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概念范文
時間:2023-04-18 17:4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業教育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業生態系統;以大學為基礎的生態系統;創業課程
簡介
“生態系統”是由Roy Clapham在1930年提出的,是指在一個環境中的物質和生物間的相互關系。英國生態學家Arthur Tansley將它描述為建立在生物群落(一組生物)及其生境(他們的居住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系統。生態系統可以或大或小,相互依賴,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
早期的商業生態系統思想是描述以汽車為中心的生態系統。他闡述了汽車的各種必要的商品都是有緊密聯系的,如道路,加油站以及零部件制造商,輪胎制造商和底盤制造商等。商業生態系統被看作是機構相互依賴的生態網絡,對于企業的合作,改進他們的商品和服務,他們必須調整他們的觀點以和他們的生態環境相互支持。
最近,創業生態系統正備受關注,主要是在地區尋求發展和擴大在特定領域內創業的政策區域。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確定了其幾個主要部分:市場,文化,教育和培訓,管理框架和基礎設施,資金和金融,人力資本。
教育生態系統的概念出現于90年代初,是作為一種方式來思考高等教育系統在其環境中的功能。教育生態系統里的個人,團體和組織之間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最近,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演變、工具、規模、互動等其他方面是大家辯論和討論的主題。
以大學為基礎的創業生態系統(U-BEE)
創業生態系統的想法正成為全世界的熱門話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被認為是一個解決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方案。大學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心,提供基礎設施,資源和方法來發展創業地區。創業生態系統是通過專業的知識和創新演變拓展的。
以大學為基礎的創業生態系統包括多個層次的個體(學生,教師,職員,醫生和管理人員),小組(教師,學生),團體(孵化器),活動和社區利益相關方(政府,政策制定者,產業,資助者)。U-BEE的中心是內部創業活動,圍繞課程,合作課程活動,和研究活動進行。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主要集中于跨校園或學校的創業活動,部門直接與創業活動連接。內部創業活動嵌套在社區和學校內,包括課程和合作課程活動和研究。我們采用基礎設施,利益相關者,資源三個維度來描述學?;虼髮W的內部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參見圖1)。
課程由學科、項目組成。課程內容是根據教學大綱,有特定的學習目標,主題和等級標準。涉及到課程應使用哪些材料、案例、練習的選擇、教學方法、概念和傳遞機制。這與學校對創業課程的定義是聯系在一起的,理論課的作用,學科的整合都是創業課程要決策的。
創業合作課程,這是豐富學生學習經歷的非學歷活動。包括但并不僅限于課程,生活經驗,車間,演講,論壇,商業計劃競賽,網絡和其他項目。
創業研究,這包括理論和在應用廣泛領域的研究。理論研究的目標是,在創業領域內以多種方式、方法和情景支持或不支持一個假設的真理。應用研究使用一個研究團體所積累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為特定目的,往往是一個特定的客戶端(家庭,企業家,投資人等),以證明或一個假設的事實,包括:研究重點,教師激勵和獎勵,資金支持,數據的訪問,宣傳研究結果等。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內部維度(Dimensions)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內部維度主要包括利益相關者、資源、基礎設施和文化四方面:
利益相關者是所有創業課程,合作課程活動,和研究的參與者(比如,教師,員工,領導與管理者,學生,家長,校友,提供服務者,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工作人員,市場營銷和公共關系,合作者)。利益相關者有不同的利益,他們承擔何種角色,互動關系,由他們的角色和所從屬的學校決定。了解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企業人脈和動機對建立一個富有成效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資源包括資金,技術,硬件設施,社會資本,合作組織,能力,教師和工作人員的技能。相比其他學校,資源可以是通用品或商品,它們是獨特的,很難復制。例如,納米技術實驗室的研究產生顯著的基礎研究,并產生新的合資企業就可能是一個獨特的,難以復制的資源。金融資源具有長期性(例如,捐贈,贊助或政府合同),可能也是很難復制的能力。智力知識也是創業競賽中獨特的能力資源。
基礎設施通常被認為是硬件校園(建筑物,設備),包括技術或數字環境(互聯網,通信平臺),這是一個人們可以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技術平臺?;A設施還包括信息,營銷,品牌和學校定位的分銷渠道。網絡的結構(技術)和個人社會(正式和非正式),也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這些網絡經常或不經常使用,緊密還是松散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和知識傳播,及校園創業生態系統的凝聚力。
文化是一種象征,包括規范、價值觀和學校的傳統。文化是無形資產,是學校指導工作的核心價值。它關系到學校的使命,和創業的定義。例如,社區學院首先致力于為成長中的小企業”,那么它遵循的創業定義是扎根于小企業的創立和自營就業,課程將集中在創設和發展小型自我管理公司。文化影響著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了解文化可以使創業生態系統的期望與校園環境一致。
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內部發展考量
創建或擴大創業生態系統,需要對其內部四個緯度進行評估。創業教育者和管理者,在評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內部發展時也有一系列的問題要考慮。
利益相關者:大學校園創業由誰來“做”?誰是參與創業的人?教師?學生?還是所有這些利益相關者?他們創業活動的相互作用要達到何種程度?
資源:校園內部生態系統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課程整合在校園內要達到何種程度?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與學校的任務一致性要達到何種程度?
基礎設施:創業是否要融入校園生態系統的數字和物理基礎設施?有平臺來支持創業課程、合作課程和研究嗎?有基礎設施致力于創業活動嗎?
文化:個體創業教師在內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大學校園教師創業的“籌碼”是什么?教師可以影響創業生態系統的內部么?教師在學校創業文化和創業前景中如何保持一致?
篇2
關鍵詞:職業學校;創優教育;德育評價;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3-0020-04
為了使所有職業學校的學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從2007年開始,江蘇省改革沿用多年的普通中學“三好”學生評選表彰標準,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三創”為標準的中等職業學校優秀學生評選表彰工作,形成了江蘇職教領域素質教育的新亮點。[1]“三創”優秀學生的評選突出了職業教育特色和職校生特長,著力加強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把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更多的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投入實踐,投入創造。在江蘇“三創”精神的背景下,筆者所在學校從“三創”實踐出發,細化了省“三創”優秀學生評選標準,獨創了具有職業學校特色的優秀學生量化考核體系,創新了德育的評價方法。
一、創優教育的理論基礎
創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著眼于幫助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體現發展性的評價觀,秉持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一種教育形態。創優教育就是讓學生明確優秀學生的標準,以及所應具備的品質特征,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培養學生成為優秀人才的教育。
(一)創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成功
“幫助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是創優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背景和實際,我們必須應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潛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即使看來駑鈍的學生,也都有他杰出的一面,我們要把他們的那一面找出來,夸贊他、鼓勵他、指導他,他會漸出成績,然后就會信心倍增??梢?,“成功是成功之母”更適合于職業學校學生。根據這一理念,創優教育和實踐應非常關注學生發展,給學生以積極的期望,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機遇和平臺,給學生發展和成功的評價。
(二)創優教育體現發展性的評價觀
“發展性評價”是創優教育的重要推動力。所謂發展性評價,就是根據一定發展性目標,運用發展性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評價對象素質發展的進程進行評價解釋。它關注個體間的差異和個性發展,注重學習過程和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恰當地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實行多主體評價。創優教育正體現了這種評價觀,要求我們不僅從整體去評價學生,而且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實施單項評價;不僅評價品德、學業和身心,而且把體現學生職業素養要求的通用職業能力列入評價目標;不僅評價學生的成果,而且對學生在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潛在能力和發展進步進行評價;不僅有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評價,而且有學生的自評、互評和來自企業、家長的評價意見。這種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重過程、重評價對象主體性的教學評價凸顯了發展性評價的“過程性、主體性、發展性”的特點,體現了學生為本的教育發展觀,更是“三創”教育與實踐的主線與推動力。
(三)創優教育秉持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是在調查、測試、研究、分析、診斷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人才需求和每個學生潛質特征、自我目標和家長期望,從多方面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咨詢、指導、策劃,“量身定制”教育的目標、計劃、方案、方法、資源,進行“適合”“公平”和“有效”地教育與管理的過程。[2]個性化教育繼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點,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成功機會。創優教育就是要致力于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和適合的教育,重新厘定優秀學生的評價標準,真正實現關愛、尊重、設計、引導、哺育、評價每一個不同特點、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為學生尋找最適合的成長道路,體現對每個學生的教育公平。
二、創優教育與德育評價
隨著教育事業和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新三好”、“多好”等評選優秀學生的標準和引導、教育、培養的途徑也在與時俱進。江蘇省“三創”教育文件中提到的創優中的“優”就是品質優秀、成績優良、身心健康;放在職業學校創優中,“優”就是創業有實踐、創新有成績、技能有特長。
