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經濟發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3:4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與經濟發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
生態環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雖然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但兩者并不等同,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被包含關系。將生態環境這一自然科學的概念引入金融領域,與金融這個社會科學的概念相結合,便產生了具有嶄新內涵的金融生態環境這個概念。
從理論上講,金融生態環境是個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態學上的提法對金融環境進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廣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宏觀層面的金融環境,指與金融業生存、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強調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是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狹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社會誠信狀況、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的發展狀況及銀企關系等方面的內容。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則是指某一個區域內的金融生態環境,即某一區域范圍內金融運行所涉及的所有影響因素,其狀況的演化與變革是整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優化的前提和基礎。由此,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義上的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也包括整個金融市場得以生成的環境。與通常的金融市場的概念相比較,金融生態環境更強調金融系統與所處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以及協調發展。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從生態角度看金融發展問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觀念的體現。
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良好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地區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對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提出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的要求。
(一)促進地區經濟與金融和諧發展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國金融生態環境本身基礎差,起點低,加上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觀念下遺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尚遠不能滿足該地市場經濟環境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有些企業利用破產法的不完善,以破產逃避還債,導致銀行內大量壞賬的產生;由于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及其相應的管理系統,銀行在通過借款人信用對貸款風險作合理評估方面還有很多困難;由于會計、審計、信息披露等標準不高,“騙貸”現象依舊屢禁不止;相關的中介行業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買通作假。所以,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達到金融與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適應新形勢下對內、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各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各地區吸引外資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過優惠政策(主要是稅收和土地兩個方面)鼓勵外資到本地進行投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這種在所得稅、土地等生產要素上,對內資、外資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差異的繼續存在將對本國以及本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利,對國家和本地區的稅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經過這二十年的發展,國內可利用的資金總量也達到了相當水平。因此,下一階段的發展就應該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擴大對內開放,逐步實現包括企業所得稅在內的內外資優惠政策體系的并軌,逐步把外資的激勵機制由優惠政策轉變到公平競爭的軟環境上來。而建設公平競爭的軟環境的關鍵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三)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正反饋機制
市場經濟條件下,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能促進區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并且通過金融核心作用的發揮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會推動對區域金融的發展,從而形成兩者良性互動的正反饋機制。因此,應該采取措施,不斷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實踐證明,一個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必然吸引資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把加強和改善本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
三、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對策
(一)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實力
加快本地區經濟市場化進程,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區的市場經濟氛圍,不斷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加快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要根據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和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切實加強和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使地區經濟真正實現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積極深化本地區企業的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完善公司制度建設,特別是要健全財務會計制度,規范財務報表行為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企業贏利能力,從根本上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
(二)健全地區社會信用基礎
健全維護金融債權的法律和執法體系,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和規范交易主體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法律體系,在立法上要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特別是在企業合并、分立、中止等過程中,要突出和強化銀行權益,切實保證債權人權利。建立和完善多種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評價體系,各級有關部門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信用評價機構,制定出統一的信用體系、規范標準和查詢體系,提高信用數據的開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為銀行在考察貸款申請者時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塑“誠實守信”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把強化信用意識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加強全民信用教育,強化道德約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質。
(三)加快地區金融市場建設
要發展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利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借助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樹立區域金融機構的優勢;規范發展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要提升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和誠信水平;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與金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專業化的中介機構的發展,培植一批誠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專業化中介機構,形成良好的中介行業道德風范;要繼續提高審計、會計、信息披露等標準,在向高水平國際標準看齊的同時,結合我國自身行業和企業制度特點,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標準的審計、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同時還需要在標準的執行方面進一步改進,努力保證審計會計準則不論在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中都得以真正嚴格執行。
