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專業就業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科學專業就業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科學專業就業現狀

篇1

從20世紀60至70年代,西方各國都陸續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是否能順利就業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甚至于在德國出現了“慕尼黑就業模式”,韓國政府也專門成立了“勞資共同再就業支援中心”,英國高校一般都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部”,在法國,高校就業指導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方向指導,更是被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些就業服務模式和政策的出現,在解決再就業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同時這些實踐也豐富了就業問題的理論研究,但其主要是針對本國國情進行的就業探討。

在國內,自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以來,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不到100萬人,而近幾年畢業生人數卻已是多出數倍,所以基于我國的大學生就業研究也已經形成氣候,并在借鑒他國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較有針對性的對策,如針對區域畢業生的,還有專業性畢業生的就業途徑指導,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針對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下的區域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卻少之又少,綜觀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發現其研究的核心焦點要么是新媒體的理論研究,要么是單純的就業研究,缺乏與其他學科融合;同時研究缺乏創新,所以,在此基礎上去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迫在眉睫的。

二、研究必要性分析

(一)面對就業難狀況,一些高校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不能取其所長,規避一些媒體環境所帶來的虛假、失真信息,讓我們意識到進行新媒體環境下的區域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的重要性,這可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一個安全、便捷、有效的就業環境意識。

(二)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在近幾年內成翻倍增長態勢,面對嚴峻的就業態勢,有必要挖掘當下的新媒體環境,利用其優勢,對高校就業進行積極的影響。

三、研究內容及對策建議

(一)新媒體的發展現狀

1、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一般認為“新媒體”就是指繼報紙、電臺、電視臺之后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應是一個常提常新的概念。其主要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互動性、開放性、虛無性和隱蔽性等特征。

2、新媒體的發展現狀:我國目前新媒體發展已初具規模,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也日益豐富,其存在方式也是無孔不入的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價值觀念以及文化構建。

(二)新媒體環境與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

1、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

(1)就業現狀調研:近年來,河北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實際調查了解中發現,很多畢業生有超過百分之三十的人均需要經過二次就業或更多次的尋覓才能找到比較適合的工作。還有許多畢業生則進入企業或通過自主創業來實現就業。由此可見,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態勢格外嚴峻。

(2)就業問題分析

①區域就業市場的不完善,目前我國的區域高校就業工作是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是由公安部門管理,而人才市場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再加上一些地區還有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就業市場不完善,致使有些畢業生擇業受到限制。

②高校服務職能的不重視,大多高校只進行就業政策、就業信息方面的指導,服務對象也只限于畢業生,而忽視對大學生職業規劃、職業前期準備的指導,高校的就業服務職能有所欠缺。

③高校招生態度的不科學,很多高校,采取一律擴招態度,為了高錄取率,根本不考慮所招專業是否與社會需求合拍,造成很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④高校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很多高校不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節和進行學校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造成專業結構同化和課程類同現象,致使教育資源的浪費嚴重,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

⑤高校人才培養的不合格,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本學院學生的就業率,一味的鼓勵學生考研,學生的實習也只是走個形式,在人才培養上根本沒有考慮和重視要與市場、與學生專業能力掛鉤。

⑥畢業生擇業觀念的不務實,有一部分畢業生因為一直帶著大學生的光環,當走出校門時總是將自己和基層人員主動分開,以致在找工作上也是趨高拒低,不夠務實。

2、新媒體環境為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機遇:新媒體較強的時效性、互動性、開放性所擁有的極強傳播能力,使其成為高校就業信息的重要平臺,大學生借其獲取就業信息更為方便、暢通。

(2)挑戰:新媒體的虛擬性、隱蔽性所導致的極強無屏障能力,使其成為高校虛假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學生在虛假信息面前應該有清晰的辨識度。

(三)新媒體環境下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策研究

在新媒體環境背景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這也是高等院校自身改革的大好時機。

1、完善專業體系:面對新媒體媒介形態的急速蔓延和影響,要從源頭上抓起,切合經濟和媒體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調整和設置專業,要符合市場需要,要考慮到學生的就業狀況。專業設置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就業市場需求相結合形成自身獨特的專業體系。

2、創新培養模式: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不應閉關鎖國,而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實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并隨時與人才服務中心聯系,不盲目招生,不不盲目培養,這樣既有利于了解單位人才的標準、市場的需求,也有利于拓展學生就業渠道以及及時調整辦學思路和模式。

3、加強資源設施:在新媒體環境下,以相應的配套設施,發揮其積極作用,將其作為主要的平臺之一,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

4、強化就業指導:就業指導要貫徹學生大學四年的始終,尤其是在新媒體這樣一個常提常新的環境下,更應注意從新生入學開始,就開展生涯規劃輔導系列課程,并重視學生的每一次見習和實習機會,并充分利用本校的新媒體資源,完善畢業生的就業信息內容,建立就業信息檔案網絡平臺,加快畢業生就業網絡化進程。

5、健全就業市場:政府有關部門應進行及時溝通、有效工作,保證畢業生的就業便利,同時也應規范就業市場,保障真實信息的基礎上營造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安全、便捷、有效的就業市場環境。

6、改變擇業觀念:畢業生自身也理應放棄以前的象牙塔光環,在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思維下,務實而又靈活的面對工作。

篇2

關鍵詞 研究生 職業生涯 規劃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tatus and Education Exploration of Graduates

JIAO Ke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graduat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uggest that i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graduat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correctly; deepen graduate self-awareness, highlight the crucial role of mentors;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guidance.

Key wordsgraduate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曾經研究生就業猶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形勢十分樂觀。但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研究生數量劇增,而勞動力市場需求基本不變,造成社會結構性失業,使原本處于人才高端的碩士研究生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從這一點看,就業形勢的變化是引起研究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但諸多研究表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就業過程中研究生自身的不足,如,只重視專業的學習,對職業自我認知和職業世界知識等了解不足。沈長月、陳奎(2010)在研究中指出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知識的積累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斷層以及教學理念的錯位,或許是就業困境的根源。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各大高校進行職業教育、就業指導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研究生要解決自身就業問題,有必要進行職業規劃。同時,高校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研究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加強就業指導。薩柏將職業生涯規劃劃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研究生恰好處于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職業探索階段及確定階段。

1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內容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研究生根據個人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總結和測定,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以及制訂相應的工作、培訓和學習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現職業生涯目標。①由于研究者依據理論基礎不同,及研究成果還相對不足,到目前為止,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對其內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綜合來看,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包涵以下兩個基本內容:

1.1 學業生涯規劃

學業生涯規劃是指為勝任一份工作所制訂的各種提高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計劃。②其主要內容包括:研究生生涯規劃的基本方法;合理安排,開展自己的主要任務;做好研究生期間的時間管理;適用的學習策略等。眾所周知,自身知識和技能水平將直接影響以后的職業發展,因此,做好學業規劃是科學合理職業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職業生涯規劃

設計一份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自己確定其最佳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個人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找到一份適合自己資歷條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我,認識環境,提高其職業意識,明確一生的發展方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具體來看,主要包括:

(1)職業意識。研究生這種意識是顯性的、慎重的,能主動地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進行較為全面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感知。由于在報考研究生時對未來職業方向的再次選擇,所以是本科階段職業生涯規劃的延續。(2)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愛好、技能、情商、智商、價值、需要、思維等作出全面而準確的認知。③在自我認知與職業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中,霍蘭德的職業性向理論影響較大。霍蘭德的理論認為可以將人分為現實型、研究型、社會型、傳統型、企業型和藝術型共六類,職業環境也可以相應地分為相同名稱的六大類,霍蘭德并對它們的匹配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認為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的匹配是形成職業滿意度、成就感的基礎,人們會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環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價值,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責任。④自我認知是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是影響職業實現的內部因素。(3)社會環境。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環境,主要包括社會政策、社會需求、個人的生活習慣、地域要求等,⑤其中社會需求是最重要的職業生涯規劃環境。社會環境是影響職業實現的外部因素。

