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科內涵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專科內涵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奠定學科基礎
2011年國務院學位辦認定護理學成為一級學科,學科建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與成熟的國家及地區相比,我國護理學科尚缺乏清晰的學科專業定位和戰略發展方向,發展二級學科、培養不同類型的護理專科人才是護理學科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二級學科的確立需要與醫學發展相匹配,其專科理論知識、技術能力及未來的發展領域可為護理學科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中醫護理學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獨特的護理技術,在老年醫療、社區保健、養老服務等領域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培養中醫護理專科人才,鞏固、提升中醫護理的專科地位,創立護理二級學科,可為護理學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打造專業隊伍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護理教育起步較晚,西醫護理學校畢業生成為中醫院護理的主力軍,在開展中醫護理時存在著巨大的理論盲區。中醫基礎理論薄弱、護理技術能力有限,導致臨床中醫護理技術使用率低下,與技術水平下降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臨床護理專科化發展程度是衡量護理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由于教育層面的缺失,專業人才隊伍匱乏,影響了中醫護理水平的發揮,限制了中醫護理向高層次的發展。而目前國內尚無完善的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體系,根據中醫護理隊伍現狀制定中醫專科護理培訓內容及標準,開展不同層次的中醫護理專科人才規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獨具中醫護理特色的專業隊伍,有利于中醫護理學科理論發展、臨床實踐的深化、中醫護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專科領域
國內外研究表明,專科護士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專科護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使專業護理知識不斷積累,護理方法和技術進一步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我國臨床專科護理人才發展相對落后,培養體系不健全,人才梯隊無層次。衛生部曾明確提出,分步驟在重點臨床專科護理領域開展專業護士培訓,建立和完善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以進一步拓展專科領域,對專科人才培養準入資格、目標、形式、考核及管理等進一步細化。通過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完善的中醫專科人才培養體系,規范培訓模式,構建中醫專科護理人才梯隊,對拓展專科人才培養領域、積累專科人才培養經驗、促進專科護理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培養中醫護理專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養基地院校聯合,形成優勢互補
優秀的專業師資和豐富的臨床資源是培養專科化護理人才的重要保證。目前國內專科護士的理論、實訓基地大多設在醫院,雖然有很強的實踐指導能力,但理論培訓的護理專業師資力量有待加強,。采用院校聯合培養模式,體現醫院與高校間的優勢互補,由高校負責理論培訓,設置中醫護理專科護理培養課程,打造專科護士培訓平臺,將專科化理論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與在職教育中,師資力量包括學院的資深教授、醫院的資深醫護人員,還可選配跨學科師資,講授不同學科的課程。實踐基地設在醫院,遴選符合評審標準的實踐基地,由符合資質的臨床帶教老師承擔實踐技能培訓,以滿足臨床實踐培養需求。
2.專科定位清晰,發展領域廣闊
雖然目前我國對專科護理人才的稱謂尚未統一,但普遍認為其共同點是滿足臨床護理特定崗位或領域的特殊要求,具備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經過特定的機構進行專門的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并由權威機構考核并獲資格認定,在臨床護理特定崗位或領域培養專科護理人才是目前我國護理工作發展的重點方向。綜觀國內專科護理發展,在臨床認可度高、成長迅速的專科護理通常在醫療所不能顧及或無暇顧及的崗位或領域,專科護士發揮的作用是醫療無法替代的,有專門針對一種疾病的護理,如糖尿病、腎病;專門針對一類疾病的護理,如腫瘤、骨科、心血管科;專門針對一類人群的護理,如產婦、嬰兒;擁有專門一種護理技術,如血液凈化、靜脈輸液;擁有專門一類護理技術,如手術室、傷口造口,中醫護理就屬于專門的一類技術,在西醫護理無法涉及的領域,解決西醫護理所不能解決的護理問題或癥狀,其專科性在于中醫護理技術的專科性及護理理論的獨特性,這是中醫護理區別于其他專科的表象和內涵所在,而且相對于其他專科而言,中醫護理的理論基礎更為扎實、技術手段更為豐富、應用領域更為寬廣。
三、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思路
1.培養層次多元化
中醫護理隊伍基礎薄弱,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所以中醫護理教育應該在堅持中醫護理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層次、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創新,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間開設中醫護理專科培養課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礎上,讓高年級護生接受專科理論、技能培養,本科階段著重培養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為提升專科能力奠定基礎;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應基于高起點、高要求的原則,面向臨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在職教育階段的培養可根據學歷、職稱不同分層次確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可分為專科護士型培養及臨床護理專家型培養。專科型培養指學歷、年資較低的護士要求掌握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為病人提供有中醫特色的飲食、情志、養生、康復等指導;專家型培養指高年資、高學歷的護士以知識更新、拓寬特色護理項目為主,培養能夠在中醫護理實踐中解決疑難問題、充分展現中醫護理工作價值的專家型護理人才。通過多元化的培養層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專業梯隊。
2.課程設置多樣化
目前的專科護理培養對象往往存在學歷教育與臨床經驗不能兼顧的情況。因此,中醫護理專科培訓采用課程模塊,因人制宜,已通過學歷教育者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要求完成規定的專科實踐操作,保證足夠的臨床訓練時間;在職教育者給予理論培訓,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升。多樣化的課程設置為培養中醫護理人才開辟多途徑培訓通道,提高培養效率,加速人才培養進程。
3.教學方式靈活化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員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借助集中授課、專題講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臨床實習、論文撰寫等形式,開展自主性學習、互動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不僅可以增強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時也可強化專科實踐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綜合專業能力,提升培訓效果。
4.核心課程特色化
對于不同層次的中醫護理教育對象,課程設置、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但核心課程著重于體現中醫特色,通過遞進式中醫護理理論學習、臨床實踐、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造就具有綜合才能的中醫護理人才。課程設置包括理論培訓、專業模擬訓練、臨床實踐,其中理論培訓分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以中醫專科理論為重點,逐步提升護理科研、循證、教育等能力;專業模擬訓練包括中醫病案分析、中醫護理技術應用、營養食療運用、情志調養方法、養生康復知識指導等,著重訓練中醫護理臨證運用能力;臨床實踐通過中醫護理查房、實際案例分析提升辨證施護能力,強化中醫護理技能操作、營養食療、情志調養、養生康復等技能訓練,逐步提升創新運用、解決臨床疑難問題能力。
5.能力考核綜合化
專科護理人才注重培養其獨立獲取和分析信息、評判性思維、解決問題以及健康指導等方面的能力,能夠為專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個性化的護理服務。因此采用綜合評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論考核、臨床技能考核、個案護理、綜述、論文答辯等考核形式,以評價其專科綜合應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養中醫護理專業人才
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培養為中醫護士的職業生涯規劃指明了方向,可明確中醫護士的角色定位,規范專科工作范圍與內容,提高中醫護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有利于培養一批能發揮中醫特色、符合臨床需求的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專科型人才的基礎上,可以成長為一支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且精通中醫護理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護理專家隊伍,引領中醫護理的發展。
2.開設中醫護理專科
