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范文

時間:2023-05-05 18:1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

篇1

【關鍵詞】手抄報;排版;謄寫;意義

0前言

手抄報是一種以手抄形式來完成的報紙,在初中學生的手抄報辦報過程中融合了學生的語文和美術學科的綜合能力,一份質量上佳,精彩紛呈,能夠引起別人閱讀興趣的手抄報,是辦報編輯的語文、美術等綜合水平的體現,無論是手抄報的語言文字、還是版面設計、編排、插圖、謄寫,都凸顯出了學生文化底蘊、審美能力等,因此,我們認為辦好一份手抄報對于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手抄報的排版和謄寫及其意義作如下幾方面的探究。

1手抄報的排版及其意義

手抄報的版面就是手抄報的臉面,也是使人產生閱讀興趣的關鍵因素,編排出一張精美的,吸引讀者的手抄報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1手抄報的排版

1.1.1稿件的版面布局

我們平時接觸到的各類報紙,一般都是按著版面編排的原則,結合報紙稿件內容的重要性按著自上至下、自左至右的順序來布局,因此,在手抄報的排版中,要注意將重磅新聞、具有較大信息含量的稿件編排在頭版上半部,另外手抄報的報頭一般放在第一版的左上側,或者中間,在報頭下面要標注本報的主編、責任編輯、美術編輯、出版日期、總第幾期等。我認為,手抄報的稿件安排,還應該汲取一些傳統報紙的稿件布局方式,比如,新聞類編排在一版,副刊如小說、詩歌、散文、格言等文學作品編排在最后的一版等。

1.1.2.版面的設計與美化

在稿件基本組織好之后,就要進行版面的設計和美化,其中存在很多比較復雜的環節,在此只對兩個重要的問題進行探究:其一,是版面稿件的題材要有變化,給人感覺內容比較豐富,可讀性較強,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到圖文并茂,如果整個版面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沒有插圖,就使版面看上去呆板、沉悶,單調缺乏生氣,既沒有美感,也無法使人產生閱讀的愉悅感,因此,要在一個版面中配幾幅和諧的插圖,給人以美的視覺沖擊,插圖可分為題圖、插圖、尾花等;其二,是標題的要有變化,因為標題是版面的眼睛,標題要結合文章的內容,從顏色、字號、字體來體現變化,標題的書寫形式比較豐富,常用的有如下幾種:①顯標:只有一種字體來書寫,不加任何裝飾,以字體的大小、色彩的輕重來凸顯層次;②加框標題:就是在標題的周圍加框,以達到突出標題的目的,框標還分為全框標、半框標兩種;③襯托標:以花紋、線型等襯托標題;④藝術型標題:將標題的書寫融入畫意。

1.1.3版面設計與美化的注意事項

要編排好手抄報的版面,還要注意如下幾點:

(1)注意報頭的設計的美感,一般要有主題圖形、結合報紙的主題來選擇花邊和報頭的文字;報頭的設計還應注意構圖的穩定性,畫面的緊湊性等。

(2)標題要注意“留白”,每篇文章的標題都不可與內容緊緊連接,要注意標題的上下左右都有一定的空間,有“透氣”的感覺。

(3)結合稿件、版面來劃分手抄報的板塊,每個版塊的劃分要運用花邊,花邊是手抄報中不可缺少的藝術表現形式,板塊與板塊之間,文章與文章之間都要恰當地運用花邊,平時教師要對為學生介紹一些花邊及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

(4)插圖和尾花的運用要恰當。插圖和尾花要結合文章、版面來決定大小、多少、以期提升版面的美感,應該注意,插圖和尾花不要過于雜亂、或者太多太小,要講求和諧、簡約之美。

1.2手抄報排版的意義

編排美觀,字跡工整,內容豐富的手抄報呈現在讀者面前時,一定會激發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并產生閱讀的愉悅感,學生在編排手抄報的過程中,很好地運用了自己在美術、語言、書法方面的綜合能力,可以說手抄報的編排過程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及綜合素質的過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手抄報的謄寫及其意義

在手抄報的稿件,版面的設計確定后,謄寫又是一個關鍵的環節,那么,如何做好手抄報的謄寫呢?在此作如下幾方面探究:

2.1手抄報謄寫的內涵

手抄報的謄寫就是稿件的抄寫,手抄報的字體要工整,整齊,稿件的內容部分盡量用楷書,標題則要結合文章的內容,運用仿宋、魏碑、美術體等等,手抄報一般都是用白紙來編排的,因此,在謄寫的時候一般提倡運用碳素墨水,要結合報紙的版面和文章的字數來決定字的大小,結合美學原理,在橫排書寫時字的高度一般要占格子的高度的四分之三,豎排的字則應占格子寬度的二分之一,另外,在學生準備抄寫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首先熟悉文章的標題及內容,解決杜絕錯別字的出現。

