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及處理范文
時間:2023-06-13 17:1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污染及處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污水處理廠;惡臭;離子除臭;污泥
中圖分類號 X70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271-0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地污水處理工作迅速有效地開展,污水處理廠數量明顯增加。城市污水處理廠作為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最基本而有效的途徑,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河流污染的必然舉措,但其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又因自身產生和排放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國家環境保護部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中明確提出將城市污水處理廠列入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該文通過分析污水處理廠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
1 出水水質無法滿足達標排放
綜合分析導致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超標的眾多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2個方面。
1.1 進水水質發生變化導致尾水超標
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超過1 000 mg/L、總氮超過200 mg/L、總磷超過100 mg/L。由于企業的超標亂排,加上污水廠的現有監控設施配置缺失,往往在事故發生后才發現,造成污水處理廠生化微生物活性下降,甚至生物相破壞,污泥膨脹,最終導致出水水質惡化,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要求,并對水環境及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微生物群體受到沖擊毒害嚴重時,可能一兩個月都無法恢復正常的有機物降解能力,最終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污水無法達標排放。
針對上述問題,相關管理部門應強化點源治理,特別要制訂和落實點源重金屬、磷的減排措施,進而確保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的穩定。
1.2 處理裝置運轉不正常導致尾水超標
污水處理廠的各處理單元都發揮各自特有的功能,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異常,都可能導致尾水超標。因此,污水處理廠從初步設計階段就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范要求,保證工程、設備質量。但也存在由于出現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如雙回路停電、突發性自然災害等情況,將導致污水未經處理而超標外排的情況,此時應要求部分排水企業或全部停止向管道排污,以確保水體功能安全。
2 臭氣污染影響
污水處理廠在運營期間會產生一些臭氣,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用地緊張,很多污水處理廠周圍緊鄰著住宅區或者商業區,因而其惡臭污染備受各方關注。要控制污水廠的臭氣污染,必須從其惡臭來源、排放規律等方面著手,進而確定適宜的污染治理措施,將其污染影響降至最低。
2.1 惡臭來源、成分
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厭氧或缺氧的條件下發生腐化,隨著水流的流動散發出惡臭,污水廠各處理單元都會不同程度地向周圍環境散發惡臭。相關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區(污泥濃縮池、污泥脫水間等)與污水進水區(進水泵站、隔柵、曝氣沉砂池等)產生的惡臭氣體,無論在臭氣產生量上,還是在排放強度上,均高于其他處理單元[1-2],具體結果如圖1所示。
臭氣成分復雜,其中包括了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氫、硫醇)、含氮化合物(如氨)以及含氧有機物(如醛、酚)等多種物質。在進行污水處理廠臭氣分析時,大多選擇硫化氫、氨、甲硫醇作為臭氣強度的參考指標。
2.2 惡臭排放規律
惡臭排放強度與多種因素相關,污水、污泥處理處置工藝不同,產生的臭氣成分和濃度也不同,掌握惡臭的排放規律,對控制污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染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長泥齡工藝(如氧化溝)臭氣產量低于短泥齡工藝(如常規曝氣工藝)[3],好氧工藝低于厭氧工藝。此外,污水處理廠內惡臭物質的產生與季節和溫度存在直接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當水溫分別低于18、21 ℃時,污水中的H2S和NH3的排放濃度基本為零[4]。因此,當污水廠的水溫低于18 ℃時,可以適當考慮調整惡臭處理裝置的運行時間來節約成本。同時,雨天也可以降低污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染物濃度。
2.3 惡臭污染評價
惡臭污染是通過人的嗅覺而引起的不愉乃至影響人體健康的一種感覺公害,目前衡量惡臭污染的程度主要包括3種指標,即臭氣濃度、臭氣可忍耐度和臭氣強度。其中臭氣強度是惡臭污染的主要評價指標,臭氣強度等級是以嗅閾值為基準將臭味強度劃分等級,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分級方法由日本環境廳提出,其將臭氣強度劃分為6級,具體如表1所示。
污水處理廠各處理構筑物產生的惡臭氣體對整個污水處理廠及其周邊地區都會產生污染影響。以日處理量為10萬m3的污水處理廠脫水機房為例,其每小時的臭氣散發量按脫水機房容積的3~5倍計算[5],臭氣中的H2S散發速率約30 mg/s。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中推薦的預測模式估算,H2S隨距離衰減的情況如表2所示。
從上述衰減結果可以看出,在最不利的氣象條件下,污泥脫水機房H2S濃度衰減300 m以上,其臭氣強度方可接近1級。此外,由于臭氣組分復雜,臭氣濃度是各種惡臭污染物和異味的綜合反映,而惡臭污染物濃度預測結果只是單一污染物的反映,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惡臭物質濃度預測的結果優于臭氣濃度評價結果,也就是說即使惡臭污染物計算值比較理想,但人們的反應卻是臭味明顯。因此,在惡臭評價時,應該采取現場嗅聞與預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2.4 常用的惡臭污染治理措施
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近幾年污水處理廠在設計階段便從減少惡臭環境影響的角度出發,對主要的惡臭排放單元泵房、格柵、污泥濃縮池等加蓋收集經除臭裝置處理。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離子除臭法、植物液除臭法、生物除臭和化學除臭等。
2.4.1 離子除臭法。利用惡臭氣體多為還原性物質,容易被具有較強氧化性的氧離子氧化化學特性,利用離子發生器產生氧離子,有效氧化分解空氣中的污染因子,去除異臭味。離子除臭系統包括空氣過濾、離子發生器、廢氣處理裝置以及相關配套通風機組成,該裝置凈化過程如圖2所示。
對于污水處理廠來說,上述凈化過程可用于提升泵房、格柵間、沉砂池、脫水間等部位的除臭。以污泥脫水間為例,其在工程上的布置如圖3所示。
目前,離子除臭工藝在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上海白龍港水質凈化廠、桃浦污水處理廠、濟南北園污水泵站等均采用上述工藝對臭氣進行處理,處理效果良好,對硫化氫的去除效率大于90%,對氨的去除效率大于70%。
2.4.2 植物液除臭法。基本原理(圖4):將一些特殊天然植物提取液霧化,讓霧化后的分子均勻地分散在空氣中,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和表面能[6]。溶液的表面不僅能有效地吸咐空氣中的異味分子,同時也能與被吸附的異味分子發生分解、聚合、取代、置換和合成等化學反應,使其立體構型發生改變,削弱了異味分子中的化合鍵,使之失去臭味。植物除臭劑與異味分子H2S和NH3的反應式如下:
該方法用于惡臭治理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影響因素,即霧化程度、噴灑位置、噴灑量。霧化通常有專門的機械設備來完成,噴灑位置、噴灑量則是根據工程實施經驗確定。植物汁液法不用增設氣體收集裝置、電耗少、占地少、操作方便,很容易在已建脫水機房的基礎上安置、增設植物汁液必要的設備,北京排水集團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即采用該種方法對脫水間進行惡臭處理。
2.4.3 生物法。生物脫臭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降解臭氣物質,適合去除污水處理廠產生的臭氣物質。生物濾池除臭是目前研究最多、工藝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生物除臭方法[6]。該除臭法是在適宜條件下,利用附著大量微生物的固體載體(填料)吸附、處理收集到的臭氣,使臭氣物質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其工作流程如圖5所示。
生物濾池法除臭技術具有運行費用低、處理效率高、無二次污染、操作管理簡便等優點,應用很廣泛。廣州某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預處理區、二級處理區和污泥處理區分別設置了生物濾池,以去除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臭氣物質。
3 污泥污染
污水處理廠在利用微生物進行水中污染物去除的同時,也將產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水處理技術是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及物理化學方法,將污水中的大量污染物轉移到剩余污泥中,其實質是污染物的相對轉移,即將可溶性的污染物從水相轉移到固相中[2]。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如果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經過雨水的侵蝕和滲漏作用,極易對地下水、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2]。
2002年頒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要求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處理,并對厭氧消化、好氧消化、好氧堆肥3種穩定化處理后的污泥控制標準進行了規定。
城市污泥的處置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倒海和農業利用等,前3種方法由于場地的限制、費用昂貴、造成二次污染等因素而難以實施或被禁止[2]。而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鈣及有機質等營養物質,其作為農用資源前景廣闊,有利于城市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城市功能的復雜性,城市污水處理廠接納的污水類型也千差萬別,工業廢水連同生活污水一同經市政排污管網匯入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中難免會含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隨著處理過程的逐步深入,有害物質就會轉移到污泥中。因此,城市污水處理廠在排放污泥時,應對污泥進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成分分析之后再決定其具體去向。
4 結語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泥等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切實有效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控制,需要從產生規律、環境條件等方面進行系統、全面地研究。同時,還需加強政策法規的建立和監督工作,做好污水廠的正常管理工作。通過政策管理和技術防控手段綜合治理,解決好污水廠的環境污染問題。
5 參考文獻
[1] FRECHEN F B.Odor inventory of Germany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odor flow rates and odor emission capacity[J].Wat Sci Tech,2004,50(4):139-146.
