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科德育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學科德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學科德育

篇1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滲透;愛國主義

一、小學數學學科德育滲透的策略

1.運用典型事例,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充分運用典型事例,不斷對學生進行為建設偉大祖國、振興中華民族而勤奮學習的教育。利用數學史上的典型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學百分數時,出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我國的耕地占世界的5%”的數據,學生通過分析兩個百分數的意義,認識到我國僅用世界5%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進而進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從小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

2.結合課堂教學,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

小學生有數學能力,卻缺乏學習數學的信心,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氣。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性格、個性品質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的是為人師表,用自己嚴格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去影響、感染學生,讓學生找回自信。如講課時,語言要清楚,推理要嚴密,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輔導要耐心等。其次要借助豐富的教學內容進行良好的思想品質教育。

3.聯系生活實際,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小學數學教師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

二、小學數學學科德育滲透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王老師是前年筆者帶過的一名新教師,他的班上有個叫鄧倩恒(化名)的學生,剛接到這個班的時候,王老師就發現她上課總是發呆,精神不集中。課后王老師多次與她談心,但是她就是一聲不響。多次嘗試后,王老師就找到了她的家長了解了情況:由于她以前總是成績不好,測驗考試總是在班的最后,經常受到同學的諷刺、挖苦,這嚴重傷害了她的自尊心,造成了她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生厭師拒學的心理,流入后進生行列。徹底了解了她的情況后,要改變這個學生的學習,首要任務是改變她的心態,讓她融入學習中,在同學的幫助下學到知識,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觀察,王老師發現她在數學計算方面能力比較強,便經常讓她在講臺上板演,每次發現她有一點點的進步都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她,使她得到同學的肯定。王老師還發動同學間互相幫助,多關心,少歧視,與家長達成共識少批評,多鼓勵,用愛去融化她冰凍的“心理防線”,讓她深刻體會到身邊人都是發自內心地對她友好,使她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梁。

篇2

科學的德育滲透,不能僅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而應有科學精神的支撐,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哲學精神,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養成有中國靈魂的現代人。因而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就顯得尢為重要。在教育教學中我是通過以下方法來實現的:

1. 結合科學學習活動及興趣,培養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學態度是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科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匯總,以便分析研究。在學生的實驗中,我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動手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結果,有時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現誤差或失敗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我們教師給予正確引導,促使學生從小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2. 結合科學學習活動培養良好的習慣 我認為習慣成自然。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經過反復的訓練來實現。良好的習慣來源于細節,我們科學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從點滴入手。例如: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我教育他們把用過的實驗器材放歸原處,教育他們愛惜實驗器材,教育他們及時感謝小組內同學給予的幫助,教育他們實驗前要有計劃,實驗時要細致等等。這些細節、點滴都需要我們教師時時提醒要求來實現,還要注意循序漸進,并要貫穿始終。又如:我把學生帶到實驗室去上課,要求他們進出教室時應做到“靜、輕、快”,適時提醒他們注意保持潔凈,與同學共同分享實驗過程,通過反復訓練,學生就能認識到對他人負責、對班級負責、對學校負責,形成了較強的責任感。

3. 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溝通;在評比時以小組為單位,減少對個別同學的獎懲,使學生產生集體榮辱感,增加合作意識,逐漸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時以小組為單位,比如:我在教學《分離混合物》一課時,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比一比哪一組想到的辦法最多,最后請每一組都進行展示,這樣既注重小組的作用又展示了個體。這種教學方法,既達到了科學教學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4.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意志品質 現在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受到了萬般的寵愛,在這種環境里成長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沒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我們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孩子們才剛剛接觸到新課程,所以他們興趣盎然,有時一節課上完后還是意猶未盡,但這種興趣最終還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觀察研究活動進行到底。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全程追蹤,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他們參于活動的積極性積,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

5. 參觀考察,滲透主人翁責任感 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激勵學生把學習科學知識對社會環境的改造與自己的責任聯系起來,是全面體現教學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踐證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結合教材,開展考察、參觀、調查等,例如:在講到水域污染和保護時,為了讓學生獲得河水為什么會污染的第一手資料,我帶領學生到家鄉香菇基地云集的地方,他們發現河水的顏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從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著又實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討了河水污染的危害。這樣活生生的事實極大地震動了學生,使學生懂得了環保和治理的重要、緊迫。這樣不僅有利于認知的鞏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樹立主人翁的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篇3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與學

