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項目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業項目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業項目調研報告

篇1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豐富了為農服務的內容,提高了服務的水平,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充實、完善和發展。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使農戶找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聯合與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業經營形式,是農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探索的新飛躍。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產后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全面推進新階段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造就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參與競爭,既提高了農業的總體效益,也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是各項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可以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引導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二、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階段健康順利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達66000多個,但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大部分組織的龍頭企業還是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龍頭企業的弱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目前,初加工農產品比較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更缺乏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第二,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盡管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都確定了一些主導產業,但多是小規模、不成批量的產業,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有的地方由于龍頭企業重復建設,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產缺乏規模,資源優勢發揮不夠。更有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缺乏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導致了主導產業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眾多的農戶直接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沒有聯合起來的強有力組織保護,農戶切身利益的維權呼聲因勢單力薄而被市場變化的浪濤吞沒,組織化程度低使農民難以在新階段得到生存和發展。另外,農業科技教育現狀、農民素質、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與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第四,利益機制不完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沒有健全,加工、運銷企業不能自覺地扶持生產,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不能自覺地讓利于農;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今后,總結經驗,強化措施,揚長補短,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措施與對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本人認為以下措施與對策:

一、立足資源優勢,培育和壯大主導產業。

要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必須依托主導產業,只有通過主導產業這一載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農業品種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逐步培植產品優、規模大、效益高、優勢強等系列農產品,重點培植主導產業基地建設。同時借助其自身的關聯效應,上連市場,下接生產基地與農戶,才能推動產業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培育和推廣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無外乎兩種形式,一是適應市場需求,重新培植一個新產業;二是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延伸現有的產業鏈條。前者需要相應的技術做依托,還要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農民心理認同并大面積推廣,也需要相當長的過程,而后者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產業,拓寬農民增效渠道,農民易于接受也容易形成規模。因此在培育和擴大區域主導產業的過程中,必須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商品優質、規模優勢和比較優勢,從而最大限度地帶動農業增效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如果不考慮資源條件,忽視當地農業的種養傳統,盲目照抄、照搬別處的成功經驗,既增加了投入的成本,又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最終難以實現主導產業的轉化增值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目標。

二、合理布局培育特色市場

在農業產業化的市場體系建設中。首先,必須打破地區界限,這個界限不僅是鎮與鎮之間的界限,而且是縣與縣之間的界限。第一,對市場體系的建設必須統一規劃,避免無效的重復建設。第二,要建立品牌和優質意識,無公害綠色食品不僅好銷而且價格高。第三,發展市場規模擴大市場范圍提升市場品位。

三、重點扶持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火車頭”,是聯接農民與市場的紐帶,是農產品轉化增值的源泉,是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的載體,是促進科技與生產對接的推進劑。隨著我國農副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和發展,必須形成一批技術水平高、覆蓋面大、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必須立足市場,集中力量,對現有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高科技、外向型、有特色、深加工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集中資金辦大事,突出重點抓關鍵”的原則,集中有限的財力,予以重點扶持。在扶持龍頭企業的過程中,一是要有好的機制和帶頭人。無論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其所有制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企業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和一名有責任感和事業心,有能力、有魄力的企業帶頭人,只有這樣的企業才有發展的潛力,才能扶得起;二是可以走聯合之路。在各地圍繞主導產業扶持龍頭企業的過程中,資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制約因素,與同行業知名企業聯合發展利用其先進的技術,知名的品牌和現有的市場,結合本地資源優勢,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扶持這樣的企業才能扶的快。

四、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新型的利益分配關系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既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但的利益分配機制。作為在農業第一線的生產者-農民來講。沒有效益是決不會發展再生產的。同樣,作為加工銷售企業沒有利益可占,也不會發展再生產。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之一。目前大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連接方式還屬于“買斷型”和“訂單型”,前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但企業與農戶之間連接還比較松散;后者則在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了較為穩定的購銷關系,農戶為企業提供了充足的貨源,企業替農戶承擔了一定的市場風險,是各地在產業化經營中較為普遍的方法,但在這兩種形式下農戶還無法充分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的利潤,其帶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程度有限。要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一是鼓勵企業讓利于農民,在與農戶簽定購銷協議的同時,將一部分利潤獎勵返還給生產大戶;二是建立各種新型的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可以吸收農戶以資金、產品或土地入股,組建股份合作制企業,這既解決了企業籌集流動資金的壓力,也使農民以股份的形式分享到了加工環節的利潤。

五、注重科學技術應用,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雖然敞開了,但門檻并沒有降低,“綠色壁壘”使我國許多農產品的出口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國內許多大中城市也實行了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對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亮起了“紅燈”。因此,只有通過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有效的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品品質,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增值,提高市場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才會有廣闊前景。推行標準化生產,應注重示范基地的建設,通過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提高農民的標準化意識。同時在推行標準化生產的過程中,應注重把握好三個環節:一是環境體系的標準化,在制訂土壤標準、水質標準的同時,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要堅決取締;二是生產體系的標準化,即在良種選育、生產、加工、包裝等過程中,逐一制訂生產標準,編制操作規程,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三是檢測體系的標準化,即建立健全各種檢測中心,購置檢測設備,在基地企業設立檢測點,以確保農產品各項指標能達到規定的標準,對于檢測不合格產品堅決不準進入市場。

六、豐富網絡資源,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鏈條中,產品銷售是最關鍵的環節,它既連龍頭企業又連基地農戶,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經濟效益和發展潛力,因此,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市場體系的建設中,一要加強產地批發市場的建設,為當地的主導產品,提供集中銷售的場所。為農民走向市場,出售農副產品構筑橋梁;二要積極培育和壯大營銷隊伍,既要立足本行業和項目單位的專職營銷隊伍建設,又要充分發揮“經濟人”隊伍的輻射帶動作用;三要建立穩定的銷售網絡,通過直銷、代銷、委托以及設立辦事處等手段,建立銷售網點,不斷擴大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份額;四要注意實施品牌戰略,應通過命名、掛牌、宣傳、廣告、參展等方式和手段,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七、健全服務措施,營造社會優質服務體系

篇2

7月10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贏在中國》欄目播出的創業比賽中沒有一個選手被評委選中直接晉級,唯一晉級的一個選手是現場觀眾評選出來的,他叫李海鏞,他帶來的是高檔鋁合金門窗的制造和銷售項目,此前他的產品已經銷往美國。現場的評委認為他的項目沒有技術壁壘,別人很容易克隆而沒有選擇他直接晉級。

在參賽中,他對做企業有著這樣的看法:不是我們做不好,很多時候是我們不想做,現在我做的就是把一點點的細節全部理平,把質量做好,我相信如果有人跟我一樣地做,一定也會做得很好。

當時我想,或許就是這點以及他的真誠感染了現場的觀眾,使他得到了唯一的晉級機會。

我們不去評論評委選擇項目的想法,只想說說企業打造品牌的問題。

或許李海鏞的創業項目本身真的沒有什么壁壘式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我相信他做事情的態度以及所奉行的做質量好的產品的承諾,一定會是他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并且就是品牌。

對于品牌我們總有著各種各樣的詮釋和實現品牌的想法。無論怎樣,品牌總是要有核心競爭力的,可能是很多,也可能只有一個。而簡單、實際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我們所要塑造的品牌能夠給別人帶來什么,這是做品牌的基礎。當然這不是主觀的臆想加上一時的激情就可以做到的,當我們知道目標客戶的真正需求并能夠為他們解決需求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那么,我們就是在為品牌注入活力,這些也是品牌最為寶貴的財富。

