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篇1

【關鍵詞】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應對生態危機下提出的新課題,它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中把人的問題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強調人類面臨自然、面臨社會環境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給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內涵,要求大學生不斷的提升綜合素質,達到全面發展,為高校培養時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

二、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態文明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的素質發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當代的大學生除了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之外,還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強健的身體素質,不僅要學習處理人際間關系,還要重視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學生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不僅具備新技能、新知識,而且思維活躍,思想敏捷,是青年中群體中的優秀分子,他們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是祖國寶貴的人力資源,他們還肩負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和生力軍。因此,培養他們具備較高的生態文明素質,強烈的生態環保意識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否全面發展的重要量度,只有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二)生態文明教育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幫助他們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社會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生態文明是對人類長期以來僅重視人類自身發展,卻忽略人和自然關系的歷史性總結和升華,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想上,其要求受教育者要樹立一種良好的人生觀和自然觀以及生存發展觀,更加的注重人,注重人的可持續發展,有意識地控制人類自身在發展中對自然的盲目行為,這種發展要求人與自然關系相和諧的,這種教育縱向上注重以人為本,人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的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在橫向上則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因此,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態保護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大學生“地球家園”的責任意識,教育他們要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從根本上增強他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他們處理生態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具備時展所需要的生態文明素質。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掌握著當代先進科技知識,且覺悟力較強,他們即將進入社會工作,是社會競爭的先鋒力量,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因此,不僅可以充當傳播生態文明觀的先鋒隊,也是監督、保衛、建設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發展的主力軍。作為未來我國社會發展的未來主力軍,大學生是否重視環境問題、是否具有生態文明意識、是否掌握生態文化知識、是否身體力行生態保護行動,將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整個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因此,發揮好大學生態文明的文化引領作用,實現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是提高我們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在這一教育過程中就要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陶冶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與生態發展觀。從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來看,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都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二)加大高校師資隊伍的生態文明教育力量

高校教師對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極少一部分的高校教師很好在教學中自覺貫徹生態理念。辦學之道,師資為本,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樣需要一支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師資力量而只是盲目地開設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課程,必然使教育流于形式,無法實現最終目標。因此,加大高校教師生態文明教育力量是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重要保證,也是在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途經。

(三)發揮大學校園文化的潛在教育功能

現有的教育生態學表明,校園所具有的規模和組織結構、所提供的物質環境、推崇的價值觀念、熔鑄的行為模式等等,構成了受教育個體的學習情境,他們對受教育者學習行為造成了明顯的影響。校園是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良好的校園環境與氛圍對學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潔凈的校園、醒目的環境保護宣傳標語等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增強都會起到作用。因此,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培育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宣傳作用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報紙、廣播、互聯網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目前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媒體獲取有關生態保護信息的。因此,高校不可忽視新聞媒體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個龐大和開放的體系,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和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探討的方面還有很多,如認識上、教學上、師資培訓上等,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教育部門、高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只有這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才能沿著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生態文明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工業文明的摒棄。它強調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一種互相依賴,互相促進和發展。其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調整人類文明的發展路線,限制文明的擴張程度和沖突性因素,實現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一味的發展經濟,為所欲為。伴隨著當今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而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力量的重要來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通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規范大學生的生態行為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1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與政治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躋身世界強國行列。但是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中國在取得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資源和能源的合理規劃及控制,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注并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從黨的十七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生態文明”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日益成為我黨總攬國際局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而大學生作為和諧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高校推行生態文明觀教育,使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營造了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的政治環境,這讓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一個必然實現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在生態全球化背景下,達到經濟與生態保護雙贏的一個必然方向。

2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設可持續型社會、維護社會的安定、促進社會和諧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規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撐和保障,但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因此,順應當今生態文明的發展趨勢,在大學生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發揮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時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首先,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科學發展觀下的重要方面,在大學生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大學生當前薄弱的生態文明知識,提高生態道德認知,對于我們建設可持續發展型、生態平衡型的小康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其次,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在大學生中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生態保護的宣揚和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需要保持兩者的動態平衡關系。而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取決于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狀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不僅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和諧穩定,更關乎人類的未來發展。

最后,這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大學生中開展生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素質,是衡量一個民族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社會衡量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基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培養生態意識,提高生態素質,是充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協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求?,F代化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維度,生態文明的興起要求高校教育觀念得到相應的轉變。生態文明觀教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內涵,將生態文明觀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引導的過程,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最終目標,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3高校踐行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措施

3.1用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

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它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關系等諸多領域和各個方面,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其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人的思想覺悟上升到高層次,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替代工業文明成為必然趨勢和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建設道路。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其過程中就也應當堅持理論特別是其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觀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堅持生態觀,探尋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創新。為了給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應當學習生態觀武裝自身,再通過教育方式的革新向大學生傳授生態文明知識,達到互相促進,達到雙贏。

3.2注重培養大學生科學全面的生態觀

3.2.1培養大學生的生態自然觀

馬克思在人與自然關系上認為,人是能動和被動存在的統一體,人類為了求發展長期支配和利用自然,但是根據人與自然關系辯證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客觀自然規律為前提,發揮的成效受自然規律以及客觀條件的制約,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必然不是無節制的。

隨著環境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人提倡回歸傳統的生態理念,中國古代也有人與自然關系論斷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這種傳統生態哲學,不僅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的哲學思想基礎,也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方法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疤烊撕弦弧笔侵袊膫鹘y文化精髓,在改造自然觀的過程中,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主力軍的大學生應當對傳統文化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樹立科學的生態自然觀。

