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資源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教育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教育資源

篇1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資源;小學教育

隨著科技不斷的融入生活,現代化信息技術對當今小學教育事業(yè)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小學教育也從傳統的課堂教學逐漸轉向課堂教學加網絡課堂的方式,2000年我國開始實施“校校通”,以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及實時溝通。[1]但因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應用,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造成了資源浪費現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增加教學形式,提高師生教育以及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點及特長,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造能力,對現代小學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概念及類型

(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概念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沒有明確的概念,有人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是通過信息技術處理的多媒體材料,[3]也有人認為其不僅是數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認知的工具,[4]或是各類現代化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5]綜合以上概念,筆者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是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載體,形成的非物質化信息,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以及交流平臺等,都可稱為數字化教育資源。

(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類型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guī)范》將數字化教育資源分為媒體素材、試題、試卷、課件、案例、文獻資料、網絡課程、常見問題解答和資源目錄索引九類。但依據其性質主要可分為預制型素材資料和實時流平臺兩大類。

1.預制型素材資料

預制型素材資料資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們直接下載觀看學習的資料,如媒體素材、試題試卷等,人們可在網上自行下載,學習或練習,批改練習結果以及觀看相關學習資料。該類型的學習素材主要有量多、學習時間自由的特點,人們可自己調整學習時間段,同時網絡中學習資源豐富,人們可獲得大量相關訊息,重組碎片時間,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時間利用率。但對于自制能力差的學生約束能力較低,也無法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線學習交流平臺

在線學習交流平臺是由相關老師在線指導,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給出回答與指導。該類型的教育資源受時間限制,無法自由選擇學習時間,但能夠實時有效的將老師、學生、家長聯系起來,及時了解學生在家里或者在學校的不同問題,對癥下藥,有利于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fā)不同學生的興趣。

二、數字化教育資源使用現狀

(一)有效利用的資源形式較為單一

大多數學校的多媒體教學形式都是以PPT上課為主,多為文本、圖片等資料,將教科書上的內容搬至PPT中,配以圖片,沒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資源,活動性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現有的PPT教學與傳統的講義板書講課差別不是很大,造成資源利用不完全的現象明顯。

(二)教師使用數字化資源教學的能力良莠不齊

各學校教師團體年齡差距都較大,新進的年輕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使用更為明顯,而老教師已習慣傳統教學形式,不能較快的適應適應信息技術的變化。很多老教師甚至不會制作PPT,更不會使用網絡教學,以及數字圖書館資源。而較為年輕的老師使用這些資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與時俱進。

(三)各學校資源配備之間差距較大

現代小學教育資源差異明顯較大,城區(qū)小學與農村小學之間的教育資源配備具有明顯的差別,雖然現代教育要求每所學校都配有聯網多媒體教育資源,但城區(qū)小學資源明顯更豐富,包括數字圖書館,學校之間精品課程共享網絡平臺,以及各種視頻音頻資源。而許多偏遠農村不僅師資力量不強,學校數字化資源配備也明顯不及城區(qū)小學。

三、數字化教育資源在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過于忽視以及學科教師自身的應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學校充分意識到數字化教育在未來教育中的地位,大力發(fā)展數字化教育,重視數字化教育資源,忽視其他卻陷入了“唯技術主義”的誤區(qū)。一切以數字化技術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體地位。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技術應為人而服務。數字化技術應該是在以人的主導下進行,為真正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而進行建設。而有的學校對數字化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過于依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寄希望于傳統的“粉筆與黑板”模式,雖有數字化資源,例如多媒體等,卻不知利用,以致資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另一方面,部分學科教師自身知識結構老化及自身應用能力有所欠缺,對數字化教育資源利用的理念還未轉變過來,不知數字化教育的特點與優(yōu)勢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絕,無法真正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無法發(fā)揮其真正價值。

(二)客觀原因:數字化教育總體尚處于發(fā)展階段

近三十年來經濟的騰飛帶動了國家各個層面的發(fā)展,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字化教育也因此來到了我們面前。一、二線城市的教育資源相對而言比較豐富,因而數字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而三線城市及鄉(xiāng)村小學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匱乏,因而數字化資源配置也較差。雖然近年來國家在大力推廣數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長,我國數字化教育尚處于發(fā)展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規(guī)范化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及評價體系,各個地區(qū)各所小學各自為政、自行其道,沒有專門的學科數字化教育網站,數字化教育設施也參差不齊,數字化教育資源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無用之功,數字化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總體而言,數字化教育雖然起步晚,但發(fā)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四、應用策略研究

(一)擺正數字化教育在教學中的位置

小學學校應該從管理層面上擺正數字化教育的位置,不應過分重視或忽視數字化資源。數字化教育應該是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參與教學,一切為提高教學質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數字化資源可以作為教學工作評估的一個方面,同時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加強學科教師利用數字化資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設施的投入資金,建設校園網絡。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與數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結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學教育質量與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及數字化資源共享渠道

數字化教育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應深入到深層次里面,不應停留在理論研究之中而忽視應用。我們應該以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以國家教育部門的政策為主體,聯合學校及一些社會相關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數字化教育資源課程及評價體系,分學科建設不同的專題網站,分學科搭建相關的交流平臺。同時建立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及完善資源共享渠道,使師生能夠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定時更新和整理數字化教育庫,深層次整合數字化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島”。在地區(qū)甚至國家層面上進行信息交流及資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引導下,建立優(yōu)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及共享渠道,盡可能降低數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轉變學科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建立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推進數字化教育

數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過程的。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知識結構老化,對新事物產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賴于傳統的“粉筆與黑板”模式,這很顯然是不符合新時代新時期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對待新生事物,同時提高自身對信息時代的認知,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教育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時代進步的潮流的,積極學習新技能,將數字化技術與自身的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四)師生攜手共贏

數字化教育過程不應以教師為主導,同時也不能以學生為主導,而應是兩者共同合作,攜手共贏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學生的學習質量高低是衡量教學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知識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而在現代數字化教育下則不然,教師在數字化教育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并進行積極互動,使教學水平在互動中得到提升,使師生情誼在互動中得到升華。

五、結語

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能夠改善小學教育模式,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增加小學教育趣味性,同樣可以加深小學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現代小學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策略,使學校認識到數字化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統完善的課程與評價體系,同時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與學生一起提升教學質量,激發(fā)小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造能力,對現代小學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袁濤美 單位:安義萬埠鎮(zhèn)大團前小學

參考文獻:

[1]杜興義.關于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鳴.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小學課堂教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3]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08).

篇2

關鍵詞: 均衡性 小學教育資源 城鄉(xiāng)差別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大部分地區(qū)實現了“兩基”目標。但不可否認,非均衡發(fā)展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黨的十報告均指出,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是未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兩大主題。就社會經濟較發(fā)達的江蘇地區(qū)而言,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在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校際間的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水平的差異上。

筆者將以縣級行政區(qū)口岸縣的小學為案例進行實驗研究,借用陸提出的教育均衡發(fā)展指標[1]:1.教育發(fā)展(義務教育年限、入學率、升學率、公立學校在校生比例等);2.教育經費(生均教育經費、生均教育經費指數等);3.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平均班額、生師比、教師學歷等)。從中選取第二、三點進行系統研究。這樣可以了解口岸縣小學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均衡水平,尤其是城鄉(xiāng)間的資源配置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

一、全國城鄉(xiāng)小學的辦學條件現況與對比

(一)基礎設施方面

2010年國務院常務委員會審計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12年)》中提出并強調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盡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國家對教育事業(yè)越來越重視。但是,大量農村小學仍沒有能力配備微機房、多功能教室,購置相應的教學儀器、學具、圖書資料,更新體育設備等。城鄉(xiāng)間學校規(guī)模、校舍環(huán)境、教學設備等存在的差距表現得十分明顯。據2010年的統計,城市校均擁有計算機80臺,而農村僅為7.5臺,比例相差超過10倍。校均實驗器材的差距則更大:城市教學儀器值校均82.08萬元,而農村則僅有5.13萬元,比例相差近20倍。可見較城市而言,農村小學在設備、器材方面極其匱乏,這將導致一批農村小學無法開展教育部規(guī)定的課程。[2]

(二)教育經費方面

教育經費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的直接表現。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到一組我國普通城鄉(xiāng)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生均教育經費包括生均預算內經費和生均預算外經費,可以衡量生均經費的總體水平)的數據比較,摘錄如下:[3](單位:元)

從上表的統計數據看,2000年,城鎮(zhèn)普通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為1110.7元,農村普通小學的生均教育經費為647.01元,兩者之比為1.72:1;在之后的10年中,城鎮(zhèn)和農村普通小學生均教育經費都在逐年增長,到2010年,城鎮(zhèn)普通小學生均教育經費已達到5191.07元,農村普通小學生均教育經費為4560.33元,比例降為1.14:1。

由此可見,雖然我國政府對城鎮(zhèn)與農村的教育經費投入都在逐年增長,兩者的相對差距也越來越小,但是經費的分配還是極不均衡的,農村距離城鎮(zhèn)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是不能在短期內縮小的。