在建設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地方政府應重視商業銀行在內部評級中對本地區的看法,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評級等級,以此爭取商業銀行在資金調度、信貸授權等方面對自己給予支持。同時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行政務公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規范政府服務收費,取消不合法的收費項目,合并或取消重復設置的收費項目,進一步簡化抵押、評估費用和手續,降低企業經營和信貸成本。
參考文獻:
1、徐亞軍.優化區域生態環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篇2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是國家經濟調整的主要發展方向,今年以來,我國每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業“三皮”縮合利用產值為1985年的14.6倍。但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依然明顯,我國姻鐵、電力、水泥子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以上。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煤炭
根據國家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約束機制。首先,國家重點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將有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高資源生產率、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潔生產企業;重點領域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和機制;全國資源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廢棄物排放顯著削減,初步建立起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國民經濟體系的資源節約型社會。同時,國家將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
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主要依賴量的增長,企業抗風險能力非常差。由于長年開采,對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地質災害、空氣污染、水資源破壞、水質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已經直接影響到礦區的生產生活。煤炭資源枯竭,次級資源、伴生資源大量廢棄。煤砰石山自燃破壞了環境,影響了地下水、土壤土質和空氣等的質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必然會導致資源的枯竭,釀成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業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科技含量。煤炭企業是以煤炭資源為重點的企業,發展原煤洗選、型煤加工,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綜合利用,構建煤一電一建材產業鏈,引進關聯度較高的技術、加大節能技術、節水技術、鏈接技術、新材技術、生態技術的研究應用,用高科技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韋約利用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同煤集團用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積極推進煤炭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同煤集團塔山工業園區的建設模式,具有鮮明的“循環經濟”特點,體現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通過拉長產業鏈,榨干廢棄物,形成閉合的產業鏈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使環境、資源所付出的代價降到最低。在規劃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動,各廠以園區主千道為中軸線,按原材料的來源進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藝合理,系統簡單,功能分區明確,減少環境污染。并設計上按照“以煤為主,多業并舉,綜合發展”的思想,形成以礦井為龍頭,以煤炭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為目的,實現以煤為主,多業并舉的產業鏈。
塔山工業園區的產業鏈構成是:以建設塔山礦井為龍頭,配套建設相應的選煤廠;選煤廠生產的精煤直接裝車外運;選煤廠分選出來的低熱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輸送到4x5萬kW的資源綜合利用電廠發電,電廠產生的余熱用于居民區的冬季取暖,同時建設裝機容量為2x60萬kw的坑口電廠,利用電廠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殲石為原料,建設水泥廠和建筑材料廠;利用采煤過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嶺巖為原料建設高嶺土鍛燒廠。這樣,各個生產單位首尾相聯,環環相扣,上一個生產單位的廢料正好是下一個生產單位的原料,做到了資源的充分循環利用,并且把廢物排放和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將傳統的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單向直線式經濟發展模式,變為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源的反饋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塔山工業園區的建設,將從根本上扭轉多年來大量消耗、大量廢棄、大量污染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為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新路。從經濟效益上看,塔山工業園區具有較大的盈利能力。根據初步制定的園區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園區各個項目全部建成并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可達60億元人民幣,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12.39%,投資利潤率10.57%,投資利稅率14.78%,盈虧平衡點64.7%,12年即可收回投資,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設項目的基準要求。從社會效益上看,塔山工業園區建設將為改變資源型企業的發展模式樹立樣板,做大了煤炭主業,實現了規模化經營;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多元化經營;保證生產接續,促進礦區社會穩定;并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了貢獻。
從同煤集團塔山工業園區的建設,可以看到煤炭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通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和就地循環,走傳統工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篇3
在貴州省各市級行政單元中,遵義市的經濟水平相對較好,其人均GDP僅低于黔中區。近年來,遵義市經濟雖有了快速發展,但因各大鄉鎮企業加大了工礦業發展力度,再加上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該市的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筆者擬通過構建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和生態質量評價指數來對該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生態環境狀況進行評估,數據來源于2001~2010年國家統計年鑒、貴州省經濟“十一五”規劃以及最新《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
(一)遵義市經濟發展狀況評估1.遵義市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從宏觀經濟變量來看,“十一五”期間遵義市經濟產業發展協調度有所優化,見表1。雖然遵義市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但在產業結構方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合理現象,大部分地區都以發展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效益不高,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下,見表2。盡管2010年遵義市第二產業約占GDP的比重為41.8%,但投入和產出不協調,仍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此外,自“十一五”以來,雖然遵義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白酒、能源、材料、“兩煙”、裝備制造、名優特色食品、制藥、化工、竹及竹加工、新興產業等十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但新興產業起步晚,發展緩慢。第二產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水平,對遵義市資源開發、消耗和供需都有巨大影響。產業結構只是從宏觀上體現了遵義市經濟發展狀況,為更客觀評價其經濟發展狀況,需構建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2.遵義市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本研究遵循“可操作性、可測性、可行性、綜合性”的基本原則,從遵義市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出發,在要素層方面選取了生活質量、經濟效益、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五個指標層,在指標層方面共選取了12項指標,分別為基尼系數(B1)、農民人均收入/元(B2)、資金稟賦系數(B3)、波動系數(B4)、工業產值增長水平/%(B5)、GDP增長率/%(B6)、二元結構水平(B7)、霍夫曼系數(B8)、工業結構系數(B9)、經濟密度/元.km2(B10)、財政收入/萬元(B11)、人均GDP/元(B12),用以構建遵義市經濟水平評價體系。(1)權重賦值信息源矩陣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合理、可信,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權重賦值。[4](P88~94)該方法是直接根據客觀環境中的信息進行權重賦值,所以需要掌握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對總體經濟水平的貢獻量,權重與貢獻量呈正相關。要獲得不同指標的貢獻量,就需要對各時間或空間經濟發展因子原始數據建立矩陣,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各指標中提取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和貢獻,對交互指標的貢獻進行定量描述,最終在識別貢獻量大小的基礎上,對各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從而讓權重取值盡可能地客觀、合理,有可比性。[5](P63~68)遵義市共有13個縣級(縣、市、區)行政單元,各行政單元的經濟水平評價指標原始數據不同,根據指標的原始數據。