3.2.2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消費觀

消費是人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更應在此過程中注重“綠色消費”,“節約消費”。大學生步入獨立消費的階段,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享樂和攀比等負面心態會導致其在消費的過程中造成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中國自古以來倡導勤儉節約的精神,更應該向其加強健康消費觀念的培養,使其學會適度消費,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避免資源的不必要消耗。

3.2.3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法制觀

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法制觀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生態保護的敬畏感,形成一個超越生態習慣的生態自我行為機制,成為一個具備生態認知,并在生活中自我約束,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人”。利用發揮《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堂的價值,充實生態法律知識的內容,開展環保法律知識的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懂得各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法規、條例和法則,明確破壞生態環境承擔的法律責任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形成科學的生態法制觀,從根本上養成依法保護環境的習慣。

3.3加強構建高校的生態文明氛圍

隨著國家政策的日益重視和環保氛圍的日益濃厚,我國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只片面追求畢業率和升學率,只重視由學術科研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忽視了高校作為培養全方位人才的職責。

3.3.1革新高校生態教育方法,創建“生態課堂”

目前我國居民的生態環保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青年人的意識水平高于中老年人,原因是絕大多數青少年正在或接受過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教育,而70%的知識來源于課堂。因此課堂上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從生態文明角度出發,打破傳統課堂授課方式,構建生態化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生態化課堂強調講教師和大學生作為兩個生態主體,互相促進、學習、共生。在課堂上創設生態情景,表演生態環保相關小品,寓教于樂。在思想教育課堂,如《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通過多種載體如ppt、視頻等講授有關生態文明的事例,宣揚生態文明道德觀。作為生態課堂的兩個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推斷生態課堂的氛圍和發展。從而使彼此在生態文明知識和教育中得到互相促進和進步,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課堂環境,讓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態知識的重要陣地。

3.3.2構建校園的生態文化氛圍

(1)開展生態榜樣教育

通過生態榜樣教育,借助影視、文學和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形象,以正面積極的品質和積極行為影響學生的生態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梢越M織學生參觀環境生態工程,如沙地變良田、生態園林的修建等生態成果。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生態保護方面的紀錄片或電影,引起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和環保意識。同時,注重發掘生活中生態榜樣,在實踐中對大學生進行具化的引導。

(2)開展校園生態文明活動,構建大學生環保氛圍

生態認知轉化為潛力默化的行為習慣是需要一定的過程,這就需要在校園開展接觸自然的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體驗,從而深化其生態認知促進科學生態行為的養成。借助“世界環境日”、“植樹節”等環保節日之際開展相關環?;顒?,如生態知識競賽活動、參觀生態園、親測pm2.5指數等拉近大學生和生態文明的距離,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的嚴峻局面,從而敬畏自然。

(3)加大對生態專業的重視,增強學生之間的學科互動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維護意識也逐漸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近年來國家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進一步展示了生態學專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學校需要下大力氣打造緊跟時代步伐,重視生態文明 ,打造過硬專業。加大專業建設的力度,不斷改革創新,加強對環境保護內容的研究和探索優質生態學專業。

在課程的安排上要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寬泛,加強其他非環境專業的生態專業知識的學習,增強生態專業和生非生態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進學生之間的理性知識分享和感性認識,使大學生的生態觀得到一個、維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馬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背景--情境設置[J].青年與社會,2012(02).

[2] 姜賽飛.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3] 姜樹萍,陳芊羽,趙宇燕,苗建峰.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與踐行能力提升路徑[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1(02).

[4] 楊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世紀橋,2010(09).

[5] 楊志華,嚴耕.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時展的新要求[J].中國林業教育,2010(05).

[6] 黃平芳.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02).

[7] 劉婷.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08).

篇3

一、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

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也是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發展生態文明的意識是在工業化進程發展較快的過程中才逐步開始出現的,而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不過是在近二三十年來才開始有了較迅速的發展,這就說明我國生態文明本身開始引起重視時間是非常短的,而且我國對于生態文明的發展并沒有提出較多的要求,這也就使得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也起步較晚;其次,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由于涉及的知識范圍非常的廣泛因而容易產生較多的問題,因為需要從較多的角度來分析相關問題才能了解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具體思路也才能取得較好的發展,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出現了這些問題因而起步晚發展滯后;最后,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在新時期的轉換過程中也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使得生態文明的發展嚴重的滯后了。這就需要相關人員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去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來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在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必須要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的問題。雖然起步晚,但是如果發展快還是可以實現生態文明的高水平發展。

二、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

生態文明的進步依賴于生態文明教育的不斷開展,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存在生態文明教育意識不強、觀念落后,尤其是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

首先,從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宏觀規劃與指導上看,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這種誤區不僅表現在生態知識結構的不合理上還表現在教學計劃的不科學教學目標的盲目性等方面。這就嚴重制約著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和研究。

一方面,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長期性和系統性缺乏深刻的認識,認為生態文明教育只需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基本知識的了解就行,不需要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深入的系統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難以得到真正的發展。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是與我國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等問題相掛鉤的,這就使得我國社會各領域中相關問題的發展就會陷入一種難以把握的狀態之中,特別是難以解決生態環境發展與人們生存問題之間存在的矛盾,因為要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建立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基礎之上。同時我國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并不明確,一方面并不知道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培養生態文明發展人才的重要性,也沒有認識到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重要性,因此會產生認識上是誤區。

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進而使我國高校在實現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的問題。這就要求高校要積極提高認識,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解。