2.2手抄報謄寫的應遵循的原則

手抄報謄寫主要遵循的原則有如下幾項:①重要的稿件要作為謄寫的首選;②比較長的稿件要首先謄寫;③比較方正的形式出現的稿件要首先謄寫;④在謄寫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版面的整潔。

2.3手抄報謄寫的意義

學生通過對手抄報的謄寫,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漢字所蘊含的美,感受到書法藝術與美術不可分割的關系,通過手抄報的謄寫實踐,可以激發學生提高漢字書寫水平的興趣,提升對漢字的審美能力和應用能力,對于學生美術素質的培養也將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一份份小小的手抄報,方寸之間卻凝結了學生的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凸顯出了學生審美能力,因此,我們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做好手抄報這一環節的教育和引導,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美術實踐的機會,在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師還應開展諸如評報、評比版面之類的活動,使學生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尋找自己提升自己的美術水平努力方向,促進美術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袁紅雷.初中美術教學的幾點探析[J]文教資料.2009(95-96)

[2]楊禮想.新時期美術教學探討[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01):122

[3]雒巖.字體設計在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學院報.2011(87-87)

篇2

我班選定研究的植物是柳以后,我就布置學生課前大量搜集資料,分析整合信息;課上理解運用材料,展示學習成果;課后總結心得體會,呵護校園植物。活動歷時一個多月,我獲得了較為深刻的教學心得。

一、 營造氛圍,點燃激情

校本課程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究,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有的學生都煥發出極大的熱情,樂此不疲,而我則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我在教室的墻上張貼學生的有關柳的書法、繪畫作品,圖文并茂的手抄報,窗臺上擺放著花草小盆景。課前,請同學在黑板上畫上翠綠的柳枝,書寫課題:“迎得春光先到來,淺黃嫩綠映樓臺――柳專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置身于春意濃濃的教室里,快樂學習,蓄勢待發。教室里還播放視頻揚州小調《楊柳青》,讓學生聽著熟悉的歌曲,哼唱著活潑的小調,輕松步入柳文化研究中來。

這是一堂綜合性的學習課,內容多,覆蓋面廣,成果展示必須借助多媒體。我精心挑選最靚麗的圖片,配上最精美的語言,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柳枝拂面、清新雅致的氛圍。其中播放了這樣一組圖片:新柳枝頭剛剛吐露一點綠,嫩嫩的柳條在水邊輕舞,最后是河岸兩邊大片濃翠的柳陰。我適時導入:“同學們,枝頭的那一點綠意,是點點春光,青青的柳條是春天在向我們招手……它們從唐詩宋詞里向我們走來,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解讀柳文化,通過圖片展示柳生長的漸進過程。”含有濃濃的文化氣息的導語,沖擊學生視覺的圖片,讓學生一下子喜歡上了柳,他們驚嘆柳的多姿多彩。快樂學習開始了。

二、 拓寬視野,獲得知識

柳樹是學生極熟悉的植物,這樣一種普通的植物會蘊含著什么文化內涵呢?我和同學們討論這個話題,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到文學作品里去尋找,比如含柳字的成語,寫柳的詩歌、美文等。這時我提醒學生不僅要探尋文學作品,還可以把視線轉向音樂、繪畫、風俗、飲食以及不同地域的柳樹,名人愛柳的佳話等等。學生搜集資料的空間一下子擴大了,感知到柳文化無處不在,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還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

課前播放的音樂視頻《楊柳青》,就已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課上我又向學生推薦歌曲《灞橋柳》、民樂《陽關三疊》《蘇堤漫步》等,讓學生明白柳文化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音樂是用聽覺理解柳文化,而繪畫是用視覺感悟柳文化。我向同學們介紹了詩句“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和傅抱石的《渭城曲》名畫,鼓勵學生也拿起手中的筆,繪出每個人心中的柳樹情意。

提及楊柳,同學們總會把它與煙雨樓臺、小橋流水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聯系在一起,柳成了江南的象征。在搜集資料初期,我也有這樣的認識,翻閱大量資料后才知道這是偏見。我覺得有必要向學生講清楚這一點,就引導學生從不同地域查找柳的文化歷史資料。我們研討的結果是:北方的代表灞橋柳――大唐柳色,南方的代表蘇堤柳――江南柳色。課件制作再給以支持,選最有代表性的圖片并配上精準的解說詞,讓學生對南北名柳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明白柳文化還有地域的區別。這樣就拓寬了學習空間,感受到柳文化的特色魅力。