對于國外品牌,很多人認為是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在我看來他們創牌之初便已是品牌,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和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時間只不過是一個驗證,時間歷練只不過是他們為客戶帶來有價值的東西的信心、恒心和能力,時間也使我們在某個階段之后忽然發現它竟然成了引領人們某種生活方式的向導。

曾經有個做服裝品牌的人問我,為什么他的服裝賣不好。我問他是否知道自己以前賣出去的產品被什么地方、什么人買走了。他說只是大致了解哪些區域、哪些款式賣的好,其余的一無所知。我給他的意見是把先把這些事情弄清楚,知道實際購買者是一群什么樣的人,然后來具體研究一下他們購買服裝的真正原因,包括他們對產品的需求和附加價值的需求等,之后衣服自然就會好賣。同時也告訴他,不要想著把衣服賣給所有人。

相信同這家一樣的企業在中國的服裝業一定不會太少。當我們感嘆生意不好、品牌難做的同時,是否也和他一樣未曾想過我們服裝為什么能被消費者買走,我們最終的目標客戶到底需要什么,而我們又能為他們解決和帶來什么的問題呢?

這些應該不是很難做的事情,做品牌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做個至少能夠被別人認可的品牌,我們不是不能,而是我們沒有看到真實而又簡單的問題而已!

做oem的企業是否能為客戶真正的提供貨期準、質量好的產品;做渠道的企業是否能夠真正的為加盟商帶來真正的財富;做終端的企業是否能夠只為目標消費者帶來他們真正需求的產品和價值體驗。

如果我們能做到,那么堅持著做,我們就會是真正的品牌。

北京服裝市場各種品牌牛仔裝調研報告4.

服裝市場調研報告

北京服裝市場各種品牌牛仔裝調研報告.

篇3

應用型大學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應運而生,應用型院校大都是在原有高職、專科院校的基礎上升格為本科學校,在大學生創業教育方面就相當滯后,還沒有形成一套服?仗逑怠K淙晃夜?部分應用型高校已經開設了創業教育系列課程,但其內容多集中于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機會、創業團隊、創業計劃等創業初級階段,對于在創業過程可能遇到的風險卻很少提及,對于如何防范及應對更是鳳毛麟角。

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學生能實現成功創業的比例僅僅2.4%左右。而導致其創業失敗的原因中,除了其技術本身的缺陷外,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也成為其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中,重要的一環在于必須使創業者了解創業的潛在風險,在創業教育課程中有必要設置系統課程,向未來的創業者傳授風險防控知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與實踐,既可以讓學生理順創業開辦公司或者其他經營形式的程序,亦能夠培養擬創業學生縝密的思維,提高其依法創業的意識和能力,降低創業風險,為大學生成功創業提供保障。

一、創業風險課程內容與模塊設計

(一)課程思路與課時安排

通過教學實踐,授課教師可按照“創業路徑+風險預埋+風險剖析+風險應對+創業評價”的思路開展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應用型院校可以依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計劃與要求,合理安排該類課程的教學學時。筆者按照所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將該課程設置為公共選修課,共24課時,其中創業理論16課時,創業實踐指導8課時。

在課程理論與實踐指導之外,根據該課程的實踐計劃以及學校創業園區的學生創業需求,配套建設“大學生創業風控”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既可作為課程溝通交流載體,定期課程內容、創業常識,創業風險管理常識等內容,也可作為對外傳遞信息和展示教學成果的窗口,為創業意向者與創業實踐者提供創業風控知識。課程的微服務平臺可以由教師團隊與選修課程的學生共同建設。

(二)大學生創業風險管理理論

該課程理論知識主要是課堂理論講解與師生案例討論。是以大學生自主創辦經營企業的邏輯過程為主線,課程展現創業經營的關鍵步驟和主要細節,包括大學生創業的心理準備,從創業形式的選擇與創業籌備到企業設立登記,從企業經營管理到企業解散終止,以及創業糾紛處理等。課程結合和融入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案例,并運用系統思維進行分析,提煉出對創業學生有益的知識。

創業風險管理理論內容應按照以下四個模塊進行教學設計:第一模塊,大學生創業啟蒙與項目生成;第二模塊,創業計劃實現路徑分析與風險觀察;第三模塊,創業案例分析與風險討論;第四模塊,創業現狀調研與風險識別及應對。通過四個模塊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良好。

(三)創業風險防控實踐指導

實踐指導是學生模擬創業過程,自主解決創業風險問題。建議實踐環節與理論內容的模塊對應,分為四次開展教學指導。以下四個實踐指導課題可以參考:實踐項目一,創業計劃書設計與撰寫;實踐項目二,大學生創業調研與風險分析報告;實踐項目三,初創企業風控體系手冊設計編制;實踐項目四,創業經驗分享與交流。

(四)創業風控服務微平臺

創業風控服務微平臺是教師團隊帶領部分學生共同建設的服務網絡,包括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課堂、直播課堂、微網站等媒介。服務微平臺的建設需要持續的長效運營機制,其基本的功能是為創業風控課程提供立體化的交流平臺,為創新者和創業項目提供風控防控的指引。創業風控服務微平臺還可以整合其他創業資源,使服務功能多元化,例如平臺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的經理人運營,可以為創業項目提供營銷方案、項目可行性分析,還可以提供推廣銷售渠道等各類型的創新創業服務。

二、創業風險課程教學方法

(一)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通過師生共同實施項目完成教學的方法,對實踐性強的創業課程教學非常適用。建議該課程可以學生自己的(擬)創業項目為課程主線,各項理論講解與研究討論不脫離學生自己設定的項目,實踐環節的創業計劃書、創業風控體系手冊等內容均可以作為創業項目的子項目來完成,該方法能夠體現教與學的針對性。

(二)模塊教學法

模塊教學法以專項能力課程內容為模塊單元,整個教學過程圍繞一個個模塊展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模塊教學法把理論教學與操作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強調少理論重實踐操作。模塊教學法是創業教育課程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與會學,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根據筆者對該課程的設計,課程可以分六個主題,每個主題即為一個課程模塊。各模塊之間為遞進關系,該方法可以使教學層次更加清晰。

(三)模型分析法

課程用到SWOT模型分析法,用于分析創業個人以及創業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該方法可以使學生系統全面科學的分析問題。課程以初創企業的創設與運營全過程為研究主線,如果能夠以沙盤模式或者實物、資料等形式反應出來,可以更加清晰生動的將創業過程呈現出來,有助于對大學生創業的引導和實踐。

(四)調查討論法

課程的第四主題用到該方法,要求學生深入各高校創業園區觀察調查企業,網絡收集創業資料。該方法可以使學生獲得一手的創業現狀資料。課程每一主題均可采用該方法,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求,獨立研究,課堂發言討論。該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養成能力。

三、創業風險課程教學保障

(一)教學信息化建設

本課程采用立體課程教學模式,加強信息化要素的應用。教學信息化體現在:第一,該課程使用翻轉校園軟件系統,包括在線問題討論,實踐項目成果傳遞與共享,互聯網資料收集與信息傳遞等便捷;第二,重視微課程建設,包括建立微信公眾號、播放微課、發表微信文章等;第三,依托以上兩媒介,建設創業微網絡服務平臺,讓學生以及創業者可以及時溝通交流。

