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1:3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藝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醫學教育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數十年來,我國醫學教育教學一直沿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對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醫學教育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面臨諸多問題,務必與時俱進、大力改革、勇于創新,否則將嚴重影響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質量,不利于我國醫學事業的持續發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遭遇尷尬
醫學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強的雙重特性。其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無上。醫者,性命之所懸;醫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會對于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遠高于對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養醫學專門人才?長期以來,通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這種模式的顯著特點在于:教學按醫學基本知識結構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臨床實踐教學活動則師生與病人“面對面”。依靠這種傳統模式曾經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其中不乏醫學大師。過去,在社會崇尚醫學、人們自我權益認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獻身醫學”,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的活“供體”,任憑師生實踐。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法制逐步健全,人們自我權益認知不斷完善、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甘愿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活“供體”的患者愈來愈少。我國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一步加大了對患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其“舉證倒置”使醫療糾紛大增,醫患矛盾尖銳,因此醫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權”把柄而對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限制越來越多,以致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保障,學生最基本的診療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婦科常規檢查、助產、外科手術,等等)得不到應有的訓練,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狀況勢必影響我國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尋求一種既能適應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要求、又能避免醫療糾紛的醫學教育教學新模式,迫在眉睫。
2創造型人才培養,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彰顯弊端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客觀要求。創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要素中,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基礎。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維(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正向思維)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從創造性思維全過程來看,它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有機結合,而發散思維則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部分。沒有發散思維就不會有任何創造性的萌芽,當然也就無創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然而,我國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一直沿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學生學習過程成了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應用教師傳授的知識。這種教育教學傳統模式突出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聚合思維的培養,卻使其發散思維受到束縛,想象力越來越枯萎,主動性難以發揮,極大地妨礙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大學教育,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性,但以教師為中心的的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仍“統治”著多種專業的教育教學,學生的發散思維得不到應有的培養,結果培養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人才。醫學類專業也在其列。
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下,設定的理論課,教師就得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滿堂灌”,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重視不夠,給予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機會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階段,即便允許教師靈活機動,教學設計有意誘發學生發散思維,或學生在“傳遞-接受”知識過程中萌發發散思維,但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的課程設置(有明顯的階段性),使學生在這一階段(類似房屋建筑的“備料”階段)通過課堂教學獲取的知識有限,且已獲取的各學科知識之間缺少實質性聯系,而課堂以外又無自主快捷獲取完整醫學知識的必要環境和條件,結果發散思維發展受阻;此外,醫學知識本身嚴謹,教師傳授給學生的都是已成定論的、多為經典的內容,具有權威性,容易使學生迷信,形成思維定勢,總想按照某種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而且正向思維和集中思維較多,而發散思維較少。可見,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務必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創立一種既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能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學新模式,適應當代醫學專門人才培養需要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我國目前人才培養采用的兩種主要教育教學模式。雖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因為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被忽視而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并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則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這些優點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無可替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而發展起來的。這種模式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但也有明顯缺點:“往往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2]兩種教育教學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建立應以上述兩種教育教學模式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為基礎,使之具有“雙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同時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特征,并根據學科特點及臨床實踐教學實際加以優化,彌補醫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糾紛而設置的限制給臨床實踐教學留下的遺憾,以便創造型醫學專門人才培養,以適應新時期對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要實現兩者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則需要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網絡特性,以及資源共享、信息量大、傳遞迅速、不受時空限制、溝通便捷,便于合作、協商、求助等優勢。
3.2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學設計內容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現行模式為基礎的復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學設計應包括:
3.2.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為內容、順序、教學的起點。“教學目標”(即教學應達到的結果)依據各分枝學科知識在整個醫學知識結構中的作用與地位或每一個知識單元在其分枝學科知識結構中的作用而確定;“教學內容”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順序”依據教學內容中各知識單元的層次與邏輯關系確定;“教學的起點”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的分析確定。
