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試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0 17:3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考試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考試反思

篇1

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雖然我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實力。下一次考試,我一定會努力的。 這次語文考試沒有考好。我要深刻反思

首先,要學會審題。 我要改掉考試不細心讀題目的壞習慣。有時候我往往看著題目前面就順手把后面的問題寫上了,但是卻錯了很多這也和答題技巧有關系。正確的答題首先需要認真審視題目。不應該文章匆忙看一遍就答題。而應該是 先看一眼題目,把題干和題眼找出來,畫上橫線,圈出中心詞語,反復斟酌,然后再看文章。針對題目看文章,就有了目的性,在文章當中找出相應的段落,畫出相應的語句,看是否吻合題目的要求。最后組織語言,回答問題。通過以后的練習,我一定要在考試的過程之中認真審題,自習讀題,把題目看準、看好。時間允許的時候要多檢查幾遍,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類似于這樣的無謂的錯誤。第二,要多做各種題型。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樣的題目,感覺不出來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墒且划斂荚?,才發現原來那么多考試題目是我從來看都沒看過的。只怪自己買的練習題做的少。不能允許自己再繼續這樣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從這次考試之中汲取教訓,增加力量,為下一次考試做好準備,打好基礎??荚嚰记少F在練習。生活之中,我還要多多加強自己的練習和復習,考試之前制定周詳的復習計劃 ,不再手忙腳亂,沒有方向。平日生活學習中學會積累,語文需要積累好詞好句,寄來作文素材,積累答題技巧,給自己訂一本錯題集也是不錯的方法。 第三,調整考試心態。語文是國語,我們沒有學不好的理由。但往往,因為對這門學科的熟悉與輕視,我們會大意失荊州。本次考試我就是這個情況。今后我要做到: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要高度重視。

不要放棄任何一道題。不要空著,哪怕感覺寫得不對,也應該盡心盡力去回答。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雖然我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實力。下一次考試,我一定會努力的。

篇2

這次試卷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測試,評價形式比較靈活,基本體現了新課標的評價要求。從考試成績情況來看,總體上是令人滿意的,因為達到了全班合格的要求,也就實現了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但是和其他平行班比,在優秀率和平均分上都有差距。我不想說住宿班的學生特殊,正因為特殊,才需要教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從這次期末成績的差距折射出的平時教學上的問題,我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總以為語文是熏陶和漸染的過程,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基礎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于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還是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好的紀律,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混雜了不少渾水摸魚不肯思考和讀書的學生,也許我和學生一樣,都該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先教好學好最基本的,然后才能夠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內容;也許是自己的課堂有點務虛了,還是要實實在在的從字詞句篇開始,點點滴滴打下基礎,至于情感的熏陶,哲理的感悟,美文的享受應該循序漸進。

其次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策略。本此考試類型仍然是積累,閱讀,寫作三大塊,本次失分最多的是閱讀。閱讀題著眼于檢測學生閱讀方法與態度及知識面的能力,雖然我平時已經注重給學生們在這一方面的練習與指導,但是學生在課內閱讀中有幾題做的還是不夠好。從學生那里了解到:有的是因為沒有接觸過的題目不會做,有的是粗心、不仔細,理解錯題目意思。這關鍵是學生的閱讀方法(技巧)沒有掌握,也與我想問題的不全面有直接的關系。平時,我較注重教育學生有一個認真的學習態度,每次做事、做題都要反復叮囑,以便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至于有的學生錯題了,他再仔細讀一遍題,動腦思考一下,也能恍然大悟。可是這一次不同,他們沒有想到,包括我也沒有想到,題中會出現這樣一個細小的變化來誘惑答題者的視線。

考試不僅僅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也是檢驗他們的學習習慣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從這次考試中,我發現不少學生做題很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認真讀題,積極思考。答題寫字時,寫錯的大有人在,讓人看了試卷就生氣,還有的學生出現的了漏題的現象。這充分說明平時我們雖然提出要求,但沒有促使學生從思想上真正認識粗心大意的危害性,自覺地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

我想,通過這次考試,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的培養,著眼于學習策略教學。繼續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不斷反思和改進課堂教學,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在練習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和答題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仔細答題的好習慣。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能力有待開發的學生,我想通過老師的單獨輔導,與家長密切聯系,獲得家長的重視,通過孩子的努力,相信他們會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進步和成功的快樂。

其三是對教材的把握。三年級的新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課文全都是純文字的,不再是像一、二年級那樣以注音課文為主,這是一個比較大跨越。學生要想學好課文,讀好課文,必須掌握會認的字。三年級識字量又大,每篇課文花在識字上的時間比較多,這樣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既要保質量,又要趕進度,所以教學時間有些緊張,可能有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復習鞏固,學生學得不扎實。例如,這次考到查字典,音序大寫字母,我班全對的,只占全班人數的50%。但這次考試考到這個內容也促使我今后要注意這些常用的基礎知識還需重視,加強復習才行。

最后是學生的卷面書寫。改卷子的時候,我就發現有的班的卷面非常好,學生的書寫工整、認真。所有的學生都用鋼筆從頭到尾,一筆一畫地把卷子寫完,寫得那么認真,簡直不可思議。我觸動很大,想想我自己,我考前也讓學生注意卷面的書寫,認真答題,還對書寫不認真的幾個學生進行了再三地叮囑??墒遣痖_卷子一看,那些平日作業不認真的幾個學生,照樣“龍飛鳳舞”,胡寫亂畫,說了跟沒說一樣。我覺得今后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注重的是平時的嚴格要求,這也是我給自己下學期的教學定下的改進措施之一。

遺憾和教訓多多。

一、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要精益求精

雖然平時我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要求已經比較高,但在考試時明顯

暴露出諸多不到位的地方。特別是答題時書寫還不夠認真,檢查還不夠到位。

二、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還要進一步培養

可以說,每一次考試中的部分所謂的“難題”得分率都比較低。

本來這些題得分率低就是正?,F象,但也反映出學生在做這些題時的束手無策。因此,平時教學就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關鍵問題是怎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1.由易到難,逐層深化。

平時可以緊抓部分可開發的基本題,通過“變題”將其變成綜合

性高一些的題。這些題,學生感覺很熟悉,也易于理解。

2.加強題與題之間的比較。

許多所謂的“難題”都有相通的地方。教師可以把方法相通的題

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溝通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易于學生掌握共同的方法。有些題學生特別容易混淆,教師可以把他們放在一起,這樣易于學生辨析比較,嚴格區分。

3.典型題目典型對待。

有些題本身獨立性比較強,它看起來似乎和其他題之間沒有任何

篇3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家、地區之間經濟交往在本質意義上來說是國家文化、地區文化的互相接觸與交融。在不同文化的交互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排除文化障礙,實現文化溝通和交流的順利性。而英語作為經濟交往和商務往來的有效工具,具有表達形式與翻譯形式多樣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反映的不僅是區間文化的差異性,也影響到了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因此,商務英語翻譯必須注重中外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