(二)教學團隊組建

應用型院校的創業課程一定要突出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所以,該課程需要有創業實踐經驗的教師參加最為合適。教學團隊可以由校內專職教師與校外企業人員合作組建,通過明確人員的職責與分工,

(三)教材與案例建設

因創業者、創業項目以及各種資源等要素的不同,大學生創業沒有可復制的成功創業路徑。故本課程擬不選擇具體的獨立的教程。課程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教學,材料可以參考該點線面上涉及到的相關教程一起其他各類學習資料和資源。

四、創業風險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一)教學評價體系

考核建議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創業實訓考試,占總成績的50%。包括創業計劃書20分,調研報告30分,項目風險體系手冊50分。該成績在實訓結束后及時形成,并附實訓成績評分細則;第二部分,創業風控理論試卷考試,占總成績的50%。以閉卷論述的形式,包括兩大題,第一題是創業的理論理解,第二題是創業設計題。

篇4

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從企業選聘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技術過硬、懂得管理的技術骨干或業務管理人員擔任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全過程的教學管理、業務指導、技術幫帶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后,強化社會實踐,狠抓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規定學生在校期間至少修滿12個實踐學分。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學生選題注重應用性,真題真做。每年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的比例均超過60%。依托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以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我校自2008年起建立相關專業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教育基地,并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教育基地為平臺,成立了相關科技興趣小組。為了進一步給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提供必須的條件,2011年起立項建設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至今共立項建設“創意早餐”、“電子小產品制作興趣小組”等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十多項。創新創業項目的立項與建設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此外學校還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藉此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重視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科學研究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科研氛圍,我校從2007年開始立項建設大學生科研項目,至今立項700多項。學校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參加各種科技創新大賽,激發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校學生在國家、省級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調研報告、科技成果、文學藝術作品共計52項,其中3篇論文被SCI、EI收錄,部分學生獲得國家專利。此外,學校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與行(企)業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在培養方案修定、課程設置調整等方面充分聽取合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探索合作育人模式,培養創新人才。學校主要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企業負責部分理念類課程、企業文化課程、崗前職業課程的講授,并安排學生在企業實習,在實踐鍛煉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及科技創新能力。

營造創新教育環境,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

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教師承擔著創造性思維、動手實踐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獨立性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因此,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創新型教師既要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又要有開放、動態、縱橫式的知識結構[4]。我們要造就一支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勇于探索、善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立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學校有計劃、多途徑、分層次地開展教師國內外訪學、博士后研究、語言培訓、學術交流、繼續教育等各類培訓和進修,促進教師更新專業知識,開闊學術視野,提升專業水平。積極迎合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依托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選派教師赴企事業單位、機構實踐,加強創新型教師培養。重視并規范大學生競賽活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競賽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加強各類競賽活動的規范管理,研究并建立健全科技競賽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宣傳機制,營造良好的競賽環境,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塑造良好性格特征和培養創新能力。學校以“質量工程”為依托,以創新實驗室為平臺,以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智能汽車競賽、電子設計競賽和“挑戰杯”等競賽為載體,開展各類大學生競賽活動,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參與競賽,是學生演練和檢驗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彰顯實力的有效途徑,是學生提升創新能力的良好手段。2009年以來,我校學生參加省級及以上各類競賽項目共計43項,獲省級及以上獎勵共計759項,其中國家級120項,省級639項。關注并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我們應重視大學生個性的發展,給大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努力將被動管理轉變為積極的引導,將封閉式管理轉變為開放式管理,將單一管理轉變為綜合性管理,建立健全各種制度,為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培養創新能力奠定基礎。我校推行學分制及綜合素質學分認定制度改革,實行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學分和學分績點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基本條件的制度;實施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高等數學等課程教學改革,實行分級、分類、分層次教學;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體育等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推進公共基礎課選課制度,開設部分選修課及公共基礎課的視頻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實施輔修專業制度和實踐教學小學期制度,為學生提供更加彈性的學習空間,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開展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及學科競賽活動,為學生搭建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團隊精神及鍛煉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成長平臺;建立健全導師制,為學生在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方面提供個性化服務。

作者:范建麗 陳國平 單位:黃山學院

篇5

河北省婦女創業就業促進會的成立,同時也標志著河北省婦女創業就業服務體系的基本形成。河北省婦聯主席王淑玲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河北省婦聯提出了河北婦女創業就業促進行動。一年多的時間,我們精心設計,積極協調,加快實施,建立起網站+中心+協會+基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強有力的服務體系,開拓了轉變思想觀念、提升知識技能、提供資金項目的幫扶渠道,為下崗女工、女大學生、返鄉女農民工等重點人群的創業就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有專家曾指出,金融危機中,女性是最受沖擊的群體。那么,金融危機下,婦女創業就業究竟存在哪些困難、需要哪些幫助?婦聯該怎樣幫助婦女趨利避害,實現創業發展?帶著這些實際問題,河北省婦聯分別于2009年4月份和7月份,組織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專題調研,將調研報告分別提交給十屆省政協七次和八次常委會,引起很好的反響。河北省委副書記車俊兩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婦聯會同有關部門對報告中的建議“要抓實、抓出成效”。

2009年初,河北省婦聯聯合省中小企業局、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共同制定了《河北省“女性創業促進行動”實施意見》,確立了“人才帶動、實體支撐、服務保障”的工作思路和創基地、創項目、創業績,健全全省婦女創業就業服務體系的具體抓手。

圍繞這個行動意見,河北省婦聯精心打造服務平臺,努力搭建婦女創業就業服務體系。一年時間,在原有婦女就業再就業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覆蓋城鄉、上下對接的女性創業指導(服務)中心233個,完善了信息、技能培訓、企業孵化、加盟連鎖、就業維權等服務功能,共成立女性創業導師團82個,命名創業導師687名。

2009年2月21日,河北省婦聯首次命名并授牌婦女創業培訓示范基地。如今,共創建縣以上婦女創業培訓實踐基地1666個,縣級以上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踐基地391個。

2009年9月16日,河北婦女創業網站――“木蘭網”正式啟動。網站開設了項目推介、融資服務、就業指南等12個欄目,為返鄉女農民工、致富女能手以及女大學生建立了資料信息臺賬,并同企業和用工單位建立了信息溝通渠道。

今年1月,河北省婦女創業就業促進會正式成立。促進會不僅吸納了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中小企業局等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等16家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也吸納了一大批民營女企業家。另外,還壯大其他協會組織,河北省女企業家協會充實了15%的新會員;全省縣級以上女能手協會新增6個,總數達到123個,婦女專業協會新增13個,總數達到136個。

一年來,利用這些有效平臺,河北婦聯組織舉辦大型創業就業崗位和項目推介活動330多場,征集并推廣婦女創業項目1331個,成功幫助1186人創業,53336人就業。此外,針對普通婦女中存在的創業就業觀念落后、保守問題,河北省婦聯先后組織了河北省巾幗創業標兵評選表彰及全省女性創業成果展示等活動。各級婦聯組織以“提升女性素質、激發女性活力、引導女性創業”為宗旨,廣泛組織開展“現代女性大講堂”、“女性創業公益大講堂”,激勵婦女勇敢地走出家門,尋找和實現自身發展的平臺。一年來全省共舉辦現代女性或女性創業大講堂810多場(次),受益婦女近25萬人(次),有力激發了廣大婦女的創業熱情。據粗略統計,全省縣以上婦聯開設的140多個創業服務電話,平均每天要接受2100人(次)以上的咨詢。