其次,從具體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角度看,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在有些高校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認為生態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對專業能力要求極高的理科學科,對于一般人來說,生態學是難以在文科和工科學生中進行比較深入和透徹的講授的,更難以將其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進行開展,這就使得生態學難以作為公共教學課程在高校教學中實施。當然,在實際情況中生態學雖然在理論上比較深奧,往往需要對生態模型、相關公式和系統性的理論進行分析,但由于它是描述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它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其深奧的原理和知識點同樣可以用生動合理的例子來進行淺顯易懂的表達,對于大部分理工科和文科學生來說都是能夠比較容易接受并進行深入學習的。生態學在高等教育中存在著教育地位缺失的問題,這與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對于不同領域人員的濫用是有緊密聯系的。目前,一些對生態學毫無了解的政府官員都企圖打出生態文明的發展招牌以蒙騙群眾,動輒就以“生態環境保護”和“科學發展觀”這些術語來作為口號進行宣傳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事實上,部分官員在實踐中卻往往采取反生態反環境保護的行為,使“生態文明發展”僅僅變成一種姿態一種不具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的空洞口號,這無疑是對生態學的科學嚴肅性和地位的嚴重削弱,因而導致社會上形成一種偽生態學的怪現象。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要根據我國社會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的狀況來深入的分析我國社會生態文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生態文明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三、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強,思想素質好,十分精干的師資力量,師資力量充足,教學質量優良提高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證。然而,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著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的問題。

首先,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專業的教師非常的缺乏,即使是比較優秀的生態文明教育老師也存在著理論修養缺乏和具體的實踐操作不完善的問題,這就給我國的生態文明的發展出了一道難。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具有專業的生態環境知識和較高生態教育能力的師資力量,只有有較強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才能保障生態文明教育的順利開展。我國在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等專業雖然已經培養了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生態文明發展人才,但僅僅依賴這些缺乏足夠實踐能力和經驗的人才來實施生態文明教育顯然是不夠的,他們遠遠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對現代生態文明教育的高要求。所以制約生態教育廣泛深入開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素質、生態化的師資隊伍的缺乏。

篇4

通識教育起源于美國,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對高等教育進行了反思。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CJ.B.Connant)在《1945年哈佛報告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目標———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溝通、恰當的判斷和分辨各種價值。我國的通識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中后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通識教育的研究重點由課程介紹向理論探討轉移。1999年,李曼麗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發表的論文《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標志著我國關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探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時間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通識教育的內涵得到不斷充實。同時,在對以往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的基礎上,人們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也有了新的認識。于是,出現了“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等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生態文明通識教育也應運而生。所謂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專業背景不同的學生認識環境、了解生態環境問題、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理念、增強生態道德意識,并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遵循生態環境倫理法規和行為準則,從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的主動性。

二、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框架是和諧統一的。但是,二者的出發點是有所差別的。與重視個體能力開發和職業發展的專業教育不同,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做人的基本準則和品德,旨在使學生的品性、公民意識和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所以僅在少數綜合性大學的非生物、非生態專業開設了生態類選修課。這也導致我國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在教育目標、課程設計、授課教師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一)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具體

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讓非生態學專業背景的學生了解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并通過剖析當前的各種生態學問題,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環境行為。但是,近年來,一些導論類、概論類課程在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領域占據了主流,高校開展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只是簡單的概念教育,對“什么是生態文明”“怎么開展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則缺乏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所以目前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缺乏具體的教育目標、清晰的實施方案和量化的考核指標。這直接制約了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發展,也是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

(二)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有欠缺

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形式主要有專業選修課和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2種。專業選修課對選課學生的專業會有一定的要求,而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則是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因此,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是開展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重要平臺和主要途徑。但是,我國高校在設置全校性公共選修課時,大多存在隨意性較大的問題,而且科目教學大綱與大學教育總體目標之間的關系也不夠明確。甚至于部分高校把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簡單地理解為“讓文科學生多學點生態、環境科學方面的知識,讓理科學生多學點自然文化、人文社會方面的知識”,所以認為開設一些生態類、環境類課程供學生選修就算是完成生態文明通識教育任務了。至于這些課程是否能夠體現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要義、是否有合適的教師開設,以及教師是否能夠按照通識教育課程的標準進行教學等問題,則幾乎不作全面的考慮。這最終導致我國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1.課程內容單一、重復率高

目前,高校開設的全校性生態類選修課的教學內容大多僅涉及生態學的相關概念,而很少涉足與生態問題相關的環境科學領域。同樣,高校開設的全校性環境類選修課的教學內容也僅僅是圍繞環境學的基礎概念展開,而無暇顧及生態學領域的相關知識。因此,雖然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包含了與生態學和環境學相關的知識,但是存在關注面窄、可應用性差、知識點單一且重復率高以及知識缺乏體系等問題。此外,目前高校規定全校性選修課的課時一般為30學時,學時非常有限的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要讓學生在掌握生態、環境領域知識精華的同時還能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源,更是難上加難。

2.課程教學方法缺乏互動性

水污染、霧霾、全球變暖等問題,是大學生普遍關心、非常感興趣的環境問題,理應成為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重點關注的內容。但是,目前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大多只是圍繞生態學或環境學的知識點和基礎概念進行理論講授,在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很少針對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這不僅使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枯燥無味,也使選課學生對授課內容失去了興趣,并且逐漸發展成為學生選修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只是為了獲取學分或者容易獲得較高的課程成績,而不是受課程本身魅力的吸引。同時,目前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式不僅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溝通,而且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導致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梢?,傳統的“灌輸式”課程教學方法已成為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瓶頸”。