對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我們可將“三好”、“高素質”、“全面發展”、“新三好”、“多好”等作為評選優秀學生的標準,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參照。但是,我們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以上這些所謂的“標準”,應該創立符合職業學校學生實際、具有現代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特點、體現專業和職業崗位特色的優秀學生的標準,探索和實施引導、教育、培養優秀學生的方法與途徑,讓“老三好”變成“新三好”和“多好”;“全面發展”變成全面發展目標下的“個性發展”;“結果評價”變成“過程與結果評價”;“單元評價”變成“多元評價”;“少部分學生優”變成“大多數學生優”等。[3]
說到底,創優教育本質上是對德育評價方法與手段的一種變革。所謂德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德育目標和科學的評價標準,在系統廣泛地搜集信息、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德育工作所產生的或即將產生的學生行為和思想變化進行價值上的考查、判斷、評估,以確定其社會價值。[4]德育評價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筆者所說的德育評價有著明確的指向性,指的是職業學校學生評價。德育評價離不開科學評價標準的探討,而創優教育就是在進行優秀學生評價標準的探索實踐。
當前,筆者所在學校在“三創”教育理念指導下,制定了以優秀學生考評體系為主的德育評價標準,對職業學校創優教育進行了有效的路徑探索。這讓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正確地理解、研究、實踐好“三創”,就能讓每個職業學校學生認識自己、創新自己、成為理想的自己,這就是最好的創優教育。
三、創優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評價改革途徑
(一)施行德育學分制度,構建優秀學生量化考核體系
“德育學分制”是指借鑒學分制的管理模式而創設的有關學生德育過程的管理機制。具體而言,就是設計并實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標指導下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德育學習和實踐方案,統一管理學校德育系統中的理論學習、行為養成、社會實踐、道德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身心發展等諸方面內容的教育過程、學習過程和評價過程,從而加強學校德育活動的制度化、課程化和系統化。[5]
筆者所在學校于2011年頒布了《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德育學分制試行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建立了優秀學生量化指標體系。德育學分指標體系由基本學分、獎勵學分和附加學分三個模塊組成?;痉址从硨W生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等方面情況。考核體系總分為100分, 實行基礎分及獎勵學分制(加、減分制)。根據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特征,通過對學生個人情況的綜合分析,建立涵蓋思想素質、行為規范、比賽獲獎、顯著進步等方面的指標體系和彈性項目。特色就是把創新、創業成果列入考核體系,實行動態量化取分法。其核心就是把學生在實踐活動、行為規范、素質拓展和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現全部納入統一的德育評價中。
《方案》細則還規定,德育總分不達標者不能參加市、校級等榮譽稱號的評選。德育學分不及格,需培訓學習,參加公益活動來重修學分;多次不合格要進入該生檔案,畢業時不予推薦就業,不予頒發或緩發畢業證書。
《方案》旨在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打破舊的主觀評價學生的評價體系,將德育活動制度化、學分化,德育目標細致化。德育學分的評價體系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和德育評價于一體,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覺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評選“職教之星”,體現學生差異
職業學校的德育評價應該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創新精神、環保意識、實踐能力等都應是考量項目。評定學生優秀的標準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的實際和學校的特點而改進與完善,既重視個體差異,又重視個體努力的評價體系才是科學的。優秀學生需要適合他們的評價,應該建立一種多元、多面的評價體制。
創優中的“優”就是品質優秀、成績優良、身心健康;就是創業有實踐、創新有成績、技能有特長。學校當然希望學生在品德、成績、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希望學生在創業、創新、技能各方面齊頭并進,達到“三創”的要求和目標。但我們也應該承認,只要學生在某方面達標、突出,也是“優”。因此在評價內容方面,不僅從“三創”的整體去評價學生,而且從三方面的多個角度去實施單項評價;不僅評價品德、學業和身心,評價創優、創業、創新,而且把學生奉獻、勞動、進步、合作、自強、環保等體現職業素養要求的通用職業能力列入評價目標。
以前,學生評優往往只是針對少數人,也過分重視“全面發展”,忽略了對多數學生的激勵。現在,我們吸取了北京市教委將“三好”變“多好”和廣西象州縣“新三好學生”評選以及國外學生評價的經驗,研究和創新了學生“三創”評價標準:在省“三創”優秀學生評選的基礎上,開展學期“職教之星”的評選,設置了12個單項的“個性獎”――奉獻之星、學習之星、技能之星、創新之星、創業之星、勞動之星、體育之星、藝術之星、進步之星、合作之星、自強之星、環保之星等。只要學生某一方面表現突出,都可以自主申報,參加“職教之星”的評選,目的是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三創”,發現和培育更多的高素質、有特長、有進步的學生。
“職教之星”評選不要求用一種模式去限制原本是豐富多彩、各具特征的個人的發展,否則就意味著我們對某些個體的不公正,要讓學生根據個性發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6]
(三)創設“月度優秀”,體現過程評價
傳統的德育評價注重終結性評價,未能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忽略學生身心發展的可塑性。道德素質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對于學生在思想品德養成教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波動性和反復性,運用傳統的德育評價機制,往往很難準確反映學生思想品德變化的軌跡。
筆者所在學校打破傳統評價模式,構建了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根本目的,以學生的道德實踐的改善和品德的提高作為衡量道德發展、評估德育效果的根本準則,形成從道德認知到道德實踐全過程的綜合評價,突出了評價對學生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發展功能。
學校評選“職教之星”,還特別注重過程評價。評定優秀的標準與時俱進,既重視學生差異,又看到和發現學生進步,增設了“月度優秀學生”的評選,每月表彰各班級在諸多方面表現突出,得到大家公認的學生,予以公示(附有照片),宣傳事跡,放大亮點。這激勵了大多數學生創優的熱情。
這種過程性評價是以學生個體的自身狀況作為參照系,屬于個體內差異評價,亦即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或者把個體的有關側面相互進行比較,從而得到評價結論的評價類型。而在評選的辦法上,我們更應建立一種自主申報、多元評價的體制,并打破傳統名額的限制,讓更多的學生享受表彰之樂、成功之樂。
(四)細化評價標準,突出“三創”實踐
2007年開始,江蘇省開展了以“三創”為標準的中等職業學校優秀學生評選表彰工作,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所在學校在此基礎上細化“三創”優秀學生的評價標準,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尤其突出了創新和創業實踐。這種特色體現在德育學分制的評價體系中,同時體現在學校制定的創新、創業的制度文件中。學校先后制定了《關于建立和完善技能、創新大賽制度的意見》《關于建立學生創業制度,推進學校創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文件要求技能、創新大賽覆蓋到每位學生,每位學生都要結合所學專業和個人特長以及創業實踐參加技能、創新大賽。這樣,技能、創新大賽與技能、學業考試結合起來,與創業實踐和素養提升結合起來,技能、創新大賽考試就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和重要經歷。
由學生工作部牽頭,在學期“職教之星”評選中增加“創業之星”,獲獎學生同時作為校、市、省級“三創”優秀學生候選人。同時評選“優秀創業團隊”,表彰在各類創業設計和創業實踐活動中成績突出的團隊。評選結果計入學生個人檔案,也可以參照技能和創新大賽的獎勵方案,適當給予“創業之星”和“優秀創業團隊”以物質鼓勵。
(五)配套制度改革,施行個性化培養
為完成在創優教育理念下德育評價方法的改革,筆者所在學校積極實施以個性化教育為特點的配套教學管理制度創新。
首先,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參考專業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地區、學校、班級和學生的實際,認真研究、設計和制定班級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為每個學生制定一個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兩份方案配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體現三創精神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個別,實現普適性與選擇性、基礎性與靈活性、多樣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結合。其次,在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學校配套以學分制、彈性學制和選修課制為核心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盡可能地擴大了學生對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習時空的選擇權,適應學生間斷學習和工學結合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自主、自由乃至自助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要。
筆者所在學校積極探索以學分獎勵制度為特色的學分制改革,鼓勵學生參加技能、創新競賽,參與創業,全面發展,通過獲得榮譽來獲得獎勵學分。學生取得各類競賽獎勵學分后,可申請免修相應課程。技能競賽、創新發明、文明風采等獎勵學分可替代必修或選修課程學分。
積極探索彈性學制,增加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性,即學習科目有限修和選修之分、學習方式有校內和校外之別。其最終目標就是滿足學生對教育選擇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允許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取得畢業資格。
學校積極探索靈活的選修課制度,增加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選擇性,將必修課的門類、課時作了大幅修訂,對某些課程設立兩到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配以不同的學分,供不同基礎的學生自由選擇,使絕大部分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前提下,騰出時間、拿出余力選修升學和就業方向的文化、專業定向性選修課,選修職業素養方向的通用技能選修課,以及學生特長方向的限選課。
參考文獻:
[1][3][6]章亦華.贏在三創[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2]章亦華.個性化教育:為學生尋找最適合的成長道路[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2(12).