中醫護理技術以“簡、廉、便、驗”受到群眾普遍認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間,但目前門診開展的中醫護理技術項目很少,門診開設中醫護理專科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在醫療無暇顧及的領域大展身手,根據中醫護理理論,針對常見病、多發病應用護理技術、護理手段明確,適應病種范圍廣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療失眠、咳嗽、高血壓;臍部貼敷可治療便秘、腹瀉;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盆腔炎;特別對于病情較輕且無需住院治療的病人,中醫護理專科無疑是最佳選擇。發揮中醫護理專科人才的作用,開設中醫護理專科,主要承擔以下服務功能。
2.1咨詢、健康教育為病人提供咨詢服務,指導中藥服用、運用中醫理論開展體質識別、營養食療、情志疏導、四時養生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醫保健方法指導開展易筋經、八段錦、按摩、氣功、太極拳等養生保健技能輔導。
2.3中醫護理技術應用針對常見病、多發病,運用中醫護理技能治療相關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貼敷、熱熨、熏洗、中藥換藥、中藥灌腸等。
3.開展社區中醫護理服務
中醫護理在社區有廣闊的需求空間,其“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病后防復”的觀念與社區“預防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傳統中醫護理技術在社區的優勢得天獨厚。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的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醫專科護理服務將幫助社區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實行寓護于養的護理方式,發揮在養生保健上的優勢,推廣通俗易懂、簡便易行的中醫護理操作,給社區居民提供經濟、有效和高質量的衛生服務,提高他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4.開展教學科研
中醫護理雖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專門學科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科研力量較弱,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都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醫護理專科人才具備一定的教學、科研素養,將成為中醫護理的發展核心力量,組織教學講座、傳播中醫護理知識技能、開展護理科研、搭建護理學術平臺,引領中醫護理在教學中繼承、研究中創新,不斷提高和發展。
篇2
我院健康管理專科中心為全軍健康管理專科中心、全國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旗艦單位,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極推進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建設。本文分析了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護理工作特點規律,對如何加強健康管理專科護士能力素質培養進行了探討,旨在為軍隊療養院加強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建設提供參考。
1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護理工作特點分析
軍隊療養院的主要保障對象是軍隊在職、離退休高中級干部和特勤人員,是利用白然和人工療養因了為療養員增強體質、防治疾病、促進健康服務的專門醫療保健機構。健康管理“零級預防”理念與療養院的預防保健、中醫“治未病”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其目的均在于使人們更好地擁有健康、恢復健康、促進健康[[4]。結合工作目標進行分析,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護理工作主要有下述特點。
1.1理念的整體性整體健康觀是健康管理護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以提供全面優質護理服務為基礎,綜合分析評估健康狀況,探詢服務對象健康風險,探索實施風險管控的適宜健康管理方法,既重視生理指標和疾病護理,又重視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等致病風險控制護理,推進傳統護理服務拓展延仲為循環遞進持續終生的健康管理服務。
1.2技術的全面性健康管理學科最大的特點是多學科交義滲透、交織互補,結構多元,內涵豐富,范疇廣闊。療養院健康管理專科護理作為一門技術,其知識體系不僅包括療養學、康復學和護理學,還應涵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醫學心理學、中醫學、營養學、運動醫學、醫學氣象學、環境衛生學,以及哲學、社會學、倫理學、語言學、教育學、管理學等人文科學的知識;服務技術既包括專業性很強的特定技能,又包含言行舉止、交流溝通等行為藝術。
1.3方法的針對性軍隊療養院療養保障模式類型多樣,主要包括體檢療養、保健療養、康復療養、特勤療養等。健康管理護理服務對象特殊,各類人員職業環境不同、健康需求各異,生活習慣、文化志趣和保障標準也有較大的差異,由此要求開展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必須構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實施方法,如健康體檢與評估健康管理護理方法、療養因了運用健康管理護理方法、實行綜合康復措施健康管理護理方法和特勤人員專項保障健康管理護理方法等,加強和提高健康管理護理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
1.4路徑的規范性健康管理路徑是指健康管理服務專業人員為了規范健康管理服務行為,針對健康管理保障目標,制定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時問順序性或階梯式的健康管理實施計劃。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旨就是要保證臨床路徑的規范實施,因此,保證健康管理專科護理路徑的規范性并扎實推進,是確保健康管理路徑有效落地的根本保證。
2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專科護士素質要求
專科護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即具有超越一般護理知識技能的高質量護理特長和專科護理技術[}s}。我國專科護士的培養開始于15年5月實施的《護士條例》中明確提出:根據臨床專科護理發展和專科護理崗位的需要,開展對護士的專科護理培訓。經過多年實踐研究,我們認為,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專科護士應注重以下能力素質的培育。
2.1高尚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職場道德和素質的總和,是指勞動者通過教育、勞動實踐和白我修養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在基本品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健康服務,保障的是人最根本的需求,承接的是人最崇高的信任,高尚的職業素養是每一位健康管理專科護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2.2開放的思維方式健康管理最大特點是把人和(或)人群的健康問題作為整體工程,宏觀、系統、辯證地進行分析解決。根據“健康體檢是基礎,健康評估是手段,健康干預是關鍵,健康促進是目的”的整體健康管理觀,應注重培育開放整體的思維方式,學會系統地看待問題、辯證地分析問題、換位地探討問題、互動地解決問題。
2.3良好的協調溝通健康管理服務院前、院中、院后閉合銜接,長期連續,周而復始,螺旋上升,延續生命整個過程。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務效果,除依托服務者提供專業服務保障外,更多的是要依靠服務對象白身由內而外的白覺行動。因此,必須通過良好的協調溝通,清晰雙方共同的目標、計劃、路徑、方法,提高依從性、執行力,形成共識和合力。
2.4扎實的業務功底專科護士是更高層次的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管理專科護士理應成為健康管理的護理專家,既把握療養、康復、護理等健康管理相關學科知識,又掌握設備操作、咨詢交流、穿刺注射、訓練指導等技能,具備扎實的業務功底,既能獨擋一面,又能示范教學。
2.5敏銳的洞察判斷健康管理的重點是“零級預防”和慢病風險因了管理,探詢服務對象的健康風險,探詢進行全面風險管控的適宜健康管理方法。在實際服務過程中,多數服務對象并不十分清楚白己的現實需求和輕重緩急,需要我們護理人員幫助他們分析判斷,找準問題的癥結,從而有效實施個體化、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2.6熟練的信息技能健康管理學集醫學科學、管理科學與信息科學于一體,許多健康管理的技術和方法,必須依托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撐。沒有信息化,就難以實現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務。作為健康管理護理人員,應具備熟練運用醫療物聯網、門戶網站、APP、微信、微博等信息化工具的技能,提高服務效率。
2.7平和的心理涵養健康管理工作特點是社會接觸面較廣泛,服務對象包括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護理人員要與形形、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因此,難免會受到“熱面孔貼冷屁股”的委屈,需要及時白我心理調整,始終保持陽光的服務心態。
2.8規范的禮儀禮節禮儀禮節是人與人交往的禮儀規矩,是人對人表示尊重的各種形式,包括動作形式、語言形式。健康管理護理既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服務技術,同時也是一項極為精細的服務藝術。護士的言行和神態直接影響到服務對象的精神與情緒,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和品質。
2.9積極的服務意識積極的服務意識就是主動、熱情地投身于本職崗位,服務于他人,盡最大可能履行好白身的職責。對于我們療養院來說,就是要保持和發揚“第一時問服務”的優良傳統,第一時問靠前預知、第一時問溫馨接待、第一時問解決問題、第一時問拓展優化。
2.10執著的事業追求健康管理作為一門新的醫學學科與健康服務業態,與傳統醫學及醫療服務有著很大的區別,其建設發展愿景遠大光明,同時也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需要我們每一位健康管理工作者堅定信心、執著敬業,把日常工作與事業追求結合起來,融入推進健康管理這一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體味奮斗的人生快樂。