    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文化環境是一個不同區域、行業、特征和性質的文化交織影響、能動滲透的有機能動場,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傳統有著較強的波及力和輻射力,會對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造成影響效應,商務英語翻譯也不例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經營思想、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的一種綜合體。它內在地產生于企業自身,得到全體管理者和員工的認同與維護,并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日益強化,最終成為企業進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2.1直譯和意譯對翻譯的影響

    直譯與意譯應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層差異。綜觀翻譯歷史,翻譯理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絕對的聲音。特別是西方的翻譯理論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大凡翻譯形式無怪乎直譯和意譯兩種方式。對直譯和意譯問題,一些翻譯者運用了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辦法,即直譯基礎上的意譯法。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是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要求形式的對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譯成“小額存款,巨額收益”;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形式(即直譯),(蘇偉《試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可譯成“機器更新,小巧輕便”。(夏普復印機廣告)。只有在直譯的意義不明確,不能再現原文的內容與風格的時候,才可以改變原文的語言形式而采取意譯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應譯為“入鄉隨俗”。但無論哪種方法,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都要時刻考慮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并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消失,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例如:Sprite飲料,這個單詞在英文中為“精靈”“妖精”之意。在莎翁的一些戲劇中,“精靈”是十分可愛的。西方國家過萬圣節,萬圣節前夜,孩子們就化裝成各種“精靈”“妖精”,挨家挨戶“乞討”糖果,但在中國人心中卻是邪惡的,若直譯必然不妥,所以轉譯為“雪碧”?!把鼻逍聸鏊?“碧”玲瓏剔透,該譯名給人玉潔冰清的感受,作為飲料名,可被中國消費者所接受。

    2.2 軟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和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我們稱之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人們常說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是指軟文化的差異(蘇偉《試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2006)。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西方人強調個體,中國人強調整體。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強調氏族整體。西方則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強調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時間和地點的排列順序上,中國人習慣用年、月、日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地址的排列順序是國、省、(市)縣、鄉,再到村。強調的是整體。西方人與中國人的排列順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時間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強調個體。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義的影響,他們的道德指向是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他們強調自我,信奉個人本位。這種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買單。再比如,父母進孩子的房間首先敲門問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許后才能進去。孩子到了18歲就遠離父母獨自闖天下。他們強調的是自由發展,自我奮斗。而中國人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集體主義,中國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這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中國有句諺語是“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難折彎”。強調的是:團結就是力量。翻譯為英語應該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這句話就不要直譯,因為西方人對筷子沒有充分的認識。

    第二、對人與自然的不同看法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疤烊撕弦弧笔侵袊幕囊粋€突出表現,人們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強調“民以食為天”,把中國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國的哲學儒、道、佛學都是講人生哲學,儒學強調“作為”,道學強調的是“生存”,佛學強調的是“悟覺”,這種哲學思想逐步在人們頭腦中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對人的價值觀影響更深(任京生《理解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在古代,修身養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在這種思想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便求當圣人;報國無門便求做隱士,吟詩飲酒自得其樂。三國曹操曾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譯為“I can't forget my sorrow/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Nothing but the wine.”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來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沒出來。所以外國人似乎明白,但他們并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創始人。所以“wine”這個詞最好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為Bacchus會使西方人聯想到好酒。西方人認為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狀態,人在與自然的爭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從而把歷史推向前進。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學,憑借發達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稱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趨勢,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西方人更熱衷于做律師和醫生。

    3商務英語翻譯適應文化環境

    3.1重視商務英語翻譯的外部環境

    密切關注國外企業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慮商務英語翻譯的外部環境。隨著我國企業現代化腳步的不斷加快、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成為必然結果,學習國外先進企業文化逐漸成為提高我國企業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根據現實情況來看,對如何借鑒、學習、吸收和內化國外先進企業文化成果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的適應性、可移植性等關鍵問題,并沒有從理論上、學術上加以明確描述和科學闡明。

    3.2 把握國內外企業文化之間的內在契合性與本質差異性

    實際上,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視的環節就是文化的適應性。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文化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按照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了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語際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要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盡量按照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當然,文化適應性的觀點決不是否認不同商務英語翻譯的相互借鑒和學習,但是國外先進企業文化絕對不能照搬原樣的交互于商務英語翻譯中間來,商務英語翻譯一定要注意文化適應性問題。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東西方管理文化在多方面存在差異性,彼此各有優勢,很難找到一條全部適合的途徑。對于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從本質上來講是由國內外企業文化之間的內在契合性與本質差異性所致。因此,在我國企業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適應性問題,注重文化的差異性,并進行比較研究,才能更好的造就企業商務英語翻譯在企業商務革新中找到突破與取得成功。本文認為,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國內外企業文化之間的內在耦合性與本質差異性,有效體現國內外企業商務活動交往之間的文化適應性。

    3.3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的不足

    局限和滿足于直白性的理解與翻譯,而忽視與本土文化融合進行商務英語翻譯,以及對國外先進企業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創造性地應用。忽視文化盤點,即不注重企業文化差異性以及可吸收性,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未從方法論角度把握其來龍去脈,缺乏對國外先進企業文化成果深層次的文化學透視,缺乏對我國本土文化獨特性的準確認識,未經系統科學地分析就照搬國外先進企業的文化模式,企圖在較短的時期內來完成商務英語翻譯工作。而結果表明,單純考慮國外企業文化,不會產生與國內企業商務交往活動的英語翻譯理論及實踐操作方式,也不會促進國內企業商務活動的持續、深入和有效地開展,相反會給企業在商務交往中帶來巨大阻礙,造成企業生存力、發展力和競爭力的持續下降。

    4全面構建商務英語翻譯的內部環境

篇4

【例文】

Graduation and Moving on

Graduation is a time when we move on, from school to university, or out into the real world.

Before graduating from school, We usually have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like taking pictures, leaving encouraging words to one another in memory of our friendship, or giving presents to our teachers express our thanks and show respect.

However, I have mixed emotions about moving on.I want to stay and have more fun with my friends, but I will have to move on.Graduation means taking a step forward---moving onward and upward.Thus I can learn more and will be more skilled and experienced.

Graduation is coming whether we are ready or not.Let's make great efforts so that our dream will come true.

