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語言藝術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說的語言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張愛玲 語言藝術 藝術風格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10
在眾多現代小說家當中,張愛玲是十分獨特的一位。張愛玲小說的語言優雅、描述深刻,與其他作家有著明顯的不同。縱觀張愛玲的小說,不管是從故事的結構、角度的選擇還是語言藝術的使用都十分獨特。張愛玲小說的成功可以說是其語言藝術的成果。在小說中,語言藝術不僅僅能夠描述故事、描寫人物還能夠傳遞作者的心態與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應用十分出神入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一、西方技法的創新應用
(一)心理描寫
張愛玲在對人物內心描寫的時候充分借鑒了精神分析學中的無意識論,同時將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融合在其文學創作當中,其中包括意識流、新感覺主義等等。張愛玲的表現技巧運用得十分嫻熟,具有十分顯著的現代特征。張愛玲是一個十分擅長琢磨人們心理的作家,其在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時候都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的。不僅僅有巧妙的心理暗示,還有精心設計的人物對話。張愛玲作品中每一個動作,每一種思維都是人物心理的真實反映[1]。話語即為動
作,動作即為話語,即使在沒有任何動作與語言的場景下,人物的情緒波動也十分強烈,不會受到無動作與語言的限制。例如,在張愛玲《金鎖記》當中,“七巧等要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作氣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來,又在半空停住了,吃吃笑將起來。”這一部分的描寫中將每句話都變化為動作,將每個動作都變成了話語,將人物的內心情緒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
(二)荒誕手法
在西方現代主義中,很多作家都采用了荒誕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傳遞其自身對人生、對社會、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也常常使用荒誕的藝術手法來展現充滿悲劇的人生。在《心經》中,許小寒在青春好年華的時候迷戀上了自己的父親,喪失了健康正常的愛情。這一情節是十分荒誕的,但是卻又真實展現了作品中人物內心的痛楚與糾結。在作品《封鎖》,中張愛玲將荒誕這一藝術手段展現更加徹底,僅僅在“打個盹”的時間中男女主人公莫名的陷入了一場假戀當中。這是因為寂寞的心理與生存的寂寞讓男女主人公在虛幻的空間尋找著僅剩的溫情。
二、對于細節的描寫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有很多細節看上去沒有起到作用,但是實際上卻處處透露出巧妙的設計。張愛玲的作品《十八春》整篇的結構都設計得恰到好處,不論是張弛還是松緊都十分恰當。而這些恰到好處的張弛度都是由一個一個的小細節拼接而成。在文中,紅寶石戒指這一物品出現了很多次。第一次是世鈞將它送給曼禎的時候。世鈞在戒指上纏繞了一截線衣上的毛線,然后這個戒指又被曼禎扔到了紙簍中。曼禎不久又將這個戒指撿了回來。情節在發展到后來,曼禎被姐姐囚禁了起來,每當曼禎看到這個戒指心里都會隱隱作痛,好像被針刺了一下[2]。為了逃脫出姐姐的囚禁,曼禎將這個戒指給了阿寶,阿寶又將這個戒指給了曼露。然后,世鈞又到了別墅中來找人。在這一情節發展中,曼禎好像聽到了世鈞皮鞋走路的聲音,但是最終世鈞與曼禎還是錯過了。當最后,曼禎將戒指給世鈞,并且離開別墅的時候,張愛玲對戒指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戒指上的毛線有一絲絲血跡。讀者讀到這里的時候心就懸了起來。世鈞覺得這個紅寶石戒指就像一個燙手的煙頭,將它隨手丟棄了。這一個個離奇的故事在張愛玲巧妙的設計當中緩緩開展,張愛玲對細節的處理與描寫將整篇作品連綴的驚心動魄,跌宕起伏。
三、精妙比喻與意向的修辭方式
在成功的文學作品中修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寫作方式,其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文章主體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通常來說,修辭在作品中往往不會占據主體的地位,這是由于比喻與意向過多使用會影響到小說情節的發展。但是,在張愛玲的小說當中,比喻與意向并不是影響小說情節開展的因素,而是造就了小說作品的成功。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當中,張愛玲對王嬌蕊的神態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她穿著一件曳地長袍 ,是最鮮辣的潮濕的綠色 ,沾著什么就染綠了。”讀者讀到這里只需要細細的一想就可以在腦海中浮現出這種綠色醒目到讓人難以接受的程度,這種綠色占到什么就能夠把什么的染成綠色,甚至連透明的空氣都可以留下綠色的影子[3]。張愛玲采用這一比喻手法也巧妙的暗示了王嬌蕊與振保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王嬌蕊甚至可以穿透振保呼吸的空氣。又如,在小說《傾城之戀》當中有著著名的“城墻”意向。這部小說是張愛玲所著的包含了濃厚蒼涼意味的作品中最特殊的一部,因為這部小說的結局是圓滿的。但是,“城墻”意向背后所包括的一個巨大的悲痛,是來自文明喪失的悲痛。特別是在情節后續發展的過程中,“城墻”在戰爭中再一次現身,使得這一個雖然結局是圓滿的小說看起來更加蒼涼與悲慘[4]。整體來說,張愛玲小說中這種精妙的比喻與意向幾乎全部都來自于人物身邊的景物與事物等,并且夾雜在男女之間的日常故事當中。
四、結束語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張愛玲絕對是獨樹一幟的人物。張愛玲還被稱為是“中國當年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人物”。張愛玲之所以獲得這么高的評價不僅僅只是由于在她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角色,更加重要的是張愛玲嫻熟又獨特的語言藝術功底。不落俗套、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奠定了張愛玲小說悲傷的基調。張愛玲利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將每種體驗與感受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當中,從而形成了她獨特的語言魅力。
參考文獻:
[1]周魏.張愛玲小說語言對現代小說創作的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117-118.
[2]徐克瑜.隱喻和象征――細讀張愛玲小說的意象化呈現藝術[J].隴東學院學報,2011(1):43-46.
[3]胡莎.論時空意識與張愛玲小說的藝術魅力[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33-35.