隨著現代化發展的加快,教育也在進行著現代化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許多教育問題隨之而出,其中,小學數學教育的“教與學”問題尤為突出,已經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分析“教與學”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的就是“教”與“學”的關系。實踐證明:教與學是相互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既注重于教師的“教”,又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科學平衡兩者的關系至為重要。我們知道,為了符合現代化教育發展需要,我國提出新課程改革方案。在新課程方案中,對“教與學”進行了新的詮釋和要求,要求教者以人為本地實施教育,要求學者有尊重生活的學習態度。因此,在現代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與學”中,師者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自身的引導、啟發作用,以生活為基礎、以興趣為途徑,營造“教與學”的新理念、新氛圍。所以,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與學”的關系及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等問題進行簡單探討。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的兩大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大行為是教導與學習,因此,表面上教師與學生是對立的關系,但實際上教導與學習是統一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缺一不可。

因此,為了促進教導與學習達到一種最統一的境界,從而形成最佳的結果,需要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高度和諧、融洽。經驗告訴我們,只有高度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促使“教”與“學”的關系最合理、最緊密、最和諧,產生出來的教育結果也最好。

所以,“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的統一關系,這種統一的關系是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表現出來。我們探討的焦點回歸到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明確“教”與“學”的統一關系,并能科學處理這種關系,這對良好完成小學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數學課堂和諧教與學的途徑

明確了小學數學課堂上教與學的關系,我們就要予以建立和鞏固。但是,怎樣建立,怎樣鞏固?這是需要我們重點考慮和解決的。傳統的以教為主的理念根深蒂固,即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數學知識,然后反復練習,最后進行考核檢驗。不難看出,這種傳統“以教為主”的教學理念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學”的作用,片面強調“教”的作用,兩者完全失去平衡,根本不能體現出兩者的和諧。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小學數學“教”與“學”的和諧關系,需要改變傳統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的主體作用等。其建立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和諧師生關系是良好“教與學”的基礎

教師與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兩大主體,是唯一的實施者和參與者,因此,兩者的關系直接影響著“教”與“學”的關系。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在“教”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改變以往嚴厲、高高在上的形象,給學生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在思想上尊重學生,在心理上視學生與自己平等,積極主動地謀取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那么,學生就愿意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貼近教師、親近教師,愿意尊重教師的“教”,從而最大程度體現出“教”的價值。同理,因為師生關系的和諧,學生的“學”也從被動變為主動,更容易發現一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便于教師查遺補缺。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小學數學課堂上良好“教與學”關系的重要基礎

(二)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是良好“教與學”的條件

我們都知道,數學重視邏輯與思維能力,沒有好的邏輯與思維能力是很難學好數學的。換句話說,要學好數學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果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素養,就會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進行很好地理解、吸收、融會貫通并學以致用,達到了“學”的最好效果。無疑,這時的“教”與“學”是最完美的。

同時,小學是學生最重要的知識啟蒙階段,尤其是數學學科。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師教學目的順利達成。總之,數學素養的培養是小學數學課堂良好“教與學”的重要條件。

(三)多元化數學教學是良好“教與學”的關鍵

在小學數學的傳統教學中,教師以自我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知識積累,整個教、學過程單調、枯燥、乏味,嚴重制約了“教與學”的實際收效,而且還導致了“教與學”的矛盾加劇。最近幾年,隨著教學現代化改革,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不斷被顛覆,逐漸融入了啟發教學、情境教學、生活實踐教學等模式,極大豐富了“教”的形式,而且更具人性化、科學化。結果表明,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成功緩解了小學數學課堂上“教與學”的矛盾,而且促使二者更加和諧統一。因此,現代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課堂良好“教與學”的關鍵。

(四)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是良好“教與學”的助推劑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授予,而是要教會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更好地解決形形的生活問題。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越強,就越說明數學“教與學”的成功。同時,在生活實踐中進行數學教學,數學的魅力才會完全散發出來,才會吸引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所以,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小學數學課堂良好“教與學”的助推劑。

篇4

一、理解科學學科的德育標準是德育滲透的出發點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包括“必要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方面”。因此它的教學目標應包括“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形成尊重證據、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以及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等”。由此可見科學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聯系是非常密切。

二、課堂教學是德育滲透的主陣地

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因此課堂教學理應是德育滲透的主陣地。教師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與知識點相聯系的德育目標點,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1、緊密結合科學知識,適時地滲透德育