三、 實踐活動,提升能力

學生對柳文化專題的研究就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借助網絡、圖書館查閱柳的資料,然后根據要求,正確地處理信息,嚴謹地取舍、歸類,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整合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的成果展示就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課堂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了,而是自主探究的實驗室。學生真正走進課堂、把握課堂,“我”的課堂“我”主宰。

柳給予了學生外形美和內涵美,我還要在學生心中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在課題研究中,我想到了辦手抄報。手抄報需要巧妙設計,精心安排,這就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大膽設想,如版面設計,須根據內容增減圖畫,這樣版面才會圖文并茂、活潑新穎。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正是時代的迫切需要。在學習“柳文化”這個專題時,學生擬報名《柳韻》《綠柳春煙》《輕輕楊柳風》等,欄目名 《柳拂情思》《柳俗趣談》《名人話柳》等,針對詩歌鑒賞、美文品讀、俗語趣談、地方特色等內容,配畫涂色,一張張精美的手抄報在學生的手里誕生了。我把手抄報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營造出濃濃的校園植物文化氛圍,讓學生在獨特的情境中感悟美、鑒賞美。

篇3

1.加大宣傳,營造校園讀書氛圍

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召開"我讀書、我

快樂、我成長"主題班會、"我最喜愛的一本書"百字書評、

出主題黑板報、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牌等一系列讀書活動,布置多渠道、深層次宣傳讀書、學習的重要意義。 各班級也根據班級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召開讀書動員會、讀書經驗交流會、古詩詞誦讀、讀書節活動等系列主題活動。通過這樣的強勢宣傳營造讀書氛圍,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為深入開展讀書的各項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2.開展活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特色精彩紛呈的讀書活動,如書簽制作,學生發揮聰明才智,設計制作精美的書簽;小報展評,在教師與家長的指導下學生搜集資料、版面設計、書寫,精心制作圖文并茂的手抄報;舉辦"文筆精華"收集活動,一本本精美的摘抄集記錄了同學們讀書活動的腳印;開展"經典誦讀 每日一得"活動,使讀書活動開展更具生命力。

3.開展書香走進家庭活動

號召學生與家長一起建立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讓學生把書香帶進家庭。讀書學習活動是一項長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需要每個師生繼續投入極大地熱情。家庭的讀書氛圍對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極為重要,我們要在學生家庭進一步深入開展讀書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倡導讀書明理、讀書求知、讀書成才的新風尚。與大師對話,與高尚為伍;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開拓視野,陶冶思想,凈化靈魂。讓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做一個有利于社會、國家和人類的人。

篇4

其實,在英語學習中,通過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和語文學習一樣,能讓學生擴大視野,獲取知識,不斷鞏固和提高已學過的語言知識及其運用能力。同時,舊知識在新的語境中不斷復現,新語言現象的頻頻出現,通過反復的閱讀和合理的引導與幫助,能讓學生起到觸類旁通,拓展視野,深化知識的作用。如果開展的較好,必能加快學生英語學習的速度,提升閱讀及理解的層次,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在中高考中,閱讀的失分力一向是較高的,而學生英語的靈活運用能力正是用這一種方法進行檢測的。因此,如何讓這些課外讀物與教材相結合與配套,共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語言知識,發展綜合運用能力,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在畢業時要達到二級目標要求――即除了能認讀、理解教材上所示的單詞、短語和對話、短文外,還應看懂賀卡等所表達的簡單信息,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正確朗讀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動畫片和程度相當的英語教學節目。要達到這一目標和要求,僅靠教材所提供的語片和材料,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課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即是對教材的有效補充,又是對教材學習的一種檢測和提升,也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

進行英語的課外閱讀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檢測和反饋。

一 、開展手抄報比賽

在教學過程的合理時機,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材料,辦一份手抄報,即可以獨立完成,又可以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來展示,讓大家一起來評判。如在教學5A Halloween 時讓學生作了一期關于萬圣節的小報。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設計,忙得不亦樂乎,很多封存起來的書刊雜志都被找了出來,有的還從網上尋找相關資料,閱讀的積極性被極大的激發出來了。結果,學生所選的內容相當精當,有些甚至是教師都不熟悉的,版面設計得也很精彩,不免讓人驚嘆于學生的能力。

二 、開展講故事、作講演、演短劇等活動閱讀的直接作用就是學生詞匯量的擴大和活動能力的提高。為了讓學生繼續保持并深外英語閱讀的興趣,有效進行課外閱讀,教師應該為他們展示課外閱讀成果提供一個平臺。所以在每節課的開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還可以抽出幾分鐘,輪流讓一到兩名學生用英語來講一個故事,笑話,或作一段演講,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學生為了展現自我,同時為了避免丟臉,必會在家仔細鉆研手頭的閱讀材料,觀看久已成了擺設的英語碟片。久之對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習作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如果能利用口語課,讓他們表演自己編排的短劇,如在教了At a birthday party 之后,讓他們為即將生日的學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開一次party, 則興致會更高,也是對小組協作能力的培養。