還應當注意的是2008年以后,由于大量小學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教師工資普遍上漲,城鄉(xiāng)教師工資差距縮小,因此農村教育經費扣除教師工資之后能用于學校建設的資金則更少,這樣將導致貧困地區(qū)的教育經費更不足。農村小學能真正獲得各項政府性資金并用于學校建設的大大低于城市,差距明顯,這是城鄉(xiāng)小學教育差距的經濟根源。

二、全國城鄉(xiāng)小學師資水平現況與對比

(一)城鄉(xiāng)教師學歷對比。根據1998―2006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計算如下:[4]

由此可見,第一,雖然農村和城市的師生比差距日益縮短,但截至2006年還是存在大于10%的差距;第二,農村與城市小學教師的學歷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雖然全國教師學歷水平整體提高很快,但中國現行的教師學歷標準已經完全不能反映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如在農村,往往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可以帶來相對高的教學質量;而在城市,擁有較高學歷的教師因為對國家教育政策和改革方向了解更多,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更先進也更敢于實踐,這些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此外根據2001年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yè)統計資料,如果將標準學歷提高一個層次,那么整個江蘇小學教師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僅占10%,農村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將低于30%。

(二)城鄉(xiāng)教師年齡結構對比。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加之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農村的適齡入學兒童數量不斷減少,這導致農村小學開始合并,教師隊伍出現老齡化現象。教師整體缺乏活力又將導致后續(xù)發(fā)展受到牽制。再者,年齡大的教師大多知識體系比較固化,很難做到與時俱進,因此在教學上往往顯得教學思路陳舊、教學方法守舊,這將使得農村的教學質量每況愈下。相反,城市因為人口的不斷增多,學校多進行擴建或新建,恰有利于學校大量吸收包括農村骨干教師在內的新生力量,教師隊伍朝著年輕化方向發(fā)展。年輕教師相比年長教師更有教學和課研的熱情,因而更容易在教學水平上獲得進步。這些都使得城鄉(xiāng)小學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訪談口岸縣城鄉(xiāng)兩所小學校長記錄

筆者選取了位于口岸縣市中心的口岸中心小學和位于郊縣的環(huán)溪小學這兩所具有代表意義的小學作為研究對象,并訪談了兩所小學的校長。

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崇化書院”的口岸中心小學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百年老校。學校占地7200平方米,有教學班22個,學生1200余人,教職員工63人,師生比為1:0.525。其中就教職人員的學歷來看,本科學歷23人,大專學歷29人,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18人。就設備而言,學校擁有電腦室、自然實驗室、語音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乒乓室等專用教室12個,設備齊全。學校每間教室都配備有電腦、電視、投影儀。辦公室至少兩名教師一臺電腦。各方面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另外,教育局每年都會按學生人數進行撥款(比如該校為10萬/年)。在教師培訓方面,會集中進行暑期培訓(校內、教研室、基教科)。為豐富教師專業(yè)知識,鼓勵教師多讀書,以提高教學水平,學校定期推薦書目并且每學期每人發(fā)一本有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書籍。同時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學校專門建設有網絡學習論壇。

而位于口岸縣農村的環(huán)溪小學現有25個教學班,學生1360人,教職工105人,師生比為1:0.772。教師學歷多為本科,也有部分來自專科院校甚至技術學校。政府對該校有一定的財政津貼,按學生人數,650元每人每年進行撥款。此撥款量基本滿足學校的硬件購買,學校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但是與城市的一些小學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最不能忽視的是,該校已經6年沒有招進過新教師了,因而最年輕的教師也已28歲,導致師資力量由于沒有活水的輸入而相對較弱。在教師培訓方面,學校以校內進行校本培訓為主,此外根據各教師的實際情況也進行職前教學培訓、專題培訓。

兩相對比不難發(fā)現,雖然農村小學師生比略大于城市,但是無論是學校硬件設施、教師的專業(yè)支持,還是政府的經費補給,都遠比不上城市小學。由于社會、歷史等原因,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成了阻礙城鄉(xiāng)政治、經濟、文化不均衡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基礎教育的不均衡性在口岸縣是客觀存在的。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江蘇省泰州市口岸縣的教育質量均衡還處于較低層次,要實現其小學義務教育資源的優(yōu)質均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增加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完善基礎教育投資體系。這是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發(fā)展水平的根基。因此要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盡快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基本目標。另外,應當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鼓勵應屆師范畢業(yè)生從事農村基礎教育工作。這樣才能逐漸縮小城鄉(xiāng)基礎教育的差距。在教育資源供給問題上,我們可以借鑒國際教育公共投資的經驗,將基礎教育的費用合理分配到各級政府,優(yōu)化基礎教育資源尤其是農村小學教育資源的配置。[6]

(二)加大政府對完善城鄉(xiāng)基礎教育資源均衡化的控制力度,完善教育監(jiān)督機制。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蘇發(fā)(2005)15號)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育技術裝備基本達到省定標準。因此江蘇省教育廳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合格學校建設標準》也應當逐步進行適當的提高,同時國家政府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證它的實現。因此有必要通過地方法律法規(guī)的力量直接干預學校、教師、招生等具體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將辦學條件、教師學歷合格率等作為重要指標進行嚴格的審查。放眼江蘇,泰州市小學義務教育應該有更高的起點和要求,因而可以制定高于省頒標準的更高的標準。

(三)實施傾斜而公平的投入政策,定期進行城鄉(xiāng)教師流動。羅爾斯認為,在教育問題上,天生優(yōu)勢是武斷和偶然的結果,因為智力、體能和能力的發(fā)展不斷受到各種社會條件和階級意志的影響。[5]因此,教育資源的投入應當適度向資源配置水平低和教育質量相對弱的學校傾斜,以體現公平。具體來說就是在資源配置水平上,首先對低質量、低配置的學校進行教育資源的傾斜配置,在政策上給予其寬松的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組織定期的縣域內城鄉(xiāng)教師互換,以此逐漸縮短城鄉(xiāng)小學教育水平的差距。

株洲市教科院院長吳劉光明說:“教育的均衡說到底就是教育教學質量的均衡,沒有質量,均衡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切實有效地對農村學校進行引導和指導,才能促進全縣范圍內的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薛二勇.區(qū)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指標體系的構建――當前我國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政策評估指標[N].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6]朱偉,陳琦竹.我國城鄉(xiāng)小學辦學條件差距問題研究――基于羅爾斯的公平理論分析視角[N].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

[3]馮學軍.中國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3.6.

[4]湯愛麗,羅澤意.東西部小學師資均衡問題研究――基于高等教育需求主體二元論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0.6.

篇3

一、學校基本情況

寶塔小學新校區(qū)于2017年5月在黃蒿洼麻塔村開工建設,2018年9月投入使用,學校占地面積76畝,共有8棟教學樓及功能部室樓,校舍總面28230平方米 ,其中教學樓面積9969平方米,綜合樓4380平方米,實驗樓5829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3942平方米,生活用房2142平方米,其他用房1968平方米。目前共有教職工58人,專任教師58名,19個教學班,一年級10個班,二年級2個班,三年級2個班,四年級2個班,五年級2個班,六年級1個班。在校學生1008名,一年級550人,二年級110人,三年級110人,四年級106人,五年級88人,六年級44人。

學生用計算機110臺,教師用機100臺,學校設施設備多媒體已實現班班通,共20個,教學儀器50臺,生活設施設備261臺,班級內已接入光纖。

二、廁所情況統計表

我校為公辦性質學校,新校區(qū)于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建設完成。現有廁所數量12個,全部為水廁,并有門圍隔斷,蹲位共240個,男生蹲位120,女生蹲位120個,

三、“20條底線”達標情況

學校已消除D級危房。新建校舍抗震設防類別高于重點設防類,滿足綜合防災要求,每幢多層校舍建筑內不少于2部樓梯,樓梯坡度不大于30度,樓梯堅固耐用,護欄堅固耐用,教室和宿舍內外墻面平整,無明顯尖銳突出物體,室內無裸露電線,窗臺的高度符合安全標準。教學用房室內采光良好,照明設施完善,光線充足。實現1人1桌1椅(凳),并按國家標準配置滿足教學要求的黑板。校園內設置旗臺、旗桿,每周按要求升國旗。

學校灶房具備食品制作或加熱條件,可以滿足學生就餐需要。每班均配備開水供應設施設備,校舍內設置水沖式廁所,廁位夠用。校舍內配置消防和應急照明設備,并設置明顯的疏散標志。在校門、宿舍等關鍵部位安裝攝像頭和報警裝置。從根本上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

四、存在問題

因學校整體修建還未全部完成,還在陸續(xù)修建中,體育運動場地因還未交付使用,沒有進行軟化,暫時還不具備開展體育活動的條件,也無法設置圍墻和護欄,圖書室暫時無法使用,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圖書需求。