小學生有知識面狹窄,理解能力低的特點,社會經驗又少,學習基礎各不相同,教師可以緊密結合所教知識,從實際出發,恰當地設計問題,適時地滲透德育。如教學完《聲音》一單元后,學生懂得了“悅耳的聲音使人愉快,嘈雜的聲音對人有害”后,我提出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學生回答后,教師應總結并讓學生明確:在有些特定的場所,如閱覽室內不能大聲喧嘩,搬動桌椅不要拖拉,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吵嚷等,讓我們自覺地創造并保護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少去嘈雜的公共場所,多去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活動。這些內容像一顆種子,將環保思想播進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對學生的健康教育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2、結合教學活動,在學生參與中滲透德育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德育題材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德育意識,在準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德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德育有關的環節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 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和實踐活動。《動物》單元中第一課“尋訪小動物”教學中,觀察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討論清楚怎樣去尋訪小動物,活動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后達成共識:愛護小動物、不傷害、不驚擾小動物、不破壞小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們經歷這樣的活動形成的印象肯定會特別深刻。在隨后的教學中,還會使用到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這四種觀察、實驗材料,學生當然會很興奮,老師卻要清醒的意識到關于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討論、行為已經開始了,老師很有必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

三、科學實驗是德育滲透的突破點

小學生好奇心強,渴望了解大自然的奧秘,教師應根據科學學科的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去探究,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如《蝸牛》,本課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蝸牛,對蝸牛的外形、運動方式有個初步了解,學習有順序地進行觀察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步驟、有層次地指導學生觀察,逐個完成教學目的。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實際上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以實驗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德育滲透的突破點。

四、激發興趣是德育滲透的落腳點

通過對我國科學研究的歷史成就和光輝前景的教學激發小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科學課程總目標明確提出要“保持和發展孩子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形成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能夠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科學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蘊含著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們要善于挖掘這些潛在因素。

篇5

一、 兒歌式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唱、演、玩、畫畫涂色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態度、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兒歌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使他們在吟唱歌曲中增強英語語感和節奏感。如教《牛津小學英語》 3B Unit 11 A good idea有關重點詞句: 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 What do you like? I like ... 時,筆者在下課前把這些單詞句型放入歌曲“兩只老虎”的旋律中進行演唱,課堂氣氛馬上就活躍起來。這節課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了,學生也很快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單詞和句型。

二、 游戲式

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運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結課不僅能促進學生大腦積極思維,讓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還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牛津小學英語》 3B Unit 10 Do you play ...? 的教學重點是: 1. 句型: Do you ...? Yes, I do. /No, I don’t. 2. play + 球類, play + the + 樂器類。在結課時,筆者拿出了課前事先準備好的籃球、足球、笛子、二胡等,利用小組合作、相互競爭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創編短語并根據所學句型進行情景對話。整個游戲過程氣氛活躍,學生躍躍欲試,既鞏固了本節課重點句型,又有效延伸了課堂。

三、 繪畫式

繪畫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課堂活動形式之一。因此,在結束新課時,教師可將繪畫活動與語言操練活動結合起來,以達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 3有關水果名稱類單詞時,筆者利用課堂最后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聽指令動手畫一畫,如: draw a red apple, draw a yellow pear, draw a yellow banana ... 并讓學生邊畫邊重復指令。此項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還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加強了單詞的形象記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 懸念式

葉圣陶先生說過:“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的完了。”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前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則能讓學生有強烈的破疑愿望,激起他們尋根究底的興趣。如在教學完《牛津小學英語》 3A Unit 1 Hello B部分有關動物類英語單詞后,筆者就出了兩個謎語讓學生猜: 1. It is very clever and lovely. It is good at and likes to climb the tree in forest. What is it? 2.It is from China.It is fat. It is black and white. It likes eating bamboos.What is it? 學生聽完后都努力思考著答案。這時筆者對他們說:“I’ll tell you the answers tomorrow.”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問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每個學生都急切地期望下一節英語課的到來。

