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8 04:5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藝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藝課程總結

篇1

【摘 要】雕塑專業的陶藝課程經過幾年的調整,課程體系設置較為合理,已開設陶藝通識、陶藝基礎、陶瓷裝飾、現代陶藝、生活陶藝等課程。課程體系在強調造型原理和制作技巧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及藝術理念。為了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設置了產、學、研相結合“第二課堂”。在不同知識的合作中引導雕塑專業的學生更好地運用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出更加全面的陶藝方向人才。 【關鍵詞】陶藝實踐課程;合理;創新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15-02雕塑專業的陶藝課程經過幾年的調整,現在在大二開設理論課程陶藝通識,大三開設實踐課程陶藝基礎、陶瓷裝飾、現代陶藝,大四開設總結性課程生活陶藝。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陶藝的基本概念,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陶藝成型方式,裝飾方法、燒成的技巧。在陶藝教學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陶藝教學的一個重點,實踐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實踐中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嘗試著解決問題,并進而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陶藝教育的實踐,正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點。陶藝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老師的職責主要是傳授給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創作的經驗及技巧,為學生提供指導,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創作,并在實踐中檢測自己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與程度,從而加以針對性的學習與提高。學生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對陶藝有更深刻的體驗和了解,通過創作陶藝作品,對學生設計思維,基本操作技能的綜合訓練,強調開闊的設計思路、反復訓練、學會技能、形成技巧,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一、實踐課程需要藝術理念針對陶藝的特殊性,雕塑專業開設了陶藝通識課程,此課程為理論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傳統陶藝、近當代陶藝與陶藝技法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陶瓷概述、百花齊放的中國傳統陶藝、博采眾長的西方傳統陶藝等;第二部分包括現代陶藝分類及風格流派、中國近當代陶藝;第三部分包括陶藝的成型技法、裝飾技法、燒成技法。此課程使學生了解陶瓷藝術在中國美術歷史上的發展,以及各個時期陶瓷藝術在世界發展的狀態,了解不同藝術形態的變化,制作手法的進步以及裝飾手法的發展。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對日后的陶藝創作有一個鋪墊,結合傳統的藝術理論從而更好地理順自己的創作思路。所有的實踐課程都離不開理論方面的學習,而理論的學習必須規范化,整體化,即可指導實踐又可與現代的藝術思潮發展水平接軌,同時彌補作者的創作修養的不足。因此,實踐課程需要滲透理論學習,需要有生命力的藝術理念的介入。二、實踐課程的合理設置好的實驗課程需要有合理的課程設置,我學院雕塑專業的陶藝課程內容涵蓋了理論與實踐,從設計到成型制作,到裝飾再到燒成全方位的學習,通過系統的學習,使得學生們能綜合運用陶藝的基本成型技法(諸如泥板成型,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條盤筑等)進行作品的創作,完成好基本坯體后再運用刻、劃、畫等各種坯體裝飾手法以及運用釉色進行裝飾,最后裝窯進行燒制。陶藝方向課程的學習從大二開設理論課程陶藝通識為起始,而實踐類課程為大三開設的陶藝基礎、陶瓷裝飾、現代陶藝,生活陶藝為大四開設總結性課程,為畢業設計做準備。各門實踐課程層層遞進,并各有側重點。(一)陶藝基礎陶藝基礎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陶藝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基本的陶藝成型方式,如泥板成型、泥條盤筑、拉坯成型等幾種基本成型技法,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熟悉泥性,并解決立體的造型能力。(二)陶瓷裝飾陶瓷裝飾是陶藝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裝飾課程現有設置主要包括彩繪裝飾、雕塑性裝飾、原料的裝飾與火的裝飾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釉上彩繪、釉下彩繪等;第二部分包括刻劃、鏤雕、堆雕、壓印和粘貼;第三部分包括絞胎、色釉、泥漿;第四部分包括素燒、樂燒、鹽燒及柴燒。通過對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實踐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每一種裝飾方法的魅力,進而使學生學會自由運用并形成綜合裝飾的能力。(三)現代陶藝現代陶藝課程在學生掌握陶藝的基本成型技法之后,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各種成型技法以及裝飾方法,并且加以創作。創作是最能體現學生素質的關鍵,并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專業只有在設置好課程,預想所能達到的效果,有步驟地實踐,才能摸索出科學的教學規律,逐步提高教學的內在質量。三、設置產、學、研相結合的“第二課堂”在現代創新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合理利用多媒體和實踐教學手段,為學生學習現代陶藝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創作和生產工藝為主線,設置了產、學、研相的結合“第二課堂”。安排開放性的課程內容和開放性的實踐過程,使學生以工學結合的方式主動地建構自己的審美情感、審美認知和創作與生產技能。(一)校外實踐基地窯爐燒制等一直是陶藝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為考慮到安全和場地等因素,我專業于校外設立“東崖柴窯”。校外實踐基地的設立主要是方便學生對于陶瓷燒制部分的學習,實踐基地現有大小兩個柴窯以及一個中型電窯,陶藝作品完成后,學生可以參與其中進行燒制的學習和實踐,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趣味性。實踐基地的設置同時方便了學生與陶瓷手工藝人的交流,我們經常會邀請當地的土陶藝人進行技藝傳授,比如拉坯制作大缸花盆等等。同時也常邀請各地的陶藝愛好者來基地進行交流講學,使得學生能集各家所長,更好地將學校與社會進行有效的鏈接,提高實踐動手能力。(二)“第三學期”的設置學校把每年暑期定為“第三學期”,設立了1―3年級學生每年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實習,以及大四學生的畢業實習。大三的“第三學期”為現代陶藝方向對的實習,通過暑期實習,利用暑期時間,由老師帶領學生進入江西景德鎮,深入產區進行教學實踐,堅持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與生產技術結合起來,把學生放到社會生產、技術應用中去培養,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培養出了解社會,了解技術應用狀況,能夠服務社會經濟第一線所需要的人才,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對于陶藝課程的積極性。四、總結在實踐課程的學習中要注重全面發展,綜合學習。陶藝本就是一個綜合的,知識交叉的學科,在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上需要集聚藝術理論、材料、設計、雕塑等領域人才的智慧,以及綜合的實力來完成陶藝創作。在實踐課程中就更力體會到陶藝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學生在實踐課程學習中培養的是綜合創作能力,這就需要將不同課程的知識融合到行起,通過老師的指導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理念,新的創造,最終通過實踐活動以淘藝作品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綜合學習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實踐學習,在不同知識的合作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專業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出務實、全面的陶藝人才。參考文獻:[1]竹內雄敏.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91.[2]曾成平.教育實踐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210.[3]楊永善.國陶瓷藝術教育回顧[J].裝飾,2000,(3):125.