2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所查資料顯示,目前,大多數研究者關注的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很少涉及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研究起步較晚,成果不多,總的來看,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呈現如下:

2.1 研究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必要性的認識

目前,雖然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已經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但研究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還不了解或了解不多。調查結果顯示,一部分研究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過于理想化經不起現實的檢驗,或者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走上社會后自然而然就會做的事,不愿再做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例如,對深圳地區研究生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11.0%的研究生認為職業生涯輔導非常需要,40.1%認為比較需要,20.4%不清楚,17.7%認為不太需要,3.7%認為完全不需要。⑥

2.2 研究生對自己認知水平的評估

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其先決條件是充分的自我認知。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生對自我認知內容的了解。現有的一些資料顯示,研究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職業定向和自己適合從事的職業比較了解,但就業信心不足,就業要求降低,例如,師范類研究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就業決策方面,所調查新生中12%在就業選擇上存在困惑,三分之一缺乏就業信心,超過半數的人選擇就業后擇業,21%的人愿意降低就業要求。⑦

(2)研究生對自我認知途徑的選擇?,F有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研究生認為比較了解自己,但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自我分析或他人評價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的,其客觀性及科學性不夠。

(3)研究生對自身職業素質的評價。研究生對自身的職業素質缺乏自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社交能力、求職技巧、心理適應能力、發現自身潛力的能力和禮儀修養水平等。

2.3 研究生對社會環境的評估

現有的資料顯示:(1)多數研究生求職準備不夠,且對社會需求,職業環境及國家相關政策缺乏了解。(2)研究生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并對自己的理想職業的發展前景比較了解,但對職業的社會價值認識不足。(3)再擇業時,研究生普遍較看重名利,追其體面高薪的職業。存在 “年輕時以健康換取金錢,年老后以金錢換取健康”的不合理信念。

3 如何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3.1 正確認識并重視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

目前,為了應對研究生就業難這一現狀,各大高校正積極開展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發展期,且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國外較成熟的理論不能直接適用于我國的研究生,因此,我國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諸多問題, 如: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就業指導,而且是由于就業問題而被被動地提上議程的。此外,從研究生自身來看,自我認知不足、職業認識缺失、缺少社會實經驗,對社會環境了解不足。因此,應正視這一現狀,重視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加強宣傳,積極培養、引導研究生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真正做到早謀劃、早打算, 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建立合理職業觀、價值觀。

3.2 深化研究生自我認識,突出導師的重要作用

職業生涯規劃的長期性,要求高校建立全程式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模式。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來看,研究生本身具有明確的職業導向性。這就要求研究生培養需以碩士研究生為中心,結合他們自身特質和學科特點設置核心課程,實施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指導,開展有針對性的差別化教育,如:根據不同專業、年級、及興趣能力和人格特點的差異,有差別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對專業方向進行更為細化、更具體的分流。在實施過程中,導師或導師組結合研究生自身特點,如個人的能力、需要、動機、價值觀等,及社會需求,合理安排課程,設置學分結構,進一步幫助并引導研究生進行職業檢索、選擇、評判和校正, 將專業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緊密地結合起來,確定其職業發展的具體領域;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研究生教育始終,滲透到人才培養、課堂教學等各個環節。

3.3 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就業指導質量

美、英等國家的就業指導工作做到了“全員化、全程化、專業化與信息化”。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明確了政府職能部門職責,設立(社會企業、高校)了業培訓和指導的專門機構,并配備了專職人員。⑧而我國許多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還僅停留在就業信息的提供上,且僅局限于畢業班的指導,對學生的指導缺乏系統性、全程性。雖配備了專職人員,但其專業素養仍需進一步提高。相當一部分就業指導工作未落實,尤其是專門針對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因此,首先,積極學習國外“全員化、全程化、專業化與信息化”的指導模式,并努力建構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輔導模式。其次,就業培訓經費應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并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盡快開展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此外,職業生涯發展還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促使研究生了解自我,而且要積極引導他們了解社會環境,使他們深刻地感知到到自我與職業間的最佳契合點,從而在行業選擇、地域確定等方面做到自身的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的協調一致。⑨

注釋

①孫麗麗.淺議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J].中國科技信息,2007(17):161-162 .

②黃巍巍等.基于提升就業力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2009(5):24-25.

③王麗,李荔波.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7(4):41-42.

④沈富兒.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探討[D].廈門大學,2008.

⑤沈長月,陳奎.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要素分析與高校教學改革[J].2010.31(3):87-90.

⑥張革華等.深圳地區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調研報告.職業圈,2007(24):57-59.

⑦陳芬,畢佳萍.師范類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及影響因素探究[J].職業規劃研究,2008(13):23-24.

篇3

關鍵詞:環境科學;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 X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168-03

Employment State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 Science Undergraduates i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Lichao et al.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ool of Life Scienc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Abstract: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non-teacher major graduates in normal colleges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environment science(non-teacher major)undergraduates were taken as a study case to identify the employment state by the students own factor,the major'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social environment,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ere giv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 science;Employment;Strategy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日益嚴峻。據統計,2001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有114萬人,到2015年時畢業生已經高達749萬左右,增長了635萬人,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師范類院校也不斷發展擴大,新增了許多非師范學科,而嚴峻的就業趨勢,對于這些師范院校的非師范專業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及時解決[1-2]?;幢睅煼洞髮W環境科學專業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作為師范類院校中的非師范專業,很多本畢業生畢業就面臨著“失業”,因此,需要結合該專業的具體情況,尋找相應的解決辦法。

1 淮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就業情況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的科學?;幢睅煼洞髮W于2005年著手開設這門專業,從最初每年招收50~60人,到2014級的116人,其招生規模在逐年穩步增長。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中國當今社會條件下,環境保護依然沒有受到其應有的重視,許多畢業生畢業后想找到與本專業相關的理想工作都面臨著困難,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考研這條路。數據表明,2013、2014年淮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分別為34.85%、34.84%,分別在當年淮北師范大學各專業錄取率排名第四和第三,讀研繼續深造成為了該專業本科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去向。而那些沒考研的學生,有部分選擇考取教師資格證,和許多師范類專業學生一樣選擇從事小學、初中教學這條路,其它一些學生有些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有些干脆放棄了專業所學,從事其它一些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

2 對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2.1 對專業的認識不夠 許多剛考入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他們自身對所學專業就不了解,對該專業所學內容以及就業去向不清楚,容易對以后的學習及發展造成影響。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許多考生選擇自己憧憬的專業時分數不夠,但為了能順利考取大學,愿意被調劑到任意一個專業,這些學生自己內心對自己所上專業就不認同、不適應[3]。(2)許多高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沒有自己特別喜歡向往的專業,往往會選擇那些專業名稱聽起來大氣、感覺有前途、認為有發展的一些專業。其實他們并不了解這個專業,對這個專業以后的就業方向也不清楚,大學期間也不主動去關注相關就業信息,導致畢業找工作時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3)有些家庭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父母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盲目的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不懂得孩子所學專業的性質與實用性。這往往使得孩子產生很大壓力,不知道自己將來該做什么,能做什么,無故的妄自菲薄或者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因此,他們在畢業找工作時就容易出現“就業難”的情況。