3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建設做法
著力從轉變思維、規范培訓、強化管理三個方面入手,扎實推進療養院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建設。
3.1轉變思維定勢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開啟思維、指導行動的“調節閥”,直接制約著服務態度、服務標準和服務方法。引導轉變弱勢思維,深刻認識健康管理專科護理的豐富內涵。隨著社會需求的進步和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現代醫學出現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健康管理專科護理的形成和發展,適應了醫學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醫學、現代護理學、現代管理學同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引導轉變慣性思維,由傳統的疾病護理模式,轉化為利用現代醫學和信息化管理技術,從社會、心理、生物學的角度,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狀況、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等,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指導,并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管理的全方位護理。引導轉變被動思維,清晰角色定位,由根據患者病情被動執行醫囑,轉化為圍繞人的健康,主動提供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健康護理服務。
3.2規范崗位培訓高質量專科護士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既需要不斷的理論學習,更需要長期的臨床磨練[f}l。我們依托院內全軍健康管理中心和全軍創傷康復中心,進行規范化崗位培訓。規范培訓形式,采用參觀見學、專題講座、集中授課、示范操作、分組討論,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專科進修、論文撰寫等形式組織崗位培訓。同時,要求由各科室根據白身發展需要,選拔優秀的人員參加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計委聯合組織的“健康管理師職業培訓與考核”,進一步提高專業能力。規范培訓內容,根據健康管理護理工作特點和規律設置培訓內容,主要開展服務流程、健康教育、特色技能、禮儀禮節和急救能力等內容的訓練,如:接待流程示范,健康知識講座,茶道、八段錦、筋骨養生操,敬語、雅語、謙語、文明語規范與運用,急救場景模擬等。規范培訓標準,對參加培訓的到課率、掌握特色技能的項目數、護理筆記數質量、院內外學術交流次數、篇數等指標,做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
3.3強化綜合管理圍繞實現健康管理服務目標,綜合施策,強化管理,提高能力素質。強化價值觀培育,通過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三嚴三實主題教育、醫德醫風專題教育等活動,著力從療養員健康需要和工作人員事業發展出發,關注個性需求、心理需求和潛在需求,倡導微笑服務、主動服務、感動服務[yob。強化專家隊伍建設,組織成立訓練教學辦,邀請健康管理、康復、中醫等專科醫學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充實師資,審核教學計劃和培訓大綱。強化考核管理,建立常態考核、專項考核和年度考核機制,每月組織基礎理論統考,每次培訓結束前都組織專項理論和技能考核,每年組織年度綜合考核,要求全員參訓、人人過關。健全人員考核檔案,各項考核成績與職稱晉升、調職調級、交流使用掛鉤。
4軍隊療養院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建設成效
健康管理專科護理模式,從單一疾病護理拓展到全面健康管理護理,推動傳統護理模式在新興的健康管理領域開啟了歷史性變革,傳統的護理理念又有了新的連釋。
4.1增進了服務團隊合作健康管理服務的特點是全要素、全過程,許多工作需有護理單元來承接,如客服護理、導檢護理、操作護理、陪診護理、咨詢護理、隨訪護理、教育護理、訓練護理等,工作環節多、銜接要求高。通過健康管理護理專科建設,每一名專科護士對健康管理護理崗位工作性質、專業特點、銜接要求等,都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掌握,在實際工作中有利于增進溝通理解,相互補臺,有效提高了服務和效率。近三年,我院健康管理服務綜合滿意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4.2實現了白身職業價值通過健康管理專科護理建設,有效堅定了護理人員的事業追求和價值認同。大家不再把日常工作簡單等同于重復勞動,而是作為追夢事業的長才平臺。近年來,專科護士組織開展本專科領域的護理研究,引進了開展血管內皮檢測、乳腺彈性檢測、脂肪肝數字檢測、亞健康綜合評估、經絡養生操等多項新業務、新技術,能夠對專科護理進行技術指導。在理論和經驗總結方面,我院編寫的《體檢之后一健康管理篇》出版推廣運用后,受到了廣大官兵和客戶的好評。
篇3
【關鍵詞】神經外科;優質護理;基礎護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287-01
神經外科具有專業性比較強的特點,主要的醫治對象是由外傷造成的腦脊髓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比較高。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在神經外科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擔負重要職責,需要較高的技術專業性,與醫師進行緊密的配合,保障治療的順利開展,本次研究對優質專科護理在神經外科中的臨床應用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8月~2013年9月期間某醫院住院部收治的156例(男105例,女51例)神經外科患者臨床護理實踐,年齡25~67歲,平均(34±6.5)歲;病因:鈍器擊打67例,車禍57例,高空跌落13例,其它19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均分為優質組與對照組各7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學歷、病因、病情等臨床資料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礎專科護理制訂了表格式基礎護理項目培訓單。培訓單包括了基礎護理培訓的各個方面。階段:分為新護士(3個月內)、一年內、三年內、三年以上4個階段;內容:包括所有基礎護理操作項目;時間:有各項操作接受培訓時間,有各項操作通過考核時間;考核方式:分為理論考試(口述或筆試)和操作考核兩部分。有了基礎護理項目培訓單,使實施培訓者和接受培訓者目的更加明確,對哪些內容已經接受培訓,哪些內容已通過考核,哪些內容雖已培訓但遲遲未通過考核,了如指掌。從而指導護士找出薄弱環節,予以強化,直至完全掌握。
密切監控各項生命體征,特別是腦部損傷患者,嚴密觀察腦疝癥狀;呼吸道護理,保持呼吸道暢通,定時給患者扣背理氣驅痰,重癥者給予呼吸器輔助;預防消化道出血,執行搶救預案,定期監測胃液PH值、血常規等;留置胃管護理,預防上消化道出血;定期檢測胃液,若出現應激性潰瘍,進行有效的胃腸減壓,行胃內降溫止血;基礎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基礎的健康教育。
1.2.2 優質專科護理護士是醫院基礎護理的具體操作者,應在抓基礎護理工作中不斷強化護士的思想,樹立主動服務、按需服務、不依賴家屬等優質護理服務理念,讓護士真正理解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內涵。督促護士深入病房主動提供服務,使呼叫器的使用率下降50%。在基礎專科護理的基礎上,執行全面優質護理。選用院方長期培養的專科護理人才,組成專科護理小組,定期排班,增加護理人員,實施護理責任制,確保護理工作全面落實到位;制定執行嚴格的質量標準,對口腔護理、會陰護理、翻身、進水食等護理質量進行評定,并不斷總結修改,確保患者舒適、安全;行心理護理進行全面細致的健康教育宣講,促進護患和諧,提高家屬與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抑制不安全因素。
1.2.3 研究方法自行制定調查問卷對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感染并發例次。
1.4 判定標準問卷滿分為100分。非常滿意:90分以上者;滿意:80~90分者;基本滿意:60~80分者;不滿意:60分以下者。
1.5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數(n)率(%)表示,P
2 結果
2.1 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優質組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非常滿意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基本滿意與不滿意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促進了病區基礎護理質量的發展分析當前我國多數醫院護士工作模式,即治療班的護士只負責注射,藥療班的護士只負責發藥,形成了以護士處理醫囑為中心的分工護理模式。在這一工作模式下,普遍存在重技術、輕基礎,重醫囑、輕護理的工作現況,護士僅負責份內技術操作性工作,而缺乏對病人身心整體反應的關注,更談不上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的整體護理。神經外科護理對專業性與技術性要求較高,本院進行神外護理專科人才培養,成立專科護理小組,提高護理標準。
研究中發現,患者及其家屬受健康教育水平對治療與康復水平有顯著影響,優質組中因患者及其家屬因素造成的意外較少,患者自主護理能力較強。現階段神外專科護理路徑已經較完備,研究中優質組并未改變護理路徑,提高護理標準對治療康復結局影響并不顯著。優質基礎護理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在進行基礎護理操作過程中,護士通過與患者的溝通,掌握了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況,及時為其排憂解難。同時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促進了他們的康復,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從而使護患關系得到了良性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神外患者行專科護理,應在提高護理的專業及技術性的基礎上,著重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我護理能力,促進醫患和諧,抑制意外事故造成的感染并發。
參考文獻
[1]尹曄.健康教育在神經外科護理活動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0(9).
[2]陳東勤,梅娜.神經外科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2(22).