[2] 桂紅艷.城市污水處理廠對周邊環境污染及防治初步研究[D].廣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
[3] 郭靜,梁娟.污水處理廠惡臭污染狀況分析與評價[J].中國給水排水,2002,18(2):41-42.
[4] 眭光華,李建軍,孫國萍.城市污水處理廠惡臭污染源調查與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08,2(3):399-402.
篇2
關鍵詞:化驗室 清潔生產 污染物處理 長效機制
前言:我國頒布的《清潔生產促進法》中對清潔生產是這樣描述的:“清潔生產是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化工企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任何一個大型的化工企業都離不開分析化驗這項工作,化工企業化驗室的污染程度雖無法和工業污染相提并論,但也是不容忽視的。塔石化質檢部作為塔石化的生產輔助單位,承擔著生產過程控制、入廠原材料、出廠產品質量檢驗等化驗工作。期間,會使用到不同種類的化學試劑,接觸含有甲醛、氨、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的樣品,其日積月累的污染也應該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隨著分公司QHSE管理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化驗室的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多的得到重視,員工的自我防護意識及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因此,在化驗室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全過程控制,最大限度的減少化驗室的環境污染,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化驗室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化驗室環境污染的現狀
據統計,在塔石化質檢部化驗分析的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各種有毒有害化學藥品約50余種,有強酸、強堿類的硫酸、鹽酸、氫氧化鈉、氨水,有劇毒的碘化汞及有機類的石油醚、乙醇、環己烷,還有強氧化劑重鉻酸鉀、硝酸銀等。同時,在做某些裝置控制分析樣品時,如尿液中尿素含量測定,需在酸性條件下加熱消解;因此,就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有毒有害的廢棄物。
化驗室產生的主要污染物可分為廢氣、廢水和廢液、固體廢棄物三大類,其主要危害如下:
⑴化驗室中產生的廢氣如揮發性試劑和樣品的揮發物、分析過程中間產物、泄漏和排空的標準氣等,如果沒有經過合理的處理將直接影響員工的身體健康。
⑵化驗驗室產生的廢水、廢液包括多余的樣品、標準曲線及樣品分析殘液、失效的貯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滌水等,如果不進行處理就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網,將直接造成地下水源污染。如果進入到飲用水系統將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⑶化驗室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多余固體樣品、分析產物、消耗或破損的實驗用品(如玻璃器皿、包裝材料、手套)、殘留或失效的固態化學試劑等。這些固體廢棄物成分復雜,包括各類化學污染物,尤其是過期失效的化學試劑,有些是劇毒物質,管理稍有不慎,會導致嚴重的污染事故。
1.2 化驗室環境污染存在的問題
1.2.1 缺乏清潔生產意識和有效的管理監督
一方面環保教育沒有落實到位,清潔生產管理不嚴,造成分析人員的環保意識淡薄,雖然化驗室已制定了嚴格的《危險化學品管理實施細則》,規定了詳細的廢棄物處理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嚴格執行,有的員工為了圖方便,將廢液、廢水直接倒入下水道,另一方面缺乏對化驗室污染防治的監管機制,沒有將廢棄物的處理納入考核機制。
1.2.2化驗室廢棄物處理配套設施不完善
化驗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廢液和廢油設置了專門的回收桶,定期回收,但對化驗過程產生的廢棄固體物卻沒有和生活垃圾分開收集,包括廢棄的手套、試劑瓶、樣品瓶等;對廢氣的處理設施和方法不夠徹底和完善,只有通風柜,沒有對氣體分析產生的廢氣的處理設施,無噪聲處理設施。
1.2.3未建立化驗室清潔生產的長效機制
對化驗室廢棄物的危害認識不足,在考慮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沒有過多的考慮如果廢棄物處置不當,將會給他人或后代造成危害。更沒有將自己的工作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聯系起來。
2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清潔生產提出以下解決措施:
2.1最高管理者的引導和強制作用
最高管理者的引導是在化驗室中推行清潔生產的第一推動力,領導重視,全員參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為指南,以化驗室為主體,建立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監督化驗室分析人員,使化驗室的清潔生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范化管理。
2.2 加強技術培訓,強化環保意識
在全員中開展危化品的MSDS知識培訓,開展危害辨識,提高全員對危化品及其廢棄物的危害的認知度,開展清潔生產理論知識學習,掌握清潔生產的內涵,使其養成嚴肅認真、高度負責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化驗習慣。認識到推行清潔生產的作用和意義,真正有效地參與其中,從而在實際工作中,不隨意違規處置廢棄物,養成良好規范的廢棄物處置習慣。
2.3完善規章制度,落實激勵政策
2.3.1進一步完善化驗室《危險化學品管理實施細則》和《清潔生產管理辦法》,在制度的制定上下功夫,制度定得越具體、越細化,其可操作性也越強。
2.3.2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化驗室環境污染處理經驗,分類收集廢棄物;設置工業垃圾回收箱,張貼“危險化學污染物”標簽,收集被污染的、可能產生潛在污染的物質。
2.3.3建立化驗室廢棄物處理建議記錄本,放在交接班室,收集有效的廢棄物處理合理化建議,便于管理人員在修訂管理制度時應用。
2.3.4將化驗室廢棄物的處理納入考核機制,在績效考核中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進行考核,對在化驗室廢棄物的處理中表現突出的員工進行獎勵。
2.4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
本著“誰的污染誰負責”的原則,減少化驗室廢棄物污染。員工定期參與化驗室清潔生產制度培訓,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化驗室廢棄物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學會正確的化驗廢棄物處理方法,從我做起,將自己在分析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按規則進行處置。
2.5、源頭控制,節能減排
首先,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對化驗分析全過程進行控制。組織技術力量,優化分析操作方法,在化驗分析中盡可能使用無毒的試劑或溶劑代替有毒有害的試劑或溶劑。其次,在分析化驗工作中,注重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使用先進的分析儀器替代傳統的手動操作;積極推行化驗室廢棄物質的回收循環利用,減少每一項分析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從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3結論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建立化驗室清潔生產的長效機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化驗室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把清潔生產的理念引入到化驗室的日常工作中,強化環境污染處理的清潔機制,將化驗室環境污染處理制度化,加強監督和管理,通過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的產生,達到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目的。履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劉毅,清潔生產理念在實驗室的應用。民營科技2011,08,183
[2]陳彥,坎特布雷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及啟示。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01,94-97
[3]馬林聰,標準樣品使用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119-135
篇3
[關鍵詞]循環經濟畜禽養殖可持續發展