3.2.2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活動進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指導所設計,其教學活動始終指向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比較成熟的常用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過支架即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最后撤去支架)、“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又稱情景性教學、實例性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即將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實事件中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隨機進入式教學”(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稱隨機通達教學,即學習者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此外還有“自我反饋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這些方法旨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去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即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因)、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學方法”選擇是整個教學策略設計乃至整個教學設計的核心。
3.2.3教學環境與條件包括: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資源,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協作學習環境,等等。“教學環境與條件”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外因。十幾年來,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普及以及在各類專門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重視,使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已經具備較為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自建或/和通過Internet獲得豐富的醫學知識信息資源,也設計、開發出部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諸如模擬手術室、模擬病房與“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簡稱“SP”)、影像專業PACS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在實驗室或教室通過網絡親身體驗在放射科讀片現場的環境)等,協作學習環境諸如課堂小組或班級討論等設計也比較完善。然而,對于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尤其是滿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獲取知識的要求來說,醫學知識信息資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醫學知識網絡。因此,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平臺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學設計的重點。這種必需的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平臺的建立應達到以下要求:從醫學基礎到醫學臨床的各學科,所有的不同層次的知識點都通過鏈接而成為完整醫學知識信息網絡中不同層次的“結”;從任何一個“結”(知識點)切入都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結”間鏈接到達所有的“結”,從而獲取需要的信息。如此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可以滿足“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欲,促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自我確認,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3.2.4教學效果評價其評價旨在確定學生作為教育教學“主體”通過教師“主導”作用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應包括教學主管部門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學主管部門評價”應從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著眼,負責對專業整體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專業理論知識綜合筆試、專業技能面試等方式;“教師評價”應從學科或知識單元教學目標著眼,負責對班級整體及學生個體達到教學目標程度進行評價,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生自我評價”應從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意義建構的成效、協作學習中的作為等方面著眼,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教學班或學習小組評價、學生個人自我評價等方式。教學效果評價的目的在于,根據評價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對上述教學設計中的相關環節進行修改或調整。
3.2.5強化練習措施針對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發現的不足,設計配套方案,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直至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給醫學教育教學帶來的新問題建立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同時避免醫學教育在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但它將帶來新的問題:①利用人為設計的脫離醫院“現場”的“情景”(“情境創設”的學習環境)后,與病人“面對面”的機會少了,學生真切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際溝通能力鍛煉也少了,這些都可能加大學生從基礎到臨床的“跨度”,延長其踏上工作崗位必須經過的“過渡期”或“適應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擬人)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如心肺聽診、助產、動靜脈穿刺,等等),學生有可能因為感覺“失真”而難以準確掌握其要領。③利用“標準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種類和癥狀很有限,且沒有真實體征;“標準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癥,而臨床所遇病癥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無論“標準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操作技能訓練的效果仍無法與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標準化病人”資源有限,短期內很難滿足臨床實踐教學需要;“模擬人”的使用需要高額經費作支撐,將增加教育教學成本。為此特別提示:在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對于利用多媒體網絡環境創設的教學情境、經過訓練而成的“標準化病人”等教學環境與條件,不要過分依賴;臨床實踐教學仍應盡可能地深入臨床第一線,主動爭取病人配合,在與病人"面對面"中完成。
4結語
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這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應該既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能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又能避免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現行教育教學模式應用奠定的基礎,為建立這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篇2
1“文獻討論講座”的由來
“文獻討論講座”是以國外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為雛形,結合具體實情組織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討前沿期刊和文獻的討論講座。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醫學工作者發起的定期聚會,其目的是嚴苛評論最新發表的有關基礎研究或臨床應用的科學論文。后來英國外科醫生威廉·奧斯勒爵士以“給那些訂閱不起的讀者購買并傳布醫學期刊”[2]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的“期刊聯誼會”。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期刊聯誼會”被定義為一種教育性質的研討會,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組織討論近期發表的文獻。其通常是圍繞一個與臨床或基礎試驗研究相關的特定主題,主要目標是促進某個特定領域的回顧性研究或討論當前的研究工作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在可能性[3]。現代醫學教育中,這種方法又被改進應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歐美大學常用的一種學術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獻討論講座”的組織結構及運行流程