2.2 非師范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許多師范類院校非師范專業招生規模和專業數量在不斷擴大,但是師資力量和相應教學設備匱乏,不能很好的保證教學質量。淮北師范大學在2011年本科專業數為51個,到2015年則達到72個,新增的專業大部分均為非師范專業。例如,2015年新增的網絡與新媒體、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環境生態工程和戲劇影視文學4個本科專業均為非師范專業,這些新設的專業均要求在當年度開始招生,但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還未完善,新教師引進的工作也進展緩慢,這些都大大制約了非師范專業學科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環境科學專業是從2005年著手開設的專業,至今已有10a時間,再加上2015年新增并開始招生的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使得學院有2個環境類非師范專業,但相關師資力量卻較為薄弱,特別是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尤為缺乏。而師范類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師資力量和相關就業指導課程等均較為完善,這將使得師范專業類的學生和非師范專業類的學生產生差距,并進一步影響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2.3 社會環境 中國目前是一個粗放型生產的工業大國,為了使經濟獲得高速增長,中國面臨著以犧牲環境來換取效益的局面。大的工業項目,雖然存在環境隱患,為了發展,也讓其上馬;小的工業企業,更是存在私開私設、屢禁不止的被動局面。執法上通常采用罰款方式,事實證明其遏制并不好,對于一些暴利企業來說,些微罰款并不能傷筋動骨。中國的環保企業體系還不完善,在發達國家,專業防污治污的環保企業發展得很好,而在中國,由于對污染懲治力度小的緣故,環保事業還未能形成市場化,市場對環境方面人才需求不大。

3 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所面臨問題的對策

3.1 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 首先,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應該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合適的專業。為了能較好地把握自己的興趣所在,以便給選擇專業提供較科學的參考,考生在填報志愿之前應當去參加一些高考填報志愿的測評,這樣選出來的專業比較適合自己。帶著興趣學習,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學生在4a大學生涯中學有所成,習得一技之能。其次,不要盲目聽從家長及他人的建議,選擇一些看似有“前景”的專業。有“前景”的專業往往能使學生家長等人臉上有光,但這些有前景的專業不一定都是最合適的專業。如果對自己所選的有前景的專業一點兒興趣都沒有,自身條件也不是那么適合,那么再有前景似乎也沒有用,因為你不能學有所成,讓自己擁有相關的能力。而且其他人的建議也不一定正確,一味地聽從他們的建議,受他們的影響,未免顯得沒有主見。因此建議學生們在選專業時既要考慮前景,但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實際情況。最后,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應充分利用網絡、報紙等途徑充分了解報考政策、各高校招生情況特別是自己看中的學校招生情況等信息,理性地填報志愿,避免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從而使自己失去學習的動力。

3.2 加強非師范專業建設 環境科學專業建設與學生的培養質量息息相關,加強環境科學專業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而且對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首先,學院應當促進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的融合發展,不僅僅是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辦學理念的融合,同樣要保證2者間的交叉發展,做到師范與非師范既有區別,又能相互吸收借鑒[4]。師范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大多非師范專業設立的時間較晚,相應的辦學經驗比較欠缺。學院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明確非師范專業與師范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結構和未來發展方向上的區別,制訂出適合非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加強環境科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環境科學專業的一些課程對實踐性的要求比較高,但大多教師特別是新引進的教師往往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學生的教學仍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為進一步提高相應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學院可組織相關進修培訓活動,比如邀請一些有學者或者相關企業的員工進行經驗交流傳授和技術培訓等。

3.3 加強環保宣傳,促進環保產業發展 環境科學專業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宣傳普及環境與健康知識,提升公眾環境科學素養,努力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加強社會對環境的重視程度,從而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它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節日,開展相應環保宣傳活動,加大對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力度,增強社會公眾對保護環境的認知和自覺。同時借助公眾廣為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一步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環境問題,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現如今環境保護日益面臨的嚴峻形勢,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從而進一步加快環保產業發展和相關人才需求,提升環境相關專業就業率。

4 結語

總的來說,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目前就業形勢仍然嚴峻,但隨著近幾年學校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專業實力不斷上升,環境科學專業也從2015年開始從二本升為一本專業,再加上現如今社會大眾對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相信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學生以后的就業形勢也將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文彬.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J].時代經貿,2007,5(73):1-6.

[2]劉興,傅象喜,王海波,等.高師院校非師范畢業生就業問題思考[J].學術縱橫,2010(7):121-122.

[3]劉蕙.談師范院校中非師范專業的就業指導策略[J].高校論壇,2013(11):23-24.

篇4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觀

中圖分類號:G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086-02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大學生這個原本在高高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已成為現在隨處可見的大眾教育中的一員。當一個群體不再是稀有群體時,社會對其要求也就更加嚴格。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國家國際化的大環境里,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能使自己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弄潮兒,是每個面臨畢業的大學生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如何?大學生社會就業環境如何?大學生應該如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畢業后順利就業?政府及各級部門如何改善就業環境為的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讓大學生就業不再是難題?對于這些問題,本文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當前大學畢業生一部分就業還是很不錯的,這得益于這部分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高和所學技能過硬。但還有一大部分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問題集中表現為,國家體制內就業難、一線大城市就業難和高薪酬就業難。

(一)國家體制內就業難

2012年11月19日,哈爾濱市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編制環衛工人。盡管此次計劃招聘的457名環衛系統員工全部為工勤技能崗位,卻吸引了11 539人報名,最終報名成功的7 186人中,近半為本科學歷,并且還有29名碩士。其實,本科碩士們爭相應聘清潔工,并不是沖著這一工作本身去的,而是沖著編制和戶口去的。因為按照哈爾濱市的相關規定,“對新進人員均按照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工勤人員管理,使用事業編制”。

近年來持續升溫的“公務員熱”就是大學畢業生對“體制內”偏好的很好說明。據統計,2014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網上報名人數總量達到1 357 056人。從報考情況來看,其中應屆大學畢業生占60%。從以上現象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還是老觀念,都還是國字頭鐵飯碗的傳統就業觀念,而國家正式編制是有限的,所以大學生體制內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一線大城市就業難

大城市經濟發達、資源豐富、機會多是大學生首選到一線城市就業的主要原因。在 2013 年的國考報名中,有 132 個職位無人報考或無人通過資格審查。除了這些職位本身對專業、基層工作經歷等的要求過嚴外,其多在西部地區和邊遠艱苦地區也是眾多報考者將其排除的原因。面對大學畢業生“有業不就”的情形,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多數人希望到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大城市就業,他們過分強調和追求安逸舒適的工作崗位和環境,不愿意到偏遠地區和基層單位工作。由于一線城市大批人才的涌入,供大于求的現象必然出現。同時,一線城市房價及各項生活成本很高,大學生想在一線城市扎根生存下去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三)高薪酬就業難

據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線(是指大學生對自己畢業時第一份工作能夠接受的最低月收入)。2011屆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線(2 500元)比2010屆(2 207元)上升了293元。連續兩屆的月收入期待底線的上升與物價的上漲不無關系,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大學畢業生對薪資水平的不斷上漲的要求。大學生總是希望自己的工資能夠再高一點。然而一個正規企業不會把高薪資一下子就給一名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應屆畢業的。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畢業生的城市就業難、體制內就業難和高薪就業難凸顯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那么,造成大學就業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二、城鄉發展不平衡、體制內外待遇不平等導致大學就業觀錯位

大學畢業生為何如此留戀大城市,又為何這么鐘情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所謂的體制內單位,關鍵問題就在于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和薪酬、福利的不平等。

首先,國家在公共資源的分配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城市的社會保障條件明顯要高于農村,再加上國家政策對城市的傾斜,所以城市比農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有更大的生活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對大城市趨之若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國家對體制內和體制外實行的也是薪酬、福利的雙軌制。眾所周知,體制內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均由國家發放,其退休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大的問題。而體制外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則大部分依靠自己繳納,單位所給的補貼也僅僅是在單位效益好的前提下,就更不用說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了。如此一來,正如哈爾濱市大學生對清潔工崗位的趨之若鶩一樣,大家看重的就是體制內這一生活保障。

三、高校對學生就業指導不到位個別專業開設不合理導致畢業就失業

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其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不重視及指導不到位,個別專業開設太過陳舊,造成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競爭力不強,與市場需求脫節。