1畜禽養殖業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集約化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大大地改善了市民的“菜籃子”,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1]。但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大、中城市周邊建設了大批集約化畜禽專業養殖區、專業村和專業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廢水(主要包括圈舍沖糞水、飲槽沖洗水、地面清潔用水、設備和設施清潔用水等),而且處理利用率低,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壓力。
畜禽養殖業由于其特有性質及所處的地域(建在城郊或流域上游)等原因,沒有足夠的土地來消納它們排出大量的糞污;再加上用于糞污處理的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后,還有對此污染的監控管理及相關政策方面滯后于工業污染源等原因,50%的規模化養殖場缺乏完善必要的污染治理設施,導致水環境的污染。
2循環經濟生態模式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產生和排放的廢棄物,既是嚴重的污染源,又是一種能被利用的資源。因此,針對尤溪縣規模化養豬場的污染治理狀況,其污染治理應立足于豬糞便及污水的綜合利用,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建立養殖生態循環經濟模式。首先,從養殖場場區的布局、畜舍結構及生產工藝設計、日常操作管理等方面探索糞污產生量及排放量的最小化,實現糞污減量化原則。在養殖過程中,通過優化飼料配方、提高飼養技術、改進清糞工藝,建立畜禽養殖場低投入、高產出的高效無公害畜產品清潔生產技術體系,這是提高畜產品品質、解決養豬場環境污染、保證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2]。最重要的是,執行《畜禽養殖污染管理辦法》和《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污水和廢渣采取經濟高效的處理方法,盡可能降低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養殖再生水灌溉為污水處理提供了一條經濟而有效的解決途徑,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水肥資源,對于保護農村水環境,緩解農業水資源危機具有重要意義。與末端消極處理所需要的技術及其投入比較,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構建一個可以利用養豬廢物及其處理產物的系統,則養豬廢物就可以得到利用,還能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增加系統的產出。用生態修復技術從豬生產系統中提高N、P利用率,即回收的N、P以飼料形式再循環到豬生產系統中,從而減少N、P的排放,是當前和將來養豬業污染綜合治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很大潛力。
我國于2001年5月和12月,分別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開始規范畜禽養殖業排污行為,極大促進了畜禽養殖廢水的處理與綜合利用。一些科研單位、大學等結合科研項目和實際需要對城市再生水灌溉進行了深入的試驗示范研究,其中對土壤――植物系統對再生水中有機污染物及金屬、非金屬元素的凈化作用,再生水灌溉對土壤、地下水、作物產量與品質的影響,以及再生水灌溉技術、土地生態污水處理技術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許多有益成果[3]。
3工程實例
3.1 項目背景
位于福建水口水電站庫區重點鄉鎮之一的某鎮,林木、水產和礦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發展迅速,養豬存欄數超過200頭以上的共76戶,存欄規模約40000頭。
為了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了該鎮內的流域畜禽養殖業循環經濟試點工程方案。力圖實現流域內的各養殖戶采用干清糞和雨污分流,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沼液全部用于灌溉,沼氣得到回收利用,糞便用于生產有機肥,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污水濃度CODCr約為15000~18000mg/L,TS約為2%,氨氮約為1000~1200mg/L。每年產生干豬糞為約6000噸。
3.2 工藝設計
目前,國內外較為成熟的養豬污水方法主要有:生態處理與利用工程結合法、厭氧好氧聯合處理法、厭氧處理與農業利用相結合法等。其經濟技術比較見表1。
表1養豬污水處理方法經濟技術比較表
項目內容 處理技術
氧化塘 常規 灌溉
適應性 有較大的空地 沒有特殊要求 必須有相應的耕地和作物
技術可靠 可靠 很可靠 不可靠,與作物有關
占地 較大 較小 較小,利用現成的耕地
處理工藝 工藝、設備及操作簡單,受氣候影響大 工藝設備復雜,操作管理要求高,能夠全天候運行 工藝簡單,但需要一定品種的作物,受灌溉時間和氣候影響大
最終處置 無 污泥需處理 無
產品市場 有沼氣回收 有沼氣回收和有機肥回收經濟效益好 有沼氣回收
投資與管理費用 1.單位投資:0.4萬元/噸
2.運行成本:0.5元/噸 1.單位投資:0.5萬元/噸
2.運行成本:1.2元/噸 1.單位投資:0.3萬元/噸
2.運行成本:0.2元/噸
根據本項目的特點,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采用常規工藝與生態處理相結合的工藝。流程見下圖:
圖1處理工藝流程圖
處理的過程主要分為五個單元,做到既回收生物能源(糞渣無害化處理制成有機肥和沼氣利用),又可將處理后的污水直接引入山林灌溉、蔬菜種植、水田灌溉、魚塘養魚,達到污水綜合利用的目標。其中第一單元為前處理、第二單元為厭氧發酵、第三單元為污水綜合利用和好氧處理、第四單元為沼氣利用、第五單元為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前處理采用禽畜糞污全自動高效固液分離機系列產品。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為COD:30%~50%;TS:70%~80%;氨氮:10%~30%。預處理后污水水質為CODCr約為12000mg/L,TS約為0.5%,氨氮約為1000mg/L。
厭氧發酵采用普通厭氧池改進型厭氧接觸消化工藝。厭氧過程采用紅泥塑料厭氧生物接觸床,該項技術工藝是利用紅泥塑料吸熱、保溫的特點,設計中采用較低的有效水深,便于熱輻射,在我國南方冬季也能得到較高的發酵溫度,夏季更佳。采用紅泥塑料厭氧反應器的沼氣產氣率高,有機質降解效果穩定,并且具有抗腐蝕、耐用、維修方便等特點。另設置沼氣罐。厭氧處理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為COD:70%~80%;處理后污水水質為CODCr約為3000mg/L,氨氮按COD去除量的5%計算,氨氮剩余濃度約為550mg/L。
綜合利用好氧處理沼液,首先考慮采用土地處理法,在土地無法消納時采用既去除COD同時又能處理氨氮的工藝SBR,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稱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或間歇曝氣活性污泥工藝,擬采用SBR改進型的CASS工藝。該系統主要包括沼液灌溉所需的管網和噴灌系統,剩余沼液的好氧處理系統。
沼氣的利用主要是作為燃料使用,可用來發電、生產和生活用氣。若采用生活用氣只需考慮鋪設沼氣管,但考慮到該流域養殖戶較分散,出于安全和輸送方便考慮,擬采用發電方式。
本工程在預處理、發酵和好氧處理等過程都會產生固體廢物,建設一個干化場進行處理,有效面積為500m2。經干化后的固體廢物(沼渣及干糞)作為生產原料生產生物有機肥。
3.3 試運行效果與環境效益分析
目前,該流域畜禽養殖業循環經濟試點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設,正處于試運行調試階段。從當前試運行的結果來看,污水處理效果較好。處理后COD在300~400mg/L之間,氨氮約80mg/L。接近于預期效果要求的處理后污水水質為CODCr約為300mg/L,氨氮約為50mg/L。
該區畜禽養殖廢水全部收納于污水處理系統并正常運行后,每年可減少COD排放量約4500噸,氨氮300噸,此時流域污染得到大量消減,流域水質將得到明顯改善,大大減輕閩江流域的污染,對該地區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起示范作用。沼氣可為場內職工提供做飯、洗澡、(下轉第67頁)
照明等方便,不僅節省電力,還有利于保護森林。沼液、沼渣可給牧草、果樹施肥,還可做為魚飼料,不僅節約肥料及飼料的成本還可改良土壤結構,減少化肥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
由于養殖廢水中有機物濃度大,N、P含量高,還含有重金屬、有機污染物以及病原體等,直接用于農田灌溉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包括可能引起的次生污染問題、衛生和健康問題以及存在的時空矛盾問題。
畜禽養殖場的畜禽污水處理后達標排放或以回用為最
目標。處理污水投資和運行成本較高,對于利潤較低的養殖戶來說很難承受,采用該處理模式的比例很低。養殖廢水(包括集約化水產養殖等產生的廢水)低成本低能耗預處理技術和穩定儲存技術需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王凱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與政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 張美欽.循環經濟模式在尤溪縣豬場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J].福建農業科技 2006,(3):90~92.