3.課程考核方式不能服務于培養目的

目前,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考核主要采取開卷考試和論文考核2種方式。這2種課程考核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掌握課程所講授知識的情況,但是由于文字反映的是一定的概念和意識形態,所以這2種課程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多數學生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考核存在敷衍的心理。例如,在應對開卷考試方面,學生大多只是在考前將教師講課用的課件和各類參考書準備齊全,而很少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復習。這就導致考試結束后學生往往很快將課程教學內容忘記,有的學生甚至考完試連考題和答題內容都沒記住。在應對論文考核方面,大多數學生只是圍繞論文題目搜集相關的文章,然后進行簡單的拼湊,而很少真正基于某一具體問題展開分析。由此可見,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采取的單一的缺乏量化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衡量通識教育的效果,也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加強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的作用。

(三)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授課教師的能力不足

我國高校傳統的課程教學一般都是一位教師承擔一門課程的教學。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復雜龐大,涉及的領域較多。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目前在高校承擔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大多為講師,他們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時間尚短,科研實踐經驗不足,授課技巧以及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教師受自身專業背景的影響,很難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復雜龐大的內容體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只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而對其他相關領域了解不深。這導致授課教師無法開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也無法將專業知識更加通俗化,從而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這也正是一門課程的教學只由一位教師承擔的弊端所在。此外,即使有些高校由教授承擔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工作,但是由于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高校發展戰略使“重科研、輕教學”的風氣在大學不斷蔓延,再加上高校對教師業績的考核指標賦予科研的權重遠遠高于賦予教學的權重,所以教師的精力都集中在科研上,缺乏對教學工作的熱情,更不會將大量精力投入到跨專業領域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中。更有甚者,有的大學出現了教授整日忙于“跑項目”的怪象。這都勢必會導致教學活動走過場、教學質量下降。

三、提高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質量的建議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的重任,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因此,高校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學生生態環境素質養成的需求以及大學各專業課程與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之間的聯系等,合理設計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方式,并采取措施提高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使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目標

通識教育具有通用性的特點。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就是將通識教育的通用性與生態學和環境學等專業教育相結合,通過相應的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整合,使大學生切實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與自己所學專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增強他們的環境意識以及相應的環境保護技能,以期達到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目的。因此,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要基于通用性和專業性2個特有屬性,大力開展專業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普及教育,加強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的培養。例如,保護生物學是為了解決人類活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威脅的問題而逐漸形成的一門新的綜合學科。隨著生物多樣性危機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很多高校將“保護生物學”作為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為全校性A類選修課程,并規定“保護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保護生物學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物種及其生境所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保護物種多樣性的意義、保護物種的具體措施等。

(二)完善課程設計

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從生態環境問題出發探索其發生、發展的影響因素,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能力。因此,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有一個復雜龐大的理論體系,其課程的內容通常會涉及多學科領域。這就要求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在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等方面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對所涉及的復雜龐大的知識體系進行整合和優化,使課程教學大綱緊緊圍繞大學教育總體目標的實現。

1.合理整合課程內容,優化相關課程的設置

在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進行合理整合的基礎上,高校要對相關課程的設置進行重新調整。首先,要設立一些全校性的生態環境類必修課,普及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知識。其次,要在相關的德育課程中增加森林文化、生態哲學、環境倫理、生態美學以及“生態文明發展史”和“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最后,要加強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內容與實際問題的結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并適當增加全校性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學時,以充分發揮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2.豐富授課方式

高校要推動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和完善。首先,要積極倡導熱點問題辯論、專家講壇和事件追蹤報道等多樣化授課方式的運用,以提高大學生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大學生能夠主動了解和學習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其次,要鼓勵授課教師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多種渠道不斷完善教與學的過程、促進教與學的互動。例如,通過采取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到環境問題的調查及其產生原因的探尋過程中;通過廣泛邀請生態環境建設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到高校舉辦有關生態文明與環境問題治理的講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3.完善課程考核方式

通識教育使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為大學生深入開展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準備,同時增強了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因此,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應建立概念與方案考核相結合的多指標、多樣化的課程考核方式,通過閉卷考試方式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通過提交調查報告的考核方式檢驗學生對生態環境相關問題的認識與思考,通過主題匯報的考核形式全面考核學生應用基本概念分析生態環境相關問題產生的原因、運用所學理論提出治理措施的能力,以加深大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強化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三)組建教學團隊,提高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

篇5

關鍵詞:生態文明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文明觀

一、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涵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生態文明道德教育能夠妥善處理好人、環境、教育之間的關系,引導社會各界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意識,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將生態文明道德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強化生態環保意識,提升大學生基本道德素質,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從而加快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步伐。[1]

2.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生態文明道德教育旨在引導受教育者樹立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使受教育者更加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有意識地控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而獲取人類自身發展的盲目行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使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強化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其內化為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的實際行動,不斷提高處理生態問題的能力,提升生態文明素質,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滿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需求。

3.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當代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標志。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不僅要培養擁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更要培養擁有生態道德觀、生態責任觀的人才,不斷完善人才的道德修養,提升人才的生態人格。為此,高校有必要將生態文明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讓大學生理性地面對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學會尊重自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懂得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利用資源,實現自身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讓大學生樹立平等觀念,強化自律意識,遵循生態發展規律,充分發揮自身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學會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4.有利于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當前,我國面臨著生態環境污染破壞、礦產資源肆意開采等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阻礙和威脅。在此形勢下,我國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高校要主動承擔起加強生態文明道德教育的重任,不僅要教育學生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起長效的教育機制。

二、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1.將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其功能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準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學生進行黨史、政策、形勢教育。生態文明道德教育不僅擴大了傳統道德的適用范圍,而且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了充分發揮生態文明道德教育的作用,應將其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范疇,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增強學生生態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同時,高校還應當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盡快提升生態文明知識理論水平,鉆研生態文明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力求提高生態文明道德教育的成效。