【譯文】

畢業和移動的

畢業的時候,是我們繼續前進,從學校到大學,或外面的現實世界。

從學校畢業之前,我們通常有不同的活動,如拍照,留在我們的友誼,或給予禮物給我們的老師鼓勵的話記憶彼此表達我們的感謝和尊重。

篇5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得啥別得病。但人食五谷雜糧誰能不得病,所以(食品安全)就醫就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食品)藥品也就成為了一個巨大而穩定的市場。這一關系著人們貼身生活的大事,我們黨、我們政府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做好(食品)藥品的監測和管理工作。

古詩云: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么(食品)藥品如果存在不良問題誰能先知呢?誰有義務有責任把好管理和監測這個關口呢?所以建立完善的(食品)藥品監測和管理機制,成立專門化、專業化的檢測和管理機構,加強對(食品)藥品的管理和檢測工作是很重要的。

加強(食品)藥品的監測和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斷提高檢測和管理的能力。在我國,由于經費的問題不可能很好地開展這項工作,但我們要本著為人民負責的態度做好這件工作。開源節流,專款專用,不斷充實檢測和管理機構的硬件和軟件,提高監測和管理能力。

加強(食品)藥品的的監測和管理工作,要重視對生產廠商的監測和管理。有些生產商在生產產品的同時就知道本身的產品是有安全危害的。假如我們在他們所生產出的產品未進入市場或進行審批生產時就予以查實禁止,那么危害百姓健康的(食品)藥品就會成為無源頭之污水,無根本之惡行,就無須事到臨頭再鏟除了。

加強(食品)藥品的監測和管理工作,要加大監測和管理的透明度與公開度。就目前,社會上暴露出存在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很明顯地說明如今監測和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不夠,公開度不高,人民對市場上銷售的(食品)藥品了解的不夠,廠商、檢測和管理機構與老百姓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同時也反映出我們的一些機構與工作人員對群眾的貼身生活大事負責不夠。我們應該建立領導與專項工作人員負責制,專門問題專人負責,出了問題找專人。

加強(食品)的監測和管理工作,還要同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醫療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在生產者、銷售者、監測管理機構、老百姓與經銷商之間建立起一種良性的競爭、監測管理、經營機制與(食品消費)就醫方式,真正為人民、為群眾辦實事。

篇6

關鍵詞:英語專業語音學習 學習現狀;對策分析

一、引言

語言在形式上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有些人認為,英語只要說得出口,能讓交流對象聽得出大概意思就差不多了。他們認為,英語語音的長度、爆破與否、強弱讀式、重音、連讀和音的停頓等都沒必要太在意。就連有些學者也認為英語發音不必太標準。然而,語言的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和熟練掌握是提高口語和書面交際能力的關鍵,而英語語音是提高聽力的基礎,是提高口頭交際能力最重要的一步。

口語作為一門有聲語言,是通過語音、語調的組合和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而要達到口語交流的目的,人的語音作為其關鍵因素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語音語調的學習對英語語音學習者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語音學習的好壞甚至直接影響著未來語音教學的成敗。對此,筆者通過對來自京、津、魯、贛、湘、江、浙、滬等不同地區師范院校的英語師范專業大二學生共78名的問卷調查來分析當前英語語音學習者的學習現狀。此次調查讓我們了解到當前英語師范生在語音學習過程中碰到的難題,同時筆者嘗試尋求合適操作性強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英語師范生語音學習的現狀

在此次的“英語師范專業語音教學情況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各地師范院校的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語音問題。

1.語音語調知識的匱乏

師范院校開設語音課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讓學生掌握英語語音知識及糾正學生的發音。教師也主要是通過講解加練習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然而,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在說話和朗讀時存在以下障礙:39.74%的學生不知哪兒該重讀,怎么重讀及不知哪些詞要弱讀,怎么弱讀,41.03%的學生不知用什么語調,另有32.05%的人不知什么是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等。雖然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語音課的學習自己的口語質量得到了的改善,但他們對語音語調知識的掌握仍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掌握發音規律。筆者認為,用正確的科學的語音語調知識指導發音實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掌握系統的語音知識不失為改善學生發音問題的有效對策。

2.方言對英語語音的影響

在“語音語調上的學習困難,我發音存在困難的元音有(多選題)”這一項中,大部分填寫問卷調查的學生對音素/?:/和/?/無法模仿正確的發音,另發音存在較大困難的輔音音素

則有/θ/、/?/、/?/。有的即使努力進行了模仿,也認為自己當初的模仿是正確的,無法認識到自身及周邊同學存在的發音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方言影響而造成的結果。如接受問卷調查的許多南方學生由于受方言干擾而無法正確區分類似thing和sing之類的組詞,很多學生還易混淆bad和bed的發音。關于方言對語音學習的影響,學生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日常交際中方言的使用太過頻繁,所以要減少方言對語音學習的影響任重而道遠。

三、語音學習的對策分析

為了使英語語音學習者的發音準確性符合大綱的要求,除了教師進行語音教學過程中針對個體差異性對癥下藥之外,學習者也應尋求科學恰當方法提高掌握語音語調的水平,從而改善發音問題。為達到這一目的,筆者嘗試列出幾項對策。

1.了解英漢語音差異

英語和漢語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英語是一種以重音記時的語言,而漢語是一種音節記時語言。對于英語語音學習者來說,只有系統地了解英漢語音差異,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習好英語,把握英漢語音的差異,有助于學習者熟悉標準正確的語音,還能提高英語聽力理解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

2.學唱英文歌曲

英文歌曲的吟唱對初學者是一個難度不小的挑戰,其關鍵在于歌曲時而歡快時而緩慢的節奏對發音有很高的要求,但歌詞連讀、略讀、重讀等語音現象的經常性出現,對語音學習者的發音會有很大幫助。學唱英語歌曲是提高英語發音、節奏、元音的長度、弱讀式、失爆和連讀等語音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3.背誦英美詩歌

英美詩歌體現了英語的基本特點,英詩中的重音與非重音形成的節奏是掌握語言聽說的關鍵。背誦英美詩歌能幫助學習者在高水平的層面上熟練掌握語音技能,如元音的長度、節奏、連讀、失爆和語調等,可以培養學習者對英語的語感,還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者的文學欣賞水平,潛移默化提升文學素養。

4.聽辨分析自己的錄音

英語語音學習者在通過聽錄音來模仿外賓講地道英語時,應特別注意他們發音的技巧規律和輕重節奏,而不僅僅是單純地模仿。另外,學習者可通過聽自己的錄音來分析自身存在的發音問題以便對癥下藥。錄音的內容以單詞、詞組、句子和有情景的對話為主,然后播放。學習者邊聽邊分析自己存在的語音問題,如重讀是否正確,有無連讀,語調使用是否正確等等。在聽有情景的對話時,還可與同伴相互聽辨分析錄音,聽完后彼此指出對方語音技能運用不當之處。之后,學習者還可請教教師講解分析錄音,并針對性地進行糾正練習。這樣,學習者能更好地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

四、結語

英語師范生在學習語音時,一定要意識到標準語音的重要性。一方面,這就要求語音教師要堅持用正確的英語語音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學習者還需努力克服本族語和方言對英語的影響。語音學習者需要系統學習語音語調知識,掌握科學正確的發音規律,從而提高英語語音水平以期達到達意、得體、優雅地進行口語交際的目的。正如汪文珍在《英語語音》一書中所說:“語音是語言的外衣:正確、優美的語音、語調有利于詞匯和語法的學習,有利于聽、說、讀、寫、譯五會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英語語音學習者不能僅靠語音課來改善語音語調,而應在課后探求適合提高自己發音水平的方法。另外,改善語音學習的方法不勝枚舉,如聽新聞,參加演講比賽,和外教一起練習,跟語音訓練軟件練習等,學習者可自行甄選。

參考文獻

[1]汪文珍.英語語音[M]. 上海: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11.

