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建議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域經濟發展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概括地說,這些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為“一舊、三難、四制約”。
一舊,就是從干部群眾的思想看,觀念還比較陳舊。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還存在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保守觀念,缺乏敢闖敢試、敢拼敢干的工作勁頭;還存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有什么條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發展的辦法不多,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寬;還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思維,排外排新的現象比較普遍;還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小農意識,快發展、大發展的愿望不強烈;還存在只講問題、不講潛力,只談劣勢,不看優勢的畏難情緒,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氛圍還不十分濃厚。
三難,就是從縣域經濟運行的表象看,有三個方面的難題急需突破。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難。實踐看,由于受政策、機制、市場、地緣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農業大、工業小、三產弱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導致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后勁不大。以××為例,20__年全縣一、二、三產業比僅從20__年的66.1:9.5:24.4:調整為60.6:11.3:28.1。第一產業仍占有很高的比重,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第二產業優勢不夠突出,特別是投資超億元,利稅超千萬的,能夠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還寥寥無幾;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雖然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傳統服務業為主,沒有形成規模,不足以拉動整體經濟發展。二是財政經濟運行難。由于財源建設滯后、剛性支出增多,以及現行分配體制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的影響,縣級財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縣市仍然要靠省財政轉移支付度日,難以拿出財力搞建設、謀發展,給群眾辦好事實事。我們××10個縣(市區)有8個縣(市區)靠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個。20__年全縣全口徑財政收入僅為4058萬元,而工資支出就達到1.2億元,如果沒有省里的轉移支付,我們連保工資、保穩定都很難做到。這樣的財政,根本拿不出錢來發展經濟,甚至連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前期費用都拿不出來。三是鄉村債務化解難。這是阻礙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癥結性歷史遺留問題。從我們××看,到20__年年末,全縣鄉村兩級債務高達2.5億元,村均180多萬元,76個行政村大部分為空殼村。作為村級主要收入來源的機動地,在20__年化解村級債務時,大多數都已抵頂債務。國家“一免三補”政策的出臺,村里又將剩余的機動地補給了回來要地的農民。這樣村里已經沒有收入來源,根本拿不出錢來償還債務。而且省里出臺的獎勵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很難執行。這些債務,不僅嚴重束縛鄉村經濟發展,而且影響到社會穩定,急需解決。
四制約,就是從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看,存在四個方面的制約性因素。一是金融體制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由于銀行惜貸慎貸,并且上收貸款管理權限,撤并營業網點,使得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資金嚴重短缺。以××為例,20__年,全縣貸款余額僅為13.3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寥寥無幾。今年建設銀行又要被撤銷,××縣又將失去一個商業銀行。二是行政權力分配政策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現在看,越來越多的政府執法部門實行了“三權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這對于承擔著縣域經濟發展責任的縣級政府來說,進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難度,在很多問題上,沒有自主決策的權力,在許多領域處于空殼無權管理的境地。縣里上項目、干點事,幾乎都得向上報批、交費,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縣級政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由于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革省里沒有明確說法,縣里無法對一些關門倒閉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進行改革,對職工也無法進行妥善安置,帶來了諸多的社會矛盾。比如,我們綏棱水利系統的水利鉆井隊,已經倒閉多年,但由于是自籌自支的事業單位,不管是職工并軌,還是養老保險,哪條政策職工都靠不上,遺留問題無法解決,引發職工上訪告狀。再有就是以國有林場為代表的政策性比較強的國有企業,包袱沉重,發展無力,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約,即使有好的出路,現在也無法進行推進。四是人力資源素質低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現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員素質較低,已經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縣域內工作和生活條件不如大城市,大學生畢業后到縣工作的比較少,既使回到縣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條件所限,流失的問題也比較嚴重,縣域經濟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匱乏。以我縣為例,全 縣各級各類人才有7813人,其中,實用技能型人才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僅有78人,遠遠不能滿足各行各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鄉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勞動力總數的20,城鄉8618戶貧困戶中,有近60的貧困戶是因為科技文化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而導致貧困的。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體制、機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縣一級無力解決的難題,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1、要賦予縣級更多的發展自。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參照10強縣擴權的標準,對所有縣市都合理地擴大經濟管理權限,賦予縣級政府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增強縣級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經濟調控能力。同時,在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國有林場等企業改革上,出臺明確的政策意見,指導縣級結合實際進行操作。
2、要進一步改革財政管理體制。要按照財權與事權相適應的原則,提高縣級收入分成比例,充實和增強縣級財政實力,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繼續加大省對縣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財政弱縣進行傾斜,以緩解縣級財政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的壓力。同時,凡是國家出臺的減收增支因素,對享受轉移支付的縣份,應全額給予補助。
3、要進一步完善化解鄉村債務的獎勵政策。現行的獎勵政策只考慮到償還公益事業發展方面的債務。對此,建議上級出臺更寬松的獎勵政策,對于墊付稅款、興辦公益事業方面的債務應全部由國家承擔。對于其它債務按一定比例獎勵。同時,還應該針對鄉村兩級回收債權問題,出臺相應保護政策,以增強自我還債能力。
4、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重點要改革金融體制,穩定縣級金融機構,增加縣級分支機構授權、授信范圍,實行存貸掛鉤,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當地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創新開展中小企業貸款的激勵機制,在機構設置、信用評級、貸款管理等方面適應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篇2
一、古浪縣經濟金融發展概況
1.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為古絲綢之路要沖,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轄10鄉9鎮251個行政村,總人口39.8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5.58萬人,屬國扶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四五四”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多方招商引資搭建發展平臺,宏觀經濟呈現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了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為主導的農業支柱產業,以水泥、電石、衛生紙、石灰氮、雙氫胺、面粉加工為主導的工業支柱產業。至2014年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76億元,增長8.2%;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5.3%;實現工業增加值9.37億元,增長14.2%;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18億元,增長8.2%;實現大口徑財政性收入3.16億元,增長18.2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58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589元,分別增長14.4%和9.3%。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逐步增強。