(二)遵義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是環境管理、人類開發活動、自然條件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區域自然條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種類的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不同生態系統下,適應人類生存的程度,人類開發利用方式也有較大差異,由此帶給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就不盡相同。[7](P21~27)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綜合考慮各項因素,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可靠性。本研究的要素層選取了環境污染、資源占有量、環境破壞、地貌、氣候5項。并從要素層中提煉出了11個評價指標(D1~D11):水污染負荷、大氣污染模數、水土流失占比、石漠化占比、森林覆蓋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積、喀斯特面積占比、山地面積占比、年均降水量、氣溫高于10℃活動積溫。由于前5項主成分的Ed值達到了91.291%,大于一般標準(>85%),所以主因子取前5項,計算特征向量并得到主因子荷載矩陣,再采用EOF法求出因子荷載矩陣。最后根據回歸方程,并作歸一化處理求得各指標的標準權重,見表6。最后采用模糊隸屬度函數求出指標隸屬度,并應用評價指數計算模型計算出遵義市生態質量評價指數。通過表7,可以看出遵義市大多數年份的生態質量評價指數在0.5以上,表明其生態環境質量整體良好,在今后的發展中,遵義市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優勢。
二、遵義市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度
在對遵義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狀況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將構建協調發展度、協調度模型來對遵義市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度進行分析。
(一)協調發展度與協調度模型本研究選用了離散系數表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離散系數表示的是組間數據的離散(或變異)程度,比較的是多組數據的變異度。由于觀察值在數值含義、單位方面的不同,所以比較不同觀察值的大小無實際意義,但是變異系數表示的是沒有單位的比值,所以可對不同單位的觀察值離散程度進行比較。離散系數(C)為標準差(S)與均數(X)的比值,代入標準差計算公式得出離散系數計算公式。
(二)遵義市協調發展度與協調度分析將計算出的經濟發展評價指數、生態環境評價指數代入協調度(CV)、協調發展度(H)計算模型中,即可計算出遵義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的CV、H及綜合評價指數,見表8。
三、結論
篇4
生態建筑環境設計應該是在順應自然、親近自然的基礎上,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可再生性,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及消耗,創造舒適的、親和自然的環境。作為設計者應該以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角度出發,以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進行設計。而不僅僅只考慮形象、美觀的表面現象,生態建筑環境設計是講究整體的、環保的、可循環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思考。
為了實現建筑環境設計的生態化就要保證每個系統的綠色的可持續性,在建筑構建中要盡量的保有生態系統的原始面貌,針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設計,應該積極的采取恢復原貌的方式進行生態的系統重構,減少對周圍建筑環境的影響。綠色生態建筑環境的設計要考慮水環境、能源環境、綠色建材、綠化配置及廢棄物處理等系統。水環境系統。在設計時采用雨水收集器和室外污水處理循環再利用系統。可以把收集來的雨水進行處理轉換成灌溉用水,衛生清潔用水等,室內外采用節水器具和設施。能源系統。積極鼓勵借助自然環境使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源等。風能就是依據地區氣候采用風車利用自然風力進行發電,沒有污染、可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太陽能主要是利用太陽能光伏板收集將太陽輻射能,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轉換成熱能加以利用。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并且資源豐富,既可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污染;地熱能源是利用地球的熔融巖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來進行發電的,還可直接利用地熱水進行建筑供暖、發展溫室農業和溫泉旅游等。地熱能屬于潔凈能源,是可再生性熱能。綠色建材。
建筑物室內涂料盡量避免無機化合物涂料的使用,采用無毒、無污染、無害、無揮發性、無放射性的材料,減少因使用有害材料造成的對周圍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危害。如使用環保涂料、硅藻泥、壁布、壁紙采用由自然原料制造的無害化物質。盡量使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并致力于可持續材料的創新。綠化配置系統。綠化布局合理,規劃時要考慮因地制宜,從該地區所處的地形、地勢和周圍環境的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氣候、植被、物種的特性進行設計。在設計時要注重綠化的層次感、人文景觀性、地區風格與建筑物相融合。考慮植物造景及綠化的容積率,有效的增加三維綠量,以景觀綠化的社會生態性及自然生態性出發,堅持生態為主體,以人為本原則,發揮綠化配置系統在生態建筑環境設計中的更深層次的作用。廢棄物處理。主要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并回收、提煉、再循環利用,有效控制生活垃圾的污染,進行無害化處理,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原貌。
2.生態建筑環境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
生態建筑環境設計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層次階段性,在想法上可以拓寬思路,但在規劃設計的具體上應該考慮人們在接受新的設計,新的產物,新的形式等各方向的可預見性。人們在對新事物的認識接受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生態建筑環境設計也是這樣。比如早期的居住環境的規劃設計,除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實用功能外,還采用了供人們休閑、娛樂的庭院設計。當涂料成為居室裝修材料時,墻面噴涂材料采用具有顏色傾向的裝飾時,漸漸被人們所認同的接受形式發生相應的習慣性。因此,生態建筑環境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具體的實踐中慢慢實現,創新性的設計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及規劃策略。適用于現今的創新性設計是與未來設計相過度的基本形態。未來生態建筑環境設計是人類對社會回饋的一種實踐性,也是未來社會所需要創造的一種特定表達的方式,并具有一定的探索及不確定因素。
3.結語
篇5
論文摘要: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實現現代化過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縱觀全世界各國經濟,尤其是大國的經濟史,毫無例外的都是通過工業化進程實現經濟起飛的,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例外,從建國伊始到改革開放,再到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其經濟增長軸心一直是工業化。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在新型工業化的大環境下,貴州省推行新型工業化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難題。
論文關鍵詞:新型;工業化;貴州;意義;問題
一、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現狀
自十六大以來,我國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業化,很多的學者和專家都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實踐中尋找符合本省的發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學者李毅中(2008)認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和國家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肩負著實施這一戰略決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途徑。學者李泊溪(2003)認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當代的信息,實現跨越式的國家發展戰略,完成工業化。
