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說閱讀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初中語文情境教學創設立足文本
隨著語文新課程的實施,語文課堂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變化,有很多追求新奇為目的的課堂涌現出來,尤其是許多運用情境教學的課堂,更是把情境的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導致許多脫離文本的熱鬧的情境,但是,這種熱鬧背后的傷痛卻令人不敢面對,因為一旦閱讀教學脫離了文本,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飄渺,因此,閱讀教學情境創設首先要立足文本。
一、創設巧讀情境
誦讀是小說閱讀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許多小說文本語言非常優美、感情非常充沛,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陶醉沉浸其中,尤其是在情景教學中,小說的這個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充分利用小說文本的這個特點,通過引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語言文字所創造的的動人的情境。篇幅較短的小說宜整篇朗讀,篇幅較長的則片段朗讀,如《最后一課》這篇小說,由于篇幅比較長,課堂教學中選取片段朗誦,教師可選擇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描寫指導朗誦。教師先示范朗涌,后可讓學生自由朗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接著可小組集體朗誦或者學生單獨朗誦,對學生朗誦時感情不到位,教師做適當點撥。
如《最后一課》結尾部分:從"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到"放學了,你們走吧。"對這一部分而言,學生一開始由于緊張害羞,感情肯定拿捏不到位,出現語調平緩、感情不充沛的特點,表現不出韓麥爾先生的痛苦和無奈之情。此時教師就應指導朗誦,首先告訴學生必須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朗誦,想象一下當你一件心愛的物品本應屬于你卻不得不讓給他人時的痛苦和無奈之情,尤其是韓麥爾先生那句"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時,應該聲音稍微上揚,并語氣緩慢,聲音凝重而痛苦地喊出"我――我――",而最后一句的"呆""頭靠著墻壁"等,這些都屬于韓麥爾先生的動作和神態描寫,教會學生從這些動作中體會他的諸多無可奈何,最后頑然的說出"放學了,你們走吧"這句話,語氣中要能體現出韓麥爾的傷也絕望之情。
\格爾說:"想象是人類最杰出的本領。"因此,教師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誦讀,帶領學生通過讀進入小說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獲得美的享受,培養語感,培養想象力,正是情境教學的優勢所在。
二、創設語言情境
讀懂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讀透文本才能把握作品內涵,小說閱讀教學可通過語言的品讀和運用深入把握作品,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就是語言的運用為研究對象,而小說語言因其具有生動形象而又準確簡潔、復雜多變而又個性鮮明的特點備受讀者關注,因此,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借助生動形象、個性鮮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具體化、形象化,就能將學生帶入一個獨特的文學世界,享受別有趣味的精神大餐。在講授魯迅的小說《孔己己》時,通過引導學生品位有關描寫孔乙己的語言,如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說話總是"滿口么乎者也",買酒時"排出九文大錢"及他"竊書不能算偷"的獨特理論,無不讓人感到他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以及愚不可言的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的形象,使人在可笑之余又對他抱有憐憫之也,這種充滿個性的語言,把學生拉進了孔乙己所處的環境中,設身處地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人物的理解、對小說環境的體驗和對小說內涵的把握,在這種語言情境中,引導學生想象"孔乙己出走之后",學生不僅從多個角度敘述了孔乙己的遭遇,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魯迅的語言風格,使孔乙己的命運有了多種不同的結局,很有惟妙惟肖之感,這就是創設語言情境的效果。
三、創設表演情境
如果說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能夠展開充分的想象,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法出來是讀透文本的標志的話,那么結合文本內容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演則是更高層次的理解,是讀通文本、運用文本的水平。因此,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創設表演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內容,通過表演展現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既可使學生更深的體會作品內涵,還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興趣,產生獨特的教學意義。
篇2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以新課標為指導,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將從傳授閱讀方法、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評價體系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幫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
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分析;研究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為了使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更加深入人心,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能力,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小說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1傳授閱讀方法,掌握自主閱讀技巧
1.1從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人物、情節以及環境,這些要素的堆疊可以充分體現出小說人物的性格。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
1.1.1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等,為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讓學生對人物產生直觀了解,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人物的基本形態。比如在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學生就可以通過“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等外貌描寫,明確別里科夫是一個時時、處處將自己裝在套子里的人,從而對別里科夫的性格有一個基本認識。
1.1.2環境描寫
通常來說,環境描寫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就是社會環境,兩者都可以側面體現出人物的命運和境遇,以及這些經歷對人物性格的影響,為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環境的變化,預測人物的潛在性格以及人物命運的走向。比如在閱讀《祝福》的時候,作者通過“魯鎮”的描寫,側面敘述了祥林嫂的生活環境,同時將祥林嫂的社會地位進行凸顯,為其日后的命運發展埋下了伏筆[1]。
1.1.3情節描寫
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情節描寫息息相關,為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情節進行分析,從中找出隱含意義,從而對人物性格進行全面了解。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情節為例,通過對林沖懷匕首尋仇敵、看守草料場等情節的描寫,可以幫助學生預測林沖的后續命運,從而使學生對其性格發展變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1.2從小說結構入手,理清故事脈絡