篇2

深入陶藝雙語教學改革

隨著陶藝雙語教學的系統化,目前其在實踐中逐步暴露出一些教學上的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如何引導學生利用英語的思維和英文的直譯來解決創作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怎樣提高學生在陶藝制作、交流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因為每種語言都有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方面知識的獨特優勢,教師不應只讓學生記一些專業單詞,或簡單地照本宣讀。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在改進雙語教學的組織形式方面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提升陶藝雙語教學的效果。

1.加強學生對于“Research”的重視

在國外院校中,“Research”是指學生對于所學課題的調查、研究以及自我的分析。通常在國外教育體系里,學生的學業成績中“Research”這一項所占的比重相當大。在陶藝雙語教學中,要求學生提前對于課程主題作英語方面的調研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預習、更有廣度地分析理解,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意。

如,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常會在開課之前發下所授課程的中英文講義,使學生明白課程涉及的內容,并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4開速寫本作為資料收集冊,把收集到的關于本課題的中、英文資料(包括圖片和文字信息)都收藏在本子里,并使用英文概括、總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通過在課程中加強對調查研究的重視,可以使學生更主動地了解國內外陶藝發展的最新動態,豐富創作靈感,使其創作思路更加多樣化,解決了教學中學生藝術創作放不開手腳、藝術風格過于雷同的弊端。從英語學習的角度來看,這種強調自主學習的做法激發了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切切實實地鍛煉了學生英文讀寫的能力,幫助學生從始至終自覺地融入英語學習環境。

2.主動創造課內課外語言環境

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學習外語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課內的語言氛圍培養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例如課堂上以問和答的方法,加強理解的完整性。對于強調“以技入道”的陶藝教育形式來說,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在示范或幫學生修改作業的過程中,使用英語反復強調關鍵詞句。比如,教師在示范拉坯的時候配合動作反復強調陶藝拉坯方面的英語專業名詞和動作要領。學生通過這樣言傳身教的學習形式,能在學到陶藝技能的同時提升英語聽說能力。課外語言環境的創造就必須根據各自院校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實行。

以筆者所在的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陶藝專業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和教師搭建的實踐平臺,鼓勵和組織學生在課外積極參加學習交流活動,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際研討會、展覽會以及教師的橫向課題項目。通過定期邀請常駐景德鎮當地的國內外藝術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達到創作和語言教學同步實現的目的,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藝技法的理解與應用,讓其有針對性地解決課程中的難點,強化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如,由受邀陶藝家或藝人現場演示“羊頭”“”等多種不同手型的揉泥技法和粉彩“洗染”技法,教師用英語同步講解。這些課外雙語教學的組織形式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只要學生愿意開口用英語交流,就能在應用中提高聽說能力。

在課程的考評中強調“Presentation”的能力

“Presentation”即專業陳述。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陳述是介紹、認知、評價自己作品創作各個階段的創意、觀念、技能等,并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不同于一般的課堂發言,它要求陳述者運用專業的知識和雙語陳述對工藝技術的實踐和理解,需要陳述者不僅對所學的專業英文的語言表達流利、準確,也需要研究作品的創作理念,對創作的作品有自我認知。

在陶藝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全部使用英語或中文結合英語作一次關于自己作品的專業陳述,不僅能提升專業學術研究分析能力,更能在英語的語言組織和使用英語進行專業答辯等方面獲得鍛煉和提高。這種對語言靈活運用的形式達到創作和語言教學的同步實現,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藝技法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篇3

【關鍵詞】裝飾藝術設計;陶藝課程;項目化教學

中國陶藝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現代陶藝教育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與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結合高職高專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培養高技能專門人才,高職院校非專業陶藝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陶藝課程是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在裝飾藝術設計的人才培養與教育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陶藝不僅僅是傳統的“道器并存”以實用形式存在的精神產物,同時也更多融入到環境藝術之中,成為環境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成為了專業必修課。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傳統的教學內容相對保守,教學理念相對陳舊。筆者經過多年的陶藝教學,不斷實踐與研究,進行陶藝課程的改革,以裝飾藝術設計為載體,以陶藝創作為手段,在提高學生藝術文化素養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對整體裝飾空間的氛圍營造以及風格把控能力。

一、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的設置背景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審美也在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對空間環境的要求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僅要滿足其功能性,同時還要具備精神意味的滿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間,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間之外的其他空間環境,如購物空間環境、休閑空間環境、娛樂休閑環境等,人們對這些空間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就擔負著去創造美好空間環境的重任。

(一)教學對象。

陶藝課程是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教學對象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均具備一定的美術功底,對于繪畫,電腦設計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原因,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立體造型能力以及空間想象力較弱,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二)教學師資與設備。

相對于專業藝術院校陶藝專業,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陶藝教師隊伍相對薄弱,很多陶藝教師甚至都是由雕塑專業的教師擔任,或者是其他藝術專業的教師來兼職,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由于陶藝教學設備具有相對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一般非專業藝術院校在教學設備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應教學成果的一些簡單設備,例如一些拉坯機,手動轉盤,電窯等。像球磨機、練泥機、泥片機、吹釉機等都還達不到專業院校的水平。基于這種情況,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開設陶藝課程無論從教學受眾群體還是教學主體上,與專業藝術院校陶藝專業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高職院校裝飾藝術專業陶藝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陶藝專業的以培養陶藝設計人才為目的,而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藝術素養與審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并且能夠設計與制作出符合環境空間風格的陶藝作品,以陶瓷為材料最終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空間裝飾效果為最根本目的。