篇2
關鍵詞:說課藝術 說課內容 說課原則 注意事項
一、前言
所謂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之后、上課之前或在上課之后把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的教學思路、設計及依據在短時間內對同行或專家評委作全面講述的一項教研活動,是教師教學基本功和專業素養的具體表現。因此,說課成為不少地方和學校進行教師校本教研、優化課堂教學研究的一條有效途徑。近年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為加大對體育與健康課的教改力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技藝,經常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的說課評優活動或教學基本功比賽;教育系統招聘教師也常常進行理論考試和說課面試相結合。實際操作中,無論是工作多年的中青年教師還是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師范生,往往都無法把握說課的環節和要領,把“說課”理解成了“說教案”或“表述上課過程”,要么基本內容殘缺不全,要么不分主次毫無頭緒,結果難盡人意。
影響說課效果的因素很多,除專業素養外,關鍵在于要有機地遵循說課的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結合教材、教法、學生、學法的關系,有重點地講述基本內容,優先說清、說深哪一部分,說活、說新哪一部分。因此,教師應積極尋求說課藝術的提高方法。
二、說課內容
從課的整體設計層面來講,說課要理清的基本內容一般包含說指導思想、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其他等幾個方面。
1.說指導思想。就是要說課中處理教材的依據,即課程標準的理念,要說清教學中如何體現、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2.說教材。就是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該部分要說清教材的內容及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相關知識點、教材的前后聯系、場地器材的安排等。
3.說學情。就是針對班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對學生起點能力的具體分析。如學生的思維能力、模仿能力、動作協調能力以及如何使教材滲透德育因素自然有實效等等。
4.說教法。主要是說出本節課如何選用合理、實用的教法手段,如何合理選用器材,如何組織教學,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安排保護幫助措施,以及說明選用教法的理論依據。
5.說學法。主要是說出本課引導學生掌握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明確培養學生哪些能力與習慣要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學法與教法怎樣相互配合,以及選用學法的理論依據。
6.說教學過程。這是說課的中心內容,主要是說出本課的教學思路,包含課的結構、練習設計、評價糾錯、時間安排、預計效果等環節。該部分要說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特別要說清動作難度的安排比例與層次,重點難點的突破,組織與講練時間的安排,學生骨干作用的發揮以及教學目標達成率等;教學目標達成率應分析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感體驗、運動負荷預計、學生掌握技能狀況預計等。整個教學過程應說詳細,說具體,說清每一個環節教學練什么、怎樣教學練、為什么這樣教與學練的理論依據。
7.說其他。教師可以簡述一下如何進行安全教育并提出解決問題的預案,說明媒體使用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特色。
三、說課原則
說課不是簡單的濃縮上課過程,更不是復述教案,它不僅要精確地說出“教”與“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具體闡述出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意圖和理論依據。因此,成功的說課必須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精心構思,認真設計,思路要清晰。說課時教學的理念、采用的方法、實施的過程等必須有一個清晰、系統的思路,不僅要說出“教學練什么”和“怎么教學練”,而且還要說清“為什么這樣教學練”。因此,教師要認真撰寫說課稿,以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制定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材內容,把握好教材的前后聯系,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學法;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切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考慮。這樣,在撰寫說課稿時就有了明確的構想和框架,設計就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層次分明,詳略得當,挖掘有深度。高質量的體育與健康課說課,必須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在說課內容和層次上著力做文章,使同行或專家評委很清晰地知道你在說些什么。特別對教學過程的挖掘一定要深,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理清說的層次,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把教學過程中的精彩片段作為重點進行挖掘、展示,而有些環節可以簡略處理,不必過度展開,做到詳略得當。
3.教學媒體,運用得當,說法要靈活。說課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和媒體來表述自己要說的內容,尤其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解決教學重難點,以提高說課的實效性,使說課說活。
4.理論聯系實際,設計有創新。說好一堂體育課,所述內容必須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一般規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做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統一。所以,在說教學過程時,教師不能將前面提到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思想割裂開來,而應對理論的應用方面做具體闡述,使教例與教理水融,在說法上體現有說有評、說評結合的創新原則。同時,整體設計在形式上盡可能新穎,典型環節要獨特,體現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創新、思維創新、選擇的學法創新等。
四、注意事項
說課不是備課,不能背教案,也不能像正常上課那樣講,首先要突出“說”字,按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有重點、有層次地說;說課的時間不宜太長或太短,一般為15分鐘左右。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教學個性和特色,用簡練、準確的語氣說出自己的特點風格,做到前后連貫緊湊,過渡流暢自然,使聽課者感受到說課者對說好課的自信和能力。同時,說課必須要掌握好說的重點部分,不宜面面俱到,應重點說清說深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片段、精彩片段以及創新之處。
另外,我們在進行體育與健康課說課時還可以借助手勢、動作示范以及身態、眼神、表情等來幫助表達,也使體育說課更符合學科特點。
五、結論
1.說課,不是教師與生俱來的能力,能上好課的教師不見得說課水平高。說課是教學設計的表達,重要的是“說”這種方式,不僅要讓人聽懂,還要帶給人一種享受,做到說清、說深、說活、說新,這就需要有效提高體育教師的說課藝術。
2.理清說課的基本內容、遵循說課的基本原則、掌握說課的注意事項是有效提高教師說課藝術的途徑之一。提高說課藝術,關鍵在于多參加學習與培訓,要在學習與培訓中反復鉆研、修改說課的基本內容,在基本原則框架內不斷修正完善,我們才能有提高。
3.有效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的說課藝術有助于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助于體育教師走上相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4.經常開展說課評比活動,不僅能有效提高體育教師說課的質量和藝術,更是豐富學校校本教研手段、優化體育課堂教研的一條途徑。
參考文獻:
[1]劉顯國.說課藝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7).
[2]劉彥昆.教師如何提高說課藝術.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4).