在小說中,其故事結構相對固定:開端、情節發展、、結局。此外,為了增加小說的可看性,部分作者會采用插敘、倒敘的寫作手法對故事發展進行描寫,以此來豐富小說的故事情節。在閱讀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快速理清故事脈絡,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小說結構進行分析,從框架入手,層層遞進。以《祝福》這篇文章為例,學生在第一次閱讀時通常都會出現邏輯混亂的情況,為此,教師就可以教學生從小說的結構入手,明確倒敘手法的使用特點,從而確定時間節點,把握故事的發展走向,以此來充分了解小說情節[1]。
2創新教學方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1開展情境教學
與散文或者是其他載體的文章相比,小說的情節性以及故事性相對較強,因此,小說就極易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由于部分小說結構復雜,使用的語言也較為晦澀,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全面理解小說的內容,對于學生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為此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將抽象的描寫具象化,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如《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讓學生對林黛玉的相貌、衣著、動作等進行直觀理解,讓學生融入到小說情境當中,為學生理解文章帶來幫助[2]。
2.2開展小組討論
為了使學生對小說有一個全面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從而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沈從文的《邊城》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課后習題中引用的沈從文的“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題展開討論,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闡述,另一方面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進行闡述,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實現共同進步。
3改革評價體系,沿承素質教育理念
3.1開展多元化評價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品格為指導,凈化學生的思想,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良好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要開展教師評價,同時還要實施學生的自評,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家長評價,并將其進行結合得出最終評價結果,以此來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3.2開展綜合性評價
為了使教學評價更加全面,教師可以對評價形式進行拓展,通過讀書心得、讀后感、成長日記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的“閱讀園地”中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然后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評價,以此來促進學生的進步。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號召下,高中語文教師就需要根據教學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應用情境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加透徹的理解文章,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斷提高,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玉珍.新課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選文的文化價值取向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4.
篇3
閱讀是為了理解和吸收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當語文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淚的時候,那么,語文課也就成功了。
一、更新教學理念
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更新教學理念是關鍵,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所謂“應試教育”,指的是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偏離了受教育者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迎接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目前,在我國農村很多初級中學的閱讀教學中,的確有應試教育傾向存在。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試教育具體表現在“偏”:偏重知識地傳授記憶,忽視能力地發展,智力地開發,審美情趣地提高和非智力因素地培養;偏重講授法,忽視發現法和學生主動精神;偏重升學有望的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差生。它崇尚“一切為了分數,一切圍繞分數”,以考試為手段,以分數為標準,應試教育為提高升學率,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徑,于是畫重點、抄答案、滿堂灌、死背書等淡化悟性訓練的教法便盛行不衰。另外,凡是與中考有關的內容就大教特教,與中考關系不大或中考不考的內容就少教甚至置之不理。應試教育的諸種表現,產生了諸多弊端與危害:缺乏對閱讀主體的真正尊重,導致學生片面發展,只學到一些知識與應試技巧,感受不到優美的文學作品的魅力,使學生負擔加重,過早地告別快樂的童年。所以,要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根本改變,必須端正教學思想,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惟考是從的非正常局面,而向素質教育邁進。
二、改進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的,在指導學生以課文為中心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所采取的工作方法。閱讀教學是教育性與娛樂性統一的過程,即是“寓教于樂”的活動,閱讀教學有藝術性。而目前,農村初中的閱讀教學往往“目無全牛”,使許多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蒼白無力、毫無感彩的零碎細塊。因此,當前廣大農村初中的閱讀教學方法還有必要改進,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者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
閱讀教學必須充分激活學生思維,開啟學生的思維主要靠激趣,如何激趣呢?筆者以為應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從不同的角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故事情節吸引學生。學生對小說一類課文比較感興趣,但有些長篇小說的節選,情節比較簡單。如課文《丑小鴨》,如果讓學生讀課文,肯定枯燥無味。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就讓同學講節選前的一部分,那么后面的故事將如何發展呢,這樣就既引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又欣賞了故事。
(2)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一、初二學生,對講故事很感興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裝》類課文時,就采用這一方法,既使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2.提倡啟發式教學
反對注入式,提倡啟發式,這是閱讀教學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務。啟發式的要點是,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選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方法,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啟發式要設疑解惑。例如,談話法和討論法就是兩種很好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這兩種教學方法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活躍學生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互助精神。
三、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這樣,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