篇4

【關鍵詞】教育資源 優(yōu)化配置 有效性

優(yōu)化資源配置,實現現有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以緩解目前的資源短缺現象。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是理論者的思想,是實踐者的行動。要透徹認知 “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要有效實現“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從以下幾個問題認識與解決。

一、化學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基本原則

“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應該在怎樣的區(qū)域內實施?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可以是國家級層面的,可以是省級層面的,也可以是縣級層面的,還可以是學校層面的。不同層面的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會有不同的內涵。所以,我們在探討化學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時,首先要明確的是什么區(qū)域內的教育資源配置。

基本公共化學教育服務均等化存在的問題及差距,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調研中,我們認真比對上級的要求分析資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對先進地區(qū)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對區(qū)域間的優(yōu)勢剖析發(fā)展上的差距;比對群眾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認為當前在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如果站在縣級或者學校的層面,從大的角度來探討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那我們闡述的思想,就好似來自遠方的雷聲,要準確把握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內涵,必須先了解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所在的區(qū)域。優(yōu)化資源配置,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的重點是辨證明晰教育均衡理念,從三個方面來增加對均等化的理解和認識。提到均等化,人們往往誤以為就是人人享有一樣的教育。無論領導者、教育工作者,還是社會界,都應該對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學的認識。一是對均等化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的認識。教育均等化服務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沒有差別的公共教育服務,而是在承認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在經濟發(fā)展、自然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前提下,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標準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對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資源數量上的淺層次均衡和教育質量上的高層次均衡的認識。在教育資源數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對待和補償弱勢的原則,通過“削峰填谷”使強弱雙方在數量上趨于平衡。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強弱雙方的所有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實現教育質量的高層次均衡。三是對教育均衡是有層次性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的認識。教育均衡是相對的,始終處在均衡與不均衡之間。當一個均衡目標基本實現后,需要鼓勵和推動一些學校在競爭中逐步形成新的優(yōu)勢,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庸共教育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主體是誰

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誰來實施?也就是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主體是誰?要弄清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主體,必須先要知道誰主管教育資源?依常規(guī),誰主管著教育資源,誰就是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主體。在當前的形勢下,客觀來說,政府能夠給足教育經費就很不錯了,經濟的發(fā)展問題、社會的穩(wěn)定問題,政府都關心不過來,自然就無法顧及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只能由縣級教育局來完成。真正說到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問題,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問題。但在一定時期,一定區(qū)域內的教育資源往往與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必然有限,不可能由于要優(yōu)化配置教育資源,政府忽視其他投入只管教育投入。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是在一定經濟與社會基礎上開展的,也就是說,不管是教育資源豐富,還是貧乏,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都得進行,其主體有責任對區(qū)域內的教育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使之產生最好的效益。推進教育內部改革,進一步完善教師交流機制。深化教育內部改革,進一步重視和加強教育系統化學校教育人才存量資源的盤活與優(yōu)化工作。實行總量控制,優(yōu)化結構,實施動態(tài)、規(guī)范和科學的管理,盤活存量資源,確保教育行業(yè)最大程度的人才使用率。

三、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化學教育資源的基本途徑要實現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其主體必須先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哪些教育資源?有多少教育資源可以用來進行優(yōu)化配置

站在不同的層面,教育資源會有所不同,如國家層面上的教育資源肯定與一個學校層面上的教育資源是不同的。本文討論的是縣級層面上的教育資源。不管是哪一個層面,教育資源總是豐富的,但是,可用于配置的教育資源卻不一定很多。例如,由于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局限,教育局就很難配置好區(qū)域內的教育經費了,同樣,這樣的形勢涉及學校,學校也無法配置好學校的教育資源了。要優(yōu)化配置好教育資源,明確教育資源有哪些還不夠,更要明確的是,哪些教育資源是可以用來配置的。比如說師資隊伍存在學段學科及城鄉(xiāng)間的不均衡。一是化學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基地缺失。教師知識更新的培訓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受到影響。二是學段、學科教師不平衡。三是農村優(yōu)秀教師流失嚴重,年齡結構老化。四是教師的招錄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四、如何才能對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

(一)教育資源的含義

教育資源是指為了教育、培訓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而在教育領域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約束下所做出的決策,使其分配給不同區(qū)域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適應所處階段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達到最佳組合。

(二)化學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方式

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大體有市場配置教育資源和政府配置教育資源。一般來說,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不會是單一的,而是兩種配置方式同時存在、相輔相成。對于教育資源配置,既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增加教育供給,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

(三)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原則

1.教育性和服務性原則

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如何分配,除了堅持資源應用效率性原則外,還應發(fā)揮能夠支持和強化教育的功能,突出教育性。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服務,即為學習者學習服務。

2.合理性原則

看一個教育機構或教育單位對教育資源的應用和分配是否合理,我們要看其資源配置是否在促進教育公平發(fā)展的同時,最大化地提高了教育資源利用率,使之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規(guī)模效益原則

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不僅僅是指校內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還應考慮校內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相互融合與共享,同時還能為學校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

4.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

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在考慮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要根據本地教育實際和社會發(fā)展需求準確、合理地制定資源配置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篇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第六十條明確規(guī)定:加強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應用,加強網絡資源體系建設,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普及與共享[1]。共建共享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不僅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我國基礎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礎。正確認識網絡基礎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現狀,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和做法,對于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現狀

中小學網絡化教學資源不僅僅局限于中小學資源網,還應包括校園網資源等,目前,國家倡導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并將其作為學校建設新的發(fā)展方向,校園網資源的建設是實現數字化校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現在中小學教師上課備課基本上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工具和網絡資源,如果校園網在資源建設和共享方面有自己絕對的優(yōu)勢,將給教師查找資源帶來很大的方便,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綜合素質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同樣,現在的中小學生對于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已經不再陌生,他們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來查找需要的學習材料和工具,如果校園網資源中有很多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和資源并能共享,將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建構。

為清楚了解中小學校園網資源建設及共享現狀,筆者分別就合肥市十三所小學、八所中學的校園網以及蕪湖市十所小學、八所中學的校園網資源分別進行分析調查,發(fā)現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園網資源建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在調查的所有學校中基本上都存在同一個問題,資源更新速度緩慢,有些學校最后一次更新時間是一兩年前,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國家投資建設校園網實現“校校通”、“班班通”,不僅是方便學校的教學管理,更重要的是為學校師生交流、共享資源提供平臺,但是,學校卻沒有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平臺優(yōu)勢。

(2)調查的學校對資源建設都不夠重視,有的學校網站甚至沒有資源中心這一相關欄目,有的即使有這一欄目,資源數量也很奇缺,這已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趨勢,更不能滿足數字化校園軟件建設要求。

(3)校園網資源不僅數量有限,資源的質量也比較低下,大多僅限于文本資源,符合教學需求的音視頻資源很少,內容也較為單一呆板缺乏參考價值。

(4)本地校園網不能和外地校園網在資源中心實現互通,若通過本地校園網的搜索引擎查找到外地校園網相應的資源,不僅可實現校園網間的資源共享,也使得數字化校園建設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5)資源建設模塊中缺乏用戶交互反饋欄目,因而,無法知道已建資源是否符合用戶需求,應通過與用戶的交互交流來建設用戶需要的資源,這樣,才會避免資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現象的出現。可見,校園網在資源建設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存在普遍的重硬件輕軟件現象。

同時,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現在有很多的中小學教育資源網,如:“中國中小學數字圖書館”、“中國教師教育網”、“K12”、“中小學教育聯盟網”等,關于資源共建共享方面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各資源網建設標準不統一,導致資源重復建設、檢索不便、資源難以交換共享,使得各資源網成為“平臺孤島”、“信息孤島”。

(2)資源網平臺缺乏與用戶交互交流的板塊,導致很多資源建設了卻用不到,需要使用的資源卻沒有建設,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資源并不多。

(3)各資源網的資源大多是通過專門的企業(yè)開發(fā)建設而成,并沒有調動社會一切力量共同建設,所以,絕大多數是以盈利為目的并沒有真正實現資源的共享。

(4)沒有將資源按照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分類,而是將適合教師和學生的資源都歸為資源一類,不利于用戶的查找。

(5)很多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缺乏專門的學生資源產品,目前,市場上推出的大多還是從教師教的角度開發(fā)的產品,缺乏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

(6)缺乏強有力的搜素引擎,比如:針對關鍵字、篇名、作者等進行搜索,無法利用搜素引擎來方便自己的查找。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資源網存在重建設輕共享的現象。

鑒于以上調查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教育資源建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和重建設輕共享兩大問題,因此,探討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針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網絡化教育資源的現狀和問題,筆者認為共建共享需要從資源標準、資源建設、資源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具體討論如下。