[2]顧小亮. 論英語語音教學在師范院校的重要性[J]. 科技信息,2008(5).

[3]潘攀,張宇環.英語師范專業語音教學問題與對策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

[4]夏笑娟.英語師范專業語音課的重要性及教學方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1).

篇7

關鍵詞:師范教育;邊遠牧區;分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111-02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而逐步完善,是人類一定生產關系的表現,人類的生產生活就是培養下一代教育活動。我國的師范教育發展水平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加,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是目前我國師范教育機構遠遠不能滿足廣大教師接受教育的需求,一些發達國家師范教育發展的速度遠遠超出了我國師范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面對內蒙古師范教育的發展現狀問題,通過本課題對邊遠牧區現階段師范教育的現狀及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試圖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粗淺想法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行動研究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內蒙古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真實的反映,為后續的科學分析及結論的概括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三、相關研究綜述

1.對國外有關師范教育的研究。在20世紀早期,普及義務教育開始被歐美一些國家提出并得到一定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早期師范教育有一定的發展。但當時由于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研究尚不成熟,師范教育缺乏專業的理論培養和技能訓練。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的師范類教育機構與一些綜合大學合并教學,對教師進行一些考核,開始通過考試來認定教師資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發展水平已滿足不了為社會發展培養需要的人才,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的師范學院開始向綜合大學轉變,從此,師范教育由封閉性走向開放性。

2.我國師范教育的研究。中國的師范教育起步于1897年,所以我國師范教育雖然起步晚,但起點并不低?!叭梢鷮W制”中就提到師范學堂和師范館,“癸卯學制”中我國師范教育進一步發展,師范學堂分為初級師范學堂和優級師范學堂,解決了我國初等小學堂教師緊缺的現狀。前,全國各地興辦師范學堂,至20世紀中晚期,我國師范教育開始向蘇聯學習,全國師范院校得到空前發展,但是這個體制在現在來看顯然也有其局限性。

四、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的現狀調查。本次調研共發放1011份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876份,回收率到達86.65%。主要途徑是通過問卷調查。本次調研通過來自邊遠牧區的教師對目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發展情況、教師教育的培訓進行了統計分析。這些材料對我們研究邊遠牧區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思路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

2.邊遠牧區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1)師范教育教師隊伍整體規劃不合理,教育教學設施匱乏。本研究發現,在所有參加調查的教師中本科學歷的僅73人,占教師總數的9.9%,而且這73位教師中大多數為近幾年畢業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在全部調查的739名專任教師中,專業對口的教師僅有292人;從問卷調查中能夠看出,小學教師的資格基本上都定位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師則設定在專科水平上,教師科學教育教學經驗不足,嚴重制約當地師范教育事業發展。(2)師范教育的課程內容陳舊,培養模式落后。近代以來,雖然對培養教師非常重要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有比較高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師范院校在專業內容及課程改革方面,在近50年以來沒有較大突破,教育學心理學研究成果也很少被應用到師范院校的課程教學當中。

五、分析造成內蒙古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

1.內蒙古邊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師范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內蒙古地處高原地區,牧區牧業生產方式屬于粗放式經營模式,所以內蒙古邊遠家庭經濟收入普遍偏低。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區中也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師范教育在這一地區的發展及實施,在對教師的培訓上進行的教育投入資源就更為匱乏了。

2.邊遠牧區教師待遇較低且教學設備陳舊是影響師范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邊遠牧區目前大多數教師對薪資待遇不滿意,占調研總人數的87.37%。調研數據顯示:簡陋的教學設施、較低的薪資待遇不僅很難引進本專業的高水平人才,而且本地區、本專業的畢業生也不愿回鄉服務,由此導致牧區師范教師質量較差,教師流動性大,師資隊伍不穩定,影響正常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3.邊遠牧區教育機構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但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我國,師范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重要地位,但是對師范教育的認識上一些教育機構卻存在偏差。一方面,認為師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學教科書中的內容教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教師沒有較高的專業性,任何有知識的人都可以教授知識。所以,長期以來對師范教育建設缺乏正確的規劃建設組織管理,監督力度不足。

六、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改革的建議

通過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使我們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的現狀有了清晰的認識。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科學的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國家、地方出臺相關政策保障師范教育在邊遠牧區的發展。(1)通過立法,規范師范教育理論體系。政府應加快對師范教育的立法步伐,盡快完善師范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師范教育體系,利用積極的政策措施促進師范教育的發展,使師范教育的發展得到法律法規的保障。(2)國家“加大投入”和“增加供給”。①加大政府對邊遠牧區師范教育的資金投入?,F階段我國教育發展水平遠跟不上經濟發展水平,應該得到國家的重視及投入的傾斜。②政府應滿足對邊遠牧區教學基礎設施和教學硬件的需求。內蒙古邊遠牧區的師范教育基礎建設應由政府投資,在改擴建原有師范教育機構的基礎上,籌措資金新建一批師范教育機構,以滿足邊遠牧區教師接受師范教育的需求。

2.強化地方政府責任,加強監管力度。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師范教育的管理力度,提高在教育教學、衛生保健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監管。政府要加大對師范教育機構監管及打擊力度,保證師范教育規范。

3.加強內蒙古邊遠牧區師范教育師資培養力度。近年來國家進行了專門性的教師培訓培養過程,但是由于名額的限制和經費的制約,雖然國培計劃對內蒙古邊遠地區教師的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不能滿足當地師范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國家及自治區要進一步加大邊遠牧區教師的培養力度,以滿足當地師范教育事業發展需求。要從穩定師資隊伍著眼,把邊遠牧區教師選聘工作納入義務教育教師招聘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篇8

一、模式的框架與內涵

(一)模式框架

課前“知問”:教師設問、知問,學生自學、提問。課上“導學”:組織交流,互助解疑;引導認知,探究深問;滲透方法,總結歸納;檢驗效果,落實應用。課后“反思”:問題整理;教學反思,分層助學,反思提升。