2.豐富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內容

高校應豐富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內容,從而生態現狀、生態科學以及生態倫理等不同角度出發,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首先,在生態現狀教育方面,教師可向學生提供生態讀物、生態惡化專題片等,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到生態破壞現狀,了解當前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提高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其次,在生態科學教育方面,可通過講授轉基因食品、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等有關生態科學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生態科學的興趣,并將生態科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處理生態問題的能力。再次,在生態倫理教育方面,高校應豐富教育形式,使學生了解最新的生態研究成果,如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紀錄片;邀請環保局、植物園的相關負責人到學校進行環保講座;邀請專家學者在校內開設生態倫理道德講座等。

3.加強生態文明實踐教學

高校應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有效銜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聯系理論講授與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生態文明知識,提高生態文明道德素養。在生態文明道德教育的課內教學實踐中,可向學生布置一些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如地球變暖的原因、《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等,使學生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用知識。在生態文明道德教育的課外教學實踐中,可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保護日等重要日子,組織學生到街頭巷尾宣傳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利用暑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調研活動,了解當前生態環境現狀。通過實踐教學,不僅有利于促使學生將生態文明知識內化為實際行動,而且還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知。[2]

4.營造以生態文明為載體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心靈和道德情感,對實施生態文明道德教育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此,高校應營造融入生態文明思想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自覺運用生態文明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身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結論:

總而言之,大學生是掌握新知識、新科技的主要群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高校必須承擔起生態文明道德教育的重任,將生態文明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僅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生態文明觀,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意識,豐富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大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責任[J].天中學刊.2012(10).

[2]于浩.文化生態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穩態特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篇6

1.生態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教育

生態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教育是大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內容,也是大學生學習和培養生態文明教育后續幾大內容的基礎。這一內容核心包括生態學基本知識的教育,以及生物間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互生規律、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規律、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規律、生物環境間相互適應與補償的協同進化規律、環境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等生態學基本規律的普及。

2.生態環境現狀教育

生態環境現狀教育能讓學生了解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激發學生保護生態環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地方、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生態環境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形勢,地方、區域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大學生及社會民眾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壓力等。

3.生態文明觀教育

生態文明觀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觀念構成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可以用來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它也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點,具體包括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經濟觀教育、生態政治觀教育以及生態科技觀教育四大方面。

4.生態法制教育

生態法制教育可以起到約束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和生態文明意識的作用,使大學生懂法,并在法律的制約下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法制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是讓大學生了解當前國際和國內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條約、法律、規范等,比如:《世界自然保護大綱》、《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環境保護法》、《城市綠化條例》等。

5.生態文明行為能力培養

地方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將所學到的各種生態文明知識和思想觀念落實在行動中,使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內容包括教導學生一系列提高踐行生態文明能力的知識技能與工具,發動學生積極開展綠色環保實踐活動等。

二、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教育部、教育廳的高度重視下,地方高校均紛紛加強了對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和內容的設置和投入,包括:在思想政治課中給學生灌輸相關知識;開設多門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公選課程,包括《遺傳學》、《生物學》、《普通生態學》、《地球科學導論》、《環境與健康》、《人與環境》、《環境危機與環境保護》、《環境工程導論》等,供學生選修;邀請生態文明方面的專家和教師來校舉辦講座宣講;組織各類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等??梢哉f,地方高校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獲得一些成效。但這還遠遠不夠,對于一個完整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來說,還存在眾多問題和不足。

1.重視度不夠

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沒有專門的規劃和統一的安排,教育內容零散混亂不成體系,受教育的學生數量也相當稀少,其深度、廣度和重視度還遠遠不夠。這是由于首先,在我國,地方高校知名度與教育和科研密切相關,這導致地方高校管理層往往只重視本校的傳統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忽視與知名度無關的其他教育和活動,這其中就包括生態文明教育。其次,教育部下達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方案中,未將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內容納入考核體系中,而且也未將生態學課程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因此,大多數地方高校都對生態文明教育不太重視,沒有動力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花大力氣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即使部分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也可能只是為了迎合當前的政策,并未將生態文明教育落到實處。

2.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不夠完善

首先,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缺乏系統科學的教育理念。這一問題的存在主要在于本身在我國就還未建設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生態文明教育也才剛剛興起,相關研究不多且不夠深入。同時,作為一門涉及到多門學科和多種理論知識的交叉性學科,與其相配套的教材仍處于空白,使得地方高校也無合適的教材進行講授。不僅如此,不少地方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比較粗淺,不夠深入全面。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重理論輕實踐。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很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數地方高校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均不約而同地選擇傳統簡單的理論教學方式和單一僵化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忽視學生對生態的情感體驗和判斷,缺少與之相關聯的實踐活動。即使有少數地方高校開展了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但也缺乏有效的宣傳、組織和延續性。而地方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重視和少投入也導致實踐教育活動的難以開展,影響了活動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學生也更習慣于這種傳統的理論教育方式,沒有積極主動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

3.地方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淡薄滯后,生態文明素質不高

受當前國家和地區日益嚴峻生態環境的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強,對生態文明的相關科學知識有一定的涉獵,但尚集中在當前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停留在比較粗淺片面的感性認識階段。大部分學生尚未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認為生態文明知識與自身專業和將來就業無任何關聯,不愿意花費時間接受生態文明教育。而地方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重視和不作為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問題,使得大學生生態意識越發淡薄滯后。據現有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并不知道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之一。不僅如此,受當今社會崇尚物欲、金錢、奢華、過度消費等觀念以及經濟利益至上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在父母溺愛中長大的許多大學生比較崇尚“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人本主義”,價值觀存在偏差,缺乏環境責任感,生態文明素質較低。這也致使校園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學生對實踐活動興趣不高。