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讀是為寫服務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要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閱讀本身是一次快樂的旅行,任何孤立的、封閉的、凝固的方式都行不通。這篇課文“寫了什么”“為什么寫”和“怎么寫的”,都要通過學生去探求,在探求中要及時進行寫作能力的遷移。“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句話說明了讀書與寫作的密切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多了,“厚積而薄發”,就能對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讀書能使人站得高,看得遠,思路開闊,寫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有遠見卓識,就能格調高亢。
篇4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B-
0040-02
小說作為受眾范圍最廣的文學體裁之一,不僅深受人們的喜愛,還因反映生活的深入性、透徹性、通俗性而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小說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們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人格道德修養。因此,探究小說閱讀教學新模式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不僅需要對傳統小說教學模式中合理有效的部分予以繼承與發展,還需要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一、在互動探究中闡述觀點
采用師生互動討論式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具備較強的靈活操作性,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收集學生提出的問題,經過分類篩選后,再在課上交由各個小組探討;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在學習中碰到的疑惑,再由小組成員彼此討論、分析;還可以由教師提出核心問題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由各小組推選代表予以發言,表述各自觀點。
如對高中語文必修課《項鏈》進行師生互動討論,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①課堂外互動討論教學――布置《項鏈》一課相關的討論題:作者如何展開敘述?小說的情節、人物和主題包涵哪些?是什么造就了瑪蒂爾德的悲劇?我們應該怎么克服虛榮心?②課堂內互動討論教學――教學核心:通過課堂內互動討論教學,讓學生理解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同時培養學生的推斷、想象能力。具體操作內容包括:課文導入;要求學生帶著教師預先提示的問題速讀課文并篩選信息、歸納;在初步了解課文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問題1:將小說各部分擬出小標題,并標出故事情節的發展。問題2:作者在小說中塑造的瑪蒂爾德,具有怎么樣的形象特征。)學生再次分組討論,各組代表闡述觀點,教師作相應記錄,并點評。
二、在自主閱讀中做好指導
在自主性閱讀模式下,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自學來進行語文學習,增進他們的語文分析技巧。這種教學模式與以往教學模式相比,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它不僅需要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還需要教師能夠結合課文提出相關的思考題,并根據學生已有的語文水平設計學習步驟,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參考資料或正確的學習方法,及時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在學生碰到疑難問題時,教師要能給予指導并在學習終結時作出針對性的總結分析。
這種學習方法的典型代表是魏書生老師的“四遍八步,分步閱讀法”。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就可按照魏老師的閱讀方法,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讓學生泛讀文章,只需要學生對文章大概內容和主要人物林黛玉有一定的了解即可;第二次閱讀時,則要求學生加快閱讀速度,能夠簡單復述林黛玉在進入賈府后的情境特點,并能對整個文章的脈絡和人物關系有一定了解;第三次閱讀時,就需要學生思考: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一不同體現在哪呢?黛玉在府內看到的人,各自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第四次閱讀時,則側重于分析作者創作的背景――封建社會的縮影。此種教學方法的好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況和學生語文水平的不同,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從而鼓勵并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閱讀”,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自由的閱讀。
三、在創新模式中發現亮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不太注重學生想的是什么及學生能想到什么,僅是把固有的普遍化的思想傳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能很好地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與機會。因而,在如今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采取創新發散式的閱讀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的最初感覺來對課文進行體味、思索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挖掘文章新的文意,從而得出與他人迥異的感悟與結論。
如在學習《孔乙己》這一課時,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按照一貫的套路,讓學生先自己通讀課文后概括文意,主要了解孔乙己在酒店的幾次賒賬的過程以及主人公的窘態,然后根據文后問題提綱進行逐一解決,這樣就大體把握了全文。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很難真正把握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孔乙己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可以以創新閱讀教學為出發點,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先讓學生思考孔乙己的名字是由何而來的,作者為什么要取這樣一個名字?又為什么以此名作為文章標題?在教學完成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簡要寫出自己的設想;或者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把這篇著名小說文本進行改編,改編為劇本,自編自導自演,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研究的熱情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把握,對小說的人物形象和小說所反映的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在對照比較中理解文學內涵
對照比較式閱讀教學是指將小說的原文本與經過改編后的文學影視作品或其他文學形式進行比較賞析,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感的鑒別能力。一般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時都受到編劇個人思想和當時當地思想文化背景的影響,因而改編后的電影電視所展現的小說內容,其實已是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一次再創作后的成果,它和原著已有了極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恰恰是我們文本研讀中的空白點,能給學生留下廣闊無限的聯想空間。
篇5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閱讀教學;問題情境;探究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運用創新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式閱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勢必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更新。通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探究式閱讀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這也是課改的必然趨勢。