(二)模式內涵

該模式運用在教與學的全過程中,聯動既是課前知問、課上導學、課后反思的聯動,也是各環節中師生行為的聯動。課前,學生通過自學提出問題,教師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課上,學生對預習中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態進行學習方法指導;課后,學生反思整理仍未解決的問題,教師據此進行個性化指導,分層推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提升。課前“知問”、課上“導學”、課后“反思”,所包含各環節的內涵如下。

1.課前“知問”。設問――教師通過導學案為學生明確自學內容,呈現學習目標,設置預習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教科書或相關材料。自學――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自學教科書或相關材料,完成導學案上的教師設問。提問――學生將自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記錄在導學案上。知問――教師課前了解學生所提問題,為課上“導學”環節做好準備。

2.課上“導學”。環節1:組織交流,互助解疑――學生交流預習成果,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多向互動,提出尚未解決的預習問題。環節2:引導認知,探究深問――教師針對重難點知識設置問題鏈,搭建認知橋梁,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深人探究、大膽質疑,力爭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自主解決問題。環節3:滲透方法,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知識,滲透學科思想方法;學生完成知識生成,發現規律,總結方法。環節4:檢驗效果,落實應用――教師通過課上練習或測驗等方式,了解教學效果;學生通過練習,鞏固、落實知識與方法,檢驗學習效果。

3.課后“反思”。問題整理――學生反思學習目標是否完成,匯總練習及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并將仍未解決的問題整理在導學案上。教學反思――教師通過導學案了解學生問題,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將反思整理在教案上。分層助學――教師針對學生的課后問題,進行個性化指導,分層推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提升。反思提升――學生通過師生互助、生生互助,再次反思知識落實情況,實現自我提升。

二、模式的實施

實施過程中緊緊把握“促學”的核心,不同學科根據本學科特點、不同學段、不同課型的特點,形成適合學科教學的各種變式,而不是死板地套用模式。在課前知問、課上導學、課后反思的處理方式上,探索不同的做法。例如,課前知問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教師通過批閱預習案,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通過課前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問題;利用課上時間,學生進行自學,反映出問題所在;通過小組交流,匯總存在問題等。課上導學可以按照模式中的四個環節依次進行,也可以按照問題一環節的流程分解成大循環(問題一,環節1~4;問題二,環節l~4)或是小循環(問題一,環節1~3,問題二,環節1~3,最后是環節4),等等。課后反思可以是集中安排反思時間,學科教師進行輔導答疑,也可以是學生完成學習內容后在學案上總結收獲和遺留問題等。

三、實踐成效與思考

以“促學”為核心的“知問一導學一反思”教學聯動模式在我校各學科、各級部科學有序地開展實踐研究,并在過程中廣泛交流,不斷改進。通過實踐收獲如下。

1.教師努力改進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真正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有教師在談做課體會時說:“在引導學生探究深問方面,要讓學生放手去做,還課堂于學生?!庇薪處熣f:“‘知問一導學一反思’教學聯動模式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起到組織者、設計者、參與者的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痹诟咧袑W校現代化評估中,有專家指出:“新華中學積極推行的以‘促學’為核心的‘知問一導學一反思’教學聯動模式具有科學性,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隨堂聽課中,能夠不同程度地顯現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師生積極互動,效果較好?!?/p>

2.模式實施過程中,通過各環節的指導訓練,促進學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校對高一新生學習現狀調查的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覺得學習科目多,疲于應對,感到忙亂”“不會預習”“不會合理分配時間”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前知問環節指導學生預習,學生在教師預設問題的引領下,閱讀教科書,思考問題,找出疑問,帶著問題上課,逐漸形成習慣。學生學會通過不同方式解決預習中的問題,在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參與討論,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后反思中不僅反思、總結知識學習情況,找出存在問題,而且反思學習方法上的收獲與問題,學會用框架圖的方法構建知識網絡,學會及時歸納和記錄學習的方法等。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師鼓勵下愿意積極思考、提問題的學生多了,提出的問題也多了,問題質量提高了,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通過模式的推行,營造了濃厚的教研氛圍,提升了集體備課質量。教師們通過相互聽課評課,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在集體備課中,教師根據自己所任教班級的不同,針對知問環節中反映出的不同問題,調整導學的方法,使預設更加充分。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活動中,與會代表認為我校以“促學”為核心的“知問一導學一反思”教學聯動模式在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獲得學習體驗、提升能力,給課堂帶來更多的激情和活力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技能提高,促使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準備每節課,促進課后教學反思,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平臺,實現了教與學的有機融合。在河西區雙優課評比中,我校教師取得了優異成績。

在近三年的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一些問題,引發思考如下。

1.“知問”是教師普遍感覺到的難題,表現在形式和時間上。為破解這一難題,通過開展“微型課堂”比賽,促進教師對知問環節進行深入研究,創新師生互動形式,讓教師快速了解學情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也總結出了幾種知問的方式,但這一環節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2.“導學”因學科、課型、班級而異,需要根據集體備課形成的統一學案進行靈活運用,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研究教學,才能使導學更有效。

篇9

    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供過于求。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用人單位缺乏接受實習生的動力,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時間沖突等原因,高等學校畢業實習日益困難。在此形勢下,課程實踐特色不明顯,實踐教學環節較少的一些文科類專業(如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面臨著更多的困境,畢業實習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現狀

    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新聞出版等部門從事寫作、文化、宣傳、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和務實作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主要進行與文字材料撰寫相關的工作,如單位文字材料書寫、辦公室文件撰寫、公司宣傳材料書寫等等。

    和國內大多數高校一樣,吉首大學文學院作為老牌院系,開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和非師范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采取集中實習的形式,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采取分散實習形式。學生進行畢業實習之前,院里制定統一的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習計劃,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于大四第一學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自主實習。學生實習結束后提交撰寫的實習日志、實習鑒定表、實習附件材料(即實習期間的成果)等。從院內近三年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情況看,與漢語言師范專業的集中畢業實習相比較,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實習存在較多問題。首先,每屆畢業生人數都是50人以上,人數較多,全部采取分散實習形式,部分學生沒有及時聯系到實習單位,部分學生因考研和考公務員而不愿進行畢業實習。第二,部分學生對于畢業實習要求、畢業實習目的認識不清,個人畢業實習計劃和安排混亂。第三,從提交的畢業實習材料看,部分學生并沒有按要求進行畢業實習,實習日志填寫敷衍了事,沒有達到畢業實習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實習的形式,管理難度大,難以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實習情況,現在還沒有可行的分散實習調控機制和評價機制,畢業實習效果難以評估。因此,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學生畢業實習難度大,畢業實習效果不理想,學生對畢業實習重要性認識不清。院內管理難以到位,對分散實習的調控和評估不足。