篇3
關鍵詞 老舍 語言 北京韻味 通俗直白 幽默詼諧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1北京韻味
高爾基說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任何一位文學家都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達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愛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語言習慣;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時代環境也影響著作家的語言風格。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這樣就為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并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駱駝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顯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兒。駱駝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從開篇對于北平洋車夫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從對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駱駝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說寫祥子在混亂的軍營中順手牽走幾匹駱駝,賣得了一些錢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時候,對故都那種平和、靜謐的景物描寫,很好地襯托了祥子此時的心情。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間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現出作者對故鄉了如指掌的熟諳和駕輕就熟的描寫技巧。
2通俗明白
老舍的語言藝術得力于他對北京市民語言及民間文藝的熱愛和熟悉。他大量加工運用北京市民俗白淺易的口語,用老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頂平凡的話調動得生動有力”,燒出白話的“原味兒”來;同時又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致的美,寫出“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一起來,做到了干凈利落,鮮活純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語詞、句式、語氣以至說話的神態氣韻,都有他獨特的體味和創造,又隱約滲透著北京文化。
《駱駝祥子》中的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了的。作品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既不夾雜文言詞匯,也不采用歐化句法,長短句的精心配置與靈活調度,增加了語言的音樂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淺的北京口語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節交代和人物介紹時,筆墨儉省,表現力強。在寫到劉四這個流氓無賴的經歷和性格時,小說里敘述道,“年輕的時候他當過庫兵,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債”,“在前清的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跪過鐵索”,以結構相似而長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話里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又都極為平易俗白,不加雕飾,為人物勾畫出一幅精彩的畫像。
3幽默詼諧
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于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干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
老舍的幽默是具有穩定風格的多元化幽默。短篇小說《一天》里,講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別人侵占的這個過程。
“晚飯后,吃了兩個梨,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動手寫文章。剛吃完梨,老牛同著新近結婚的夫人來了。老牛的好處是天生來的沒心沒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臉長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談起來,便把時間觀念完全忘掉。不過,今天是和新婦同來,我想他絕不會坐那么大的功夫。牛夫人的好處,恰巧和老牛一樣,是天生來的沒心沒肺。我在八點半的時候就看明白了:大概這二位是在我這里度蜜月。我的方法都使盡了:看我的稿紙,打個假造的哈欠,造謠言說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鐘弦,問他們什么時候安寢,順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決定賽開了誰是更沒心沒肺。十點了,兩位連半點要走的意思都沒有。”
一個很煩人的生活細節,被老舍寫得意趣盎然。當事人很煩,可讀者讀起來很有趣,覺得并不煩。
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借助于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夸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總之,作為人民藝術家,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的語言恰似一壇老酒,歷久彌醇、芳香四溢,其獨特藝術魅力持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馮健飛.老舍敘事作品悲劇品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
篇4
一、《老人與海》的語言藝術風格
(一)小說人物語言描寫的個性化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的小說中極力塑造一個真實并且勇敢、果斷的老漁夫形象。作者運用精練的話語使得桑提亞哥具有了果斷、堅強、有毅力的性格特點。老人在第84天再次出海時,他還是想著能捕到魚,即使是在過去的83天里沒有一絲收獲;也就是說,老人的信心和希望一直都在,并沒有消失過。84天的堅持,不能說老人是一個沒有主意、盲目生活的人,從故事中讀者可以體會得到,老人其實已經早早地做好了準備,就等著魚兒上鉤了。可是在老人捕到大馬林魚返回的途中,遇到了大鯊魚,老人、大馬林魚以及大鯊魚三者又進行了激烈的殊死搏斗。這似乎在告訴讀者:我們應該得到什么,并且還要有一定的忍耐力,痛苦在硬漢身上是一種考驗和激勵,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可以被打敗。這是讀者能在小說中體會到的,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海明威的堅強、勇敢、機智和不屈不撓的性格。海明威生性好強,從小跟隨父親外出打獵,具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際工作中他注重創新、探索新事物,這也為他以后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實生活中,海明威是一個執著的探索者;同時,在藝術上也與生活中一樣;海明威總是嘗試那些之前從未有人涉足或做過的事,他的一生都奉獻在藝術探索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藝術探索,《老人與海》成為他人生中研究美和真在創作實踐的精華,凸顯了海明威小說的藝術特點和敘述方式。(二)小說中突出的心理描寫在《老人與海》的語言藝術風格上,海明威大量地使用白描的寫法,敘述條理清晰,詞匯應用生動形象,句子簡潔易懂。在小說中,有一段描寫鯊魚出現時的緊張氣氛,作者沒有使用任何的形容詞,沒有一句話使用比喻修辭格,就是通過近乎模擬真實的場景,僅僅是應用了幾個動詞:躥、沖、沉等就生動地展現了鯊魚來襲時形勢危急以及兇猛的場景。