二、當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育“單向化”顯著,學生創新能力缺失。

高職院校的教育,不僅是要教授學生學習一定的技能,同時也應該注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然而多數學生仍然保留著初高中時期的教師單一的傳授式的學習方法,學習被動,對學習缺乏主動性以及缺乏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設計本身就是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的活動,學習的主動性、研究性、創造性是決定設計成敗的關鍵。這種“單向化”教育直接導致學生創造力的缺失。大多數學生在陶藝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缺乏創新能力,對古今中外優秀的陶藝作品賞析,不但不能用來借鑒與激發創作靈感,反倒是成了學生們直接拿來進行抄襲的樣本。這種抄襲性、模仿性設計是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體系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教學模式。

相對于專業藝術院校陶藝專業,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的設置時間較短,一般都只有60學時到80學時左右。陶瓷制作是一個復雜的工藝,一是要讓學生了解陶瓷的歷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藝,二是在對陶藝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陶藝作品的設計,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礎上進行陶藝作品的成型、燒制。陶藝作品的制作要經歷這樣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然而作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下的陶藝課程,不可能給我們足夠長的時間去完成一件陶藝作品。當前我們的陶藝課程,大多時候都是顧頭顧不了尾,時間短,任務重,制作工藝又相對復雜,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燒窯等,在安排的教學時間內都無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師和學生的業余時間去進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無形中對下面的課程造成了影響。依據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陶藝課程教學目標,制訂出一套適合本專業的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及相應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三、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傳授技能與改變思維模式并重。

教學改革的重點不僅在于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同時教學改革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與思維模式的改變,從設計模仿,改良,轉向創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創性設計理念的開發。作為高職院校,我們培養的不僅僅是如同社會上電腦速成班里的學生,只是單單掌握熟練的電腦操作技能,同時我們的任務在于傳授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讓他們具備一定的審美和藝術修養,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更具有競爭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等問題。

(二)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突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特色。

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下的陶藝課程設置,要突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要有別于陶藝專業的陶藝課程,以及其他專業范疇內的陶藝課程。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強調環境空間的設計,在這樣的前提下,陶藝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緊密圍繞環境空間而展開,以空間環境為主體,進行相應的陶藝作品。項目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課程中更加明確陶藝作品的創作目標,同時也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一個東南亞風格的休閑會所設計中,需要設計一件陶瓷香薰器皿。這時,我們所設計的陶藝作品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它一定是要與東南亞風格會所相融合的,無論是它的造型、裝飾都要與大的環境空間相統一。這樣很好地避免了學生盲目進行陶藝創作,節省了大量的前期構思的時間。同時,制作的陶藝作品還能夠很好地運用到整個項目教學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結語

陶藝課程在高職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中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重視,是因為陶藝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立體造型能力,同時讓裝飾藝術設計變得更加豐富且具有趣味性。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陶藝課程的改革,項目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可以通過陶瓷這種特殊的材料,結合自己設計的空間風格去創作相應的陳設元素與擺件,在提高了學生們藝術修養的同時,使他們的設計作品更具有原創性,進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參考文獻】

[1]陳淞賢.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J].現代陶藝,1995

篇4

陶藝項目作為校外教育活動課程菜單中的經典項目之一常見于廣大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綜合實踐基地,并且不少單位將該項目作為精品課程打造,得到了師生、家長的廣泛認可。

在多年的陶藝教學f中,我們發現,陶藝項目作為傳統工藝項目的實施要想出新意并不容易,加上該項目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美術教材中都有分年段的教學要求,校外教育機構如果沒有專業的師資和不同于普通美術教室的專業制陶場地,要想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也非易事。

而作為實踐基地,陶藝項目不可能長期分段實施,更不可能根據知識點逐層遞進。我們所能做的是項目開設的時間、人數、活動形式方面的設計。

鑒于以上的實情,我們考慮將原有陶藝項目進行改良,嘗試植入新的“團隊拓展訓練”的課程理念,挖掘項目的實施價值,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初見成效。

下面,將該項目的嘗試過程作如下小結:

第一,我們將該項目的名稱改為“合力制罐”,理由是,原來的“陶藝”僅限于陶瓷工藝,局限于工藝領域,屬于一項勞動技術。學生在初步掌握陶藝制作的技術后,拼的是工藝手法和創意。現在,我們以團隊合作理念操作該項目,講求的是團隊協作。

第二,我們將該項目的活動目標設計為:

1.了解陶土的特點,掌握和泥、揉泥及盤條法、泥板法的制作技巧。

2.通過分組協作、趣味制陶的設計組織體會通力協作創造集體智慧的樂趣。

3.培養協作精神、在集體中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我們將該項目參與對象定位在初二年級學生,根據我們基地活動場所的特點,參與人數定為60~120人,總活動時長160分鐘。

該項目所需的工具材料有:

1.陶土若干(確保每組一盆,其余備用);2.制陶工具、塑料刮板、搟泥杖、轉盤(大號,每桌兩個)。

第四,該項目的操作步驟如下:

1.分組(每桌10-12人,5-6人一組)

2.了解學生玩陶的基礎(重點了解泥條法的掌握情況);

3.簡要說明本節課的活動內;

4.體驗熱身游戲:“協力搓條”,讓學生初步感受團隊的力量以及協作的難點。

游戲步驟:

(1)以小組為單位;

(2)集體站在桌子一邊,每人伸出一只手;

(3)用等量泥土搓出粗細均勻不斷開的泥條;

(4)最長的組為勝利者。

5.明確本課的主任務:“合力制罐”

(1)以小組為單位完成;

(2)用泥條法或泥板法制作;

(3)罐體直徑必須有10cm、15cm、25cm三個尺寸;

(4)高度不低于40cm;

(5)罐壁的厚薄均勻、罐體結實穩定;

(6)罐體造型、罐壁裝飾有創意;

(7)完成時間:80分鐘。

6.學生體驗過程中,教師巡回觀察記錄,不做過多提示。讓各合作組順其自然地產生失敗、重建的過程,加深活動感受。

7.最后,根據學生的合作情況進行分享、總結、評價。

本次活動的評價標準設計為以下六點:

(1)學習態度端正,遵守活動紀律;

(2)愛護制作工具,節約材料;

(3)能積極主動為小組任務達成獻計出力,并得到小組成員的認可;

(4)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并符合基本要求;

(5)作品有創意,好評率高;

(6)做好工具收集整理工作,衛生打掃到位。

基于以上實踐,我們發現,在“協力搓條”游戲體驗階段,部分小組不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導致泥條搓不長,總是斷裂,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也會有善于協作的小組會找到多人同時搓條取得成功的竅門,即“節奏一致,用力均勻,位置恰當”。而在這一環節失敗的小組,教師應要求其認真分析,總結經驗,虛心向成功組學習,為接下來的主任務做準備。

在“合力制罐”任務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會更多。第一,罐壁太薄導致罐體坍塌;第二,罐體粗細無法控制導致高度難達標;第三,制作方法的不知如何選擇導致制作速度受限;此外,還有分工協作、時間把握等等問題的困擾。而事實上,一堂課如果能夠給學生設置諸多難題,給他們足夠思考的空間,并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選擇恰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最終獲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教訓,正是我們校外教育所需要的。

“小陶壺”演變成“大陶罐”,不僅僅是體積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體驗過程由原來的“單兵作戰”變成了“團隊協作”。從個人到集體,每個人思考的出發點發生了變化,其間會有積極動腦、出謀劃策、不遺余力者,也會出現處處依賴、無所事事、偷工減料者。整個合作過程就是一個集體運作的過程,而無論出現何種現象,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符合要求的陶罐。一個健康運轉的小組,他們必然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齊心協力的合作,這樣的小組即使因為失誤出現一些曲折,也會不折不撓、堅持到底。而相反,如果小組中總是夾雜著抱怨、放棄的聲音,且聲音越來越大,勢必影響團隊士氣,到最后出現半途而非的情況也就成為必然了。

拓展理念植入陶藝課堂的初衷是讓陶藝課堂舍棄純粹的工藝取向,滲透道德教育價值。孩子們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不單感受到制陶帶來的樂趣、收獲小組合作獲得成功的喜悅,更是見證了團隊的成長和集體的力量。

篇5

一學期的工作轉眼已接近尾聲,俗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回顧一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我們有著幾分充實,幾分感慨。本學期,我們美術教研組全體教師以課程教材改革為中心,以推廣實施工作為重心,以教育教學工作為抓手,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真正做到立足崗位,團結協作,求真求實,教書育人,順利圓滿的完成了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現總結如下:

一、以“加強美術教研組建設”為重點

教研組是開展教學工作的核心基地,因此,加強對教研組的建設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平時教研組活動必須做到“四個定”: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人。在教研組活動中,我們不斷總結,積極探索,《美術教學評價應有“美術味”》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以此確保教研組活動能扎實、有序、有效的開展。

1、備課。

1)有整體計劃,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通讀本學期的教學參考,區級各年級的教材分析,清楚知道所任學科在本學期學生必須培養的學習習慣,必須掌握的知識,必須訓練的能力。期初,第一、二周定出學期教學計劃,整體架構,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

2)規范備課,在平時的教學和教研活動中不斷進行細讀,細化各環節商討最佳教學策略,對教學課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

2、上課,切實做到充分準備,鉆研教材。

二、以教學展示為契機

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落實,本學期我們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宗旨,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在我的帶領下研究教材,老師們相互切磋,共同探討。本學期教研內開展隨堂聽課活動(第11周、15周教研組研討課2節),得到聽課領導、老師的好評。

三、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根本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線,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的根本,所以我們美術組2位老師從抓課堂教學入手,全面提高35分鐘的教學質量。

1、作業與輔導質量,課堂作業規范,教師批閱學生課堂作業并實時記載,期末綜合評定學生學業。

2、規范備課,教后感想,教后感想就集中針對上述研究課題進行總結(結合教研組專題研究)集體商討。

3、各年級教學質量落到實處。每學期學生成績考察,均做好詳細記載,及時反饋,老師們從中了解自己教學中長處與不足使自己今后的教學有目標。

四、豐富學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興趣,使學優生有更多的表現和鍛煉的機會,我們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各類市,區級美術競賽活動,繪畫、陶藝等項目,還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作輔導,在師生雙方的努力下,我們在集體與個人上都獲得許多獎項。

2017學年度擔任美術組長,認真鉆研教材,撰寫教育教學文章,每學期舉辦校繪畫競賽活動,參加區級繪畫、陶藝大賽,獲得可喜的成績。2018年4月“帕丁頓”奉賢區第四屆學生活動節繪畫比賽吳云翔、趙閱、沈紫嫣參賽。同月,奉賢區第四屆學生活動節陶藝創作評比韓廣一、吳云翔、徐傳恩、孟子軒、張立晨等五人參賽,徐傳恩入選作品。2018年7月將參加上海市中小學陶藝創作大賽評比。2018年5月舉辦青村小學第四屆藝術節少兒美術繪畫大賽,評選出各年級一二三等共54人獲獎。2018年5月舉辦青村小學第四屆藝術節“校園泥巴”學生陶藝作品展示100多件。2018年5月迎接區督導室美育教育督導檢查。2018年5月青村小學“校園泥巴”項目組獲得第四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特等獎。

篇6

(江蘇省無錫市江南中學,#214021)

摘要:初中勞動與技術項目式學習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制作、操作,獲取新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開展勞動與技術項目驅動式探究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字:勞動與技術 項目式學習 實踐探索

在勞動與技術教學中, 以項目為驅動,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研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制作出作品,經過探究操作,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勞動與技術項目式學習的優勢

項目式學習讓學生依據自己的需要、動機、興趣親身參與、體驗和研究,所涉及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方式多種多樣。

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以學科知識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讓學生參與復雜的新問題解決過程, 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

