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保護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國際貿易;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5-0104-01
從經濟學方面著手,我們可以得知,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并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推動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根據市場方面著手分析,知識產權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競爭模式,在國際貿易環境下,伴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需要不斷創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另外,企業要想實現技術的創新,就需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作用,以此增加參與市場競爭的幾率。所以,在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下,企業若想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知識產權。對企業乃至一個國家來說,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是極其重要的。
1 知識產權的相關概念
伴隨著我國社會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我國法律的民事一步規范,從法律層面上看知識產權已經演變成了民事權利的一種。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進而確保公民通過不斷創新推動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的內涵也擴展到了智力成果方面,這是因為近年來人們創造的智力成果越來越多,知識產權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
2 國際貿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國際貿易環境下,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如下。
2.1 人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為薄弱
不少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出現,導致了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深入認識,讓人們領悟到知識產權保護的作用。根據相關調查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企業在一年中會研發不少科技成果,其中每一年都會有最少百余種研發成果受到省部級以上的獎勵,然而一年內我國申請專利數卻非常少,這就表明企業沒有重視無形資產的保護,從而讓我國不少的知識產權被他人“搶先注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成為企業家的共識,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和分水嶺。目前,我國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涉及許多當事人,同時也涉及到法律、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領域,具有很大的復雜性。
2.2 知識產權保護人員數量嚴重不足
通常情況下,一個合格的企業都會創建知識產權保護部門,缺乏知識產權保護部門的企業是不完善的。一旦企業陷入了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官司,往往會由于企業缺乏相關人才而處于劣勢,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如果臨時招聘其他的知識產權人才還需要支付高額的資金。企業在專業性較強的專利申請或者是商標注冊、產權談判以及分析工作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是企業的長遠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2.3 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不夠規范
從法律的層面上講,知識產權是每一個公民合法的權利。在國際上存在不少的跨國公司通過非法的壟斷手法控制知識產權。當然發達國家目前已經創建了反壟斷法用以控制這種非法行為,相比之下,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較為落后,仍然處于起始階段,更別提什么反壟斷法了,這樣一來我國企業可能遭遇卷入知識產權糾紛的困境中。
3 強化國際貿易環境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3.1 增強企業及公民的知識產權保護觀念
企業和公民一定要重視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針對一些有用的知識產權一定要及時登記,不僅要重視有形資產還要重視無形資產,不論哪一種知識產權都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一定要盡快完成合法的專利申請。然而國內不少企業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導致了自身的商標被國外人員注冊,最后導致自身企業破產的不在少數。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侵權事件時有發生。中國企業不僅要遵守其他國家的法律和國際慣例,而且要善于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知識產權意識缺乏等方面存在問題的企業為數不少,重要的是,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訴訟,往往是長期性和高成本的,因此,相關的訴訟通常最終以和解方式結束,很少有法院判決。自有知識產權的指控的同一技術領域企業相關的知識產權侵權,交叉許可模式以及原告達成和解協議,從而能夠少支付巨額的知識產權使用費。企業應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管理部門,在完善并且確保應用程序核心技術專利的同時,通過非核心技術的專利申請,發揮自身專利競爭優勢,增加談判籌碼。
3.2 提出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上個世紀末期以來,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懂得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進而保護自身企業的合法權利。我國要想跟上國際貿易發展的潮流,就要不斷創新及時創建符合國家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大致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不斷地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通過對國內外知識產權的相關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改革策略,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深化到企業內部,使企業不但成為投資的主體,而且也要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先行者。其次是鼓勵并支持企業加大對相關產品和專利的研發投入,以適應市場競爭以及企業發展的要求,企業的核心問題是要不斷地把自己是產品和專利延伸到上游產業中去,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工業加工和制造業更大的比較優勢,逐步改變現在的“中國加工廠”論。三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戰略實施的過程中,也必須要有相關的人才,必須重視并不斷培養相關人才。
3.3 不斷規范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并積極參與進來
到現在為止,我國已經成功加入到了很多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內。其中,根據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TRIPS協議的相關規定,我國需要不斷修改相關法律以適應國際知識產權協議的要求,由于此協議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公約內的所有國家都應該自覺履行協議規定,履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義務。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這項工作,我國也不例外。同時,要努力兌現TRIPS協議和我們的承諾。例如,商標法修改的部分規定,TRIPS協議允許成員國在其國內法中具體規定的商品功率有限的例外,目的在于對商標權的合理限制,保護人民的權利,防止權力的濫用,維護社會的公平競爭。由于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起步較晚,我國應該在不斷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的同時,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相關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王玉清.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長江論壇,2013(3):108-109.