“文獻討論講座”是以研究生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發掘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培養其語言表達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活動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參與者的學習潛能,提高其對相關研究的興趣并加深了解。講座一般兩周舉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復科導師及研究生參加,也可有本科生、臨床醫師、主要研究者和實驗技術人員參加。每期輪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為主題或文獻報告人,報告由教學秘書整理記錄,導師或課題組負責人最后評價并總結。主講研究生首先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興趣選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后以PPT形式與大家分享討論,以期達到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講座應盡量安排在人員均可以參加的時間段和地點,時間一般是40-80分鐘;主講研究生應將提前一周準備的討論文獻資料發放給參與人員,以確保會議時每個參加人員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并同時鼓勵研究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下面即是講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講人介紹(5-10分鐘):由主講人簡單的自我介紹,宣布本次的討論主題,并概要地簡述所涉主題的基本內容;第二,主講人宣講(20-30分鐘):報告人首先對本次討論主題的研究意義和角度進行闡述,然后按照文獻內容,依次陳述文獻相關背景,講解研究設計、實驗方法,結果及結論等;第三,發表觀點、參與討論(20-30分鐘):待主講人陳述完相關內容后,一般組織參與者就以下問題進行討論:①文獻的前言或問題陳述是否清晰?所選題材是否與臨床密切相關?②文獻所研究問題或假說是否清楚?文獻回顧是否全面且具說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問題?③研究設計和數據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樣本量大小和樣本的特征?所用的統計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結果否真實可靠,討論是否全面?所得結論能否應用于各種情況或人群?當然,參與者可對文獻的結果和結論進行評價,也可對主講人的陳述方式方法提出個人意見,主講人可同時進行解釋和補充。第四,總結(5-10分鐘):由導師或科室年資較高的醫師對主講人的報告和參與者的發言進行補充、評價和總結,同時對本次討論文獻的知識點、關鍵點及疑難點作簡要陳述與引導;并對報告人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和PPT制作等進行全面總結。
3“文獻討論講座”的必要性
定期組織、帶領科內研究生進行“文獻討論講座”的實踐表明,這種方法對口腔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綜合科研能力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盡快熟悉新的學科領域。同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討論技巧、批判性評價技巧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幫助的[4-5]。就宏觀方面說,醫學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高層次的精英教育,其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醫療人才和發展學科技術的雙重任務。隨著口腔醫學的飛速發展,對高層次、高質量口腔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不斷完善教育、教學體制以適應口腔基礎醫學和口腔臨床醫學的發展。現行的醫學教育體制導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脫節。基礎實驗的研究不能及時應用于臨床,甚至是對臨床無意義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國外的科研思維,毫無創新意識。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現行的教育模式,搭建臨床與基礎的橋梁,真正實現基礎為臨床服務,臨床為基礎導航。現階段大多數研究生都覺得事基礎研究枯燥乏味,不愿從事基礎課題的研究,更不用說發現和創造新的科研思維了。而“文獻討論講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于相關課題的興趣,督促學生對該學科鄰域進行科技查新,通過討論不同的參與者進行對話與交流,使不同的經驗與思想交叉傳遞,常形成更深層次上的認識,從而達到科技創新的目的。就微觀方面說,通過“文獻討論講座”的鍛煉,參與者可通過對話和辯論,接納吸收不同的觀點,提煉適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觀點,同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構建對自己有意義的、新的認知體系,以達到共同進步,這都符合了現代口腔醫學發展和教育的要求。與此同時,研究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這就鍛煉了學生的統籌和機變能力。在講座中,學生互相討論,向老師請教,體現了團隊交流合作、團結互助的精神。傳統單一的講授式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對普遍的客觀知識灌輸,強調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使學習結論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學習者的知識范圍和研究熱情,還可能阻礙醫學科技的進步與創新[6];不能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意識,使越來越多的醫學生缺乏開拓和創新的精神,導致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而“文獻討論講座”的教學方式對于擴大研究生知識范圍、活躍其思維方式、培養其創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研究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鍛煉的平臺,從而為其以后撰寫類似學術報告和主持會議打下了基礎。同時,通過這種講座討論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全面認識,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對整個課題小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進作用。
4討論
篇3
摘要:本研究以上海市四所中學的153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教師教學風格量表和工作滿意度量表的施測。研究結果表明:(1)從總體上看,教師的教學風格以激進型、立法型、評判型和整體型四種教學風格為主,這四種教學風格是相對復雜、有創造性、效率較高的教學風格;(2)中學教師對同事關系的滿意度最高,對自我實現和學校領導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對學生素質的滿意度最低,其次為工資福利;(3)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對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逐漸下降;(4)對工作的滿意度越高,教師越可能具有立法型、評判型、激進型和整體型四種教學風格,而教師對工作壓力不滿則傾向于采取消極、保守的教學風格。
一、引言
教學風格和工作滿意度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焦點問題。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個性化和一貫的方式、方法。在國外有關教學風格的分類很多,諸如,Enz,Freeman和Stamm(1995)將教師的教學風格分為三種:客觀型、建構型和折衷型。美國心理學家Sternberg對風格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富有創意的認知風格理論——心理自我控制理論(1988,1990,1994a,1994b,1997),根據這一理論Grigorenko&Sternberg將教師的教學風格從認知風格這一維度加以劃分,分為七種:立法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創造和提出規則,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學,喜歡并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執行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按照既定的規則、程序解決問題,喜歡按事先計劃好的活動進行教學)評判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判斷和評價事實、程序和規則,喜歡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分析或評價任務)、整體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面對全局性、抽象性的問題,偏好總體性、概念性、觀念性的教學任務)、局部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細節性、具體性的教學任務,完成工作時能夠深思熟慮)、激進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超越現有的規則和程序,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教學任務)和保守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熟悉的教學任務、教學情境,喜歡遵從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他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境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工具(ThinkingStyles‘inTeachingInventory,簡稱TSTI,Grigorenko&Sternberg,1993c)。
工作滿意度的最早研究起始于Hoppock(1935),他在著作《工作滿意度》一書中提出了工作滿意度的概念,他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員工心理和生理上對工作環境與工作本身的滿意感受,即是工作者對工作情境的主觀反應。心理學家發現,工作滿意度是衡量和預測工作行為和組織績效的有效指標之一。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是指教師對其工作與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一種總體的、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與看法(Landy,1989),它是衡量和預測教學行為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指標,會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產生很大的影響。
工作滿意度和教學風格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變量,兩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互關系,這一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對于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研究方法
2.1被試
從上海市槎溪中學、上海市嘉定二中、上海市羅山中學、上海市迎園中學選取教師178名進行量表測試,最后獲取有效問卷153份。