針對婦女創業就業知識素養低,缺少專業技能問題,河北省婦聯及各地婦聯充分利用舉辦女狀元大專班、婦女培訓學校、女性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以及政府的勞動就業和創業培訓機構,深入實施實用技能和創業能力培訓,著力提高婦女的創業就業能力。其中,石家莊市率先在全省創辦鄉村女校,把培訓辦在家門口,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農村婦女學科技知識、學致富本領。截至目前,全省已創辦“鄉村女校”6643所,全省新增女能手大專班學員410人,全省共培訓婦女近60萬人(次)。

篇6

南寧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摘要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以及高校的差異性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強調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產教融合、培養應用技術人才和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此類高校的工作量指標應與學校發展類型、目標和特征相銜接,其工作量構成包含社會服務工作量、教學工作量、教研科研工作量和就業創業指導工作量。

關鍵詞 應用技術大學;工作量

1 概述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高校的設置不再僅局限于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這幾種傳統大學類型,更多地方性高校、新升本院校開始轉向應用技術大學方向發展,這既是高校特色發展差異競爭的需要,也是國家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層次的需求。但由于應用技術大學剛剛興起,許多高校還處在摸石頭過河階段,大多數應用技術大學在工作量統計和管理上還是沿用傳統大學的做法,沒能有效的激勵教師開展符合應用技術大學特征的各種教學活動,因此探討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工作量構成,合理的構成提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是較有必要的。

2 應用技術大學特征分析

應用技術大學是以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一種高校類型。其強調面向社會辦學,實現與地方經濟社會互動發展[1]。應用技術大學具有四大特征:第一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第二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是培養應用技術技能人才;第四是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2]。

3 應用技術大學教師構成分析

應用技術大學教師構成與傳統大學教師構成相比,傳統大學教師主要是一些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理論研究水平較高的教授學者,而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強調除了理論知識深厚外,還要求教師實踐經驗豐富、應用開發研究能力強,具有深厚的實踐動手操作經驗。因此應用技術大學教師還包括大量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教師,這些教師把行業、企業生產的新技術帶到了課堂,這些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教師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同時也為學校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提供了便利。

4 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工作量構成淺析

4.1 從應用技術大學特征出發思考工作量的落腳點應用技術大學的四大特征如何落地,如何與工作量進行對接?筆者認為:淤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這個一方面需要高校根據地方區域行業產業分布來設置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通過學科專業培養行業產業所需的人才來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高校利用智力優勢和科研力量,為地方行業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如獻言獻策、科技研發等。落腳到工作量,主要是教師對市場進行考察調研,生產實踐、生產指導,專利發明,咨詢,參與地方政策制定,評審,主持、參與科技課題等。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高校與政府、企業、行業等各種各類組織機構進行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接觸到行業、企業、市場一線的工作場景、技術技能要求,從而實現畢業即能上崗的應用型培養。落腳到工作量就是理論授課、實踐授課、到行業企業等校外場所參觀實習、帶隊學習實習等。盂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這一培養模式也是基于前兩個大環境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更多的注重于實踐性的環節,強調實際操作和動手實踐的培養。落腳到工作量上應該主要是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實習實訓、競賽指導等。榆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在高校中不僅要增設一些就業創業課程,還需要高校創設創業園、創業孵化園、大學生科技園等此類就業創業實踐場所,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創業環境和就業機會。落腳到工作量上就是課程教學、創業就業指導、項目指導、競賽指導等。

總的來說,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工作量與傳統大學教師工作量相比,理論性教學比例較低,偏重實驗實踐實訓環節,加強培養就業創業能力,強調高校的“服務”職能,通過專業設置、生產實踐、生產指導、專利發明、咨詢、參與地方政策制定、評審、人才輸送等各種形式來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

4.2 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工作量構成通過對應用技術大學教師

構成和工作量落腳點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工作量指標應與學校發展類型相銜接,學校作為應用技術大學,其工作量構成應能反映出“應用技術大學”的特征。根據工作量落腳點進行歸類,應用技術大學工作量可以由四部分構成:社會服務工作量、教學工作量、教研科研工作量、就業創業指導工作量。

4.2.1 社會服務工作量:行業企業調研工作量、生產實踐、生產指導、專利發明、智力支持、參與政策制定、參與技術開發、參與科研項目等。

4.2.2 教學工作量包含理論教學工作量、實踐教學工作量和指導工作量。

理論教學工作量:主要是教師在傳統課堂中進行理論授課的工作量。

實踐教學工作量:包含一體化教學、實驗課授課、實訓指導、各種課程設計、實訓實習、金工實習、認識性實習、生產性實習、畢業實習、企業實踐、社會實踐、企業實習、頂崗實習等,還有近年來熱門的網絡課程、翻轉課程。

4.2.3 教研科研工作量:包含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工作量,主要有申報項目、、出版著作、調研報告、參加學術會議、專利、軟件、技術等。

4.2.4 就業創業指導工作量:主要是對學生就業創業的競賽進行指導、就業創業項目指導、對學生參與創業園、孵化園、大學生科技園等活動指導。

5 結語

上述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工作量構成只是從一個較為寬泛的范圍去闡述,實際上每個高校有著自身的特點特色,也會有各異的發展重點和目標導向,因此具體到某個高校還需要根據學校的定位和實際情況再認真研究細化和量化。

參考文獻

[1]夏建軍,賴每,陳雄章.破解廣西新升格本科高校的發展難題[J].當代廣西,2013(14).

[2]袁貴仁.2015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5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2015.

篇7

關鍵詞:培養模式 考核 評價 改革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說:“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來”,錢老也不止一次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當然像錢老一樣的杰出人才,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真是太少了,確實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而我們一般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和實際需要不相符合。據調查,目前國內相關企業普遍反應就業后的技術應用型畢業生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崗位適應慢,動手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對現在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使之于培養方向相適應,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時注重自主實踐,注重體驗,注重過程。

1、教學模式改革與思考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主動的講學,學生被動的學。是一種填鴨式的教育。這種教學方式是老師主導教學,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痛苦。所以往往學習效果不理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能是“書呆子”。特別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應用型人才更是不盡人意。

未來應用型機械類專業本科生至少應具備如下兩種基本能力:一是具有本專業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二是具有分析解決機械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計算輔助工具進行工程開發和虛擬設計的能力。基于以上兩點,意在培養“專業+工具”的工程應用型機械類本科人才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和實施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式,構建以 “工程能力模塊為單元的實踐教育體系”,以熟練掌握工程軟件應用為手段。從而打造出:基礎理論知識硬,專業技術知識精,工程軟件通,崗位工作得心應手,應付自如的合格專業工程師。

國家組織了各種大學生機械方面的比賽,比如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所以以大賽和項目為契機,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推動學生思想觀念改變,學校可以開設創新設計大賽以及創新創業項目的相關選修課。同時可以把設計大賽和創業項目等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學生在選課,考試,學分認定等方面也需要靈活的學籍管理給以支持。項目要以學生為主,老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計劃目標等。老師在指導時也要注意“度”,要因材施教,要盡量采用多的途徑為學生提供科研體驗和訓練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實踐,讓學生多動手,只是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才會為用去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的效果自會事半功倍。