[2]馮曉青.中國企業知識產權的戰略框[J].商場現代化,2012(6):41-42.
[3]顧峰.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探析[J].商品與質量,2011(5):41-43.
篇2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境教育;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4-0210-01
一、引言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和切入點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其對環境問題的感覺思維與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屬于環境科學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系統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級以植物學為基礎,進行熱愛環境、關心環境的主題教育;初二年級以生態學基本觀點為主要內容,初步進行科學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的教育;初三年級可結合生理衛生課,了解環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進行環境衛生防護、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方面認識生命的共性、本質出發,闡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進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學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學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并在教學計劃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過以上切入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而毀林速度卻處于世界前列,聯系我國今年長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江上游近年來掠奪式的砍伐樹木,有些縣財政收入的90%來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荒山禿嶺,水土流失,河床升高,這次特大洪災給國家造成幾千億的損失。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木,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2.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課內打基礎,課外求深化。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課堂教學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環境教育。
(1)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拓寬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現在中學生的求知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文章,幫助他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并引導他們把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讓學生更關注我們周圍存在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利用科學保護環境的熱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為課堂,在環境中了解環境,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教師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營等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勞動、去品嘗……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關系,這樣才會使他們用真心去熱愛大自然,去保護大自然。如結合植物課教學,組織學生認識校園、公園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綠化的植物種類,讓學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長環境科學知識,探究環保知識。
篇3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境教育;滲透
中學生的環境教育從屬于環境科學,目的不是培養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而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滲透,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明確環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了解環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樹立環境思想,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力求做到環境教育的普及化和系統化。
現行的初中生物教材,在許多章節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環境保護知識。如,植物類知識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綠色植物對人類生存的意義,苔蘚植物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動物類知識中,蚯蚓對人類的益處、魚類資源的保護、青蛙的捕食、益鳥的保護等都與環境保護有關。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中的銜接點。在課堂上,要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的不同,進行有層次和深度的講解,把不同的銜接點充分利用。通過不同的銜接點,在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這樣,在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時候,也就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結合教材中介紹或涉及的環境保護內容,將環境教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講森林在保護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時,要突出生態效益的概念。可給學生列出這樣一組數據:1株50年樹齡的樹木,1年產生的氧氣價值3.2萬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3.25萬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萬美元,各種生態效益達19.695萬美元,而該樹被砍伐后的木材價值卻只有幾千元,進而介紹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2.7%,遠遠低于國際標準30%的要求。與此同時,也介紹日本人愛樹成癖,長期堅持植樹造林,使其森林覆蓋率高達68%,逐步變成森林大國的事實。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環境變成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
二、通過各項課外活動滲透環境教育
1.環保意識不僅可以在課堂中培養,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的時候加強。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對于環境和衛生方面的書籍、報紙等,讓學生自己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增加學生對于環境保護的熱情。
2.對于環境,其實自然環境才是最好的課堂。只有在環境中讓學生去看、去感受、去了解,才能從最底層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在這樣的熏陶下,才會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保護之情,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和掌握環保知識。
3.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更多的是通過實踐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可以在各個節日中讓學生做一些調查。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環保的積極性,同時可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總之,增強學生的環境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任務。我們要堅持“從我做起”的保護環境原則,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在課堂上充分地把環境教育融入教學中,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同時可以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篇4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新課程理念,提出了”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因此我們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更應該有意識地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拓展思維的同時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形成關愛環境的態度,在重大環境問題上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夠對一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逐漸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作出貢獻,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1.應該是重視以“寓他”為基礎的“滲透式教學”