篇4
為了科學、規范、有效的預防和應對環境污染事件,特別是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發生,并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發生的同時,確保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報告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和《**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一、工作目的
(一)預防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的發生,做到有備無患;
(二)一旦發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能迅速、有效、妥善地予以處置;
(三)及時調處環境污染糾紛。
二、工作原則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強化預防措施,盡可能減少和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對已發生的污染事故要力爭最大限度減輕污染危害,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應急、必要時作出安全評價。
(二)有備無患、反應快速原則。建立機構,落實人員,做好技術儲備,明確應急程序,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啟動應急監測和處置系統,妥善處理污染事故。
(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原則。環保、水利、公安、衛生等有關部門必須相互協調,統一行動,分工明確,職責到位。
(四)平戰結合、積極兼容原則。應急監測和處置系統,在發生污染事故時能迅速有效發揮作用,平時能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并可將應急監測系統應用于污染糾紛取證和其它環境事件評價。應急處置系統的技術儲備服務于建設項目的環保“三同時”管理。
(五)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原則。立足于本市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優先考慮風險度大的污染事故的防范和應急,制定場內場外應急預案;充分發揮現有機構和裝備的作用,量力而行建立應急監測和處置系統。
(六)分級管理,以縣區區域管理為主原則,實行污染事故處理區域責任制。
三、工作目標
(一)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處置組織機構、應急響應程序及其保障系統;
(二)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監測組織機構、快速測報方法和應急監測程序;
(三)建立潛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裝置的黑名單資料庫及其中高風險裝置的場內場外應急預案;
(四)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防、處置和評價的技術儲備系統;
(五)加強公眾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宣傳教育,提高污染事故防范意識。
四、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本市發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負責處置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本預案所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性事件,是指可能會使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財產受到損失,后果嚴重的人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意外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引發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第二部分事故判定與分級
一、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判定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發生后,根據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程度進行判定,以便有效采取相應級別的控制措施。事故判定共分: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一)一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不含10萬元)。
(二)較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較大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不含50萬元);
2.人員發生中毒癥狀的;
3.因環境污染引發一般性的;
4.對環境造成一定危害的。
(三)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重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不含100萬元);
2.人群發生明顯中毒癥狀、輻射傷害或可能導致傷殘后果的;
3.人員發生嚴重中毒癥狀的;
4.因環境污染引發,影響社會安定的;
5.對環境造成較大危害的。
(四)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特大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壞行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的;
2.人群發生大面積中毒癥狀或輻射傷害的;
3.發生人員中毒死亡的;
4.因環境污染引發重大,嚴重影響社會安定的;
5.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
二、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預警的分級
根據環境污染、人體危害、經濟損失、社會影響的程度,將上述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四個類別,劃分為三個預警等級:
三級預警(黃色預警):一般或較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二級預警(橙色預警):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一級預警(紅色預警):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第三部分組織管理
一、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級有關部門根據工作職責,分工抓好落實。
(一)組織體系
根據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預警等級,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成立應急處理指揮部,按照事故等級啟動相應的組織體系。
1.三級預警(黃色預警)的組織體系
成立以分管縣區長為組長,縣區環保局長為副組長,縣區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應急處理指揮部。
2.二級預警(橙色預警)的組織體系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環保局長為副組長,縣區政府及市有關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應急處理指揮部。
3.一級預警(紅色預警)的組織體系
成立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縣區長及市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市應急處理指揮部。
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常設市應急處理辦公室,負責市應急處理指揮部的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市環境保護局。
(二)組織職責
1.市應急處理指揮部
(1)負責針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危害程度,確定預警等級。
(2)負責制定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方案并組織實施。
(3)負責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動用應急隊伍做好事故處置、控制和善后工作,并及時向上級政府和上級環保局報告。
2.市應急處理辦公室
市應急辦公室是應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常設機構,主要負責:
(1)組織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計劃的編制和修訂工作;
(2)檢查和報告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計劃的落實情況;
(3)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響應制度;
(4)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技術儲備;
(5)建立潛在高風險度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裝置的黑名單資料及其場外應急預案;
(6)協助黑名單單位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場內應急預案;
(7)接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報告,及時將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向應急指揮部報告,并負責把應急指揮部的命令及時通知到各有關應急組織;
(8)配合應急指揮部組織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響應行動;
(9)受應急指揮部委托,負責處置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
(10)負責涉及跨縣區或超出縣區人民政府處置能力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處置;
(11)召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案實施單位和有關應急組織,以年會形式交流情況,修改技術資料和有關制度;
(12)負責對公眾環境污染應急的宣傳教育。
市應急處理辦公室下設九個專業組,負責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應急技術支持和具體實施的組織。
1.監測評價組
由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和市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的技術業務人員組成。其職責:
(1)制定和實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監測計劃;
(2)建立應急監測快速測報方法和技術儲備;
(3)負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應急監測;
(4)評估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污染程度,及時提出應急措施方面的建議;
(5)受市環保局委托,按應急監測程序協助環境污染糾紛的監測取證和評價。
2.技術咨詢組
由市應急指揮部組成單位的業務技術骨干組成,并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案實施單位,事故單位的技術人員參加,必要時可聘請上級業務部門的專家。其職責:
(1)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計劃作出技術評價;
(2)協助市應急辦公室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預防、處置和評價的技術儲備系統;
(3)協助市應急指揮部或市應急辦公室,作出突發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性質、涉及范圍、危害程度的判斷分析,并對應急決策提供咨詢意見。
3.公安消防組
由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消防支隊等組成。其職責:
(1)負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期間的交通管制,提供應急通行證;
(2)維護社會秩序和安全警戒;
(3)消防救護;
(4)參與應急預案的編制和審定。
4.醫學救援組
由市衛生局和市各大醫院工作人員組成。其職責:
(1)負責重特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中傷亡人員的救治;
(2)參與大氣、飲用水和食物的染毒程度評估,提出應急處置辦法;
(3)對應急響應人員提供安全防護指導。
5.水文氣象組
由市水利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其職責:
(1)負責提供應急所需水文資料,協助做好重點水域污染防范;
(2)負責提供應急污染氣象資料和氣象預報。
6.公眾宣傳組
由市委宣傳部牽頭,市各新聞媒體組成。其職責:
(1)協調各新聞媒體做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應急知識的日常宣傳;
(2)應急期間,協助市應急指揮部和市應急處理辦公室應急信息。
7.工程搶險隊
在發生應急環境污染與生態突發事故時臨時組建,由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其職責:
(1)搶修水、電設施,保障應急消防工作的正常進行;
(2)搶修污染事故設備,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減少污染物泄漏;
(3)其它工程應急措施。
8.通信保障組
由市各通信部門組成。其職責:
保障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處置時通信暢通。
9.督查組
由市監察局、市審計局、市財政局、市環保局等有關部門組成。其職責:
負責對應急預案職責履行、工作效能等情況及應急資金、物資等使用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并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及人員的責任。