    二、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實習單位接受實習生的動力不足,導致實習難度加大。畢業生數量增加和就業崗位減少的矛盾,使大學生實習機會減少,實習難日益突出。用人單位人員調度充足,沒必要也無心接納實習生。實習單位擔心接納實習生會擾亂用人單位正常工作計劃,占用單位資源,造成單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導致用人單位不愿接納實習生。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盈利個體的公司、企業、單位等都追求利潤,覺得接納實習生對他們而言毫無利潤,因此,也拒絕接受實習生。所有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實習難度的增加。在這種情形之下,漢語言文學“萬金油”專業與理工科、職業指向明了的專業學生相比,落實實習單位更加困難。

    其次,學校地理位置較偏僻,當地經濟欠發達,實踐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再則因為學科特點所限,學校對漢語言文學之類的文科專業實習投入不夠,重視不夠。與實踐性課程較多,實踐操作環節較強的電子通信技術、應用化工、臨床醫學等理工科專業相比較,像漢語言文學之類的文科專業課程實踐特性不明顯,專業實踐效果不明顯,實踐環節缺乏可操作性,專業實踐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該類專業的基礎實驗室配套、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實習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專業實踐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強。

    再則,從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自身主觀原因看,該專業學生對畢業實習認識不夠,畢業實習目的不明確,平時缺乏實踐操作動手操作的鍛煉等,這些原因也直接導致了該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效果不理想。該專業學生認為,與理工科相比,他們實驗課程少,實踐環節少,文字工作實踐規范可操作性不強,畢業實習可有可無。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實習形式,學生認為處于游離狀態,實習日志、實習材料隨意杜撰,實習效果的評價難以盡如人意。大四學生即將畢業,要準備畢業論文,為畢業找工作做打算,畢業實習態度要么不認真,要么挑剔,對畢業實習敷衍了事。

    三、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改革對策

    1.提高對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踐教學重要性的重視。在院系發展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把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納入其中,為該專業實習積極創造條件。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日常辦公軟件應用、資料查找分類、公文書寫、活動組織能力的鍛煉,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培養知識過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對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習開展調研,不斷探索和改革該專業畢業實習形式和管理制度,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找工作的關系,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為避開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沖突,吉首大學文學院將從2009級開始在大三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工作,以確保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

    2.整合資源組建近便專業實習基地,靈活調整實習形式。將學校資源、院系資源與當地資源進行整合,為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組建近便實習基地,解決實習單位難以落實的問題。如吉首大學文學院已經在當地團結報社、電視臺、校報、校電視臺為新聞專業建立了專門的實習基地,既解決了很多學生畢業實習問題,又為平時的課程見習和實踐教學提供了便利。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亦可在當地政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公司建立近便實習基地,以便接納部分畢業生實習,解決實習單位難以落實的問題。在近便實習基地的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實習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時調控實習進程,監控實習效果。同時有利于加強學校與地方聯系,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爭取與政府、單位就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開展橫向和縱向合作,使得單位、學校、學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明確畢業實習的重要性。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過硬的文字功底,是學生進行畢業實習的先決條件,是學生畢業實習圓滿完成的基礎。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培養方案應該與用人單位需求接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文字功夫,為他們的畢業實習提前打好基礎,為就業增加砝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習是學生本科學習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進行角色轉換(由學生轉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鋪墊。通過實習,可以檢驗我們學習的效果,提前進行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為就業做預演。在實際生活當中,畢業實習的就業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學院應提早將畢業實習種種必要性告知學生,對需要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引導,提前做好準備。

篇10

論文摘要:基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師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顯示,當前高師院校中文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它要求我們在編訂具有時代性、前沿性同時又不乏普適性的文學理論教材以及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加強文學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時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文學理論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觀念:文學理論是一門“以美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學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學史提供的大量材料與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基礎,同時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理論指導。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法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一目標。現實中的情況如同相關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大學的文藝學研究與教學中,或者說在教科書形態的文藝學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中,文藝學的危機就表現得尤其突出。學生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的文藝學教學知識僵化、脫離實際,它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也不能解釋大學生們實際的文藝活動與審美經驗。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這樣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教文論的不講作品,講作品的沒有理論,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隔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文學實踐也因為缺乏理論的引導而顯得感性、隨意。尤其是對于高師院校而言,人們往往對于那些玄奧、費解的理論觀念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意義存在著疑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于文學理論相關課程的開設價值的懷疑。

這種狀況的存在固然與人們認識上的某些誤區相關,但它也與我們在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圍繞著“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所展開的一項調查中,筆者曾向近十年來由各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分配到中學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畢業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回到高校中文系學習,你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在問卷中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提高自己分析、闡釋相關文學作品的能力”。然而,當在同一份問卷中問及他們:“你覺得大學中文系應當減少課時的專業課程是什么”時,許多畢業生選擇了文學理論方面的課程。在這里,提高理論素養的要求與削減理論課程課時的希望之間的矛盾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一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 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學理論諸多課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作用,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因而,對高師院校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學科反思,對其所涉及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清理,從而對文學理論課程在高師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進行評價,這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在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首先是由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吸收人類傳統中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范、優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范文,中學語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因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fal。從這一要求出發,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課程標準”還向中學生推薦了大量的課外經典讀物,其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子夜》、《邊城》、《巴黎圣母院》、《復活》、《老人與海》、《變形記》、《西廂記》及普希金、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文學教育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文學教育既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指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也就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職責。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對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觀的層面上,他應當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能夠站在理性的高度對一定時期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作出理性的把握,這樣,較強的文學理論素養就成為我們對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大學教育,它不要求向學生講授系統的文學理論,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欣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并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等文藝理論名著。另外,“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里所要求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對一定文化現象進行闡釋的能力,實際__卜都是指向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的。中學語文教師承擔著指導學生展開文學欣賞,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分析和闡釋一定文化現象的能力的使命,這就對高等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固然與他們對文學史的學習、作品的閱讀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對文學理論的全面、系統的自覺把握,是離不開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開設的。

就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開設的目標而言,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素質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首先,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的一般知識,為他們能正確認識、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畢業生,應當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學素養,他們對于文學的認識不應當停留于感性的層面上,而應當對文學的性質、特點,文學作品的構成、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欣賞的一般規律有較為深人、全面的認識。只有如此,他們才可能科學地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作家、作品及各種文學現象,才有可能深人淺出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當前中學語文教材選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在對這些古典詩詞的欣賞中,就離不開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認識,特別是文學理論中關于“意境”的理論是我們解讀這些作品的的關鍵。然而,我在圍繞著本課題的相關調查中曾向畢業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對‘意境’、‘典型’、‘靈感’、這些術語的熟悉程度如何”?約有60%的畢業生選擇了“知道,但不太清楚其·確切內涵”。這一回答是很不能讓人滿意的,這些概念都屬于文學理論中的基本范疇,缺乏對其內涵的充分認識顯然是不利于他們對學生閱讀的指導的。