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我國要實現工業化的新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余、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二、貴州省新型工業化發展現狀
在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很多省份已經將地方產業集群戰略作為其區域或產業組織政策的重要內容。我國國內很多學者都已經研究探討了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和戰略意義及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并對實施新型工業化提供很大的參考價值和比照價值。在2007年4月召開的貴州省第十次黨代會上,省委提出了實施“環境立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要求在考慮經濟發展的同時,謀求環境生態效益的協調。如何在享受產業集群帶來的產業經濟效率的同時,又能實現較高的環境生態效益就成為了關鍵。而循環產業集群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本課題將探討通過發展循環產業集群模式以突破貴州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障礙。作為后進與后發優勢省份,重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建設制造業體系與重化工業基礎是貴州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對能源等戰略資源消費影響最大的時期。如何在能源等資源供應日益緊張,以及生態環境約束下實現重工業化、并向新興工業化轉型,是貴州省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 轉貼于
在全國新型工業化高速發展的形勢下,貴州要迎頭趕上,必須超常規地實現跨越式發展。要補初期工業化的課,循序漸進地發展基礎產業和某些一般加工工業,特別是貴州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為跨越式發展創造條件。同時,要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貴州目前發展新型工業化應該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資源及優質輕工產品基地,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裝備制造業基地,以促進工業集群式布局,有序發展產業園區。貴州省環境脆弱,可耕地資源稀缺,山區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土地貧瘠,生存條件差,長期實踐反復證明,靠發展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沒有出路的。對于農業人口占全省70%的貴州來說,數量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省內無法就地轉移,農村扶貧和農民增收無法根本解決,必須依賴于發展壯大工業,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鎮就業能力,擴大服務業整體規模和服務領域,通過工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促進三次產業加速發展,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互動發展。
三、貴州省發展新型工業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本世紀初,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進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進展,但是西部地區的進展明顯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貴州的發展水平就更為低下。目前貴州的工業化面臨著許多困難和障礙,貴州要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必須推進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發展。
(二)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貴州目前的發展現狀及應該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突破目前新型工業化的障礙,使貴州在不以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前提下,順利推進乃至實現貴州的新型工業化。
(三)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應該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貴州省的工業科技含量不高,且貴州省信息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且沒有使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貴州省發展新型工業化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四)貴州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將我國推行新型工業化的政策體制落實,并按照貴州省現有的經濟狀況和工業發展狀況,更快更好的發展我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黨的十六大報告的要求,使貴州省的工業走上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篇6
寫作科技小論文,開篇引題,顯示了研究問題的實在性,激發讀者順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學撰寫的《一道容易解錯的力學題》一文,作者開頭就擺出了一道同學們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錯的力學題,并將錯誤的解答過程陳述給讀者,引起讀者的強烈的興趣,而急于讀完全文,以知道這道題究竟錯在何處。
2、揭示背景法
將研究的問題,放置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讓讀者在較高的層次體味其研究的意義乃至方向性。如《鄉鎮工業環境污染防治對策》一文是這樣開頭的:“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使農村經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在一些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伴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影響日益突出。
這一開頭就將研究的問題與命題的發展趨勢,當今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影響緊扣一起,使人們認識到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許多爭鳴、糾錯的小論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讓人們驟然心驚,曉知解決問題的緊迫性。
4、概述論點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將主要觀點集中呈現給讀者,給人一種整體感,這無異于交給讀者一串鑰匙,往下閱讀便是嘗試去打開一扇扇大門。
5、設置疑問法
設置疑問主要是給讀者留下懸念,讓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迫不及待地關注研討的問題。
以上是寫好科技小論文開頭的五種方法,值得說明的是開頭的方法不勝枚舉,且各種方法常常是有機結合,滲透并用。
四、分述要點
經驗材料繁多復雜,怎樣使它們井井有條地統一于中心論點呢?在小論文的主體部分,采用分條論述的方法,往往得心應手。這種寫法的好處是條理性強,層次清楚,給人全面深刻的立體感。當然,每個觀點,都必須是深思熟慮的結晶,概述性要強,客觀性要強,創新性也要強。
文章開頭處于定調的特殊位置,歷來為寫作者們重視。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則雜亂浮泛”。開頭部分雖短,卻是全篇的有機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緒和對眾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筆之前必須對全篇有總體把握。
科技小論文的開頭,不一而足,并無固定的格式,但卻有章法可循,這就需要對各種開頭的技法細加領悟,根據寫作實際靈活運用。
1、例題引路法
寫作科技小論文,開篇引題,顯示了研究問題的實在性,激發讀者順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學撰寫的《一道容易解錯的力學題》一文,作者開頭就擺出了一道同學們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錯的力學題,并將錯誤的解答過程陳述給讀者,引起讀者的強烈的興趣,而急于讀完全文,以知道這道題究竟錯在何處。
2、揭示背景法
將研究的問題,放置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讓讀者在較高的層次體味其研究的意義乃至方向性。如《鄉鎮工業環境污染防治對策》一文是這樣開頭的:“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使農村經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在一些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伴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影響日益突出。
這一開頭就將研究的問題與命題的發展趨勢,當今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影響緊扣一起,使人們認識到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許多爭鳴、糾錯的小論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讓人們驟然心驚,曉知解決問題的緊迫性。
4、概述論點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將主要觀點集中呈現給讀者,給人一種整體感,這無異于交給讀者一串鑰匙,往下閱讀便是嘗試去打開一扇扇大門。
5、設置疑問法
設置疑問主要是給讀者留下懸念,讓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迫不及待地關注研討的問題。
以上是寫好科技小論文開頭的五種方法,值得說明的是開頭的方法不勝枚舉,且各種方法常常是有機結合,滲透并用。
四、分述要點
篇7
參考文獻的寫作能幫助讀者研讀更多的原始資料,本文針對水資源論文參考文獻的標準寫作格式案例來給大家作參考,關注學術參考網可以查看更多優秀的論文參考文獻,來看看小編整理的文獻,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水資源論文參考文獻:
[1]馮尚友,劉國全.水資源持續利用的框架[J].水科學進展,1997,8(4):301-307.