篇4
1883年,沃德(L.F.Ward)在《動態社會學》中第一次闡述了“教育社會學”的概念和內涵。1893年,W.T.哈利斯(W.T.Harris)指出教育研究的基礎是建構在社會學上的。A.W.斯莫爾(A.W.Small)也提出要將社會學引入教育學之中。這些論述逐漸明確了社會學的母體科學屬性,我們知道,教育學的產生可以說比社會學要歷史悠久得多,早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就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此后教育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逐漸形成為一種相對系統和有體系的科學。社會學作為一種研究人類與社會之間互動關系,規律及內在邏輯的科學真正意義上的興起是在18世紀,以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MarieAugusteFranoisXavierComte)為代表。20世紀初,法國社會科學家米爾涂爾干(EmileDurkheim)在1903年的《教育與社會學》中指出將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運用于教育研究的意義重大,這也是教育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一次突破性進展。1917年,美國學者W.R.史密斯(W.R.Smith)撰寫了《教育社會學導論》。20世紀70年代之后,教育學與社會學的融合里涌現了一大批學者,如布迪厄(PierreBourdieu)、威克斯勒(Wexler)等人,他們講教育研究與社會學研究高度融合,彼此打通,深刻把握了教育的本質乃是人的實踐,教育社會學的視角為我們針對口腔護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南針”,護理本質上是針對“人”,講究以人為本,而教育社會學將與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作為研究基礎,可謂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教育社會學的這些研究講究從人的角度以及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推動教育研究,對于我們研究口腔護理的教育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2當前口腔護理教育的主要困境分析
一是口腔護理教育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人們常說病從口入,口腔護理不僅僅對住院病人高度重要,對于人們的日常健康也十分重要。但是當前口腔護理教育的人才教育及培訓遠遠跟不上社會需求,如根據《今日口腔》雜志對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副院長姚永萍的采訪來看,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是四川省唯一的口腔護理專科護士培訓基地,一年僅培養60名口腔專科護士,而四川省每年對口腔護士的需求量為8000~10000名。60比10000,這供需之間驚人的差距靠什么來填補呢?主要依靠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老帶新”、繼續教育學習、培訓會等,但僅憑這些,很難實現保質保量的口腔臨床專科護士培養。這樣類似的情況在全國普遍存在,口腔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數量及質量都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口腔護理教育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眾所周知,口腔護理從根本上說是一門實踐性科學,需要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探索及提升,但是囿于當前的教學環境和實際情況,口腔護理的教育還是很多停留在對護理以及口腔護理的理論闡述,實踐實習的環節較少,口腔各專科疾病的護理和專科常用材料、器械、藥物的使用,以及各專科的常規護理等方面還缺乏實訓。三是口腔護理教育的方法亟待改進。當前對于口腔護理教育的方法,更多還是單向度/線性的發展模式,側重于給學生(護士)單向度的講解,缺乏多元互動和反饋,口腔護理的目的在于保持口腔清潔,濕潤,預防口腔感染等并發癥,預防和減輕口腔異味,除牙垢,增進食欲,確保患者舒適;觀察口腔內的變化,提供病情變化的信息。這些目的之達成在本質上都需要多元化/網絡式以及互動的教育方法。
篇5
1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學生招生及就業情況統計(表1)
畢業生總數為504人,其中,專接本學生4人,在“三甲”以上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93人,其他基層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355人,在其他單位從事醫學相關工作(如藥品營銷、醫療器械營銷、藥房工作人員、導醫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年7月1日,我國已有415萬普通高校畢業生落實了就業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國青年報》)。相對于全國高校學生的就業情況,無論在就業人數還是從就業單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堪稱良好,學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從1995年招收中醫護理專業的大專生,我校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同類院校的招生、培養和就業情況,還多次安排領導和老師到兄弟院校學習、交流。在掌握了護理專業—尤其是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容易出現的問題之后,我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師主導思想、引導學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結合中西醫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
2.1.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突出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專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臨床課程的教師,更要適應新教材的理論和實踐要求。我校通過“西學中”、“中學西”培訓班的開設,普遍提高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從而做到在授課時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真正做到厚積薄發。
2.1.2尋找中西醫結合點,引導學生興趣綜合中、西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通過研究與實踐的努力,創造中、西醫學有機結合的理論和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的基本內涵[2]。目前,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種單一的加合方式,并沒有達到理想的融合,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醫皆通。而中西醫結合關注度遠遠夠,據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年6月的一份調查報顯示,僅有19.3%的醫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中西醫合的發展情況,78.6%的醫學生很少去了解中結合醫學的情況[3],醫學生尚且如此,其他行業更不用說了。怎樣達到中西醫的融會貫通,關系到學生的興趣所在。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最后體現在治療和護理效果上,現代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的護理上確實獲取了單純中醫或者西醫不能達到的效果。這就是中西醫在臨床和護理中的結合點。比如在外科疾病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決定著患者進食、進水的時間,這又關系到患者營養的攝取和恢復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蘿卜湯口服等可明顯縮短排氣時間,效果肯定[4],作為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教師,不應該簡單的教授“病”與“證”,而是要“病證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學會創新,正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2.2優化合理的課程設置
2.2.1強化中醫護理特色,進行課程重組
改革現有的醫療護理課程設置,弱化醫療,突出護理;弱化理論,強化實踐。中醫理論以適度、夠用為原則,增加學生的中醫護理、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的教學內容。在臨床護理方面,我們開設了中西醫內科護理學、中西醫外科護理學、中西醫婦產科護理學、中西醫兒科護理學等課程,這樣在臨床護理中學生就能掌握兩套護理技術,為患者服務。
2.2.2適應社會發展,調整課程設置
傳統醫學護理教育“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及護理+臨床實習”的“三段式”培養方式[5],容易使學生習慣于從醫療的角度去考慮并解決問題,學生在理論學習期間,護理理念建立較晚,很難形成適合護理職業的思維模式。為適應護理功能多元化發展,除開設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相關課程以外,還開設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社會學、護理心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公共關系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家庭護理等課程,為即將面臨的老年化社會和世紀整體護理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逐步與國際護理接軌[6]。
2.2.3增加教學中的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護理以其獨特的整體護理觀和辨證護理觀在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因此,課程內容突出養生保健理念,對每個護理問題所采取的護理措施要體現辨證施護的特點,并將具有中醫護理特色的針灸、推拿、養生康復、食療、氣功、保健體療等內容貫穿在各個疾病的護理中,使中醫護理的內涵得到豐富和發展。
2.3合理的實踐安排
2.3.1與實習醫院溝通,提高護理實習帶教老師的整體水平,保證實習質量“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什么樣護理人才的關鍵問題”[7]。對于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臨床實習環節對于鞏固基礎知識、靈活運用護理技能尤為重要。目前,許多院校在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實習期間選擇了更多的西醫醫院,臨床帶教老師缺乏中醫護理的專業知識,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從而未能完成臨床護理實踐中的中西醫結合。所以,我校教務處臨床科以及學院主管教學的領導多次和實習醫院聯系、協商,加強臨床教師中醫理論與技能的培訓,教師通過參加中醫護理知識培訓,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8,9],從而充分認識和肯定將中醫護理融入西醫護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并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于臨床實踐。