(一)重組教材

江蘇省初中勞動與技術教材有《木工》《園藝》《營養與烹飪》《蔬菜栽培》《農作物栽培》《食用菌栽培》《養殖》《金工》《布藝》《工藝制作》《電子電工》和《現代辦公技術》等。這套教材充分吸取了德國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先進經驗,我們以項目式學習來重組這些教材和課程,就能產生一個全新的課程開發模式。根據實際需要重組或選取課程,它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也體現了項目引導的課程理念,使學生更系統更全面的發展。

(二)打破各學科界線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讓學生進行創作、實踐、制作出作品的活動,強調探索式學習,這正是當前學生最需要的。

項目活動主題來源于現實生活,體現了多學科交叉的思想。學生選定項目以后,他們就是課程設計者和參與者,以小組的形式在校內外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單純地依靠某一門學科知識是無法完成活動任務的。這種項目式活動,是最高層次的項目課程,它更具挑戰性。

(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項目學習的共同體中, 師生和生生之間通過任務建立起合作關系, 為學生社會能力的發展創設了重要條件。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 最優化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意識正是在項目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交往中獲得發展并得到提高的。學生通過團隊合作過程中的相互理解支持、合作互助,平等、寬容地與他人交往,形成合作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二、勞動與技術項目式學習的方案設計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把課程重新安排,將項目式學習滲透到課堂教學、課堂設計、課內外活動及課后反思評價等環節中,建立了三年一貫制學習方案。

初一年級學習簡單的工藝制作項目,讓學生分組進行選題、收集資料、寫總結等,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合作的能力;初二年級則以較為復雜的木工、陶藝為開發項目,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意, 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及創造能力; 初三年級以電子電工為基礎,讓學生創新設計,圍繞項目主題,開發有價值的電子產品,通過團隊協作來完成項目設計及制作,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為高中通用技術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各年級部分參考項目內容如表1 所示。

三、勞動與技術項目式學習的步驟

(一)項目的選題要有可操作性

選擇項目時可根據教材做好項目的選題、設計及準備工作。選定的項目應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新穎性、創造性,能面向學生現實生活等, 學生可自主選擇可行的項目,然后分組設計。例如,教學初中勞動與技術教材《木工》時,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小項目,如制作便箋夾,在項目活動過程中學習木工的相關知識,避免了按照教材單純練習銼削的枯燥。練習了小項目,才可以讓學生制作稍顯復雜的木工項目,如實用性較強的電腦桌, 學生可以設計成不同形狀、功能齊全的小桌子。通過設計與制作這個項目,學生能掌握木工的基本技能,包括用途、方法、要領等,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創新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的目的。

(二)項目的啟動要能提出驅動問題

項目啟動形式可以多樣,如陶藝課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觀看視頻等,激起學習興趣;也可以用一個驅動問題來激發學生參與,把項目主題和學習目標整合成一個重要的、有意義的問題,好的驅動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項目的好奇心, 使項目更具挑戰性。一般課堂上都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但在項目學習中,驅動問題一般是師生共同提出,并在完成多項任務,綜合不同類型的信息資料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三)創設理想的項目學習氛圍

項目組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創設和完善理想的學習氛圍,是增強學生創作興趣的一種很好的策略。比如,在陶藝創作時,可以將陶藝教室劃分成幾個不同區域,給不同小組提供專用空間,增強學生的項目主人翁意識。此外,可以建立校內外多種聯系,帶學生向校外經驗豐富的手工藝人學習,這就超越了本班本組成員的合作關系,體現了項目學習的作用。

(四)項目的評估不能單一

課程評價是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評估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項目小組,還可以邀請合作對象、專家、社會人士、家長等對學生進行評價。

評估關注學習,建立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而評價關注教學,建立在衡量教學的基礎上。有兩種常用的評價形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課程的任何時候都能發生的持續過程, 通常被用作反饋。形成性評價可能影響著怎樣設計后續課程和設計些什么,總結性評價通常凝聚課程學習要點,常常在課程結束時使用。

基于項目的學習不僅關注活動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更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過程表現,無論成功與失敗、錯誤與經驗,都值得認真反思和總結, 因為本身評估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 也是他們發展的過程。所以,首先要重過程,輕結果,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形成性評價,同時重視個性化表現。其次,要科學綜合評估結果,即總結性評價。科學的評價能對教育產生良好的正面促進作用, 項目式學習不像傳統的課堂以考試試卷進行評價,放棄了“分數唯一”,更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真實表現和感悟,所以涉及學生態度、團隊合作都是評價內容;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辯論、演講等都是評估學生發展水平的綜合性依據。我們要采用更真實合理、更多樣性、更綜合的方法來評估。

參考文獻:

[1]謝春風,時俊卿.新課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與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老師指南———21 世紀的中學教學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篇7

關鍵詞:器皿;發展;展望

一、現代器皿陶藝興起發展的概述

(一)現代陶藝的興起

說到現代器皿陶藝的興起,不得不從現代陶藝的問題說起。現代陶藝是隨著西方現代藝術大潮的興起而產生的,其特征包括:以陶土和瓷土為材料,但絕不拘泥于傳統陶藝的古老創作規范,在造型、用釉、燒成、展示方式等方面大膽創新;不僅僅追求符合大眾審美觀念,強調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在作品上貫注自由的主體精神;徹底拋棄傳統陶瓷產品必須"實用"的觀念。總之,"現代陶藝"并非泛指現當代所有陶瓷藝術,紋飾一種在藝術追求上具有明確指向性和 相對獨立性,以陶瓷材料為媒材進行實驗性探索的藝術樣式。

現代陶藝的興起,與眾多的藝術大師的參與和推動都密不可分。這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大師們的創作,例如法國雕塑大師羅丹,印象派繪畫大師德加,雷諾阿,以及之后的馬蒂斯,畢加索和米羅等等。如圖1.1,這件畢加索的作品很好的把握了陶瓷的材料特性和工藝特點,貫注了個性的藝術理念和追求,并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對當時以及后來的器皿陶藝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圖1.1 畢加索 壺

總的來說,早期的器皿陶藝創作主要還是在吸收民間資源和借鑒國外藝術家作品,而處在思考和探索的藝術家們,不但對現代陶藝的觀念有隔膜,而且也走過一些誤區,并且由于陶瓷材料的特殊工藝難度使先鋒藝術家們不敢問津,導致中國現代陶藝有了長達10年的斷層。但這并不能阻擋中國陶藝家們前進的腳步,"脫離實用"的思想已漸入人心,使得一些優秀的青年陶藝家們像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二)現代器皿陶藝的發展