三、讓學生自畫英語漫畫作品

集知識味性于一體的漫畫書小學生最喜歡看,因為漫畫滑稽、夸張、幽默,對話簡明、扼要,學生能通過圖理解其大意。英語漫畫也是一些學生英語雜志的重要內容。教師若引導學生自己創作漫畫作品,即是對那些閱讀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如Three little pigs 的故事許多雜志上都有,可以讓學生創作一個結尾并配上一兩句話,一方面學生必須閱讀弄懂故事內容,另一方面又必須用英語進行思考,同時還讓繪畫技巧得到了一次展示。

四 背誦和改編rhyme ,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語歌曲rhyme ,chant, songs 等是牛津小學教材中的一塊重要內容,學生對這些內容通常興趣都比較高。教師可以結合所教的內容另外提供一些給學生背誦和演唱,并可以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好惡來改編這些小詩和歌謠,這既是對閱讀材料的鞏固,也是英語思維能力的一種鍛煉。

篇5

關鍵詞: 綜合性學習 現狀 實踐過程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與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共同列入語文課程,充分說明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1]。它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剖析現狀,狀態百出

(一)置之不理。

受傳統教學觀念和現今不完善的教育體制影響,一些語文老師還是固執地認為教學最終是為考試服務的,認為綜合性學習板塊可有可無。

(二)茫然不知。

一部分老師通過學習已經了解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他們也想通過這個板塊的學習提高學習能力,但是苦于沒有教學方法,不知道如何有效開展。

(三)紙上談兵。

部分老師教授這個板塊時無計劃,無針對性,無目標,既不要求學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又不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更不讓學生請教相關專業人士,而是關上門來,直接教給學生寫活動方案的方法,架空分析,閉門造車。有的老師過分追求外在形式的熱鬧,忽略了對學生必要的指導和調控,以致光有熱鬧的場面而無實在收獲。

二、圍繞目標,有序開展

如何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呢?筆者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過程和收獲。

(一)分析教材,準確定位。

人教版一到四年級“綜合性學習”都是以小篇幅、小板塊的形式出現的,隨著年級的變化,難度也有所增加。到了五、六年級,“綜合性學習”就以專題方式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且不同的年級有不同要求。《輕叩詩歌的大門》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組的內容,這一單元包含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兒童詩等各種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結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發展規律,再加上《全日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搜集和閱讀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特點。能搜集并按一定標準給詩歌分類;2.能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3.通過朗誦詩歌、欣賞詩歌、學寫詩歌等活動,感受詩歌的魅力;4.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各類詩歌不同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特點;5通過課本內詩歌的學習,擴展到一類詩歌的學習。本班學生平時比較活躍,喜歡這一類開放性學習,因此筆者組織了一次全開放的“自編自導自演式”學習。

(二)觀察學生,合理分組。

“綜合性學習”除了自主,更重合作,因此如何分組事關重大。根據平時的觀察與了解,筆者將班級同學分成8組,組內分工明確。組長負責統籌,一般由學習成績好、管理能力強的同學擔任;調查員主要負責收集資料,進行社會調查,等等;記錄員負責記錄,操作員負責其他相關事宜。一個小組里的成員中,組長由老師任命,其余由小組內自主討論產生。組內成員各司其職,既需獨立解決問題又需互相聯系,合作探究。這樣分組關注到每個學生,讓小組里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分組定標,完善計劃。

本組課文涉及的內容過于廣泛,既有宋詞又有唐詩,既有元曲又有現代詩,為了節約時間,讓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筆者要求各小組充分閱讀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組織組內討論,確定一個學習內容,并根據內容制定各組的學習目標。

各組確定好學習目標后,擬訂學習計劃,合理分配學習任務,此時,教師要進行適當引導,并提出建議。在小組討論及老師的引導下,各小組基本上制訂了合理的學習計劃。最后,各小組上交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教師閱讀,若有不合理之處則及時與小組聯系商榷,進行修改。

(四)收集資料,各顯神通。

根據學習計劃,組長分配任務。這一階段必須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搜集資料。本班大部分學生為住宿生,因此筆者以一個星期為期限,在此期間,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

(五)整合重組,完善資料。

組員搜集的資料在組長處匯總。組長組織組內討論,對資料進行篩選,隨后組間討論,對資料進行修改與補充。通過組內討論與組間互查,既確保了資料的正確率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討論結束后,上交資料,教師對整合的資料進行適當修改。