還有一段描寫的是老人擊殺鯊魚時運用一系列的動詞:揍、舉、砍等,這些動詞運用幾個修飾詞:用勁、狠狠地等,生動形象,使人身臨其境,將老人面對鯊魚時的英勇無懼、堅持不懈以及全力反擊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更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在描寫人的動作時,一般都是反復運用那幾個動作描寫:揍、打,反復地使用反而凸顯了作者的匠心,這種動作幾乎是任何人在面對來襲時的最直接反應;再者,作者通過反復地應用這些動作的詞或者短語更加凸顯出了老人與鯊魚搏斗過程的驚險程度。(三)《老人與海》描寫過程中的內心獨白在該部小說中,海明威通過巧妙的寫作手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老人的內心世界,作者對內心獨白的描寫幾乎采用的都是簡練的句式,卻展現了老人豐富的內心情感,給讀者印象深刻。例如,小說中描寫老人的孤獨,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老人孤身一人自言自語,只有堅強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以及對生的渴望才能支撐他活下去。在空曠的大海上,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下去,作者只是應用簡潔的描寫,這樣更能給讀者展示老人內心世界的強大,沒有人可以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什么,老人只有堅持與忍耐,在各種危險出現之前盡可能做好準備,全力以赴地去迎接挑戰。在返回的途中,大馬林魚最終還是被大鯊魚吃掉,老人并沒有抱怨,這就給讀者深刻的啟示:此刻的得失并不重要,是否成功也不能用得失來評判,唯一的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對前途的樂觀態度。這也正是老人面對困難時的解決妙方,雖然孤寂,但是內心深處有堅強的信念和精神支撐著,他就永遠不可能被打倒。(四)《老人與海》中象征語言的應用大量地使用象征主義的寫作手法是《老人與海》在語言藝術上的特點,伴隨著這部小說的問世,有很多作家認為海明威是象征主義的作家,他非常善于根據寫作內容將象征手法運用其中,并且能有效地凸顯重點。在老人同大馬林魚的殊死搏斗中,老人的手受了傷,被魚線劃得血跡斑斑,通過描寫這種情形反映了老人生活的辛酸。同時,也反映了老人心甘情愿的奉獻精神。在捕捉大馬林魚返回的途中,面對鯊魚的突然來襲,老人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慘叫,但是,老人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同鯊魚搏斗。故事的結尾給人留下豐富的聯想,并且畫面透出極其深刻的寓意:老人邁著沉重的步伐走進小屋睡著了,在睡夢中,老人夢見了獅子,這就象征著他同獅子一樣兇猛、勇敢以及無所畏懼。在整部小說中,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毅力、熱愛、尊重、忍耐、堅強,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海明威借老人的形象凸顯讀者熟知的“硬漢形象”。老人孤身一人出海打魚,在此后的故事發展情節上為小說深刻的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應用起了鋪墊作用,正是《老人與海》采用了這種寫作手法,才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真實地凸顯出來,再通過老人、大馬林魚以及大鯊魚三者的對比更加鮮明。有時作者為了凸顯和對比事件的發展和進程,語言藝術風格也會做一些變化。
二、結語
從以上對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的語言藝術風格的分析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形式。海明威在寫作過程中凸顯的寫作風格:非常重視現實生活的事物,一切源于生活,需要實實在在的領悟。寫作形式:文字語言簡練、簡潔、直截了當,不過多地使用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格。總而言之,海明威對世界文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文學形式影響了很多人,給讀者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震撼。
作者:王濤 李婷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篇5
關鍵詞:多媒體影視;影視欣賞;語文教學;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092-01
本文將從以下四方面探討影視欣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1.輕松觀看,以影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用活的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在于培養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形象直觀為基礎。影視作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它的構成靠的是語言文字。從返璞歸真的角度來說,欣賞影視作品,也是學好語文、發展形象思維能力的一條不可忽視的途徑。我們在組織學生看影視作品時,根據故事情節適時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展開聯想,產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學生便您能在循序漸進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形象思維的能力自然而然也會增強,讀書寫作都能從中發現新的視野。
2.以影視資源對照小說,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小說在改編成電影電視時,受各因素影響與原著有時有著很大的區別。如電視劇《紅樓夢》在改編時,對原著的改變較大,并且參照了幾種版本,教學時主要是引導學生賞析作者精彩的語言藝術,并通過學生看電視劇,領悟電視劇改編者的意圖,比較電視的改編和讀原著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可比較演員表演與原著的描寫,目的是更好的解讀文本。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了小說《香菱學詩》的原著后,再讓學生課后觀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班上大多數學生都覺得有的地方沒有看小說過癮。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小說中的很多東西是演不出來的,要通過語言來品味,尤其是像曹雪芹這樣的語言大師的作品。又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水滸》中《智取生辰綱》這一回目時,學生了解到中國章回小說的特點,是具有古白話的特點。因為它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具有說書人的語言特點。在敘述吳用七位好漢最終是怎樣把蒙汗藥放到酒桶里的過程時,是在最后才道出謎底的,這也就突出了中國古代小說是靠情節取勝的特點,讀后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如果學生僅看電影電視,是不能體會古典小說的這種特點。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影視與語文教學結合教學,應該注意不能以影視欣賞來代替對小說原著的欣賞。當今的青少年他們本身都是在形象藝術中長大的,如果過分的強調影視的欣賞,那么就會淡化語言藝術的欣賞,這就不能達到語言藝術欣賞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理解小說文本是關鍵,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深入加工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形象是文學藝術學習的重點。語文教學中要以影視作品作為閱讀的遷移和深化,借助影視作品對原著的再創造的特點,讓學生學習對小說的再創造,而不能讓學生過分的依賴電影電視的趣味性,放松了對小說語言的解讀。
3.情之所致,躍躍欲試,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影視作品中的情點,深刻觸及學生內心世界。在播放電影《唐山大地震后》時,學生感受思潮與淚水一同涌出。有的學生感受到:災難面前,生命的渺小;有的學生理解親情的博大,母愛的偉大;有的學生是對自己心理歷程的拷問。在觀看電影之后,學生的觀后感也便水到渠成。其中有位學生用影視的主題曲《23秒32年》寫篇觀后感,文筆一氣呵成,情感流暢,心理真實。對影視作品觀賞有利寫作素材的積累以及寫作表達技巧的提升。