在世界的許多發達國家和地方,現代陶藝已經超越普通工藝品的層次,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創作,并越來越被人關注和喜愛,這是陶瓷工藝美術的發展和豐富。但在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陶藝固有的審美意識、觀賞模式、實用加玩賞的功能早已根深蒂固,如何延伸與發展現代器皿陶藝,成為了海內外有志之士共同關注的問題。

而要想發展現代器皿陶藝,首先得弄清現代器皿陶藝與傳統器皿陶藝到底有何區別。從形態的角度上看,傳統的器皿形態簡單實用,趨于平面化,視覺效果單一,而現代的器皿形態在傳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造型更加復雜,趨于立體化,不僅視覺效果大大增強,同時也增加了器皿更多的實用性。

從燒成的角度上看,因為科技的限制,傳統的器皿燒成較為單一,無非就是青瓷、青花、白瓷、粉彩,變化豐富的釉色少之又少,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的器皿燒成方式多樣化,不僅局限傳統的燒成方式,更是引進國外先進的燒成技術,在釉色上也達到了驚人的變化,顏色之豐富,變化之莫測,真是讓人難以言喻。

從裝飾的角度上看,受古代傳統文化及皇權的影響,傳統的裝飾風格及樣式多以吉祥寓意為主,或是其他的寓意,而受現代設計的影響,現代的裝飾風格品類繁多,樣式多以幾何紋樣為主,與傳統相比,更加注重視覺的效果。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學校、學院的力量,他們在教學、科研、創新的過程中對現代器皿陶藝有著不小的貢獻。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如圖1.2,他們在該次的器皿創作課程中,先讓學生臨摹古代傳統器皿,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發展創新,使學生的作品不僅具有傳統的內容又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為器皿陶藝的創新注入新的營養。

圖1.2 王乾 花器

二、現代器皿陶藝的展望

(一)現代生活方式中的新實用性和新裝飾性的結合

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陶瓷作品的技術與藝術要求已經是越來越高,陶瓷作品的實用性與裝飾性的矛盾也越來越顯出得突出。同時,藝術的實用性目的也要求陶瓷藝術家不斷思考探求新的藝術表現方式,陶瓷品的實用性與陶瓷藝術作品的被消費性在形式上、在最終目的上是統一的(如圖2.1)。為此,如何構建陶瓷器皿的實用性與藝術裝飾性的結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1) 研究關照現當代社會發展態勢,了解社會民生、民趣,把握時代脈搏;

(2) 吸收借鑒傳統藝術技法,發揚傳承華夏優秀文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3) 藝術創作與生活緊密結合,陶瓷為百姓生活服務,應當以百姓生活與審美觀為出發點,張揚東方藝術風格,減少盲目效仿西方抽象現代藝術;

(4) 陶瓷藝術家應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加入百姓生活行列,以感人的情感、創造性的形象造型裝飾陶瓷器皿,杜絕抄襲模仿之為;

(5) 結合陶瓷的實用功能將實用性消化、隱身在陶瓷作品的裝飾形式上,使得陶瓷產品更為妙趣橫生;

(6) 將生活器皿融入現代陶瓷藝術創作,使得藝術作品更為貼切生活,欣賞者更易理解藝術、理解藝術品;

(7) 淡化生存實用觀,將美學觀的理解納入陶瓷實用范疇,進一步提升陶瓷作品的品位,提升陶瓷藝術家的審美水準。只有審美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之必需,藝術的追求也就水到渠成。

在近幾次的全國陶瓷雙年展上,我們不難發現現代器皿陶藝給我們帶來的可喜變化,出現了自由表現風格、新古典風格和新設計風格等新興的風格。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吳光榮老師的"捏壺"系列作品,這件作品不僅能夠使用,而且頗具獨特的裝飾性,令人耳目一新。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許群老師的作品,該作品不僅具有古典的風韻,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在傳統之上的新的變化。以上這些作品都充分的使器皿的實用性和裝飾性得到了有效結合,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使現代器皿陶藝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圖2.1 王乾 彩繪陶碗

總而言之,陶瓷藝術是一門頗具特色魅力的美術學科,其創作只有勇于探索新的規律、新的模式,藝術家思考、分析現象,善于總結歷史、現實規律,不斷推陳出新,陶瓷藝術作品將會更好的把實用與裝飾融合,社會才會出現更多的新品、精品。

(二) 茶文化對現代器皿陶藝的影響

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飲茶可以使人獲得片刻安詳、和平、輕松、愉悅的享受。而隨著人們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精神需求也隨之出現,城市里相應地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茶樓,成為人們消遣、休閑、聚會的好去處,使茶文化空前興旺。茶文化的興盛,帶動了陶瓷茶具設計審美領域的革新。現代陶藝主張個性張揚與觀念的表達,藝術效果也力求新穎獨特。這種制作思想給陶瓷茶具的制作開辟了更大的空間。陶瓷茶具的設計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新的元素,文人茶具的出現也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色。文人們將飲茶活動與陶瓷茶具設計結合起來,融入自己的生活,反映了在浮躁、功利的現實世界文人回歸自然的愿望。如圖2.2,這件作品就清晰的反映了這種文人境界,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總之,在審美多元化的今天,茶具也順應其時代的需求從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圖2.2 劉浪清 漣漪系列

縱觀中國歷代陶瓷茶具的發展,我們可以了解各時代的文化背景,古往今來,人們對陶瓷茶具的選擇和使用,不僅與時代的飲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飲茶習俗有密切的關系,陶瓷茶具的發展,也反映了人們對茶學、茶性、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飲茶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由此可 見,中國歷代飲茶習俗的演變促進了陶瓷茶具的不斷發展。茶文化發展過程就是陶瓷茶具日臻完善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

(三)個人創作體會

通過我對器皿的創作研究,我也漸漸有了一些個人的創作體會。我認為,器皿的創作,不僅要在傳統器皿的基礎上加以創造,而且還要適應快速發展的多元化社會,滿足人們更高的精神需求,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場消費,還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上,為器皿的發展做出創造性的改變。如圖2.3,這是我的一件畢業創作作品《缶盤》,它不僅在古代器皿"缶"的基礎上加以改變,又結合了盤的功能性,使該作品的實用性大大提高,能盛食,能飲茶,并且它的造型厚重,簡約樸素,亦可當做家居陳設,符合當代人的

審美要求。所以這件作品不僅使文化得到了延續,又使文化得到了進步和發展,而這就是我對現代器皿陶藝的思考。

圖2.3 王乾 缶盤 2013年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

[2]李正安.陶瓷設計[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3]程金誠.中國陶瓷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杭間.中國"當代陶藝"[J].文藝研究,2003,(1).