(六)全班展示,小組互評。

所有準備工作均已就緒,每個小組自由上臺展示。各小組按照之前準備的內容上臺和全班同學一起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重要信息。臺上的小組滔滔不絕,臺下的小組圈圈記記,場面十分和諧。展示結束后,學生根據評價標準自主投票,對本次活動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加以鼓勵,教師對本次活動加以總結。

(七)加深鞏固,總結延伸。

展示結束后,全班同學合作出一期《輕叩詩歌的大門》手抄報。這一期的手抄報較以往內容更豐富,版面設計更合理,插圖更精美。這一次綜合性學習,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及整理歸納的能力。

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讓綜合性學習越來越常態化,越來越精彩。

參考文獻:

篇6

一、發揮內外因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已經道出了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那么,教師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感受閱讀的興趣呢?

(一)推薦學生喜歡的讀物。推薦讀物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點、生活經驗。這樣才能與學生接軌。陶行知說:接知如接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講的都是這個意思。

(二)讓學生選擇教材作品。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對于教材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作品應該刪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閱讀,哪些作品應該重點研讀。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能達不到老師的期望,但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培養了學生的篩選、鑒別能力。

二、尊重認知思維規律,指導學生學會閱讀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強調了方法重于結果。結果只是死物。給乞丐一個饅頭只解決了暫時的饑餓,解決不了一生的乞討。所以,給學生學習方法是解決一生乞討的關鍵。

(一)朗讀與默讀:有聲語言有利于激活思維,無聲語言有利于深化思維。所以,要堅持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時,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感情朗讀。默讀時,要理解文字的意義,文字只是知識的載體。讀懂文字意,理解知識。

(二)精讀與略讀:唯物辯證法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強調既要抓重點,又要統籌兼顧。文章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重要的文章或內容是要精讀的,次要的則略讀。“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

(三)摘記與旁注:摘記與點評是深化記憶與理解的重要手段。偉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有這種習慣。人們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說明,閱讀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睡在樹蔭下,連一個小指頭都不愿動的人是不能成才的。

三、利用課堂實踐平臺,提高閱讀效果

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與檢驗標準。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利用課堂教學活動來鞏固發展學生的閱讀效果和提高閱讀能力。

(一)要激勵學生突破既成觀點,訓練創新思維。如在學《出師表》一課時,官方觀點認為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對劉禪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些同學認為,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還舉了許多劉備與劉禪的不得勁處,認為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樣倒是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觀點可能偏頗,但思維活躍,表明學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較之低層的被動接受,這自然是上了一個臺階。

(二)鼓勵學生感悟作品,形成獨特意見。方法有多種,其中討論法對學生具有特別的作用,因為辯可使思維明晰,可以綜合每個人的不同意見,從而更容易看見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學生關于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主人公瑪蒂爾德,一貫的介紹說這是一個愛虛榮的人所得的教訓,是一個個人的悲劇。可卻有學生認為,丟項鏈事件使瑪蒂爾德得到了勤勞、務實、守信等美德,這些是無價的,她是因禍而得福,我們不應該為她難過,而應該為她高興。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思維方式,撥開沙石,頓見珠璣,透過現象,發掘本質。這種思維方式,已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領悟能力了。

四、將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拓寬視野

(一)開展課內各種語文活動。配合語文課本及課外閱讀內容,我們可以在校內、班內舉辦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如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比賽、作文比賽、課本劇比賽、成語接龍比賽等,鞏固課內課外閱讀知識;還可以辦手抄報、辦文學社刊物,辦壁報、黑板報等,從征題到寫稿,到版面設計,全由學生自主完成,鍛煉學生的能力。

(二)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開放的社會,開放的課堂,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時刻與社會接觸,教師應給學生一雙“慧眼”,讓學生去體會社會生活的真善美,去鄙棄社會生活的假惡丑,去同情去關愛,去憎惡去批判,把社會作為第二課堂。這實際上是課內閱讀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閱讀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書,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復雜的事,一幅幅生動的畫……這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也是一種極好的訓練。

(三)指導學生寫讀書心得。語文教學強調的是讀寫結合,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博覽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厚積”自然就“薄發”了。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寫好讀書心得,或三言兩語的評論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極其寫法等的點評,或寫寫讀后的感想體會。

篇7

一、嘗試性作業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自主學習是基礎,若能長久地讓學生主動地學,學有所得,那他會越學越愛學。如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之前,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書籍、上網等方式搜集環保方面的資料。結果,學生搜集的資料很多,有精確的數據,生動感人的故事,觸目驚心的圖片等等。這一作業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學生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并為學好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如,學了《琥珀》后,我簡介了琥珀的做法,要求學生試做一個,看誰的最漂亮。在這做的過程中,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自己去觀察,去體現,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另外,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也是培養學生自主的訓練策略之一。如在一個單元的課文學完后,我指導學生自行出卷。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鉆研書本,相互討論。題型的新意及重點的把握都令人吃驚,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同時,在出卷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這樣的嘗試性作業,如同一朵朵斑斕的小花,散發著迷人的芬芳,“勤勞的小蜜蜂”自然會樂此不疲。