一、轉變觀念,在探究中體現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是滿堂灌,牽著學生鼻子走。有時課堂好像互動式的教學,但大部分問題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常常是不加思考。像這樣疲于應付教師的問題,學生又怎能真正思考、探索了什么呢?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自由表達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
在學習中,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就會產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獨自解決,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學生可以通過合作交流來切磋學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探究質疑問難,深入分析研究,長期就形成了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最佳途徑,這才是新課改的真正精髓所在。
二、面向全體學生,把探究時間還給學生
實施探究式語文閱讀教學,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放手給學生合作探究,從每一位參與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給學生盡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教師要鼓勵學生探究討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究者。而在課堂中,由學生提出問題,自己探討得出結論要比教師提問達到教參所規定的結論更有意義。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其實包含了對新舊知識的選擇、分析、批判和創造,而學生的提問則使學生成為問題的真正擁有者,成為課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創新、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培養出適合符合時展要求的新型中學生。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式學習又稱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著重強調對學生主體性與能動性地開發與調動,要使學生將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要我學”觀念轉變為“我要學”的興趣學習。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逐漸養成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和自我強化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教學前,我布置學生帶著相關的問題去預習課文。如教小說類文學作品時,我讓學生從文學文化常識、生字、難詞、故事情節等方面預習課文,指導學生就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如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寫法揣摩等。學生在此基礎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說的方法,為以后閱讀小說打下了基礎,達到了預習的目的。
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不僅使學生成為探究學習的主人,同時又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有時學生會發現教師發現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學生通過思考探究,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東’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為名詞作狀語?”這個問題問得很深入,深入到探究句子的內部結構。這兩個詞在用法上確有區別,甚至在教學資料上都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就說明探究式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等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創設多種問題情境,樂于探究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激發者、指引者。教師只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才能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中學語文文章體裁多樣,教師可以依文創設多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樂于探究。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指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練習朗讀和對話,運用話劇表演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而在教學《向沙漠進軍》《看云識天氣》等文章時,讓學生認真閱讀,提前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補充,以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學生對科研知識的探究意識。
五、合作創新,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改變了傳統師生單項交流的方式。它使每個學生都有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既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心得,也養成注意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以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學《臺階》時,小組合作探究先提出了關于“如何理解父親這一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到底需不需要愚公這樣的人?有沒有愚公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我們自己的父親又是怎樣的呢”等問題。接著通過各小組間交叉回答其他小組的問題,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每一組記錄員記下大家的答案,然后小組探究,再由小組中心發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使情感教育進一步升華。在對文本內容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讓他們依托文本內容,“由內及外”的展開討論,通過每個小組發言人的發言,最終實現對文本的超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的閱讀教學不應為教而教,我們應該把探究式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而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我們要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閱讀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提高學生學習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切實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秀賓,《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初探》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語文新課標》2003年
篇6
【關鍵詞】創新學習 綠色評價 教學策略
一、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綠色評價”
在新課程標準中,英語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將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設置為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新課標不僅在認知方面對學生有重要意義,對于他們的情感方面也大有裨益。學習英語課程能夠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新課程標準還引入了任務型教學思想,提倡通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新課程標準構建了完善的評價體系,該體系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起著雙重作用,既能評價學生語言運用的水平,又能通過評價激勵學生繼續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從而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推動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綠色評價”就是要改變單純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更加全面地對學生學業水平狀況和各校課程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引導學校為實現“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而努力。“綠色評價”正是新課標強調優化評價方式的體現,意在提高評價的有效性、針對性,使得評價方式適合教學對象。