篇8

關鍵詞:裝飾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7-0184-01

一、裝飾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裝飾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發展現狀

本校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設置美術學專業(裝飾藝術方向)近5年,學院重視該專業方向發展。裝飾藝術方向硬件設施配套逐步在完善中,先后建立了陶藝、雕塑、漆畫、壁畫、圖形等實訓室,另有壁畫實訓室在申報中。裝飾藝術方向的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主專業課程教師均為專業美術院校畢業,任教后學院派出進行各種形式的專業能力培訓。該方向學生生源穩定,固定在兩個自然班級約50-60人。在發展過程中,結合我校自身特點和學科優勢,本院對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專業培養計劃課程體系、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等不斷地進行調整,總結得出建立適合市場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類實踐教學體系發展模式。

(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由于專業培養方案過分強調“厚基礎、大平臺”,致使專業培養計劃中基礎課學時過大,專業課學時相應偏少,造成實踐環節學時缺失,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由于校內實驗設備、場地及校外實習基地不足,使得目前裝飾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條件難以滿足實驗實習的教學需求,實踐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3.沒有建立較為規范的實踐教學的終極考核辦法,對實踐教學的要求較低,考核流于形式,使教師對實踐教學動力不足。

4.個別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由于參加工作時間較短,理論知識較扎實,但實踐操作技能較差,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已成為制約實踐教學提高的瓶頸。

二、裝飾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1.重新修訂培養方案,優化實踐環節的設置。在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同時,本院對裝飾藝術類課程教學大綱進行研討和修訂,學科內組織專業必修課教師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研討。根據裝飾藝術行業發展的需要,將專業理論教學時數適當削減,把一些相關課程縮減合并為綜合性課程。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實現課程結構的合理化。例如在壁畫課程設計中可以根據當地實際位置來設計制作壁畫效果圖,并形成圖形與文字,進行講述與說明。

2.通過實踐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意識與能力。首先,加強教師的實踐意識,讓本專業的教師參與工作室的建設,系統地了解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從而指導和帶動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其次,假期時間內學院可以派出專業教師到裝飾藝術相關的工廠、企業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專業交流培訓。如有關雕塑工廠、漆藝作坊的培訓、兄弟院校組織的短期專業培訓等,提高教師的的綜合實踐能力;另外,積極組織年輕教師參與學校組織的實驗實訓教學比賽,展示并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3.積極申請學校財政支持,構建一流水平實訓室。擁有一流水平的實驗室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近幾年來,學校不斷加強裝飾藝術類課程實驗室建設,加大經費投入,現已先后建立了陶藝、雕塑、漆畫、壁畫、圖形等實訓室,另有壁畫實訓室在申報中。但現在的工作室設備還不能滿足做出高、精、尖的作品,有待加強和改善。

4.關注課程建設與發展,推出精品課程。裝飾藝術類主干課課程如漆藝、壁畫、巖彩、陶瓷、雕塑,可選擇其中某項作為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的來建設。

5.在現有的實習模式上有所變化,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在進行校外實習之前,可以先在校內進行課程的訓練,拓寬學生的思維。在改革實習模式的同時,加強了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已先后與中國銅官國際陶藝村、佛山市南海雕塑藝術工藝廠 、深圳市自在廣告策劃有限公司等單位簽定了實踐教學基地協議書,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及聯合培養基地。

6.加強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培養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項目等競賽和創新活動,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專業實踐能力。

7.加強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畢業設計是大學本科教學中最后一項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檢驗。加強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管理,對提高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和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畢業設計選題、開題報告、中期考核、畢業答辯等方面作了相應規定并嚴格實施。近年來,本院裝飾藝術方向的畢業設計環節、管理制度健全、過程管理嚴格、畢業設計題目圍繞專業實際應用,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三、結語

篇9

在美術學習中,興趣的培養與創新能力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傳統的美術教材對美術作用于歷史、文化地位、藝術發展史講述得很全面,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熱愛文化藝術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又恰恰是美術學習中最最重要的一點。

新課改的美術課程是模塊教學,在幾大模塊的分段學習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激勵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喜歡并感興趣的學科。建立“小組式合作教學”就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合作――必然的方式

“合作式學習”分為兩方面:一種是“師生合作”,教師積極地創設學習環境,與學生交流合作,互通有無,互相學習。由“講授者”變為“合作者”,這樣學生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體驗,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探究和興趣,把學習變為一種體驗研究的過程。把“講授者”變為“合作者”共同探索、體驗,達到美的教育要求。

另一種是“生生合作”,即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式學習,組成小組式興趣小組學習。所謂“獨學而無有,則孤陋而寡聞”。在學習中,學生之間互相研究、互相啟發、彼此交流能夠提高學習質量,達到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繪畫教學中,把五十人的班級分為五組,每組十人,設定每隔一段時間,停下來,互相看看彼此的作品,彼此找出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總結出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再由指導教師和學生合作討論解決辦法。這樣,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更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體驗――學習的過程

體驗性是新課改學習方式的一個特點。本次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即實踐、體驗和探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應該動眼睛看,而且還要用手做,腦子想,達到親身體驗,心靈感悟。