篇3
1 明確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思路
未來臨床醫學需要兩類人才,第一類是具備現代醫學高精尖技能為主的人才;第二類是具備全科型和公共衛生以及預防、康復、養生等綜合性知識人才[2]。筆者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基層醫院進行調研,結果發現:中醫療法在慢性病的康復治療中具有很大的潛力。也有資料顯示:西醫院各科室 80%以上醫師在臨床過程中使用中醫藥,其使用中醫藥的原因是臨床需要[3]。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就是面向基層培養適合臨床需求的應用型醫療衛生人才,臨床需求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以前中醫難學不易掌握、老師教學蜻蜓點水、學生學習走馬觀花的現象。改革教學思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中醫特色的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臨床慢性疾病引入中醫康復醫學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2 根據臨床實際,調整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突出了中醫特色優勢及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筆者重新制定了《中醫學》教學大綱,在總學時(54學時)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實訓學時,將理論學時減少為36學時,實訓學時增加到18學時,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為2∶1,把實用性不強而又艱澀難懂的中醫知識變為自學,減少理論知識講授,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在實施過程中,除加強學生中醫基本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訓外,并根據臨床實際需求組織臨床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老師編寫教材,增加了專病專治的教學內容,培養臨床急需的實用性人才,以發揮中醫治療技術的特長及優勢。 轉貼于
3 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技能訓練
臨床醫學專業主要學習的是現代醫學,中醫學習時間很有限,要在短時間內把中醫的理法、方、藥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筆者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改革。根據中醫特點對教材進行取舍,突出重點講授,減少面面俱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增加自學內容。在理論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中醫《診斷》講授中,適當地增加多媒體的應用,以圖片、聲像等效果加深學生從望、聞、問、切方面對疾病的認識;《辨證》教學過程中則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應用前面所學知識對常見病證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中藥》一章涉及的內容多而瑣碎,則采用啟發指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繁多的中藥進行歸類比較,學生自己整理、比較記憶,這樣可以事半功倍,記憶深刻;像《中醫發展史》實用性不強的內容、《常見病證》學生通過前面知識能夠自己學習理解的內容等,都引導學生自學;《常用腧穴》則引導學生互動,穿插扮演。在實訓教學中,我們擯棄了全班學生一起看電教、老師單獨示范的教學方法,鼓勵中醫教研室老師參與實訓教學,一班分解成7~8個實訓組,采用小班上課,老師逐個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既保證了每位學生都有充足動手訓練的時間,又能及時得到老師的矯正指導,以確保掌握正確的實際操作。在整個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指導、及時矯正與學生的操作訓練緊密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教學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對《中醫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也進行了改革。我們把《中醫學》成績分為四個模塊,即:理論考試成績、實訓考試成績、理論課堂成績、實訓課成績,其比例為:總成績(100%)=理論考試成績(40%)+實訓考試成績(40%)+理論課成績(10%)+實訓課成績(10%)。操作方法為:理論考試成績是通過優化試題,常規試卷筆試來評定;實訓考試采用“模擬實踐”的模式,學生隨機抽題簽,每張題簽有4道題,每題10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操作,全部正確得40分;理論課成績包括理論課出勤情況及理論課平時成績;實訓課成績包括實訓課出勤情況及實訓課平時動手訓練情況。并增加了學生評教內容,完善了評教細則,除了以前對理論老師評教中的儀表教態、教學方法、教書育人等內容外,對實訓老師的評教增加了實訓方法是否得當、實訓環節是否完善、教師的示教及指導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5 效果
第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進了師生關系,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改革教學中,筆者隨機對進行改革教學模式班級的學生與傳統教學模式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改革后的實訓教學模式深受絕大多數學生歡迎,進而激發了學生對中醫學習興趣,提高了《中醫學》的教學質量,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滿意程度,增進了現代大學的師生關系。
第二,促進了專業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有全面的中醫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并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刻苦鉆研,通過各種途徑來充實、完善自己,提高業務素質,也就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
篇4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策略
一、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
(一)育人理念認知問題上的反思
1、對育人概念的反思
在高校創業教育的理念當中,如何區分創新和創業、就業與創業相似概念的內涵。從宏觀上說,如何區分創新創業與素質教育相似概念的內涵。有關創新與創業的概念區分問題,經濟學家早就給出了答案。創新指的是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之間的新的搭配方式,創業的意義主要傾向于沒有嘗試過的生產技術,以及建立一個新的組織。由二者的概念,我們可以得出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需要創新做基礎。創新是引導創業的重要途徑,創業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業者并不一定要是創造新生產方式的創造者,但是必須具備發現商機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創新者也不一定必須為企業家,但是創新者要具備將潛在價值市場化的能力。由此可見,創新關注的是對人的整體上的發展,創業主要關注的是人的價值的實現。
在就業與創業概念內涵的區分上。創業相對于就業來說,是對個人價值實現的更高的要求。創業不僅能夠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能促進社會就業率。創業還可以穩定社會就業,激發社會工作崗位的創造力。從廣義上說,創業的內涵中包括崗位創業和公益創業兩個部分的內容。我們保持一種先進的創業精神去參與就業崗位和公益創業,將自己和團隊創造的就業崗位當成一種提升社會就業率的事業,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工作崗位公益性的大事。
在創新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概念內涵的區分上。創新創業教育是近些年來針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口號。從本質上上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是通過向學生傳遞創新創業知識、創業技能而進行的教育放手。主要目的不僅在于促進學校學生就業,還在于培養具備企業家素養的新型創業人才。新創業教育是新興的教育理念,它與其余教育專業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培養較高專業素質的學生為基本目標的。培養具備什么素養的學生,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進行培養,是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考慮的內容。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它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培養一個具備當前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人才。由此可見,在教育觀念上,創新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只是在人才培養的規格,以及教育的側重點上存在一些差異。
2、對育人目標理念上的反思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理念上,如何才能客觀評價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這些都是抽象化的概念,而且與其余的能力很難區分。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都是隱形的人才評價標準。因此,我們要采用一些技能測試辦法來進行判斷。如可以舉辦一些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創業技能大賽等育人平臺,使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將這些隱形的能力通過顯性的行為展現出來。當然,這需要學校、老師、學生的全力配合,以及制度上的絕對支持。
3、對育人價值取向上的反思
在育人價值取向上,我們對于“培養就業崗位競爭者”和“培養就業崗位創造者”這兩種不同的取向?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的教育部門和高校十分關注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但是有些高校和教育部門將畢業生就業情況作為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認為“培養就業崗位競爭者”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取向。這種傳統的高校教育思想,仍然停留在向社會輸出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教育目標上。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產業結構進入轉型期。這使得高校教育走向大眾化的階段,人口紅利越來越少,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將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上文已經以及,創業是一種對自我價值實現要求較高的就業,雖然它不是就業的普遍形式,但是卻能夠成為促進社會就業的重要工具。通過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證明,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一種精英教育,也不屬于休閑教育的范圍,而應當當做一種高校正規教育序列中創新驅動的新增長極來看待。在當前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呼聲越來越高,高校在人才培養教育取向上,也要向著“培養就業崗位創造者”的方向轉變。
(二)對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問題的反思
1、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圍的反思
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來說,如何實現因材施教和面向全體教育的雙重目標?在當前時代,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程,高校在進行教育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創業意愿、潛能,還要關注如何設置有效的專業課程。除此之外,還要面向學校全體學生,進行開創思維、創業精神等的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用層次的學校和專業都要根據自身特點,采取因材施教、因校制宜的教育模式。對于一些學術研究性高校來說,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放在創新精神的培養上。對于專業性較強的應用類教育高校而言,要多關注與專業相結合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將打造成創業型高校作為基本目標。對于應用實踐性本科院校而言,要將重點放在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要著重關注學生創業技能的時間。針對理工類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并結合經濟學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將其專業化技能轉化為可商業化、可復制的科技創新創業能力。
2、對育人層次和系統設計上的反思
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上,如何創建一個同時符合國家、學校、學生特色的實踐育人體系?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大致可以分樗母霾憒危浩裘善占安?、收浀提高层、奋O精英層和實踐實戰層。在這些層次當中,每個層次都有自身的群體和目標。在啟蒙普及層中,主要面對的是高校學生群體,主要目標在于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授業提高層,主要面對的是大部分的學生群體,目標在于向學生傳授基礎的創業經驗和創業知識,讓學校教育中的大部分學生都具備基礎的創業能力;在孵化精英層,主要教育的對象是具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教育目標是對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引導部分學生進行理性創業;在實踐實戰層,主要教育的對象是學校中具有創業能力的一部分學生,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創業者,基本支持少數具備創業能力的學生進行創業。
(三)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問題的反思
1、對育人方式的反思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如何促進理論課堂教學與實踐課堂教學的融合?
育人方式是在對我國任何一種教育形式M行反思時,都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分析兩個問題:第一,創新創業是通過教育就能教會的嗎?第二,創新創業教育是要教什么?上文已經提及,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理論課堂教育時,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有啟發式、參與式和討論式。這幾種方式都著重關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實踐教育課堂上,我們采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有比賽指導式、項目孵化式和綜合服務式。都是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主的教育方式。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漫長的人才培養工程,需要經過不斷地嘗試和努力才能實現較好的效果。為了實現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要擴大大小班化學教學覆蓋面積,而且要不斷對理論課堂教學和實踐課堂教學進行嘗試,幫助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
2、對育人途徑上的反思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采取何種辦法具體強化創新創業實驗實踐工作?