2.3.2建立靈活的反饋機制,教學相長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重視護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同時,也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提高帶教水平。
2.3.3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保持良好的實習情緒
目前,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學生畢業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業形式和“雙向選擇”的招聘應聘模式使得多數學生的實習和求職在時間上發生沖突,學生容易表現為思想不穩定、情緒易激惹,實習中易出現護理差錯。針對這一問題,我校進一步加強了實習生的心理指導,通過就業情況統計,準確掌握學生求職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定期與實習生座談,幫助平衡實習生的心態,確保實習質量。
2.4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招聘會安排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方向、加快發展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大趨勢、高等護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社區護理的蓬勃發展以及社會對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術的需求均決定了社會對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適應當前市場需求,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2.4.1定期召開人才招聘會,提供就業機會
針對應屆畢業生,我校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會隨時和用人單位聯系,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計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將用人單位請到學校里來,召開面向本校學生的人才雙選會。有效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提高了學生求職的安全系數。10年中,這種方式使得相當一部分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順利走上了工作崗位。
2.4.2及時校園網信息,拓寬就業途徑
通過學校網站,專門設立就業指導中心主頁,隨時招聘信息,拓展學生就業空間。同時,充分利用校園網接受學生咨詢,對學生就業技巧進行指導。
2.4.3加強學生人生和職業規劃的引導
幫助學生準確分析現在的教育和職業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時把握就業機會。由班主任擔任主講教師,把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就業指導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培養學生自主擇業和創業的精神,為謀求一份合適的職業奠定基礎。同時,通過人生和職業規劃竟賽,激發學生的規劃意識,激勵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并通過學生間職業規劃的分享,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6
【關鍵詞】 等級醫院評審;護理質量管理;護理工作
醫院等級評審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與整體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蓋各層次的評價體系[1]。其中, 護理工作涉及評審內容的方面, 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護理管理即是用科學的護理理念,強化護理管理內涵建設,是依法對護理服務、護理安全和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系統管理[2]。而新一輪的醫院評審工作, 帶給了我們新的護理管理理念, 為進一步規范護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確立了目標和方向。
2012 年, 我省開展了等級醫院評審工作,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認真對照《山東省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標準》, 結合實際情況,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護理質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衛生廳組織三級甲等醫院復審工作中得到了護理專家的好評, 順利通過醫院復審。
1 醫院概況
本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1994年被評為國家三級乙等醫院, 于2012 年通過山東省衛生廳三級甲等醫院復評。目前, 開放病床1396 張, 設有58個臨床科室、50個護理單元。護理人員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護師10名、主管護師234名、護師237 名、護士381名;本科學歷199名、大專學歷613名、中專學歷79 名。
2 通過醫院等級評審, 全面提升護理質量
2. 1 健全制度, 依法執業, 規范管理 通過參評, 我們認識到規范、科學的管理不僅使各護理工作有章可循, 同時便于護理部檢查、督導、落實。護理部根據評審標準和臨床實際需要修訂完善了護理質量管理評價體系、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各級各類人員、崗位的職責, 切實做到職責明確、制度健全。在對護理單元的績效考核中啟動一票否決項目和動態重點指標管理。每月重點檢查與平時隨機檢查相結合, 縱向檢查與交叉檢查相結合, 以及時了解和掌握各項護理質量信息, 并創新設計了《臨床護士對分管患者病情掌握考核表》、《中醫院入院評估單》、《出院床單元星級六部處置》、《液體雙人唱對制度》等相應制度。開展護理部主任一線查房, 每季度突出一個主題, 貫穿基礎護理專科護理、中醫辨證施護等進行現場管理與指導, 規范護理行為。同時加強了重點部門的監控, 對于急診科、ICU、CCU、新生兒室等重點特殊部門, 嚴格依法執業, 制定準入制度。通過比照標準, 逐項規范,特別在急救設備設施管理, 分區是否明確合理;危重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 休克、心衰、中毒等急診救護的護理配合; 護理記錄質量;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等方面。使全院護理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2. 2 規范護理資料 通過評審, 健全了各類護理資料檔案的管理, 加強了醫院護理資料的整理和積累。護理部對科室護理資料進行分類, 全院統一格式、統一記錄、統一印刷。將所有資料歸類裝冊、裝盒, 盒和資料夾側面打印對應標題、醫院院徽及序號, 每文件冊的第一頁打印詳細目錄。各種資料定點、定位存放。護理資料的規范管理, 理清了管理者思路, 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檢查者查看資料以及臨床護理數據資料的積累。為促進護理管理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3]。
2. 3 完善護理人員配備, 穩定護理隊伍 通過評審, 我們按照標準對全院護理人員崗位進行了重新審核, 對人員編制進行了核定。在新一輪評審標準中, 一切護理活動均是圍繞依法執業、以病人為中心, 以安全為重點的原則而設立的, 必須嚴格執行護理人員執業資格準入制度, 未經護士執業注冊者不得從事護士工作, 管理者必須知法守法[4]。這樣才能保證護理人員設置的合理合法性。同時加強對各級護理人員進行分級培訓, 確立培訓目標, 并根據目標和制度制訂與施行培訓計劃,提高護理人員業務能力, 保障護理安全。在重癥醫學科、血液透析、消毒供應中心等領域內著力發展專科護士, 提高專科護理水平, 優化護理隊伍素質。
本院的等級評審工作結束了, 縱觀護理評審的整個過程, 深切體會到了參加醫院評審不僅是對醫院進行的一次認真、細致的全 面大檢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動護理質量改進的有效方法。只有及時把握新的評審理念, 與時俱進 , 解放思想, 才能找準發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競爭力, 將護理工作推進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范德蘭, 萬長秀, 劉繼芬. 醫院評審對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作用.護理學雜志, 2007, 11(22):54.
[2] 田巍, 趙曉光, 李華. 醫院評審對促進醫院質量管理的作用. 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2006, 6(20):370~371.
篇7
我國提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尤其髖部是骨質疏松的好發部位,因此髖部骨折多見于老年人。髖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個致命性損傷,在高齡患者中保守治療,一年內的病死率可達50%以上[9],不但給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護理負擔。老年人各器官機能下降常并存其他系統的疾病,增加了護理的復雜性及難度。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全面評估患者的健康情況,運用有效的個體化的護理干預能保證老年患者減少并發癥,降低住院費用,縮短住院日和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我科2008年5月~9月收治46例髖部骨折老年病人,護理效果滿意,無一例出現并發癥,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齡61~87歲,平均71.5歲。股骨粗隆間骨折18例,股骨頸骨折20例;股骨中上段骨折3例,髖臼骨折5例,26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12例行動力螺釘內固定,8例行鋼板螺釘內固定。46例患者在傷前均并存各種不同程度的內科疾病,其中并存1種16例,2種12例,3種6例,4種3例,并存的內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糖尿病、中風后遺癥、慢性肝腎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慢性胃炎、痛風、貧血及營養不良等。
2 老年人健康評估
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及經濟狀況等5個基本內容[5]。
2.1 日常生活能力評估:老人獨立生活能力不僅與心理,軀體健康有關,而且還決定老人的社會功能。了解日常生活功能是確定老人獨立生活能力的簡單而實用的方法,是評估老人健康的最重要的領域。建議選用Barthel指數評分表,(見表1):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記分法設計的ADL評分表評定ADL能力。康復護理階段應根據ADL評分表評定ADL能力有目的的制定具可行性的康復護理計劃和目標。
2.2 軀體健康評估:這是貫穿整個圍手術期的重點,全面的軀體健康評估及護理干預是手術順利進行有力保障和促進病人順利康復。
2.3 心理健康評估:主要包括焦慮﹑抑郁和認知評估[8]。
2.4 社會健康評估:主要包括個體﹑家庭和社區的評估。
2.5 經濟狀況評估。