針對我國教育實際,環境意識的培養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實施的基本途徑,應該是重視以"寓他"為基礎的"滲透式教學",將環境教育寓于知識教育中,從而滲透于每個教學環節及每節課。筆者在講授"全球環境問題"這一課時,把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環境保護技術基礎知識有機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同時組織學生對周圍環境的水污染進行了社會調查,發現本地的一些工廠的工業廢水和人們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出,導致部分河道、地下水源受到嚴重污染,居民的飲用水也受到影響,一些農產品減產并出現了食用安全問題,溪河的魚類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了解當前生活的環境,培養他們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好習慣,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使學生懂得尊重自然、愛護生物就是珍愛人類自己,這才是現代人應有的道德素養。通過環境教育培養起來的以"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為基礎的環境道德、環境倫理、環境價值觀就是彌漫在整個校園中的一種崇高責任感。因此,環境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因為對自然界認識不足,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掠奪性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適當引入物種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使生態環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壞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科爾沁草原因為過度開荒變成沙漠,我國長江、黃河中上游因為亂砍濫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許多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滅絕,我國引入的水葫蘆、福壽螺等災害性生物過量生長,太空中垃圾數量不斷增多以及噪聲、光污染,等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這些人類自己做的傻事、釀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劇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讓他們認識到人類如果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節制地從自然界中索取各種資源必將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最終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
2.充分運用教材滲透環境教育
在如今各個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環境、生態這方面的內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間的關系、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師完全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向學生介紹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加強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必修模塊《分子與細胞》這課的學習是整個高中生物學習的起點,教師應該充分的運用這個起點來挖掘教材中環境方面的知識。比如說"細胞的癌變"或是"細胞中的水",通過講解生物和環境的聯系來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礎才能提高今后的學習效率。在必修模塊《生物科學與社會》和《穩態與環境》中都有環境保護和生物同環境之間的關系的描述。這是整個高中生物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好這一塊,在課程的講解中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和更多的環境知識。筆者認為,除了課本中的知識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將現實中的環境問題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強化環境教育
篇5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環境地理教育是應有之意,然而采取怎樣的策略才能將環境地理知識更好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呢?實踐表明應當采取如下策略:
1.1采取正確的教學對策
任何教學均需要有采取有效的對策,特別是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地理環境教育方面。很多初中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學習興趣并不高。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對策。例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地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際的教育中,不能總是教導學生應該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充分地考慮學生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將地理教學和環境保護教育與學生興趣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對所講授的知識充滿渴望,這樣在教學活動中就會充滿動力。同時,將地理教學中環境保護教育和學生實際的生活情況相結合,相信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才能研究出最有效的、與具體教學知識內容相符的教學策略,順著學生思維開展教學,這樣才能達到最優的效果。
1.2教師要在環境地理教學做好表率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均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直接地影響,初中地理教師自身必須要有強烈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感,并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講授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外,還應努力挖掘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當中環境地理教育的滲透點。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現行初中地理課本也是從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入手,為學生分析有關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對如何保護環境、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主動地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發展更有利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從這個基點出發,最終又歸結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上去。可以說,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貫穿于教材始終。
1.3結合鄉土地理知識開展更加理性的環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適當結合學生的身邊事件,如破壞環境的事例,對學生們開展教育,引導他們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切實增強環境意識。此外,教師還可通過讓學生利用假期對家鄉環境狀況與發展變化進行調查。這樣學生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以及調查所獲取的相關的資料,能夠使他們對家鄉的環境問題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這樣的實踐活動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還能使他們更加關心和熱愛環境。可以說,是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發展其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有效辦法。