實驗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教育部門要充分配合學生工作部門的工作,幫助創新創業價值的發揮。開展公共基礎實踐,提升學校自主研究性學習。對此,我們可以采取開展教育主題文化活動的方式,將創新教育與學生能夠參與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具有的創新創業知識能力,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去參與實踐。與此同時,支持學校學生自己創辦創業協會,運用學生的力量來鍛煉自身的組織能力等。各大高校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別的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綜合性較強的科技園、創業基地等。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正確認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自從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產生較大影響之后,許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提倡隊伍當中。但是也存在一些爭論的聲音。有些人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創業而并不是基本的教育,有些人則認為這完全違背了傳統教育的思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一門學科,也不是學校設立的獨立的專業。因此,我們無法輕易斷定它在高校中的地位。但是我們不能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培養企業家的教育。更不能運用企業盈利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具備創業能力的綜合素養。如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等。但是這些能力根據學校的情況,學生的情況,會呈現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們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提倡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要求所有學生都實現創業,而是要根據專業、能力、創業意向的不同,來決定學生所處的教育層次。要想做好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必須要對創新創業的思想進行正確的解讀,對教育的學科進行合理的定位。
首先,明確區分創業與就業的概念內涵。大學生創業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就業。大學生創業是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創業模式和思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但是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則可以為學生體用思想、資源、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大學生企業家。學校不能盲目地鼓勵學生創業,而是要從科學教育的角度,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業意識和較高的創業能力。
最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并不意味著所有院系都要以創業教育為基本目標。要在保障學?;镜膶I教育的基礎之上,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安排在教育日程中。
(二)注重高校教育改革的各個環節
教學是高校最基本的任務,也是高校存在的根本。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就要注重高校教育改革的各個環節。在充分發揮學校特色的同時,加入新的教育內容。在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上,要依托于專業,然后再加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因此,各個高校要深入分析高校各個專業的特點,先對部分專業的學科系統進行改革,然后再形成新的學科,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主導,再加上相關的傳統類基礎課程。
首先,制定有效的人才培養標準。在深入分析社會形勢,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之后,逐步對傳統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制定科學的創新能力培養策略,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設計要具有較強的階段性特征,以及靈活性特征。高校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轉變,以及學生特點進行不斷地調整。
其次,增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在創新創業教育當中,教師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教師不僅要具備傳統的學術型能力,還有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學校在創建教師團隊時,不僅要安排有教學經驗的、學術能力較強的老師,還要安排創新創業能力較強的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學校要聘請一些社會中創業成功者來對學生進行指導。
三、結語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它既注重創新,還關注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各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時,要多關注學校的基本條件和特色,關注學生專業的特點。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教育大綱,以及科學性較強的教學系統。引導學學生自主地進行學術和技術創新,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的就業途徑。最終實現理論知識能力與實踐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能。
參考文獻:
[1]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與體系構建[J]. 黃銀鎮.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6(19)
[2]創新創業型環境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張愛平,劉詠,伍曉春,畢劍.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5)
篇5
關鍵詞: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教育 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在高校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主流。然而什么是創新創業教育呢?很多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復合體,因此本文就此梳理國內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的概念一直以來具有高度爭議,不同研究給予了不同闡釋。有的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是指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技能的喚醒和開發培育,形成創新人格,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滿足學生主體充分發展的教育[1]。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動上獨立,能較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成就動機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勵,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從,喜歡用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問題,對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2]。也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是隨知識經濟興起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創造為本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格[3]。
二、創業教育
相對于創新教育,創業教育是一個具有高度共識性的概念,創業教育分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廣義的創業教育指以激發學生創業意識、培養與開發學生創業素質與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可能的未來企業家為最高目標的教育。狹義的創業教育即指創業培訓,以培養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小老板為唯一目標,通過培訓為受訓者提供創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技巧和資源,使其能開創自己的事業。創業教育強調教育應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業意識、創業心理品質、創業能力和創業知識結構。人類社會的教育經歷了從守業教育到創業教育的偉大轉變。與此相反的守業教育則是指以保守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注重傳統和維護現有秩序為其宗旨的教育活動[4]。也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是指開發和提高青少年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未來企業家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是相對就業教育而言的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模式。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備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教育[5]。
三、創新創業教育
前文已經闡述了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有關概念,那么什么是創新創業教育呢?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有的學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6],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7]。實際上,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國內學界大致有三種理解:一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二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教育;三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梢姡瑒撔聞摌I教育主要是一種兼顧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并以創業教育為重點,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為受教育者創業奠定良好基礎的新型教育思想、觀念、模式。
四、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關系辨析
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關系非常密切,創業教育不僅需要創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還需要創新教育獲得的成果。然而,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獲得新思維和新方法,而是培養學生運用新思維、新方法將學到的知識付諸于實踐的勇氣和能力。創新教育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尊重實際但不拘泥于實際的精神和勇氣,特別強調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的訓練。
1.創業教育的基礎是創新教育。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內在要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必須順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面向世界,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8]。有學者認為,我國比較缺乏促進創新人才成長的機制,目前流行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已經產生了嚴重的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導致了相當普遍的學術浮躁心態;用人制度上的一系列限制也導致一些科技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創造性受到壓抑[9]。也有學者認為,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與起點,創新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業教育的質量。
2.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實現形式。實施創業教育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創業可以提高社會就業率,減輕政府壓力,為社會穩定作出貢獻。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的進一步延伸和實用化,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10]。創新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體現在一系列的觀念、思想和制度上。創新是創新教育的內在追求,是一個相對主觀概念,難以通過量化的方式加以衡量。相對于創新教育而言,創業教育和社會的整體發展更具有直接相關性。因此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創業教育則是創新教育的延伸與補充,創新教育的質量應通過創業教育的質量來具體評判。
3.創業教育比創新教育更具有現實意義。已有研究認為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直接來源于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客觀事實,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下崗和失業人口約1400萬[11]。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創業教育提上我們的議事日程。有學者認為,相對于歐美國家而言,我國創業教育發展起步晚,質量低,觀念滯后[12]。與美國創業教育相比,我國大學生學籍管理體制不同,兩國大學生創業的層次和領域不同,政府或國家對大學生創業者的關懷、扶持方式也不同。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也就是大學生創業教育普及程度低[13]。這一現實狀況要求我們將創業教育置于我國教育發展的優先地位。
綜上所述,創新創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目標取向是一樣的,都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兩者的作用是同效的,創新教育使創業教育融入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創業教育則使創新教育變得更為具體實在[14]。
參考文獻:
[1]張立昌.創新.教育創新.創新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4).
[2]游永恒.創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00,(3).
[3]吳華.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4).
[4]汪建華.創業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現代大學教育,2003,(6).
[5]張平.創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J].中國高教研究,2002,(12).
[6][14]高曉杰.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新時代事業的開拓者[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7]吳澤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其啟示[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5).
[8]常順英.21世紀高等學校的創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9]翟杰全等.大學的教育創新和創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10][11]張德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6,(5).