[2]馮尚友,梅亞東.水資源持續利用系統規劃[J].水科學進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資源持續利用的特性與原理[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4):458-465.
[4]馮尚友.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傅春,馮尚友.水資源持續利用(生態水利)原理的探討[J].水科學進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鳴,等.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的插值模型[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5):610-615.
[7]李繼清,張玉山,王麗萍,等.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配置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3):41-43.
[8]樓文高,劉遂慶.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神經網絡方法[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煥杰.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6):89-92.
[10]陳守煜,柴春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模糊可變評價方法[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7,27(5):1-5.
[11]吳季松.用循環經濟理念創新水污染防治對策[J].中國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環經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及對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1):11,34.
[13]宋超,呂娜,欒貽信.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資源循環利用與經濟發展和諧度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水利,2010(6):37-40.
[15]謝繼鋒,胡志新.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水資源利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8):259-262.
[16]陳琨,姚中杰,姚光.我國實施水資源循環經濟模式的途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5):120-121.
[17]馬忠玉,蔣洪強.水循環經濟與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J].生態環境,2006,15(2):416-423.
[18]張凱.水資源循環經濟理論與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資源循環經濟發展與創新體系[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6(3):293-297.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10年中國水資源公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水資源論文參考文獻:
[1]張利平,夏軍,胡志芳.中國水資源狀況與水資源安全問題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02:116-120.
[2]閔慶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水資源安全與對策[J].資源科學,2002,04:49-55.
[3]夏軍.華北地區水循環與水資源安全:問題與挑戰[J].地理科學進展,2002,06:517-526.
[4]鄒波,安和平.貴州省水資源安全問題及戰略性對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劉斌濤,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資源時空分布格局及綜合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4,03:454-465.
[6]李鋒,王春月.虛擬水貿易視角下的水資源安全研究綜述[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49-54+91.
[7]夏軍,劉孟雨,賈紹鳳,宋獻方,羅毅,張士峰.華北地區水資源及水安全問題的思考與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4,05:550-560.
[8]焦士興,李俊民.中國水資源安全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2:26-28.
水資源論文參考文獻:
[1]蘇明,王敏,張振卿等.中國水資源費政策的現狀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財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鵬程,孫長學.對我國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的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國新等.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152-157.
[4]許曉萍,王留軍.節水型社會差別水資源費征收模式探析[J].水資源保護,2013,29(3):87-90.