五、 歸納式

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用精煉的語言進行總結歸納,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提高他們綜合和概括的能力。如在教學完《牛津小學英語》3B Unit 5 Plus and minus B、 C部分重點句型: “How many ... can you see? I can see ...”和數詞的表達方式后,筆者就運用了歸納式,讓學生借助教師在電子白板屏幕上提供的板書內容,歸納本課重點句型how many后面跟復數名詞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用歸納式結課時,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空,讓他們自己去觀察、發現歸納語言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 拓展式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等出發,使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等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 3A Unit 11 A boy and a girl一課時,在學完了Nancy和Liu Tao的自我介紹后,筆者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向全班做自我介紹,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如,本班的一位女同學介紹道: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My name is Chen Yu. I’m a Chinese girl. I’m from Yangzhou. I’m ten. I’m tall and thin. My hair is black and long. My eyes are big. This is me. Thank you. 學生在做自我介紹時,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添加了許多新的內容,真正做到了活學活用。

七、 競賽式

篇6

一、拖課原因分析

有時,一節課的教學可以不必太受時間的限制,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意拖課。一方面,拖課擠壓了學生的休息時間,會對學生下一節課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也不利于教師之間的配合與合作;另一方面,拖課時的教學效果通常會大打折扣,并且不利于調適師生之間的關系。然而,平時教學中,拖課的現象還是屢屢發生,為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教學情境過于冗長。當前,創設教學情境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時尚,被廣大教師所認可,成為經常使用的教學策略。不少教師在創設情境上常常花很大的精力,費很多的時間,但如果教師預設不充分,過分纏繞問題情境之中,就會使問題情境變成“看圖說話”。讓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數學問題的呈現,使情境過多占據落實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的寶貴時間,沖淡了教學主題,也影響了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教學效果。

(二)教學環節無法調整。有的教師預設教學環節時,要么有的環節時間規定很死,要么每一步驟不可或缺。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上課環節時間的局限和空間的局限。時間局限即每個環節都是限時完成的,萬一學生超時了怎么辦?空間局限即每個教學步驟都必須有,課堂內容布局不能根據實情靈活調整。

(三)合作學習盲目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改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打破學生相互封閉的狀態和僵化沉寂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好形式。但是,現在有些課堂教學無論內容難易,一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另外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時間把握不恰當,有些問題比較簡單或沒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教師卻給了很多的時間,耗費太多的時間,造成“拖課”現象。也有的教師是為了走過場,擺脫教學中尷尬局面,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既浪費時間,效果又不佳。

(四)自主探究缺乏引領。自主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平時教學中,有的教師由于預設不充分和實際操作不當,使得教學中出現學生探究目標不明、探究活動程序不合理的現象,從而導致教學時間不夠緊湊,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現象。原因是因教師忽視了學生探究活動前的引領與指導,放任自由,盲目進行探究,也是對教學活動預設不充分所致。

(五)計算方法過于多樣。新課程提倡算法的多樣化,這一點,許多教師都非常重視,并在課堂教學中付諸實踐。課堂教學中,可探討的策略多樣化或算法多樣化的地方,教師就過于刻意追求,把自己腦中的多樣化施加于學生,似乎沒有多樣化就失敗了一樣。而在倡導算法多樣化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教師認為算法越多越好,過于追求算法的數量,一定要把能想到的一些算法都展示出來,結果在課堂中花了太多的時間去挖掘各種算法,造成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現象。

二、應釆取的對策

數學課堂教學不應該貪多求全,要盡量排除一些形式、一些不必要的閑散東西,把教學內容以簡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教師簡簡單單教數學,學生簡簡單單學數學,而且又能當堂完成好教學任務。

(一)課前——精心預設

預設教案是教師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精心準備后的粗線條勾勒,教師用框架式備課引領課堂教學活動的走向,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1.設計教學目標要合理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它在數學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進行至關重要。《新課程標準》在具體設計教學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摒棄過去空泛、抽象的條文性表述,增強目標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如在設計“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情感目標時,創設日常生活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體會計算的意義,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經歷各種計算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究、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具體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和已有經驗,符合學與教的原理。

2.創設教學情境要簡潔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學習身邊的、現實世界中的數學。這無疑要求教師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學習素材,通過創設簡單明了的問題情境,來引領學生學習數學。如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整百、整千數的速算,教師可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媽媽到商店買球鞋,身上有235元,每雙球鞋98元,媽媽可以怎樣付錢,還剩多少元?學生想出了許多種付錢辦法,其中有的借鑒買東西時“付整找零”的經驗得出付出100元,再用1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抽象出235-100+2的算式。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探究出算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生活歷程中感悟數學,建立數學中湊整簡算的思想,實現了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構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了學生以生活的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這種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了一個更好的“學習狀態”,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積極有效。