首先,目前高校就業指導理念存在誤區,就業指導資料匱乏。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開設有就業指導課程,但很少有高校將就業指導課程看作是一門學科來研究。同時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陳舊,師資往往是從學校的其他行政崗位轉來的,師資水平不高,流動性大,種種導致大學生就業教育缺乏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其次,現在個別高校開設專業過于陳舊,不經市場考察盲目開設一些專業,導致畢業學生要么供大于求,要么所學專業沒有用武之地。

基于以上原因,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脫離社會實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從而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臨時或長期找不到工作,形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事實。

四、大學生自身原因

首先,當代大學畢業生自我認識不足,自我定位不準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自我認知不足,就業期望值高,脫離實際,存在一定的盲從心理。目前,高等教育已逐步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也不再那么強烈,但不少學生和家長卻仍錯誤地認為高學歷就能高標準就業,總覺得用人單位非我不用,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盲目追求高標準就業,出現了人們常說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

其次,就業選擇過于功利化,不能正確選擇就業單位。在就業選擇上,不少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就業意識,存在著“鐵飯碗”觀念。他們過分強調和追求安逸舒適的工作崗位和環境,不愿意到偏遠地區和基層單位工作。雖然大學生擇業地點集中于東南沿海等大城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擇業地點的過度集中必然會導致發達地區人才的閑置和浪費,進而增加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最后,部分大學生綜合素質欠缺,不具競爭力。目前有一部分的大學生的確存在人文素質不高、綜合素質差、競爭力不強、就業能力明顯不足的問題,手低眼高、盲目簽約、隨意毀約的現象屢見不鮮。使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聘用上存在恐懼心理,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度。

五、用人單位片面追求高學歷,用工制度不合理造成大學生就業難

首先,用人單位一味要求高學歷,影響大學生就業。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動不動就提出必須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把211學校、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等硬性指標作為招聘人才的衡量標準。這無疑將導致人力資源浪費,同時也會人為地增加低學歷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其次,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用人單位存在用人的苛刻性、薪資待遇低,用人制度隨意性等原因,沒有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機制導致好的大學生很難在單位立足同時一些單位還存在著用人機制比較滯后的問題,導致其招不到急需的人才。

綜上所述,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完善就業服務,健全社會保障。通過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我們知道,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薪酬、福利不平等的情況下產生的。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宏觀入手,發揮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在優化就業環境的同時,健全就業保障。第二,用人單位制定合理用人制度,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第三,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改變傳統的就業觀,讓自己真正成為有用的人才。第四,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上更加人性化,開設專業和課程與用單位緊密對接,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第五,大力提倡自主創業,解決創業者自己的就業問題,在緩解社會整體就業壓力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就業崗位、為國家創造了財富。

參考文獻:

[1] 施敏鋒.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

[2] 秦衛東,彭緒山,魏斌.淺析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10,(3).

[3] 鄭擎,張坤.大學生就業形勢現狀及解決途徑[J].大眾科技,2012,(2).

篇5

關鍵詞:信息化;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F階段,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提升的新形勢下,傳統教育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計算機教育應從多角度、多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實現教學效率與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一、中職計算機教學現狀

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師資力量與教學經驗,在中職學生計算機專業技能培養上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高校不斷擴招,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得到持續提升的背景下,中職學校招生情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逐漸下降,學生學習基礎較弱,學習能力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致使許多中職學生無法獲取相應的職業技能,以致在校所學計算機知識能力不能滿足工作崗位需求。其次,許多中職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熱情不高,甚至存在嚴重的厭學心理,熱衷于網絡游戲、看小說等活動,在計算機相關知識的學習活動時存在學習興趣不高,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谥新氂嬎銠C教育這一現狀,為了培養出優秀的中職技能型人才,中職計算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計算機教育改革途徑

1.基于就業導向進行明確的目標制定

中職計算機專業就業可以分為辦公文秘、平面設計、硬件維修等多個方向,不同方向學生的計算機教育重點不同。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當明確不同專業培養方向,制定明確的知識與技能架構,以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計算機應用人才。當前,計算機應用人才市場與供應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中職計算機教學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專業結構與培養方向進行適當調整,對課程實用性進行設置,強調計算機知識實用性,遵循夠用原則,對理論性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诰蜆I導向進行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以幫助學生提升專業實際操作能力,增加學生就業能力。

2.建議良好的教學環境

中職計算機信息化教學改革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建設。當前,許多中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存在教學設備落后,安裝版本較低等問題,這種教學環境之下學生對于計算機技術的掌握能力將不能很好地滿足就業后工作崗位需求。要實現中職計算機教育改革,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與實踐要求,從硬環境與軟環境兩個方面努力為中職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環境。中職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了解學生就業企業或者崗位的計算機設備使用情況,或者深入到計算機設備企業,對先進設備的生產情況進行了解,基于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備購買,優化計算機教學硬環境。同時,學生對教學環境的訴求要盡可能滿足,此外還要不斷完善校園網絡體系,使網絡教學得到普及。

3.創新教學方法

針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信息化下的中職計算機教育改革要針對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就業需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一些計算機專業如軟件編程語言等,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數學與英語基礎,因此針對中職學生學習現狀,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辟專門編程學習班。又如進行Photoshop、Flash等圖像視頻軟件學習時,可以采用“專業基礎+專業技能課+實踐課”的教學結構開展。除此之外,還可運用自主——發現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的發現知識,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的發現意識以及學習意識得到提高。通過小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展學習討論,相互配合,對學生團隊意識進行提升。還有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內容特點,進行教學方法創新,使課堂教學過程更生動,課程教學模式更優化。

4.合理運用教學資源

傳統的中職計算機教學很難對知識點進行清晰的闡述,無法滿足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需求。為了使教學資源變得更生動形象,改變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可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教學資源更加直觀與形象。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校園網絡應用,將教學課件以及教學視頻等資源上傳至校園網絡,通過對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與優化,幫助學生在課內與課后對學生資源進行及時的預習與復習,提升學習效率。此外,還可以在班級內建立網絡學習小組,通過微信群等網絡媒介幫助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使學生的學習問題得到及時的討論與解決,并及時解決學生對所需信息的需求。

5.對評價體系進行完善

傳統單一的筆試或者上機測試方式無法對中職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進行科學評價,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計算機改革應當根據學生基礎以及能力水平,從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首先,要將學生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對于學生日常學習情況,實訓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完整記錄,具體到知識掌握程度、完成任務時間以及小組配合情況等,給出相應評價分數并作為該科目最終成績的一部分。其次,要改變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引入學生自評與同組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對自身的優缺點有更清晰的認知,并樹立起明確的改進方向。此外,在評價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保持,可以樹立進步獎,努力獎等,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督促。

三、小結

總而言之,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計算機教育改革最終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幫助中職學生提升專業技能,順利地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同時,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不斷優化,為促使中職計算機教育更加科學高效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宋迎春.淺談中職教育中計算機信息化教學[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2).