篇8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區,左江
生態保護區一般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具有保護水源、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以及確保人類物質支持系統的可持續性等特殊功能。 [1] 但是隨著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日趨增長的人口數量,給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帶來沉重的壓力。如何能使保護區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夠相互協調發展。文章以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實例加以分析,提出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建議,這為實現保護區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1、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1.1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按傳統開發模式,只注重經濟產值增長,而忽視為經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資源代價。認為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承受環境污染的代價。如國際流行的發展指標GNP就沒有資源環境代價的體現,導致對發展衡量嚴重失真。許多國家經濟發展歷程都是走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之路。采取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隨之資源和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制約開始顯現。發達國家上世紀工業化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調、溫室效應等等。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環境所而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己走不通了。不保護環境資源,經濟就無法長久發展。因此經濟要想取得持續、穩定、高速的發展,加強對其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有序的開發利用資源是其經濟發展首要前提條件。
1.2 經濟發展是環境保護的必要保證
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環境保護的必要保證條件。如果停止發展經濟,單方面保護環境資源,即所謂的“經濟零增長論”,那將因噎廢食。 [2] 改善和優化環境需要物質上、經濟上和技術上的支持,經濟發展可以為環境資源保護提供足夠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只有發展經濟,才能增強解決環境保護的能力。當然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用環保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
推行清潔生產,解決結構性污染,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
1.3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并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加強環境保護能夠淘汰落后生產力,發展先進生產力,而發展先進生產力則會更有力促進環境保護,因為良好的環境質量只有在適宜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秩序條件下才能達到。要堅決杜絕不顧環境承載能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錯誤做法。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弱,而在長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又存在著資本驅動型、資源消耗型的特點,經濟增長與資源保障、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只有走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期、穩定的發展。
2、生態保護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產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
生態保護區資源豐富多樣,質量優良,給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受到外界干擾時,恢復能力較弱。一旦無序開發破壞,即發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現象,難以自然恢復。我國長期采用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高投入,低產出。造成了對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排放出了過多的污染物質,也加重了對環境的負擔。
2.2人口不斷增長和環保意識薄弱
環境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又是發展生產的物質來源。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當人口不斷增長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質也將激增。當發展難以滿足需求時,勢將無計劃、無序向自然環境索取資源,經濟在以環境被破壞為代價中求發展。加之生態保護區所在地一般處于偏僻位置,經濟相對落后,人們普遍環保意識比較薄弱,發展經濟往往成為首要選擇,這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2.3經濟落后的約束造成地方保護主義
我國很多生態保護區所在地經濟不發達,部分地區居民還處于貧困之中。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更多的考慮是如何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可能投入更多資金來加強環境保護。同時經濟落后的約束容易造成地方保護主義。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當地經濟,提高GDP產值,確保自身的經濟利益。大量招商引資,引進一大批技術水平低、污染大的企業。這樣往往導致有限資源大量耗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4 環境保護制度缺少創新和補償機制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的一種導向就是: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消費者和企業則是制度的被動的遵守者,缺乏自覺遵守制度的創新和補償。一旦制度出現了漏洞或監管不力,就會出現鉆政策的空子情況。這說明現行部分環境保護制度確實需要完善與創新,如有嚴格的約束制度,一旦企業或個人的違約成本超過收益,在面臨著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上,企業或個人必然會作出理性的選擇。可見,增加主體的違約成本是制度創新的根本點。同時,環境破壞對企業而言只是一種外部不經濟性,短期內常常對企業的經營狀況不產生直接影響,因而企業缺乏對環保技術需求和對環保改造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實現環保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位于廣西南部,地理位置位于21°51′N~22°58′N.106°38′E~ 107°36′E之間。保護區區域包括寧明縣的馱龍鄉、城中鎮和明江鎮,總面積為35677.65公頃。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是以寧明縣的花山巖畫為中心,包括珠山、龍峽山、達佞山、高山五個巖畫點及其周圍的區域,核心保護區面積為210公頃。保護 區地區生產總值現行價2004年53469.9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04元,其中: 第一產業產值22283萬元,占生產總值的41.67%,第二產業產值16952.5萬元,占生產總值的31.7%,第三產業產值14234.4萬元,占生產總值的26.62%。該區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隨著當代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漸發展,它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3] 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保護區內的花山巖畫為國家的重點保護文物,目前正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多是土壤稀少、亂石散布的石灰巖生態脆弱區,石材豐富、植被稀少是該區的一大特色,過度開發會引起整個區域的生態破壞。為了實現環保與經濟和諧共生發展,長期以來,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花山巖畫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化廳委托編制的“花山巖畫文物保護規劃”; 廣西環境保護局正在調查、研究編制“花山巖畫風景名勝區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建設廳主持編制的“廣西花山風景名勝區花山巖畫核心景區保護規劃”。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了對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將有效促進保護區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經濟會可持續發展。
3.1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轉變傳統的生育觀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長,同時相應要提高人口素質。目前保護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提高人口素質,可以增加他們工作的機會,有利于促進保護區的經濟發展。其次可以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通過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增強農民的產業技能、務工技能和創業技能,能很好地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壓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質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資源的盲目和破壞性利用,擴大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
3.2發展相宜的產業,進行保護性開發
進行保護性開發,是實現保護區環保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如果單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單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去談發展,最終都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環境與產業發展有著極高的相關度,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會間接影響環境系統。在對保護區進行保護性開發時,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利用生態環境和文化獨特優勢,發展相宜的產業。對那些低效率、易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應該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自覺發展生態產業,打造出一批有優勢的主導產業,這不僅有助于恢復生態循環和減輕環境壓力,同時還促進經濟的發展。目前,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以打造“花山巖畫”為品牌開展壯文化生態旅游、以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的發展、依托豐富“四棵搖錢樹”資源加工業的發展以及新技術澎潤土采礦等,這些主導產業的選擇和進一步發展是變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3.3創新環保制度,對經濟結構實行戰略調整
將經濟激勵與約束機制引入環境保護制度,運用價格與利益機制給經濟主體提供充分的激勵,實現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論文參考網。對經濟結構的戰略轉移實行調整,淘汰落后生產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綠色消費,發展先進的生產力。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必須堅決摒棄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左江壯文化保護區內的主要工廠布局在馱龍和縣城,工業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別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廠正值榨季生產高峰期,工廠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萬噸,使明江水質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顯超標。因此,政府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嚴禁工廠企業超標排放。取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對重點資源開發區要施行強制性保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要施行積極性戰略,加速區域生態質量的恢復和生態環境重建。論文參考網。重點發展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征的綠色生產力。
3.4提高環保的技術水平,加強環保意識
加大環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斷提高環保的技術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開發、推廣和應用先進適用的生態“友好型”實用技術。論文參考網。集中力量研究開發一批對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提高可持續發展技術水平和能力。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高新技術,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開展清潔生產為重點的工業污染綜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潔生產發展道路。
要以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生態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使群眾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參加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環保部門要通過綜合協調和統一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環保監督管理體系。實施綠色GDP,力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樹立環保整體觀念,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徹底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參考文獻:
[1] 周國富.草海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調整之生態經濟對策 . [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1-5.