寫作素材的積累:不管是故事片還是電視劇,不管它們是真實的生活,還是藝術的塑造,都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寫作素材要靠積累,而積累不外乎:親身經歷直接積累的和從間接獲得的。觀看影視是積累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如通過觀看《一個也不能少》,描寫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的緣由或者借鑒描寫表現一件事的手法。
觀看影視能提高表達技巧:電影電視中的某些表現方法能夠遷移到作文的技巧上來,使學生有深入的感悟,如:倒敘、插敘、補敘等表達方式,前后照應、情節過渡的意義和作用,環境渲染、心理描寫方法等等。如在觀看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后,讓學生進行《阿甘故事續記》的作文訓練,可以學習電影中敘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電影的介入,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法可寫,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4.優秀的影視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品質與較高的審美情趣
欣賞富有思想性的的影視作品,對于培養現代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等感情作用不可小視,同時又能夠讓中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念,還可以提高其文化品位、思想修養和審美情趣。
如《亮劍》中宣揚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了那種不怕一切的勇氣和魄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壯志與豪氣,從而敢于向學習、向生活挑戰,不斷追求自我的進步。又如中央電視臺新近推出的《丹韻詞音》等富含知識性的影視作品更是以其畫面充滿詩情畫意、色彩明亮絢爛、臺詞富含詩化情韻等顯著特色,深深吸引著廣大中學生的關注。這些作品,不但充滿知識性,而且能夠極大地提高當代中學生的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讓廣大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流連忘返的同時,更能讓他們的身心獲得了徹底的放松,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美的追求。
語文課程不僅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也使學生得到發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是為應試而教,有的語文教學走上了純工具訓練的歧途,有的語文教學脫離生活遠離社會,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不是靠教師的空泛分析和"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而是主要靠熏陶感染,潛移默化。通過影視作品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中國文學《三國演義》、《茶館》、《雷雨》、《祝福》,外國文學的《紅與黑》、《老人與海》、《巴黎圣母院》等名片。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對學生的語文素質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趣味氣質上的相呼應,一種心理感知的溝通。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打開了學生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出現更多經典的影視文學作品,語文教師應抓住信息技術發展這一契機,推薦學生課后觀看優秀的影視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篇6
一、客觀確定目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恩格斯指出,人只為可能實現的目標努力奮斗。如果目標不能實現或者學生自認為不可能實現,就會失去信心,失去努力的動力。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自問意識的過程中要注意為其設置恰當的奮斗目標,并及時加以肯定、鼓勵、強化,保持自信,開發創造潛能。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分層次訓練。例如,我在教學《背影》一文時,對分析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任務: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請你為課文第六自然段設置幾道問題分析題;而對所謂的中等生及學困生則降低標準:請根據你對課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認識設置二至三道問題。這樣既滿足了優秀學生的需要,又照顧了其他層面的學生,從而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因目標的實現獲得了成功機會,增強了自信心。而后教師逐漸提高要求,制定目標,使其在能夠獲得成功的學習環境中不斷進步,達到培養學生自問意識的目的。
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地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
三、教師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以自己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還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要改變原有學習方式,主要是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過程的主人。教師首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其次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要改革原有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提問、討論、讀書、作業的時間。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教學再也不是“滿堂灌”,而讓學生有更多自主發言、積極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讀懂的問題,教師不需要講解;學生似懂非懂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讀書領悟,讓學生試講;學生有問題可隨時發問,有不同見解要隨時發表;學生實在弄不懂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適當點撥、指導或精湛的講解。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這是一條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
四、借助影視媒體,深化語文學習內容
如何還語文課本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值得探索的問題。新課標的頒布使課改找到了理論依據,大膽將優秀電影引入語文教學中,定會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從九年級開始,尤其到了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小說都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合理利用這些影像資料,使小說閱讀教學與電影電視的欣賞結合,將語言藝術與視覺藝術有機結合,對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我們要清醒地知道,在語文教學中解讀文本是關鍵,即要以影視作品作為閱讀的遷移和深化,不讓學生過于依賴電影電視的趣味性,而放松對小說語言的解讀。因為當今青少年都是在形象藝術中長大的,如果過于強調影視的欣賞,就會淡化語言藝術的欣賞,就不能達到語言藝術欣賞的目的。如在欣賞小說的語言特點時,一般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口語化,二是小說的敘述語言,帶有作家本人的語言風格。有的小說從語言上較難理解,可通過畫面幫助理解小說內容,使小說內容更形象。在引導學生欣賞小說《阿Q正傳》時,由于魯迅的敘述語言不容易理解,尤其小說序言部分關于阿Q起名一節,但是學生看了電影就很容易理解,并且很容易理解了阿Q妄自尊大的性格特點。再者電影中阿Q個性化的語言被演員嚴順開演繹得惟妙惟肖,學生很容易理解小說幽默夸張的語言特點。