2.2教學風格測量工具
采用Grigorenko&Sternberg編制的教學風格評價量表(TSTI,Grigorenko&Sternberg,1993c)。該量表是一個教師的自陳量表,共七個分量表,49個項目,分別評價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七種教學風格,每個分量表包括7個項目,混合排列,每一個項目采用7級評定(從完全不適合到非常適合)。量表的Cronbach系數為0.69。
2.3工作滿意度測量工具
工作滿意度量表可分為八個維度,分別為學生素質、學校領導、自我實現、工資福利、同事關系、工作壓力、工作條件和整體滿意。問卷抽樣適當性KMO值為0.783,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統計量為3442.774,量表的CronbachOt系數為0.7885(徐保占,2004)。
2.4數據處理
所有統計都在SPSS10.0中進行。
三、結果和分析
3.1教師的教學風格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比較教師在七種教學風格上的得分情況,結果顯示,排在前四位的教學風格依次是激進型、立法型、評判型和整體型。
本研究對不同教齡、科目教師的教學風格分別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各種教學風格上差異均不顯著(P>0.05)。
3.2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分析
中學教師對同事關系的滿意度最高,對自我實現和學校領導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對學生素質的滿意度最低,其次為工資福利。對不同教齡教師的工作滿意度進行方差檢驗,結果發現不同教齡的教師在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看到,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對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尤其是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明顯感覺工作壓力較大,而對工資福利則感覺較低。
3.3教師教學風格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分析
由表4可見,教學風格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著較高的相關關系。其中,對學校領導的滿意度與立法型、評判型、整體型、和激進型等教學風格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對工作壓力、自我實現、同事關系的滿意度與立法型、激進型等教學風格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但工作壓力的滿意度還與執法型和保守型教學風格有顯著的負相關;對工資福利的滿意度與整體型、激進型的教學風格有顯著的正相關;對工作條件的滿意度與評判型、整體型和局部性的教學風格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整體滿意度與整體型、局部性和激進型的教學風格有顯著的正相關;只有對學生素質的滿意度與各種教學風格都不存在相關。
四、討論
本研究發現,總體上看,教師的教學風格以激進型、立法型、評判型和整體型四種教學風格為主,這四種教學風格的得分遠高于執行型、保守型和局部型,而立法型、評判型、激進型是相對復雜、有創造性、效率更高的教學風格(Zhang,2000c;Zhang&Sternberg,2001),也是學生更加喜愛的教學風格(Zhang,2004)。得到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近些年我國教育領域推進素質教育,促使教師素質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風格得以不斷完善有關,而這一結果也與本人在兩年前所得到的調查結果一致(賀雯,2005)。
關于工作滿意度,本研究發現,中學教師對同事關系的滿意度最高,對自我實現和學校領導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對學生素質的滿意度最低,其次為工資福利。對不同教齡教師的工作滿意度進行方差檢驗,結果發現不同教齡的教師在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看到,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對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尤其是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明顯感覺工作壓力較大,而對工資福利的滿意度則較低。雖然本次研究采用的工作滿意度量表以及測量的維度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但所得到的結論有許多的類似。張忠山(2000)的研究結果表明,從總體上看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對工作可以說是基本滿意,教師對同事關系、校長領導、工作本身也比較滿意或基本滿意,教師對工作收入和晉升認可則不滿意。馮伯麟(1996)的調查表明,北京的教師在自我實現方面感到滿意,對領導和同事的滿意強度處于中等水平,但在工作強度、工資收入方面滿意度較低工資福利因素。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是直接影響教師的情緒,乃至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的兩個因素,然而多次的研究表明,目前教師對這兩個方面的滿意度較低,這是應該得到重視的問題。
此外,本研究對教學風格和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工作滿意度之問存在密切的關系,總體來看,對工作的滿意度越高,越可能具有立法型、評判型、激進型和整體型四種教學風格。研究還發現,對學校領導的滿意度與教師教學風格的相關性最高,對學校領導滿意度越高的教師越可能采用立法型、評判型、整體型和激進型等教學風格。其次,對工作壓力的滿意度也與教師的教學風格有很高的相關,對工作壓力的滿意度與立法型、激進型等教學風格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執法型和保守型教學風格有顯著的負相關。目前中學教師對工作壓力的不滿主要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如果教師感覺工作壓力太大,則傾向于采取執行型和保守型等相對簡單、效率低和不受歡迎的教學風格。
本研究結果揭示的中學教師教學風格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對于指導教學實踐以及教學管理工作具有積極的意義,如果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則更傾向于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風格,而避免采取消極保守的教學風格,其中提高教師對于學校領導的滿意度和工作壓力的滿意度顯得尤為重要。
五、小結
5.1從總體上看,教師的教學風格以激進型、立法型、評判型和整體型四種教學風格為主,這四種教學風格是相對復雜、有創造性、效率較高的教學風格。
5.2中學教師對同事關系的滿意度最高,對自我實現和學校領導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對學生素質的滿意度最低,其次為工資福利。
5.3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師對工作壓力和工資福利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尤其是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明顯感覺工作壓力較大,而對工資福利則感覺較低。
篇4
情境學習理論的起源和發展
“情境學習”一詞最早是由人類學家提出的,其較早期的很多理論大多包含在人類學、教育學和認知科學等相關領域中,涉及的知識較為廣泛。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很早就提出,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往往都是不成體系、支離破碎的,都是一些脫離情境的“呆滯思想”,學生所接受和記憶的知識也多數是為考試而服務的,很難轉換成為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美國教育家約翰一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和改組”,他的理論中始終貫穿著經驗和實踐的原則,在教育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在經驗中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提出了連續性與交互性的經驗原則。
1989年,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共同發表了論文《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在當時的教育界引起了廣泛關注,文中提出了知識具有情境性。1991年,萊夫等人發表了《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對“學徒文化”進行研究,認為一些從事專門職業的人,在沒有任何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從學徒做起,也沒有在學校中受到系統的教育,但是卻能非常靈活熟練的解決行業內的各種難題,這就是情境學習理論的體現。
情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知識的情境觀
首先,知識是情境性的。知識不是種存在于大腦中的靜態固定體系,而是個體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復雜的認知過程,是個體通過情境相互聯系和互動的產物。由此可見,知識依賴于情境而產生,并在情境中被運用、理解和發展。其次,知識具有生成性。由于知識的產生依賴于一定的情境,而我們身邊的事物是處于絕對的變化中的,那么個體的知識受到情境的影響和制約,就會產生變化和發展,甚至可以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之上創造或產生出新的認識,用以應對情境變化,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創新能力,可以適應、更新和創造現有知識體系,應對新的問題并更好的解決問題。再次,知識具有分布性。知識系統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各類不同的知識分布在不同人們的大腦中,不可能集于某個學者或專家,不同的人掌握著不同性質、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知識。另外,相對于同一個人來說,知識也是分散于各個不同年齡階段和人生階段中的。由此可見,知識若要得到有效的傳播和發展,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實現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這樣才有可能將分布在個體頭腦中的知識轉化為公共知識,在交流和溝通中使知識得到發展,實現共享。
2.學習是合法的邊緣性參與