[2] 廖赤眉,嚴志強等 .可持續發展導論.[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篇9
關鍵詞:農村金融;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830.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1018201
1 農村金融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作用
1.1 農村金融促進鄉鎮和私營企業的發展
通過農村金融信貸的支持,中小型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利用獲取到的資金發展起了自己的業務。隨著規模和業務擴大,以及為了滿足適應市場化和國家化的需要,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小城鎮建設,從而帶動了企業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歸功于農村金融的支持。
1.2 農村金融帶動了農村信息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在“三農”的開展過程中, 引進農業所需要技術、購置優良品種和進行農用設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術人員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隨著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將給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產業化的步伐。
1.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農民需要農村金融來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和生產
農民發展農業、養殖業以及擴大生產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資金的來源就依靠農村金融來解決。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僅僅滿足于以往的貸款和還款業務,更加傾向于更豐富和方便的服務,比如:結算業務,投資業務等等。農民的生產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與農村金融有直接的關系。
2 農村金融發展和改革的建議
2.1 大力發展新農村經濟,實現農村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的均衡發展
金融和經濟發展是離不開,是一個整體,經濟決定金融,沒有一個個的經濟體,金融就很難發揮其作用,因此,農村金融服務滯后的現象,只有不斷地通過在供給中創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給,才能真正的解決這一問題。
2.2 建立和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根據農戶和企業發展多層次性和多樣化的要求,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競爭性的多層次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允許農發行逐步開展信貸以外的咨詢、項目融資、企業并購等金融業務,以增強其盈利水平,催進其可持續發展;開發適合新農村建設所需金融品種和服務,使農村金融資源總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貸款的風險管控機制,遵循信貸資產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通過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農村金融機構協同運作,能夠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2.3 優化農村金融信用環境,為農村金融健康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
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農村金融環境建設,切實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好的服務;強化農村信用制度建設,建立守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罰機制,為農村信貸風險控制提供依據,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建立更加靈活的擔保機制,為貸款發展農村經濟掃除障礙。
2.4 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在農村金融市場多元化、競爭性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其作用,同時要重視民間金融的規范和引導,加強有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放寬市場準入提交,杜絕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3 結語
總之,只有不斷的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和發展適合新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才能更好的為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滿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魏雅麗. 中國農村金融成長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篇10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
一、“十一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實力成倍增長、自身素質不斷提高、社會貢獻日益顯著,為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從企業數量和資金規模上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登記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年均增速高達14.3%,已經超過840萬戶,成為我國最大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注冊資金年均增速達到20.1%,總額超過19萬億元;從對外貿易來看,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總額超過4500億美元,高于國有企業出口總額1倍以上,5年漲幅超過200%;從稅收貢獻來看,2010年全年,中小企業完成稅收總額11,173億元,5年年均增速達22.2%,分別高于全國和國有企業2個百分點和12.7個百分點;從新增就業來看工商管理論文,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8億,較2005年底增加6000萬人,年均增加1200萬人,年均增速超過9%,成為我國吸納擴大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1]。
“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迅速崛起,現出了無比強大的活力和競爭力,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擴大出口和社會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和發展機遇
(一)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
“十一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近年來,中小企業遇到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日漸嚴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企業面臨較大風險
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發達國家為刺激經濟采取了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將在較長時期內助推匯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一些國家為拉動內需、增加就業,而持續強化貿易、投資和金融保護,不斷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這些都將對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困難和風險。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出于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慮,對來自新興發展中大國的投資和收購兼并活動,特別是對能源資源領域和重要產業的跨國并購采取了諸多限制措施;對部分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購買先進技術和設備有選擇性地進行了封鎖和限制,這些將對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以及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加速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2.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整體效益下滑
多種成本上升因素疊加,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了一些中小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出現虧損。一是原材料價格等生產經營成本大幅上漲。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已經來臨,居民的生活資料價格不斷在上漲,企業的生產資料也在大幅漲價論文格式模板。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資源的購進價格一路攀升,給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壓力。二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型中小企業造成了巨大壓力。近幾年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每年都在升值,而美元又在不斷貶值,這讓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外向型中小企業面臨著重創。比如溫州的這些企業原來每年的毛利還能達到7%-8%,現在已經降到1%-3%。人民幣每年2%-3%的升值,實際上已經造成50%的民營企業面臨破產。三是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低利潤”的情況下,還面臨著員工加薪的巨大壓力。新《勞動合同法》又明確規定合同期滿員工不再續簽合同要給予經濟補償,加班費用和社保繳費也有所增加,這無疑又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加重了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負擔[2]。
3.生產經營資金短缺,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出口受阻工商管理論文,國內市場尚未開發,使得產品庫存加大,現金無法回流導致生產經營資金緊張,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加大。另一方面,融資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受銀行信貸緊縮、貸款實際利率上浮等影響,加上國內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各大銀行相應增加了對貸款的管控,普遍減少了對企業的授信額度。而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擔保貸款條件的廣大中小企業無疑成為了信貸擠壓的對象,更加提高了獲得資金的難度。
4.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使中小企業難以適應