五、放眼課外,打造大課堂,豐富課外資源
篇7
一.固有定論優先,現行感悟滯后
受選文及教參的影響,小說教學的終端結果最具有預定性,從情節、手法到形象、主題,口徑相當的一致。教學不受這些“構架、說法”的影響顯然不現實,而刻意回避這些“構架、說法”也無道理。問題是,“固有定論”優先的意識,往往會使小說的教學情同衛星游太空,一切皆按設計好了的遠地點和近地點來運行。
最直接的影響是,小說的閱讀教學變成了“扛著竹竿進巷子――直來直去”,以省力、省事的明白“告知”替代費神、費力的引導“尋知”,文本探尋、現行感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陪襯。拿著帽子看人物,帶著結論看情節,順著樣子看環境,看似小說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實際上卻是所得甚微,因為“一切”皆是現成的、原有的或參考書上的。
二.表象分解到位,深度開掘乏力
把小說閱讀與教學的方式以及文本重點與難點的設置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敘述類文體或文本,“表象分解”到位,“深度開掘”乏力。滿足于“不知到已知”,或缺的是“淺知向深知”的推進。
受普遍的、習慣的心理影響,對小說的閱讀偏重于知曉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認可人物形象的善惡美丑。要么只拿小說的各個要素來圖解或切分小說文本,有的是一個個的“形貌”,缺的是一層層的“神韻”;要么通過“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缺的是文本的精髓點撥,小說的閱讀教學以另一種方式止步于深度開掘之前。
三.共性同一主導,個性生發陪襯
忽略小說文本生來就具有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以整齊劃一的思維方式,讓幾十位學生齊步走向同一個目標,其影響已不單是小說文本讀解不夠深切的問題,箝制的是學生精神的發散、思維的創新。
理性闡釋主導下的小說閱讀教學,自始至終都帶著走向“共性同一”的潛意識,以道德判斷為核心的意識形態難以容忍非主流的個性化閱讀。為體現某種理念而進行的所謂多元化的對話教學,多為裝飾或陪襯而已。面對傳統或經典的小說文本,個性生發得有價值有特色的小說閱讀教學,遠不及其他類文本的閱讀教學。
必須讓小說閱讀鑒賞教學沖決精神的專制,具體地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大小說認知力度
加大小說認知的力度,要在對知識層面和藝術層面深入了解的同時,一步步地融知識與藝術為一體,并將其滲透于小說閱讀教學之中。
通常情況下,對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內在表現與特點等知識方面的了解還是較為清楚的。至于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關系變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就要依點覓蹤經一番探尋方可得知。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其中有關“人物的典型性”、“情節的動人性”、“環境的呈現性”,無一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大這一方面的認知力度,有益于提升小說文本綜合閱讀的水平。
小說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說的靈魂是主題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鮮活,主題卻復雜而又內斂。因此,如何由形象層面到達精神層面,將文本的語言解讀升華為藝術的欣賞乃至藝術的鑒賞,就需要加大對形成小說藝術之“美”的方法、技巧、風格、特點等的認知。并且,還需要懂得如何才算真正深入到了小說環境之中,如何才算真正觸摸到了小說人物的思想,如何才算真正捕捉到了小說文本的靈魂。
二.講求小說尋知梯度
小說閱讀教學,講求的是對小說文本的欣賞。在小說欣賞的過程中,作為審美對象的小說文本,其潛在的美感力量和美學作用是逐步釋放和發揮出來的。以感性習得為主,既符合小說文本語言的特點,也符合閱讀主體自身的特點。但感性所得畢竟不是終極目標和最高層次,注重小說閱讀教學中的層進梯度勢在必行。
感知、領悟、體驗、品味的推進,在小說閱讀教學的進程中不應當只是一個被動吸收信息的過程,更應當是一個主動創造的過程。小說的閱讀教學,更多的應當是一個對文本中人為的空白和未定的因素逐步加以填補、充實、升華、完善的再創造的過程。只能亦步亦趨,不可一蹴而及。
小說中隱藏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一方面,閱讀教學欲尋知小說文本的內蘊難以下手;另一方面,小說文本也提供了探尋內蘊的一個個窗口。最為普遍的梯度設計就是按人物、情節、環境,或單一或綜合地分點布項;再就是循著敘事的脈絡,結合敘事的角度、敘事的背景、敘事的時空,由表入里地向深度閱讀開掘。
三.深化小說感悟程度
在不以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閱讀實踐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主動思維積極體驗,并最終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心悅,就必須深化小說閱讀教學感悟的程度。這里的“度”,包含有歷史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即關乎社會和人生兩大方面。因為小說人物形似與神肖高度統一,共性與個性有機結合的特點,能夠更為充分、深刻、生動地反映出社會和人生的真實面貌和本質規律。
含蓄和含混的文學話語使小說文本更多了幾許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而不同類型的小說又會在小說構成要素的不同方面展示出“對不可表現之物的表現”。小說閱讀教學的“起訖”,就是要從小說自身的形式特點出發,步步深入地走向小說文本的內涵并最終感悟小說文本的意義。當然,這里的“意義”,包括直接經語言解讀即可了解的“思想”,還有必須經品讀鑒賞方能神會的“意味”。
多種要素交互與整合所形成的敘事趣向,使小說的文本適時地體現出那種多元的表象。由表及里地來深化小說感悟的程度,就要抓住各類小說不同的敘述策略和風格,其中圍繞敘述所發生或敘述延伸所引發的一切,都會影響到小說的單一到多元,平行與交錯,表象及深層。這種對小說文本由感性的“領悟”到理性的“闡釋”,只要不是單一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就可以多方位地做深度的發掘,包括歷史的、哲學的等多種人文角度的解讀。
四.調控小說探究向度
小說大多具有多義的特點,但這種多義性又不是完全的或無所不包的,其存現狀況與創造小說意義的那個時代的那位作者有關,這是探究小說意義必須關注的一大向度。
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文本,不可各個要素平均發力。譬如:人物小說,應側重人物的個性分析來探究社會與人生;情節小說,應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來探究深刻的意蘊。至于那些以刻畫心靈、心理或表現虛幻、魔幻為主的小說,在時空或虛實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
多元解讀最適用于小說閱讀教學,也最容易貽害小說閱讀教學。一方面,多元解讀徹底打破了小說閱讀教學中的“精神專制”,即不再受現成的、定論的說法的束縛,思想和精神的解放激活了更自覺的閱讀情趣和思維;另一方面,隨著小說閱讀教學趨向探究,為體現多元多義而做的闡釋很容易出現脫離文本結構和形象體系的自說自話,甚至誤把極端和另類當作多元解讀的一種境界。因此,實施多元解讀一定要指向小說文本,理應有據,據應文見。
篇8
語言藝術在工具書中的解釋:1.即指文學。它是用語言或書面形式的語言為媒介,塑造以中國想象的藝術形象,以再現現實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感情與審美意識。語言藝術的語言這一媒介并非直接構成藝術形象的物質實體,故其藝術形象既非直接可視的,亦非直接可聽的,只是從視或聽中所感知的概念性與表象性兼具的語言這一抽象符號所引起的想象中形成形象。2.即以語言為表現手段的藝術。3.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劇本、寓言等等文學樣式,因其以語言為傳示媒介,故統稱為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或者叫語言的藝術性,通俗說法是指運用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達到準確、鮮明、生動、完美的程度,即具有藝術性的程度。這里所說的“藝術”,是指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方式方法。所以,換言之,語言藝術,也就是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完美的語言方式。“它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它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造審美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①