4.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才剛剛起步,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而系統的生態文明方面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論知之甚少;不僅如此,作為一個交叉性較強的學科,生態文明研究學科歸屬尚不明朗,許多關于生態文明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視,不少教師迫于職稱晉級的壓力,仍然專注于其原本所擅長的傳統研究領域,未對生態文明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這導致了當前地方高校生態文明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師在課堂講授涉及到生態文明領域時,不能對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回避掉這部分內容。

三、小結

篇7

關鍵詞:大學生 生態文明教育 現狀 途徑

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和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人類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態與環境危機。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要真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除了通過技術、管理等途徑和手段作出努力外,作為現代人還必須具有必要的生態環境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責任感??倳浽谑叽髨蟾嬷姓f:“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國家未來建設的生力軍。因此在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還必須使他們具備較強的生態文明意識,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這關系到國家安全、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優秀人才的重要陣地,也理應抓好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新型的素質教育活動,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生態文明習慣。其實質是要求人們以生態文明理念去維系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持續利用。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著眼,從人與人的關系入手,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新的自然觀和科學價值觀,主要內容應包括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科技價值觀念的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而傳統素質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其在發展目標上,突出完人教育;在內容上,強調人文素質。就大學生的基礎素質而言,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從開設課程及學生的取向來看,側重于文、史、哲、藝等基礎課程;在價值導向上,彰顯人文精神,實現人文關懷。由于傳統素質教育的偏頗,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1.教學指導思想缺乏全局性。近年來,學校教育注重現代科技發展中知識信息的增多,忽視生態文明知識的傳授。這種指導思想缺乏教育的全局性,只是當人們在應用領域出現了某種新技術,并意識到它可能產生的社會倫理或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問題而對人類構成威脅時,才迫不及待地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補課。“克隆人”現象是最典型的實例。

2.教學思路缺乏前瞻性。我國目前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層面和外部層面,即只是關照人類與其環境之間在物質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轉換。因而,總是把生態問題的解決寄托在與此相關的技術手段上,忽視在各學科的教學中灌輸生態文明觀。這種缺乏人文價值取向和人文關懷,將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和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人文精神簡單地轉換成毫無生命質感的經濟數據,將人變成機器,將幸福、道德等同于經濟指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

3.在生態問題的價值取向的認同上缺乏一致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也面臨著變革與發展的挑戰,這主要是反映在學校的一元價值倡導與現實社會多元價值取向的沖突上;反映在學校生態文明教育與社會環境相脫離、與受體心理需求相脫節、與道德構件相失衡諸多現象上。當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利益生發碰撞時,學生在生態問題的價值取向上便發生轉變,以至于許多學生在畢業后,為獲取更多更好的經濟利益或個人名利而忽視人類未來的利益和對未來的義務。這種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不和諧的“兩張皮”現象,給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面對生態文明教育理論存在的這些問題,如果不積極采取措施來加以改進,“面向未來”的教育就難以實現。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十分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工作,通過開展的環境保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政治生態化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哲理教育以及科技生態化教育來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要真正使生態文明教育取得成效,還必須發揮高校的自身優勢,在教育實踐中改進工作方法。

生態文明要求尊重與愛護自然,要有自覺、自律意識與平等觀念,要順應生態規律,倡導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這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生態文明把文明適應范疇擴大了,把文明訴求擴展至人類與自然生物和自然環境的方方面面,強調了生態倫理原則。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對于高校素質教育來說,這個內容是必不可少的。不但如此,生態文明中所蘊含的辯證的哲學觀和價值觀,同樣也是高校素質教育應該需要的內容。生態文明教育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時展的要求。所以,應當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和教育體系,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要加快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建立在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認同的基礎上,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必然選擇。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加快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

所謂生態文明觀,即在謀求人類發展的同時,要保持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平衡、協調和統一的觀念,包括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價值觀、倫理觀、社會生態發展觀及綠色科技觀等。其中生態文明的哲學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會對現在進行的大學生素質教育起著促進作用。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就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這三個方面的教育,教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類文明的進程,以遠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識辯證地看待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統一;教育學生充分認識人類在地球這個自然體系的定位;教育學生要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自然的萬事萬物;教育學生樹立起協調發展、平衡發展的思想觀念。只有在理論上充分對生態文明進行理解,才能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觀。

2.要加大學生生態法規的教育力度。法制法規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增加生態法規的教育內容,對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確實有一部分人在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欲望急速膨脹,喪失了道德操守,出現了道德迷亂,這些都影響著在校的學生。我們在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更迫切地需要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力來規范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加大學校生態法規的教育力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要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在學生心理構成一種無形的生態教育氛圍。學校的校園建筑、環境設施似乎是毫無生命和情感色彩的客觀存在物,但是,如果其間熔鑄進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并按照美育規律加以精心設計和構造,這些物質環境就會成為影響學生思想情感、道德行為的重要外部力量,進而從一般的校園環境優化為育人功能的生態文明環境。

4.要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活動。生態文化建設不僅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文化的體現之一。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要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活動。

一是要抓好學生生態知識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園宣傳、網絡服務、課堂教育、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開展各種生態知識普及活動,使他們在學習科學和人文知識中充分認識生態發展的規律,提高對生態發展的認知。

二是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生態道德規范并在德育活動中加以灌輸,并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環保意識,把生態道德教育與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三是充分利用高??蒲袃瀯?創造先進的生態文化。高校在理論的探索方面有著很好的優勢,組織相關人員加強對生態文明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或以生態發展的角度考慮科技的創新,并把理論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饋與社會,直接或間接推進生態文明的進程。這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能直接分享教師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切身感受社會對生態文化的認同程度,有利于生態文明觀的形成。