二、相關部門職責
(一)市政府辦公室
協調各部門單位的搶險救援工作;及時上報事故和搶險救援進展情況;落實上級黨委、政府關于事故搶險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二)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負責制定應急救援物資供應保障預案。負責組織應急所需器材和物資的調配。
(三)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承擔對企事業單位安全生產的日常監督管理,制定可能發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重點企業黑名單,協助其制定應急預案。
(四)市環境保護局
承擔建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監測計劃及技術儲備;評估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與生態破壞程度,及時提出應急措施和建議;協助環境污染糾紛的監測取證和評價;做好事故現場控制,承擔環境執法工作。
(五)市衛生局
承擔制定受傷人員治療與救護應急預案;負責事故現場醫務人員、醫療器材、急救藥品的調配,組織現場救護及傷員轉移;負責統計傷亡人員情況;評估事故發生對大氣、飲用水和食物染毒程度,提出應急處置辦法;對參與應急行動人員進行自身安全防護指導。
(六)市公安局
承擔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期間的交通管制,提供應急通行證;維護事故現場的秩序和安全警戒,組織事故可能危及區域內的人員疏散撤離,提供消防救護等工作,參與事故調查處理。
(七)市農業局
承擔建立完善種植業、養殖業污染事故應急預案,評估農業污染事故破壞程度;及時提出應急補救措施和建議;協助農業污染事故的監測和評價;做好事故現場控制,防止損失擴大。
(八)市水利局
承擔事故應急所需水文資料,協助做好重點水域污染防范,參與水域污染預防和處置工作。
(九)市交通局
承擔環境污染應急期間的水上交通管制,組織船舶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
(十)市氣象局
承擔事故應急所需氣象資料和氣象預報工作。
(十一)市財政局
承擔制定經費保障方案及其相關政策,保證事故應急的設備、醫療救治、交通工具等所需經費;保證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及其辦公室所需的日常工作和運行經費。
(十二)市委宣傳部
做好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防范和事故發生時的應急知識宣傳;強化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新聞輿論監督;做好事故現場的報道和應急信息的。
(十三)市監察局
承擔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應急工作的監督檢查;對督查發現的問題進行督辦。
其他各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積極配合事故應急工作,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發生。
第四部分事故的應急處置
一、應急預案的啟動
當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按分級應急組織體系開始工作,啟動應急預案:
(一)本市范圍內的工業企業違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二)本市范圍內的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火災、爆炸等突發性事故,導致生產原料、產品外泄,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三)本市范圍內貯存化學品的倉庫發生火災、爆炸等突發性事故,導致化學品外泄,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四)運輸化學品的車輛、船只等交通工具,在本市范圍內發生交通意外,導致化學品外泄,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
(五)其他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情況。
二、事故的處置程序
(一)迅速報告
在接到事故報警后,值班人員必須立即向市環境監察支隊報告,市環境監察支隊立即向市環保局領導報告,根據情況成立事故應急現場指揮組。發生嚴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時向省環境保護局和市應急指揮部報告。
(二)快速出擊
接到報告后,市應急辦公室指令各應急組攜帶污染事故專用應急監察、監測等設備,立即趕赴現場。
(三)現場控制
應急專業組到達現場前,公安、消防部門尚未對現場進行處置的,應急專業組應進行現場控制和處理,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產生,防止污染擴散,根據現場勘驗情況,配合劃定警戒線范圍,禁止無關人員靠近。
(四)現場調查
應急專業組到達現場后,應迅速展開現場調查,判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污染物種類、性質、數量,已造成的污染范圍、影響程度及事發地地理概況等情況。應急專業組應分工協作,組長負責與當地縣區、鄉鎮政府協調,與監測人員溝通,確定現場監測布點;組員在組長的領導下,負責現場調查、勘驗調查。
對涉及工業企業和危險品重點監控單位的污染事故,應立即與該單位的應急事故處置小組聯系,指導其進行事故處理。
(五)情況上報
應急專業組組長將現場調查情況及擬采取措施報告應急現場指揮組,6小時內速報,24小時內確報。應急現場指揮組負責報告市應急處理辦公室及上級部門。根據事故影響范圍大小,應急現場指揮組決定是否增調有關專家、人員、設備、物資前往現場增援。
(六)污染處置
應急專業組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技術組意見,向應急現場指揮組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責令、監督、指導有關責任單位、人員或專業處置單位對污染物進行處置,減少環境污染。涉及大氣污染事故的,現場調查或查取有關空氣動力學數據(氣溫、氣壓、風向、風力、大氣穩定度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現場監測人員要測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轉移、擴散速率。對事故發生地周圍環境(居民住宅區、農田保護區、水流域、地形等)做初步調查。
(七)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
根據污染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應急專業組向應急指揮組建議建立污染警戒區域(劃定禁止取水區域或居住區域)。應急現場指揮組向市應急處理辦公室報告后可受市政府委托警報決定。
應急現場指揮組要組織各應急專業組召開事故處理分析會,并及時向應急處理指揮部報告情況。
(八)污染跟蹤
應急專業組要對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每24小時向上級部門報告一次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續報),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報解除。
(九)調查取證
調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關證據,確定事故責任人,依法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十)應急終止
應急現場指揮組組織專家論證調查后,確認突發事件具備應急終止條件,報告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后,由市應急處理指揮部決定并向社會應急終止信息,即警報解除信息。
(十一)結案歸檔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處理完畢后,形成總結報告,按時上報并存檔。
四、事故的恢復處理
(一)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警報解除后,指揮部要做好人員搶救及安撫、設施恢復等善后工作。
(二)要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基本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進行評估。進行決策記錄、信息分析等相關資料的匯編。
造成特大損失的事故發生后,按事故管轄權限逐級上報。
(三)事故發生后,各級環保監測機構對事故現場及周圍大氣、水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向指揮部提出恢復方案。
第五部分督查與責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一)督查的范圍
各縣區要成立督查組,對本地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實施分級督查。
市應急處理辦公室下設的督查組要負責全市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的監督檢查,查處違反本預案規定,導致突發事件加重的單位和人員,情節嚴重者,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督查的程序
根據不同時期的重點工作和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督查工作,預防事故的發生。
1.根據本預案的要求,由各級督查組制定工作方案;
2.實行現場督查;
3.分析評估反饋檢查情況,形成督查意見;
4.對存在的問題,下達督辦單并依法監督執行;
5.檢查督辦單落實情況;
6.將督查、督辦有關情況上報市應急處理指揮部。
(三)督查的方法
1.聽取匯報;
2.實地查看。
(四)督查發現問題的處理
1.督查時發現可能發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的緊急情況時,要及時向當地應急處理指揮部報告,并實地做好預防和應急工作;
2.督查時發現一般問題,要進行分析整理,形成書面材料上報市應急處理指揮部,并提出有關建議。
二、責任追究
凡違反本預案的規定,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不能及時控制和處置,造成事故影響擴大,損失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行政、刑事責任。
第六部分保障
一、各職能部門和專業人員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按要求完成應急處理任務。
二、采取有線、無線和計算機網絡的方式,確保通訊暢通(包括公休日)。
三、專業隊伍要做好必要的應急準備,包括車輛、檢測儀器及有關防護用具、藥品等。
四、后勤保障部門要按照應急指揮部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七部分其他事項
一、各縣區應參照本預案,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應急預案。
篇5
關鍵字: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鄉村區域范圍內各種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它包括該區域內的土地、大氣、水、動植物、交通道路、設施、構筑物等。農村環境保護是指對農業或農村環境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活動。由于農村環境是農業環境的中心,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保護農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需要,也是保證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需要,對提高農村環境質量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一、農村環境現狀。
(1)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多年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首先污染源和污染物種類增多。過去,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傳統農業生產及農村居民生活,污染物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少量垃圾。近年來,我國農村除養殖傳統的豬、牛、羊、雞、鴨、鵝外,還出現兔、牛蛙、肉鴿等,水產品及飼料添加劑等品種繁多;種植新型農產品,使用新型農藥及化肥、地膜、農機等;鄉鎮企業、外來企業原輔材料、產品和生產裝備多樣化。
(2)農村生態環境惡化。
畜禽糞便直排、農作物秸稈大量堆積或直接焚燒等粗陋傳統的處理方式嚴重影響農村的生態環境。由于對規模化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激勵措施重視不夠,畜禽糞便等優質肥料資源變成污染農村環境的污染源,導致農村環境質量惡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低,部分農作物秸稈被粗放焚燒或拋棄,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
(3)企業污染越來越大。
部分地方政府保片面追求政績,對環保審批手續把關不嚴,越來越多的污染企業搬遷入住到農村。農村環境監管的不及時、不到位,部分企業受經濟利益驅使,治污設施長期閑置不正常使用,廢水不經處理直排江河,有的企業甚至私設排污口,偷排超標污水。還有一些鍋爐爐灶、生活大灶排放超標煙塵。農村環境質量有日趨惡化的態勢。
二、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1)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包括:畜禽養殖及集鎮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統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積極開展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加大農村環保執法力度,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
(2)強化監督和管理,建立農業污染監測體系。