2.銀行業服務縣域經濟作用明顯。古浪縣現有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郵儲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5類銀行機構,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網點1個,工商銀行網點1個,建設銀行網點1個,農業銀行網點4個,郵儲銀行網點8個,甘肅銀行網點1個,農村信用社網點22個,銀行網點遍布全縣各鄉鎮。可見,從銀行機構種類和網點數量上看,該縣屬于銀行組織體系較為健全的縣域,業務基本覆蓋全縣各鄉鎮和行政村。近年來,按照“政府主導、金融參與、企業配合、多方聯動、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縣各銀行機構積極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縣銀行機構存款總額達71.32億元,同比增長24.91%,貸款總額達到47.34億元,增長30.70%。全縣金融機構中,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占主導地位,各項存、貸款分別占全縣金融機構的80.05%和83.62%。
二、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1.經濟環境滯后,銀行支持的動力不足。一是農業方面:古浪縣農業是一個脆弱產業,境內水資源嚴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區人口占全縣1/3,川區人口通過推進“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農業灌溉主要依靠黃河提灌工程,農業成本高于其他同類地區。加之農田開發期短,土地貧瘠產出較低,轄區80%的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的種養業等弱勢產業上,規模化生產經營方式占比較低。全縣農戶貧困面大,有近20萬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二是工業方面:縣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方屬地優勢企業很少,粗加工、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經營模式仍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模式。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18家,工業產值27.45億元,主要經營水泥、電石、石灰氮、雙氫胺等生產項目。規模以下企業1117家,年產值12.79億元,平均114萬元,主要生產麥芽、衛生紙、面粉加工、釀造等輕工項目。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市的10.72%,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規模偏小、結構雷同、投入不足,經濟基礎薄弱,抵抗風險能力較弱,總體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的深度貧困縣。因此,對于以商業化經營,利潤為目標的現行銀行體制,縣域經濟實體對銀行信貸的吸引力不強。
2.銀行業受體制機制制約,有效信貸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縣金融機構存貸比例分別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農業銀行貸款份額雖大,但絕大部分投向了縣域外的公路建設等項目,信貸業務對小企業覆蓋率過低。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隨著實力的壯大,信貸投放能力增強,縣域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受其結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場定位的制約,信貸投向仍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結構單一,經營管理水平很難適應縣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資金需求,“一社支三農”不堪重負。作為支持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主力軍,古浪縣農村信用聯社幾乎包攬了全部農戶的建檔評級工作,以占全縣銀行機構42.64%的存款額,提供了全縣47.50%的貸款,但存貸比例僅為66.37%,存差仍達23億元。銀行業系統內資金的“效率”配置,致使縣域機構的資金“外流”現象十分突出。
3.融資中介服務及相關配套體系發展滯后。縣域經濟主要以中小企業和“三農”為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經濟基礎薄弱,貸款風險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風險補償機制,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容易將之排除在門外。如同大部分欠發達縣域,該縣尚未建立完善的評估、中介體系,相對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需求,融資中介發展明顯滯后。一是擔保公司規模偏小,擔保能力不足,銀行與擔保公司開展合作不積極。二是缺乏土地、林權等相關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等中介機構。三是抵押貸款評估存在登記環節多,收費高等問題,增加貸款成本,而且手續煩瑣,效率不高。調查中發現,抵押擔保不足成為制約信貸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銀行認為貸款未獲審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抵押擔保作為未獲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1.挖掘存量潛力,統籌發揮各類銀行機構的作用。銀行業金融機構仍是縣域金融體系的主力,要厘清銀行機構職責,按照業務側重,挖掘潛力,做強基礎,劃定區域,發揮銀行業合力作用。繼續鞏固農信社的支農主力地位;鼓勵大型銀行充分發揮資金實力和管控能力強的優勢,重點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縣域重點項目等的發展;引導郵儲銀行積極促進資金回流縣域,并在與農信社的競爭上有所作為;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性業務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優勢,抓住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機遇,加大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
2.不斷創新,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產品。各銀行機構要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積極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村個體工商戶為重點,在農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資、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方面加強創新。積極拓展中間業務,推出一批適合小微企業特點和適應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創新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結算、匯兌、代收代付、融資輔導等金融服務,以及市場動態、行業發展、政策法規、利率、匯率等多種信息咨詢服務。
3.大力推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夯實普惠金融服務的基礎。偏遠農村地區,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機構設立網點、布放自助機具投入多、產出少,發揮作用也不明顯。一些偏遠地區除極少數居民形成規模很小的村落外,大多居住分散,戶與戶相隔數里、甚至上十里的非常普遍。無論是設立物理網點還是布防自助機具都不現實,促進偏遠地區農戶城鎮化、村鎮化才是解決普惠金融發展的根本思路。基于此,建議當地政府要緊緊抓住“下山入川”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契機,加大偏遠山區農民移民搬遷,建立移民新村和移民搬遷點,改善居住條件,促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只有這樣,銀行機構才能適時配置金融服務設施,有效解決普惠金融不足的矛盾。
篇3
關鍵詞:財政體制;縣域經濟;影響;改革建議
中圖分類號:F8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0-02
我國現行財政體制主要是指1994年確立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按照稅種的不同把稅收收入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從而確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收入來源。具體到縣一級,又因各省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管理體制,但分稅制的基本框架沒有改變。以遼寧省為例,現行的財政體制仍然是以分稅制為基礎,同時在2010年省政府又對省與縣之間的財政體制進行了一定調整。主要內容包括: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收分配體制基本不變,但在省與縣之間,將原來屬于省縣共享稅種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房產稅全部下劃為縣級收入,同時縣需要向省上解稅收以保障省級財力。為了彌補縣級財力不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中央到省、市均給縣安排一定數額的轉移支付資金。此外,還有各種收入增量返還等獎勵措施,用以激勵縣級政府大力增加財政收入。在財政支出方面則是通過明確劃分事權來確定支出范圍,縣級事權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安、環境保護、行政事務管理等事項,近年來又增加了社會保障、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社會公共衛生應急等事權。縣級政府要利用現行體制下取得的財政收入來為上述事權買單。
一、現行財政體制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總體上看,現行財政體制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既存在很大的促進作用又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
1.分稅制財政體制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看,分稅制財政體制壯大了財政收入規模,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體制激勵作用明顯,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現行財政體制,明確中央與地方的收入來源,激勵地方大力開展經濟建設,提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提高稅收規模。例如遼北某縣從本世紀初提出“稅源經濟”的理念,通過發展陶瓷、綠色食品加工、風力發電、輕工家電、牛產業、通用航空等實體經濟培植稅源,使縣域經濟和地方財政收入駛入了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8.6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1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2000年的0.38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27.8億元。