二、學生評價的地位與功能
學生學習成效評價觀要求突出評價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正確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恰當地運用表現性評價、真實性評價、學習檔案袋評價、小組合作評價等多種教育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實行多主體的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互動與參與等等。
但是,從實施的現狀來看,現行的學生學習成效評價體系與新課程的評價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教學圍繞考試轉的現象。反映在學生評價的內容上,出現了將評價內容進行主次分配,對考試涉及的內容優先考慮,而對考試不涉及的內容則較少關注,這樣會損害學生發展的長遠利益。為此,我們急迫地需要研究如何充分發揮評價與考試的導向功能。
三、初中小說閱讀教學中學生評價的意義和現狀
1.小說閱讀的評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閱讀是人們獲取外部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英語小說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達到樂于閱讀的程度,幫助他們基本養成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他們基本掌握常用的閱讀策略,通過大量閱讀幫助他們初步形成語感。
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應積極創設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條件和氛圍;給予學生明確的閱讀目標,并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鼓勵學生表達、交流閱讀體驗,讓學生讀有動力,讀有方法,讀有創造,讀有個性。小說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指導下進行自主性閱讀、學習,他們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需要教學評價的指導。教學評價既有判斷的功能,又有反饋調控的功能。因此,在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閱讀能力為主旨的小說閱讀教學中,“綠色評價”尤為關鍵。
2.小說閱讀教學的現有問題。我們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決定了獲取英語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閱讀。很多學校的閱讀通常以教科書為主,把課文當成是語音、詞匯、語法的載體,在教學中注重語言形式的講解,忽略語言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這種閱讀方式把語言單位固定在“詞”上,致使學生無法對文章的整體意義進行理解。
同時,學生缺乏對閱讀能力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己的思想、愿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學生依據評價標準評價自己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對英語學習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可以使學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獲得向上進取的內在的動力,從而不斷地激發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做到有選擇性地閱讀文章,提高閱讀效率,有效完成閱讀能力的自我評價。
四、小說閱讀下的基本評價策略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是一種結果性評價,是在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階段結束后對真個教學目標的達標情況或者教學目標達成度做出的評價。布盧姆認為,“總結性評價的首要目標是給學生評定成績,或為學生作證明,或者是評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總結性評價具有事后評價的性質,重視的是最終結果,而忽略該結果是如何取得的,對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節和改進教學方法、改進學習顯得無能為力。這是總結性評價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教學活動進行中的評價。它有助于在動態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思想、態度、方法、策略、反饋及時進行評價,從而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修正、督促和激勵。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在小說閱讀能力的發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修正培養計劃和方案,促進學生學習發生、發展和鞏固的有效手段。現實中,教師應該重視形成性評價,同時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達到既明確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明確改進教學工作的方向,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2.堅持發展性評價的方向。發展性評價目標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性評價的原則關注的是評價必須給學生以正確的導向,以達到通過評價給學生以激勵的目的。發展性u價結果的解釋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要求的教育的人文性。發展性評價最終效果是使評價真正成為教育的手段。讓發展性評價的思想、原則、方法等貫穿于對學生英語學習評價的始終是英語小說閱讀的必經之路。
3.尊重個性發展,鼓勵特征評價。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既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評價,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充分挖掘自己學習的潛力。同時也要對學生個性特征進行評價,為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施展才華的機會。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操作能力、智力發展狀況等方面是必然存在差異性,因而每個學生的發展又有其特殊性。英語學習評價只有通過促進了每個學生個性的發展,方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4.倡導小說閱讀的定性評價。現行的小說閱讀教學對學生評價大量使用的是定量評價,大部分教師認為評價應該講究準確性和精確性,故定量評價最為適用。然而事實上只有相對意義上的客觀標準,定量評價僅僅具有相對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在英語小說學習過程中,被評價者應被鼓勵進行全面的分析,從多角度、多因素進行辯證地思考,學會“換位思考”地分析。評價者應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體驗他們英語學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從而給學生制定出具有激勵性、形成性、教育性的評價。
5.“他評”與“自評”缺一不可。對學生英語小說閱讀的學習,評價主體應該由單一的教師轉向教師、學生和其他人群共同完成。這樣的結合可以把“單一化”的評價逐步走向“多元化”,鼓勵學生、家長及社會力量參與到對英語學習的評價。學生需要“他評”的意見來幫助自己客觀認知,集思廣益,同時也需要“自評”的過程來查漏補缺、推動自我的發展。
五、創新教學案例
“Oliver Twist”是黑貓有聲讀物系列叢書Level2之一,是我和學生在初一階段共同挑選出的小說閱讀刊物。該書基本原著的基礎進行適當的改編,配以專業演員傳神的朗讀,幫助我們的小讀者們領會作品中的情、境、思。在學習了新課程標準之后,提高了理論認識,潛心研究了教材,初步定下了本小說閱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結合運用了以下三個評價階段來促進學生的小說閱讀學習。
1.計劃階段。