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賦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灌溉污水水質、土壤、農產品及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的法定職責。同時,農業部門還應承擔突發性農業污染事件的調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開展農業環境整治的技術研究等。堅持“環保惠民”,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環保牽頭,部門協助,聯合推進”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建章立制,強化污染監督和管理,是確保農業農村環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證。要根據《環保法》,制訂各地各村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把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納入全民環保行動中,多方努力引導農民主動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協助農民引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綠色”的生產經營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協調,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目的。
(3)推廣清潔生產,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
在農村推廣清潔生產,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通過資源化途徑加以綜合利用,這是治理農業污染的最佳途徑。如畜禽糞便和秸稈通過沼氣化處理,既利用了沼氣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園、桑園肥料;還有以畜禽糞便為基質加工成復合有機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簡便、肥效快的特點,又彌補了化肥對土壤的不利影響,還較為徹底地解決了糞便污染環境問題。最大程度地使農業廢棄物得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4)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積極性。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離不開法律、經濟、行政、科學技術等手段的充分運用,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本身具有主體分散、排污隨機、不易監測、不易確定等特點,防治監管僅靠政府實現難度非常大,要走群眾路線,充分調動廣大群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依靠群眾的力量,齊抓共管,城鄉聯防聯治,以較小的社會成本,實現保護農村環境的國家大計。
(5)強化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能力。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警示牌,加大巡視監管力度,切實保護飲用水安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嚴格控制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開發強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耕地土壤質量。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廠、村級污水集中處理池、沼氣池等處理設施建設,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強度。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力度,“村收集、鄉中轉、縣處理”,堅決杜絕把農村作為“垃圾堆存場”的現象發生。建立農村重點污染源和污染狀況普查制度,對污染集中連片地區實施集中治理。完善城鄉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強化城鄉統一監管,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監管的組織力量和能力。監測本地區土壤質量,調整嚴重污染耕地用途,制定污染耕地土地轉換和土壤污染治理規劃。
三、結語
重視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事關新農村建設和糧食安全的國家大計。相關部門應提高思想認識,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齊抓共管、城鄉同治,統籌城鄉發展,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環保檢測;應急系統;發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7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也愈來愈多的顯露出來,由環境保護問題引起的各種生態問題接踵而來,我們生活的環境質量逐漸下降,社會的生態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人們生活在水污染、大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中,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解決環保問題刻不容緩。解決環境保護問題的根本措施之一是進行環境監測,根據不同的環境下的不同污染程度進行不同的分析、研究,根據分析結果采取有效途徑解決環境保護問題。但是,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還沒有得到完善,仍處于建設的階段,所以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時候,管理人員只能對環境污染事故有大體上的了解,無法對環境事故做到全面的了解,管理人員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污染信息,從而也就不能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使環境污染事故得不到及時的處理而變得越來越糟糕。
1 國內外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1.1 國內的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目前,環保監測應急系統已在我國投入并開始運用,在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面積比較廣,工業化發展速度較快,我國還是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因此,治理環境污染刻不容緩,要利用好環保監測應急系統,在最短的事件內做出最佳決策,在實踐中探尋有效的方式,降低環境污染程度,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1.2 國外的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環境污染的嚴重化使得許多國家都采取響應的技術對環境進行監測,比如在化學物品的堆放方面美國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計劃;在環氧問題上日本建立預防結構體系;聯合國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的突發環保事件提出了不同的應對措施與處理方式。以上例子說明了,環境污染在惡化,全世界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在上升。
2 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的建立
2.1 監控預警系統
監控預警系統是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故進行預報警的系統。建立監控預警系統,是為了能夠實時監測重點污染源及其環境質量,降低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概率,為處理突發事件積累更多的時間。監控預警系統包含兩個模塊:監控模塊和預警模塊。監控模塊主要負責對重污染源進行實時的監測,根據分析數據的結果制作環境統計報告;預警模塊的職責是根據不通過環境污染的不同預警條件,對從監控模塊中取得的監測信息進行系統性的評估,以此來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預警級別進行確定。
2.2 現場處置系統
通過運用現場處置系統中的監測設備,可以較為準確的知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范圍等信息,能夠提高處理突發污染事件的效率。現場處置系統也包含兩部分:環境應急監測和現場視頻傳輸兩部分。環境應急監測部分的主要職責是對污染物的來源、種類、涉及的范圍以及危害度等進行初期的判斷,然后報告給上級單位,為管理人員更好地采取措施處理環境污染事件提供了條件;現場視頻傳輸部分的主要職責是在突發污染事件現場和環保應急指揮中心間建立起聯系,使得應急指揮中心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對突發事件有較準確的把握,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效率。
2.3 應急指揮系統
應急指揮系統的主要職責是對污染事件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它是一個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系統,包含五個部分:進行應急接警、進行指揮命令調度、進行車輛監測調度、進行應急視頻指揮和進行應急信息展示部分。
2.4 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對突發污染事件進行分析,輔助工作人員進行對環境污染事件的評估工作,與此同時,結合以往類似事件的處理方法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2.5 災后評估系統
它是一種對環境污染事件的事后評估系統,通過分析環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影響,制定有效的解決途徑,降低日后此類事件再發生的概率。災后評估系統包含四個部分:對評估標準進行維護的部分、對應急處置進行評估的部分、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的模塊和對事后方案進行制定的部分。
3 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發展的原則
3.1 應急措施要與預防措施相結合
提前制定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措施是進行事件處理的關鍵,這樣在環境污染事件突發的時候,工作人員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從而能夠及時的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可能帶來的危害度。具體措施有:將重工業生產作為重點,做好預防;相關企業要詳細記錄本企業的危險品的儲存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水源保護等等。
3.2 對環境污染事故進行及時的處理
在應急組織中設有應急辦,其中的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進行規范和制定,增加技術存儲量,并且預警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對一般性的環境污染事件進行處理,對于污染情況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在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之后在進行處理。另外,在平常的應急工作中要提前制定好預防措施,以保證在事故發生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解決方案。
3.3 在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協同處理事件
在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時,僅僅依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企業的力量是無法達到最佳處理效果的,因此,需要應急工作人員及時的向上級政府部分匯報,在政府的帶領下,各個部門協助處理事件,明確分工,提高解決效率。
4 總結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刻不容緩。相關環保部門要隨時關注環境保護的動態,制定有效的措施,爭取在最短的事件內處理好環境污染事件,降低事件可能帶來的危害,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薛秀秀.關于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探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8):95+105
篇7
【關鍵詞】遼源市;新農村建設;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解決三農問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對農業和農村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遼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市轄兩區、兩縣。其中的東豐、東遼兩縣是吉林省重點糧食產區。遼源市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問題,關系到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全面勝利。農業對自然環境有依賴性,同時農業又是對環境影響的主要“貢獻者”。近幾年,遼源市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引起遼源市政府的關注,解決好與否關系到遼源市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同時也關系到實現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局問題。
1.遼源市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當前,遼源市的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是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其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排放畜禽糞便、農田廢棄物處置及耕種措施不合理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已經成為重要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1.1水環境污染