二是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地方財政實力逐步增強。分稅制財政體制確立了以稅收收入為主,非稅收入為輔的的收入結構,上例中的遼北某縣通過加大對稅收收入的征管力度,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實現了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同時把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控制在80%左右,提高了收入質量,增加了地方可用財力。
三是轉移支付調節了地區間收入差異,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分稅制體制下從中央到省、市均給縣級安排了大量轉移支付資金,有效促進了縣級發展。本世紀以來,遼北某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連年高于預算收入,財政自給率在最低的年份僅為38%左右,在最高的年份也沒有超過70%,大量的教育、科技、衛生、文化、農田水利、植樹造林等項目均靠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安排,給該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
2.分稅制財政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在體制上未能更多讓利地方。首先從整體上看,中央在分稅制中占大頭,地方占小頭,而在地方收入中按照省、市、縣的層級層層遞減,縣級收入處于占比最小的地位。這就造成了財力高度向上級集中,縣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支持才能保證財政正常運轉。其次從稅種劃分上看,稅源集中、穩定性強的收入大都劃為中央和省級收入,而稅源分散、征管難度大、增收潛力小的稅種則屬于縣級固定收入。
二是在共享稅種分配上劃分比例不合理。例如在工商稅收中縣級分配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比例均較低,而營業稅則達到了70%。但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縣級主要支柱財源應為實體工業,所產生的主要稅收是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營業稅主要存在于服務業中,而縣級受城鎮化程度、人口規模等因素影響,服務業遠不如城市發達,營業稅稅源十分有限。此種分配方式,造成了縣級政府辛苦招商引資,企業落戶帶來的稅收卻大部分被上級拿走的尷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縣域經濟發展。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了縣域經濟發展路徑。在現行財政體制中,涉土四稅全部屬于縣級收入,而以土地出讓金為代表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縣級財力的主要來源。縣級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選擇增加涉土稅收的發展路徑,這也就形成了“土地財政”、大力發展房地產行業等狀況,造成了許多縣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負擔沉重,商品房庫存高企等問題。
四是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縣級雖然處于收入分配的最末端,但其事權卻一樣不少,并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最主要的支出事權包括供養全縣行政、事業在職及退休人員,保證政府機構正常運轉,保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公共支出,供養五保、低保等優撫人員,彌補企業養老保險缺口等。對這些事權,縣級概括稱為剛性支出。而在這些支出中還有許多“上級出政策、下級配套資金”的支出項目,例如義務教育的“普九達標”,在上級出臺政策后縣級只能自行投入資金進行校舍改造,形成了沉重的“普九債務”,再比如公檢法公用經費達標、調整工資標準等均由縣級政府安排資金,造成了縣級財力緊張,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
五是轉移支付制度不夠規范、不科學。一方面轉移支付缺乏固定約束,分配規模往往由上級說了算,一直以來飽受詬病的“跑部錢進”就是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的體現。縣級財政部門也往往是把向上爭取資金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不僅牽扯了大量精力而且存在一定的權力尋租隱患。另一方面轉移支付的構成不夠科學,近年來縣級財政收到的轉移支付資金多為有固定用途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少有可以自主安排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這就造成了縣級財力難以集中,想辦的事情受財力制約往往辦不成。
六是縣級財政狀況沒有得到明顯好轉。在分稅制財政體制下,縣級政府本身分配的財權就少,2006年中央又全面取消了農業四稅,導致縣級財政更為艱難,而鄉鎮一級更是處于收不抵支的局面。為保證鄉鎮正常運轉,縣級往往還要負擔鄉鎮的工資、運轉等支出,再加上各類剛性支出,公建支出等,使財政資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現行財政體制下的收入規模,僅能保證縣級的必要支出,即所謂的“吃飯財政”,不足以支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投入。為了籌集經濟社會發展資金,部分縣級政府近年來進行了大規模融資,造成了負債率攀升,債務負擔沉重,而幾年之后的今天,償債支出又占用了大量縣級財力,使本來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
二、對現行財政體制的改革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培植稅源,加強財政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等措施逐步加以解決。另一方面也要從體制上進行改革,從根本上扭D縣級財政狀況,提升縣級財政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
對現行財政體制進行改革應當遵循有利于增加縣級財力,有利于激勵縣級政府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有利于縣域發揮自身發展優勢,有利于保障縣級基本服務,有利于化解和防范財政風險的原則。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如下改革建議:
一是要財力下沉,增加縣級在分稅制中的分配比例。具體包括將消費稅等中央稅種轉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種,給予縣級一定的分成;提高縣級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中的分成比例;合理劃分總分機構稅收歸屬,將石油、電力、通信等大型國企所屬的縣級分支機構所產生的稅收劃為縣級收入。使縣級擁有較為優質、穩定的稅源,增加縣級財力保障水平。
二是要調整涉土四稅的分配。在給予縣級一定財力補償的情況下,中央和省可以在涉土四稅中享有一定的分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及上級政府對基層的控制力,另一方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盲目發展“土地財政”的沖動。
三是理順財政投入關系。當前財政體制下,縣級政府負擔的事權過多,剛性支出壓力大,制約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可以考慮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由中央及省對縣級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險等方面進行直接投入。在降低地區間的差異,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解放部分縣級財力,促進縣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
四是規范轉移支付制度。一方面要提高轉移支付的剛性約束,規范轉移支付的安排流程,降低上級在轉移支付過程中的隨意性。另一方面要調整轉移支付的結構,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方便縣級依照自身發展優勢自主支配專項資金。可以考慮在轉移支付制度改革中,進一步放寬專項資金使用限制,例如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允許縣級打捆使用轉移支付資金等,這樣更加有利于縣級政府依據自身產業發展目標安排資金,集中更多的財力快速促進產業發展。
五是幫助化解政府債務。當前政府債務沉重成為了制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財政資金用于還本付息支出,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投入。上級財政幫助地方政府化解債務并不是簡單的代為償還,而是首先解決償債負擔重,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可以考慮由上級財政部門出資對縣級到期債務及高利息債務進行置換,待縣級財政狀況好轉再逐漸償還給上級財政。一方面減輕當前的償債支出壓力,另一方面減少利息支付,節約財政資金。
六是完善地方稅收體系。按照我國“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管理原則,縣級政府雖有本級財政的管理權,但稅收管理的權力卻較為弱化。在現行體制下,國稅局為中央直管單位,地稅局為市管單位,從行政隸屬關系上說,稅務部門并不屬于縣級政府序列。縣政府對稅務部門的控制力與影響力也較低。這就導致了在組織財政收入方面稅務部門與縣級政府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有些強化稅收征管的政策由于難度大、成本高往往難以執行,造成地方稅款的流失。今年,中央充分向基層下放各類管理權限,遼寧省的工商、質監等部門均已完成下放,可以考慮在今后的改革中下放地稅管理權,進一步理順縣級稅收管理體系,更好的凝聚全縣力量做好財稅征收。
參考文獻:
[1]譚樂義.“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目標與實績的偏離[D].山東大學,2016.
[2]高軍,王曉丹.“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基于江蘇省2004-2009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2(03).
[3]劉佳,吳建南,吳佳順.省直管縣改革對縣域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基于河北省136縣(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01).
[4]鄭新業,王晗,趙益卓.“省直管縣”能促進經濟增長嗎?――雙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08).
[5]劉佳,馬亮,吳建南.省直管縣改革與縣級政府財政解困――基于6省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1(03).
[6]張占斌.加強省直管縣改革的頂層設計和規劃[J].行政管理改革,2011(06).