[12]汪銀生.創業教育是比創新教育更為迫切的課題[J].教育與現代化,2001,(4).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區域性;溫州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8—134-04一、概念界定及問題緣起
在人們日常話語中,提及區域與地域這兩個概念時,一般存在相互混淆與相互等同的現象。但作為學術理論研究,本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區域性概念的界定,這是研究的邏輯起點,要界定區域性就必須先搞清楚區域與地域的概念差異。地域(area)通常是以一定的地理條件為基礎的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間綜合體,一般有區域性、人文性與系統性等三個典型特征。區域通常是指地理上的某一空間范圍內以經濟活動與行政管轄為基本特征所形成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交往方式的地區綜合體。從外延上看,地域的外延遠大于區域;從屬性上講,地域側重于地理資源特征,區域側重于社會文化特征。所以,學者們往往把區域作為界定一個地方的主要依據,把區域性看成是地域特色的標桿。因此,從社會學意義講,區域性就是指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在社會變遷與轉型過程中引起空間內所有要素變動的歷史進程。本文所指的區域性是以地域空間為基礎的一定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交往方式相互交織與相互影響的區域社會。
隨著區域經濟的崛起,區域性增長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培養創業型人才已成為區域性競爭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與主要渠道——創業教育,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最為炙熱的話題之一,創業帶動就業的教育活動在高校風生水起。從區域性分布來看,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活動中必須結合自身所處的區域優勢與地方特色,深入探究區域性特點與高校創業教育之間的內在關聯,培養具有區域性需求的創業型人才,建構具有區域性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與打造活動型區域服務。
溫州作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前沿,在黨非公經濟理論與地方創業精神的雙重驅動下創造了聞名遐邇的區域模式——溫州模式。溫州模式作為一種典型的地方模式蘊涵著特殊的區域精神,即強烈的致富欲望與創業精神——“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這種區域精神在溫州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是以創業教育的本土化作為最直觀、最生動的展現,溫州高校通過區域性的審視來定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與功能,在開展創業教育活動中充分利用與開發區域性資源并彰顯區域性特色,走出一條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特點又適合溫州地方特色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
二、功能定位
(一)目標的本位化
高校作為區域性發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必須大力培養創業型人才,為區域性競爭與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與保障。不同的區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自的特色,即自我發展的區域個性化?!皡^域特色因個性而存在,個性成為區域價值的依據”。因此,作為區域性發展的蓄水池——創業教育,要與之相配合,并為之而服務,培養高素質創業型人才,形成與區域發展相適應的創業教育體系。當前,高校在自身發展定位別強調立足于區域性的重要性,體現高等教育發展的個性化塑造。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也是時展的必然。因此。服務于區域性發展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根本目標,這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高校創業教育要注意根據區域性的特征,將創業教育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努力提升區域性發展的競爭力。以溫州為例,實踐與研究表明杭州、寧波與溫州作為浙江三大區域性中心城市,通過創業教育支持比較研究得出:溫州的科教支持系統是其創業系統中最為薄弱的部分。這表明溫州高等教育尤其創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目標定位不清與服務功能不足的現狀,這一狀況也符合目前“溫州人經濟”的特點與“溫州經濟空心化”的事實。據不完統計,戀鄉不守土的溫州人有50多萬在國外創業經商,有200多萬在國內各地投資創業。
(二)途徑的本土化
服務于區域性發展的目標要求創業教育與區域性相對接,尋找高校創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融合的切入點,培養與區域性發展相適應的創業型人才,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性的協調發展。高校要及時跟蹤區域性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條件與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教育,高校要根據區域需求與專業背景,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溫州高校創業教育堅定不移地走政校協調、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將創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相對接。目前,溫州形成以低壓電器、服裝、鞋革、打火機和眼鏡等五大優勢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高校在創業教育項目選擇方向中,有不少項目設置與區域優勢產業相連,尤其是區域的主導產業,往往成為溫州大學生創業實踐的首選項目。
篇7
廣義上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源于20 世紀30 年代斯坦福大學教授、工程學院院長特曼的創業型大學建設實踐。1947 年哈佛商學院的邁賴斯邁斯為MBA 學生開設了新創企業管理的課程,被認為是美國大學創業教育中的第一門課程,也是創業教育在大學的首次出現。國內的創新創業教育則起源于20 世紀70 年代的改革開放,自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面向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以后,我國高校進行了不同形式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劃分為自發性探索階段、多元探索階段和全面推進階段。二十多年的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引領創新創業文化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較短、經驗不足,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中存在一些認識模糊化、教育形式化、評價單一化的問題。比如,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著把創新創業視為不務正業的無奈之舉,創新創業教育功利化傾向明顯; 把創新創業等同于地攤式的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形式主義嚴重; 把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就業培訓,簡單化傾向明顯; 把創新創業理解為僅僅是學校的事情,狹隘化傾向嚴重等誤區。此外,有些高校創業課程扎堆開課、創業講座頻繁進校園、創業比賽層出不窮,但創新創業教育成效卻并不明顯,甚至還影響了正常的專業教育; 有些高校把在校大學生休學創業、組建團隊、開辦公司作為自己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廣泛宣傳,從而弱化了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 甚至有些地方以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工廠的名義,謀取房地產經濟利益。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大家對于普及創新創業教育總體目標的理解和認識并不一致,對一些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性、根本性問題沒有達成共識。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立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的高度,全面把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意蘊,從而在認識高度、理解深度、把握精度上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奠定基礎。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意蘊
創新創業教育從語義學角度看,有創新、創業、教育三個關鍵詞,從其源頭看,是來自于不同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創業教育、創新教育概念在新時代不同程度的融合。創業教育最早由西方學者柯林博爾提出,并在1989 年面向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后形成廣泛影響,它主要強調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和開拓精神。創業教育進入我國以后,與我國傳統的創造教育、生活教育理念相融合,早期的學者認為創業教育就是培養人生志在創業的教育,就是構建合理人生的教育,或者說是提高人生質量的教育,還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是開發和提高青少年的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具有開創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創新教育最早是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有學者進一步認為創新教育就是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重在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首先出現在學者的研究中,創新引領創業、創業促進創新,創業與創新密不可分,相互需要。曹勝利等在《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報告》中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概念界定。2010 年5月4 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整體概念第一次出現在政府文件中,該文件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
回顧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上的變化,我們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概念上的融合和內涵上的豐富,其基本內涵需要從三個視角來認識,即從微觀視角看,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認為是職業教育新層次,其著重通過創新創業知識的傳授,為大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培訓和指導; 從中觀視角看,創新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新拓展,其著重通過知識傳授和實踐育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 從宏觀視角看,有效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必然要求教育理念的更新,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可以稱之為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主要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使受教育者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生力軍。
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與傳統教育理念有著本質特征上的不同,是傳統教育理念在創新創業時代的新發展。從教育目的講,創新創業教育強調教育的社會性,培養直面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 從教育主體講,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重視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以激發學生自我成才為教育手段; 從教育模式講,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多元化實踐育人; 從教育評價講,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由此,開展好創新創業教育,意味著高校在三個方面的轉變,即在辦學觀念上從學科為本轉變為學生為本; 在教育內容上從重在傳授知識轉變為重在提升素質; 在培養模式上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且教學相長。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路徑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本質上必然要求高校深化綜合改革,這也正是《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的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的意蘊所在。筆者認為,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
1.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
專業教育是隨著社會分工細化和社會專門化程度不斷提高而產生的,是為社會上某一職業培育專門人才的教育。就高等教育來說,專業教育是按照學科、專業分類進行的一種教育。由此觀之,創新創業教育是在專業教育基礎上的升級,創新創業教育應該融入到專業教育的過程之中,專業教育也因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而更具活力。一方面,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就成為無源之水,只能停留在提供謀生技能的層面; 另一方面,沒有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就容易與社會脫節,其成果也可能無法得到高效的轉化。
2.面向全體教育和個性化培養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是時代的需求,是素質教育的深化,所以其教育對象必然是有教無類,即所有的受教育者全體學生。與此相對,具有創新創業潛質,特別是從事狹義上創業活動的人畢竟不是學生的全部,從施教者高校的角度,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在品質,實施個性化培養,這也是創新創業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體現。所以,創新創業教育的面向全體和分類施教是相互統一的,不能因為能夠直接從事創業活動的是少數而忽視面上的教育,也不能只注重面上教育而不注重發現、關注、培養具有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潛質的學生的教育,其基本原則應該是顧及大多數、關注少數、扶持極少數。此外,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是一個過程,大學生創業并非獨指在校生創業,在校生與畢業生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休學創業只能是一種政策許可,而不應、也不可能成為主流。
3.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其目的是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但創新和創業各有內涵、互為影響,一方面,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新引領創業,沒有創新的創業活動,只能是低端的、地攤式的謀生活動; 另一方面,創業是創新的深化、創業促進創新,沒有創業活動,創新的成果難以轉化,所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首要的是創新教育。由于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天然的創新屬性和特質,創新教育也更容易深入并取得成效。其次,創業教育要以創新教育為前提,創業者要有創新的功夫,過于強調創業教育而忽視創新教育這個前提,只能停留在創業就業的層面,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要求不相吻合,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困境。
4.高校主導與開放參與的關系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社會性的特征,單獨依靠高校自身是較難取得教育成效的,這就需要從根本上構建起高校主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創新創業素養的人才。此外,相較于在校大學生,大學畢業生才更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一個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系統,高校在其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其關鍵在于深化自身內部改革; 政府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推動者,其關鍵在于整合社會資源,在政策、資金上給予保障; 企業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其關鍵在于企業作為創新創業的前沿,是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陣地。
鑒于以上四個方面的關系,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在協同育人、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育人等方面加以推進和深化。
1.強化頂層設計,理順高校內部體制機制
創新創業教育是個生態系統,從高校內部關系看,盡管各類高校內設機構存在差異,但大多涉及教學、科研、研究生院、學生處、團委等多個職能部門以及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研究院、創業園等多個基層單位; 從高校外部關系看,涉及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教育主管部門等多個參與主體。這從根本上要求高校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頂層設計,理順高校內部體制機制,成立校級層面領導小組,明確責任主體,適時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或創新創業中心等校內綜合協調實體機構,推進具體工作,從而為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供前提和基礎。
2.強調協同育人,整合多元辦學力量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多元辦學力量協同育人。一是政校協同。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整合創新創業社會資源,政府既有內在責任也有外在動力和強大能力,這就需要高校和政府良性互動,在辦學自主權、創新創業政策、實踐基地、扶持資金等方面形成合力,共謀發展。二是校企協同。企業本身具有創新創業的內在需要,也是創新主體,還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這就需要企業和高校加強聯系,協同推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三是校研協同。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要通過技術轉移機制實現高校創新成果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之間的無縫對接,形成教研相長的長效機制。四是校際協同。校際協同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手段,要著力推進校際間教師互聘、學生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鼓勵大學生跨校、跨區域組建創新創業團隊。
3.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教育理念要轉化為教育實踐,需要依托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將專業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目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按考分和社會評價去選擇高校及其專業,考試院按考分及志愿向高校投放考生檔案。其實,考分不能代表學生的全面素質,學生也未必了解自身的天賦、特長,在志愿選擇中有一定盲目性。進入高校后,學校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借助現代測量工具,引導學生二次合理選擇專業。二是課程體系改革與完善。課程體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基礎性作用,要把針對全體學生的面上教育與針對特定對象的個性化培養相結合,考慮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面向有興趣和潛質學生的選修課以及針對具備創業基本條件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三是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要發揮互聯網時代優勢,探索啟發式、探究性、小班化教學模式,著力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四是管理制度改革。要改進學生學業評價辦法,促進考試考核向過程考核以及知識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轉變。探索成果導向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建立創新成果、創業或休學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等,為有創業基礎和潛力的學生提供寬容的成長環境。