1.1.1水污染
遼源市的農村鄉鎮工業污水、農村廢水是農村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農村廢水包括村莊生活污水和農田排水兩部分,未經任何處理自然流入附近溝渠后排放、滲漏、農灌或流入附近河流。
1.1.2污水灌溉
由于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造成農業用水危機,遼源市的部分農田用水從河流中提取,在部分鄉鎮及城市下游的河流水質嚴重超標,污水灌溉對農田土方、地下水和農產品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脅。
1.2土壤環境污染
1.2.1土壤退化
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過量使用化肥而忽視有機肥對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質惡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結,肥效降低。反過來又促使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農產品的成本增加,并造成對環境和農業的污染,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城鎮化建設中,遼源市農村大量優質耕地被轉為非農業用地,難以補償,也使耕地土壤質量下降。
1.2.2農用薄膜對土地的污染
近年來,地膜廣泛推廣應用,成為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廢地膜的不易分解,分散性強,造成農田土地污染。
1.2.3農殘物的危害污染
化肥、農藥及其他農用化學品的施用使鄉鎮的水體、土壤、農業產品及生物體內的化學物質殘留量日益增加。
1.3固體廢物環境污染
遼源市的農村固體廢棄物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垃圾,二是人畜糞便,三是農業固體廢棄物。
據調查,遼源市每個村民小組均建有2-3個簡易垃圾收集坑,垃圾由專人運送附近的垃圾填埋場。有部分生活垃圾散落于房前屋后,道路兩旁及田間地頭。農村畜禽養殖主要為分散式家庭養殖,畜禽糞便主要來源于一家一戶,除了大部分用于農業生產用肥,尚有約10%-20%的畜禽糞便亂堆亂放。每個村莊的廁所多為村居戶外獨獨的廁所,散落于村內及農田附近,衛生條件極差,無人管理。在新農村建設中成為重要的環境問題。
2.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原因分析
遼源市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原因包括歷史形成,管理體制,財政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2.1村莊基礎設施條件較差
遼源市的各村、屯均未建設生活污染與農田棄水收集及處理設施,污物亂排亂放。生活污水多以明渠排放或滲入土地為主,成為農村廢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垃圾的處理措施極其簡單;廢舊塑料袋及廢紙隨風飛揚,雨季垃圾滲濾液流失。
2.2能源結構不合理
遼源市的農村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為主,部分村莊使用沼氣作為清潔能源,但使用率達1%左右,使用率偏低。農村生活能源的使用成本較高,造成了農村的環境污染。
2.3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低
秸桿等農用廢棄物以及養殖產生的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率極低,未形成完整的農村能源建設與種養殖加工相結合的物質多級循環利用與再生系統,70%的秸桿就地焚燒,造成可再生利用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嚴重污染區域大氣環境質量。
2.4農民生態管理意識淡薄
主要表現為各鄉、鎮沒有形成良好的環境管理維護及運行機制,隨地亂倒垃圾、亂排廢水,過量投放飼料,過量施用化肥及農藥等有害于環境及生態安全甚至食品安全的行為,沒有得以控制,農民片面追求高產,穩產,缺乏合理施肥的意識,用過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及河流的有機成分增多。
3.新農村建設的環境保護對策
3.1加快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城鎮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程,也是遼源市農村環境減壓的有效途徑。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可以減輕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避免環境超載。遼源重點要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發展非農產業,引導農村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減輕對土地資源的依賴。
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同時,爭取財政支持,建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把城鎮建設成為區域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符合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
3.2實施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規劃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業向農村轉移,加強遼源市的鄉鎮環境保護規劃,目前東豐、東遼兩縣相繼建設了工業園區,引導鄉鎮企業適當集中,實行污染的集中控制。促進城鎮環境基礎的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
3.3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加強能源綜合利用
新農村建設中,在全市農村范圍內著重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利用及處理技術,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殖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合理確定養殖業的容量。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面源污染的綜合防治。利用遼源市的在建項目“秸桿”發電,發展沼氣、節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節能技術,加強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實現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
3.4加強環境宣傳力度,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手段,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法規,不僅要強化農村基層干部的環保意識,要對廣大農民進行宣傳,加大對學生環境保護教育,建立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確保環境污染治理經費投入。
4.結論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遼源市的農村環境問題如不及早解決將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解決農村環境問題要從多方面入手,使遼源市的農業得以持續發展,保障農民的健康、生命和財產安全,確保遼源市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科]
【參考文獻】
篇8
根據中、省、市有關安排和要求,區政府組織環保等部門開展了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排查,發現部分單位還存在一些環境隱患,需要認真予以整改。為加強環境污染事故防控,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切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現就進一步加強環境污染事故防控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明確重點,加強防控
按照中、省、市確定的重點防控行業,結合我區實際,將以下單位及其部位作為全區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防控重點。
(一)****藥業股份公司。該公司使用的有毒危險化學品種類較多,儲存使用量較大,原材料庫、硫酸二甲酯儲罐、化學合成車間和廢水處理站均要重點防控。
(二)**理想化工集團公司。重點防控部位有:液氨儲存罐、廢水處理回用系統、造氣工段。
(三)**市天元電化有限責任公司。重點防范部位有:化合工段、尾氣處理系統、硫酸和氨水儲存設備。
(四)**市**藥業公司。該公司已被**區人民法院查封。該公司生產設備中殘留了一部分有毒化學品,如硫酸二甲酯等,車間內有27個存有液氯、液氨的鋼瓶。要重點防范各種反應罐和各種鋼瓶。
(五)***有色金屬公司。重點防范部位有:廢氣處理系統、廢渣堆放場、淬渣水處理回用系統。
(六)中材**水泥股份公司、**水泥廠、**理工學院。重點防范放射源的使用和保存,防止丟失。
(七)**市冠興有色金屬公司。該公司尚未建成投產,要確保環境治理“三同時”到位,污染排放全部達標,投運后重點防范廢氣處理系統、廢渣堆放場及淬渣水處理回用系統。
(八)**市日用化工廠。重點防范部位為氧化苯乙烯車間及其有害化工原料。
(九)石門水庫。石門水庫作為城市備用水源,316國道又從庫區穿過,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會造成污染事故,危及飲用水安全。
二、進一步加強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一)切實加強突發性環境污染防控工作的領導。有關部門、單位,特別是重點防控企業要對本單位的環境安全隱患進行一次認真排查,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防控及應急處置指揮系統建設和應急預案,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故,要確保指揮系統暢道、處置工作得當,不造成大的環境危害。
(二)加強整改,完善防控措施。各重點防控企業在自查的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要進行認真整改。要落實應急處置隊伍和物資,需要設立事故緩沖池或圍堰的必須設立相應設施。
(三)建立健全污染事故互通情報和聯動制度。區政府辦公室及安監、**、衛生等部門和企業、單位在接報和處置化工企業使用危險化學品的單位安全生產事故、危險化學品運輸事故、處置危險廢物和放射源時,應及時向環保部門通知、通報,以便環保部門及時到達現場參與環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和污染監測,指導對污染物的處理處置。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各自的責職配合環保部門處理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及其善后工作。
篇9
關鍵詞:環境污染;治理;新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但是資源匱乏和環境污染也成為了人們不能逃避的問題。1987年,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自此各國開始重視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的協調發展。自然、社會、人三者的協調發展也深入人心。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也逐漸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工程。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是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它既是一項獨立具體的管理工作,又有自己本身的特殊性質。 生物技術作為一項有效的環境污染治理措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在環境污染治理、生物修復技術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隨著技術的進步,對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可利用微生物的共代謝作用進行污染物降解;還可利用微生物誘變育種、原生質體融合和基因工程創建高效工程菌應用于環境污染治理等,這些都是環境污染生物治理的有效手段。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將隨著新理論、新方法的運用而日臻完善。
1 現代生物技術的概況
現代生物技術是應用現代生物科學及工程原理,利用生命有機體來發展新產品或新工藝的一種技術體系。目前生物技術應用到農業醫藥衛生、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并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糧食危機、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國均重視高技術發展的當代,生物技術最被人們看好,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已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技術支柱之一。
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顯著優點,它在對環境保護領域中一直起巨大作用,污染治理提供了條十分有效的途徑。應用生物技術對解決目前日益嚴重的氣體污染、固體污染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它還能在生態修復中發揮巨大的功效。目前利用生物技術治理環境污染,與化學、物理等其他技術比較,環境生物技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反應條件以及無二次污染等顯著優點,能有效的遏制生態惡化趨勢,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物技術是最安全和最徹底消除污染的方法,同時還可以增強自然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是有機廢物資源化的首選技術,將有機污染物轉化為沼氣、酒精、有機材料、蛋白等;能改造傳統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過程的生態化或無廢化。
