,無不受文化特點的影響,反過來文化特征也左右語言的發(fā)展。一個民族因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致使形成的語言內(nèi)涵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漢語和英語之間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導致相互間語言學習的障礙,那就是文化的差異產(chǎn)生的語言內(nèi)涵的差異。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差異呢?

一、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英語是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國情不同導致文化也不同,英語教學的最終結(jié)果是英語的運用。語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對文化的傳承也是第一位的。語言運用中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際交往中的社會能力也是一項重要技能。所以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忽略了各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阻力。簡單地說,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交流就是要讓語言的運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說什么話。

二、教學中文化差異的協(xié)調(diào)

在英語學習中,很多時候是有文化差異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并且在實際中大力運用。比如我們國家向別人道歉時的語言表達和英語國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樣的,comrade是我們常用的稱呼,而西方人則稱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差異,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發(fā)生誤會,影響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語中,教師一詞只作為一種職業(yè),而在我們漢文化中,尊師是傳統(tǒng),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稱謂,是尊稱。這些文化的差異都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并進行協(xié)調(diào),使學生順利適應這種差異帶來的不便。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從而使語言學習更加高效。

篇9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0-01

談到文化對于語言的體現(xiàn),相信很多學習語言專業(yè)的人都會深有同感,因為在學習一種語言的時候,你必須要先了解這種語言發(fā)源國的文化習俗。學習英語不僅要會認,更要會用,在用的過程中就會與英語國家的文化相聯(lián)系。特別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與西方國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就很難用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來進行理解。比如,我們中國人會在遇到初次見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想要表達關(guān)心或者尋找話題來進行交談而向?qū)Ψ皆儐枴澳阍谀墓ぷ鳎俊薄澳銈儐挝唬ɑ蚬荆┦杖朐趺礃樱俊薄澳憬Y(jié)婚了沒?”等等問題。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這類問題是屬于個人隱私,他們是不會愿意對一個初次見面或者不熟悉的人來討論這類問題。再比如,中國人和朋友相遇,往往會很自然地問“你吃了沒?”,其實這個在熟悉的人之間,就像是打招呼一樣平常,但是換成是西方國家的人,他們則會理解為你是在邀請他們一起吃飯。所以,很多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溝通方面的一些誤解,會引起很多尷尬的場面。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須先從產(chǎn)生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入手。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往往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會出現(xiàn)語言表述不恰當?shù)膯栴}。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其中兩個方面來看一下。1、個人價值觀的差異。西方人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們會彰顯出來。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比如,有人告訴你:You are so beautiful!中國人會覺得不好意思,然后會謙虛地說:“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來表達, 所以當中國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時候,外國朋友就會以為你是在問哪個地方漂亮,這樣的語言歧義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國家中,別人對自己進行贊揚的時候,要禮貌的接受,他們一般直接用“Thank you!”來進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時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肯定。2、社會關(guān)系的差別。在西方國家,一個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因為在他們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間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國家庭里面,長幼有序,要尊老愛幼,這是中華五千年所傳承下來的禮節(jié),所以對長輩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現(xiàn),會受到家長的責罰。再有,中國歷來遵從長幼有序,比如,對母親的兄弟我們應該稱呼為“舅舅”,而對父母親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來稱呼,并且會在稱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國家,社交場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關(guān)系的稱呼,都用“Uncle”“Auntie”來稱呼,而且后面只帶名,不帶姓。又如,中國學生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學習了“teacher(老師)”這個單詞,就會在稱呼老師的時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師的姓,作為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其實,英語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種職業(yè),正是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簡單地理解為比如張老師就等于“Teacher Zhang”。其實在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就可以了。

篇10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fā)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jié)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fool’s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Day(感恩節(jié)),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guān),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jié)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yè)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tǒng)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chǎn)生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quán)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yǎng)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guān)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shù)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tǒng)。”(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chǎn)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交流、貿(mào)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yè)禮儀人才的培養(yǎng),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jié)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