同時,在調查中我還發現,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字、詞的解釋和翻譯方面,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進人到對這些作品的藝術境界的感受、體驗之中,這與他們的文學理論基礎方面的不足有著直接的聯系。實際上,中學語文教學所涉及的文學作品是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的,比如:李商隱的《錦瑟》詩是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篇目之一,對于這首非常晦澀、含蓄、“幾同無字天書”詩歌,中學語文教師如果不了解中國古典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是很難說得上為學生的欣賞活動提供指導的。對于教師文學理論素養的要求是貫穿于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的,它涉及到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的構成、文學的創作、鑒賞、發展等方方面面。再如,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作品,其內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類型。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閱讀呢?這就離不開對各種文學樣式、創作思潮的理論把握。對于諸如((祝福》、《我的叔叔于勒》這些作品的分析,也離不開文學理論中關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相關理論,而對于《變形記》、《等待戈多》等作品,就離不開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把握。

其次,文學理論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文學理論作為對創作實踐的理論概括,其根本意義在于為人們提供一種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評價具體的文學現象的能力。文學理論作為中文系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性學科,不是僅僅介紹各種文學理論知識和各家各派的觀點就行了,關鍵的是它必須闡明文學理論本身的”學理”,著重培養學生分析、闡發作家、作品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對文學的認識不至于停留于感性、直觀的層面上。它當然要介紹各種各樣的文學理論觀點,但不能滿足于單純的知識介紹,更主要的是要為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提供一種認知方式。向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轉化,這是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理想要求,我們很難想象一名基礎理論匾乏,缺乏較強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畢業生能夠成長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因此,在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對各種理論問題的內在意義、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的把握,最終都指向為學生提供一種理論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對具體的文學現象從理論的高度上展開思考,通過不斷加強這種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再次,文學理論應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思潮的能力,培養他們能夠面對現實進行思考的能力。”文學是人學”,文學是對人類生活狀況的整體反映,文學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它總是與人類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哲學等文化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學理論固然是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但這種研究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本身,它通過文學涉及人類廣泛的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當前文藝學領域正在發生的“文化論”轉向就體現了這一內在要求,它強調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價值閱讀”,發現文學所承載著的文化意義。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文學理論教學不僅要傳授關于文學的一般知識,更要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教會學生如何面向現實進行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分析、評價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藝作品中所蘊含著的文化意義。特別是近十年以來,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典意義上的文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文化工業”的興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文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文學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復雜地結合在一起,文學理論要取得鮮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忽視這一趨勢的存在,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不僅應當具有闡釋文學經典的能力,還應當具有引導中學生面對現實社會中豐富、復雜的文學現象、文化現象進行思考的能力。

就高等師范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與研究的現狀而言,有兩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一方面,就是文學理論本身的實踐性問題。在高等師范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當代中國文藝學學科體系主要是以文學概論為基礎,以美學、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以及馬列文論為輔的課程體系。從知識結構方面來說,這一體系是無可非議的,它很好地涵蓋了古今中外關于文學的一般觀念,能夠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文學的一般規律的認識。但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看,這一體系在強調了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的同時,卻對文學理論本身所固有的實踐性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一種現象:基礎理論與文學實踐相脫節,文學理論課程與文學史、作品選課程各講各的,文學史、作品選讀的課程往往對文學理論問題缺乏充分的注意,而文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往往與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的研究相脫節,這種趨勢在近年來尤其嚴重。理論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指導,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句空話。特別是近二十余年來,當代中國社會的審美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的大學文學理論課程往往無視這一變化:“文藝學研究的范圍局限于經典的作家作品(甚至連在西方已經經典化了的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很難作為”例子”進人文藝學教材),并且堅持把那些從經典作品中總結出來的”文學特征”當作文學的永恒不變的本質與標準,建立了相當僵化機械的評估一篩選一排除機制。這就日益喪失了與現實生活中的文化一藝術活動進行積極對話的能力”(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知識僵化,脫離實際,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復雜的文學問題。這成了人們對于文藝學學科的一個普遍看法。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如何面對人類豐富的文藝理論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較全面地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闡釋的文學理論體系。中國現代文藝理論體系處于西方文化的絕對影響下,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西方文藝觀念的大量引人,新方法、新觀念、新理論不斷涌現,理論上的多元化成了文論界的一道基本景觀,這些理論往往自成體系,在不同層面上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其加以整合,這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這一間題突出地表現在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方面,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的難度是困擾著文藝學界的一個基本問題。應該說,二十余年來,國內文藝學研究有了巨大的進展,但文藝學研究成果向教學領域、教材編寫領域轉化的效果卻還很不盡人意,其中困擾著大家的一個基本矛盾就是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對這兩者關系的處理,也就是教材的編寫者的學術個性和教材涵蓋當代學術進展的客觀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

從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在蘇聯文論模式的影響下,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學理論體系主要建立在現實主義反映論的文學觀的基礎之上。作為在八十年代以前有著廣泛影響的大學文學理論教材,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雖然承認”萬古不變的文學原理是不存在的”,對于文學理論的研究應該”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川,但在具體的理論闡述中,教材卻以反映論的理論模式代替了對古今中外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的認識,觀念嚴重滯后,知識老化、僵化。當前文學理論界對這一模式的不足是有著足夠的認識的,也在突破這一模式方面做出過許多努力,近幾年所出的幾樣教材的確有不少新意。但是,這些教材在注意到理論上的前沿性的同時,卻又r帶來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對各種理論觀念的整合差強人意,特別是在本科文學概論教材的編寫中,對于大學本科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文學素養考慮不足,教材涉及的理論問題往往過于寬泛、面面俱到,什么都談,但什么都談不透,整部教材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教師也很難取舍。

針對上述各種情況,對于當前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有幾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思考并作出相應的改革。這主要涉及到優秀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加強,特別是應注意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性與時代性,加強文學理論、文學史與作品選之間的聯系,開設富于實踐性的文學批評與鑒賞課程,同時,作為對轉型期時代文化狀況的回應,把文化研究納人到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系統之中。