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語言。有時候,一句得體的幽默話會讓我們魅力非凡、大放異彩;有時候,一句恰當的夸獎語可以讓別人心情愉快;可是有時候,一句話說錯了也可能讓我們灰頭土臉、狼狽不堪。語言也是雙刃劍,關鍵要看我們如何運用它。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說話太直太沖總讓別人難堪,還自以為是性格實在;有的人說話辦事憑自己意愿亂來一氣,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各種具體情況,結果導致大家關系失和,好事辦砸等等。
由此可見,掌握語言藝術的特征,從而發揮語言藝術的作用至關重要。語言藝術的特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說明性。說明性就是能把話說得準確明白。比如有的人手很巧,有技術,但不見得說得出來。還有的教授很有學問,也寫過不少專著,但是一上課,學生就打瞌睡,這就是說話表達能力的問題。
第二,吸引性。吸引性就是指說話能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住。講話者要風趣幽默,把聽話者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并且聽得進去。一般說來,幽默是一個人性格和氣質的表現,但也是學識豐富和語言修養的反映。絕不是喜劇丑角的插科打諢。那樣,盡管把聽話者逗樂了,也毫無意義。
第三,說服性。說服性就是說話能使人聽得心悅誠服。不需要講太多的話,而是要對癥下藥,三言兩語就使別人折服。
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師的教學語言能被同事或學生所接受,不拒絕,不反感。教學語言是教學雙方進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教學語言只有被受教者所接受,教學信息的交流的目的才能實現。所以教學語言能否被受教者所接受,是衡量教學語言藝術性及其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理解與貫徹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貫徹可接受性原則,必須把握住以下幾點:
第一、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使教學語言易于被教學對象所接受,施教者則必須切實把握教學對象的年齡、文化、心理等特點通常說來,對于初高中生,教學語言適宜清楚明白闡釋淺顯易懂。當然,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有不同的教學詞匯;教師因學識、修養、性格不同而有自己的教學語言風格。”⑦總之,不論所教學科、教師個性有何不同,教學語言藝術都必須切合教學對象的特點。這樣教學語言才能被教學對象所接受,才能成為溝通施教者與受教者心靈的橋梁。
第二、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要想使教學語言為教學對象所接受,除教學語言要切合教學對象的特點之外,教學語言還要力求通俗易懂。“所謂通俗,是指教學語言能夠為廣大師生接受,符合教學對象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是指教學語言為教學對象所易于理解。易懂,除了要求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即所用詞匯和句法易于被人理解之外,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也要想方設法讓廣大教學對象理解和接受。這樣就要求教師善于調控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及其表達形式。”⑧
第三、善于控制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教學語言要想使教學對象宜于接收,則需做到教學內容深淺適宜、難易得當。怎樣才能使教學內容深淺適宜、難易得當呢?這就需教師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正確處理和把握教材。雖然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是不能改變的,然而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可以拉近的。教師準確地領會把握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懂得學生認知和接受的規律所在,就能把教材轉化為學生可接收的教學語言。這樣就架起了教學對象通向教材的橋梁,拉近了教材與教學對象之間的距離。⑨
教師在進行教學信息輸出時,要與學生認識接受規律相切合。為使教學信息的輸出與學生認識規律相切合,教學語言藝術應注意這樣幾點:
第一、對教學全過程要有通盤考慮和精心設計。如本節課有哪些教學環節構成,開頭怎樣進行,哪個教學環節應當突出,結尾又怎樣進行,教學環節之問怎樣有機銜接與過渡,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波瀾起伏、合理合情、有序發展。又如讀優美的文章,有“鳳頭、豬肚、豹尾”,有引人注目的開頭,有內容豐富的主體,有收煞有力的結尾。從教學過程的構成上切合學生認知規律。
第二、對不同的構成部分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教學重點要突出——反復地講;對教學難點,要分散——緩慢地講;對一般內容要交代——簡明地講。從教學的詳略(以及快與慢、輕與重)上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互協調。
篇9
最使我吃驚的是,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
這是小主人公弗郎士出乎意料順利地進入教室后所見的場景。這個場景想必每位老師都不會忽略。因為這正體現出最后一課的可貴。如讀細些,你會發現這個場景的一個細微處,尤值得注意。“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為何加“從前”二字,換個角度:現在的鎮長,現在的郵遞員哪去了,怎么沒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現在的鎮長是普魯士人,有的說是法國人但替普魯士賣命,是走狗。談到這里,小說的背景也就不言而喻了:法國的地盤被普魯士侵占了,小主人公所在的鎮成為普魯士侵略者的天下,停學法語改上德語也就是必然了。這樣,就不難理解在最后一課中人們所表現出的不尋常氣氛,畢竟這是他們最后一次上自己祖國的語言課。最后一次呀,對愛國的人們來說,豈不心酸,豈不激動,豈能不珍惜?文章的背景和主題在這一細微處上顯露無遺,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樣的細微處對小說的教學確實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怎樣才能在這些細微處挖掘出新意呢?筆者以為首先應有“從細微處著手”的意識,再輔之以“求新”、“求異”思維。
1.從細微處著手。這是由小說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一部成功的小說,都是由生動形象的細節描寫組成的,這些細節能夠準確而細膩地表現出社會生活本質的某些方面,所謂“于細微處見精神”。這些細微處雖只是“細胞”或“一枝一葉”,但其地位、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說,沒有這些典型的“細微處”,就沒有文學作品。魯迅先生說得好:“譬如身入大伽藍中,但見全體非常宏麗,眩人眼睛,令觀者心神飛越,而細看一雕闌,一畫礎,雖然細小,所得卻更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體,感受遂愈加切實。”雖然他是指長篇、短篇小說的功能而言,但借來比喻細節的作用也很妥帖。因此,抓住了小說的細節,遠勝過那些洋洋大觀的概念化的表述。
如《守財奴》中正當歐也妮母女欣賞查理留下的梳妝匣時,葛朗臺闖進屋的情景:
一看見丈夫瞪著金子的眼光,葛朗臺太太便叫起來:
“上帝呀,救救我們!”
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這是一組絕好的電影鏡頭。“瞪著金子的眼光”,這是從葛朗臺太太的角度看到的一對閃著攫取獵物兇光的眼睛的特寫;伴隨著“救救我們”的一聲大叫,肯定是葛朗臺太太那張極端恐怖的臉的特寫;老頭子“一縱”、“撲上”,則又是一個由近景推成的以雙手抓梳妝匣的特寫。“縱”、“撲”是猛獸(如獅、虎、豹、狼等)撲食弱小動物的動作,作者以之狀寫已經“跨到七十六個年頭”的老守財奴的敏捷、迅猛,看似與年歲不符,實則和本性貼合。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不“縱”不“撲”怎么成其為葛朗臺?“縱”、“撲”的細節,既形象展現了葛朗臺餓虎撲食、禿鷲擒雞般攫取金錢的丑態,帶有動態的夸張性,又揭示了他崇拜金錢、聚斂無厭的思想本質,體現了動機的真實性。