(一)多措并舉,構建有效的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致力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并不是靠單方面的力量或者群體就能夠解決的,它需要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同時,要統一資源技術標準,為廣大用戶共享提供條件。網絡基礎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具體需要政府、學校、專家、企業(yè)、廣大用戶五方的協同努力,政府應當承擔起政策制定、標準制定、資金支持和宏觀指導四個方面的工作,并在協調各方的行動中扮]重要的角色;專家組主導并宏觀管理相應學科的資源建設,進行資源開發(fā)、認證和評價;學校是共建共享的主體,應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資源建設和實施共享這些最重要最具體的工作中發(fā)揮作用;企業(yè)則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其運作機制也可能為共建共享注入活力;廣大用戶是資源建設的真正受益者和體驗者,用戶不僅是資源使用者同時還是建設者,為資源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局面。

1.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統籌規(guī)劃資源建設

要解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資源更新不及時、質量參差不齊、無法共享等問題,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fā)揮中央教育部的行政優(yōu)勢并將權利下放,對資源建設工作進行統一領導、規(guī)劃、部署和管理,可以將全國的資源建設以區(qū)域的形式展開,建設符合當地需求的教育資源,各區(qū)域政府有效整合其它部門在資源建設中的優(yōu)勢,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宏觀調控資源庫的建設,避免資源重復建設。同時,政府應規(guī)范資源技術標準,統一標準是實現共享的前提。

2.吸引廣大教師、學校積極參與

以往很多資源網中存在資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的現象,為了避免該種現象的發(fā)生,應該更多地傾聽廣大教師和學校的意見,滿足他們對資源的需求,吸引廣大一線教師和學校積極參與資源建設,發(fā)動師資力量雄厚且信息技術實力強的學校參加到該建設中來,鼓勵學校申報教學資源建設子課題,一方面可解決資源的來源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廣大教師對于資源需求的方向。

3.建立“專家引領”的研究模式

只有在先進教學理論和理念的指導下,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才會更加規(guī)范,更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為此,需要建立專家組引領的研究模式,成立由教研員、教育技術專家、教研專家、課程專家等組成的指導小組,運用新理念和新知識指導教育資源建設發(fā)展方向,保證資源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大力推進優(yōu)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4.引入“市場運作”體制

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資金投入大,單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借助社會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吸收大公司、大企業(yè)資金和技術上的優(yōu)勢,引進和培育市場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為網絡基礎教育資源的建設注入活力,減少技術開發(fā)的時間和成本,使之進入良性循環(huán)。

5.鼓勵用戶參與到資源共建共享行動中來

用戶是資源建設效果評價中最有發(fā)言權的人,現在很多資源網都缺乏用戶評價模塊,用戶的意見和要求應該予以重視,在資源建設中需要用戶參與其中,用戶可以對某個具體的資源建設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同時,還可以上傳自己制作的資源,資源網審核通過后將給予用戶一定的獎勵,以提高用戶參與資源建設的積極性。

(二)建設區(qū)域性統一資源庫和地方特色資源庫

實施新課改以后,教材趨向多樣化,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教材,建設區(qū)域性統一資源庫能夠滿足不同區(qū)域人們對資源的需求,它是在政府統籌規(guī)劃下,由政府出資,公司、學校共同建設的資源庫,而且該平臺對外實現所有資源全部共享。要建立統一的資源平臺需要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統一化管理,方便不同系統之間交流資源,共享資源,要制定統一的資源標準,采用統一的數據交換,實現統一的資源存取。[2]地方特色資源庫主要是指以學校為基本單元,形成學校特色資源庫或者縣、區(qū)特色資源庫,建設該庫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各校建設自己的特色資源、校本資源,定期對各地各校的資源進行評比,獎勵成績突出的地區(qū)、縣或者學校并給與一定的榮譽證明,將其作為重點學校評比的一個標準參照,強化各地學校資源建設的重要性,并將各地優(yōu)秀的學校資源升級到統一資源庫中,這樣各地各校的資源不僅會及時得到更新和維護,同時,也擴充了統一資源庫中資源的來源途徑,區(qū)域性統一資源庫與地方特色資源庫共享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區(qū)域性統一資源庫與地方特色資源庫共享模型

(三)建立區(qū)域內分布式資源網絡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省、市或地區(qū)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都是分散存儲于該省、市的各個學校或該地區(qū)的不同學習資源網站上,應當采用何種機制才能對分散存儲的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呢?我們認為,建立“區(qū)域內分布式資源網絡管理系統”是解決資源共建共享的關鍵。[3]其核心技術與思想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對資源目錄的集中管理

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中心要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個能覆蓋本地區(qū)所有數字化學習資源網站的資源目錄管理系統,以便本地區(qū)不同資源信息中心之間互相訪問與資源共享。資源目錄中心只存放各個資源節(jié)點的資源目錄信息(即資源的基本描述信息),但是它并不存儲資源物理文件,而相應的物理文件則存儲在不同的節(jié)點服務器上。而且,還要有專人對該資源目錄系統進行經常性維護,從而達到本地區(qū)范圍內各資源站點目錄的同步更新與統一管理。與此同時,系統還應提供專用的教學搜索引擎,以實現對不同資源站點上相關信息的快速查詢與檢索;當用戶需要打開某個資源時,資源目錄管理系統應提供重定向功能。

2.對資源數據的分布式存儲

中小學網絡化教育資源網是由多個資源站點組成的,資源網內每一個提供資源信息服務的站點都是資源網中的一個節(jié)點——用于存儲實際的物理資源,資源節(jié)點之間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權關系進行資源互訪,資源元數據信息與本地區(qū)學習資源中心目錄管理系統中的目錄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實現網絡系統內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分布式存儲和集中式管理,并提供廣泛的基于共享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服務。

總之,實現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和不斷完善的復雜過程,雖然目前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只要將建設、管理和維護每個環(huán)節(jié)做到位,并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和管理,相信教育資源將會在基礎教育事業(yè)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Z].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2-4-25.

[2] 陸紹飛等.統一資源庫的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2005,(4):11-

13.

[3] 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理論探討,

2009,(10):5-9.

[4] 楊玲.區(qū)域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

2008,(11):60-63.

篇6

【關鍵詞】 陜西;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育資源;比較研究

一、前言

2012年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qū)傾斜,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fā)展是新時期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體育教育資源的相對均衡是城鄉(xiāng)學校體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通過對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育資源現狀差異及其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對促進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育事業(yè)的均衡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校的體育資源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利用中國知網CNKI和校園圖書館等網絡信息庫,以“中學體育”、“體育資源”為檢索詞,查閱相關期刊、書籍資料信息,為研究提供較為詳實的文獻資料。(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就陜西省中小學校體育場地與器材、體育教師的配備、體育經費與信息資源等體育資源等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效度為0.88,信度為0.82,滿足調查問卷的技術要求。此次調查共涉及學校312所,其中城市中學90所,城市小學74所,農村中學73所,農村小學75所。其中問卷的回收率為98.72%,有效回收率96.79%。(3)數理統計法。利用Excel2003對問卷調查的相關數據進行描述統計處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師配備情況比較分析

國家《關于加強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規(guī)定:“中小學每300名學生應配備體育教師一名”。調查數據顯示,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校體育專職教師與學生比平均數是1:501,陜西省中小學體育教師整體數量嚴重不足,低于國家標準的一半。但是城市中小學體育教師配備的數量要高于農村中小學。師生比例最接近國家標準的是城市中小學,城市中學為1:442,城市小學為1:443;師生比例較低的為農村小學,為1:2195,農村小學體育教師極其缺乏。缺額教師人數最高的為城市中學,達到90人,缺額人數最少的是農村小學,缺額人數為37人。但這不能說明農村小學的情況好于其它學校,是由于小學在校人數遠少于其他級別學校的在校人數所致。農村小學專職體育教師人數只有6名,調查得知在農村中小學存在著大量其他教師兼職體育課的情況,農村小學尤為突出。

2、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場地器材資源配置情況的比較分析

通過對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場地和器材的現狀調查,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場地能滿足使用的有33.11%,而較為不足和嚴重不足的合計為49.34%。場地器材的配備不足制約了城鄉(xiāng)學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調查數據顯示,城市中小學配備的體育場地使用狀況達到比較充足及其以上的比例是23.33%和38.36%,高于農村中小學的比例5.4%和0.00%。而在能滿足學校體育使用狀況方面是城鄉(xiāng)中學的比例高于城鄉(xiāng)小學的場地使用情況。體育場地較為不足和嚴重不足的是城鄉(xiāng)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占到90.77%。

實地考察得知,城市中學體育場地相對比較寬裕,體育場地種類多樣,大部分有田徑場地、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地等運動場地,比較高級的中學還有標準塑膠田徑場、體育館等設施,場地設施比較規(guī)范,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體育教學與活動的需求。而農村中學基本上沒有專門的田徑場地,有的只是規(guī)劃出一塊空地作為運動場地,有的只有簡單的籃球場地和乒乓球場地,且場地設施不規(guī)范,設備陳舊。但是因城市規(guī)劃、學校的商業(yè)開發(fā)的行為,城市中小學的運動場地呈現出快速減少的趨勢。