1.4創新教學方式,適當增加地理課課外實踐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環境教育中最經常、最有效、最現實的一種形式,但是相對于課堂教學,地理課外的實踐更具有直觀性和參與性,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形式多樣,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環境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其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強烈意愿,發揮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主體意識。例如,可組織學生了解和調查我國資源的利用現狀,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問題,了解當前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及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從而積累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寶貴經驗。
1.5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做好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
由于初中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特別是環境知識相對缺乏,這導致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烈。因此,在平時的地理課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挖掘與環境知識相關的內容,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宣傳。例如,開展地理環境專題課堂教學活動,出版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黑板報或手抄報,有條件學校還可舉辦“環境知識”競賽以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正確看待環境問題,自覺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來。此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象滲透到環境保護知識當中,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吸引學生以迫切的心情去追尋其中的深刻道理,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力。
1.6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環境教育
在信息時代,現代化教育也應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在實踐地理教學中,老師應多利用互聯網搜集豐富的環境保護資料,制作出優美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來輔助教學,這樣既可以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又能使環境地理教育更加形象生動,學生們也更易接受。
2、結語
篇6
1 環保檔案的內容以及檔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環保檔案的內容
環保檔案是指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直屬單位,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音像、圖片、電子文檔等不同形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1]。
1.2 環保檔案管理的重要性
環保檔案管理是指在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時,對環境保護工作過程形成的文件資料進行收集、加工整理、立卷歸檔和檢索利用的一系列工作。環保檔案管理的對象是環境保護文件資料,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信息載體。配備專業的人員對環保檔案進行科學的管理,對于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下列方面:一方面,對環保檔案進行科學管理,可以為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信息,經過收集、加工和傳遞,以環保檔案的形式進行管理和保存,是有價值的環保信息資源,是環境保護工作者進行環境保護目標控制的客?^依據。另一方面,對環保檔案進行科學管理,可以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效率。環保檔案進行科學、系統的整理歸類,形成環保檔案庫。當工作需要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及時提供完整資料,迅速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2 環保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檔案管理工作不充分
目前,環保單位由于人員配備不足、場地受限、資金分配差異、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響,導致各環保單位檔案工作的發展極不平衡,進而使得檔案資料分散,信息不全。
2.2 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偏低
配備專業的人員對環保檔案進行科學的管理,對于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環保部門檔案管理人員中,尤其在基層環保部門,卻缺乏專業的檔案管理人才,尤其是檔案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當前信息化時代,專業的檔案人員不僅要精通傳統的檔案管理業務,還必須掌握自動化網絡技術,使用計算機管理環保檔案,這給進一步做好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2]。
2.3 環保檔案管理系統有待完善
環保檔案具有信息來源太多、信息量巨大、信息累成復雜等特點,信息管理難度大,因而對信息進行制度化、規范化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并沒有統一健全的環保檔案管理制度,使的檔案管理工作無論在管理方法還是在檔案文件的分類、編碼、處理流程、歸檔等方面都缺乏依據。另外,由于靠層層上報匯總,缺乏管理,造成資料分散、信息不全,不能及時轉化為決策依據,大大降低了檔案的利用效率。
3 完善環保檔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對策
3.1 提高環保檔案現代化管理的認識
首先,分管檔案工作的主要領導要有足夠的認識,要為實現環保檔案現代化管理創造條件,投入一定經費,配備檔案現代化管理所需設備。其次,要提高檔案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克服傳統保守的習慣,破除應用現代化管理的畏難情緒,要有實現環保檔案工作現代化的思路,加強相應的業務學習,對傳統檔案管理進行革新和完善。
3.2 建立現代化的環保檔案管理制度
檔案工作標準化,是新形勢下檔案工作進展的必定走勢和檔案工作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它的制定和實施,必將給檔案工作帶來長足的進展和巨大的變革,因此,要加速標準規范的制定,積極組織貫徹實施。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頒發的《中國環境保護檔案分類規范》、《中國檔案分類法、環境保護檔案分類表》為加強我國環境保護檔案工作、科學地管理環境保護檔案、統一環境保護檔案分類檢索、實現環境保護檔案的分類檢索系統的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檔案分類法、環境保護檔案分類表》其分為九大類,作為統一的微機信息管理分類標識,符合環境管理職能和環保檔案的特點[2]。運用《環保檔案分類表》(簡稱)分類類目標識,我們必須熟悉并了解環保檔案分類表分類類目標識所規定的內容和適用范圍,做到信息分類符合環境管理職能,保持各種信息的有機聯系,便于微機信息管理。
3.3 加強環保檔案現代化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現在社會上普遍缺乏復合型的現代管理人才,檔案工作更如此,尤其是缺乏既懂微機技術又有檔案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例如有的單位雖配備了微機等現代化設備,由于缺少專業人員,結果微機僅起到條目輸入、統計等簡單功能,極個別的還使其常年閑置,不能充分地發揮其在檔案工作標準化、現代化中應有的全部功能,因人才缺乏而直接影響了檔案工作現代化的開展,所以環保檔案要實現現代化檔案管理就要求檔案人員必須掌握現代化管理技能,否則環保檔案的現代化管理就能難以實現,這是前提條件。實現環保檔案管理現代化,對檔案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要求檔案工作人員相應地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素質,至少要做好 3 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要求對環保科技知識和科技檔案管理知識的掌握,沒有堅實的專業知識,環保科技文獻編撰難以開展;二是掌握相近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這是由當代科學技術高度綜合趨向統一和現代學科的相互滲透、交叉、分化的現實決定的;三是掌握計算機、微縮、復印、網絡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工作原理并能進行熟練的操作。
3.4 加強環保檔案現代化管理物質基礎建設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設備的購置是實現現代化管理的物質基礎,在環保科技檔案工作現代化建設中,需不斷加大檔案部門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選擇比較好的科技檔案管理系統,提高使用效率。全國己開發了幾十種類型、各個層次的科技檔案管理實用系統軟件,由于開發歷史相對較短,缺乏統一管理,在設計方面有著諸多不足。如設計標準不統一、不規范及設計語言不相同,造成軟件開發出來之后兼容性差,難以實現各檔案館(室)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共享;科技檔案計算機管理軟件低水平重復開發,并帶有濃重的地方色彩,造成人、財、物的大量浪費,沒有一家能形成規模打開市場,行銷各地。因此,選擇使用相對較先進,適合自身使用的軟件至為關鍵。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態道德教育策略