數學學習無疑應該顧及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興趣,但激發學習情感和學習興趣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如果僅僅為了所謂的興趣和氛圍,而過多地浪費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影響學習的效率,這是本末倒置,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教師應該用好問題情境,但不能因為情境而降低數學課堂的效率,要讓問題情境簡單一點。

3.安排教學流程要有序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必須使課堂教學流程合理有序,即不但設計教學流程要正確,而且有著一定的先后次序。教學流程是編排教學方案的關鍵環節,每個環節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置,教學時必須納入鮮活的學情,靈活的因素,隨機進行調控。而教學流程的設計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的學習層面上,如何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指導學生學習作為預設教案的重點。教學流程一般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探究反饋學習情況鞏固應用與拓展。要求教學預設做到兩點,一是思路要清晰,清晰的教學思路能夠體現課堂教學的環節;二是思路要簡明,簡單明晰的教學思路便于操作。

4.組織學生活動要有效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開展學生活動的要扎實、有效,目標應直接指向數學本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要重視讓學生從數學層面上來體驗、認識所學的內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兩方面,一是教師要挖掘教材潛在的智力因素成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生活動的良好情景,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奧妙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增強學習的自主意識。二是教師在“學生活動”時不宜將知識全盤托出,讓學生被動接受,而要提供給學生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自主建構,去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同時,教師要適時適當地調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又要針對差異進行點撥,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

5.選擇課堂練習要精練

數學課堂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達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在練習設計上,不要搞題海戰術,應注重習題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練習的有效性,讓練習落在實處。教師可以精選一部分練習題,也可以自編練習題,一定要做到量少、題精,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課堂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點知識重點練,難點知識反復練,對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要對比練,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其次,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多樣性。應設計一些判斷題、選擇題、改錯題、對比題以及游戲題等,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強化所學知識。

再次,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要有一定坡度、有拓展提高訓練,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練習,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不可只重視拓展提高訓練而忽視基本鞏固訓練。反之,也不要只進行鞏固練習,不進行拓展與提高,這樣不能滿足優等生需求。

(二)課中——靈活調控

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學情變化,及時接納彈性、靈性的成分。采取有效的調控措施,讓課堂充滿真情,煥發生命的活力。

1. 教學方法的調控

教學方法可以預設,但隨著課堂教學流程推進,也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即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知識水平和個性的差異、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以及學校現有的客觀條件等。教師事先預設的教法,只能作為預案。走進課堂,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教師不能無視學生所呈現的生命信息。只有教師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 ,才能保證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年、月、日”時,對學生的基礎估計偏高,全部放手讓學生去探索。結果學生在二月份天數這個難點上卡殼了。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教師及時進行調控,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年歷,分組列表調查研究。通過小組合作,師生共同討論,順利解決了這個難點。可見,教師要根據實際學習過程,及時調整教學,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 教學流程的調控

教學流程由許多環節組成,環節互相關聯,有著一定的先后次序。環節可以預設,但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環節進行,不考慮動態的變化,就容易落入僵化、機械、沉悶的泥潭。我們認為,教學流程進度必須納入鮮活的學情,隨機進行調控。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先復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然后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問:“你們想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怎么計算嗎?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突然,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師:“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從書上看到的。”師:“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生:“我知道,把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下來,再拼成長方形。”師:“那你知道為什么沿著高剪,不沿著高剪可以嗎?”該生搖頭。師:“不要緊,下面我們就一起動手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本來讓學生探索結論的教學,變成了讓學生驗證結論,調控了教學流程。因此,課堂會千變萬化,有著強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一旦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就要及時采取巧妙的應急措施,調控課堂教學向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縱深推進。

3. 學習狀態的調控

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及時對情感冷漠處,教學冷場處、思維冷卻處、興趣冷淡處、知識冷落處進行加溫或聚熱,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調節方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如有一教師教學“乘法分配律”,揭示規律后,引導學生做填數練習:

(1)(12+5)×4=×4+×4

(2) 8×(25+125)=8×+8×

(3) 74×23+26×23=(+)×

(4)a×c+b×c=(+)×

集體討論并練習后,我們發現學生的情緒落差很大,學生的目光似乎告訴我:真沒勁,就這樣討論、做題!于是教師及時進行調整。教師說:“同學們,你們能不能也當回老師,出一些能運用‘乘法分配律’的題目來考一考老師呢?”話音一落,“唰”地一下,學生精神抖擻起來了——有的學生立刻動筆,有的與同座交流、合作出“考題”,還有的在竊竊私語:得出難點的,不能便宜老師……對此,教師認真分析學生出的每一道題,引導學生找出解題的突破口,有根有據地分析解答每一道題,并讓學生判斷正誤,直至學生滿意為止。這樣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并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鞏固深化所學知識。這樣原先冷卻的氣氛頓時變得活躍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 動態生成的調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活動的情況,注意收集與處理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控,調整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已備的學具,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索,從而發現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得到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時,有一組學生提出質疑:“從剛才的實驗與書上的實驗都只能說明圓錐的容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容積的三分之一,而不是體積。”這時教師巧妙地反問到,若這等底等高圓錐與圓柱的容器,想象是實心鐵質的物體,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樣算出它們的體積?它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這時課堂又活躍開了,有的認為把它浸入水槽里的水,有的認為把它浸入長方體的沙箱里等,從而發現許多能測算出它們的體積的辦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信息反饋的調控

信息反饋是教學的關鍵環節。要對課堂教學實施有效的調控,必須善于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開辟多種信息反饋的渠道。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先讓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判斷幾道“把除數看作多少來試商比較好”的題目,然后讓學生想一想把38看作多少來試商,并進行嘗試練習,指名板演。結果發現這位學生的做法比教師預計得要好。這時,教師對這位學生進行了表揚,并追問他是怎么想出來的,把他的思維過程呈現出來。這樣,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及時捕捉學生的聽課情緒、神態等間接的反饋信息,透過學生的眼神,神態去識別他們的豐富表情,從中推測和判斷他們對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是否理解、是否滿意、是否感興趣、是否存在困惑等,進而迅速調整教學措施,并把教學引向深入。

6. 課堂練習的調控

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況與練習時間的長短,增減練習的數量。如獨立練習有時可調整為分組練習,分組練習有時也可以調整為獨立練習,讓學生全員參與。有時還可以布置一些選擇性練習,來調控課堂練習的量,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練習時,教師還可根據課堂教學狀況靈活調控練習的要求。這些調整措施均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但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學方案。在設計多樣練習的同時,教師可依據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控,變換練習形式。如有時可以將判斷題改為改錯題,要求學生指出錯誤地方并加以改正;有時可將應用題的列式并解答改為只列式不計算的形式,來節省時間;有時可將獨立練習改為競賽性練習,增加趣味性,等等。通過變換練習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控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0-172-01

在大力推行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大力發掘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變教師為導師,引導學生系統地、科學地、有階段性地獲取知識,掌握技巧,形成能力。

一、教,貴在啟發引導

變教為導,關鍵在“導”,它與傳統的“包辦代替”,“全盤授予”正好相反。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中提出:“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要注意到學生,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腦力勞動和積極性。教師在自己的關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師把全部注意力用在自己的關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學生感知所教的東西就很費力,甚至聽不懂教師講述……”在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和方法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體現在對啟發式教學的意識和運用必須強化,寓啟發式于讀、議、講、練中。

在整個聽、說、讀、寫、看的訓練中,首先要使學生喜歡,然后才能談獲取。這就要求“導”的過程中時時注意綜合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現,從而享受“發現新大陸”的喜悅。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尤其要重視對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力去獲取知識.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動腦筋分析課文,是講讀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引導的好,既可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促進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這里的關鍵在于能否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而要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想得對路,得法,其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是否具有啟發性,不能從表面看,而要從實質來看,從實際效果來看。設疑提問是老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提問不一定都具有啟發性。有的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為啟發而啟發,課堂上東提一個問題上,西提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有的不假思索,脫口而答,有的干脆不思考,讓老師自問自答,這種“牽牛式”的提問,實際仍置學生于被動境地,不但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反而助長了學生的惰性。

出現“啟而不發”的局面,教師內心十分著急,常常埋怨學生素質太差。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過于籠統,學生便會無從人手;如果提得難度較大,超過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則感到撲朔迷離,如入迷宮,思緒紊亂,難以啟發思維。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發學生帶著探索的眼光閱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如能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且能達到一定深度和力度的問題,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使認識趨于深化。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求知過程的啟發者。