(1)科學分組,建立合作學習。在班內組建英語課外閱讀小組。課外閱讀小組盡量確保同質分組,每組確定組長一名,對于小組評價進行捆綁,以此加強他們的合作意識。事實證明,科學劃分小組是開展一系列小說閱讀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2)制定小說閱讀進度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生和教師共同商討課外小說閱讀進度表的制定,這樣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合作制定的計劃表可以幫助學生互相監督,彼此促進。
在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閱讀的內容和方式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讓學生制定“具有個性的學習計劃”。
(3)建立小說閱讀檔案袋。我給每個學生建立閱讀檔案袋,以此為載體,通過記錄閱讀進度、課題研究作品等評價學生,綜合考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優秀小組的成果可張貼在教室的墻上,以公式的方式來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齊頭并進服務于達到預期的目的。
2.執行階段。
(1)建立“資源共享墻”。在學生自主閱讀小說的指揮棒引領下,我提倡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錄“Oliver Twist”名著中的美詞佳句,以小組分享的形式來鼓勵組員欣賞并仿寫。學生在做課題研究過程中積累的材料內容和閱讀感想等信息可以記錄在卡片上。這些都可以張貼在“資源共享墻”上,供其他學生參考學習。
(2)開展小說閱讀分享活動。小說閱讀分享活動是評價小說自主閱讀的成果,是交流讀書心得的舞臺,進一步推動課外閱讀的深入開展。本活動倡導以小組互評為主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研究學習成果的材料組織、成果的創新性等進行評價,并存入小說閱讀檔案袋中。
(3)注重朗讀訓練,定期舉行小說朗誦比賽。黑貓系列的這本“Oliver Twist”配有原聲光碟,可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領會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朗讀作為一種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應該得到重視。在小說閱讀模仿朗讀方面,應通過即時評價,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特色要求,以表揚激勵為主要目標。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利用中學生較強的競爭意識和表演欲望,定期在組間舉行朗誦比賽。這樣既為優秀學生搭建表現的平臺,也讓后進的學生體會進步的快樂。
3.總結階段。本階段是閱讀“Oliver Twist”后學生對自己學習階段的總結評價,通過完成小說閱讀自評表來總結該本小說的學習情況。評價內容可包括閱讀策略(如是否有效地參考資料進行自主學習)、語用能力(如是否能理解并欣賞小說的背景文化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等,同時加以等級評定,突出課外閱讀學生為主題的宗旨。
六、小說閱讀綠色評價的反思和展望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揮棒。在小說閱讀課上教師如何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閱讀教學綠色評價的探索有巨大的空間,使用得當可以讓學生更積極、自主、有效地投入小說閱讀的學習。通過多元化評價手段的介入,教師能夠積極投身于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在綠色評價的道路上探索,真正實現了評價觀念的戰略性轉移,構建正確的價值取向,確立基本的評價策略,認真處理好評價中的幾個關系,必能讓評價真正成為教育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Vygotsky,L.(1986)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林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梁承鋒,張丹.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篇7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方面一項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學習、吸收知識必須具備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不僅是學好語文的基礎,而且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本文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對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分析。
農村閱讀教學觀念陳舊落后,制約著農村閱讀教學的發展。農村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落后,制約了閱讀教學的發展。農村教師的課外不閱讀、課下不備課,也限制了閱讀教學的發展;農村學校書源不足,學生可看的書太少;農村學生家庭不重視;農村學生對課外書籍選擇的錯位。要改變農村閱讀教學現狀,就必須做到: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與心的碰撞與感悟。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課文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的過程,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所以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老師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的探討中去,平等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接受學生的評價,這樣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從“云的形態和天氣”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氣”兩個角度來分別列表,判斷天氣情況。為了體現平等,學生列表老師也列表,并互相評價。這樣,課堂上才能充分體現民主的學習,老師再幫助學生共同改進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讓他們去品味、獲取最真實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第二,在閱讀教學中,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是需要交流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師生共同探究、學習和品味。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運用各種合作的方式,營造交流的氛圍,發揮集體的智慧力量。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注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切磋學問。例如,在學習小說《社戲》時,本文篇幅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就可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領悟到文章所要表達的“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發表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篇8
如何提高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質量呢?本文主要將散文的審美規律與學生的主體實踐規律結合起來,提出了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研究策略,以供廣大的一線教學工作者作參考。
一、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定義
所謂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是指:在中學語文散文體裁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散文的審美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結構特征,把握審美實踐的特點,進行教學策略選擇和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順利進行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與積淀,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心理結構和倫理心理結構的相應發展。力求在一種和諧自由的氣氛下進行文本、老師、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審美愉悅的情感體驗中豐富完善人格心理結構,并形成自覺建構的能力。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它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它關注的不僅僅是目前、眼下的考試內容,它關注的更多的是理想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既有教師對價值的引導,又有學生的自主建構,對培養人發展人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很明顯,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時代是難以立足的。現代教育立足點在人的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人學會認識一兩條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技術,而是使人的內在心理結構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盡量按照一種理想的模式全面有效地發展,成為一個對整個社會有貢獻的人。”