2 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2.1 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將利用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繁殖的微生物處理廢水的技術,稱為自然生物處理法,該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對廢水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和轉化作用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的處理方法,該技術被認為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污水處理手段,它不但融合了生物自身的特點,如吸附性好、沉降性好和降解能力強等,而且符合生態學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污染狀況的加劇,環境標準的不斷提高,使廢水生物處理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如吸附-降解生物處理技術、厭氧折流板反應器生物處理技術、間歇式活性污泥法生物處理技術、LINDE生物處理技術、升流式厭氧污泥床生物處理技術、廢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等都得到了充分開發[1]。
2.2 生物技術在廢氣凈化處理中的應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術法與傳統有機廢氣處理方法比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技術優點,國內外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對廢氣凈化處理得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美國學者利用微生物代謝凈化工業性惡臭氣體效果顯著,而且不產生二次異臭;德國研究者利用生物膜過濾處理含硫化氫的氣體,硫化氫除去率達90%以上。魏在山等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對橡膠再生脫硫過程所產生的低濃度有機廢氣處理試驗結果表明:生物膜填料塔處理工業有機廢氣是可行的,當運行條件控制適當時,凈化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能夠實現達標排放,且投資省,運行費用低。
2.3 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目前,國內外固體廢棄物常規處理方法主要有固積、掩埋、焚燒,其缺點是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高,在處理的過程中有同時對空氣、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固體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使其成為可用于農田的土壤改良肥料,以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經過生物技術處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可作為作物生長的優質有機肥料,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部分資源化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近年來,國外采用機械快速堆肥工藝,發展用蚯蚓床處理有機垃圾和糞便、處理城市垃圾,不僅可以將城市有機廢棄物轉變為肥效高且無臭味的蚯蚓糞土而且還能獲得大量蚯蚓作醫藥原料,加上蚯蚓體內蛋白質含量與魚類相當,是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優良飼料,可以收到一舉數得之效果。
2.4 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修復中的應用
生物修復是指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維持其原貌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自然凈化能力并強化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使其得以修復。該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存在于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使其完全無害化,從而使污染了的環境能夠部分或完全恢復到原初狀態的過程,它包含有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兩種。
生物修復技術是80年代以來產生和發展的清除和治理環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術,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去除污染環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達到治埋環境污染的目的。生物修復技術最成功的例子是應用投加營養和高效降解菌對油輪泄漏造成的污染進行處理,取得非常明顯的效果,使得近百公里海岸的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此后該技術被不斷擴大應用于環境中其他污染類型的治理。國外對生物修復技術非常重視,研究證明采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物修復技術是治理大面積污染區域的一種有價值的、可行的、有效的和優越的方法。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修復的內涵也不斷豐富,近年來還研發了真菌修復、植物修復以及無機污染物的生物修復等技術。生物修復的種類也日益增多,可分為土壤生物修復、地下水生物修復、沉積物生物修復和海洋生物修復等。
2.5利用生物技術處理塑料、橡膠制品、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等難處理的污染物
傳統的生物處理技術是將自然生長的生物或微生物群體加以馴化、繁殖后再加以利用。它的代謝過程復雜,能量利用率較低,處理速度不太快。因此需要有較好的技術來加以改進。還有許多的廢物不能完全處理好,采用新的技術和生物種類來進行處理、適當加大生物用量和添加流程步驟是改進廢物處理技術的關鍵所在。基因工程就是通過基因分離和重組技術,將人類需要的目的基因片段轉移到受體生物細胞中并表達出來,使受體生物具有該目的基因表達后顯現出來的特殊性狀。達到改進生物物種的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構建的高效菌種來治理污染,尤其是除草劑、殺蟲劑和塑料、橡膠制品等人工合成物質的污染,是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發展的熱點之一,更是未來環境生物技術發展的趨勢所在。
3 結束語
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由于忽視了發展中的環境保護,目前環境狀況十分嚴峻。近年來雖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環境質量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我國成為世界上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隨著細胞融合技術、基因工程技術、分子生物技術等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由現代生物技術和環境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環境生物技術已在環境治理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物技術產生、發展及演變與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生物技術在環境領域的應用有著深遠的發展前景,特別是對于尋求用低成本解決環境問題的發展中國家具有極大潛力。
參考文獻:
[1] 宋金枝, 宋金輝. 生物技術在水污染監測和治理上的應用[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9,(10).
[2] 唐海燕. 環境生物技術的現狀與進展[J]. 科教文匯, 2011,(3).
[3] 葉曉斌,閆韶娟,崔青安等.論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6).
[4] 羅會文.談政府投資項目中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J].新建設:現代物業上旬刊,2012,(3).
篇10
1.我國部分的中小企業,存在著偷排污染物的現象。許多中小型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不惜放棄排污處理,將大量有害排放物在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前提下,直接排入河流、空氣、馬路邊。中小企業的廢物凈化處理成本較高,這些費用的產生會直接增加生產成本,減少企業經濟利潤。而將廢物直接排放的話,則會降低生產成本,給企業帶來較為直觀的經濟利益。因此,在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著偷排廢物的現象。
2.中小企業自身的特性,會驅使企業選擇一些高污染的行業。受到規模限制,中小企業的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很差,因為資金不足、投資規模小、設備受限等因素影響,使得中小企業面對環境污染只能不處理或者簡單處理,造成環境與經濟效益的惡性循環。
3.大多中小企業的環保意識比較薄弱,缺乏成熟的環境污染治理監管機制。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分布在鄉鎮、大城市的周邊郊區等地,這些地區的人們多以直接利益至上,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另一方面,環境治理方面,我國市場上也沒有成熟和健全的監督機制,這間接放任了中小企業的排污行為,使得中小企業環境污染治理長期得不到解決。
4.我國的治理污染政策與污染治理市場化要求的差距。這幾年,環境保護問題在我國越發受到重視,中小企業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也被推到風口浪尖。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治理政策、法規,比如:加大對水污染和廢物處理的投入,對進行處理的企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強地方政府的監管力度等。但是政策的制定與落實仍然會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環境污染治理的部門跨度較大,因此政策貫徹落實過程中效果也會打折。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環境污染治理也逐漸開始市場化,相關的一些政策實施也會影響市場公平性,導致操作沒有可行性。
二、環境污染治理的基本對策
1.切實推行循環經濟走清潔生產之路這幾年,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已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引進和推廣了一大批節約資源、有利于環境治理的新技術,其中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推薦的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環境的技術就有28項之多,為中小企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后盾。從各中小企業應從自身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制定出與自身相符合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具體實施措施,將清潔生產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通過引進新技術,積極實踐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三方統一,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力量。
2.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首先,根據地域環境的特點和生態條件,合理調整企業的產業布局,改變中小企業的分散布局,加快區域內的工業園區建設。其次,要改變中小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降低傳統技術的產品比例,逐漸向依靠技術、創新的降污減耗領域發展,重點開發新型、專用、特色產品,發展高效、節能、無污染等綠色產業,真正做到資源節約、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環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
3.加大環保投資力度這幾年,隨著國際環境保護的發展,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中小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很大努力,環境污染治理水平也得到了較大提高。但是想要實現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政府、企業不但要共同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還要把環境污染治理的硬件設施建設放在首要考慮地位。同時,企業要通過多渠道籌集污染治理的資金,獲得各方力量的政策性扶持。企業自身也要準備一定的資金,用于環境污染治理,堅持生產與治理共同發展。
4.依法加強環境監管。各相關部門要加強貫徹落實《環保法》,落實責任目標,和一票否決制,幫助中小企業真正實現綠色經濟的增長方式轉變。同時,要依法加強對各中小企業的環保監管,對中小企業的監察以降低排放總量為主要檢測指標,督促污染企業改進生產工藝,降低排放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污染現狀,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
5.加強中小企業主和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在群眾中普及環保宣傳,讓大家明白環境污染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鼓勵群眾參與環保監督工作,發動群眾共同參與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