篇4
關鍵詞:移民安置;經濟發展;研究建議
一、移民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
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具體情況,著重針對當地農業氣候資源、土地存量、土質狀況、地理區位、交通條件和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提出發展的方向和階段目標。庫區、安置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薄弱環節,挖掘增長潛力,增強創新意識,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培育地方市場,拉動
就業并提升農民消費能力,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繁榮。
二、中線庫區經濟發展策略
就中線庫區而言,柑橘種植和漁業養殖可以作為農業經濟的兩大發展方向。庫區的柑橘種植已有較大規模,初步形成了沿漢江柑橘帶,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柑橘經濟。但是,庫區的柑橘種植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只是作為一個單一的柑橘供應地,因而農戶需要獨立面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帶來的價格風險,實際收益并不能獲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議庫區農戶和相關職能部門明確將柑橘生產作為當地特色農業,進一步將其做大做實做強。
漁業養殖是庫區充分利用自身水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又一特色農業。隨著庫區水源地建設的深入進行,對水質環境保護的要求會提高,這可能導致漁業養殖成本上升。就未來一個時間段而言,庫區漁業生產的關鍵在于市場保障和銷售渠道的通暢,以實現價格基本穩定,保證養殖戶穩收增收。
除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外,庫區還可以充分挖掘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庫區可以結合水源區經濟林綠化帶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旅游帶,為海內外游客提供觀光、度假、療養、科學考察、探險與科普教育服務,從而開拓出一項新的綠色生態產業。
針對部分庫區鄉鎮鄰靠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的交通區位優勢,當地可以推動建立汽車工業園,集中發展汽車零部件生產和裝配工業,逐步建成具有規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產基地。
三、中線安置區經濟發展策略
就中線安置區而言,結合當地具體特點發展蔬菜、水果種植,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區已具備良好的品牌農業基礎,農產品特色鮮明、規模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階段建議著重進行形象產品的品牌建設,使農產品技術研究、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單位收益。
針對鄰近城鎮的安置區,發展果蔬種植和畜禽養殖是實現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利用鄰近城鎮的區位優勢,當地可以建設大規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還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規模化的家畜家禽養殖場,不僅為城區提供農副產品,還能夠通過“農超對接”遠銷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區可以建設獨具特色的近郊農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在實現收入的多元化同時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拉動了就業,進而加速了近郊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對于具備一定城鎮性質的安置區,應當結合本地工業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移民進行工作崗位培訓,使移民有一技之長,能夠比較順利地在本地務工,實現移民農戶收入的較大幅度增長。
四、移民區域經濟發展小結
對于中線移民區域,要實現已有特色農業的長足發展,關鍵在于農業產業化和市場保障。移民地區不僅需要爭取政府資金的“硬支持”,還要爭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軟支持”。庫區和安置區應當主動在南水北調受益區爭取適合自己的對口合作項目,引進具有一定規模實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有發展前景和能夠實現雙贏的招商。不僅要將企業引進,更要實現企業在當地的發展,將其培育成為地方龍頭企業,政策上可以考慮在初期給予一定財政扶持。通過農產品深加工,促進產品多樣化,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鏈的延伸擴展,最終發展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
同時,移民區域要爭取在受益區獲得市場保障,受益區可以針對移民區的農副產品、工業品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具體而言,可以建立“農超對接”的銷售模式,庫區和安置區的優質農產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過與受益區建立的市場平臺進入受益區,經過具體的銷售渠道直接進入大中超市,實現無縫對接。
最后,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農業知識產權的培育和保護,加大科技種植的普及,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將移民區已有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經驗由移出區帶入移入區,進而實現庫區和安置區經濟發展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曾德國.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穩致富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07(6).
2、顏幫全,蒲曉東.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城鎮化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05(1).
3、廖蔚.當前水庫移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研究[J].財政研究,2004(12).
篇5
1 農業經濟的現狀
1.1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近幾年來,農民的收入一直受到關注,加上長期形成的城鄉經濟二元結構,以及種種原因的限制,比如農村道路交通問題、農村市場消費問題等,都影響農民對消費品的需求的充分發揮,同時,也會起到刺激國內需求,對產生農業經濟推進作用。
1.2 農民收入將保持恢復性增長
農民收入增長需要有三個因素的刺激,一是農產品價格需要呈上升趨勢、農民能從農產品出售中獲得更多的收入。二是農產品區域化的格局不斷強化和利用,對城鄉收入低的居民具有便利條件,也將會得到這部分群眾的關注,有助于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增加。三是非農業戶口的人員收入會持續增加。政府出臺了很多有利于農民進城打工、增加收入、的政策措施。另外,全國范圍內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大大加大。
2 了解農業經濟發展狀況,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操作性建議
2.1 農業經濟與投資相結合
發揮和引導以農戶為主體,多渠道投資相結合的格局形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及各類股份合作企業。大力促進投資的有效利用,鼓勵農民把資金集中起來,利用閑置資金最大限度地發展農業生產上,銀行機構方面要放寬信貸政策,擴大信貸面以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投資。各級各部門引用資金或發展農業聯營項目,向各種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傾斜,對主導農業產品和市場潛力大的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農業型產業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2 農業經濟離不開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政策與體制創新,探索各種農業經營方式,尋找鄉鎮企業的優勢,創造新條件,以優勢龍頭企業為核心,以本區域現有的品牌為基礎,切實培養、組建和壯大符合經濟規律的,加強鄉鎮企業的戰略性,使發展較強的優勢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2.3 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參加相關農業技術培訓
農業部門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農民成人教育體系,組織農民學習社會科學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市場經營的能力培訓,加大農業教育基礎和體系建設,積極鼓勵農村中青年群體抓住參加農大、夜大、電大等技術培訓機構的學習機會,擴展教育、深入教育,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生產與經營的新觀念型農民,同時,應根據本地區農業特色,有針對性地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并開展多渠道形式的階段性的技術與教育培訓,培養出新一代具有當代先進科學技術與農業知識的新型高素質農民。