在機械類的教學實驗中,學生所做的一切實驗都是在每門課講到相應部分后,這種依附于理論教學的教學實驗,無論是實驗時間安排,還是實驗內容都阻礙學生自主性和動手能力的發揮和發展,這樣與實驗教學的目的及全面素質教育的目標甚遠[1]。針對上述問題,若教學實驗改革為獨立設課的實驗教學體系,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在教學時若能采取現場或講練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或者討論式教學方式以及采用模塊教學方式。對應用型學生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必須結合培養方向的特點,打破常規的課堂式的教學方式,緊密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教具、掛圖、模型及相關實驗設備和軟件的虛擬仿真、儀器,采取現場教學方式,以便學生更快地理解理論知識,并注重講練結合,掌握工程設計、計算方法等。教學過程與延伸性相結合,考慮到工作以后,以后研究生學習的需要。

2、考核方式改革與思考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閉卷考試作為考核的主要方法。這種考核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出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掌握,而對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則反應不夠。更不能體現出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就是為了考試,為了高分,學生不會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所以傳統方式應該改變,改變的于培養方向相適應,于教學體制相適應,采用綜合設計進行考核、答辯形式考核,開卷考核、論文形式考核等多種形式的考核,也可以幾種形式相結合,盡量減輕學生考試的壓力,當然在考核具體題目設計上,應盡量少考或不考客觀題,多考主觀題,且在題目的設計上盡量采用沒有固定的答案的題目,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多思考,多學習,才能活學活用課本的理論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具體問題。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才不會是“書呆子”。

3、評價方式的改革與思考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手段,這種方法當然有其科學的一面。但是當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時,這種評價方法就不盡科學,分數高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時,往往上崗適應慢,動手能力較差,由此我們對這種評價方法不得不進行思考,評價學生時要更加注重過程,少注重結果。俗語說的好,“不以成敗論英雄”,分數的高低,在一些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驗、實訓的結果等并不能代表學生水平。因為題目有難易之分,設計有新舊之別,題目選擇較難較新,有時候設計結果不是太理想,但是學生的設計水平,動手能力往往不錯,所以評價應更加注重過程,不重結果。另外只重結果的考核方式也容易產生學術造假,常常會發有些學生論文抄襲,設計找人代作,如果我們重在考核過程,這些現象就會迎刃而解,避免了急功近利和弄虛作假。所以在看一個學生時,不要只看這個學生有什么成績,有多少論文,考試得了多少分,得過什么獎,更要著眼于未來,看學生有什么潛力。這才是為人師最重要的。所以不能以成果來作為評價創新訓練項目效果的主要指標。鼓勵學生看淡失敗,在項目中鼓勵學生重在體驗。

4、師資力量建設的改革與思考

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要完善激勵政策,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多種形式、各個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高校在重視人才的引進同時,更需重視教師培訓,加強結對幫扶建設,以老帶新等活動,增加教師到企業鍛煉的機會,促進專業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要努力建設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加快教師發展與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中心的建設以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或應用技能。

參考文獻:

[1]李瑛.高校機械類實驗教學獨立設課的可行性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90-91

[2]翟轟,張普禮.機械類專業建設調研報告之一[J].高職專業建設,2000年第4期:8-10

篇8

為整合青年創業資源,健全青年創業體系,解決青年創業融資難。共青團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建立農村青年創業基地,通過提供就業導航、信息服務、技能培訓、資金支持等,扶持農村青年創業發展。那么,這種集信息平臺、項目平臺、培訓平臺、資金平臺為一體的成長平臺,是否能有效解決青年創業難題,成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

一、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重要性

創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廣大青年是創業就業的主體力量,推動青年創業就業是青年最具體、最緊迫的現實問題,也是共青團組織團結凝聚青年、引導青年有效的載體和途徑。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立,不僅為青年創業提供融資、培訓、項目等,更重要的還是為青年創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環境。

目前,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在各級政府部門及企業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發展,它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搭建創建平臺,引導自主就業。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最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針對不同群體定制不同的培訓內容,引導青年樹立自主擇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二是有利于創業人才和項目庫的建設,為創業工作搭建一個豐富的資源平臺,基地能把具有創意的項目和掌握一定創業技能的人納入到這兩個資源庫中,爭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產業模式的新項目。

2、爭取財政支持,解決融資難題。創業能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現階段國務院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立,能為創業青年提供有效支持,這其中包括政府撥款、稅收減免、siyb創業培訓。特別是青年融資難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關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機構全面系統的了解轄內青年創業情況和資信等級,針對性地做好創業貸款的發放工作。

3、實現優勢互補,獲得資源共享。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以鄉鎮為單位籌建,實現轄內不同行業集中管理,使青年創業者共同擁有一個創業致富平臺。該種模式的運用,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創業青年分享經驗、汲取教訓,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創業青年及時獲得市場信息,提供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從而實現轄內青年自主創業、以老帶新,做好傳、幫、帶,引領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約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作為解決農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成果,在其發展過程中,既存在著諸多優勢和機遇,也必須遭遇各種條件的制約。

1、管理成本較高,經營存在風險。盡管有不少部門表示,他們會響應團組織號召,積極支持農村青年創業,籌建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但是企業在重視社會效應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成本支出。由于農村地域廣闊,有創業需求的青年較為分散,要將他們實現集中管理,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經營場所,這期間涉及水費、電費、場地租賃、辦公經費等各項費用支出,這些費用由誰來承擔,以及今后維系基地正常運轉的資金由誰提供,這都是事先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融資渠道單一,授信額度偏低。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發放貸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農村青年雖有創業熱情,但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財富積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實力有限,又難以提供有效擔保。雖然在信貸支農過程中,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農村青年創業貸款這一專項金融產品,但是授信額度相對偏低,5萬元信貸資金雖能解決簡單種養業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創新型項目,則也只能杯水車薪。

3、存在懼貸心理,影響基地建設。銀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信貸資金投放以風險可控為前提,但是一些基層信貸人員指出,在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大學生創業貸款項目的風險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實踐能力,一旦產生風險,吃虧的肯定是銀行。另外,大多數信貸人員又實行的是模擬利潤考核,對小額農業貸款實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績效薪酬直接與資產質量掛鉤,這也使得他們存在懼貸心理,從而影響基地建設。

4、 政策支持不足,制約規模擴張。農村就業問題是國務院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如何發揮基地作用,凝聚團員青年力量,引領新時代農民致富、奔小康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扶持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這不僅僅是團組織和金融部門的工作任務,它的成長更離不開政府及各級部門的關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產業項目雖獲不少優惠政策,但是多數以部門為單位針對項目設定,缺少對整個創業基地的專項扶持政策。這些原因直接導致優秀青年創業項目難以落戶,基地抗風險能力不足。

5、人才難以引進,缺少科技支撐。農村青年創業基地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業模式,不僅需要在摸索中發展完善,更需要有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參與。但是多數基地地處農村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且創業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如何能夠引入優秀產業項目,留住那些具有專業技能和執業經驗的人才,也是關系基地建設成敗的一項因素。

三、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成敗事關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對于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積極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在發展初期也同樣面臨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那么如何實現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呢?