篇6

一、大學生就業意識現狀分析

1.就業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確

(1)對自己的就業方向與目標不明確。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較明確的就業方向與目標,對就業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

(2)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規劃。有調查顯示六成以上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不明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走上社會時的事,剛上大學就做職業生涯規劃太早了。還有的認為對就業成敗的影響最大的并不是職業生涯規劃。

(3)就業準備時間不足。考上大學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考慮就業問題,而選擇畢業當年或畢業之后再考慮,充分說明大學生的就業準備意識不足。

2.就業能力及知識技能有待加強

(1)專業知識及技能準備不足。大學生們普遍認為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不是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反映出其專業知識技能和應對就業市場的各種能力欠缺。

(2)創業意識較為薄弱。學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尋找就業崗位,沒有積極創業的想法。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3)高學歷能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的觀點還有一定市場。許多大學生都認為應對就業風險的出路是繼續提高自己的學歷,專科生希望升本科,本科生希望考研究生,從而提高就業的砝碼。

(4)對就業指導了解不多。大學生就業意識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說,離不開高水平、高素質的就業指導。但在現實中,學生多數認為就業指導的意義不大。

(5)依賴和盲從心理。有的學生并不清楚本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怎樣的知識及技能要求,有少數的學生表示從來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3.就業期望過高

(1)注重自身經濟收入。大學畢業生把“效益好,收入高”作為最重要的職業價值標準。原因是學生主要通過就業獲得生活資料,個人收入的高低直接決定生活水平。

(2)注重就業地域。各個省的省會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一直是大學生就業時比較集中的選擇。

二、大學生就業意識影響因素與分析

1.社會及學校環境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的推進,大學畢業生人數年年增加,而受制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人們的傳統觀念,社會上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勞動附加值的崗位數量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另外從學校方面來講,我國的高等院校雖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但由于各種因素,在主動適應市場經濟方面始終做得不太好,所培養的畢業生在專業知識、技能、方向上與社會需要之間有所脫節,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的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和學生工作者,這支隊伍在有效地探索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方面存在著不足。而且未經過專門的訓練,業務能力不強,加之實踐經驗的缺乏,無疑使得就業指導功能減弱。因此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形成與實踐。

2.家庭環境及自身因素

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強。入學后,大學生遠離了家庭,來到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視野的開闊以及知識的增多,社會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也會顯現。但是建立在家庭基礎上的血緣關系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摧毀的,家庭環境在大學生就業意識確立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職業現狀以及對職業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發展前途的思考,用各種方式影響子女的求職選擇。這種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一定是強迫,而是通過家庭生活的長期熏染。

大學生個體的因素一是個性因素。國外心理學界已注意到了人的個性因素與職業成功之間的密切關系。雖然每一種個性類型都能夠實現就業,但也存在個性特點與職業和崗位的適應問題。所以職業生涯設計應該建立在個性類型與職業要求相匹配的基礎上,應該以“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為原則來思考并設計發展規劃。二是能力因素。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勝任,特別是在創業的時候。目前有不少大學生有創業的激情,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術,但由于缺少經濟活動經驗而無法落實。還有一些人比較浮躁,總幻想著成功的捷徑,不愿腳踏實地苦干,一遇困難就退縮或者轉向,使得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很容易夭折。

三、大學生就業意識培養的對策

1.培養專業意識,加強專業學習

專業意識是就業意識的基石。一旦我們將就業與專業聯系上,我們就會更注重培養自己的專業意識及加強專業學習。通過對專業的潛心研究和學習,有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業中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或者很順利地實現就業。而要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就要做到以下二點:

(1)全面了解專業。大學生群體中普遍缺乏對所學專業的了解或者缺乏對專業的興趣。這是大學生專業意識貧乏的重要表現之一。因此,我們要在從大學生活開始到尋找就業機會之間貫穿必要的專業教育,讓大學生對本專業有整體上的了解。

(2)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專業意識與大學生本人對所選專業的興趣有絕對重要的關系。對專業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會主動地關注本專業的發展動向,從而培養自身的專業意識。因此,我們應關注此類對專業缺乏興趣的學生,提高他們對自身專業的興趣。

2.正確定位,合理安排就業

大學生要從自身條件出發,不要對工作的收入有過高期望。同時家庭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學生的自主選擇應該予以支持。解決傳統“家長制”對學生自主擇業影響的最好途徑是學生應該和家庭及早主動溝通,達成就業觀念上的共識。家長應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給學生以參考,而不宜包辦。同時大學生應加強自身的綜合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認清形勢、量體裁衣、取長補短、科學定位、合理擇業,為成就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一要加強職業生涯設計指導,通過生涯設計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樹立終身接受教育的觀念。二要加強職業價值觀指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指導學生選擇一條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合自己發展的成功之路。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心理素質、知識結構選擇那些能發揮自己特長和潛能的職業。培養良好的擇業心態和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克服不良就業心理,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和參與就業競爭。三要加強政策和信息指導及政策咨詢和信息服務,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務網絡。通過廣泛深入的政策宣傳和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和省、市制定的就業政策及學校制定的具體實施意見,引導學生走出擇業“誤區”,消除擇業困惑,糾正擇業中的片面認識。及時向學生提供社會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所需畢業生的類型、人數以及對畢業生素質的具體要求,指導畢業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四要加強擇業方法和技巧指導。讓學生了解自薦、筆試、面試的種類,掌握自薦信書寫的格式、內容和寫作技巧以及筆試和面試的應試技巧和方法。要讓學生在用人單位面前恰當地、實事求是地展示自己。大學畢業生身上凝聚著巨大的人力資本,他們是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矛盾和問題,因勢利導、科學應對、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變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

4.構建合理規范的開放的就業大市場

就業市場規范化是大學生現代就業意識生成的現實保證。努力構建合理、高效、規范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勢在必行。一要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在就業中的積極作用,構筑大學生就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網絡市場權威的就業信息,進行宏觀調控,避免未就業學生大規模盲目流動。各高校的就業網可與人事權威部門的網絡實現互通,共同構建大學生資源信息庫以便于用人單位的招聘與選擇。要盡快打破部門行業壁壘,按照全國一盤棋的大思路,盡快建立資源共享的中國大學生就業網絡市場,為學子求職提供一條“綠色通道”。二是各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招聘會要逐步進入制度化運行軌道。在固定的地點、相對固定的時間大學生供需信息,讓人才市場真正發揮“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樊建芳.鷺大畢業生就業意識的調查研究[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6).

[2]趙毅.轉變學生就業擇業觀念樹立學生主動就業意識―對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調查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余修日,萬曉東.淺析地方高校大學生現代就業意識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

[4]羅三桂.轉型期大學就業指導者的工作現狀及改進策略[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

[6]楊廣暉.淺析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OL].省略/kab/content

/2009-02/28/content_2559982.htm.

篇7

摘要:職業教育可謂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每年數以千計的高中畢業生紛紛選擇職業教育深造來完成他們將來的淘金夢。近來國家相關部門允諾了一項協議:對高校畢業生實施就業跟蹤服務并提供一定的就業指導,這項政策無形中擴大了職業教育的就業范圍。本文擬探討當代就業環境下職業教育的就業前景和就業現狀。

關鍵詞:就業前景和就業現狀 職業教育

1.引言

職業教育可謂是異軍突起,它的發育和形成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然而各大電視和報紙上鋪天蓋地的廣告讓我們領教到了它強大的造勢能力。家長和孩子們仿佛也對職業教育充滿希望,他們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對于職業教育的一分忠誠和信任。到底職業教育的就業前景就真有那么樂觀,讓我們一一來了解職業教育的就業現狀。

2.職業教育的就業現狀

2.1上崗就業不是難題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也有不少教育人士和專家紛紛指摘職業教育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諸如學生素質低、學生畢業后社會地位低等等,然而結合現實來看職業教育的確有它值得推崇的地方。職業教育的常規管理模式是三年的教育或者更短,在這段時間里學生們一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邊學習專業技能,當然專業技能的學習占主要位置。不僅如此學生們多半會去工廠進行一段時間的職業實習,在實習過程中他們的專業技能水平得到鍛煉這為他們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凡事講求實用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得到人們的賞識,因為再沒有比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的教育。

再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在眾多的行業領域里數電子產品擁有極大的市場,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這便給了許多職業教育畢業的學生一個一展身手的機會??v觀我國社會就業現狀,職業教育的學生但凡畢業上崗就業問題基本可以解決,不同的是因個人掌握技能水平的差異而就職于不同的地位[1]。

2.2個人有足夠的提升空間

有不少人認為職業教育出身的人大抵就是在工廠玩命地干一輩子,非但如此他們技師的身份沒少給他們添麻煩。許多白領階層甚至于普通工人就瞧不起他們,因此不少職業教育的學生自我貶低認為縱使以后就業也會面臨毫無提升空間的窘境。反觀當代職業教育的就業現狀,在許多工廠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胸前懸掛不同牌照的技術工人,他們也有初、中、高三級之分,不僅如此一些資力雄厚的技術工人他們不必親自操作技術只需一旁言語指導下級工人的技術。因而在當代就業環境下,職業教育背景出生的學生在以后的就業過程中還是大有提升空間的,提升的關鍵在于他們是否愿意付出努力為目標奮斗。