2.4 以市場為導向,加事農業產業化進程
加速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通過對農業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與調整,進行專業化生產,集多種經營方式于一體的經營方式,以市場為依托,帶動農業基地生產,與基地農戶聯合,開成種植、養殖深加工產業,形成以生產、供應、銷售為一體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市場化企業運作機制。
2.5 加大“品牌“效應,大力發展農業經濟
品牌賦予農產品一種與眾不同的內涵,反映農產品的特性或功能,帶入著農業文化情感,實現著與消費都的溝通,最終成為消費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賴的東西。農業產業的品牌意義,需要根據農產品的特性、消費都的心理及各種社會因素進行定義,如市場價格導向與文化傳統等,塑一個與目標市場有頭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費都自然就會想到這個品牌的其它屬性,如價格、品種、質量等。建立農民廣泛參與一些各種合作組織或博覽會,這對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及鞏固品牌形象有相當重要的熏陶作用,通過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以農業人的身份人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使農民職業化。這種模式是建立品牌聲譽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進農業向市場化和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2.6 做好農業技術的推廣
農業科技機構應當通過轉換機制和調整結構,建立相關的科研機構,建立高效、開放、協作的運行機制,以從事農業相關的病蟲災害規律與防治的研究,進行農作物高產、高效綜合增產技術的開發和農業資源發生、發展的規律等研究,以達到農業技術推廣的真正目的。同時,成立以各省市級農業組織為中心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試驗示范和開發,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現代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完善技術咨詢服務,全面落實其研究、開發、經營、服務等各項職能,積極開展第三產業的建設,以發展農業科技培訓,信息技術服務為主。
2.7 提高土地的多種方式運用
在農業經濟中,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運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養分,從各種耕作措施和田間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進行種植植物進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營養成分,以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產出率利用率,促進農為經濟的發展。
篇6
關鍵詞:靖宇特產;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8—0017—1
1 特色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1 基地規模逐年擴大,主導產業初具雛形
近年來,靖宇縣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這條主線,不斷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特產主導產業基地初具規模,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是人參產業基地。全縣人參西洋參留存面積穩定在200萬平方米(其中:西洋參100萬平方米);林下參基地規模達到88500畝。二是經濟動物養殖基地。全縣已封溝153條,林蛙放養面積64萬畝,預計林蛙貯量2億只,年回捕量3000萬只;全縣養殖梅花鹿8778只;養殖特種野豬11000頭。三是食用菌產業基地。全縣以黑木耳、榆黃蘑為主的食用菌發展到380萬平方米。四是道地藥材產業基地。全縣以平貝母、北五味子、蒲公英、返魂草為主的中小藥材面積達到47700畝。五是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以藍莓和山葡萄為主的經濟林規模達到14800畝。
1.2 龍頭企業逐年增多,帶動產業能力不斷增強
幾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強特產龍頭企業建設,企業牽導產業的能力明顯增強。目前,全縣擁有農特產品加工企業106戶,其中:省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戶,市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8戶,農特產品加工能力不斷增強。龍頭企業主要產品有人參、西洋參14個系列、66種產品;中藥材8個系列、39種產品;人參保健品13個系列、30多種產品;食用菌16個系列、100多種產品;營養酒類8個系列、40多種產品;山野菜17個系列、100多種產品;食用果仁4個系列、30余種產品;野菜及野味肉類食品等20多個品種。年加工量在5000噸左右,年實現加工產值22000萬元。
1.3 參與農戶逐年增多,產業收入不斷增加
目前,我縣從事特產業種植、養殖和加工的農戶有11800多戶,從業人員24000多人,有人參、林蛙、食用菌、五味子、平貝母、返魂草、特種養殖等各種特產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190多個。近幾年,全縣特產品交易市場非常活躍,已經成為東北地區西洋參、北五味子、平貝母、林蛙油等道地藥材的重要集散地。每年特產品交易量在10000噸以上,交易額在50000萬元以上。全縣從事特色產業的農戶戶均收入達到30000元以上,比2006年增長2倍多。
1.4 新產品開發逐年增多,產品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近年來,先后有12戶企業開發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特產新產品20多個系列,100多種產品。全縣還有16戶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國家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證產品總數達到57個,認證產品產量達到120多萬噸。另外還有6戶企業的11種產品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 特產業發展建議
2.1 科學合理規劃,高標準建設特色產業園區
根據全縣各鄉鎮資源、氣候及產業基礎等不同特點,本著宜參則參、宜藥則藥、宜果則果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全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緊緊圍繞“林、參、蛙、菌、藥”五個主導產業,走強龍頭、建基地,促聯合、拓市場、打品牌,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發展之路,不斷強化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迅速發展壯大特色產業。
2.2 扶強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
產業鏈條短,開發層次低,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是我縣特產業的主要特征。要深入挖掘資源潛力,圍繞壯大和提升特色產業整體實力和經濟效益,不斷拓展特產業發展空間,要通過招商引資、攀高結貴等方式積極引進和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產業層次,增加產業經濟總量,通過產品精深加工、帶動基地發展規模,實現產、加、銷的高效銜接,快速推進產業化經營。
2.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基地建設水平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以科技為先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圍繞全縣特色產業發展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全縣范圍的大規模的技術指導和科技培訓,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科技素質。在基地建設方面,要加強各種標準化的宣傳和普及,積極推廣各種先進的栽培和管理技術,不斷提高基地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水平,培育高檔次的原料產品。
2.4 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名牌產品
要強化品牌意識,全力實施品牌戰略。要依靠過硬的產品質量和經營信譽,打造誠信品牌和知名品牌。要倡導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結合,借助外勢發展我縣特色產業。要通過整合品牌資源,形成規模和原產地優勢,集聚起產品闖市場的合力。大力推行有機、綠色標準和操作規程,提高產品生產的規范化程度,促進我縣特產品上檔次、上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業整體效益。
2.5 挖掘人才潛力、推進產業發展
要善于挖掘各方面的人才潛力,來促進產業發展,一是要挖掘農村鄉土人才的潛力,加強指導和培訓,使他們成為第一線的技術員:二是要提高特產業務部門工作人員的科技素質,真正學習到一些農村實用技術,從而有效地指導產業發展:三是要通過舉辦職業技術學校的方式培養專業人才,以逐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勇,高陽,代永剛,李姝睿.長白山林蛙的加工利用及吉林省開發現狀[J].吉林農業科學,2003年04期.
[2] 房敏.吉林省發展特色農業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孫崢.吉林省人參產業發展研究與探討[D].內蒙古大學,2006年.