學習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抽象概念,受到各種個體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其實質可以理解為是對社會實踐的種參與。學習應該根植于情境之中,情境學習理論認為任何脫離現實實踐的學習都是沒有意義的空談,學習應該在某種社會環境或活動情境中完成。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是在1991年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學習是指新手學習者在某個特定的實踐環境中,從最基礎的或已知的周邊性工作做起,通過觀察、模仿資深從業者的實踐和經驗,并在他們的指導和引領下學習技能,隨著知識的不斷深化和技能的增長,能夠獨自完成相應工作的過程。同時,學習的合法邊緣性參與還體現在學習是一種文化的適應,是社會的協商,更是一種知識的創新過程。
對藝術設計教學的啟示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情境學習理論在教育領域獲得了認可,并取得了定的成功,但是專家們對于這種理論的研究還沒有停止,仍然處于繼續發展的階段,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首先,雖然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給情境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技術保證,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的遠程教學,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可能很難真正做到實踐互動。如果想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更好的應用情境學習理論,就必須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
其次,在學校中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的去創建情境學習理論中的實踐共同體,雖然在實踐教學中以班級或專業為組織機構,但在情境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這種共同體應該是更加貼近市場或行業組織的,讓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實驗室,而應該走進公司、企業等。學校應該盡量給每個學生提供實踐互動的機會,不能只是短暫的課外實踐或實習,而應該貫穿于整門課程或專業的教學過程中。
篇5
關鍵詞:國際貿易雙語教學教學系統設計
隨著現代社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國際間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國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急需大批具有對外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了適應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國許多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都開始在涉外本科專業推行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國際貿易本科專業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六大試點雙語教學的專業之一。國際貿易本科專業的雙語教學是指在國際貿易本科課堂上以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進行的學科教學與交流。其目的是通過課堂上的真實語言環境幫助學生高效掌握國際貿易專業英語,鍛煉學生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用英、漢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國際貿易學科的學習、思考與研究。雙語教學在我國尚處于實驗階段,許多院校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開展的雙語教學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隨意眭,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與現實發展對該專業提出的要求相距甚遠,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規范和理論上的指導。筆者認為,要解決目前雙語教學中的問題,必須從國際貿易本科的專業特點出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實施一個完整的雙語教學系統設計。
一、雙語教學系統設計的要素分析
教學系統設計(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具體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模式等四個基本的構成性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又構成系統輸入和輸出之間復雜的運行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過程。
師資是雙語教學中的關鍵因素。雙語教師首先必須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學科體系基本框架、學科發展趨勢、理論發展動態等有較全面及時的了解。同時,這些教師也應具備較強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和較強的聽說表達能力。
學生在這個教學系統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配合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一方面,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雙語課程的內容無法講授,特別是在進行一些案例分析、課堂提問時學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雙語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也要求學生必須主動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時面臨著語言和專業的雙重壓力,雙語課程的學生要投人大量時間和精力,既要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語的能力。
教材是雙語教學系統中的一個最基本的構成性要素,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教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材是指教科書,而廣義的教材則是指包括教科書、教學大綱、教師手冊、學習指導書、復習題、練習題、參考文獻等在內的教學材料系統。面對眾多的原版教材,選擇的標準為該教材能基本概括學科理論,或者是能反映學界形成共識或權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為有志于進一步研究本學科理論的學生提供一個知識和方法上的基礎,也要為從事具體實踐的學生和專業工作人士提供一個知識和方法上的依據。
國際流行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浸沒式、過渡式和維持式三種,三種方式各有所長。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采用何種教學模式應視實施雙語教學的學生類別、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狀況、實施雙語教學的目標以及語言目標而定。雙語課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當好教學設計者、組織者與協調者的角色,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條件激發學生的互動意識,促進其發揮主體作用。鼓勵雙語教師積極編寫詳細規范的雙語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體課件,使雙語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個最重要的因素以外,為保障雙語課程的順利開展,雙語教學系統設計還應充分考慮相關學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對雙語課程的激勵機制、規范雙語課程的評價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
二、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在我國還不成熟,在學生、教師、教材和考評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一)雙語師資水平有待加強
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以英語為基礎的實踐性專業,專業素質與外語素質的“雙高”是高校雙語老師的基本素質要求。雖然目前很多高校的專業骨干教師一般都有碩士或博士學歷,具有較高的讀寫能力,但聽說能力相對較弱。在溫州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34%的學生認為老師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學生擔心老師是否能使用英語清晰準確地講述教學內容,52%的學生則擔心老師是否能恰當處理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運用的關系。如何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語言技能等方面加強雙語師資培訓是當務之急。
(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國際貿易專業屬于國內財經院校的熱門涉外專業,該專業學生入校時高考英語成績總體較好,而且該專業學生在人校后學習英語的熱情很高。但雙語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主要在于學生目標語言水平不容樂觀,特別是聽說水平不盡如人意,專業詞匯量不夠是學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礙。此外,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不夠充足,難以做到遷移、融會、貫通,造成了專業知識前后無法相互溝通,新知識的學習缺乏嚴密的系統性,直接損傷學科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統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學的雙語教學要使用外語原版教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由于我國的雙語教學開始于最近幾年,任課教師本身信息渠道狹窄,同時原版教材價格昂貴,不僅對于學生,而且對于老師來講獨自承擔教材的使用費用都是個不小的負擔,因此造成當前雙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教材難易程度參差不齊,知識結構缺乏系統性的局面。“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學”、“WI’O體制及案例分析”等國際貿易專業雙語課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譯后再編著,雖然能基本滿足教學過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統規劃。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措施。在雙語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熟悉專業知識,還要吃透原版教材,為了滿足大綱要求和聯系我國實際,教師要收集很多針對我國實際的資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難度要比非雙語教學大很多。此外,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采用雙語教學往往會影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而且有些學生還可能產生抵觸晴緒,教師在課堂上可能面臨更多的難題。因此,如果沒有相關的薪酬激勵措施,光靠教師的熱情是無法堅持下去的。同樣,學生在學習難度和學習任務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還是采用相同的學分,也會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上述問題錯綜復雜,互相影響,不是某課或某個教師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從系統的角度來解決。