職業教育出身進而做出一番自己事業的人不在少數,技術工人只是他們成功的一塊墊腳石而已,真正的成功還是與他們的加倍付出有密切關系。在認清自我的情況下,利用原有的技術水平在職場突破不是沒有可能。

2.3職業多元化的選擇空間

許多人認為技術工人就是傳統的機車工人,他們要么負責機器的維修要么負責生產儀器等等,人們普遍認為進修職業教育雖然就也不難但就業的方向太過狹隘甚至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力。然而縱觀當代職業教育不同門類課程的開展我們就可以找出反駁的理由,就以傳統的護理專業著手來說明問題。護理專業在以前屬于本科專業的范疇,也就是說必須達到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選修這個專業。近年來隨著實際需求的需要,許多職業教育高校紛紛開展了護理高職高專專業,相比前者而言后者因為修習的時間少、門檻低引來不少人的關注,許多學生經過正規的培訓和學習同樣是可以進入各家醫院應聘護士工作。因而從職業教育的實際發展來看,職業教育背后的工種選擇是多樣化的[2]。

3.職業教育就業前景

3.1學生成為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可能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于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提出“術人并重”的教育理念。“術”強調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生高端的技術水平而不應該停留在一些淺顯的技術水平上,“人”則是指規范職業教育學生的言行舉止道德素質,“術人并重”是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目標。教育機構通過引進了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的教育經驗并加以借鑒從而制定出了許多適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政策,另外職業教育機構也通過引進“雙師”型教師使得學生在技術和素質上均有所提高。

在現代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許多職業教育機構均開始謀求自身的改變以便使學生們能夠良好的就業打響職業教育的品牌。學生們通過認知和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其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都明顯地得到了提高,而這樣的一種復合型人才是搶手的,企業必將想盡辦法獲得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下,職業教育勢必將掀起就業浪潮里的又一股熱潮[3]。

3.2學生參與和主導上流社會的可能

據調查顯示許多上流社會的人對職業教育背景出生的人是持不贊賞態度的,在他們看來這些出身低的人因自身能力不足所以選擇低門檻的職業教育來實現自己的淘金夢。非但如此,企業的一些高級領導同樣是對這些技術員工不屑一顧、不委以重任,尤其是提拔管理者他們寧愿提拔一些資歷低的本科學生也不愿重用一個職業教育背景出生的優秀員工。因而職業教育背景出生的員工大多無法進入上流社會更不談能夠主導上流社會,因為他們連上流社會的門檻就進不去只能顧影自憐生活在既定的圈子里實現一些小的可憐的抱負。然而國家的宏觀調控給予了他們希望,在國家大力扶植和建設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學生便多了一些自信認為這是他們獲得集體認可尤其是上流社會認可的重要機會;另外教師專業隊伍的建設和學校硬件、軟件設備的更換也給了他們提升自我的空間,于是三年的歷練他們大幅度地提升了自我。

擁有了實力,他們就不怕進入不了上流社會,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職業教育背景出生的人也不會例外,有了國家的關照他們抬起頭來做人慢慢成為可能[4]。

4.結語

當代就業環境盡管是激烈的,然而職業教育出生的學生以其明顯的優勢獲得了許多企業公司的青睞,在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寄予的同時也為社會輸出了更多的復合型人才,相信這些職業教育出生的人才經過實踐的考驗后必將占據社會的主流位置。

參考文獻:

[1]宋桂苓.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J].科技資訊,2006(22)。

[2]崔明.論職業教育的軟實力[J].社會探究,2008(2)。

篇8

《Majors》

A.理學類: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地質學類、地理科學類、大氣科學類、海洋科學類、力學類、電子信息類、心理學類等。

B.工學類:礦業類、地質類、機械類、儀器類、材料類、能源動力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土木類、水利類、測繪類、化工與制藥類、紡織類、輕工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兵器類、核工程類、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生物醫學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建筑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生物工程類、公安技術類等。

C.農林類: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動物藥學、林學、園林、森林保護、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草業科學。

D.醫學類:基礎醫學類、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藥學類、中藥學類、法醫學類、醫學技術類、護理學類。

E.管理學類:管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圖書館學、檔案學等。

F.經濟學類: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稅務、保險學、貿易經濟、金融工程、國民經濟管理、信用管理、網絡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海洋經濟學。

G.法學類:法學、理論類、社會學、社會工作學、國際政治、政治學與行政學、思想教育學、外交學、治安學、偵察學、邊防管理學。

H. 教育學類:教育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

I.軍事類測量工程、車輛運用工程、船艇指揮、彈藥工程、導彈工程、導航工程、地雷爆破與破障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等。

很多同學容易把理工科混為一談,不清楚二者的關系和區別。理科是基礎科學,基礎科學原創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國家的科學水平;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各類工學人才直接推動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理科和工科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學科的特點,理科專業的數量和培養學生的數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專業的同學可以在研究生階段轉入工科學習,由于有堅實的理科做基礎,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更得心應手。在現代科技領域,理和工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同學們在選擇專業時應注意兼顧理科專業的基礎、工科專業的發展趨勢,確定長遠的發展目標。此外,要注意管理學類、法學類、教育學類部分專業在招生時更側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業現狀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業現狀相對文科生來說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導致高校畢業生也在持續增加,那么相應的理工科畢業生人數也越來越多,這使得很多理工科專業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趨飽和”的方向發展,因此,就業前景也不容樂觀。再加上近年來海歸人數的不斷增多,更加劇了就業壓力。

面對這樣的狀況,理科生們要想在本科畢業時輕松順利地就業,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理科生的核心競爭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對于理科生來說,專業是其核心競爭力,甚至比學校的名氣更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有三。

1.專業技術性更強

對于理工科專業來說,培養的內容技術性強,行業的社會分工非常明確,對于大多數理科學生來說,將來主要也是從事技術工作。而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不論是行業內的龍頭國企還是民營企業,招人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學生的技術能力。綜上所述,理工科學生的技術能力是個人發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標。

2.院校行業性更強

任何一個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業背景,不論是綜合型理工科院校(重慶大學,電力、建筑、制造工業)還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業大學,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層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文行業)、昆明理工大學(資源行業),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確的行業背景。因此,這些院校的相關工科專業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業需求,同時也具備極強的專業培養能力。必須指出的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將來轉型的機會更多,不論是考研換專業,還是從技術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轉型。由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習難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強,以至于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理工科學生更容易適應變化的環境。

3.專業更利于就業

篇9

摘 要:職業技能競賽的組織包括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形成合理的競賽組織程序、設計科學的技能競賽方案、保障順利實施競賽方案等重要環節。其中,競賽項目內容和技術標準、評委的選聘是競賽成功組織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技能競賽方案 競賽項目內容 技術標準 評委選聘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定期開展全國性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這應該成為高等職業學院加強技能培養力度的一項重要教學活動,并形成慣例,定期進行。高等職業教育是以技能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式,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除了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教學外,采用了多種形式,開展多種多樣的、有助于提高專業技能的活動,這也是提高專業技能的一個有益補充。其中以職業技能競賽為載體的活動形式,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一種活動。同時,在選拔選手的過程中,能帶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形成學技能、比技能的良好學習氛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制度。同時,獲獎選手的美好職業前景,形成廣大學子的職業動力。

一、確立正確的競賽指導思想

近年來,為推動職業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各地政府職能部門和各職業院校積極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突出的職業技能大賽活動,努力探索通過技能競賽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路子,探索職業院校技能競賽的制度化建設,通過技能競賽推動專業建設和實訓教學質量的提高。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賽、人人都參加的局面,通過層層的選拔,最后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職業教育技能競賽工作的廣泛開展,技能競賽制度的逐步建立,引領了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方向,對于促進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重要助推器作用。