1、統一思想認識,落實籌建資金。創業就業是民生問題,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建設對于引導青年自主就業,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政府各級部門應從構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來正確對待基地建設。關于基地資金的籌集,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途徑:一是企業冠名。邀請縣域優質企業出資冠名,由其承擔基地首期資金投入,配合鄉鎮團組織做好基地籌建,或能引進項目、解決銷售。二是政府出資。由地方政府部門或所在行政村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同時,對部分資金予以留成,用于維系基地正常運作。三是青年繳納。基地對青年創業者的作用顯而易見,作為基地創業主體的青年理應分攤一部分基地費用,確保其有序運作。

2、創新擔保模式,解決融資難題。創業難,難點更在融資。農村青年創業者由于缺少財富積累,初期階段大多缺少資金,又無有效抵押物,借貸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是基地創建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予以解決:

(1)設立農村青年創業擔保基金。基金資金來源主要由四部分組成,政府財政撥款、企業或成功人士出資冠名贊助、縣農業擔保中心劃出專項資金、農村創業青年共同籌集。擔保基金可按1∶5比例承擔風險責任,由縣農業擔保中心負責具體事項運作,但考慮農村青年經濟承受能力,建議擔保中心免費為農村青年創業提供擔保。

(2)建立農村青年創業聯保貸款。青年創業聯保貸款可由5名以內員工組成,采用集中授信、隨用隨貸原則,由鄉鎮團組織根據基地青年資信等級情況推薦,并完成初評估。由于創業項目在基地內實行集中管理,轄內創業者的生產經營情況相互了解,采用互保模式,大大增強了風險可控性。同時,不同行業聯合重組,允許種植戶、販銷戶和養殖戶相互擔保,也降低了因季節性因素而導致的經營風險,增強了風險抵御能力。

(3)推進豐收小額貸款卡業務。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主力軍,在支持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的信用社必須創新流程、簡化手續,特別是對10萬元以下的支農項目,可以通過發行豐收小額貸款卡等形式,實行“額度一次核定,擔保、抵押一次落實,貸款分次發放使用”,真正做到隨用隨貸,周轉使用,主動為青年創業者提供資金服務。

3、實現支農傾斜,支持基地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基地建設事關農民增收、農村長效發展,對解決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農村信用社應從構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來認識農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的重要意義。關于基地青年貸款擔保方式可以通過上述基金或聯保等方式予以解決,在客戶經理的薪酬考核中要視同抵押貸款,促使客戶經理轉變經營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同時,農村信用社還不應過份強調商業銀行利潤最大化,而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反哺農村發展,主動下調基地創業貸款利率,以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入駐創業。

篇9

關鍵詞:市場營銷學;公司制教學法;課堂教學設計

教育部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牢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在政策的號召下,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旨在提高教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改革熱潮。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在實際課程中的運用,研究創新的“公司制教學法”具有實踐意義。

1課堂教學現狀

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方法目前采用的是“原理+案例”的傳統模式,即“老師講,學生聽”。學生通過筆記等形式,記牢其中的知識點。期末以筆試考核的形式得到課程成績。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改革并未成功,課堂所學只不過是學生應付考試的工具,不可能實現與實踐相結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教學改革的驅動下,很多課堂做出了案例教學這一更新。雖然許多教學案例很新且很有針對性,但由于學生缺乏實際體驗和身臨其境的感悟,所以“案例教學”往往只起到了對原理進行印證的作用,而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卻收效甚微,以至于許多學生空有理論知識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出現了“學用脫節”的現象。其次,學生知識和素質基礎參差不齊,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差異很大,導致同一種教學模式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擺脫高考的壓力之后,大學期間會有不同程度的懈怠,純理論的課堂教學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就是催眠曲,只會越來越降低學習的積極性。而設計他們樂意去嘗試、主動去實踐的課堂教學則會發揮他們的長處和活躍的思維。第三,實訓條件的匱乏。開拓校外實踐基地,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有效途徑,其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但由于企事業單位參與學生教育的意識不強,接納能力也有限,不能真正滿足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實訓的需要,實習效果差強人意。實訓實習問題已成為制約專業實踐教學發展的瓶頸。

2“公司制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學課堂中的運用

“公司制教學法”是從創業項目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將團隊合作和團隊競爭引入了課堂教學之中。將理論所學直接在團隊競爭中使用,通過角色扮演實現情景代入,增加體驗感,從而增強學習效果。其操作程序如下:

2.1分組

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學生進行分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此外,還可以形成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進行分組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習能力的高低、學生的生源地、男女搭配等因素,由學生自主分組,每組6-8人。此分組不是普通形式的團隊教學分組,而是讓這一組同學分組成立一個企業,企業中有一名CEO,其余根據適合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人事安排,每個組員都有相應的職位和對應責任。

2.2成立企業

企業團隊固定以后,每個企業完成相應的企業名稱、口號、廣告語、LOGO、產品定位及組織結構。在以后的學習中,都以企業小組為單位完成。這樣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了解,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集體榮譽感都得到了增強。成立企業時采取小組表演形式進行,企業小組CEO上臺,進行宣講,介紹企業基本情況并宣布企業成立,全體成員共同完成廣告語和口號,并上交企業基本情況說明表,以備日后使用。

2.3注入資金

每個企業按要求安排一名財務主管,專門負責記錄日常賬目。企業成立之初,每個企業將獲得啟動資金20萬。根據宣講完成情況,將會獲得第二筆資金,資金數目由宣講的質量決定。在課程安排中,將會有多次企業任務需要完成,每次將根據完成情況得到不同數目的資金獎勵,學生們將會為了得到供企業運轉的資金而最大限度地參與,提高了課堂的氣氛與活躍度。將學生由被迫發言和參與活動轉變為自發地、競爭地、主動地加入。除了根據大型任務而得到的大筆資金之外,日常課堂會有少量資金變動。比如,企業成員中有人遲到、早退、不遵守課堂紀律等,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扣除部分資金。而有成員主動配合教學、積極參與、鞏固知識點等,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這些小數目的資金變動,將會約束部分不安分的學生,同時激勵企業成員為企業“掙錢”,而不是“扣錢”。

2.4企業任務設計

2.4.1營銷觀念的引入

在進行市場營銷觀念介紹的時候,將會重點講解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營銷觀念及社會營銷觀念。在了解了各種代表性觀念的特點之后,要求企業小組進行模擬,各自選擇一種感興趣的市場營銷觀念,進行演繹。每種觀念會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情況,企業可以安排結果為成功或失敗的表演。

2.4.2營銷環境的評估

完成營銷環境這一部分的核心理論教學后,由企業小組根據環境評估的方法,評估各自所處的市場環境。由小組安排成員進行PPT講解,并根據環境評估的結論,調整企業戰略。調整后可就地進行“沙漠脫險”任務,即在所評估的環境下,羅列企業所認為的關鍵因素,依次排序,根據得分判斷企業“脫險”程度。

2.4.3市場調研

企業小組設計調研方案、實施市場調研,并給企業撰寫調研報告。學生通過完成這一任務,理解什么是調研方案設計,在完成調研方案設計的過程中,了解調研方案的結構,加深對調研方法的認識,在具體實施市場調研過程中,學會了與人溝通并掌握實地調研的技巧。通過團結協作,克服困難,學生的溝通能力、膽量、受挫力、承挫力、團隊協作精神都將得到極大的鍛煉,與此同時,掌握了相應的市場調研知識和技能。