調查發(fā)現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器材的可使用情況不容樂觀,僅有5.96%的中小學校認為現有的體育器材比較充足,有24.5%的中小學校認為僅滿足日常體育教學使用,而35.10%的學校認為較為不足,嚴重不足占28.15%。從整體調查的數據來分析,城鄉(xiāng)中小學普遍存在體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況。從城鄉(xiāng)學校情況來看,在體育器材“比較充足”方面從高到低的排序是城市小學、城市中學、農村中學和農村小學。較為不足和嚴重不足合計比例從高到低的排序是農村中學、農村小學、城市小學和城市中學,比例分別為68.92%.、63.25%、52.05%和46.67%。調查得知,由于城市中小學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學生的數量快速增加,但學校體育器材的增加落后于學生數量的增加,導致體育器材的不足。最近幾年農村中小學學生數量逐漸減少,學校的數量也在減少,器材的增加或者更新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且器械品種單一,設備陳舊,遠遠落后于學生的需求。

3、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經費投入差異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guī)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根據學校體育工作的實際需要,把學校體育經費納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內,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學校教育經費時,應當安排一定數額的體育經費,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陜西省教育經費占財政收入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從對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師關于學校體育經費(2012年度)調查得出:城市中小學對體育經費投入比例較大的金額是1萬元以上。農村中小學對體育經費投入比例集中在5千~1萬和1千~5千元。體育經費投入達到1萬元以上時,城市中小學的比例遠遠高于農村中小學。隨著體育經費從1千元到1萬元的逐漸增加,城市中小學的比例越來越高,城市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遠遠好于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數額和比例。

4、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校體育信息化資源差異

2004年,陜西省“遠程教育工程”啟動,信息技術設備開始裝備農村中小學,對推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更多的進入陜西城鄉(xiāng)中小學和改善陜西省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代化教育設備狀況最好的是校園互聯網,擁有率為56.73%,互聯網的普及使大部分城鄉(xiāng)中小學都配備了互聯網設備。但農村小學的普及率最低,只有28%。城鄉(xiāng)中小學沒有任何現代化設備的學校占到19.43%,主要集中在農村小學。從學校所擁有的現代教學設備數量來看,城鄉(xiāng)學校還是存在差異的,在城市中學學校各方面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都較為齊全,所占比例比較高,而在農村小學無現代化設備的學校數量達到41.33%。從這種差距中我們看到一些問題,即國家在推行一些新的教育政策和實施一些新的教育方案時都是先以滿足城市學校為主,在此基礎上再去滿足農村學校的需要,這樣使得原本就有差異的教育資源差距越來越顯著。

5、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比較分析

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課開展和實施狀況方面,體育課能夠嚴格執(zhí)行學校數量比例占到了44.91%,基本可以執(zhí)行學校比例占到了47.22%,偶爾執(zhí)行和不能執(zhí)行的學校比例只占到了6.47%。這說明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在體育課的實施狀況良好,有部分農村小學不能執(zhí)行,占7.88%。《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對中小學體育課時做了相關規(guī)定要求: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而在調查中城鄉(xiāng)中小學校每周體育課的開課率為2節(jié)的比例最高,占到70.04%,在開設2節(jié)以上的比例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學占的比例高于農村中小學。只有農村小學存在有每周開課在2節(jié)以下的情況,占到33.56%。

在陜西省城鄉(xiāng)學校中體育課教學時以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為主,城市中小學使用的比例高于農村中小學。其中城市中學達到了80.31%,農村中學達到67.38%,城市小學達到了75.76%,只有農村小學比例較低為37.54%。在這三級教材中,有36.79%的農村小學無教材或者自編教材。可以看出:在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課教學中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學校自編教材的比例,這一方面說明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內容仍按國家的統一標準來執(zhí)行的,教學內容缺少本地區(qū)特色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說明了陜西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師科研能力和體育理論知識水平欠缺,沒有能力編寫出適合自己學校現狀的個性化課程教材。在農村中小學,有部分學校是沒有體育教材的。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陜西省專職體育教師缺編比例超過國家標準的一半,其中城市中小學好于農村中小學的情況,師生比例最低的為農村小學。(2)50.66%的城鄉(xiāng)中小學校的體育場地能夠滿足體育工作需要,城鄉(xiāng)中學要好于城鄉(xiāng)小學的情況;城鄉(xiāng)中小學普遍存在體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況。(3)城市中小學對體育經費投入比例較大的金額是1萬元以上,高于農村中小學的體育經費投入。城市中學各方面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都較為齊全,而農村小學無任何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比例為81%。(4)城市中小學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的比例高于農村中小學,有部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沒有體育教材;體育課每周2課時以上的學校只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學好于農村中小學。

2、建議

(1)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職業(yè)培訓,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強農村體育教師權益保障,使農村體育教師不流失,進一步提高農村體育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水平。(2)根據中小學體育場地器材配備要求,配足必配類場地器材,配好選配類器材,達到一定的配備標準,使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體育物質資源得到基本保障,為上好體育課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3)學校要按課標要求滿足體育課的課時要求,特別是農村學校,這是“開足上好體育課”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蓉蓉.教育公平視野下義務教育階段城鄉(xiāng)學校體育資源差異研究―以陜西省為例[D].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5.

[2] 任姍姍.江蘇省揚州地區(qū)城鄉(xiāng)初級中學體育資源配置的研究[D].揚州大學學報,2011.5.

[3] 黃珂.淺析陜西省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J].新西部,2010.24.

[4] 馮發(fā)金.黔南布依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體育教育資源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教育論壇,2012.12.

[5] 洪克明.體育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對策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09.7.

篇7

[關鍵詞]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

近年來,在新《義務教育法》精神的推動下,各地開展了通過教師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師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推進教育公平的實踐,一些省、市還制訂了包括教育資源統籌的城鄉(xiāng)教育統籌規(guī)劃。這些活動,從理論(特別是法理)和實踐上看,都有其合理性與實效性。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如下問題:從優(yōu)秀學校派遣教師導致了教育資源均衡中的“削峰”問題,薄弱學校的復雜性導致了“削峰”資源難以“填谷”。此外,城鄉(xiāng)教育統籌視野局限在中小學,忽視了高校的教育資源供給功能。

城鄉(xiāng)教育統籌不應是優(yōu)秀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削峰填谷”,而應是二者的雙贏共進;城鄉(xiāng)教育統籌不是區(qū)域內學校間的“簡單拉平”或“城鄉(xiāng)混合”,而是初等教育與中、高等教育之間的資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動。因此,在城鄉(xiāng)教育統籌中,既要“造峰”,促進優(yōu)秀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又要“揚谷”,促進薄弱學校良性發(fā)展。其中,從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角度講,關鍵是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供給問題。本文試圖就如何多渠道解決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提出幾個對策。

一、互動式:城鄉(xiāng)強、弱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

2006年,沈陽市2000名城市教師被派往農村學校任教,拉開了城鄉(xiāng)教師交流、促進教師資源均衡的帷幕。這種把城市學校優(yōu)秀教師派往農村學校支教、把薄弱學校教師派往城市學校進修的“互動式”教師資源均衡,正在逐步發(fā)揮作用:農村薄弱學校得到了教師資源支持、上派教師得到了學習機會;下派教師也得到了教育鍛煉,了解和認識了薄弱學校及教育發(fā)展的失衡。因此,在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上,這種“互動式”的教師資源交流應當是繼續(xù)保持的教育資源均衡手段。

在實踐中。這種“互動式”的城鄉(xiāng)強、弱學校間教師交流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難以派出優(yōu)秀教師。因為升學競爭,派出學校不愿意選派優(yōu)秀教師(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師)。二是派出教師作用發(fā)揮尷尬。這些派出教師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恐被別人笑話;如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又恐派出學校因競爭學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悅。三是派出教師使用不科學。薄弱學校因不需支付派來教師費用,就盡可能多排課、多使用,缺乏與教師的心理溝通。此外,還缺少對教師的生活關照,這些派出教師生活不便,他們到農村學校后,從住房、生活節(jié)奏、人際交往到資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無疑,這些問題會影響互動式教師交流中下派教師作用的發(fā)揮。因此,為了使“互動式”城鄉(xiāng)教師交流發(fā)揮作用,需要解決好下面的幾個問題。

第一,“捆綁”城市優(yōu)秀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為了克服不“派優(yōu)”的走過場、派出教師作用發(fā)揮尷尬等現象,應當合并對口支援的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校領導班子,將兩個學校的發(fā)展“捆綁”納入考核范圍,探索“以城帶鄉(xiāng)、城鄉(xiāng)一體”的互動發(fā)展模式,從資源共享、捆綁發(fā)展角度試行兩個或多個法人單位、一個法人代表、一套領導班子的一體化管理體制。同時,建立在中小學校干部選拔中向有農村教育經歷者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學教師的農村教育履職制度。為了解決派不出教師的問題,一方面要規(guī)定所有新人職教師必須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農村教育履職經歷;另一方面還要規(guī)定在職城市教師補履農村教育經歷(例如:根據入職時間規(guī)定,2000年前入職的教師補履農村教育經歷1年,2001年人職的教師補履農村教育經歷2年),并將此作為教師聘任、職務晉升的基本條件。