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競賽的主辦單位很多。各職業院校積極舉辦校級層次的技能大賽。旨在通過競賽積極落實各院校的教改精神,以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職業能力培養。同時還把技能競賽活動作為一項學期常規重點工作,使高職院校的技能競賽活動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常規化,使技能競賽覆蓋各專業、各課程,營造了競賽與教學、競賽與職業技能培養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技能競賽水平和質量。通過技能競賽的制度化建設和相關獎勵措施,有效促進了各院校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師教學理念和模式轉變,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技能水平。同時,院校組織的技能競賽具有的選拔功能,為更高一級的技能競賽和相關企業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各省級教育部門組織的中、高等職業技能競賽也是技能競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競賽的目的主要是選拔全國的職業技能競賽的參賽選手,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質量,通過競賽項目的合理設置,縮短與就業崗位的距離,形成“職業教育有競賽”的良好氛圍。

另外,各地的政府職能部門也主辦競賽。例如,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08年舉辦質檢系統食品化學崗位職業技能競賽[1],通過競賽,旨在了解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檢測機構的儀器配置情況,發現其存在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規范專業技術人員的操作技能。通過競賽給參賽人員提供一個施展才華、交流技術的機會。從而提高各檢驗機構的檢驗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也是培養各級各類高技能人才的快車道。

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定期開展全國性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教育部舉行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每年進行一次。

這是國家最高規格的職業技能競賽,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供案例和支持,為國家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服務。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發明”和“中國創造”、“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歷史性轉變貢獻力量。

二、形成合理的競賽組織程序

在確定正確的競賽指導思想后,由舉辦單位、行業協會或者舉辦競賽的學校先提出大賽的指導思想、比賽內容和初步方案,并確定承辦、協辦單位,并及時通知相關學校報名參賽。在確定了參賽學校的數量后,再根據承辦單位的儀器設備能力和比賽場地的限制,制定出詳細可行的比賽方案、競賽內容和項目及實施細則,包括競賽項目、主要技術要求、儀器設備要求、比賽場地要求、比賽規則、評分標準等內容。并及時下發給所有報名參賽的學校。在確定的比賽時間前一段合適的時間,通知參賽學校派代表到比賽場地考察,在現場,由設計比賽方案的技術人員,回答參賽學校提出的疑問,在無異議時確定比賽方案及實施細則、評分標準。并將上述內容告知參賽的學校。這樣,各參賽學校根據比賽方案及實施細則,組織參賽選手訓練,迎接和參加競賽。

三、設計科學的技能競賽方案

科學的技能競賽方案,是在結合企業、學校的實際情況下,既科學規范又切合本行業發展和區域職業教育實際的技能競賽方案。技能競賽方案包括競賽指導思想、競賽項目內容和技術要求、競賽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案、競賽項目的時間安排、參賽選手的資格要求、代表隊組成要求、競賽評判的組織和要求、獎項設置、經費來源、組織領導和后勤保障等保障措施,競賽項目的承辦、協辦單位安排等。而競賽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案,應包括競賽項目及內容、競賽形式、競賽方法、競賽環境要求、儀器設備要求、比賽場地要求、參加比賽要求、比賽規則、評分標準、組隊與報名要求、協辦單位聯系方式及相關注意事項等。

1、競賽項目內容和技術要求[2]

在設計競賽項目內容時,要充分了解本行業的現狀,使競賽項目能適應本行業最成熟、最常見的技能要求;結合本專業對口的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使競賽項目能適應企業的需要;還要考慮承辦競賽學校的實驗實訓條件,保證競賽需要和相關技術要求的儀器設備。由于技能競賽具有選拔功能,因而,競賽項目內容和技術要求,在難易程度的把握上要高于一般考試。總之,競賽項目既要結合當前實際,又要具有一定的就業導向,使職業技能競賽具有的選撥和引領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全國高職高專環保類專業環境監測技能大賽和其他專業類別的技能競賽相比,環境類專業的職業技能競賽有其獨特的特點。就環境監測類專業來說,適合技能競賽的項目大致分為兩類: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這和當前的普遍適用的監測手段現狀相適應。就其內容分類來說,大致分為水環境監測、大氣監測、聲環境監測和土壤環境監測。三屆競賽的主要領域都是水環境監測,這和當前的水污染嚴重的現狀很切合。由于樣品的保存具有時效性,因此監測數據的時間限制也是必要的。這三屆競賽中對基本操作技能和儀器操作技能要求能夠達到企業對就業人才的要求。

2、技能競賽評判標準[3]

技能競賽的評價功能對參賽者來說起著“指揮棒”的作用。為選手的備賽和就業指明了方向。因此科學規范的評判標準,是以技能教學標準、訓練標準為基本依據,結合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來進行制定的。 要加強評判標準的科學性、客觀性和規范性,防止進行價值判斷的主觀隨意性,力求提高評判標準的效度和信度。這樣才能體現大賽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由于評委在執行評判標準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人為性,因此,評判標準要詳細合理,應考慮整個技能競賽全過程的各個實施環節,不僅包括競賽過程中的具體工作環節,還應包括每一個輔助細節,如賽前、賽中、賽后的細節等等。

在評判過程中,技能競賽評委隊伍及其評判工作是技能競賽的核心。所以,評委是技能競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從某種角度來說,技能競賽的舉辦水平和質量關鍵在于評委。因而,評委選聘對競賽工作至關重要。

3、技能競賽的評委選聘

首先,評委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在評判工作中嚴格遵守公平公正原則,能夠自覺遵守裁判工作守則和有關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評判標準執裁。評委也應該要求自己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本著對競賽組委會負責、對全體參賽隊員負責、對整個職業教育事業、比賽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評分要求和評判標準進行評分,維護參賽選手權益和大賽的權威和形象。

其次,評委的專業素養要求高,應具有高級以上職業資格或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熟悉參評職業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充分了解本行業的發展現狀,熟悉本行業相關企業的就業要求,能夠代表本行業領域、本專業比賽項目的較高水平。具備業界公認的權威性,且有較高的評判能力和豐富的考評工作經驗。

再者,評委來源要廣,結構合理。由于競賽具有的選拔功能、就業導向、引領作用[4],所以選聘評委時要充分考慮行業、企業、學校等各個方面。比如聘請行業權威人士、專業技術人員、企業技術人員、學校專業指導教師等等。評委組成的多元化與評委隊伍的合理結構,都有益于公平公正地開展競賽。 一般來說,技能競賽評審專家隊伍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能手、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等組成。例如,環境監測大賽的評委由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專家、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技術專家、環保公司的技術能手、高職學院(環保學院)的專業指導教師等。由于連續多次的舉辦技能競賽,因此,環境監測大賽評委的組成保持了相對的穩定,這樣也保證了評判標準的穩定性和先進性。

最后,堅持回避原則和保密原則。一般來說,參賽單位的人員不宜參加評委隊伍。東道主也應當回避某些項目的比賽??茖W的評審標準需要評委來執行,而評委在評判工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為了隔絕外界因素對評審工作的干擾,評委的選聘要在一定的范圍內保密。

總之,技能競賽方案應該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確保技能競賽的評判質量,保證大賽的權威性。

四、保障順利實施競賽方案

競賽方案的順利實施需要行業主管部門、相關企業、競賽承辦單位、協辦單位、評委、參賽學校、選手等共同合作。行業主管部門要在政策上加以支持,競賽結果需要得到勞動部門的充分肯定,獲獎選手的職業資格因此會上新的臺階。相關企業的人力資源領導對獲獎選手的技能水平予以高度肯定,一般來說,會優先考慮獲獎選手的就業去向,并在工作中大力培養。因此,技能競賽也是企業選拔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競賽承辦、協辦單位在競賽組織領導、資金來源、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要給予高度重視,以保證大賽的順利進行。參賽學校和選手要對大賽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予以高度的重視,嚴格按照競賽項目要求和技術標準對選手進行賽前培訓,參賽選手在進行比賽時,端正競賽態度,尊重競賽評審標準和評委,嚴格按照比賽要求進行競賽,力求賽出風格,賽出水平。