一、前言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我國經濟水平不斷上升,人們對物質生活要求越來越高,在構建優質物質生活環境的同時卻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這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例如,大量汽車尾氣的排放,導致氣候不斷變暖,植被的破壞促使沙塵和霧霾天氣增加等。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進行小學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融入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對于促進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積極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同生態道德教育之間的重要聯系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功底、幫助學生掌握大量漢字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它既包含對詞匯的掌握,也包含對文章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積極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將其同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相連具有重要意義。新課改為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將課本基礎知識進行有效的傳播,還應當適當地增加課堂內容,促使學生道德觀念的提高。因此,將生態保護這一道德觀念融入小學語文課堂十分可行,同時兩者之間也存在必然的聯系。小學語文教師將重要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融入課堂當中,能夠促使學生在理解字、詞等內容的同時,掌握更多的人文內涵,促使其心靈得到熏陶,從而培養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熱愛Ⅲ。小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從中收獲豐富的基礎知識,心靈還能夠得到凈化、思想也能夠得到熏陶,這種做法充分實現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同時,小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積累下來的道德知識,能夠促使其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語言更加豐富,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更加深刻,從而使其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意識
小學語文教師是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主體,而小學生又處于身心發展不健全的階段,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引導,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品德。所以,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學校的安排下積極參加生態道德素質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生態道德素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對小學生展開教育活動。同時,學校應積極為教師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積極同其他小學建立有效聯系,促使語文教師的生態道德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都能夠有所提高,從而促使生態道德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充分運用基礎課程展開生態道德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培養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大量的基礎漢字和詞匯等知識,提升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詞匯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新時期,要想積極提高生態道德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擁有生態道德培養意識的情況下,將相關知識內容融入詞匯和閱讀教學。
首先,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識字教學當中。例如,小學生在對兒歌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習“天氣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這一句兒歌時,教師應及時抓住歌詞中同生態和大自然緊密相關的詞匯,在引導學生觀察美麗的大自然情境的同時,告訴學生保護河水和天空的重要性,并通過多媒體等軟件為學生播放未受到污染和已經受到污染的河水以及青蛙的圖片,促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產生深刻的環保意識。接下來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也應當制作相關環境和生態詞匯的卡片。這樣一來,在實現生態道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相連的基礎上,學生的詞匯和生態保護意識都能有所提高。
其次,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閱讀教學當中。現階段,我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描述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火燒云》《海上日出》等。教師應及時抓住文章同生態道德教育之間的關聯,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例如,在講解《觀潮》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熱愛錢塘江潮水美景的情況下,適當地對污染后的錢塘江進行介紹,促使學生了解破壞生態和環境的可惡之處,同時促使其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樣一來,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良好的生態道德觀念。
(三)運用實踐活動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新時期,我國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德、智、體、美的全面培養,這樣一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活動教學有所增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課程時間,舉辦保護生態的主題活動。例如,為學生舉辦環保知識講座,促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環保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調查,對城市附近環境的變化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親身感受環境變化,總結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結論
篇8
關鍵詞:環保教育;初中語文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0-0177-01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意義,這實則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體現。
而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延續和發揚。環境教育要求學生逐步樹立熱愛環境、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文明意識,而這既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歷史和社會賦予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語文教育與環境教育密切聯系,因為熱愛環境,保護環境是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環境科學基礎知識也是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學階段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是當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和客觀需要。它對于塑造一代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新型建設者,使他們獲得一些關于環境科學的知識、技能,培養他們用正確的環境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去認識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而中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富有生機的教育載體,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很好地向學生們滲透環境知識,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呢?