篇7
(一)國外發展狀況
鄉村旅游在國外已有三十多年歷史,開展得比較成功的是一些歐美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的旅游大國西班牙把鄉村的城堡裝修改造成飯店,留宿過往客人,這種飯店稱為“帕萊多國營客棧”。同時,規劃建設大農場、莊園,提供徒步旅游、騎馬、滑翔、登山、漂流、參加農事活動等項目,從而開創了世界鄉村旅游的先河。鄉村旅游盡管在歐洲發達國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但大規模地開展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鄉村旅游可以說是現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項新事物,然而它卻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國發展起來。特別是在美國、法國、波蘭、日本等國,鄉村旅游得到倡導和較大發展,具有相當的規模,并且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對當地的鄉村經濟發展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鄉村旅游開發在世界各地發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萬多家鄉村旅游企業共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營業額達9000億里拉(約合4.3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國有30個州有明確針對農村區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個州在它們的旅游總體發展規劃中包含了鄉村旅游。新興的“綠色度假”旅游活動每年給法國農民帶來的收益相當于全國旅游業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前東歐和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國家都認為,鄉村旅游業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經濟多樣化的動力。
(二)國內發展狀況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區的一些著名景點附近產生了農家樂鄉村旅游的萌芽形態,主要以提供當地特色餐飲和兜售鄉村土產特產為主要表現形式,此時的鄉村旅游基本處于依托著名景區景點的自發和粗放式經營的階段。第二階段是1997年以后,鄉村開始出現游客采摘等簡易的體驗類鄉村旅游產品,逐漸開始有觀光果園、觀光花園和觀光農場出現。采摘活動是這種經營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大都市區旁的鄉村地區也開始出現休閑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鄉村旅游經營業態。但整體上還缺乏有規模、規劃好的鄉村旅游形式。第三階段是在2005年以后,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定為“鄉村旅游年”,同時,“十一五”規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為重要內容,鄉村旅游開始高速發展。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企業開始介入鄉村旅游的發展,開發較大規模的農場,或者綜合利用農村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等資源,提供較多樣化的服務。
二、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
首先,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幅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減小了城鄉差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京郊很多經營農家樂的農戶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農村的綠色環境,農家的特色餐飲吸引城市消費者,就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收益
其次,鄉村旅游的發展優化了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以往的農村經濟形式更多的是以糧食作物的種植為主導,間或夾雜蔬菜及水果的種植,還有一些地區從事家禽家畜的養殖。鄉村旅游的發展為鄉村旅游產品的豐富提供了發展契機,農家特色餐飲、民居住宿、土特產品銷售、體驗式農莊、農村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等創造了比原來的農村種植和養殖產業更好的經濟效益,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快速發展,優化了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
第三,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北京為例,北京周邊的郊區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門頭溝、昌平、延慶、懷柔、密云等都具有較多的山地資源。過去,山區意味著交通不便、農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隨著新農村建設逐步展開和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的便利為山區鄉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創造了條件。北京近年創新了一種嶄新的山區發展模式――“溝域經濟”。這些對京郊溝峪的區域規劃促進了京郊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推動了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四,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加快農村經濟市場化進程。針對日益增長的鄉村旅游客源需求,豐富鄉村旅游產品種類和形式,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近幾年,北京鄉村旅游業界通過不懈努力,在“農家樂”基礎上,開發、培養了一系列差異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愛的鄉村旅游產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針對到北京郊區的自駕車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長的趨勢,進一步完善這些消費者所要求的服務范圍和內容。
三、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趨同化
以北京周邊農家樂旅游方式為例,這些經營者的思維特征是實用理性,他們重模仿、缺創新,所以經營理念雷同。主要體現在農家庭院的建筑樣式、園林風格、室內陳設、菜肴品種、娛樂項目等都比較趨同,缺乏個性化色彩。
(二)鄉村旅游經濟的過度商業化
過度商業化造成有的農戶為了從事農家樂經營,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亂建許多簡易設施,然后把這些違建設施承包給其他人經營。有的則是由開發企業投資,在鄉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華酒店以及休閑或娛樂中心,走商業化經營的路子。還有的在景區或鄉村附近建造所謂的民俗村,走所謂的民俗表演路數,借機強迫客人消費。商業化運作可以促進農家樂的發展,完善農家樂的產品,增加農家樂的宣傳力度,提高鄉村農戶的經濟收入。但過度的商業化運作將會使農家樂鄉村旅游變味,丟掉傳統和淳樸的鄉情,同時也丟掉了農家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鄉村文化特色。
(三)鄉村旅游經營的管理缺失
各種經營組織對鄉村旅游地跑馬圈地,由于沒有規劃、各自為戰,造成整體環境發展不協調,各家自掃門前雪使農家樂的周邊環境無人關心,各家各戶密集發展,導致旅游地往日舒緩、錯落有致的院落變得繁雜混亂,非常像城市中擁擠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與高樓的區別。占地經營造成植被減少,環境破壞日益嚴重,長此以往,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的推動作用將逐漸減小,鄉村經濟的發展將不可持續。
(四)鄉村旅游環境破壞嚴重
鄉村環境包括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農家樂旅游所倡導的是保護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農家樂旅游開發建設上卻脫離自然、大興土木、貪大求洋,不僅與農家樂鄉村旅游樸素、本土的內涵相脫離,而且還破壞了農村環境。
四、發展鄉村旅游的建議
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要深入挖掘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斷提升鄉村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進鄉村
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注重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游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立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機制。
(一)在保持鄉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加鄉村旅游的魅力
中國眾多的鄉村承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傳承著中國悠久的農耕文化,積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中國的城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納了眾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難以保存中國最為原始真實的傳統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之間出現了巨大的文化差異,而這正是促使鄉村旅游流行和快速發展的根本。
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的靜態互動使鄉村旅游產品蘊涵深厚的傳統文化,鄉村旅游是保護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鄉村旅游促進傳統鄉村文化的復興,傳統文化支持鄉村旅游產品創新并且強化地域文化特色;鄉村旅游促進傳統藝術發展,而旅游藝術品又可促進傳統文化復興。但是,目前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的動態互動除極少數是良性互動外,絕大多數卻是惡性互動。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據鄉村旅游地的傳統文化特點統一鄉村旅游的發展規劃,制定完善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規劃必須體現鄉村文化,杜絕城市文化的簡單復制,杜絕出現鄉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級或鎮一級成立專門的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機構,按照旅游主管部門制定的發展建設規劃,規范項目的管理,確保旅游者人身財產安全,促進鄉村旅游有序競爭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對鄉村旅游統一經營管理。對于鄉村旅游的經營,鄉鎮一級或村一級應該制定統一的規范和章程,統一經營管理、統一收費標準、統一對外宣傳。由專門的管理機構對鄉村旅游從申辦環節到經營管理環節嚴格控制和監督,并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對不符合要求、不達標準的經營戶進行摘牌并停止營業。保證鄉村旅游的鄉村性和經營的規范性,使其良性發展。
第三,由政府主導,配合鄉村旅游經營實體,統一鄉村旅游的對外宣傳,吸收社會資金投入,開發核心景區景點,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采取公司推動的形式,即“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出臺優惠政策,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指導、組織農民開展地方風情、漁耕文化、農耕文化等旅游活動,加強對外宣傳的力度,讓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鄉村旅游和鄉村傳統文化。