四是建設學校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從生態系統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學校就是一個生態子系統。在學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倫關系,愛樹惜草的良好傳統,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德育養成環境。對學生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

五是要教育學生以生態文明觀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加緊對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每一個人都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接口,保護環境,拯救地球的事業就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中,在人類的環境意識已經覺醒之時,學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個覺醒的學生將生態意識付諸行動,改變既成的生活方式,追隨綠色時尚,建設綠色文明,使學生為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六是要大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生態文明教育重在實踐,更多的還要下大力氣組織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當代大學生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務實、求新、求變、求異,但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煉,比較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意識。因此,在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進行,諸如生態調查、野外生存體驗、公益勞動、參觀和旅游、環保簽名、志愿者宣傳等活動,讓青年大學生感受自然、熱愛自然,進而增強生態倫理意識,使他們能夠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要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自己開始、從身邊做起,進行實實在在的“綠色消費”。所謂“綠色消費”,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是人類21世紀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模式,它標志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它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應”,符合人類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哲學精神,有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大學生群體是既成消費者又是潛在消費者,他們易于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價值觀,是未來社會的主體和希望,因此通過宣傳、教育,對他們進行“綠色指導”,使他們樹立新型文明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既成為新觀念的載體、傳播者,又是理性的綠色消費者和實踐者。

參考文獻:

[1] 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 莫敏秋.高校德育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J].肇慶學院學報,2004.

篇8

(麗水學院工程與設計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摘要: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需要加強對生態文明的理解,所以,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變得格外重要。高校應該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里,這樣不僅能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還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深入貫徹落實我國的科學發展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探析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5—0027—02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簡介:吳國軍(1986— ),男,江西鷹潭人。麗水學院工程與設計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變得越發嚴重,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也制約著各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在這個大環境下,人們開始將環境問題重視起來。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性,其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所在。它是讓我們了解怎樣在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下,給予我們的一個重大命題。要想利用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這就需要加強個人的環保意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而大學作為高等學府,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大學課堂里,幫助大學生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樹立人對于自然界正確的觀念,這些都能積極地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培養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從而達到通過自身的學習和發展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文明形態,它遵循人和自然以及社會間的和諧發展,是一種社會形態。它的內涵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還強調人要有自覺保護自然的意識,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不能以破壞自然為代價。

(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關系著人民的幸福,同時也關乎國家的未來,建設生態文明是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表現,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面對現如今的生態問題,十把生態文明上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形成生態文明理念,使我們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和方法。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是國家重點栽培的對象,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大學期間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著手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實施和落實。經過近幾年對生態文明的廣泛宣傳,雖然大學生在生態意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些高等學校也有相關課程開展,但是,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問題,下面就來談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一)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匱乏。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在高等學府的教育中地位并不突出,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在大學授課中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學校沒有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教師,他們都較為重視自己所專注研究的學科,對學校后開設的類似于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夠,缺乏教研深度。同時,多數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設為選修課程或考查課,致使教師和學生都是注重表面功夫,學生難以深入、透徹地理解生態文明,課程開展的成效不高。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相對欠缺。在大學里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不完善,而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科技高速發達、信息化的時代,接觸的知識面廣,但深度不夠,許多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并沒有接觸過環保教育,對生態文明教育認知程度不夠,導致大學生并不重視該門課程。同時,由于大學生所屬專業的限制,學校以開展專業課為主,對生態文明課程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兩方面同時作用,致使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淡薄,對生態文明缺乏應有的重視。

三、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當前,全球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也呈退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012年11月,黨的十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三個部分分別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標,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的內容,從而完整地描繪了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他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由此可以看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意義重大。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其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內容,而且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是極其有益的。

(一)生態文明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自我修養有重要的意義。生態文明的思想基礎、精神依托和動力源泉是生態意識,它并不是人先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后天的培養及相關教育,在大學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自覺地樹立生態意識,并有良好的生態行為,不斷地提高其自身修養和文明程度。從整個發展大局來看,生態文明的目的是要人們自覺地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同時又能夠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目的所在。要想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人們就需要樹立新的生態文明觀念,需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與責任感。除此之外,還要有尊重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而要確立這樣的理念和觀念,就要樹立的世界觀。對于大學生來說,培養這些意識的過程就是培養文明意識的過程,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及文明程度。

(二)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包括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這些知識能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決定了其是否能全面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大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構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我國要注重培養從事環境教育的專門人才,在學校獨立開設環境教育課程,使生態教育與大學生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樹立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在教育形式方面一定要實現多樣化,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教育系統中,不能僅僅依賴環境教育宣傳,還應該注重創新,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教學形式,例如:“大學生Recycle項目”就非常值得在高校內進行推廣,讓學生在創新的基礎上建立生態意識。在此基礎上還要構建生態教育評估系統,讓學校全體部門及人員都參與進來,建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技能,讓師生都具有保護生態的能力。

通過實施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大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行為觀、消費觀,同時對于我國未來的建設也能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還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加深和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建偉.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6).

[2]劉宗超.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3]劉經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亟待加強[J].教育,2011(2).