第一,從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中滲透環境教育。中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課文描繪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錦繡山河如詩如畫般的美麗,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課文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環保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人格魅力,培養他們按照美的規律施展 美的才能。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情認識,增強學生欣賞美的能力,熱愛祖國大好河山,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小石潭記》一文,教師可以教師通過圖片、音樂、文字等直觀教具,創設出 雄偉壯闊的自然環境,盡可能地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環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震撼,并且讓這種感覺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并產生保護環境、拯救地球的意識。
其次,在古典詩詞中蘊藏著許多環境教育的資源,這些詩詞能讓學生們感受古代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如“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可以讓同學們感受春的鶯歌燕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以讓學生領略夏天的西湖風光;體會在作者的筆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遼闊草原、迷蒙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從而激發對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理解詩意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感受詩文中畫面的美以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為什么古人能寫出這些意境悠遠的詩文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讓學生懂得,自然成了詩人抒感的重要對象,成了詩人情感外化的表現體,缺少了自然環境,作者就無以抒發自己的感情,無以激發自己創作的激情和靈感,沒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浩瀚氣勢,則不能抒發作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豪情壯志;沒有“枯藤老樹,古道西風”就不能抒發游子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說是環境孕育了詩人,是詩人賦予環境以生命。
另外,許多課文的內容,特別是科普說明文同地理、生物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不少涉及環境科學基礎知識。教學中要弄清楚詞句的含義,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必須滲透環境教育。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受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
第二,在指導學生寫作中滲透環境教育。學生習作本身就是語文學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質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訓練方式。語文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內容出發,安排有關環境的作文,如;讓學生模仿大地母親的口氣寫作,以森林中一只鳥的遭遇等寫作。做到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相輔相成。
除了課內作文外,語文教師還應積極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報刊雜志及環保部門組織的征文比賽,如世界水日來臨保護水資源的征文等,同時可組織學生參與面向社區的環保宣傳,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了解到的環境知識,編寫故事、公益廣告,給家長或居民寫宣傳稿、建議書,對不良行為進行勸阻,也可鼓勵學生撰寫綠色教育方面的新聞稿件、短評廣告等,這樣既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可增強保護好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的意識。
篇9
關鍵詞:地理教學;環境教育;地理環境;環境意識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工業革命后,生產和生活的日益機械化、自動化,人類漸漸向現代化的邁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精神和物質生活上的極大改善,但我們應該看到,同時人類也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盲目開發,人類對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斷沙漠化,嚴重的水土流失,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和觸日驚心的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被水沖刷流失的肥沃土壤達250億噸,被沙漠所吞沒的土地約有600萬公頃;全世界現有40多個國家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目前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速度消失等等),這些問題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敲響了警鐘。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不僅使現時的人類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孫后代。面對上述問題,袖手旁觀或因噎廢食都是不可取的,做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道德意識、態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形成新的行為模式。通過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了環境意識,人們才會負責任地利用自然資源并避免威脅生存基礎。對學生進行環保和環境意識的教育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同情這些待解決的問題,應該向學生指出,為了保護生存空間,個人發展的要求應該和人類共同的利益相協調。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地理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項是環境意識的教育,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環境是人類賴于生存的空間,組成環境各要素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地理學要研究的內容。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人口、城市化、物種滅絕、森林濫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資源緊缺……,都有很強的地理性質。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與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意識的教育內容也在不斷的擴展和變化,尤其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后,環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關自然與人文的基礎知識教給學生,培養學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高度關切,了解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對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危機感、責任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等等這些任務理所當然落在我們地理教師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呢?