2.求新。即從尋常處看出不尋常。如《孔乙己》,作品對主人公最初的介紹便是:“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惟一”表明了孔乙己的“與眾不同”,而一“站”一“穿”卻揭示了他的本質特征:窮酸――站著喝酒表明他“窮”,穿長衫則表明他“酸”。他的“窮”導致了他的“酸”,他的“酸”更加劇了他的“窮”,正因“又窮又酸”他才是“惟一的人”。這是白描中的一個細節,可見對人物的刻畫是多么準確傳神。
另外,人們習慣于把文中“好喝懶做”的敘述作為作者批評孔乙己的口實,從而借此評價主人公,但忽略了一個敘述細節:“聽人家背地里談論”。這只是聽說而已。作者在文中實際要表達的是:孔乙己有著與世俗評價不同的“從不拖欠”的“好”品行:這一方面是為后文敘事作鋪墊,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對孔乙己的肯定與喜愛。
因此,只要我們有“求新”意識,重視細節,并選其一二做深入細致的剖析,就一定能讓學生領略到小說作為語言藝術的佳妙。
3.求異。即換角度思索,非標新立異,只求不落俗套。如《項鏈》一課,筆者另辟蹊徑,把注意力投在瑪蒂爾德的丈夫身上,特別定格在舞會這個細節場景上。文中有這樣幾句話:
她丈夫從半夜起就跟三個男賓在一間冷落的小客室里睡著了。那時候,這三個男賓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
這是瑪蒂爾德在舞會獲得極大成功時交代的話,意味深長,值得推敲。如果說她的丈夫累了而早些休息,不合情理,難道他的體力不如他妻子,難道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就不興奮?原因只有一個:他被冷落。假想一個舞會沒有人理你,你只是一個旁觀者,來參與的心豈能不冷,與其坐在那里,倒真不如離去或睡覺,而此時部長大人和機要人員卻舞興正濃,為什么同為男性,卻有冷熱之別呢?不難看出當時的社會是個論出身、論地位、論金錢的社會,路瓦栽先生只是一個小書記員,既沒錢也沒地位,理所當然被冷落。有人會問:那路瓦栽夫人怎么會大受青睞?原因只有一個:她是女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女性出身不好,可以通過容貌來彌補。換句話說,只要你有姿色,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取悅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就可以躋身于上流社會,被人賞識,這也正是瑪蒂爾德平時生發狂想曲的原因之所在。當然,這些美人充其量不過是有錢人眼里的花瓶、,沒有平等可言。
篇10
關鍵詞:人物;典型環境;情節;結構藝術;語言風格
魯迅作品的獨特魅力和藝術上的卓越創造表現在:
一、塑造典型環境中的人物
魯迅作品用“畫眼睛”的方法塑造了一批不朽的典型人物。只要看過魯迅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就會在你的腦海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因為在魯迅的作品中,不僅主要人物如狂人、孔乙己、單四嫂子、七斤、閏土、阿Q、陳士成、祥林嫂、呂緯甫、四銘、高爾礎、魏連殳、子君、愛姑、后羿、宴之遨者、大禹、墨子、老子、莊子等等是代表著社會上不同階級、階層的富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就是只用幾筆勾勒的次要人物,如咸亨酒店的伙計、華老栓茶館里的茶客,《明天》里的王九媽、還有趙七爺、魯四老爺、七大人、楊二嫂、六一公公、衛老婆子、柳媽------也無不神情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畫眼睛”的含義是要善于抓住人物最本質的特征,深刻表現人物的獨特個性,使作品的人物形象富有立體感,從而鮮明難忘地活現在人們心中。比如在《孔乙己》中,作者正是抓住了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排出九文大錢”、“茴”字的“四種寫法”、“墊著蒲團走來”等一系列的人物特征的描寫,生動地勾勒出一個既窮得可憐,又不肯放下架子的迂腐可笑、可悲可憐的舊知識分子的獨特性格,使孔乙己這個栩栩如生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畫眼睛”是魯迅對人物形象的生動比喻。因為人們的面部表情,一般往往能具體表達豐富復雜的內心奧秘,而眼睛及其神態的具體變化,又往往能集中體現人物一定的表情、神色。魯迅先生很推崇我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畫,贊賞這種造型藝術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使人們“一看就知道是誰”的獨特成就。他說過:“正如傳神的寫意畫,并不畫須眉,并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只要見過被畫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誰。”魯迅關于“畫眼睛”的形象比喻,一語概括了我國傳統寫意畫表現生活這一特點。他在著名小說《祝福》中,關于祥林嫂這一勞動婦女形象的塑造,便是創造性地汲取寫意畫傳統手法之所長,從小說這一樣式的具體表現手段出發,運用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的成功范例。
二、展示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
魯迅小說是非常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的描繪及人物周圍環境的描寫。比如在《阿Q正傳》中,作者在第一章,就曾特意展示了“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的報到村里來,”以及“《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國粹淪亡”之類。在這個村里,既有趙太爺父子和錢府的假洋鬼子,有趙白眼和地保,也有吳以和小尼姑,還有王胡和小D等等。阿Q就活動在這樣一個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段關系里,同各色人物發生著種種矛盾沖突,形成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環繞阿Q的遭遇,小說所描繪的未莊的動亂,不僅使人們看到了革命黨進城前夕趙太爺之流的驚慌,以及進城后假洋鬼子的得勢,而且讓人們看到在被壓迫被剝削階級、階層中的具體反響,看到在這歷史大變動時期,不同階級、不同人物的思想動向,既點明了人物所活動的社會背景,也展示了不同人物各具典型意義的內心世界。
三、獨特的情節與結構藝術
1.魯迅小說的情節藝術使作品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魯迅先生是個極為重視情節藝術的大師。他的小說和我國古代一般小說有極大地不同:魯迅小說不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而以刻畫人物的性格命運為重任。即情節藝術緊密地位刻畫人物性格服務。在魯迅小說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情節。小說往往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思想與靈魂的幾個細節,幾個生活片段來寫,以簡馭繁,以少勝多,寓無限于有限,表現出了豐富復雜的內容,如《明天》寫的是單四嫂子在寶兒死后的孤苦無依這樣一個單純的故事,但故事結束了,藝術情節卻還在讀者的想象中延伸;明天,到了明天,單四嫂子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有當時歷史常識的讀者不難想到她不做烈婦就可能成為另一個祥林嫂,因為她是孤苦無靠的寡婦啊!作品如此深刻感人的藝術魅力,正是它獨特的情節所造成的。
2.魯迅小說的結構藝術給讀者很大藝術享受
魯迅小說總是把多種手法融為一體給表現主觀世界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使作品結構情思并至,亦莊亦諧地表現自己的思想。如《故鄉》結尾:“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里面有景、有情、有詩的哲理,突出地表現了小說結構藝術的豐富性。
四、別具特色的語言風格
古今中外許多語言大師都很注重作品的語言,而魯迅在小說中創造了一種非他莫屬的語言風格。首先,在魯迅小說中,敘述語言甚是生動簡練、新穎別致,充分發揮了創造性。成了現代小說學習的楷模。如《長明燈》里寫茶館老板灰五嬸在記三角臉的賒賬時這樣寫:“灰大嬸答應著,走到東墻下搭起一塊木炭來,就在墻上畫有一個小三角形和一串短短的細線下面,劃添了兩條線。”三角臉不但是一個人的代名,而且更簡化成一個符號,對沒有文化的灰五嬸來說是最好不過的標記。這些敘述的語言不僅增加了形象性和幽默感,而且更加倍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