(二)積極尋找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結合點,實現鄉村旅游產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實踐證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對鄉村原生態文化的要求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體驗真實的鄉村文化和景觀,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無法忍受基礎設施、衛生狀態、舒適程度等方面的落后。為此,可通過科學規劃和設計,在盡可能使鄉村整體景觀和氛圍保持濃郁鄉村性的同時,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環境質量,加強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文明程度,以適應城市居民的需求。人們的旅游需求日趨多樣化,出游時往往有觀光、休閑度假、品嘗美食、增長知識、尋幽訪古等多重目的。農民通過文藝表演、旅游服務、生產旅游紀念品、直銷農副產品等方式來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由此可以擴大旅游收入來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農村經濟、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減輕農村經濟因旅游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而產生波動。
篇8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功效系數
縣域經濟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層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力量,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于推動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現以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2014年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為例,來說明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情況。
一、縣域經濟發展評價方法及涉及指標
1.縣域經濟發展評價方法
《安徽省縣域經濟考核評價實施細則(試行)》中規定對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的方法,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即先運用功效系數法,將所有考核評價指標的實際值轉化成無量綱差別的評分值,然后對每項考核評價指標加權平均,分別計算總量水平的靜態指數和當年增長的動態指數。在運用功效系數法對各考核評價指標實施無量綱處理時,其“滿意值”、“允許值”分別取全省縣(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指數,按照靜態指數占40%、動態指數占60%的權數分布加權平均求得。
功效系數(D)=[(實際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縣域經濟發展涉及指標
涉及評價指標有:地區生產總值(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支、金融機構存款,實際進出口總額,在崗職工人員平均工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縣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1.基本情況
太湖縣隸屬于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縣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轄區內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有57.1萬的總人口。
2.縣域經濟發展指標情況
2014年,實現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 925766萬元,增幅9.1%,其中:一產實現增加值226525萬元,增長5%;二產實現增加值428801萬元,增長11.6%;三產實現增加值270440萬元,增長8%。
工業總產值1767350萬元,增長1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964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3.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含房地產)896811萬元,增長20.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457萬元,增長13.1%。
外貿進出口總額5586萬美元,增長46.4%,其中:出口3943萬美元,增長38.3%;進口1642萬美元,增長70.8%。
財政收入完成62196萬元,增長19.4%;財政支出250351萬元,增長13.8%。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1140380萬元,增長15.5%。
2014年,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6354萬元,增長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長12.2%。
3.各種經濟發展指標的功效系數
2014年,在安慶市八縣市內比較,分別算出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功效系數0.65;工業增加值功效系數0.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功效系數0.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功效系數0.7;財政收入功效系數0.61;外貿進出口總額功效系數0.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功效系數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數0.64。
此依類推,算出涉及到經濟發展指標的功效系數,再乘權數,相加后即可算出縣域綜合考核指標,因各個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權數各不相同,在此不進行具體的說明。
三、太湖縣縣域經濟發展考核的存在的問題
一是總體經濟發展增速放緩。2014年,全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特點。太湖縣的經濟增速與全國和全省、全市一樣出現同頻共振,開始換檔減速。
二是受自身產業結構影響,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縣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為26.8:42.8:30.4,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4.5:46.3:29.2,依然處于較低層次。雖然近幾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不足,第三產業發展要加快,而且三產行業結構有待調整。
三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撐點不足。從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看,企業面臨資金短缺、融資難、招工不足、生產成本上升、市場需求下降等問題,企業的生產和效益出現下行,壓力增長。從企業運行影響力來看,缺少財政貢獻率大、產業牽動性強、輻射廣、對經濟有突出支撐作用的大企業。
四、加快太湖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要求縣域經濟發展不以GDP論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內容;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強縣、富縣,一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加快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務水平為立足點,切實保障城鄉居民的物質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著力減少審批層次和行政干預,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三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人口集中、經濟集聚、資源集約,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四要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挖掘自身發展潛力,建立自主發展創新機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積極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利用太湖縣的旅游資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縣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
[1]安徽省縣域經濟考核評價實施細則(試行)
篇9
關鍵詞:科技支撐 縣域經濟 安徽省
近年來,縣域經濟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肖志穎 吳潤青,2013),在安徽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縣域地區人口規模大,地方財政收入偏緊,且支柱產業多依賴于地方資源,造成縣域經濟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因此,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打破資源與技術約束,對于提升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尤為關鍵。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究竟如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需求如何?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興縣戰略的全面實施,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科技與縣域經濟的關系也進入了我國部分學者研究的視野。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早在2006年就在對福建省縣域科技與經濟互動關系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縣域科技創新環境,增強科技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引導縣域經濟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孫自鐸(2007)通過對安徽省全國首批科技示范市――寧國市經濟發展的實地調查,也同樣提出現階段安徽省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技為支撐的基本思路。禹晉卿(2008)指出河南省縣域的整體科技水平還不高,而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強化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岳順之(2011)則指出淄博市縣域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走在山東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撐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總結了淄博市科技創新支撐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積累的經驗。
可以說,關于科技支撐與縣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已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對于縣域科技支撐能力如何評價等對諸如此類問題的研究目前仍然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縣域層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資料和數據的支撐,從而使評價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的研究很難深入進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個縣(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指標,利用2011年安徽省縣(市)科技進步考核數據,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進行評價,探討如何強化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并從政府作為的角度提供一些設想和建議,從而達到科技與縣域經濟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
一、評價指標與權重的確定
確定評價指標是進行科學客觀分析與評價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撐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關聯性、可操作性等原則,采用層次分析法,從科技促進產業發展能力、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個方面設計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的四個二級指標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成果轉化數、年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等11個三級評價指標,從而構成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詳見表1。