三、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系統設計
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系統設計,是指為實現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目標,而對整個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活動進行規劃與安排,并根據實踐獲得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活動的系統化設計過程。
包括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課程設計、師資來源與培養、教學內容設計、評價管理設計等。
(一)課堂教學策略設計
目前國際貿易本科雙語教學課堂教學策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為“群體一接受”型,即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少數采用個體一接受型;而個體探究型、群體探究型則占極小的比例。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為教學媒體的選擇與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時充實教學內容,節省英語板書時間,利用國內外經貿專題網站、專業學習網站拓展雙語課堂的范圍和空間。教師可在校園網上建立個人主頁,公布外文版教學大綱、本學科主要內容、中外文參考資料、相關站點鏈接等;二為教學方法的優化,嘗試“例中學”、“做中學”、“探中學”、“評中學”等多種多樣的雙語教學活動,發揮各種教學活動及教學方法的優勢,提升雙語教學效果。
(二)課程設計
國際貿易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和實踐要求標準高的特點,其知識結構具有層次鮮明、銜接緊密的特點。雙語課程的設置宜采用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基礎性學科、應用性學科和上層學科在設置時間上的系統性。在第一、二、三學期完成全部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中的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在此階段,學生沒有任何專業及經常課背景,不提倡開展雙語教學。在第四學期,為避免學生從大學英語教育到雙語教學的巨大落差,宜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進行過渡,如“外貿函電”、“經貿英語會話”。第五學期可開展“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專業基礎課的雙語教學,由于是基礎課程,不宜采用過多的外語教學,以免影響學生的理解,比較適合的教學外語使用比例是20%30%,讓學生熟悉專業術語和對應的外文名稱。在大三上學期開展“進出口實務”、“國際市場營銷”、“經貿地理”等課程的雙語教學。在大三下學期開展“國際結算”、“單證制作”、“報關與商檢”等課程的雙語教學。大四上學期開展“國際商務談判”和學生課程實踐的雙語教學。這樣可以對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詞匯的掌握有一個系統漸進的過程。
(三)師資來源與培養
在教師方面應開展“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由于外貿專業是一個以英語為基礎的實踐性專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請國外學者來講學,或者聘請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學者擔任雙語教師,或者引進外貿專家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并承擔適當課程、適當比例內容的教學任務;同時,可以通過校本培訓、國內進修訪學或國外進修的方式培養在職雙語教師,或將教師送到外貿公司去實踐,來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外貿操作水平和雙語教學能力,使其知識結構與貿易發展與時俱進。
(四)教學內容設計
雙語教學內容的選擇盡量遵循以下標準:一是內容新穎,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克服雙語教學中使用外語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內容理論性較弱、理論性較強,理論知識較為抽象,用英語講解很晦澀,將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通過實踐可以彌補學生對理論理解的不足;三是章節相對獨立,內容相對松散,前后章節既是一個整體,又相對獨立,對前章內容的理解相對來說不太影響后續章節的學習;四是注重教材的選擇,可選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推薦使用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專業及法學專業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薦的教材,還可參照國內高水平大學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時可根據教學需要對原版教材進行刪減集成,自己編寫教材,積極開發和利用其它輔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詞表、網站、工具書等。
(五)評價管理設計
為了保證雙語教學工作的質量,以及對雙語教學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以便為今后雙語教學工作的全面展開打下良好基礎,應建立雙語教學評價體系,即根據雙語教學目標的要求,對雙語教學全過程和結果展開有效監控,包括對教師的教學態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就作出的價值判斷。雙語教學評價不僅能使教師獲取雙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雙語教學的質量;同時,使學校、學院及時了解雙語教學的實施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改進雙語教學管理,促進雙語教學系統的不斷完善。雙語教學的評價管理設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對教師的激勵,在政策上鼓勵教師深化研究、大膽實踐,制定雙語教師的薪酬制度,使他們的超額付出得到肯定和回報,如適當上調雙語課的課時量,以解決課時有限帶來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耗損的問題;二是對學生雙語學習的評價,教學過程中可將學生在課堂/課外論壇中的發言及討論的次數、質量、水平確立為評價內容,鼓勵學生撰寫英文報告、論文、方案,期末總結評價時可將口頭考試與書面考試有機結合,綜合考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內容可中英文結合;三是建立完善的雙語教學監督機制,把雙語教學納入日常的教學管理程序,從根本上穩定雙語教學模式,可成立雙語教學管理部門,制訂既詳細又具實際可操作性的評估細則,對教材的選用、教師的準入制度、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案、課堂教學檢查、試卷、學生意見反饋等進行規范和管理,制定相應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篇6
我國在經濟、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飛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交流學習,并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留學生中醫學專業的人數僅次于漢語言學專業,位于第二。《藥理學》是高等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內容繁雜、邏輯性強、與臨床關系密切等特點[1]。我校于2005年開始招收學歷教育研究生,2007年進入教育部30所臨床醫學本科(英語授課)招生院校名單。現結合筆者帶教留學生《藥理學》理論課的教學實踐過程,總結教學經驗和體會。
1. 充分了解留學生特點
我校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該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因此印度留學生英語程度普遍較高。但是,他們的英語口語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與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標準英式或美式英語存在較大差異,給師生間的語言交流帶來不小的障礙,這也對授課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國內高校學生相比,留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更為活躍自由,喜歡互動討論式教學,遇到不懂的問題會隨時提問,也會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在這方面授課教師應當鼓勵與引導。同時,與中國學生普遍良好的紀律性相比,相當一部分留學生表現為自律性較差,課堂紀律散漫,經常遲到曠課,因此需要加強管理。
2. 選擇合適教材
教材是知識和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向導,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為此我們查閱分析了多種英文原版專著,最終選擇了以Rang HP等主編的Rang and Dale’s Pharmacology為主體教材,以Mycek MJ等主編的圖解藥理學(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Pharmacology)和Katzung BG等主編的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為輔助教材。圖解藥理學調理框架清晰,基礎概念明確,圖表形象生動,是美國著名醫學院校教材,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Rang and Dale’s Pharmacology內容更加廣泛,討論更為細致,適合于作為藥理學的主體教材使用。而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在講解基礎藥理學的基礎上加入了臨床藥理的內容,內容更為豐富,適合于能力較強的學生用于專業拓展和提高。我們選擇英文原版教材是基于以下考慮:首先,印度留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好,可以直接閱讀醫學英文教材;其次,全英語教學模式應該向教學的縱深延伸,使留學生的知識起點與世界先進水平靠近,使培養的人才符合國際市場對知識結構的要求[2]。當然,原版教材的使用也給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編排結構方面,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以抗微生物藥物章節為例,原版教材以藥物的作用機制分章節,而中文教材按照藥物的化學結構分章節。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從新安排講解的思路。