4.凝聚各方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決定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一是走出去,鼓勵高校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加強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體驗創業過程,并加強職業指導師、規劃師以及KAB、GYB、SYB、IYB、創業模擬實訓等師資隊伍建設; 二是請進來,聘請一些創業成功人士或投資家、企業家、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國家級創業培訓導師作為兼職教師進行相關案例教學; 三是允許確有所長的高校教師離崗創業,將研究成果產業化,以此積累教學資源和創新創業經驗。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促進校內外、海內外、專兼職、學界和產業界在創新創業教育上的結合,進而形成一支學術與實務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本土與國際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5.強化實踐教學,推進平臺建設
多層次的實踐平臺建設是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育人的基礎。一是模擬平臺建設,可以考慮建設大學生創客空間、創業夢工場等,通過虛擬經營企業,熟悉創新創業流程,提高創新創業能力。二是實戰平臺建設。實戰平臺一方面是在傳統政產學研項目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化,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實訓基地; 另一方面是聯合地方政府、社會資本著力打造大學生創業園等新業態孵化器,完善設施功能,扶持優秀學生創辦的企業成長壯大。三是交流平臺建設。一個好創意是一個網絡,也是一個群體,最具創意的人往往擁有廣泛的社交網絡,要通過建設創新創業聯盟、創新創業俱樂部等,搭建起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廣泛交流平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交流場所,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促進好創意的產生。
篇8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新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同時也是以中國高等教育現有狀態為基礎的理論創造。這一概念既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與創業教育相關的先進理念,也考慮了我國高等教育特有的發展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創新為手段的創業教育模式,以創業為目的的創新教育理念,科學地將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相結合,進而將其引入大學生的通識教育之中,豐富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而理解這一概念的前提是對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概念的甄別式認知。創新教育是指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科學信息技術以及社會產業結構調整,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技能為目的的高校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創業教育是指以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心理素質等為目標的高校教育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科學、有機地結合,是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教育模式的合成體。
一、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1.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缺失。創新創業教育有諸多特性,而主體性是該模式較為顯著的屬性之一。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重點在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意識,積極發掘學生的實踐操作潛力,使其具備社會實踐操作的基本素養。同時以學生的能動主體為著眼點,通過科學的引導方法促使其積極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以及創新意識。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教育模式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實踐過程中,學生這一主體往往因為教育資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因素,優良、充裕的教師資源是學生發揮能動性的基石,但師資卻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國高校教師組成單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滿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需求。此種教育模式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通識教育的基本知識容量,還要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此類“綜合性”教師的人數無法彌補高校專職教師的數量需求。部分高校雖然組織教師接受該教育模式的培訓,但是接受培訓的教師數量在全體教師中的比例仍然過低??梢哉f教師資源在總量上無法滿足創新創業課程的需求。其次,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發展的瓶頸。部分高校現有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多為自我研修型,無創業、管理和經營經驗,實踐操作能力較低,因此,教師的授課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無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而限制了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創新意識的發揮,教師無法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創業最前線。再次,教師隊伍的構成不完整,缺乏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大部分高校擔任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多為學校的專職教師或管理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等,而無社會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往往具備一定的創業素養,擁有社會經驗且熟悉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在實踐方面較有話語權,因此,兼職教師的缺失往往會導致學生無法積極地與社會溝通,無法獲得創業的第一手資料,亦無法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
2.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落后。盡管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當下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發展環境,然而其理念內核則具有前瞻性,以引領未來發展趨勢為目標,因此,教師與學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準的眼光以及把握機遇的勇氣,以現存條件為基礎,以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工具,對未來展開合理且大膽地想象。然而,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相對保守,這也是此種教育模式遲遲無法在高校深入開展的原因。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創新創業觀念是大部分高?,F有的教育觀念,而此種觀念是狹義創業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種教育概念的內涵。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會對創新創業的評價一般只以其所創造的商業價值為標準,這便是功利性創新創業觀念成為主流教育觀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創辦企業所具備的創業能力和基本知識,將創新創業學科定位至企業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術創業培訓班等層面,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這一學科真正的教學目的,亦未將此種教育模式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之中。高校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知識培訓、技能培訓以及相應的就業指導,而不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這便誤導了一些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創業,膚淺地認識創新,無法擁有科學地思考和認知。更有高校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精英教育,通過提高入學門檻將大部分學生排斥在此種教育模式之外,這讓大部分學生從一開始便失去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機會,深度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3.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扁平化。實踐是創新創業課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創新創業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行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創新,認識創業,從而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因此,打造高校與社會溝通的平臺是創新創業教育由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點,而實踐平臺則是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激情、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保障?,F有的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存在建設過于扁平化的問題。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較為保守,對此概念理解過于片面,這也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趨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與資金的短缺則阻礙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的持續擴展。而在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尚無正規的科學人才培養計劃支撐,與之相關的實踐課程安排還不是很規范,時間分配也比較少,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時間無法達到相應的標準。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很難在實踐中開展運用,而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所積累的經驗也無法進入課本形成理論。創新創業實踐過程與教育理論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創業競賽、報告的指導上,很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擴展實踐平臺,增設實踐課程,成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園區,卻因資金支持后續無力,與企業的聯動間斷以及校內資源枯竭等問題無法面向全體學生,無法建立“廣譜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二、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模式探究
1.加強高校專職師資隊伍的多元化建設。高校要加強專職師資隊伍的科學規劃,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專職教師的培訓質量。推進創新創業教學在高校的開展工作,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為目標,建立正規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全面的人才培養制度。如制訂專職教師培養計劃、建立與健全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同時高校要積極開展組建專職教師隊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是實踐課程,故對教師專業素質有較高要求。高校要持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既要有較高的通識教學水平,又要具備一定的創業、經營和管理經驗。高校還應以校內教師資源為重,積極選拔各專業的骨干教師作為實踐課程的技術骨干,形成穩定的教師資源供給鏈。鼓勵優秀教師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允許其進入企業等社會經濟體中體驗創業過程,科學認識企業的運作、發展、管理,從而達到豐富其經驗,提高其實踐能力的目標,進而為廣大高校學生進行更為專業、質量更高的教學活動。高校也應積極與企業合作,組建一支實踐經驗豐富且具有一定教學水平的兼職教師隊伍。聘請相關的企業家和創業人士等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實現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聯合互動,從而建立一支多層次、多維度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組建兼職教師隊伍時還需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規劃,認真執行相關程序,對兼職教師的聘任條件和薪酬進行全面考量。兼職教師應從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并與通識課程進度保持一致,使學生做到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教師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靈活度,要做到“統一管理,統籌協調,靈活有序”,進而實現教師隊伍擴充的良性循環。
2.更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茖W的教育理念是支撐高等教育實踐穩步前行的內動力。現階段人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理念較淡漠,并沒有真正使這種理念和意識深入人心。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性認識仍未成熟,仍處于摸索、探求的初級階段,還沒有真正清楚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大學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創新創業理念勢在必行。要有全面和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門檻設置低,專業分類精,實踐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則,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目標。突破陳舊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束縛,對“培養老板”“企業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內核以及嚴重滯后于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及時更新,創新高校在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教學方法和授課形式,充分發揮高校在社會中作為新型經濟體的作用。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并不是教授學生創辦企業的方法,而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養。因此,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應當徹底摒除“精英教育”,不應只以商學院的學生以及參加相關創業競賽的學生為目標群體,而應該面對全體高校學生,以“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為目標,通過“無門檻”授課方式,惠及廣大學生。同時,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要克服“兩極”思維,實現高校中介化轉型。高校的創新創業理念要積極包容和整合“素質型”和“職業型”兩種教育模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走出不分層次、不分群體、不分階段的“初級教育”階段,做到既要全面覆蓋,又要強調個性化,既要提高通識能力,又要增強實踐技能,從而深化擴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有“戰果”。
3.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層次實踐平臺。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既是多式聯運的平臺,也是校內和校外積極聯動的教學體系。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是通過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等各方資源而建立起的開放式、多元化的創業實踐平臺與基地。高校需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深入認識社會,了解企業現狀與發展歷程,從而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理念的認知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充分利用課間實習與畢業實習兩大實踐時間資源,使學生接觸專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習實訓基地中體驗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發揮優秀畢業生創新創業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勵作用,將這些創新創業的代表請進來,通過講座、座談的方式,教育并引導學生,進而豐富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與體驗。高校應構建校內與校外良性聯動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可以建立種類繁多、類型多樣以及專業性較強的創業工作室。與技術園區聯合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基地中接受與通識教育進度相一致的實踐教學,體驗企業經營的各項環節,通過此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在校內建立實驗室、實驗中心以及大學生創業園,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內實踐平臺為學生進行實踐課程練習提供便利條件,利用校內資源集中這一優勢進行創新項目研究、舉辦各類特色創業大賽以及創業實踐訓練。通過競爭和合作的模擬訓練激發出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其創業體驗、增進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其團隊精神。高校還需整合校內與校外資源,并積極與政府、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創新創業平動機制。高校要創立校內外創業孵化與創業實踐基地,并以技術園區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各類型創業中心的聯合運作為基礎,與各企業等經濟體聯合互動,共同創建創新創業鏈式平臺。建立校內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與大學科技園,讓學生通過實踐從理論中走出來,匯集現有的智力、知識、技術、資金,使科技園成為學生科技合作交流與創新創業服務的平臺。高校還要提供創新創業相關的軟性條件,在加大創新創業教育硬件建設投入的同時,要通過加大校內宣傳力度,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方式,營造出開放、互動、充滿活力和創業熱情的良性校園環境。總之,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建設過程中,要做好統籌規劃,做好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重新評估現有創業園工作開展情況并加強建設,進而擴建一批新的創業園區。在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協調省財政部門,把創新創業園區的建設納入專項資金項目,進行專項專建。
三、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表達著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新理念,契合了當今時代潮流,與時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說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特有產物,它歷經了高校自發探索階段、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等三個發展階段,然而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較之發達國家而言還存在起步晚、發展慢等問題。但是這場教育變革仍在持續,它的發展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空間,需要學校、政府和企業共同創建的空間,也只有三方集體發力,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質的突破。
作者:鐘江順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文豐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淺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13.