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專家打分法(德爾菲法)、兩兩比較法、層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通過指標兩兩比較,根據各測評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來確定權重。以二級指標權重設定為例說明,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通過兩兩比較,確定二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本文參照1~9標度體系來確定相應的aij值,得到二級指標的比較判斷矩陣,記為A,計算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進行了評價。得出的評價結論,可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與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評價結果,我們可以發現:
(1)總體來說,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個縣(區)中,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值低于平均值的縣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達62.5%。可見,安徽省科技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并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2)安徽省各縣域之間科技支撐能力差別較大,科技支撐能力綜合指標值最好的寧國市與最差的蒙城縣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縮小個縣域之間的科技支撐能力差距,對于提升安徽省整體縣域經濟發展,是目前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
(3)從評價結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科技支撐能力排名靠前的縣域大多獲得了上級部門科研經費的支持。相對而言,排名靠后的縣域獲得的科研經費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縣級本級財政能力偏弱的實際情況下,提升縣域科技支撐能力的重任還主要依靠上級部門。因此,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科技發展的各種支持,包括政策和項目傾斜等。
(4)我們在分析科技支撐能力較弱的幾個縣域的情況時,可以發現,這些支撐能力較弱的縣域對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們在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的弱勢造成這些縣域整體科技支撐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對于這些縣域來說,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的關鍵是如何在科技推廣與服務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加強。
參考文獻:
[1]周曉平,吳宏.縣域科技與經濟協調性評價研究――以江蘇省泗陽縣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孫自鐸.中部地區振興縣域經濟必須以科技為支撐[J].安徽科技,2007(2)
[3]禹晉卿.科技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4)
篇10
關鍵詞:縣域金融;縣域經濟;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引言
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經濟發展的區域性不僅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區域化運行來實現,而且直接反映了經濟區域性的特點。縣域經濟的繁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縣域金融的改革取向,是國民經濟中最基礎的區域經濟單元,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縣域金融的大力支持。一般來說,金融發展有兩個維度:即金融數量擴張和金融數量的改善,然而在我國這么特殊的轉型體制的環境下,十分明顯地暴露出了融發展輕質量重數量。具體表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占縣區金融機構比重很低,業務的種類也比較少,并且在縣域經濟中的作用逐步縮小。因為市場的局限性,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從縣域中撤出,從而收縮了貸款額度。農信社作為縣域金融的主力軍存在著嚴重的經營問題,包袱沉重,權責不明確,并且自有資金的不足也沒有給縣域所需資金注入應有的血液。此外,縣域中的非正規的金融依然存在,而且有些地區非常活躍,對正規化的金融在縣域發展中帶來不少的壓力和阻礙,包括民間的借貸和非法集資。其次,本身缺乏相關的法律約束以及擁有的金融風險性。另一方面來說,縣域金融的滯后性有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在分析其存在問題的同時,在加強縣域金融制度與渠道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創新、完善擔保體系與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二、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縣域金融的發展對縣域經濟的增長具有顯著的支持作用
金融機構的前期貸款對GDP增長的貢獻度較大,貢獻系數接近18%。同時分析顯示,GDP的增長對貸款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表明縣域金融的發展不僅能夠支持縣域經濟的增長,反過來,縣域經濟的增長還有帶動縣域金融機構增加對縣域地區增加資金投放的作用,二者互為促進,良性發展。
2.農信社與城市商業銀行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在鞍山縣域地區,農信社、城市商業銀行(鞍山銀行)共同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農信社、鞍山銀行與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80%以上,其中,農信社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就高達50%以上,是促進鞍山縣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3.大型銀行服務縣域經濟的職能明顯弱化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甚至出現負貢獻的現象,表明大型銀行服務縣域經濟的職能明顯而且持續弱化。
三、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縣域的金融服務功能逐步弱化
縣域網點和金融機構大量收縮,國有商業銀行撤并后,并沒有相關的金融機構馬上跟進,而且留存的商業銀行由于對貸款上的限制,信貸功能漸漸弱化,從而導致局部真空現象,削弱了縣域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的能力。
2.經營權上,信貸資金投入不足
金融機構對縣域經濟的信貸資金投入不足,主要原因是縣域機構的戰略調整。商業銀行新增多貸款及市場份額逐年下降,縣域金融供給依靠農信社的貸款增長,充當著配角位,從而對縣域金融的發展造成資金缺口,導致經濟發展的需求與金融信貸嚴重失調。
3.由于縣域資金的大量外流,加劇了資金的供求矛盾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及趨利性,信貸資金逐步向大中城市和企業及發達地區相對集中,導致其分支機構存款的放貸少上劃多并且郵政只存不貸,其存款全部上劃到總行。除此之外,居民的教育投資,民間的對外投資及債券股市的投資也是其主要渠道,從而加劇了資金供求的矛盾。
4.縣域金融服務及功能體系不完善
針對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督促并鼓勵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逐步完善信貸體制的管理。從各個方面考慮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增加授信額度,使信貸制度更加靈活,逐步下放流動資金的貸款審批權限。積極探索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對于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要進行深入的探索,逐步改成符合現代化銀行業的發展要求,增強資金實力,強化農信社在合作金融的主體地位,并且繼續發展聯保貸款及小額貸款等等,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以彌補縣域金融對經濟支持的不足及市場失靈現象,并且更加明確功能定位,是信貸方向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
四、對策建議
1.加強縣域金融制度創新,促進金融服務渠道體系的創新與完善
通過縣域金融制度創新、拓寬融資渠道、優化渠道結構,破解融資瓶頸,完善服務功能,鼓勵縣域金融機構中的銀行、保險、擔保機構等與縣域民間金融進行有效的戰略合作,創新服務渠道形式,探索構建綜合性、統一和諧的多渠道體系兼容縣域金融服務渠道體系,實現渠道體系資源與結構的優化,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實現金融支持產業升級和縣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有效發揮縣域金融在縣域經濟中的核心作用。
2.加快縣域金融產品創新
縣域金融機構要適應縣域金融需求的發展,強化金融產品創新,優化業務流程,滿足差異化、多元化的縣域金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個人金融產品,最大程度滿足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積極推行各種創新性的信貸模式,設計適合與滿足縣域需要的金融產品。同時加快鞍山縣域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設立金融產品創新實驗區,支持金融機構擴大貸款模式。
3.構筑完善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
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升縣域金融服務能力,必須進一步完善縣域金融機構的服務體系,構建由國有商業銀行、城市銀行、農信社與合作性金融、民間金融組織和諧共存且互為補充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并要積極鼓勵與促進縣域保險、擔保、小額貸款公司等服務縣域經濟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同時打造鞍山縣域地區優良的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環境,推動征信體系建設,拓寬征信系統在非信貸領域的應用,增強征信系統影響力,提升社會誠信意識,堅決打擊破壞金融生態環境行為,形成相對完善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
4.拓展融資渠道與創新擔保方式,建立有效的金融擔保體系
為暢通縣域金融服務渠道,必須構筑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信用擔保體系。縣域金融機構要擴大有效擔保品范圍,不斷創新擔保方式與擔保模式,探索發展銀行和民間資本有效結合,整合服務,進一步探索由銀行、合作社、信用村(戶)、企業、擔保公司以不同方式組合的信貸擔保模式,有效化解市場風險。同時基于訂單與保單等金融工具,積極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等創新擔保方式,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縣域金融擔保體系。
5.繼續加大政策支持與扶持力度
大力支持縣域中小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機構服務縣域經濟并且充分發揮大型商業銀行服務縣域經濟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建立起政府+龍頭企業+產業鏈中小企業的架構體系,打造政府基金+產業鏈普惠金融機構+融資主體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滿足縣域中小企業來自各類金融機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需求,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勇,張.構建縣域中小企業金融支撐體系的思考[J].金融經濟,2013,(6):85-87.
[2]宋明.縣域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困境與化解途徑-基于甘肅省甘谷縣的調查[J].甘肅科技縱橫,2014,(7):7-9.
[3]付志勇,陳明.淺析金融對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以江西南康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3,(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