3. 改進教學方法
印度留學生受國外教學模式影響,課堂思想活躍,不喜歡“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認為,對他們的教學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彌補傳統“講授法”教學單調、呆板的學習局面,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在實際授課中,我們主要聯合采用了病案式(CBL)和多媒體輔助教學(MAI)方式。
3.1 CBL 是指從病例入手,結合臨床和實際應用以啟示性教學為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3].基礎階段的CBL教學有其獨特性,不完全等同于臨床的病例討論,但又需要結合藥物的實際應用。CBL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通過臨床病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藥物的選擇和應用。病例的素材我們以兩本書為主,一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教材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這本教材在每個章節前都有Case Study,在章節的結束部分有相應的Case Study Answer;另外一本是密歇根大學Shalafer M主編的Pretest。這本書是備考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藥理學部分的復習和自測參考書,里面的選擇題接近考試真題,并且對選擇題答案都有詳細深入的解釋,適合教師參考并引導學生討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鼓勵和開放的心態引導留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關注于討論的知識點本身,而不要對學生答案正確與否做太多評論,以免打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畢竟如果大部分學生只是旁觀而不參與,就失去了案例教學的意義。
3.2 MAI 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MAI可將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及動畫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具有信息量大,表現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等優點[4]。MAI的使用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另外一方面有助于減輕教師英文授課是的壓力。比如,講到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抗菌藥物時,通過動畫形象直觀地將細菌蛋白質合成從起始,延伸到終止的全過程展示出來,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成生動直觀起來,可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深記憶。
4. 及時歸納總結,階段性測驗,引導學生有效復習
藥理學由于其學科特點,專業知識點較多,對所學內容的及時梳理和系統化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處處是重點,點點需記憶的不利情況[5]。而歸納、比較與總結則是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一個較高效的方法。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各章節結束時對重點內容進行梳理,以思考題的方式給出相關的習題,圍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及時掌握和記憶各種藥物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采用了階段性測驗的方法,對各部分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復習;另外一方面可以幫助授課教師及時的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做出調整和改進。
5. 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篇7
課程實施現況和成效
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從2008年秋季學期首次在2006級臨床醫學和麻醉學專業開設,共5個班,總計有8個實驗組成,78學時,其中理論課18學時,實驗課60學時。由解剖學、病理學、醫學微生物學、病理生理學4個系承擔。截止2012年已有四屆學生四個專業(臨床醫學、麻醉學、生物技術、臨床檢驗)層次開設該課程,參加授課的教師共有24名,有實驗室4個,實驗技術人員2名,實驗儀器和設備90多臺(套),基本可滿足現有開設實驗課的需要。
本實驗課程的特色教學方法為:少量理論課加大量的實驗課,以病案為中心、以動物模型制作與觀察分析為手段。通過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強調學科的實用性。教師引出問題后,帶著問題將解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病理生理學知識貫穿于機制的闡述,引導學生熱烈的討論,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4年來,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教學團隊采取了多項切實可行的創新性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強調多學科參與、資深教師與青年教師同時開課,共同備課,并實行課程負責人督導制由于此課程是多學科綜合實驗課程,為了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保障教學質量,由課程負責人根據所承擔的課程內容統一制定培訓方案,以課程內容確定單元組長,各任課組長通過備課(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規范教學要求。理論教學實行試講制,試講時多學科同行參與并點評。讓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優秀的高年資教師負責師資的培訓和實驗教材的編寫,通過多種渠道強化青年教師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
2根據教學目標增加實驗課程內容,靈活應用從理論-實踐-理論的螺旋式提升的教學方式學時由原來的78學時增加為80學時,開設實驗10個,增加了關于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課程的2個實驗。
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早期銜接的創新性課程,采用了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上升為理論的教學法。理論教學主要是根據實驗內容進行多學科知識復習,給予典型病例的思考,由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尋找答案,在進行完實驗操作和觀察后,針對現象和問題再作分析,經過教師講解—示范—看錄像—學生操作—動物手術操作—討論—教師小結,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借助課程內容和思路,推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生根據學習興趣在實驗室展開科技創新活動,如學習了第八章肝損傷致肝功能不全內容后,學生組成兩個科研創新小組,開展了“卵巢去勢對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損傷的影響機制研究”、“氧化槐定堿對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等課題研究,研究成果經過總結,參加了2010年4月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辦的首屆醫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及實驗設計大賽,兩個項目分獲優秀獎。
4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開展假期走進基層醫院活動,多層次的接觸各類患者。通過從淺層次的理論認識到深入的接觸臨床實踐,提醒學生基礎知識是臨床課程學習的支撐,為臨床前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再分組討論,交流相互的心得體會并根據調查問卷的材料進行初步統計整理,寫出書面總結報告。
5改革考核方式成績由6部分組成,①理論課:檢查出勤率,占總成績的10%;②實驗課:在試驗前針對與實驗有關的相關知識、操作步驟進行提問,檢查復習、預習、討論和查閱文獻的情況,占總成績的10%;③針對實驗操作的規范情況進行評價,占總成績的10%;④評價實驗報告的書寫和討論內容的全面、深度情況,占總成績的20%;⑤課程結束后進行實驗操作技能考核,采用隨機抽題的方式,占總成績的20%;⑥針對實驗方法、步驟、設計、結果、討論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筆試,占總成績的30%。
存在的問題
篇8
關鍵詞:醫學學生人文素質教學作用
人文教育有著自身規律與特點,是提高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環境、社會、家庭、個人等很多因素決定著的醫學學生的人文素質。一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醫學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在我國,全國高校已經開展了加強人文、文化素質教育的工作已經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績的同時,當然也存著一定的問題。下面則對人文教育對I臨床醫學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進醫學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觀