二、學,貴在自主自得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能力是不能單靠講授就能培養起來的,只有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覺地、不間斷地進行訓練,就是說,讓他們的手、腦、眼、口都動起來,方可奏效。不少老師在教學中大包大攬,顧慮重重,不敢在課堂上讓學生多看、多想、多問、多討論、多發言。有的是怕搞亂課堂秩序,怕打亂教學計劃;有的是怕耽誤時間,延誤教學進度。凡此種種,歸根結底是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而是把學生當作了消極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因而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贊可夫在他的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中,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這就是說教師上課,不是從頭到尾講教材,而是引導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教材編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編寫?教師是怎樣教的?為什么要這樣教?自己應該怎樣學?為什么要這樣學?古人云:“學貴自得。”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教給學生怎樣理解教材,即怎樣質疑,怎樣分析,怎樣抽象概括,使學生從教材的編排中悟出知識的重點,相互間的聯系,容易混淆的地方,怎樣記憶的規律。逐步增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活動中,處處深思,步步探問,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領會學習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又發展了他們的智力。

篇8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科學、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充分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感受科學的奧妙觀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例如學習《溶解》單元“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一課,在給蒸發皿加熱時使用石棉網是不妥當的。在化學中規定,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試管、蒸發皿、燃燒匙、坩堝等;可以加熱但需要使用石棉網的儀器:燒杯、燒瓶等;不可以加熱的儀器:量筒、集氣瓶、漏斗、水槽等,這樣才能對每課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點,提高效率。

二、科學教學的有效方法

科學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有效調動,可以明白更多的科學道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用全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日常的教學行為。傳統的課堂,就是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有時候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內容和書本上的知識完全沒有興趣,整個課堂沒有生氣。這些都不利于新課程改革下的科學教學,不利于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中,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每一位科學教師都要確立每一位小學生都可以學習科學;讓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科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科學;從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著手,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盡顯科學課的有效教學。使科學課堂教學最大限度的有效化。

(2)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使學生經歷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程,提高學習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樂趣。例如在《電和磁》的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對此產生興趣,筆者讓學生自己進行提問,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對電和磁的轉化的學習積極主動,進而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探究問題,并且提出相關的疑問;諸如電流通過導體時會在周圍產生磁場?封閉的導體在磁場中作截割磁力線的運動會產生電流等,這些問題的提出,也為學生探究科學知識奠定了有效的學習基礎。

篇9

一、體育教學的目標

學校體育主要由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組成。體育教學的任務與目標是進行健身知識技能的傳授以及運動教學,課外活動目標是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練身和活躍學生生活、協調人際關系。所以學校體育的目標宏觀來講應是促進學生體格體能的完善和發展,培養體育的情趣、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社會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每一個學生而言,是通過體育達到以下四個目標:⑴身體的發展。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包括適應不同環境不同氣候不同崗位的身體和心理能力,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復能力,對疲勞的抵抗力;⑵獲得良好的運動技能,提高工作勞動的效率,進而提高生活質量;⑶掌握科學的健身養生知識,提高智力素質;⑷培養正確的社會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競爭的意識,能不斷自我發現、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概括地說就是:全面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衛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個性。

二、體育教師要重視課堂語言技巧

體育課堂語言是一個多種表達技巧綜合運用的過程。它的表達技巧是體育教師鮮明地表達思想感情和教學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課堂上教師應合理、靈活而綜合地運用這種技巧,從這種范疇意義上班來說“體育課堂語言藝術就是恰當、巧妙而有效地選擇和運用表達技巧的藝術。

1、 語調變化技巧。語言表達的過程實際是情感的交流過程,在課堂上同時也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語言表達除了要配以豐富自然的情感變化外,還有一個語調變化的技巧問題,如果教師講話時詞匯缺乏、干癟做作、呆板單調,學生聽到教師老是那么幾套俗語,就回覺得教師很做作,很假,說話沒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

2、 語言速度變化技巧。準確生動的表達需要有完美的語速和適應的用氣方式相配合,教師的課堂講話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氣均勻合理,語言流暢自如,且適合自己的表達特點和當時的課堂環境,快、慢、重、輕、停頓等都得好好把握。