2.4.4目標市場營銷

根據調研內容,完成消費者行為分析,并進行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及市場定位。這部分中將會完成兩次大型任務,一是對于顧客這一環節的認知,二是對于產品定位的宣講。“顧客認知”部分,會要求企業小組完成“滿意顧客———忠誠顧客———抱怨顧客”,三個不同類型的情景劇;“產品定位”部分,要求企業小組由市場部完成“新產品會”。

2.4.5營銷組合策略

首先,隨堂會進行一次產品五層次論的企業分析任務,由每個企業講解自己的代表性產品的五個層次,并運用“差異化策略”進行競爭戰;其次,完成每個企業小組產品的定價,要求熟練運用定價技巧,在同類市場上進行”價格戰“,以獲得資金;第三,完成渠道設計,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產品和市場的渠道并進行評估和管理;第四,促銷策略的策劃。給學生設置一背景資料,行業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產品安全和公關危機,消費者對該類產品產生了極大的恐懼,行業的整體銷量都出現了大幅下滑。面對這種狀況,公司決定利用一系列的公關活動重拾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訓練要求是以小組為單位,為公司策劃一系列的促銷活動,并設計一份營銷策劃方案,完成PPT演講。在學生完成的方案里,我們把重點放在促銷策略這一內容上,要求學生完成的促銷策略的四大內容。

2.4.6題庫競賽

雖說強調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但是必要的知識點還是得要求學生領會,這里提到的是“領會”并靈活運用,而不是“背誦”。形式上會進行一次“抽牌游戲”。教師手中會擁有一題庫,題庫中有課程關鍵知識點和一些涉及實際運用的問題。在最后一次課中,由每個企業小組依次循環抽取撲克牌,每張撲克牌對應題庫中一個題目,抽中的企業小組必須回答。每個題目會有備注欄,有的為必答題(答對獲得資金,答錯扣除資金),有的為選答題(不答不扣除資金,其他組可搶答),有的為“特殊題”(因某事件,強制扣除或獎勵資金)等。最后核算每個企業整門課程所有任務完成后的最終資金。

2.5資金結算

完成課程的所有相關任務后,每個企業將會結算最后的資金數額。“資金”始終貫穿在整個課程競賽和團隊合作中,每個企業成員都在為了得到資金而努力和加油,也為了損失資金而惋惜。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同時也增加了約束能力。當學生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學習的時候,只用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以公司團隊形式展開活動的時候,會受到群體效應的影響,企業內部會自發地進行約束與管理,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到課程最后這些資金將會折合為課堂表現分數計入考核。2.6成績統計學生最終的考核成績,將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平時成績(考勤、平時作業、企業個人表現、企業綜合表現)和考核成績(調研報告、營銷策劃案)。其中企業個人表現是學生個體在企業組織中的貢獻,企業綜合表現為企業最終核算的資金數目。平時作業、調研報告和營銷策劃案以個人為單位上交。

3總結

在專業的課堂教學中,融入實踐企業活動因素,使比較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實現專業課教學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協調發展。實現了“學中做,做中學”。學生通過“公司制教學法”,培養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老師通過不斷地引導、布置任務和輔助學生完成任務關鍵點困難的克服,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團結協作,掌握了市場營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縮短了企業需求與學校培養的距離,是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作者:董綺 何可可 單位: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大學生基層創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目前大學生創業知識缺乏,自我創業能力評價不高,對農村基層創業的風險評價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加強課堂教學,重視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建立校企合作和創業孵化基地,以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

關鍵詞 ]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 培育策略

[作者簡介]劉月秀(1974-),女,江西吉安人,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學生思想教育和創業教育;劉衛民(1974-),男,廣東南雄人,華南農業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廣東 廣州 51064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東省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資金項目計劃“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基層創業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8070206042)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業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1TJK278)、2012年度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珠三角失地農民市民化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1004-3985(2015)20-0062-0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當前工作戰略的重中之重。農民富則國家昌,農村好則社會祥,農業強則基礎穩。只有農村實現了小康才能真正實現全社會的小康;只有農業實現了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新農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創業干事的空間,科技人才尤其是創新創業型科技人才非常匱乏,這制約了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解決。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也成為一個現實的社會難題,亟待破解。提升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新創業,既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壓力,又可以解決農村科技人才稀缺的矛盾,推動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內涵

法國經濟學家Richard Cantillon在1755年首次提出了“創業”這一概念,他用經濟中的風險將創業活動和創業者聯系起來,掀開了創業研究的序幕。發展到今天,創業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是個人也包含了各種形式、各個階段的公司和組織,不僅是創辦企業也包含了發現機會、追蹤機會和捕獲機會的過程以及為社會、企業乃至個人創造和實現價值或者使價值再生。因此,如何推動創業已經成為各國學者爭相研究的熱點。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認為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和開拓進取能力。1998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宣言上指出:高等教育應高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與創業精神,畢業生愈來愈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特別提出須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第三本教育護照”,要求把第三本教育護照提高到與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清華大學發起的第一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被認為是我國開展創業教育的起點,隨后各高校陸續開始了創業教育的探索以及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嘗試與實踐。

對創業能力的研究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創業能力的概念包括兩方面,即意識層面、行動技能層面。意識層面也就是首創和冒險精神,行動技能層面涵蓋了獨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創業能力等。有的學者認為創業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動為根本的,具有復雜、協調特征的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是知識、經驗、技能經過綜合、提升后形成的。有的學者認為創業能力是將本人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設計創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種能力。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為創業能力之基礎,創新能力則為創業能力之核心,社會能力則為創業能力之關鍵。有的學者提出創業能力體現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與個性傾向和個性特質緊密結合,具有創造性特征和自我實現性質的行為操作方式。還有的認為創業能力應包含三種能力: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性能力。其中發現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利用和創造機會的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適應和應對變化的能力、交往和公關能力等綜合性能力尤為重要。有的學者從創業主體類別的角度認為創業能力可分為個體創業能力、團隊創業能力和企業創業能力。

本文對大學生創業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在校大學生通過高校、社會和家庭的各種教育,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學會發現和捕捉商業機會,能夠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并創造出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能力,也就是實現自己創業理想的綜合能力。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經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教育,具有理想意識、責任意識、心理抗壓能力和創新精神,善于發現和追蹤農村市場或者農業領域的商業機會,能夠將專業知識技能、管理能力和農村資源、農業優勢有效結合,帶動和引導農民共同致富,實現良好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綜合能力。

二、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農村基層創業成功的案例更少。為深入了解目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為農業院校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制定相應策略,本文調查了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技術學院、廣東海洋大學等幾所在校大學生,涉及資源環境學院、林學院、農學院、動物科學學院、獸醫學院、工程學院、園藝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回收率94.7%。調查分為4個部分:對創業的興趣和準備、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認知和動機、對自我創業能力的認知、對農村基層創業風險的認知。具體結果如下:

(一)對創業的興趣和準備

通過調查發現,80.3%的被調查者選擇對創業比較感興趣和感興趣,10.4%的人選擇興趣一般,9.3%的人選擇不感興趣。70.9%的大學生曾經想過畢業后去創業,16.5%的大學生選擇無所謂,12.6%的大學生表示沒有想過。78.2%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展創業教育,11.8%的大學生表示無所謂。73.8%的大學生表示對創業知識了解不多,20.7%的大學生表示有一定了解,僅有5.5%的大學生表示很了解。40.8%的大學生曾經參加過大學舉辦的創業活動如創業講座或者創業計劃大賽,36.4%的大學生從來沒有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創業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創業有濃厚興趣,創業熱情較高,但畢業后真正選擇去創業的大學生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對創業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希望學校重視開展創業教育。