1. 利用“第一課堂”,傳授環境知識,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
“第一課堂”開展環境滲透教育,應遵循以現行教學大綱為“綱”,以現行學科課本為“本”的原則。凡屬直接講授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應結合教材講深,講透;凡屬不是直接講授環保知識,但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應結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引伸和擴展。凡屬表面上與環境保護無關,但確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內容,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揭示這種內在的聯系,使學生自然聯想到環境保護問題.
2. 利用“第二課堂”豐富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意識。
課堂教學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鼓勵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責任感,使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采用適合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可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結論:我國的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嚴重,為了謀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改變過去那種黃色的農業文明和黑色的工業文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發展的方式,讓我們的國民特別是年青一代認識到文明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文明約束是人類無法擺脫的,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那么與環保知識緊密相關的地理學課教學中就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環境意識,滲透環境教育。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新型農民 初探
《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指出,“農村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提高新一代和廣大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水平,促進農村社會主義建設。”
農村勞動者從何而來?絕大多數中學生畢業后將走向農業生產。而經調查卻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種田在農村迅速普及,農民需要科學種田的知識,急需使用各種化肥,農藥,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用來提高單位面積的作物產量,但以前畢業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農藥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農藥、化肥的配制濃度和配制方法。本人在農村學校工作多年,為了適應當前農村經濟改革,架起“科教興農”的金橋,針對農村學生特做了以下探究:
一、水的凈化和合理使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和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然而如果飲用了被污染的水,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而其它生物吸入或飲用了被污染的水也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農村中絕大多數都是井水,但很多人都認為井水沒有污染,其實不然,在學習水的進化時,讓學生根據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質,讓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家庭小凈水器,用凈化過的水和井水進行比較,找出不同之處,從而認識到水凈化的重要性。
農村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在學習水體污染時給學生講“水俁病”和“鎘中毒”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水被污染給農業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二、土壤溶液酸堿度與農作物生長
在溶液酸堿度教學中,讓學生對土壤溶液的酸堿性進行測定,農作物一般適宜的酸堿度各不相同。結合本地實際,本地種植烤煙和水稻較多,要求學生與家長聯系并實驗和上網查找,適宜烤煙和水稻生長的土壤溶液的酸堿度,從而對自家土壤的酸堿度進行調節。
三、農藥和化肥除草劑的使用
首先讓學生能讀懂包裝袋上的內容,化肥、農藥、除草劑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能認識化學肥料的分子式。會計算常用氮、磷、鉀化肥的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其次讓學生能配制并能使用。在本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下,針對本地較普遍的農作物,易發生的病蟲害和作物不同時期所需的化效,從而得出不同時期,不同農作物所需的化肥劑量和農藥配制的濃度。
最后帶領學生和農民一起把所學的知識,用到實踐中來,從而改進理論知識,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興趣。
四、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農村人群與城市人相比,環境保護意識更加淡薄,所以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更加重要。農村的環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水體污染
農村的水體污染主要來源于生活用水。對此給學生放影水體污染后,造成的嚴重后果,讓學生觀看后寫出觀后感,作為一個未來的農民,生活在農村應該怎樣去做?
2.空氣污染
農村空氣污染主要來源于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桔桿的焚燒。對于農藥的使用教給學生怎樣使用才能既不污染空氣又能使農作物高產、穩產。桔桿的使用讓學生開展討論,怎樣使用才能體現其價值。學生通過活動認識到桔桿是一種能源,直接燒既污染空氣又浪費,可以用來制沼氣,這樣又不污染,又解決了農村的能源問題。
3.白色污染
主要是有機合成材料的普遍使用。而農村人用后隨意亂仍。對此帶學生校內校外走一圈,把這些塑料制品的廢物拾一拾,從而教育學生以后無論在什么地方,都不能亂丟亂仍。
4.人蓄糞便的污染
人蓄糞便一方面可以作為農家肥,另一方面可以和桔桿一起來制沼氣,不能將其任意排放。
五、編寫具有本地特色的鄉土教材
農村初中教學要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經濟的需要,適應當前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真執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體內容,注重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以打好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結合本鎮實際,編寫具有特色的鄉土教材,使基礎教學與生產實際緊密配合,相互滲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