篇9

一、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來,許多高校給學生開設環保課程,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大部分學生的環境保護和責任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仍不夠重視,措施較少,致使有的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的現象和行為時有發生,其表現有:(1)對生態環境的感知和關注程度低。對環境污染現狀、原因、后果和環境保護措施、生態文明建設等問題感知程度非常低。(2)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有的學生不愛惜公物,甚至破壞公共財產,毀壞公共設施等現象時有發生。(3)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如:浪費水、電現象時有發生;亂倒飯菜還是學生的常見行為。大學生是本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骨干力量,對他們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

二、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一)認真研讀黨的方針政策,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學校應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如成立“黨的十精神”宣講團,分專題開展宣講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分層次、分類別、分批次舉辦學習貫徹“十”精神的主題培訓班。采取宣講會、討論會、座談會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深人解讀“十”精神,加深大學生對“十”報告的深層次理解[2]。首先,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論教育與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態文明教育也是實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加強大學生生態理論知識教育,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與生態觀。其次要加強生態文明專業教育,高校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積極研究教學方案,開設生態文明的專業課程,有條件的還可以設立專業的院系,通過系統、全面地教育,培養專業的生態研究、建設的人才。另外,還可以開設選修課,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了解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建設的發展。

(二)構建立體式的生態環境教育教學體系,實現生態理念全面滲透

為了實現生態理念的全面滲透,即生態理念“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必須構建立體式的環境教育教學體系。第一,結合地域特色,應重視對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并列入教學計劃。充分利用學校與社區的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對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的需求。第二,把環境教育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將環境教育納入學校課程。為環境教育的開展提供組織和機制上的保障,使學生形成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和發展觀,從關心身邊的環境問題人手積極采取行動,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第三,應在各門學科教學中體現生態理念。應本著“普遍滲透,有機結合”的原則,使其逐步從部分相關學科教學活動上升為全體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層面。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生態文明從我做起

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應該說,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離不開實踐這一重要的環節。學??山M織學生參加環保公益活動,開展各種主題日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校外實踐中增加生態文明的體驗。結合高校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體感受。每學期我們都會跟衡水著名企業進行聯系,如:衡水老白干、養元、冀衡藥業等,安排學生到企業考察參觀,觀看企業發展的宣傳片,參觀企業文化和創新產品展,在企業的發展中,始終貫穿一個主題:低碳環保節能,讓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意識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在新形勢下培育生態文明意識,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找尋教育資源,在實踐中接受生態文明教育。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親自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如參加本地動植物資源、環境污染狀況、水質調查、空氣監測,參加環境保護志愿者活動等。

三、結語

篇10

 

伴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嚴重加劇,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黨的十報告,提出建立一種關系民族未來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生態文明,并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建設融為一體。

 

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高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對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筆者就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論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生態教育的開展途徑。

 

1在思政課中,開展生態價值觀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系統的工程。其中,在人的思想中,價值理念直接影響人的行為。高校思政教師為了開展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應在教學過程中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懂得理解環境、認識環境對生存的重要性,尊重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理念、生態道德觀、生態審美能力等。

 

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課程中開展生態價值觀教育,需要向學生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人與自然和諧之價值觀,就需要教師向學生揭示自然本身具備的價值,并且對人類索取環境、資源的行為給予科學地界定。同時,教師應讓學生重樹正確的生態價值理念,把自然當做人類的朋友與好伙伴,產生尊重自然的關懷之心與道德情感,形成自覺遵守自然規則的責任感與義務感。

 

這就需要教師應教育學生形成一種不破壞花草樹木、尊重自然生命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生態道德的出現,也代表人與自然建構一種平等的關系。這一種平等是不破壞、不污染自然生存環境,并承擔讓子孫后代享受持續生存、發展的責任。因此,教師開展的生態道德教育觀,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和自然的關系,并從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自然存在物價值等生態道德觀上,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2在思政課中,豐富生態文明知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生態教育知識比較少,教師在思政課中應豐富相應的生態知識。豐富生態文明知識,應從這幾個方面開展。生態文明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有機結合。以兩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在這一課程思想教育內容方面,對學生開展生態文明理論教育,對學生觀念進行生態文明的價值認同與價值引導,也能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

 

在這一課程的道德教育方面,如果對學生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對學生宣傳生態倫理的道德規范,以及宣傳先進的道德模范事跡,能有助于學生生態倫理道德的形成。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授法律教育部門所制定的生態環保法律,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及有關的生態法制意識。

 

在思政課中豐富生態文明知識,教師也應設置獨立的、專門的生態文明課程。如可以專門設置一門《生態倫理學》課程,課程內容覆蓋生態文明發展歷程、生態文明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國內外生態問題的解決之路與現狀,并向學生系統講述生態文明知識。為了讓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有系統的了解,教師應仔細梳理生態文明的思想淵源。

 

目前,生態文明學派比較繁雜、來源眾多。既有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西方的生態中心主義、動物中心主義、馬克思生態主義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性與繼承性,在講述古代生態文明知識基礎上,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現代化轉變。

 

高職院校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來開展與滲透生態文明知識。如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講述旅游知識的時候,有目的地滲透生態旅游、文明旅游方面的知識,間接地引導學生形成生態文明觀念。對中文專業學生講述專業課的時候,應講述與生態文明有關的文學作品,讓學生知道生態文明給人類生存帶來的積極意義,在更深層上思考與理解人與自然所建構的關系,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目標。

 

3創新思想政治課程生態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講述法之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創新生態教學方法。如可以采用生態倫理兩難選擇教學法、生態倫理典型示范法、生態倫理互動教學法、生態環境熏陶法等靈活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目前,在生態文明教育上,采用生態倫理“兩難選擇”法是最少的。

 

這一個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營造一個與生態環境與生態道德密切結合的兩難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生態環境道德問題展開積極思考,并探索問題所在,推動他們積極去建構一個嶄新的生態倫理觀念,實現生態道德知識的內化。

 

在平日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生態文明知識。如高職院??梢越Y合專業特點,以及所在區域生態特點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比如可以讓學生考察林區和農村的生態資源,達到普及生態教育知識的目的。教師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上,還可以鼓勵學生到各個林管局、林區開展生態文明行為、生態知識宣傳活動工作,達到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