第三,制訂向農村教師傾斜的待遇政策。為有利于優(yōu)秀教師的派出,可規(guī)定:同等條件下,農村教師享受浮動一級工資的津貼、補貼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經驗,在統一城鄉(xiāng)教師基本工資水平的基礎上,每年多1個月的獎勵工資待遇向農村教師傾斜。同時,改造薄弱學校的教師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使下派教師與原校教師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水平。可以設計“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根據農村交流教師較為年輕、教學水平較低等情況以及新課程改革理念實施的需要,有針對性設計農村學校交流教師的學習計劃,切實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學校輸血式的教育資源供給

“互動式”的城鄉(xiāng)教師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學校的教師資源有限,難以滿足薄弱學校對優(yōu)秀教師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優(yōu)秀學校的薄弱學校教師有限,許多農村學校普通教師難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提升。同時,這種“互動式”教師交流有“劫富濟貧”之感,而且還存在拆散優(yōu)秀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資源組合、影響優(yōu)秀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因此,對薄弱學校而言,這種“互動式”的教育資源供給方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所以,在保留“互動式”教育資源供給方式的同時,農村薄弱學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質的生成式教育資源供給途徑。

第一,營造薄弱學校生成教育資源的環(huán)境。利用政策優(yōu)勢為薄弱學校造就獲得教育資源的條件,包括:一是利用城鄉(xiāng)辦學條件均衡的“物質保障線”,加大對薄弱學校的經費投入,使薄弱學校在場地與校舍、設備與設施、經費保障及教師編制等方面獲得政策的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鄉(xiāng)師資配置均衡的“人事編制線”,配備齊全教師隊伍,并根據年級、班級、學科類別實現合理的師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準線”,引進優(yōu)秀校長、建立優(yōu)秀領導班子,在校長定期交流輪換、城鄉(xiāng)學校“捆綁”發(fā)展中,通過統一調配、統一管理、統一考評,實現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質量均衡的“質量標準線”,在優(yōu)質(初)高中招生指標切塊分配中,獲得升學競爭的生存空間,并挖掘學校優(yōu)勢,辦出特色。

第二,增強薄弱學校生成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功能。薄弱學校如何立足自身情況,生成更多優(yōu)質教育資源是薄弱學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具體方法是:一是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動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學校交流教師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將要探討的薄弱學校教師在師范院校進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實現薄弱學校教師水平的提高;二是實施“請進來”戰(zhàn)略,不僅邀請在崗的優(yōu)秀城市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示范、指導、兼職、任課,而且聘請經驗豐富、身體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師到農村學校指導、示范;三是實施“內發(fā)式”戰(zhàn)略,建設學習型校園,組織教師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促進教師教育轉變觀念,通過“基于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校”的校本教研,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與教學水平的提高;四是實施“信息化”戰(zhàn)略,加強以網絡為核心的多媒體基礎建設,打造信息化平臺,加強學校計算機配備和校園網建設,同時調動師生開發(fā)、交流、共享多媒體教育資源的積極性。

“輸血”性的“互動式”教師資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資源開發(fā)均有其合理之處,應當值得保留。但這種局限于中小學之間的教育資源統籌視野需要得到擴展,要從教育系統觀出發(fā),在中小學與高校之間探索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其他供給途徑。

三、聯動式:師范生頂崗實習與教師輪崗進修

十余年來,一些師范大學實施了師范生頂崗實習的實踐,它在解決師范生的實踐教學基地、創(chuàng)新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促進職前教育與在職工作溝通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創(chuàng)新性意義。這種方式不僅對師范生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問題也具有重要價值:大量師范生到農村學校頂崗實習,為農村學校提供了大量師資,緩解了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

此外,這種方式對促進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可以有序地組織薄弱學校教師培訓、促進教師持續(xù)發(fā)展;二是薄弱學校教師到高師院校學習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而且,這種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師范生頂崗實習有培養(yǎng)經費保證,薄弱學校教師培訓是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所需,這種方式又不影響優(yōu)秀學校教育資源的原有組合態(tài)勢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所以,它是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問題的重要手段,薄弱學校要以此為契機,把教師有組織地輸送到高師院校接受培訓,實現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利用“聯動式”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供給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針對師范生頂崗實習中暴露的問題,科學制訂培養(yǎng)計劃,精心設計頂崗實習進程,加強頂崗實習指導;二是科學設計薄弱學校教師的輪崗進修計劃,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下,對進修教師在年齡層次、學科門類、水平差異等方面做好組合,有序地組織薄弱學校教師輪崗進修;三是切實解決薄弱學校進修教師的進修困難,特別是培訓經費方面的困難,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助經費的辦法支持這些長期在農村學校艱苦崗位T作的教師進修;四是提高培訓質量,特別要針對農村教師的智能基礎與接受偏好、教學水平與業(yè)務需要、教學研究的困惑與問題等因素,設計適合于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培訓。總之,師范生的頂崗實習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獲取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薄弱學校應當抓住這個機會,通過教師培訓實現薄弱學校“造血式”的教育資源建設。四、資助式:高師院校對薄弱學校的資源支持

在探索農村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供給問題時,不能忽視高校對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對中小學資助式的教育資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師對中小學的教育資源支持有許多工作可以做。在師資支援方面,有派出實習師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學支教、選派專家指導中小學教學及研究等形式;在資料支持方面,有編寫與贈送圖書資料、錄制與贈送影音教學資料、向薄弱學校流動/巡回式開放實驗室/科學館,博物館、提供教師教研資料等;在提供途徑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學直接對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學間接式的支持。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高校在對中小學資助教育資源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資原則。長期以來,高校對中小學的培訓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基本上是高師教育學、心理學的重復;二是培訓形式單一化,基本上是“教師獨白、學員靜聽”;二三是培訓方式單調,基本上就是課堂講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導自學等形式;四是培訓沒有落到實處,一些學員報名注冊后缺席,沒有參加培訓,但之后繳納一定費用就可以拿到培訓部門頒發(fā)的證書;五是培訓費用較高,農村教師接受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可見,高校需要樹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務的思想。

第二,適切性原則。高校對中小學的支持不適合中小學需要是一個常見現象,例如:一是贈送的圖書內容陳舊,不符合中小學需要;二是培訓內容不符合中小學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能力需要,培訓方式不能有效激發(fā)、調動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三是派遣實習生時“就近避遠”,因為經費等問題,往往就近派遣實習生,不愿意向偏遠農村學校派遣實習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師支教。派出高校因為怕影響本校的工作,就選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總之,高校對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資助應站在城鄉(xiāng)統籌、均衡、和諧發(fā)展的高度來考慮到對薄弱中小學教育資源支持的適切性。

五、多媒體式: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信息化獲取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資源獲取提供了新的途徑,薄弱學校可以利用光盤、網絡等多媒體方式獲取教育資源。這種方式有其獨特優(yōu)勢:基于信息傳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資源輸出學校在向薄弱中小學輸送資源時,不會失去教育資源,仍可實現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薄弱學校也因教育資源的獲取而獲得改革與發(fā)展的資源基礎,這對于解決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多媒體式的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獲取方式,具有薄弱學校與優(yōu)秀學校共享教育資源、共同發(fā)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減少優(yōu)秀學校教育資源、放慢優(yōu)秀學校發(fā)展為代價,在實現優(yōu)秀中小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也能促進薄弱學校因為教育資源問題的解決而加快發(fā)展,是“雙贏性”的教育資源“均衡”,體現了公平意義的均衡。相比單純的教帥交流,它在不削弱優(yōu)秀學校教育資源及其優(yōu)勢組合下,優(yōu)勢較為明顯。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資源均衡實踐中,不妨將其作為重要的手段加以運用。

當然,薄弱學校還要研究這些多媒體教育資源的“校本化”利用問題。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學校使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時,如果簡單移植,就會出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容量、呈現架構、教學內容與教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否匹配等適應性問題,容易出現教學氛圍低迷、教學信息反饋弱化、教學秩序維持難度加大等現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進行。薄弱學校對多媒體教育資源校本化利用時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

第一,明確使用目的:薄弱學校發(fā)展、學生公平發(fā)展。要明確使用目標,把利用多媒體教育資源促進薄弱學校發(fā)展的功能彰顯到極致,改善辦學理念、師資水平、辦學條件、學校聲譽,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質量。同時,薄弱學校利用多媒體資源的靈魂是“為了學生”,是為了促進學生在多媒體教育資源支持下獲得公平的、良好的發(fā)展。