初中散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著眼于閱讀方法的訓練,閱讀知識的講解,還應當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教學。注重人格的培養,培養出的學生應該有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會自覺進行審美判斷,吸收文化,進行創造性閱讀,這才是散文閱讀教學的根本。實現閱讀目標,主要在于學生的心理結構的建構,只有健全的心理積淀,才可能在閱讀中順利進行同化、順應的作用。只有有了豐富的知識積淀,學生才能對文章迅速作出反應。只有能夠以個體的生命與文本進行交流,得到審美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才可能真正提高。而審美心理是人的倫理心理與智力心理的橋梁,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是人自由發展的必經之路。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散文閱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審美心理的建構,也即在審美實踐中進行教學活動。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提出也正是針對目前教學誤區,力求探索一條能夠糾正誤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學途徑。
二、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體現大綱的要求,實現教材編寫的目的
2000年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稿)強調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強調了人格健全發展:“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及教材修訂指導思想都明確指出了審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而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正是通過指導學生對散文進行審美性閱讀實踐,從而將人導向自由,推動學生人格心理結構健全發展。其開放性、和諧性與大綱要求和教材編寫目的相適應。
(二)充分發揮延伸性,促進學生學習
與詩歌戲劇,小說一樣,散文是生活的藝術真實再現,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從取材到人生體驗,以及生活畫面,藝術上與詩歌、小說等文體都有相互補充,交叉的特點,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對于其它文體的閱讀教學有借鑒意義。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建構的審美情感,審美知覺,審美意志,這些審美心理結構層次對其它文體教學同樣有理解建構的作用,同樣能夠促進整個閱讀教學的效果。另外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少,相對長篇小說和詩歌,散文的可讀性強,易懂易讀,費時少。因此散文的閱讀教學對中學生課外廣泛的閱讀有延伸作用。
(三)適應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學生學習
中學階段,學生(12-18歲)正是處于心理劇變的時期,其心理特征表現在: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到新階段,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在學習和討論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但有時看問題過于片面和主觀;其情感更加豐富、深刻,開始能夠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有較深刻的審美判斷的能力,同時審美需要和審美能力大大增強,熱愛美、追求美成為中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加強,能夠對自己的活動和行為進行自我認識,還能通過內省來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和自我教育。
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注重文本的主體特征,發掘作家主體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體驗和生命意識。這些細膩的人生體驗、深刻的哲理思考、氣勢開闊的論辯之風,與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半成熟狀態的需要相吻合。他們有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去面對這些美,同時也正渴求這些美去補充豐富他們的心靈,散文的美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抵抗外界的不良影響。
三、散文的審美性閱讀教學的策略依據
散文的審美特征和閱讀主體的接受心理的獨特規律決定了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必然性,決定了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必須將散文的審美規律與學生的主體實踐規律結合起來,因此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必須以此二者為依據進行教學。
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各種文體都有內在的美的規律,各種文體的美具有交叉性,同時又有其獨特性。這種不同文體的共性美為欣賞作了鋪墊和溝通,而其特殊的美的規律又是這種文體得以生存的根基。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的宗旨在于開拓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充分運用美的規律來進行教學,以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系統地把握、感知散文美,增強對散文文體美的敏感性,從而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發展建構審美心理結構中的各個層面。
(一)散文的“真我”抒情美
散文的首要審美特征就是它的“真我”抒情性。散文所寫的是抒情主體“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散文是作者有感而發的文體。散文的真不僅是作者性情的真的體現,而且所寫的景、事,理,人亦全是作者經歷的,并非作者塑造、虛構的。另外散文的“真我”還體現在其“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主觀抒發色彩濃郁的描述筆法,有“我”則“散文味兒”即在,無“我”則就會變成新聞紀事、小說等。從“真我”抒情性這一特點來看,散文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須與作家的心靈等同,仰仗真摯的情感和獨到的體悟。
(二)散文的內化美
散文的內化美決定了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必須注重感悟。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散文的內涵,不能夠僅僅停留于文字層面,停留于景色描寫、人物刻畫、事件敘述。而應該對這些景、人、事之間的情感邏輯關系進行探求,從而體會到作者蘊于文字中的情思和生命體驗,以及更深層的哲理啟示,更為豐富的言外之意;不能夠像教外化特征明顯的小說、戲劇那樣,把重點放在人物性格分析,社會生活關系分析,尖銳的矛盾沖突分析;也不能夠像講詩歌那樣,由情出景,將散文的實寫講成了虛構、想象。散文的內化傾向決定了它的抒情性,想象和聯想的豐富性,但散文的想象是隨著情感鋪展,所思所想都是生活事實,或親歷,或歷史上的故事,是為了表達、傳遞作者的思想。詩的想象更多跳躍,更多是以虛出實,力求構造詩意,不惜種種假設。另外詩傳情達意還借助節奏的反復、雙關、隱喻等語言結構的變形。在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散文的特點,注意文體教學的側重點和獨特性。
(三)散文的自由美
“在所有文體中,散文是最為自在悠閑的”,無論是取材立意,還是結構布局,或者表現手法的運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規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發為中心。散文最近詩,然而與詩歌相比,有詩意和美句但不像詩那樣講求跳躍跌宕,講求節奏格律的嚴格要求。散文也寫人敘事,但不似小說、戲劇講求一種虛構設置,講求情節、開端、和結尾要求,明顯完整的矛盾沖突線索,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對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有觸動,信手拈來,生發開去,或側重表達含義,或追求傳達哲理或描摹一種景物,運筆如風,不拘成法。散文聯想豐富,開闔自如,似乎很散,但這些聯想和想象總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形散是外在的現象,也是散文的自由所在,魅力所在,神聚則是形所依賴的本質,正是神使這些聯想顯現出心靈的光彩。