以學生為主體,用感受做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我們還以繪畫課為例,傳統授課都是在室內臨摹、記憶、想象或是寫生,早已擺好規定好的物品,學生難免會有一些逆反心理。我們更應該以寫生,為手段,把教室開到室外去,進行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寫生活動,讓學生親身地體驗、感受大自然的美,自由選擇、自由取景、隨意取材,充分發揮了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創造了發現自己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空間。

三、創造――我們的目的

古往今來,中外美術史上的藝術大師,無論是工藝、繪畫還是雕塑、設計方面,都無疑是創造的大師,創新的典范。

創造是學習成果的實現。“合作”是學習方式,“體驗”是學習過程,“創造”才是學習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一定創造性的引導和制造讓學生創造的氛圍。

如開設一些陶藝課,不止用眼睛看圖片,用耳朵聽教師的講述,還要動手體驗。在分組合作學習的同時,親身體驗陶藝的藝術魅力。自己設計形狀、圖案、用途。可以做一些實用器皿,比如,杯子、花瓶等等,體現自己的心思和心意。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賞,來體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感。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陶藝的魅力所在,明白民間藝術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底蘊。

與時俱進是新時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們必須大量汲取新生事物和多元化的知識來源,打破原有傳統的教學理念,開拓思維,用“合作―體驗―創造”即“方式―過程―目的”三步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達到最后對創造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

篇10

在機械化工業生產時代,設計從生產中分離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現代設計實踐可以完全脫離工藝與材料單獨進行。很多設計在圖紙上看起來很好,但是在做成實物的過程中可能就會存在許多問題。設計者對生產工藝與材料方面的前期了解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設計的成敗。強調重視工藝與材料課程的建設并非要求高校在教學中涉及所有生產門類(實際上也沒有哪一個學校能夠達到這樣的條件),而是應重點引導學生建立全面的設計觀,養成對設計對象有關的各項要素進行必要了解的習慣。

由于大部分誕生于民間的工藝美術對生產場所和設備條件要求并不高,其中一些種類的工藝品基礎生產流程完全可以在校內工作室或實驗室中實現。增加手工藝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明確設計、材料、工藝技術等要素之間的密切關系,更加全面地認識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并結合地域特色進行工作室建設,諸如陶藝、琉璃、漆藝、木刻這樣的實踐性課程可以以專業課或選修課的形式面向不同專業開放,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打破單一的課程授課模式,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對中國傳統器具的設計智慧進行提煉,進而從中得到靈感來啟迪新的設計。傳統工藝美術里的很多東西可能在材料和形式方面是落后的,但它反映出來的造物理念卻是巧妙和經典的。工業設計、環境設計、平面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等現代設計門類都可以從傳統器物中汲取創作元素,豐富作品的造型語言、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因此高校中的民間工藝課程不應只停留在臨摹和復制的層面上,而是要面向市場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產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納入現代設計教育體系之中。

相關院系應通過開展科學調查,在學生與市場之間、工藝美術與產業發展之間、傳統元素與產品創新之間尋求切入點,從局限于校園的小范圍進入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系統中來,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明確發展方向。要使今后高校工藝美術教育事業得到正常有序的開展,還需要著力加強切合手工技藝傳承要求的師資隊伍建設。從目前情況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僅靠高校內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各地高校應積極與社會上的工藝美術大師或藝人建立合作關系,將民間工藝傳習與創造活動引入高校,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作坊教學方式可作為現代設計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

經過高校系統的綜合文化課、專業理論課以及基礎課程的學習,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對于工藝美術的感悟能力和總結創新能力會得到快速提升,其中一些表現優異的學生不但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手工技藝傳承人,還可以作為高校未來的教師人才儲備。在基于教師對工藝美術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各種設計材料學和工藝學的教學和研究才會更好地與形態設計相結合,更加有利于完整的現代設計教學體系的構建。從目前國內總體情況來看,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普遍存在課程體系同質化的問題。各地高校的設計專業課程內容相似,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中國設計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幾乎完全統一的標準專業課程設置帶來的弊端逐漸顯現,缺乏個性創新的教學體系不利于學生深入了解祖國各地優秀的民間藝術知識,更制約了學生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實踐。如果設計教育本身都無法體現積極創新的探索精神,那么對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走差異化的道路是建立自身特色的基礎,只有立足本土文化和產業優勢打造精品課程,地方高校設計教育才有可能上升到更高層次,也只有在各地高校建立起自己的優勢設計專業的基礎上,中國設計教育水平才能獲得整體性的提高。

“設計”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實踐的行業,它是經濟的、產業的,但又是文化和藝術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應具有民族性、國際性和時代感,如果脫離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與時代精神,缺少藝術內涵、文化底蘊和地域風格的設計教育是沒有前途的。挖掘地方性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并將其融入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對于打造地方高校設計專業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一些地方性高校很早就意識到打造特色精品課程的重要性,并積極嘗試將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相結合,突出地域辦學優勢。比如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陶藝設計方向、閩江學院的漆藝設計方向、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的紫砂工藝設計方向、大學藝術系的唐卡設計方向、新疆職業大學的玉雕工藝設計方向等,通過將地方傳統優勢與現代教育的有效結合,這些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都已在國內形成了品牌效應。盡管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有差異,但地方高校建設設計教育特色課程是有共性規律可循的。要使設計學科特色明顯,不必都要模仿國內外名牌大學的辦學模式,地方院校不論是本科或高職教育都可以嘗試突出地域工藝美術優勢,按照市場需求而發展,因市場變化而調整,根據各自不同的優勢和條件制定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對高校藝術設計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進行探索,當建設水平達到較高程度時就可以進一步升格成為重點特色課程或方向。

要明確一個地區具有怎樣的設計資源優勢可以通過兩種方法,第一是挖掘當地已有的文化藝術遺產;第二是考察能與藝術設計結合發展的區域特色產業。區域民族工藝美術資源和古代藝術遺存,為當代中國設計教育提供了充足而寶貴的素材,此外,確立地方高校設計專業特色還可以聯系當前地區產業經濟發展情況,分析哪些本土優勢產業可以與藝術設計結合發展。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來說,最好的保護應該是使它在當代社會發揮新的作用,并成為與當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而地方特色工藝美術與高等教育之間是可以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