(二)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認知和動機

調查結果發現,有48.6%的大學生表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含義不太了解,34.8%的大學生表示有一些了解,僅有16.6%的大學生比較了解。33.8%的被調查者對國家出臺支農惠農政策比較關注,48.1%表示偶爾會關注,18.1%表示基本不關注。在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中有8.3%的人選擇愿意去農村基層創新創業,31.2%的大學生表示等農村條件變好后再考慮去農村發展,60.5%的大學生覺得大城市更適合自己創業。在選擇去農村基層創業的大學生中,32.6%的人到農村基層創業的動機是實現個人理想和體現人生價值,30.2%的人到農村基層創業動機是為了出名,幫助改變農村落后的現狀,28.3%的人到農村基層創業的動機是發財致富。總之,目前大學生對農村基層了解和關注不多,亟須加強教育和引導,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

(三)對自我創業能力的認知

在被調查者中,有68.2%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一般,14.6%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差,12.9%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比較好,4.3%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很強。在問到能否勝任管理一家公司或團隊時,54.2%的大學生選擇沒有把握,30.5%的選擇不能勝任,15.3%選擇可以勝任。48.4%的大學生對農村基層自主創業的前景選擇不好說,38.7%的大學生表示信心不足,12.9%的大學生選擇自信。被調查者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應具備的能力選項中,各選項被選擇的比例分別為:人際溝通能力(76.9%)、吃苦肯干的精神( 74.2%)、團隊合作能力(73.6%)、發現機會的能力( 71.9%)、創新創造能力(70.4%)、承受風險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69.1%)、組織管理能力(68.6%)、投資理財能力(67.8%)、學習能力( 63.4%)、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58.9%)。大多數學生在評價自我創業能力時,自信心不足,把握不大,難以勝任,高校需盡快強化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四)對農村基層創業風險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59.6%的大學生認為去農村基層自主創業比在城市自主創業風險壓力更大,23.3%的大學生認為二者風險壓力差不多,17.1%的大學生認為在城市自主創業比在農村基層自主創業風險壓力更大。在對農村基層創業的風險評價中,不同的選項占比分別為:農業項目創業前期投入大( 83.6%)、缺乏人脈資源(81.5%)、農村基層優惠政策不明顯(80.1%)、農村高素質人才少( 79.5%)、農產品銷售風險(77.8%)、缺乏農村實踐經驗( 73.4%)、農村保障制度不到位( 72.7%)。大學生去農村基層創業希望得到的幫助中,不同選項被選擇的比例分別為創業資金支持( 82.4%)、農村基層創業政策傾斜( 80.6%)、創業能力訓練(78.3%)、農業創業知識培訓(75.8%)、農業創業項目實踐活動(72.9%)、專門的創業導師指導( 70.6%)和創業孵化場地(67.5%)。大學生認為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創業存在一定風險,包括創業資金不足、農村優惠政策和農村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村人才稀缺、實踐經驗較少等,影響了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意愿。

三、培育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自信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創業懷有濃厚興趣,渴望獲得創業知識。高校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理念,從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為導向,整合和利用校內的教學資源,加大經費投入,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對全校學生開放,系統講解創業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內容,鼓勵不同學科的老師將創業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以不同的專業視野解析創業教育。加大創業教育課程開發力度,尤其是加大針對農村、農業創業項目的課程開發和建設力度。構建和諧寬松的教學生態環境,在師生平等互動的氛圍中提升學生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認知能力。

由于農村觀念落后、條件艱苦、環境一般、經濟較差,大學生對到農村基層創業的自信心明顯不足。部分高校雖然意識到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還未將對大學生服務“三農”自信心的培養上升為職業理想教育的層面與高度,缺乏對大學生系統、完善的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和保障機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分析農村基層創業的優勢和不足,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和辯論賽等方法,著重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三農”的崇高理想,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與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勇于擔當歷史使命,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和精英,成為影響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的創新創業型人才,讓大學生覺得到農村基層創業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

(二)以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

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拿出專項經費用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甚至要求學生有科技創新的相關學分才能畢業,對大學生的研究成果也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科技創新的研究、創造和發明過程是一個艱苦的探索實驗過程,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多研究新農村建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農業項目的開發與推廣,研究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山區農業機械利用的困境和出路。

利用高校科技文化節、“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科技作品制作大賽、科技講座咨詢等各類課外科技活動,將學生的精力吸引到創新創業和學習探究上,發揮他們的首創精神,鼓勵團隊合作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高校還應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除資金、項目支持外,要整合各學科實驗室資源,建立實驗室公共平臺,免費對全校學生開放,并有專門的實驗指導老師協助,學生的創意、設計、點子或者一個想法很可能就真地變成了現實。此外,高校的教師大都有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讓大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和項目開發工作,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三)以校園文化及實踐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創業認知和創業技能

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需要具備多種實踐能力,例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承擔風險能力、管理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投資理財能力等。要提升大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僅靠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模擬活動,包括大學生創業論壇、參觀農業企業、企業實訓、課程實習、兼職體驗等,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創業興趣和創業意愿,有效促進大學生掌握更多的創業實踐知識。發揮社團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社團的許多大學生也是校園里的活躍分子,將創業實踐活動與大學社團活動緊密結合,加強創業知識、創業意識和創業政策的推廣,鍛煉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利用假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農村基層進行支農、支教活動,深入田間地頭,體驗農民生活,關注農村現實,傳播科技文化知識,積累農村實踐經驗。同時讓學生到農村開展訪談和調研,了解當地農村具有的優勢資源和存在的不足,與農民坐下來分析現狀,聽取農民的建議和意見,提出改進的措施,形成調研報告。學生通過走進農村走進基層的社會實踐活動,看到、聽到和體會到的東西是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真正了解農村基層,才能改變他們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觀望態度,讓他們感受到農村基層創業并不難,而且創業機會也不少。在實踐過程中樹立服務基層的理想和信念,畢業后自愿到農村基層創業干事。

(四)以校企合作與孵化基地為推手,強化學生的創業體驗和創業實踐

高校要挖掘辦學資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增強學生的創業體驗。組織學生參觀農業龍頭企業,感受現代化農業的氣息;讓學生到農業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增進對農業的感情;邀請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到學校作創業講座或者報告,了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可聘請農業企業家作為學校的創業指導老師,對大學生涉農創業項目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的初創項目可以先實踐1年~2年,過渡期不斷完善后再走向市場。相當于讓大學生先在游泳池學會游泳,再去大海搏擊風浪,增加創業的成功率,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積累創業實踐經驗,提升創業能力。項目在孵化基地期間,幫助大學生學會適應創業風險,提高受挫折抗壓力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在創業初期尤其是在農村基層創業初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或壓力,盡快適應環境,敢于吃苦耐勞,堅持創業夢想并且勇于承擔風險都非常重要。如果創業孵化失敗,請專家幫助學生分析創業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對其他在校的學生也有積極作用,讓他們看到創業風險和懂得如何防范創業失敗的風險。

[

參考文獻]

[1]高志宏,劉艷,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楊道建,趙喜倉,陳文娟,等,大學生創業培養環境、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關系的實證[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