3 圍手術期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對于患者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尊重患者,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老年患者反應能力下降,往往對治療和護理缺乏正確的理解和配合,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耐心細致的解釋和安慰,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用鼓勵性語言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指導和肯定,使其樹立信心,自覺地進行練習。老年患者思想負擔較重,擔心拖累家庭,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開導鼓勵患者,并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處于接受、配合治療的最佳狀態。
3.1.2 重視術前呼吸功能鍛煉,積極治療支氣管及肺部原有疾病。
呼吸功能訓練方法有:①指導病人取舒適。②亦可指導病人使用FG-1型功能鍛煉器進行吸氣肌訓練。③指導患者深吸氣屏住呼吸用力咳嗽的有效咳痰方法:患者先緩慢吸氣,咳嗽時將腹肌收縮,腹壁內收,需反復演示,咳嗽訓練一般控制在5分鐘以內[3]。指導病人避免著涼,積極治療支氣管及肺部原有疾病,入院常規進行血氣分析檢查。
3.1.3 營養支持。老年人血紅蛋白和白蛋白一般下降10%,護士應評估病人的營養狀況,使機體處于術前最佳儲備狀態,評估病人每日出入量,每餐進食情況及血紅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給予適當的飲食指導,必要時請營養師會診和按醫囑給予輸紅細胞或白蛋白。
3.1.4 術前禁食禁飲:臨床術前禁食仍沿用至1946年的標準,術前12小時禁食,6小時禁飲,長時間禁食可以引起口渴、饑餓、煩躁、頭痛、脫水、血容量減少、低血糖等不良后果[1]。手術是一種創傷,這種創傷協同上述不良后果導致肌體消耗進一步增加,造成熱量、蛋白質、維生素攝入不足,影響組織修復和傷口愈合,消弱了防御感染的能力。
3.1.5 術前備皮:外科擇期手術前1~3d進行剃毛備皮是我國歷年來的護理常規之一,但近年國外許多研究報道術前常規剃毛對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率沒有任何臨床意義。左愛英等在術前術野剃毛與術后切口感染關系的Meta分析中指出:術前術野剃毛不能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 推薦徹底清潔后只剪去影響手術操作的毛發,不必進行常規的術野剃毛[6]。
3.1.6 術前宣教及功能鍛煉指導:通過對病人術前通過宣教,讓每個患者了解手術的目的、細節、過程和有關注意事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可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指導病人患肢踝泵及股四頭肌鍛煉方法。醫護患間充分的溝通,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變被動為主動,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從而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不但能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還可減少相關治療費用。
3.2 術后護理。
3.2.1 生命體征監測:老年人各器官功能下降,且合并各種不同程度的內科疾病,加上手術的創傷,病情變化快,因此術后生命體征監測是護理的重點。術后予常規心電監測,每30~60分鐘監測血壓﹑心率﹑心律﹑呼吸和血氧飽和度變化,給予低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飽和度95%或以上。
3.2.2 傷口及引流管觀察護理:本組病人有37例術后放置了傷口引流管,術后保持傷口引流通暢對預防傷口感染至關重要。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情況,保持敷料干潔,觀察引流的量﹑顏色﹑性狀并做好記錄。指導避免管道扭曲﹑受壓及脫出。
3.2.3 患肢的護理及專科觀察:本組病人26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肢的護理對預防術后脫位起關鍵作用,指導病人避免內收﹑外旋﹑內旋及髖關節屈曲大于90度,尤其是內收外旋或內收內旋的合并動作。保持患肢外展15~45度中立位,必要時給予皮牽引制動。觀察病人的患肢的皮溫﹑足背搏情況﹑足部背伸蹠曲活動功能﹑足趾活動功能。患肢有無腫脹﹑疼痛﹑麻木等不適。
4 臨床路徑的護理運用
臨床護理路徑是由醫生﹑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員針對某個疾病或手術所做的適當的﹑有順序的和時間性的照顧計劃,以促進患者康復,避免護理資源的浪費,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質量。
5 總結
圍手術期,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時起,到手術結束為止的一段時間。它包括術前檢查、健康評估、實施麻醉手術期間的監測、術中意外防治、術后觀察、檢測以及對并發癥防治等環節的處理。每一環節的失誤,都有可能影響手術療效,導致手術失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對于老年髖部骨折病人進行圍手術期健康評估和運用臨床路徑進行個體化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護理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最重要的是能提高護理專科水平,保證病人安全,提高病人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Jeannette擇期手術患者術前禁食現狀探討.上海護理,2003,08(3)355
[2] 唐泓源,張黎明,皮紅英,屈波,張明學,楊明玉.系統早期活動方案降低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7,11(11),965~968
[3] 李賓賓.呼吸訓練對呼吸系統疾病康復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7,09(9),836~838
[4] 湯泓,汪四花,林芬.9例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椎應力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7,08(8),689~690
[5] 賈在金.老年病診斷:老年人檢驗參考值和健康評估.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4,vol.23.No.3
[6] 左愛英,林媛,孫巧妹.術前術野剃毛與術后切口感染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5,4(4):315~317
篇8
關鍵詞:中高職;護理;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097-02
當今護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不在于課程的宏觀結構,而在于其內容的設計與編排,必須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社會現實需求。
一、護理職業教育現狀
我國的中高職護理教育,已經成為衛生事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護理職業教育與當代社會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一些不相適應的現象。
(一)中高職教育仍然是我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主力
1950年,在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將中等專業教育作為培養護士的唯一途徑,高等護理教育停止招生。直至1980年南京醫學院率先開辦了高級護理進修班,護理專業恢復了高等教育。根據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D2010年)》:到2010年,各層次護理教育的招生數量比例應達到中專占50%、大專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結構目標。這說明,在我國多層次的護理教育結構中,中高職教育仍然是培養滿足社會護理專業人才需要的主力軍。
(二)中高職護理教育的對象
護理教育的層次被提高以后,對護理職業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生源素質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恢復和擴張,護理中高職教育,受學歷層次的局限、教育資源的擴張與利用不同步以及護理教育本身存在的比其他高等教育相對滯后等條件的限制,其生源被迫定格在初中畢業生或者高考分數較低的高中畢業生。這種結構的生源,與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比較,很自然地給護理職業教育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二、臨床護理崗位任務新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當代中高職護理人才隨著就業領域的擴展,崗位任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一)大中城市醫院或者醫療機構中中高職人才并存
根據文獻資料分析得出:中職學校護理專業的學生,就業以二級以下醫院、社區醫院和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預計近50%的人員將進入社區服務機構,從事社區護理工作。同時無論何種醫院中都有不同比例的中職護理畢業生在崗。
這些醫院或者醫療機構中,中高職護理學生的崗位能力要求的區別在于:就業初期,前者多從事一些經驗性的工作,而后者被容許從事策略性的工作。當然,前者如果經過了一個相對較長的工作時期,同樣也被容許從事策略性工作。
(二)不同崗位的護理任務概況
1.國內大中城市的社區醫院,對護理人員的基本操作技術水平、家庭護理、老年人護理、健康教育技術、康復技術指導技能等,具有較高的要求;涉外機構對于護理學生的禮儀溝通能力、不同文化護理等具有較高的要求。
2.隨著臨床新技術、新知識的廣泛應用,大城市醫院對護理人員在心理學、社會學和藝術欣賞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人文和人際溝通知識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
護理工作是衛生保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對象主要有人、家庭和群體,它在法律和職業道德規范下為人們提供衛生服務,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重視心理、生理和社會對人健康的影響。護理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較多的護理學、醫學知識,同時還要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為患者帶來人性化護理服務,從心理角度出發,重視人文關懷,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三、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護理兩條知識體系并存
從我們普遍使用的現成的護理專業課程來看,較之早期的護理專業課程,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一是從教材的名稱上看,經歷了由《××科學及護理》向《××科護理學》的轉變;二是教材結構也由純粹的醫學教育結構加上補充內容式的“護理要點”組成的模式,變化為現在的這種由不完整的護理程序貫穿其中的課程模式。這些改變,都充分表現了一個主題,就是護理學科在發展的進程中,教育體系正在逐步脫離臨床醫療專業學科的影響,走向學科獨立。但是在現成的課程結構模式中,依然表達的是醫學知識和護理學知識的獨立性特點,并沒有很好地表達這一學科思想。也就是說,在我們現成的護理專業課程的結構中,有兩條獨立的知識體系――醫學知識體系與狹隘的護理知識體系并存。
(二)醫學知識的護理功能有待課程體現
護理學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維護、促進、恢復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護理學不僅包含了基本的醫學知識,也包含了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對于醫學知識來說,當它被醫療人員通過診斷、治療等方法應用于實踐的時候,實現的是“診療功能”,它就成為了醫療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當它被護理人員應用于實現其“減輕痛苦、恢復健康、維持健康、增進健康”的服務功能時,它卻又成了護理學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了。當護理人員將醫學知識運用實踐領域的時候,既發揮了醫學知識的護理功能,又體現了護理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的特點。