只有上述各方面保持高度的合作,大賽才能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呂文 黃紅霞 任小英 食品化學檢驗崗位技能競賽的組織與探討[J].福建輕紡,2009.10。

2、張義瓏 測量技能競賽成績評定的思考與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9。

篇10

【關鍵詞】準企業管理環境 建筑材料檢測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C-

0056-02

一、課程改革背景

(一)當前中職建筑材料檢測課程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突破。一是教學主要以單向傳輸為主,課堂教學通常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造成理論課時多、動手操作實踐訓練少,這種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所提出的“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的要求。二是核心能力的培養雖然加大了校內實驗室、實訓中心模擬訓練的時間,但與企業實際操作還存在一定距離。面對中職生源變化及市場對該專業人才要求的提高,按傳統模式培養的畢業生離市場人才需求差距較大。學生還需在檢測行業同師傅跟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獨立從業,使得培養的人才技能不到位,素質不盡人意。從“傳授型教學”走向“學習工作化教學”的改革成為必然。

2.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缺乏實用性,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的相關性低。中職學校實踐教學通常是隨堂進行,實驗課依附在課程教學中,實驗僅單純為課程服務,缺乏專業相關崗位的實用性,無法提高學生的實際專業所要求的技術應用能力與綜合能力。

3.實訓配套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在加強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各職業學校都建設了一批相應的校內實訓基地、實訓中心或實訓室,但由于經費和場地因素,這些實訓場所的建設并沒有很好地“關照”項目教學的要求。實踐教學開展未能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實踐教學開展深度不夠,學生缺乏全面、系統、高質量的專業技能訓練。

4.專業教師缺乏一線工作經驗?,F在許多中職學校引進的教師多為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雖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一線工作的實踐經歷,不利于教授學生實踐技能。

5.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缺乏全面性、科學性。在課程教學中,中職學校都各自建立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但由于對教材特點、職校生的特點、可利用的教學環境及職業教育教學特點分析不夠,通常只采取“一卷”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缺乏科學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的質量都受到了極大影響。

(二)市場調研

我們對廣西數家檢測公司和開展土建工程檢測的企業進行了有計劃的調研工作。幾乎所有企業都希望學校的專業教學能注重實踐能力、新技術、新工藝的培養,盡量與崗位對接,畢業后就能頂崗工作或有一段短暫的工作適應期后就能適應崗位工作。

我們對在校的200多名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回答來校學習的主要目的一項時,93%的學生選擇的是為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能力,以便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當前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又必須與職業培訓區別開來。中職學生除了要能上崗工作外,還應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持續學習、提高的基礎。

因此,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創建準企業管理環境條件下中職建筑類專業建筑材料檢測課程教學模式,與企業聯手,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教學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市場需要的合格勞動者,使學生順利完成向準職業身份的轉換,縮短在企業工作中的適應期,減少企業人力資源培養的成本,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

二、課程改革理念與方向

(一)明確課程教學人才培養目標

中職學生要想畢業就獲取工作崗位,就需要我們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當前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提高學生的首次就業競爭力。學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競爭能力,才能夠有機會被企業錄用。在滿足“踏進門檻”的提前下,中職學生還應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持續學習、提高的專業發展能力,有機會謀求多元化的出路,達到“多崗遷移”。只有培養學生的第一次就業能力,才能去兼顧多次就業的需求。

經過市場調研和我校的多次論證,確定我校建筑材料檢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檢測等相關企業的“實驗員”崗位。本課程改革重在以“首崗適應”為原則,縮短學生在企業工作中的適應期,減少企業人力培養的成本。

(二)重構“學習與工作一致”的課程體系

打破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課程體系,根據實際工作任務的要求,重構“學習與工作一致”的課程體系。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把學生安排到實際企業環境中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營造企業文化環境,創建職場化的準企業教學環境,將現有課程體系和企業行業需求相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相對接,實現建筑材料檢測教學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三)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實際工作任務需要,本著“強化理論、重視應用”的原則,以職業崗位標準為主線,以培養專業技術嫻熟人才為目的,重新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調研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意向及崗前培訓內容等,進行信息處理、整合,打破以往章節“各自為王”的缺陷,重組并優化各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開發“以項目為中心”的教材。

(四)轉變教學行為和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方式,形成“教師任務實施、學生主動學習”,融“教、學、做”一體的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采取項目教學法、情景模擬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現場教學法,聘請企業相關人士參與教學環節。

(五)創建配套的教學環境

改善單一課堂教學環境,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創建準企業管理的教學環境,實現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做到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雙向融合。

三、課程改革步驟

經過市場調研和多次論證,創建準企業管理環境條件下建筑材料檢測的課程改革,力求“三個一致,兩向融合”,以工作過程為課程內容的主線、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課程教學與崗位標準對應為課程目標,突出技能培養,充分體現中職教育特點。

我校與企業聯手,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準企業環境下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的課程體系。其課程體系構建流程為:市場調研實驗員崗位群分析工作任務分析構建工作過程化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編寫工作過程化教材創建職場化教學環境教學實施教學體系調整并完善。

(一)調查研究分析

認真分析專業培養目標所提出的建筑工程專業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與能力,研究其獲取的途徑;對我區檢測員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工作流程開展專業調查,對建筑類群專業中職生的材料檢測學習現狀、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建筑工程專業人才面臨的素質與能力的挑戰,結合我?,F行的建筑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培養目標,寫出調查研究報告。

(二)根據調研分析報告制定教學模式改革方案

根據檢測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人才特色的要求,構建合理的以項目為核心的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修訂各實踐性項目教學環節的教學大綱,重組并整合優化準企業環境下各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制定各實踐性項目教學環節的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方法的改革方案。

(三)創建職場化的教學環境

充分利用企業的工作場景,提供真實職教環境或模擬企業環境,將企業布置、設施復制到學生課堂上,讓學生上課猶如到企業上班,教師成為領導,學生成為員工。做到學習就像工作,學生親身體驗職場中的各種公共關系。

(四)做好建筑材料檢測教學“工作過程化”的課程研發

根據已制定教學模式改革方案和依托準企業的教學環境,確定“將學生培養為準職業人”為教學培養目標,編寫“以項目為核心”、教學環節“工作過程化”的教材、實訓指導書和實施性課程標準。

(五)構建準企業管理環境下的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

以“將學生培養為準職業人”為培養目標,按貼近企業員工要求、貼近職業資格標準制定評價標準。以教師、學生自己、同學、企業相關人士為評價體系主體,采取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評及企業相關人士綜合評價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項目以小組形式展開。建立評價的激勵制度,評價好的學生可優先推薦就業,評獎學金、評優等優先考慮。評價差的采取重修等方式加強。縮短學生在企業工作的適應期,實現教學效益、社會效益雙提高。

四、預期目標

模擬企業管理環境教學,讓學生上課猶如到企業上班;構建“以項目為核心”的課程教學體系,使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環境職場化,教學流程工作化,達到與企業、行業需求相對接;構建以“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達到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采取“以項目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避免學生毫無經驗走上就業崗位,將學生培養成市場需要的合格勞動者,使學生順利完成準職業身份的轉換,縮短學生在企業工作中的適應期,減少企業人力培養的成本,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同時可形成師生同事化、學生員工化、教師技師化。準企業管理環境條件下中職建筑類專業建筑材料檢測課程教學模式可復制到我校其他專業課程教學中,為我區建筑類專業教學服務。

總之,結合我區中職建筑類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在建筑材料檢測課程教學中采用“準企業實踐模式”,可使建筑材料檢測課程教學實現“生產過程化”,實踐與理論密切聯系的職業教育模式,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建筑行業檢測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