二、實踐性作業

新課程認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可見,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或虛擬的交際環境,指導他們去實戰演習,讓他們充分利用生活,使之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如本學期,學校搬遷至新校舍后,有些學生的衛生意識還沒有完全跟上新學校的要求,總讓人覺得有些地方還不夠整潔。于是,我建議學生給全校同學寫一封建議書,呼吁大家都要講究衛生、愛護校園、美化校園。再如給出差在外的爸爸、媽媽或遠方的親戚寫一封信,訴說思念之情,談談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為自己競選班干部,準備好演說詞;節日期間去外公外婆家,送去一份祝福;當小記者去采訪一些老人,關注家鄉的變化;結合奧運會的舉行、十七大的召開等素材,模擬舉行一個小小新聞會。這些作業既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把課內知識與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又能培養學生與人交往、了解社會的能力。

三、合作性作業

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群策群力完成作業,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如為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小組合作出一份手抄報,并進行評比。小組內成員從版面設計、選擇材料到謄寫、美化,分工合作,齊心合力。圖文并茂、色彩鮮艷的一張張小報便在他們手里誕生了。再如小組排練課本劇《夜鶯的歌聲》、小品《將相和》等,小設計師、小導演個個有模有樣,道具、服裝等一些細小的環節也毫不含糊。演員們個個興致勃勃,不管語言還是動作都精益求精,表演十分精彩,觀眾們看得也興致盎然。一張張表情豐富的臉面似乎在告訴我:這樣的作業我們愛做!可操作性強且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作業,學生們怎么會不樂于完成呢? 轉貼于

四、選擇性作業

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學生存在著認知水平、學習興趣的差異、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的不同。如果作業一刀切的話,會導致優生不“優”,差生太“差”。因為對優生來說,這些輕而易舉的作業根本不能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后進生,卻會望難生畏,久而久之,以“不會”為借口搪塞老師。因此,要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地完成作業。如學習《索溪峪的“野”》一文,可設計作業超市: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背誦下來。3.為索溪峪的美麗風光設計一條廣告語。4.為張家界旅游公司的王導游寫一份介紹索溪峪的解說詞。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有選擇性地完成。這樣,不僅調動了優生的積極性,也保證了差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兩頭兼顧。

五、發展性作業

篇8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定位

從教育學的觀點看,學科教學的任務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向能力遷移,從而能自主解決問題,使其綜合能力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學生的親自實踐和探索。

從具體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來說,老師就是有效閱讀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由于具體閱讀材料的內容的千差萬別,學生由感性、直觀的思維轉化為抽象的邏輯思維時候,會遇到這樣那樣得問題或困難,而老師此時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實施有效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洞悉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合理定位,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體會、發現,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習知識、探究能力具體運用的嘗試或模擬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討論,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體驗,教師的引導,最終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準確可靠的,也是全面深刻的、切合事實的知識和能力。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施

在實施有效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自主性原則 在有效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閱讀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從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準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親身經歷、直接體驗,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有效教學的課堂是“我”的課堂,“我”才是閱讀教學中的主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與教學目標一致的閱讀材料,對自己選擇的材料進行自主設計和安排。如在教學蘇教版鄒韜奮的《我的母親》這一課時,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將人教版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豐子愷的《母親》這些寫作時間和作者所處的年代跨度不是太大的文學大師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閱讀,對這些同題材文章提出自己的評價,懂得了親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類普遍而共通的感情,即使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富裕了,而對父母的親情也應該象這些文學大師一樣永不改變。

綜合性原則 在有效閱讀教學活動中,要高度重視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種目標的共同達成,使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人文素養、審美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全面提升。如在教學《漢字常識》這一綜合性學習專題時,應該說學生對作為母語的漢字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這個基礎上,組織學生圍繞漢字的起源和歷史,漢字的魅力、我和漢字的故事等專題出一期手抄報,看誰內容豐富、版面設計新穎獨特。組織學生開展深入到街頭、社區甚至居民家中尋找糾正錯別字的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個個行動,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知、情、意、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