[2]楊曉慧.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1):41.
[3]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11(5):67.
[4]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75-77.
篇9
關鍵詞:文化規訓;教育創生;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0-0133-04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的相關研究越發重視對教育主體情感——人格因素的強調和探索,教育方針、改革口號的變更無不在表明:新時代的教育正努力脫離傳統文化保守、專制等舊殼的束縛,致力于與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之間的接軌以及本國教育的批判與超越。可以說,基于國內外新的人文理念下的交互沐浴,新時期的教育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顯現出更為堅實和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傳統文化專制、保守思想的潛在規訓,現代教育在新思想的牽引下顯得麻木而遲鈍,尤其是在創業教育的概念梳理上,缺乏條理性。因此,尋求現代教育的生長點,關鍵在于探求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契合點,使現代教育既不會脫離我們的本土特色,積極繼承前人的思想精華,又能在此基礎上致力于文化的批判與超越,突顯教育的時代性和人文性。
一、傳統文化的“規訓”性:現代
教育主體的“腦中之輪” 翻看教育的成長歷程,期間似乎總有一條粗而長的牽引線,將教育體系整體串在一起,教育只能順著這顆“藤”向上延伸,卻很難踏足“藤外之境”。我們的傳統文化即是教育的成長“境域”。當教育充分挖掘該境遇中的思想資源時,文化給其一定的助推力。然而,當教育試圖到境外尋找新鮮空氣時,不免體現出的是“逆水行舟”——傳統文化“規訓”性的面孔漸次顯露,無形中訓詁著人們的思想,成為社會人的“腦中之輪”。
我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既是一個民族思想的精華,也是卓越的象征。又不免攜帶一些落后、保守的思想因子,即所謂“糟粕”。正是這些糟粕性的文化因子潛移默化地束縛了人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加深了國人的保守和專制意識,更是明顯地遏制了現代教育的創生。
就傳統文化的糟粕性因子而言,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濃厚的父權制度和鮮明的等級身份制度。認為正是這種文化蘊涵的專制性和保守性嚴重束縛了普通民眾所擁有的選擇權利。[1](P21)正因為如此,我們生活的社會難以成為一個擁有選擇權利的社會。從古代一直到現代,那些擁有絕對話語權的人士往往持有價值觀的獨斷論,他們把自己的價值判斷上升為一種社會化的判斷,以絕對的權威性力量訓詁著國人的思想,圈定著他們的視界。
與“文化”有著緊密關聯性的教育,受傳統文化“規訓”性的影響,其功效往往被認為是把這些代表先進階層的人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注入人們的意識主流中。反思現代教育的困境,乃在于傳統文化的“規訓” 性因子正成為現代教育的“腦中之輪”, 規定著人們的思想可以越過的范圍。這便決定了教育只能成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之工具、國家競爭之根基、個人獲得知識技能以求未來幸福之手段,進而蛻變成工具性的馴化與生產,淪為職業的附庸和工具。
就教育者和學習者而言,在傳統文化“規訓”性因子的影響下,他們也逐漸形成了內在的“戀尸癖型人格”。這種人格在心理學家埃里什·弗羅姆看來,是由控制和被控制的欲望所驅動。[2](P249)因此,具有“戀尸癖型人格”的人總是以機械的方式看待生活,并把他人當作物體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來看待。現實教育中,即某種程度地體現出這種趨向。教師把學生當成沒有生命的客體,進而也培養了學生把別人當成客體的傾向。教師乃至學生家長往往聲稱“為了孩子”,但常常只是告訴他們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較少考慮孩子真正的需要。整個社會中,教育某種意義從事的是一種“控制意識”的活動。如此,教育培養出的人缺乏自覺進行選擇的能力,不會反思其行為中的后果便可得到理解,再從小學教育過渡到高等教育時,這種“控制意識”的后遺癥便表現為創業教育的缺乏。
二、現代教育的“超越”意向:
新時期的教育追求 顯然,新時代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被厚重的傳統文化牽絆著,但總體上它卻是在向前努力邁進的,并時時張望和吸取周邊文化境域中的教育經驗,體現出無法被遏制的生命力。可以說,對“超越性”的追求和向往正是現代教育一貫的發展意向。這種“超越”意向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對“人”的認識:主體人的強調?,F代教育對人自身的強調正試圖擺脫過去一貫的“為……服務”的思想,已經努力從人的內在本性出發,對人的主體生命價值給予宣揚。將自由、自主的地位歸還于受教育者,強調學習者諸如自覺性意識、創造性思維、實踐性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超越。
(2)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教育的終極目標指向“人”。即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培養自主能力。因此,現代教育即體現為:自由靈活的學習環境;對待問題敢于提出質疑;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覺悟。因而,較之于傳統文化“規訓”思想引導下的教育言,現代教育強調的是“建構”,不是“訓練”,也不是“培養”。
(3)教育方法的革新:人文熏陶,手腦并用?,F代教育傾向于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式的引導,提出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健康向上的教育方式。教育過程中,鼓勵師生為友,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習與交流,加強師生彼此間的信任與理解,營造融洽、和諧、健康、昂揚的精神氛圍。同時,注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交流,將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記憶型”學習方法,使其向更有益的“思維型”學習方式轉化,從而燃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另一角度來看也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為其實踐能力的發展鋪路。
(4)對教師的認識:平等中的首席。儒家文化中,向來推崇“師道尊嚴”,將傳授儒家文化的教師譽稱為“世儒”、“師儒”。到近代,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強調,將學生與教師置于人格平等的位置:教師對學生的施教過程是一種暗示和引導,師生共進,不是“授受”;教師和學生是相互尊重的。因此,現代教育對教師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教學權威,也不是簡單的自我犧牲者,而是需要融更多的教育智慧于教育教學中,致力于其自由、寬容、交往與情感等生命機制的發掘。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用心聆聽學生的呼喚,建構一種意義的世界,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是教師工作業績提升的重要途徑。
三、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契
合:教育的生長點 新時代的教育對“超越性”體現出更大的渴求,這是整個世界共同的趨向。要保證國內人才在世界強有力的競爭力,教育的革新是無法避免的。因此,沖破傳統文化落后因子的束縛,正確批判、繼承、超越傳統文化是我國教育的生長契機之所在。這方面的努力需要我們認識兩點: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總是潛移默化的受到自己存在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不易被察覺,而且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既然我們徹底擺脫本民族文化的教育的劣勢,那么,診釋與改進落后的教育方式正是現代教育眼下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本身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在增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激發民族自豪感、匯聚民族凝聚力方面,是一種進步的教育力量。它是現代教育重要的一種背息精神,與教育相輔相成。因此,要讓現代教育的“超越”追求變為現實,不僅依靠智慧,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氣質和強烈的責任感同樣被需要。這些精神豐富而一貫地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
(1)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一種積極有為、鍥而不舍的人生態度。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到處閃爍著進取精神的光芒。如《周易》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屈原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均體現了我國文化中積極進取的精神實質。
(2)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家國責任感。古語有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強調團隊合作的群體精神,使人們能夠在社會中和諧相處,揭示了人類存在生物本能的同時,更具有社會性。只有存在與社會群體之中,依靠團體性協作,人類改造自然的創造才能夠發揮作用。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至理名言能夠使國民的努力有了更大的向心力正在于此。
其次,教育“超越”意向的出現,并不是一種文化移植、模仿,而是本土文化土壤逐漸成長起來的新生命。但是如今,新型的教育前行之艱難,正擊扣著對教育充滿希望和寄托的人士的心。如何為教育提供富有本土特色的助推力,使教育為文化延續獻力的同時,也能真正凸顯自身本質?——關鍵還在于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上——對于傳統文化,既不能盲目地無情批判,拒斥一切傳統文化的東西;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崇拜,對其“來者不拒”,搞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否則,現代教育不僅行走更為艱難,甚至可能會成為一潭死水。既然現代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國民整體素質與創新能力,那么在西方占據國際話語權的今天,我們的教育過程更需要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時,注重引導受教育者真正理解文化、甚至超越文化,用理性的批判擦除文化中的污穢。如今,傳統文化中的專制、保守因子仍在不同程度上束縛著國人的視界,養成人們安于現狀、虛妄的性格。這即意味著,教育包括教育中的一切人士需獲得較之目前更大的自由度,真正主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正是由于人的這種精神價值的失落,現代教育才必須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機勃勃的精神。
四、現代教育的發展趨
勢:建立創業教育 首先提出創業教育概念的是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專家柯林·博爾。1989年,在向其所在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提交的報告中,他提出創業教育是未來人們都需掌握的“第三本教育護照”的觀點。但截至目前,理論界與實踐領域,學者、專家們還未達成共識,對“創業教育”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相對固定并被廣泛認同的說法。這也使得創業教育的建立困難重重,事實上,創業教育和創新教育、就業教育有著密切聯系。
(1)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
國內對創新教育的概念一般可以概括為以培養開創性個體為目標,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模式。相較而言,創業教育更傾向于開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強調培養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基本素質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創業的基本能力。