3、 幽默技巧。幽默(hunour)是外來詞,意指言語行為有趣、滑稽可笑,從審美價值的角度來看,它是經愉悅的方式使人獲得精神快攻感的一種行為特性,其影響力不僅僅是博人一笑。要善于運用幽默,教師要具備健康的心理品質和高品位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幽默,教師隊伍,尤其是教師運用幽默技巧,利用課境(課堂環境)恰如其分的,能含而不露地啟發學生深思聯想,出神入化的點明主題,引起學生愉快的心理反應,激發學生對上體育課的興趣,造成和諧的教育氣氛。原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十分推崇幽默,他認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通過自己的課堂經驗,確實合理,恰如其分的應用幽默,可以把教學內容、任務和教育的意圖直接導向學生,實現心理溝通,溝通師生感情。如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某同學不認真,且輕言已經會了。教師說:“其實,也沒什么學得了,不過,既然你已經會了,那么,你來當老師,教我和同學學習。”教師本想講一翻嚴肅的話,但這樣一來學生往往當作耳邊風,用這種愉快的反語說出來,造成一種“可以隨意”的假象,但學生聽后可以理解老師的真意。

三、簡單化教學

簡單化教學就是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進行體育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完成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兒童是以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為主,教學活動中,應盡量采用直觀、簡單的教學手段。例如在田徑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從一些簡單動作,直觀的讓學生好容易就明白知道怎么去做的動作。田徑是以走、跑、跳躍、投擲等運動技能組成的實用性強的身體鍛煉的手段。少年兒童根本不適宜去學習好專業的專項鍛煉,老師加強對運動動作的標準性,還有規范性,學生在長時間里不能很好的學習那些動作要領的話。在老師的批評下對運動項目的興趣就會減弱,甚至討厭上體育課,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盡可能把運動技術的簡單化,讓學生在學習動作要領的時候一學就懂,那樣會加強了學生對那些項目的興趣。甚至在課堂上,老師說去動作要領之后,讓學生根據老師說的要領去做動作,做對的了,加以鼓勵肯定,做不好看老師示范動作,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動作,那樣學生去自己在課堂的表現非常的滿意,感覺自己在上課的時候學得東西了,加深去體育課的興趣。

四、實施游戲教學

篇10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120-01

小學生感覺的情緒性和無意性很鮮明,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能記得很牢,反之,則很快忘卻。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常常對學習過程,學習的外部活動和學習的形式感興趣。例如,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做游戲,熱衷于最大程度地表現自我。他們學習動機以直接近景性學習動機為主,對學習的直接結果比較關心,年紀雖小,但同樣渴望得到肯定和贊賞,對于他們來說,老師們的表揚就是莫大的成功。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叉進行,注意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與有效性,重視多給學生成功的體驗,以促進他們內在潛能的發揮,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具有雙向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在競爭中獲得自信。總之,要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一學,樂一樂,比一比,促使他們以滿腔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1.學一學

學一學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新教學內容的講授,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學習新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強化他們的記憶,對小學生而言,英語處在入門階段,學生的聽說能力需要培養,聽說技巧需要指導,模仿能力需要訓練。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字母、單詞、句型和日常用語,還要教會他們怎樣聽,怎樣模仿和怎樣說。例如,聽的時候要安靜,不要立即跟讀,要思考發音的方法;模仿時要注意音的長短,口形的變化,音的輕重;說的時候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說話時的情緒,說話聲音的高低。

2.樂一樂

要想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先前的教學活動中轉到當前的學習內容上,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授課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樂一樂才能使他們有較強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有助于實現他們注意力的轉移。

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學習興趣,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師所設計的聽說訓練中,教師應盡量讓每個學生先開口說一說和動手做一做。也就是說,每堂課的前幾分鐘應視為學生的適應期,在這一適應期中,一旦學生開了口,動了手,他們便有了一種參與的趨向,如果學生沒有則很可能在整堂課中都處在消極狀態。因此,在“樂一樂”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說一說,哪怕是說一個單詞或一句短語。

唱歌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活動之一,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表演欲和參與欲。英語小韻文朗朗上口,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果再加上富有童趣的動作,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讓學生樂一樂,教師首先要使自己樂起來。只有在教師笑容的感召之下,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到輕松和愉快。

3.比一比

為了讓小學生能在課堂上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課堂活動應既有教師指導的教學活動,又有學生的自主活動;既要讓學生安靜地傾聽,又讓他們做一些動態的操練或游戲活動。

學生在學一學的環節中,通過聽說模仿獲得新的知識,在比一比的環節中既是對學生注意的適當調節,也是對教學上一環節的有效深化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