教材的編寫是文學理論課程建設的難點之一。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及“全球化”的趨勢使我們從以往那種單一、封閉的環境之中走了出;來,地球上每一種創作思潮、理論觀念都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多元化已經成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共同認識。表現在文學理論界,理論上的創新、學術觀念方面的多元共存,不同的理論觀念、審美取向各領數百天。在今天,如何把各種各樣的文學觀念整合到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之中,使我們的理論體系有足夠的覆蓋力,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又不.至于使文學理論成為各種理論觀念的拼湊,而能構成一個自足的體系,這無疑是高校文學理論教學中所巫待解決的問題。如同童慶炳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過去文學理論只關注現實主義,不關注現代主義。實際上現代、后現代都要關注,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這樣才完整”。然而,困難在于: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的建設正處于一種尷尬的“失語”狀態之中,雖然理論界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氣象,但面對豐富的文論資源,不同學者囿于教育背景方面的不同,學術興趣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選擇哪些觀點、學說來加以介紹,如何依據教學的需要,把這些觀念整合到教材自足的系統中去,這本身就成了很大的一個問題。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即既要使教材能夠體現出學科研究的前沿性,又不至于使教材內容的普適性為編者本人的學術個性所掩蓋。大學教材與學術專著有著很大的區別,優秀的學術專著往往帶有著者鮮明的學術個性。而對于文學理論教材而言,它不應該只是講述著者的一家之言,它應當客觀地介紹人們對于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作品的構成以及文學創作、鑒賞及文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認識。文學理論教材的個人風格,不應沖淡其理論的全面性、普適性,而應當綜合本學科國內外主要的成果,特別是對于作為基礎課程的“文學概論”課,它應具備較強的知識性,應當在綜合整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文論體系,而不宜過多的強調編寫者個人的學術興趣。其中應特別注意文學理論研究成果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如果我們缺乏對當代學者科研成果的吸納,教材便往往缺乏時代感,與時代相脫節,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對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繼承,如果僅僅因為“創新”的原因而排斥前人的優秀成果,就會使文學理論失去豐富的學科資源而顯得漂浮、淺薄。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者應當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海納百川的學術胸襟,把歷史上不同學者關于某一文學理論問題的優秀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而應避免把教材作為宣講個人學術觀念的地方。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間題是教材所涉及的理論的深淺程度問題。20世紀世界文學理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此我國的文學理論研究界也給予了充分的注意,這對于全面地反映當代文學理論的發展狀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對于《文學概論》這樣的課程,在注意到人們關于文學的觀念的多元化的同時,是否也應當考慮到其作為基礎課程的性質,內容不應過于繁雜,以至于追求面面俱到,造成術語名詞滿天飛的局面?!拔膶W概論作為講授文學理論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識的課程,是文學理論的初步。文學理論中所包含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它都概括地講到,但它只講最基礎的東西,不涉及其中比較專門的復雜問題。它是概論,不是專論”。一方面,文學概論是為大學低年級學生所開設的一門課程,這一階段的學生文學方面的素養還相對不足,如果這一門課過于艱深,亦或面面俱到,必然影響到他們學習理論的效果,甚至影響到他們學習文學理論的熱情。另一方面,師范院校的文學理論課不是培養專業的文學理論研究工作者,其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注意到引導學生了解文學觀念的豐富性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以致用問題呢?因此,對教材所涉及的理論問題的深度與廣度的慎重考慮是我們在教材編寫中所必須注意到的。

就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而言,傳統上分層開設課程的做法是值得繼承的,在大學低年級以開設文學概論課為基礎,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理論素養。在大學三年級以后逐漸開設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文學理論的分支課程,分別在相應的領域作進一步的深人學習。在此之后,可結合師資狀況開設中國古典美學、文心雕龍研究、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等專業性較強的專題課程,對這類課程必須突出其選修性質,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

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是對每一階段的具體某一門課程開設的價值、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當有一個較為明晰的認識。從提高學生文學理論素養的需要出發,我們可以把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課程分為三類: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拔膶W概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向學生介紹歷史上人們對于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作品的構成以及文學創作、鑒賞及文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認識。它是文學理論的初步,基礎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開設一般放在第二、三學期比較恰當。

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是在學生學習了“文學概論”課,對文學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經過對文學史的學習、閱讀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中國、西方文學理論發展的一般狀況。它是在“文學概論”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人,如果說“文學概論”課是側重于對歷史上人們關于文學的本質、規律的綜合性的介紹的話,那么“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課程則是深人到中、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歷程中,具體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家關于文學的認識發展過程。這類課程可列為專業必選課,放在三年級開設較為恰當。對于馬列文論、美學原理這些以往在文學理論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課程,就其性質而言,它們在內容、課程性質方面與文學概論課多有重復之處,將其作為必修課并無多大的意義,可將它們歸人選修課的范圍。專業選修課的開設對于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但在這一類課程的開設中應當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必須突出其選修的性質,以適應不同學生興趣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一類課程為提高課,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它的開設應當根據各個學校的師資條件而定,在此類課程的開設上,應特別強調教師的學術特長,以保證其學術性,達到引導學生在相關問題的研究中提高理論素養的目的。

在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對傳統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們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應加強文學理論課程的實踐性,改變文學理論與文學史、作品選讀之間相互脫離的現狀。文學理論來自于對文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源于實踐而又面向實踐,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超越具體的實踐而存在。文學理論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最終目的,它應當為學生提供理論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眼光,提高其闡釋、分析具體文學現象的能力,這些能力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就可以實現的,而只能在學生的具體實踐中才能完成。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學理論的教學往往成為抽象的理論灌輸而與鮮活的文學實踐相脫離,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脫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這正是導致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缺乏闡釋具體作品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卻認為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缺乏實際意義而應當削減課時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加強文學理論課程與文學史、作品選讀之間的聯系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以往很多學校雖然也開設有文學批評課程,但也是偏重于批評理論的講授,對于文學批評與鑒賞的實踐性質缺乏充分的注意。與此不同的是,一些高校能夠針對這種狀況,開設文學文本解讀、文學批評實踐等課程,在對具體文本的解讀中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這是很值得借鑒的。

其次,注意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時代性,加強文化研究類課程的建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領域的激烈變革,我國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電視、網絡的普及改變了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也造成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同時,文藝活動前所未有的市場化,這一切“改變了有關‘文學’、‘藝術’、‘審美’的經典定義”。在某種意義上,文學這一傳統范疇與各種復雜的文化現象交織在一起,使中國當代的文化現象呈現出較強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如何適應這一環境的變化而進行文藝學課程的改革呢?這里值得提及的是近年來為眾多學者所倡導的文藝學的“文化論”轉向,文化研究是劇烈的社會轉型期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面對急劇變化的現實,打破原有學科界限,進行跨學科綜合交叉,從而形成新的學術應對面的結果。當前大眾文化的興起,影視文化的普及,圖像、網絡文化代替了以往以印刷、出版為基礎的文化傳播方式,這些變化使我們已經很難固守傳統上以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門類為中心的文學觀念,適應時展的需要,文藝學學科幾年前已經:出現了“文化論”轉向。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學語文教師,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引導中學生“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給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培養目標上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所培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應當具備剖析各種當代文化現象的能力,作為對時代所提出的這一問題的回應,在文學理論課程建設中,我們是否應當開設文化研究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