(三)課程結構與內容表達了重醫輕護思想
關于醫學與醫療和護理的關系,人們的認識有著本質的不同。由于醫療學科一直伴隨著醫學科學的成長,所以整個人類社會都認同醫療與醫學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認為醫學就是醫療科學,醫學知識體系就是醫療專業知識體系。但是關于護理學與醫學知識體系的關系的認識,則不盡然。無論專業內人士還是專業外人士,雖然都不可否認地承認,學習護理必須學習醫學知識,但是很少有人是把醫學知識當成護理科學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種思想的形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護理學發展的特殊歷史對人們歷史思想形成的影響。雖然說護理的歷史可以追蹤到人類的早期,但人類早期的護理多局限于生活的護理,護理作為職業出現在人類健康事業結構中的時候,其工作任務或內容也只是局限于一些經驗。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現代護理,才真正帶領護理專業走向了科學發展的道路。二是以上所述課程模式所致。上述傳統的課程模式,不僅安排了醫護兩條知識體系并存的結構,而且在內容編排上還重醫輕護――也可能是為了強調護理學的科學性,課程常常把醫學知識的分量安排得比護理專科知識更多,相反護理專業范疇內的知識內容大多局限在一些經驗性的技術方面。事實上,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醫生和護士都必須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其各自獨特的方式、方法或者手段為人們的健康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健康需要,共同完成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健康總目標。依照護理程序構建的新課程、新教材,完全把醫學理論放在護理程序的五個步驟之中去應用,充分發揮其在護理工作過程中應有的作用,使其較好地與護理知識體系融合,并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正是表達了“醫療護理在為人類健康服務的過程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相互協作、不可或缺”的科學思想,可以從根本上避免以上傳統課程對人們認識護士與護理的不良思想形成,并糾正人們對護士和護理的傳統錯誤認識。
四、課程改革思路
根據以上分析,護理中高職教育面臨著生源基礎不足而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卻越來越高的現狀。如何應對這種挑戰?教育者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方式方法。而作為人才培養核心的課程,它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形式,是教學思想的表達,是知識傳遞的途徑,是學習者完成思維構建的直接引導者,它將直接影響學習者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形成。因而,課程是首先需要改革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
課程設置緊貼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構建課程體系,是當前護理專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以臨床護理實踐區域作為課程內容范圍選取的依據
課程內容的基本范疇重點在于使學生掌握過程性知識,而不是所謂陳述性知識。重視基礎護理技術、專科護理技術、日常人際交往與溝通技術、人文關懷、健康教育等成熟和適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醫學理論的強烈追求和對醫學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
(三)以臨床實踐能力的要求為課程標準調節的依據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教學組織與課時的調節,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課程的核心地位。比如增加實踐訓練學時,開放實驗室,加強實踐過程監督與激勵等。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沒有更高的要求。
(四)以臨床實踐過程為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過程
突出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邊教邊學、邊學邊做、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五、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從社會護理人才市場的變化,還是從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來看,課程改革已經成為護理職教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結合護理臨床實踐過程,為實現“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改革護理專業的現行課程,勢不可擋。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1-6.
篇9
(一)《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定位是護理專業核心課程
通過護士職業市場調研,了解護理職業崗位要求。目前,護士的主要就業崗位是臨床、社區和家庭護理,面對這三種崗位都需要護士具有為護理對象進行整體護理的專業能力;具有自學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協作的社會能力。在對職業崗位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護理專業確立了人才培養目標。根據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分為三大類:公共基礎領域課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和拓展學習領域課程。顯然,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培養主要通過專業學習領域課程來完成,而專業領域的課程又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醫學基礎類課程,包括《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病原微生物與免疫》、《護用藥理》等,主要培養職業崗位的醫學基礎能力;第二類,護理基礎課程,主要指《基本護理技術》,培養護理職業崗位群所必須的通用基本護理能力,對應所有護理行業職業崗位;第三類,護理專科課程,包括《內、外、婦、兒科護理》、《社區護理》,其中《內、外、婦、兒科護理》主要培養臨床不同科室護理崗位能力,對應臨床各科室護理;《社區護理》主要培養社區護理崗位能力,對應社區和家庭護理。從課程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本護理技術》不僅培養了學生必須的基本護理能力,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沒有掌握好《基本護理技術》,就無法完成專科護理的學習,更談不上進入到護理崗位實習或就業。所以,《基本護理技術》在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起到主要支撐作用;是護士職業資格考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
(二)《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思路
《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的思路是:首先成立課程設計小組,然后進行市場調研,在此基礎上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并確定本課程定位和思路,接著制定課程標準,建設本課程。課程設計小組由護理實踐專家、行業主管、職業教育專家和在職教師構成。
(三)《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理念
《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理念中,我們貫徹了四個堅持,堅持院(醫院)校(學校)共建,堅持工學結合,堅持崗位分析,堅持能力培養。院校共建就是指醫院和學校共同對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課程設計小組委員來自湖北省各大醫院、護理協會的護理專家,盧人玉、蘇冬梅、童艷瓊等主任護師,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取、理論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的建設都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并且參與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第二個堅持,就是工學結合。在教學中,加強與醫院合作,讓學生早期接觸工作。項目學習,力爭做到學習與工作地點一體化;實踐教學,力爭做到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接軌。第三個堅持,就是崗位分析,對學生就業的主要崗位臨床、社區、家庭護理進行分析,提煉出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課程標準。第四個堅持,就是堅持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要非常注重學生護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勝任護理工作,還能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和主體個性化發展。
二、教學內容
本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打破了傳統的選取模式,原則上以培養基本護理能力選取內容;以培養護理職業素質選取內容;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選取內容。按照從工作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的程序,將護士的基本工作過程,分解為五個工作子領域,落實到十六個工作任務,具體到54個工作項目,分別對應到相應的學習區域,總課時180學時,分兩個學期完成。基于工作過程,五個子領域分別是:入院護理;安全環境;維持健康;促進健康;出院護理。主要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護理工作過程為主線,并充分考慮到前后課程的銜接和知識的循序漸進性進行整合和微調。項目教學主要在校內仿真實訓基地進行,有一個綜合訓練來強化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在校內或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最后,通過一年的醫院頂崗實習來訓練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知識、技能、態度融于一體,順利與護理崗位對接。這種內容組織和安排方式,充分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多樣,我們選用的教材是自編教材《基本護理技術》,本書鮮明的特點是在與醫院充分合作的基礎上,基于工作過程開發教材,在結構上體現為以任務為載體、以項目為導向。選用的輔導教材有自編教材———護理實訓指導書、《執業護士資格考試考點精編》等,建立了《基本護理技術》精品課程網絡平臺,各類電子資源等均已陸續上網。