散文教學不能忽視其形散神聚的自由美。教學中教師應調動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想象,跟隨作者的聯想、想象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培養學生尋找情感聯結點,把握作者展開文思的脈絡,體味心靈自由美的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啟情,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循文入情的方法;另一方面還要鼓勵學生探究,質疑,創造想象,實現思維上的自由,解讀上的自由。接受美學認為只有融入了學生個體生命的解讀,文本才真正有了生命力,才真正地完成。因此學生對文本的親身體驗,獨特感受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只有實現了解讀的自由,才是教學中真正地抓住了散文自由之美的審美特征。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從語言和格調風格上把握這一種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體味行文中語言的詼諧,幽默,哲思議論的風趣,以及詩意的氛圍和情韻。教師應引導學生體味情趣的多樣性,豐富性。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的百草園一段充滿童真情趣。首先,觀察是從兒童的心理進行觀察的,石欄光滑,因兒童好奇心摸過,黃蜂“肥胖”,油嶺“低唱”,蟋蟀“彈琴”是兒童的擬人心理,至于搜盆子的酸甜是小孩愛嘗野果的親身體驗。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甚,色味俱全,充滿樂趣的百草園洋溢著童真的情趣。另外寫何首烏則想到成仙;寫赤練蛇,則想到長媽媽的故事;寫捕鳥則提到捕鳥能手閏土的父親,這些聯想使文章開合自如,增添了情趣。課文中的選文品味是不錯的,都是些優秀散文。像《背影》,寫父子親情,事很少,話不多,只以兒子的“視角”寫父親背影在自己內心所激起的幽深微瀾,味之令人潛然,自有一番動人心扉的情致。
“借得西湖一池水,畫出南國三重春”。總之,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是以審美性心理建構為基本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應讓學生充分體會其中的情趣美,在自由輕松中獲得美的享受以及豐富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5).
篇9
試論中小學教師科研培訓平臺的建設
淺談中學信息化教育管理
非理性與理性的歸附——微型小說荒誕創作手法略說
淺談班主任工作的寓教于情
搭建網絡溝通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問題與對策
淺談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課的探究性學習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
高一數學學習障礙成因及突破的分析
把高中政治課“推入”生活——淺談時政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方法以及重要性
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方法
淺議政治課導入新課方法
如何設計英語“導學案”中的預習環節
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效率的教學方法
做好基層研訓工作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實施
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淺談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身教重于言教——從日本中學教師的言行中所體現的
語文課程教學論教材建設的新突破——評高教版“語文課程教學論”系列教材
語文活動學習探討
收獲是成熟在心里的——《都江堰》同伴互助教學之反思
現代文閱讀中句子含義理解的方法
側目窄門以里品味境外人生——《代號:SBS》閱讀筆記
論《詩經·小雅》對黑暗社會的批判
物象承載情感創設說話平臺——《小中見大“說”故事》作文課感受
《念奴嬌·過洞庭》意象的審美文化意味
化虛為實將詩歌意境教學落到實處
如何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
試談初中語文拓展閱讀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淺談
淺談初中記敘文閱讀教學的規律及方法
談談在語文課中如何進行朗讀教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建議之我見
文言文中變式句的判斷方法
圖形板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中學語文教育強烈呼喚“愛”
語文教學因“材”施教
談“綠色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給語文一雙輕靈的翅膀——語文課程解讀的一點反思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源頭活水——淺談閱讀情趣
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和氛圍的創設試探
淺談小學高年級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聽、說、讀、寫出快樂——快樂課堂教學實感
《童趣》教學實錄與反思
感悟是寫作的生命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旨探微
在語文有效互動教學中活用課程資源
語文知識性預習小議
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思考
語文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開闊思緒——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素質與創新教育
淺談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何設計作文教學
初中新生作文寫作指導四步曲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教學
語文閱讀的本質特征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情感性、閱讀思維的情境性、知識技能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語言的示范性。閱讀教學必須達到以下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這是閱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的。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愿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說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 引入情境,激勵思維
這是閱讀思維的情境性所決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蘊含于字詞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幾條筋。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這既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只要這樣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聯系生活,激勵學習
作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的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如一位教師講《落花生》一課,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于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四) 講究口語藝術
這是閱讀教學語言的示范性對語文教師的起碼要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閱讀內容的情感性和閱讀思維的情境性要求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又具有清晰嚴密的邏輯性,能夠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和畫面,成為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所敘述、描寫的形象、畫面的藝術再創造,從而能夠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 上一篇:勞動經濟學讀書筆記
- 下一篇:計算機培訓的主要培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