第二,明晰使用條件:基于薄弱學校水平、學生水平。這要求薄弱學校在運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時。重視自身與優(yōu)秀學校的差異,具體分析、比較薄弱學校與優(yōu)秀學校在發(fā)展目標、辦學目標、領導風格、師資水平、設備條件、文化氛圍等方面的類別差異、水平差異,考慮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薄弱學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時,薄弱學校使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時還要重視、尊重學生在諸如知識與能力、興趣與愛好、文化與心理等方面的差異,考慮多媒體教育資源使用的必要性、適應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術:“在學校中”具體設計網絡資源的使用。要精心設計多媒體教育資源的利用技術,特別是建立適合薄弱學校的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包括組建預習網站、指導課前預習、指導課堂多媒體自主學習、監(jiān)督課后多媒體材料復習。

篇8

關鍵詞:信息資源 小學音樂 課堂

小學音樂作為教學科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促進小學音樂效率的提高,是音樂教育的關鍵。音樂老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教育信息資源的重要性

伴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和新教育理論教學模式的出現,給傳統的教學理念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教學現代化帶來了技術支持,信息技術作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利用信息資源可以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理論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其二,信息化教學具有開放性、交互性以及多樣性等特點,有助于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近年來,通過信息化教學資源有利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三,信息教學資源的運用能夠揭示事物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論知識。

二、運用教育信息資源提高音樂課堂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課件、音頻和圖片等綜合材料,豐富音樂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散發(fā)出的獨特魅力和音樂體驗,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潛力,啟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自身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此外,由于傳統的音樂賞析模式較為單一,在欣賞課堂上老師作為教學主導,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很難從音樂賞析中理解歌曲深處的情感,而信息教育資源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體驗音樂的內涵和情感,從而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影視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

利用影視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能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欣賞、學習音樂曲目,借助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能引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運用影視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聲形并茂、效果極佳的學習過程,學生更容易被作品感染,加深體驗,縮短了與音樂中人物、環(huán)境的時空距離,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導提問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學內容所涵蓋的發(fā)展、歷史背景、作品由來、伴奏樂器等等,輔以教師的解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劇情和相關知識,通過一步步地引導,讓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得到牽引和啟發(fā)。教師配合事先設計好的問題,簡短的話語就很好地起到“點撥”的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設計課件時要充分把握住該學段學生的心理,基于教學目標和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并主動發(fā)問。本策略課件演示引導課堂提問能夠引導小學生從全方位思考問題,步步深入,利用己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組建能力。

四、教學案例設計與實施

筆者選擇新人音版第九冊第三單元,農家樂,器樂曲《打豬草》為教學案例。首先,運用“微課學習”,播放黃梅戲唱段《女駙馬》學生觀看微課并填寫“自主學習單”,在師生交流的同時,進入聽辨音色練習環(huán)節(jié),認識黃梅戲主要伴奏樂器:板胡、三弦,聽其音色。隨后,進入新課學習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信息資源曲庫,欣賞器樂曲《打豬草》。并設問:你能在樂曲中找到我們剛才認識的兩樣民族樂器嗎?聽到后模仿演奏方式。復聽樂曲,引導學生感受第1樂段和第二樂段表達的情緒有什么不同?看教科書上的插圖,說說樂曲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勞動生活情景?你能想象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嗎?隨后,簡單介紹樂曲的故事。

再聽樂曲第2樂段,請男、女學生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模擬兩人的“對話”,只做動作不發(fā)出聲音,以免影響聆聽。觀看視頻《對花調》片段用“嗯”哼唱曲調。跟視頻嘗試學唱《對花調》,教師指導學生用對答式問話的語氣來歌唱。最后,分角色有表情的進行表演。

小結:在案例選取上,選擇該選段,教學內容包括該唱段的模仿、身段形體訓練,還涉及到黃梅戲常識行當、唱腔、伴奏樂器的簡單介紹。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在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提問、唱段練習、知識拓展等方面的優(yōu)勢,將學生的視覺、聽覺體驗和行動體驗相結合,貫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能力。

五、結語

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應用信息教育資源,豐富小學音樂的教學內容,以達到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艷.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4,(24).

[2]林秋子.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路徑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篇9

關鍵詞:連接主義理論 農遠工程 資源建設與利用

今天,信息技術已經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民教育、優(yōu)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①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石,基礎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建設、應用和共享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是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有力舉。2005 年 7 月 3 日,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面啟動。國家用 5 年時間投資 100 億元,為全國 53 萬余所農村中小學實現遠程教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用于為農村中小學配備電視機、衛(wèi)星接收系統、計算機教室、光盤等教學設備。百億工程將在全國3.75萬所農村初中建設計算機教室,為全國約 11 萬個農村小學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初步建成38.4 萬所農村小學衛(wèi)星教學收視點, 基本滿足農村 8142萬小學生對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需求;使 3109 萬農村初中在校生能夠逐步分享3495 萬城鎮(zhèn)初中生的教育資源。國家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共享同一片藍天”,讓農村的學生能夠獲得和城市學生一樣的優(yōu)質教育信息資源,縮小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所以,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是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關鍵。

目前,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也已經進入尾聲,都相繼進入應用期。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進入應用期之后,資源問題就更加凸顯。資源是保證工程應用、發(fā)揮工程效益的關鍵。要想將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真正推向深入,發(fā)揮工程的應用效益,資源問題將是一個不得不面對、不得不研究的問題。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主要分三個模式開展的。

模式一:

由電視機、教學光盤和 DVD 播放機組成,教師主要依靠教學光盤和電視機進行教學。

模式二:

模式一加衛(wèi)星接收單元、數據處理單元和電視收視單元組成,教師通過衛(wèi)星下載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學習衛(wèi)星資源,進行講授或用用電視機進行播放。

模式三:

除了模式一和二的內容外,建設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和相應的教學軟件,教師可以播放多媒體教學軟件,也可以在計算機教室內進行教學。

筆者以云南省的幾所中學為調查對象,主要調查了遠程教育資源接收狀況,教師對教學資源的使用狀況,及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調查發(fā)現,該項目實施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1.硬件資源不足

硬件設施配置嚴重不足,我們了解到很多學校計算機的數量非常有限,大部分教室都沒有計算機多媒體設備。教師和學生要利用互聯網或多媒體只能是在課后。這一硬件措施的不足嚴重制約了第三種模式的使用,所以三種模式中第三中模式應用最少。

然而和另外兩種模式相比,第三種模式提供的資源更加豐富,交互性強, ,提供更好的個別化學習、合作學習的條件。由于投入的不足,這一模式將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后續(xù)工作需要擺在突出位置的一項任務。

2.教學資源不足

現在有很多版本的教材,要求各個版本都應當有相應的多媒體資源,但是 “農遠”資源不能提供所有版本的多媒體資源,所以資源與教材不匹配;企業(yè)開發(fā)的教育資源針對性不強,不能很好適用于學校。教師反映通過光盤和衛(wèi)星提供的資源存在著講授方法單一,信息單一,信息陳舊等問題。所以教師使用積極性不高,資源下載后很多都被束之高閣,使用率很低。另一方面,教師認為新的模式加重了工作學習負荷,這種消極的心理反應,對于“農遠工程”的實施也非常不利。

根據“農遠工程”的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發(fā)現,“農遠工程”的關鍵在于資源運用,資源是保證工程應用、發(fā)揮工程效益的關鍵。

針對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兩點解決策略:

2.1加強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建設

Siemens提出連接主義( connectivism)的觀點: “知識不是存在于心智之中,而是分散在許多個體、圖書館、網絡上的各種站點和軟件之中。” ② 連接主義以網絡學習為基礎,它包含兩個元素:節(jié)點和連接。節(jié)點是可以用來連接到其他元素的成分,是可以用來形成網絡的外部實體。它可以是人、單位、圖書館、網址、書籍、雜志、語料,或任何其他信息源。這些節(jié)點的聚合產生了網絡,網絡可以合并形成更大的網絡。學習的行為是創(chuàng)建節(jié)點的外部網絡, 從而形成信息源和知識源,這保障了知識的現時性和學習過程連續(xù)獲得、經歷、創(chuàng)建和連接外部的新知識。

網絡中的知識不斷出現,學習內容不斷更新。此時如何連接到新的內容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創(chuàng)建連接非常必要。連接的創(chuàng)建使學習內容得到及時更新。學習者將通過互聯網獲得大量的信息。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學習不再固守于校園之內,社會、社區(qū)和同學對學習有重大作用。學習從教室的學習延伸到以連接為基礎,網絡創(chuàng)建的學習。這將最大程度上豐富教學資源,縮小教學資源的城鄉(xiāng)差異。

2.2引入遠程教育網校

目前優(yōu)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重點中學集中了大量的特、高級教師,這些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農村中小學望塵莫及的。然而目前很多重點中小學用計算機和網絡建起了一所所全新的學校,這些學校沒有圍墻,卻可以讓學生的天地無限延伸;沒有教室,卻可以在科學的殿堂里任意翱翔。附中附小遠程教育網是應新時期教育形勢發(fā)展的需要而誕生的,也將在信息化教育中發(fā)揮巨大的力量。