隨著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節能減排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迫使企業必須安裝必要的環保設施和實行清潔生產。這些政策從長遠來看是利國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圍廣、適應期短,疊加效應日益明顯,短期內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效應較大。加之我國中小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從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環保節能政策的實施使這些企業面臨著兩難境地:不調整、不轉移,就面臨原所在地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和產業發展政策的制約;調整、轉移,又難以與原有產業集群、產業鏈條相銜接,要在新的經營場所重新組織產業鏈配套,成本反而會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地區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達到節能減排目標而采用了不合理、不科學的強制措施,迫使很多中小企業不得不停業甚至關閉。
(二)“十二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但發展的大勢不會改變。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展現出了許多利好消息和發展機遇,同時也對企業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十二五”規劃建議》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因此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也是廣大中小企業的必由之路,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十二五”規劃建議》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戰略,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建議》突出強調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這對于突破中小企業發展瓶頸,激發民間投資的巨大潛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論文格式模板。《建議》指出要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區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工商管理論文,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大做強。這對于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國的中小企業已經站到了新的起點上。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小企業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展望“十二五”,中小企業一定會成為轉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三、“十二五”時期推進我國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向依靠技術創新轉變。
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關鍵是要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表明,企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難以抵御市場的沖擊,更難以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依靠技術創新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一是要提高原始技術創新能力,在參與國際競爭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技術領先。有條件的企業要注意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趨勢,著力開展前沿技術、基礎性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搶占科技制高點。中小企業要走“專、精、特、新”的差異化創新道路。要以開放的思維構建各類創新平臺,用好社會各類創新資源,開展產業聯盟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提高創新速度和效率。二是要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國際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經濟仍保持快速發展,這為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供了有利環境。當前,要認真總結鋼鐵、家電、通訊、電子等行業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經驗,強化企業間的合作與政府部門的協調,真正實現在引進中學習、在學習中趕超,形成自主核心技術和生產能力。三是要不斷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具有投資少、工期短、見效快、避免重復建設等優點。今年,國家將繼續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并將中小企業納入到了支持范圍。企業要抓住難得的政策機遇,用足用好技改政策,把技術改造的重點放在產品結構調整、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裝備智能化、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將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和加強管理有效結合起來[2]。
(二)實施人力資本戰略,推進企業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或滿足于依靠廉價勞動力來維持企業的生存,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更多地轉向依靠知識特別是員工素質提高來實現企業快速成長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當前,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型,最為關鍵的是突出培育造就高素質管理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需要更新觀念,不斷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質和戰略決策能力,探索適應知識型企業管理的有效模式。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需要不斷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工商管理論文,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寬容失敗,鼓勵創新論文格式模板。培養高技能人才需要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員工培訓,開展全員創新活動,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農民工問題,要加強就業前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新生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同時,要尊重員工的勞動,實現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
(三)發展低碳經濟,推進企業向綠色發展轉變。
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是氣候變化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各國都在強調將經濟發展納入生態系統,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走綠色發展道路,要求企業承擔更大責任。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當中,要實現集約、高效、無廢、無害、無污染的綠色發展,關鍵是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當前,企業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從產品設計、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入手,積極開發和運用綠色低碳技術,致力于打造綠色產品生產鏈,將節能減排與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統一的最終目標。
(四)鼓勵金融創新,推進構建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
構建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國家要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小型金融機構,鼓勵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機構;制定審核標準,嚴格審批程序,逐步允許民間資本控股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在加強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引導地下金融公開化、規范化;鼓勵金融創新,穩步推進小企業短期融資券和集合債券融資,積極探索試點股權投資基金,鼓勵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并購基金發展;加快發展信用擔保、產權交易、審計評估、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探索融資超市、網上融資服務等多種模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便利。同時,國家要結合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適應于中小企業貸款特點的銀行體系,引導和鼓勵大型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增加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貸款,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健全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工商管理論文,拓寬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3]。
(五)加強政策扶持,推進營造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服務平臺,推動各類實驗室和測試中心向中小企業開放,暢通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對接渠道;進一步改善創業環境,推動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擴大創業輔導范圍;改進中小企業稅費政策,繼續調整和降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減免新建小企業和個人創業的稅賦,制定針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稅費優惠政策,進一步清理各種行政和事業性收費;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重點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通過吸引更多相關中小企業聚集,不斷完善和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以小企業大協作、小產品大市場為特點的產業集群;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有序競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條主線,也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更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重大轉折。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主動作為,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快自主創新,切實推進節能減排、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發展成為新經濟形勢下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張厚義、明立志.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郭朝先.中小企業發展問題與發展方式轉變[J].稅務研究,2009(8).P:3-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