觀照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概念的概念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兩者的終極目標都是育人。在內容結構上,二者相互融合;在組織形式上,二者相輔相成。創新是創業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培養創業的根基;創業是創新的外在形式,是承載創新的物質承擔者。創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有關創新培養的基礎是否牢靠。而受培養者的創業實踐是檢驗創新教育成敗與否的唯一標準。創新教育著重在總體上把握人的發展,而創業教育更側重在具體實踐中評價人的價值。盡管二者在內容上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但是并非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原因在于創業不僅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專業性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創新教育為創業提供必要的前期知識,然而缺乏創業的基本能力、脫離創業指導與實踐,創新精神便成為鏡花水月般無棲息之地。因而也就無法應用于創業之中,實現其真正價值。
(2)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
就業教育是以就業擇業、職業發展、職場規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教育,具有導向性和目標性的特點,以“有業可就”為邏輯前提,圍繞特定就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職業素質來開展培養活動的“訂單式”教育模式;而創業教育是以創新就業模式和創新工作崗位為最終目的的一種適應現代社會就業形勢的教育模式。創業教育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有能力尋找或創造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讓學生能夠積極應對踏入社會所要面臨的一切變化,是一種“開發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并不相抵觸,創業教育的某些方面或全部內容可以歸納到就業教育之中。從業教育和創業教育是就業教育的兩個分支。從業教育強調對能勝任既定工作崗位的專業對口個體的匹配性培養。無論是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分”就業模式,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雙向選擇”靈活就業模式,實際上都是以現存的從業方式來落實就業的。通過創業方式實現就業與在開創事業的同時獲得職業崗位有異曲同工之妙。毫無疑問,創業教育較之自主擇業具有依附性弱、主體意識強、實際成效好的特點。是當下我們應當倡導的優良就業觀念。以就業的視角來考量,就業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解決就業問題的知識技能,而創業教育則在向受教育者傳授就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提供了另一條就業出路,其空間性更大。
通過對與創業教育相關的創新教育、就業教育的辨析和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創業教育,這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更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才多樣化的迫切需求。中國的創業教育不能也無法越過中國傳統文化這片土壤,必須從中吸取營養,汲取精華,開創適合于中國國情的創業教育之路。
篇10
關鍵詞: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就業指導課程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內容
在目前的大學中,創業教育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創業”已經超越了“創辦企業”的狹義概念,而更具有廣義上的開創事業,開拓事業,開拓業績等含義,其內涵體現了開辦和首創的困難與艱辛,體現了過程的開拓性和創新性。而在此概念基礎上的“創業教育”,則從具體的操作技能為主要目標的狹義教育,在向以人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廣義教育過渡。從這個角度而言,創業教育無疑為學生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了新的視角和載體:創業的概念不僅僅局限在自主創業上,更意指了創業精神、創新性和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升,而這些對于從事各個領域和崗位的人都是重要的。
“創業教育,是指開發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未來企業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1)創業意識教育。創業意識教育,是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礎。所謂創業意識,“是指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人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傾向,包括創業需要、創業動機、創業興趣、創業理想、創業信念和創業世界觀等。” (2)創業知識教育。所謂創業知識,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以及財務知識等綜合性的知識。(3)創業能力教育。創業能力教育,是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關鍵。所謂創業能力,是指影響創業實踐活動效率,促使創業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主體心理條件。(4)創業心理教育。創業心理教育,是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條件。所謂創業心理,是指在創業實踐的活動過程中對創業者的心理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的個性意識特征,即情感和意志,以及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二、創業教育視角下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不足
(一)對于創業教育思想上存在誤區。在就業指導的過程
中,大部分老師并沒有涉及到創業教育方面的啟發或者教學,一些老師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首先要把專業知識學好,無需進行創業教育或者認為創業教育是對少數創新能力強,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教育,沒有普及性,還有認為創業教育是領導的工作,與自己無關等等。而在學生層面,大部分學生缺乏創業意識,即使是有意識創業的大學生,尚未樹立風險意識,比較盲目和沖動。
(二)缺乏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目前我院從事就業指導教學的人員主要來自就業創業教研室老師。兼職的多、專職的少,且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對于創業教育了解比較少,對創業教育的設置、研究不夠,難以開展課程的建設和體系構建,對于創業教育的深入也就無從談起。
(三)缺乏配套的輔導、成長機制。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對學科發展歷史,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主要分支及研究規律不夠深入,事實上當學生有了創業意識后,如何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和幫助是促成創業成功的重要條件,這之中包括必要的創業形勢分析,工商法規知識培訓,技能培訓、政策支持等等。而現在的創業教育主要停留在組織創業競賽、報告的層面上,拘泥于表面,而對于提供模擬演習基地、實習基地等實用性的幫助卻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很少有企業愿意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實際的企業管理和經營,另一方面是高校在這個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很少主動走出校門積極聯系。
三、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強化創業教育的策略
(一)明確創業教育目標。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實施創業教育來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擇業理念,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業興趣,形成一定的創業能力,完善大學生成才模式。
(二)構建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單獨開設創業教育這一門課程在高職院校并不具備成熟的條件,因而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強化創業教育是其必然的趨勢。重點培訓有選擇地在一些專業中開設創業教育的課程。在課程形式上,可采用選修課和必修課結合的方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相應專業教育的課程。
(三)提高任課教師的創業理論和實踐水平。創業教育的實踐性、創新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決定著創業教育對教師的創新素質、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創業教育的教師大多缺乏創業體驗,在教學中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這需要教師不斷地通過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創業理論水平,通過深入社會實踐加深經驗。另一方面,還需要聘請社會人士充實創業師資隊伍。
(四)拓展創業教育渠道,提升教學效果。目前的創業教育模式比較單一,效果并不理想,可以通過模擬應聘、課外實習、組織創業競賽等方式,加深學生的體驗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模擬應聘就是通過校外專家進行模擬面試,創造一個完全的面試的仿真環境,這種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很好地啟發學生悟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形象設計、面試技能、創業教育等內容。在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通過學生創業競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五)加大創業教育宣傳。加大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宣傳力
度,是培育大學生創業觀念必不可少的手段。創業教育既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思想意識。只有思想意識得到了提高,才能促使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轉變。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大學生頭上的光環已經不再那么燦爛奪目,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宣傳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高校要把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宣傳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與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聯系起來,使大學畢業生把就業選擇與人生選擇或自身價值和遠大理想的實現統一起來。因此,一要充分利用黑板報、宣傳欄、校報、廣播以及網站等,加強對大學生創業事跡的宣傳力度,突出和強化大學生創業意識的人文環境,營造大學生創業的輿論氛圍,形成提倡大學生創業的價值觀念;二要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中突出與強化創新、創造能力的教育,營造創造性教學的風氣,形成“在學習中創業、創業中學習”的良性循環,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三要在高校的制度建設上鼓勵師生創新、創造、創業,尤其要廣泛宣傳成功創業者的創業事跡、創業方法和奮斗經歷,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理念,形成尊敬創業者的濃厚氛圍。
總體而言,創業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亮點。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實踐,以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市政工程合同管理
- 下一篇: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