開放性原則 有效教學的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課堂更應如此,閱讀教學的內容既有歷史名篇,又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有較強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的時文。因此在教學中對閱讀材料的把握,老師應盡可能把閱讀材料進行整合,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有一個學生提出蘇軾被貶后更多的是流露出的消極遁世的情緒,而豁達樂觀的情緒就非常少。而另外一個學生當時就站起來反對。老師就隨即請他們辯論,而且把贊成的學生和反對的學生分成兩組,各自找依據。這樣通過辯論,學生越辯越明,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既學得實實在在,又興趣盎然。

創新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對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有效的重組加工,創造新設想、新事物的能力。如在教學《送你一束轉基因花》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提出有關你見到的花的種類和顏色的特點,和所學的這篇課文有沒有關系,提出假設,小組討論并擬訂出探究的方案。學生在具體探究實踐中,取得了直接的經驗,掌握了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事物相互之間的聯系,探索未知,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篇9

關鍵詞:閱讀 興趣 方法 效果 實踐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話都告訴人們應該多讀書。廣泛的閱讀,對構建孩子健康、完善的人格,養成終身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給孩子自由閱讀的空間,鼓勵學生閱讀,重視閱讀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

活用現有教材。對于教材的課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學,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閱讀,哪些作品應該重點研讀,由學生拿出意見,最后老師與學生共同商定。對于宜重點研讀的課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參或別人對作品的定論,而應以學生為主,啟發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感受。如講《孔乙己》和《范進》兩篇文章時,可以把切入點定為孔乙己和范進的換位思考:范進如果面對酒客的奚落會怎樣表現?孔乙己如果面對岳父的謾罵會怎樣?孔乙己如中舉會不會像范進一樣發瘋……這些問題一定會引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這樣一改傳統的教法,對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大有益處,不但讓學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

提供更廣泛的閱讀材料。未來的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閱讀教學僅以課本為單一的教學內容是不夠的。教師可以放下課本,把學生帶出教室,把閱覽室、圖書館作為課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圖書都變成學生的語文課本,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在書的海洋里去徜徉,去遠航。

二、尋找課外的閱讀材料,指點閱讀方法

閱讀材料內容上由易而難,循序漸進。要求學生剛開始閱讀時可以選擇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讀者》等雜志上的美文、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時,又向他們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說、散文等作為閱讀材料;最后再向他們推薦一些語言比較含蓄、意境比較深遠的名家作品,如魯迅小說、中外名著等。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消除了學生對名著的恐懼,并且整個過程由老師啟發,學生對書籍懷有一種好奇,從生理與心理都比較適應。

閱讀方法以討論為主,自主思考。學生對所讀的書籍應當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某本書、或某類書的研討會,研討會的主角是學生自己,讓學生把在讀書中所得到的感悟發表出來。比如讀《三國演義》,關于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有的學生對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卻對他全盤否定,于是兩派唇槍舌劍,各不相讓。這種討論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更是一種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過程。這種語文學習方式,沒有灌輸,只有拿來,沒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可以說為學生找到了最好的語文學習課堂與語文學習方式。

三、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鞏固閱讀效果

鼓勵學生讀書,就要讓學生在讀書中發現自己,并鼓勵他們有獨到的見解,增強他們的自主欣賞能力和鑒別能力。

課堂上,激勵學生突破教參,訓練創新思維。為了訓練學生自主欣賞能力與鑒別能力,教師教學時首先要有意識地避開各種教參的現成結論,而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體會、自主討論。如在學《出師表》一課時,教參認為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對劉禪一片忠心。可有許多同學認為,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還舉了許多劉備與劉禪的不當之處,認為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樣倒是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談及了歷史上的許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等,倒不是說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處,而是他們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觀點可能偏頗,但思維活躍,表明學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較之低層的被動接受,這自然是上了一個臺階。

課堂外,鼓勵學生感悟作品,形成獨特意見。方法有多種。其中討論法對學生具有特別的作用,因為辯可使思維明晰,可以綜合人人的不同意見,從而更容易看見新的思想火花。

四、選擇多樣的閱讀途徑,進行自主閱讀實踐

開展課內各種語文活動。配合語文課本及課外閱讀內容,我們可以在校內、班內舉辦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如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比賽、作文比賽、課本劇比賽、成語接龍比賽等,鞏固課內課外閱讀知識;還可以辦手抄報、辦文學社刊物,辦壁報、黑板報等,從征題到寫稿,到版面設計,全由學生自主完成,鍛煉學生的能力。