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指的是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教學各要素合理有序安排,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等環節。良好的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教學的設計的三大特點
教學的設計主要有三大特點:①院校結合、工學交替;②項目導向、任務驅動;③教學做一體化。院校結合、工學交替指的是在與醫院充分合作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學習課堂和工作崗位間自如轉換學習。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指的是《基本護理技術》所有的內容都是以項目形式導入,而每個項目的教學都是以完成特定護理任務來推動整個教學的進展。高職學生形象性思維比較敏感,抽象思維比較弱,課程教學遵循高職學生這一認知規律,強化實踐動手部分,弱化理論環節,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融教學做于一體。
(二)教學方法
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全真或仿真實戰演練、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并舉辦各種與課程相關的活動,例如:禮儀大賽、操作技能大賽,情景劇大賽等。
(三)信息技術運用
新的時代趨勢要求我們每位教師改革教學手段,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求教師與學生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如何搞好信息技術教學,是我們每一位高職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課程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已取得一些經驗。課程組建設有專門的可融教學做于一體的多媒體護理示教室,PPT,操作示范片,課堂錄象、網絡案例訓練、網絡測試一應俱全;對于難點教學項目,還特別設有動畫虛擬演示,便于學生接受。
(四)教學條件
本課程共有12名教師,全部為雙師素質教師,專兼職各占50%,形成了學歷、學緣、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學梯隊。課程負責人是本校護理專業負責人,教學實踐經驗豐富,教研科研成果豐碩。課程的校內實訓基地建筑面積2355平方米,設有護理示教室、仿真護理病區、重癥監護室等22個仿真實訓室;教學儀器設施600多臺,價值人民幣800余萬元,并在此多次舉行各種類型市級以上衛生行業比賽和培訓,融教學和多種社會功能于一體。校外實訓基地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30多所綜合性醫院,校外實訓基地采取學校與醫院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的形式。
四、教學效果
(一)教學評價
通過多年的改革,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行業專家、教學督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給出好評行業專家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主任護師、教授盧人玉,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HOPE護理學院院長助理范湘鴻等;給予了贊美的教學督導有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督導、本校教務處教學督導室主任等。
(二)社會評價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本課程得到了良好的社會認可,各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省市衛生部門對本專業學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特別是江西九江市多種宣傳媒體對我校三名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優秀表現給予了高度贊賞。
五、創新與特色
篇10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骨科護理;床邊交接班
0引言
床旁交接班是每班護士對分管患者健康狀況進行充分了解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證護理工作連續性、安全性的重要環節,將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1]-[2]。各省市醫政處已將護士床邊交接班質量納入護士臨床工作能力考核內容,說明了床旁交接班是護士應掌握的一項專業技能,是護理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骨科患者急診、多發傷、慢性骨病、疾病高齡化等病情復雜特點,致使患者長期臥床,安全隱患較多,容易出現并發癥,功能康復時間長,對護理要求高,使護理難度加大;所以骨科護理床旁交接班環節尤顯重要。精細化管理是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管理理念(日本20世紀50年代)[3],是通過各種管理方法和手段將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做到精確化、數據化,提高組織的執行力和效率[4],已廣泛應用于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服務各行業出精品服務的管理中。因此我科于2015年7-9月份,運用精細化管理方法進行骨科床旁交接班流程、規范、標準的細化改造,為患者提供了人性化、親情化、溫馨化、專業化、安全的床旁交接班護理服務,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實踐方法和體會介紹如下:
1實踐方法
運用精細化管理理論精髓,設計骨科護理床邊交接班五精原則、五細改造、五化服務實踐方案。1.1五精原則精華設計、精通掌握、精密執行、精致管理、精品成果。1.2五細改造細化標準、細化規范、細化流程、細化服務、細化管理。1.2.1細化標準1.2.1.1細化骨科床旁交接班標準依據骨科疾病特點、手術類型、急危程度、年齡因素、精神有無異常、護理級別、是否特殊患者制定交班頻次和交班內容。1.2.1.2細化骨科床旁交接班質量評價標準根據省護士能力考核目標要求和交接班流程設計標準的評價表。包括以下7各方面能力的考核:綜合素質、溝通能力和人為關懷、病情評估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專業知識掌握方面、交接班制度方面。1.2.2細化規范根據優質護理服務溝通禮儀和查閱相關文獻、書籍制定標準的交接班禮儀規范。1.2.2.1規范床旁交接班前準備標準。1.2.2.2規范床旁交接班中、后禮儀站立規范、溝通禮儀、查體禮儀。例如:床邊站位規范:責任護士:患者管路放置較多或需交接項目較多側頭部第一位。護士長:病人同側第二位。同組下一級或其他級別護士:患者同側第三位,拿手消。夜班護士:患者另一側頭部第一位。護理組長:病人另一側軀干部第二位。其他責任護士:床尾,必要時準備搖床協助翻身或其他操作協助。1.2.3細化流程優化床旁交接班流程圖:遵照護理程序原則,將細化的流程、溝通標準、操作標準、注意事項設計于一張流程圖上,流程路線距中軸位置,溝通語言標準居于表右側,操作標準、注意點居于圖左側。達到了簡潔、清晰、形象的目的,利于護士記憶應用。1.2.4細化服務護士將細化的標準、規范、流程精密地、精準地為患者提供五化優質床旁交接班護理服務的過程。1.2.5細化管理1.2.5.1骨科床旁交接班質量評價標準納入科室質控中常規考核。1.2.5.2護士長每天參與護士床旁交接班,及時發現問題,現場指導解決存在問題。1.2.5.3細化培訓方案,不斷提高護士護理知識儲備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1.2.5.4護士長每日晨會點評;每周六晨會分析總結、強調1周存在問題,討論改進措施;每月召開床邊交接班質量分析會,減少缺陷的發生。1.3五化服務(服務目標)服務標準規范化、服務流程人性化、服務環境溫馨化、服務過程親情化、服務結果滿意化。
2結果
與今年前一季度患者比較,并發癥發生率由5%下降到1%、護士交接班內容遺漏項目由5項減少到無、患者滿意度由94%提高到99.6%、護理質量和護士臨床工作能力考核均提升。
3結論
3.1交接班精細化管理方案,明確了科學嚴謹人性化交班流程,制定了規范的交版標準,融入現代化的服務理念,指引護士為患者提供了人性化、親情化、溫馨化、專業化、安全的床旁交接班服務,實現了五化目標,取得了精品成果。3.2交接班精細化管理方案使患者病情信息得到了護士各班次完整、準確、清晰的傳遞,沒有出現漏交班的現象;保證了護理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病情,準確實施各項護理措施,使患者得到了連續、有效的整體護理服務;減少了護理并發癥的發生,保證了護理安全。3.3細化的交班流程,融入了溝通標準、規定了手消毒時間,增強了護患溝通意識和手消毒習慣,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相關依從性,拉近護患距離,構建和諧護患關系,預防了由護理人員操作不當引起的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
4體會
4.1經過查閱文獻顯示以往骨科床旁交接班存在危重、手術、特殊病人交接內容遺漏[5]。護士個人素質和工作經驗致具體執行交接班時千差萬別,沒有明確的流程和清晰的工作指引[6]。護士交班前沒能與患者及時溝通,交接班時問候患者、稱呼不恰當,保護患者隱私措施不到位,導致患者不配合。我們實施的交接班精細化管理方案,明確了交接班標準、流程、人性化的溝通語言,減少了護理人員專業上的差異可能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清晰地指引護士實施了精準的人性化的床旁護理交接班。4.2以往護理交班尚未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標準和管理體系[7]。建立標準的質量評價系統并納入護士的日常工作考核管理,是保持精準的交接班常態化的重要管理手段。不僅起到了強化護士行為的作用,促進了護士群體良好交接班習慣的養成,而且確保了護士臨床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4.3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大幅度提高,是患者和家屬對護士工作的肯定,不僅融洽了護患關系,而且使骨科護士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進而提高了護士工作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促進了護士專業素質的提升,利于骨科護理專科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精細化管理方案是護士實施精準的交接班服務的一盞明燈,增強了護士工作責任感,確保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安全性,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滿意度,提升了護士臨床工作能力;豐富了“以人文本”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內涵,使整體護理改革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同時也加快了骨科護理專業的發展進程,實現了我院骨科護理品牌效應。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丁娓 單位: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
參考文獻
[1]蘆志英.護理床頭交接班流程再造提升護患滿意度[J].中國現代醫藥應用,2013,7(16):247-248.
[2]古城潘,劉學琴.護士分層次管理模式下護理交接班改革與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31-32.
[3]王麗,亞麗.護理精細化管理的實踐.護理研究,2010,24(5):1196-1197.
[4]戚俊軍.推行醫院精細化管理的實踐與體會.現代醫院管理,2010.37(4):33-35.
[5]裴燕芳.骨科床邊交接班存在的護理缺陷分析和對策,中外醫學研究,2010,8(25):12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護理論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