21世紀基礎教育的主旋律是依托現代信息平臺的合作與創(chuàng)新,基礎教育的制高點之一就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有機整合。全國有不少優(yōu)秀的中小學都建立了網校,比如北京四中,北大附中,成都七中等。每個地區(qū)教育局可以根據自己地區(qū)使用教材的版本,統籌規(guī)劃為每個州或每個縣引入和教材相配套的網校,為農村中小學提供城市重點中小學中小高質量的遠程教育資源。

以北大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校為例。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校實行“天、地、人”三網合一的教育服務模式,通過三網把優(yōu)質,新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傳送到各地。天網指衛(wèi)星傳播:北大附中的課堂實況、校園活動被實時拍攝下來攝下來,然后通過衛(wèi)星傳輸到各地學校和網校的家教中心,教師和學生可隨時點播收看。 地網為互聯網傳輸:北大附中老師的同步輔導課件、各種參考資料、經典試題、多媒體演示等資源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各地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可以在網上直接和北大附中師生交流,充分發(fā)揮了網絡及時、互動的優(yōu)勢。人網為面授交流:網校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面授班,對遠程學習進行有效的補充.網校針對學校的現實狀況提供教學內容。一般學校通過現有的設備就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聯網”內容或“課堂實況”內容。③

對于城市優(yōu)質中小學而言,北大附中網校的優(yōu)秀教育資源僅僅是錦上添花,而對于農村中小學學校來說,北大附中網校是雪中送炭。去北京是很多農村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夢想,如果還能夠坐在北大附中教室里聽一堂北大附中老師講的課,這是對他們極大的殊榮。北大附中網校用“天、地、人”三網合一的方式,近似于把北大附中搬到外地學校中去,使廣大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和學生能享受到特級教師的優(yōu)質課程,這無疑對于農村師資力量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上僅是以一所遠程教育網校進行舉例,云南省各個地區(qū)教育局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引入和自已地區(qū)相適應的遠程教育網校,利用全國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水平,加快縮短城市農村教育差距。當然, 如何將“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庫與城市優(yōu)質教學資源庫進行有效整合,是我們亟需研究的新課題,也將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基金項目: 云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云南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研究”,項目編號:GY11032。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省略/jrzg/2010-07/29/

content_1667143.htm(2012-3-20)

[2]胡壯麟. 談Siemens的連接主義[J].外語電化教學, 2008,9.

[3]北大附中網校介紹 省略/gb/jybzt/2002zt/jyjs/53.htm (2012-3-20)

[4]張筱蘭,郭紹青.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發(fā)展中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05,(5).

[5]楊曉宏,郭治虎.西部“農遠工程”建設及應用現狀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7,(13):60- 61.

[6]陳慶貴.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環(huán)境下的教學應用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2006,(12).

篇10

【論文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條件。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應該是綜合多樣的,家庭教育資源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適應了小學生課程應與生活相結合的特點,對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科學課程資源的理解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為實現教育目標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課程實現的基本條件。在教育的全過程中,有了教育的資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談及后面的步驟。科學課程資源的來源是廣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資源都可以轉化成為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中,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運用做出了如下說明:“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fā)信息化課程資源。”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不應該局限于以前單一的以科學知識教授為主的課堂與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個全新的廣泛的課程理念來指導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這也是與新課程提倡的在小學階段課程以綜合性課程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適合小學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點的。

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按照科學資源空間上的劃分,可以分為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和社區(qū)資源三類。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又可以將其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類。從性質上來看.則包括人力、物力和環(huán)境三大類。一般而言,學校資源是科學教育中最主要的資源,是有組織、有目的、系統的教育教學資源,主要體現形式是科學教材和教師的科學教學活動。尤其是教材和實驗室中的教學,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都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主要資源。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對科學教育過于知識化、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內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上。而家庭資源與社區(qū)資源這些校外的資源由于長期不受關注和重視,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fā)和利用。在資源應廣泛化的今天,沒有對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二、家庭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在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和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新課程觀的指導下,家庭資源是小學生進行科學學習和探究的重要資源,做好家庭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工作,將對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義。

家庭是小學生除了學校以外,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啟蒙者。對于科學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經常性接觸的、最早發(fā)生的一個學習場所。小學生的科學教育也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提倡與孩子的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學科學、在生活中用科學,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

家庭中科學資源的開發(fā)可以從家庭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兩個方面來挖掘。

1.第一個方面是家庭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人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活的課程資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長擔負起孩子科學教育的指導者的角色。一般來說,家長都具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經歷,與孩子有比較多的接觸時間.完全有能力為孩子的科學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需要家長提高對孩子的科學教育意識。作為家長,都應該明白,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科學素質的高低是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表現之一。現代社會里,一個人需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尤其是在目前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更需要有倉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科學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學教育中可有可無的課程。家長應該改變過去只看重孩子的語、數、外等所謂的“主科”的成績的觀點,努力從為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所有的學習。只有這樣。在家長有了很好的科學教育意識的情況下,家長才有可能主動積極為孩子的科學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科學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創(chuàng)造一個科學學習的家庭氛圍。以家長的閱歷和職業(yè)背景來說,無論家長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樣,從事的職業(yè)如何,都有可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科學學習的條件。這也是由小學生科學學習應該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特點決定的,只要家長具備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知識或者是常識.或者是生活經驗,都可以為孩子提供幫助,因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能將家長在某一方面的專長與孩子的科學學習和探究活動結合起來。做到良好的親子溝通合作,可以說是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發(fā)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一個主要的途徑。如有的學生家長恰好是某方面的權威或者是某領域的專家,不僅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導和幫助.而且可以為學校科學教育提供幫助,到學校給學生做講座,或是為學生提供到所在單位參觀學習的機會。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需要廣大家長的支持與參與.正是家長的全力支持與合作才能保證家庭科學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科學課程資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以開發(fā)成為孩子的科學教育資源,這些東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個方面的參與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資源發(fā)揮作用.自然包括家長和孩子自己。在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下的科學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多彩的,下面僅舉幾個例子.作為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發(fā)和利用中具體方法的范例。

(1)家長引導下的科技閱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言而喻,它同樣是科技進步的階梯。家長作為孩子的科學教育的啟蒙者,其職責在于適時選擇符合孩子心智發(fā)育時機的科技讀物,指導孩子閱讀。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圖文并茂的科技圖書,也可以提供電子音像讀物(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等等)。像《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科普讀物,家長可以多買一些,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讀物小書架。收集孩子喜歡讀、讀得懂的讀物。另外,家長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時問,看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反映科學的電視節(jié)目,給孩子適當的講解。

(2)科技游戲。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戲中進行有意識的科學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會比生硬地教孩子強記一些科學知識更好。因為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可謂寓教于樂,把“教學做”、手腦有機結合在一起。這類游戲可以是手工拼裝、拼圖比賽、玩電子游戲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為家庭中家長與孩子共同游戲、加強親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條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別是對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長有機會一定要多帶孩子“到自然中去觀察”,讓孩子與大自然有近距離的親密接觸。因為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鳥獸蟲魚、古代與現代建筑等,可以說處處是課堂、處處是教材,資源豐富多樣,而且生動實在,在潛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資源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到孩子的心靈,這對于激發(fā)孩子對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進一步產生科學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義的。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家長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等場館,因為這些地方也是科學教育的基地,孩子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東西,既開拓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

(4)植物種植和動物養(yǎng)殖。在家庭當中,可以讓孩子親手參與進來,在與植物、動物的親密接觸過程中做全程的仔細觀察,深入了解動植物的屬性特征。這是一種很有實踐意義、能全方面培養(yǎng)孩子科學素養(yǎng)的資源。比如說在家里種植一盆花,甚至可以從種子開始,在家長的指導下,讓孩子負責照料這盆花。通過整理花盆、播種、澆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過程,直到開花、結果.讓孩子親身經歷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做一些觀察記錄,這其實就是在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方法來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沒意識到這是在進行科學活動,但是家長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才不至于讓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流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孩子可能會認為澆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長得好,如果家長指導適當的話,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通過結果的對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來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確,然后會繼續(xù)問~些“為什么”,這時候家長又給以適當的指導。這樣下去的話,孩子探究的興趣就越來越濃厚,逐漸就養(yǎng)成了一些科學的思維與方法。這樣通過孩子親自參與得到的東西,比只從書本上看到或是家長、老師告知得到的東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學教育價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隱含了許多可以進入小學生科學學習范疇的資源。很多不經意的小事蘊含了科學的道理,在生活中讓孩子結合課堂所學去解釋這些現象,一來可以檢驗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二來也可以利用知識指導生活實踐。比如.在小學的科學課本中,有介紹食物的營養(yǎng)結構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據這個知識,孩子可以先記錄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結構,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個修改意見,制定一個合理的食譜。又比如,看到家里燒水用的鍋子鍋底結了一層厚厚的水垢,可以啟發(fā)孩子思考這層水垢是怎樣形成的,與家庭用水的水質有沒有關系,怎樣才能除掉這些水垢等.讓孩子多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是給孩子科學教育的絕好機會,家長應該充分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