篇10

    翻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不難發現,現在教材的家庭作業突破了單一書面形式的傳統,幾乎是布置學生就課程的學習與家長交流,或者是為正在和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做準備,使教學活動能得以順利開展。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對每個主題活動的家庭作業要用心、用情來精心設計,應該給點空間,給點時間讓學生在學習每個主題活動時,能夠以自主、生動、活躍的心態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努力完成作業,使教學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一、注重兒童特征,突出作業的簡易性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家庭作業不能設計得太復雜,這樣會提高難度,達不到好的效果,為此,作業設計應該力求簡單易行,如教學《春天在哪里》(北師大版一下),只要給學生出點時間找到代表春天的信息,記住幾樣,在課堂上能表達出來就行,并不需要讓學生寫下來或畫出春天景色。而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但家庭作業的難度也不能太高。如教學《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布置學生的作業可以是:讓學生自行去采訪父母和長輩,搜集有關本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民俗的資料或對本地的居住、飲食習慣的資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國農業文明在生活中所發展起來的春節等節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體驗人們過節的愉快心情,并不需要讓學生寫出調查報告之類。

    二、發揮學生特長,突出作業的多樣性

    課程整合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利于展示個性,有利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家庭作業的內容緊扣教材的三維目標之外,形式則應豐富多彩,可以說唱、書寫、繪畫、實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圖表式等活動性的作業,這樣,就可以突破傳統作業的練習形式,徹底改變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的作業。如教學《我們來造彩虹》一課,可以布置學生吹泡泡,畫彩虹、收集彩虹故事等作業,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太陽光的七種顏色,學會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這樣,給作業插圖、配色,使原本單一的作業,一下子就變成生動、活潑、絢麗多彩的欣賞性極強的作業。如《我們這里的農產品》這一課中,學生的“作業”則是蘋果、梨子、桔子等實物,在《“六一”大行動》一課中,“作業”就是自己設計的拉花、彩紙、剪刀、膠水等實物。這樣的家庭作業學生自然是很樂意去完成的。當然作業也可以圍繞“活動與實踐,設計與編輯,合作與分工”,責任到人來布置合作作業。如:五六年級的手抄報作業的完成,在編報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集體統籌分配任務,編輯的,收集資料的、繪畫的、版面設計等分工明確又能互相協助。四年級的風箏制作,可以讓幾個學生共同完成這一作業,可以體現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運用美術、社會、數學、語文等知識,盡自己所能,完成風箏制作的全過程。這樣,在教學中設計靈活多樣的活動性作業,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講授效果,而且也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三、給予想象空間,突出作業的趣味性

    興趣是兒童注意力產生的源泉,也是兒童主動探知的心理基礎,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趣味性的活動參與性特別強。而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創造力的基礎。因此,教師布置的作業應該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同時也應該有趣味性的,這樣學生就能樂意去認真完成。如二年級《我和影子一起玩》的作業設計可以是:我和影子比一比,測量早、中、晚自己身體影子的長度,并記錄下來,發現有什么變化?《動物的腳》的作業可以設計為:觀察雞、鴨、豬、牛等動物有幾條腿,是什么樣子?并把它記或畫下來。這樣的作業設計在家長的幫助下,以動物為內容,把知識的訓練、技能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與兒歌、繪畫、制作實驗等活動貫穿起來,不僅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想象的空間。而且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和團結協作的愉悅。六年級的《發生在我家里的事》的作業可以設計為:讓學生向家長了解本月用在自己身上的花銷有哪些?《算算家庭帳》的作業設計可以是:想父母了解家庭本月的收入與付出情況?《“四大件”的變遷》的作業設計可以是:從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那里調查自己家里的“四大件”分別是什么?當時家里用了多長時間買齊了“四大件”?花了多少錢?以后的“四大件”又可能是什么?給出時間和空間,發揮他們的想象,這樣的作業設計既能滿足學生活潑好動、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又增強了學生對材料進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從中讓學生感悟祖國的變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課程資源,突出作業的開放性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文本資源、音像資源、網絡資源、社會資源等,都有助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同時也給家庭作業的設計提供更開放的空間,作業的形式可以是資料調查式、行為踐履式、專題研究式等。這些都是由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的,致力于豐富道德認識、促進道德內化、達到知行統一的學習活動。

    資料調查式。在教學結束后,教師還要根據教學需要以及兒童的興趣水平,設計相應的資料調查式作業,引導學生從家庭、社區、媒體等渠道采集資料,對既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范予以鮮明的證明和具體的充實,從而將其化為發自內心的價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如在教《我們身邊的交通事故》一課時,可設計:根據課上的準備,利用上下學或休息日的時間進行調查本地區近期的、特別是關于小學生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交通事故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可能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感受到交通事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傷害。

    行為踐履式。這類的家庭作業,是為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設置相應的“崗位”,承擔某種角色,通過親身體驗實踐,從行為踐履中孕育出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道德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道德行為方式。如《通信技術與我們的生活》家庭作業的設計:讓學生給想念或很長時間沒有聯系的一位親友寫封信、打一個電話,把問候帶給他,同時注意通話的禮貌。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又學會了有關通信的基本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