醫學人才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具各較強的法律意識和審美意識,具備有親和力的交往和溝通能力,具備能決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養五星級醫生的要求,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醫療的決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區的領導者及組織的管理者。其中決策、交流、領導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他們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中國醫學界,很早以前就重視醫德。為醫學生提供人文素質教育之目的,就是為了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樹立與加深學生的人生觀與人文信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積極的、主動的為學生講授人文素質的相關知識,更要處理好正確的培養關系。不僅僅是局限的傳授知識來完成將教學目標,更應該做到多元化的引導學生樹立好人生觀、關愛人性、關愛生命、尊重人權的觀念,切實的達到引導學生樹立醫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力讓學生的人道主義觀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知道,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論課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內容之一。雖然二個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都含有使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但卻在教育內容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將弘揚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觀念與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二者成互補態。但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處,但人文素質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側重于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藝術性,還包括社會性與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為重點,其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礎性,人文素質教育包含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對醫學生進行人文互素質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觀念,更可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醫學學生的智能
人文素質教育事實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還可以促進醫學生的兩大方面能力,一是醫學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醫學生自身的大腦意識的形成的思維能力,更能決定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等。二是醫學生的能力,即基于學生的在對事物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之上所觀察的結果,形成的意識的體現,也包括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等。因為,在臨床醫學生的專業領域和工作過程之中,經常對會其病人進行觀察、詢問、傾聽等方式,來確定病人之病情。這就要求我們醫學生有著敏捷的思維能力、細致的動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可以提高醫學學生的智能,更是醫學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汪行舟,陶鈞。試論文學作品對醫學生的影響。2006
篇9
摘要:因特網作為一個無國界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已經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對醫學教學和科研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計算機網絡和數字技術正在改變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念,醫學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時代。現將幾年來我科應用因特網進行教學的體會介紹如下。
1因特網的基本特點
國際互聯網是目前世界上覆蓋面最廣、信息資源最豐富、規模最大的計算機網絡。因特網的雛形是由美國國防部資助建設的名為ARPANET的網絡,由于采用了TCP/IP協議,并用公開了TCP/IP協議的核心技術,使得因特網得到了迅猛發展。因特網具有開放、自由、交互性強的特點,所以其具有信息資源豐富、入網方式多樣、信息服務靈活以及多種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優點,被廣泛應用到教育、行政、企業等各行各業之中,是世界各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重要基礎設施。
2網絡軟件的應用
2.1網頁制作軟件
常用軟件有MacromediaDreamweaver、MicrosoftFront-page、網頁作坊等等。通過這些軟件使得網頁制作簡單易行,我們用教學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網頁.在網頁中可以添加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動畫,使其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動感十足,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好的網頁既可以用于多媒體教學,又可以上傳至互聯網便于學生進行自學。
2.2電子書制作軟件
常用軟件有AdobeAcrobat、QuickCHM、E書伴侶、電子文檔處理器、e書工場等等。通過把教學素材制作成不同的電子書,便于打包攜帶及檢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載體上閱讀,方便學生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利用電子文檔處理器制作出藥典讓學生下載到掌上電腦、電子書閱讀器、MP3等載體,使學生能夠隨身攜帶、快速查閱,并從機械的記憶中解脫出來。
2.3動畫制作軟件
常用軟件有FlashMX、Authorware等。利用這些軟件與網頁制作軟件相結合,使網頁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動的教學動畫,使教學擺脫枯燥無味的格調,寓教于樂,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MX是交互式矢量圖和Web動畫的標準,心血管系統血液循環的動畫、細胞周期動畫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3網絡搜索引擎的應用
搜索引擎是一個對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詢的系統,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戶查詢三部分,是一個為人們提供信息“檢索”服務的網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網上的所有信息歸類以幫助人們在茫茫網海中搜尋到所需要的信息。通過關鍵詞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們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極大地方便了醫學教學。
目前比較有名的醫學專業搜索引擎有Medical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WorldSearch等。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關鍵詞搜索和分類目錄搜索,利用它們可以免費進入因特網臨床醫學數據庫,查閱到許多醫學資料,擴大醫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料,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醫學搜索引擎還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們我們同樣可以查到許多有用的資料。例如:以“SARS”作為關鍵詞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內即可找到相關網頁約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為關鍵詞進一步搜索,許多SARS防治的相關資料立刻呈現在眼前,使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便獲得了許多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4BBS論壇的應用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英文縮寫,即電子公告牌系統,它通過在服務器上運行服務軟件,允許用戶使用終端程序通過網絡來進行連接,執行下載數據(或程序)、上傳數據、閱讀新聞、交換消息等功能。BBS已經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擴充。通過BBS系統可隨時取得國際最新的專業信息,也可以通過BBS系統來和別人討論方方面面的話題,更可以利用BBS系統來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問”等啟事,極大方便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教師之間的交流。我們利用BBS來組織疑難病例討論、通知、布置作業、組織英語沙龍及各種愛好者協會等多種教學活動,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網絡的點擊率大大提高。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遠程教學系統的應用
遠程教學是指學的過程和教的過程不在同一時間或同一地點下進行的教學,但使整個或部分學習過程得到了教師的計劃、導引、輔導和評估。參加遠程教學的學生只需在家里登錄相應的網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種形式的教學,還可以提供網上交流和討論。
5.1在函授教育中的應用
學校通過網絡招生信息,學生通過網上報名,教師將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通過聯網的計算機接收信息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與教師和同學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網上考試的日程表,在網絡上完成考試,而考試分數則會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學生。這樣既方便學生,也方便教師,同時還可以節約教學成本,非常適合中國國情。超級秘書網
5.2在繼續教育中的應用
我校與多個醫學專業網站(如好醫生網站)合作,利用其網站資源對全校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要求每位教師自由上網,選擇本專業教育課程進行學習,每年獲取一定的學分作為繼續教育培訓的依據。
5.3在對外交流中的應用
通過遠程教學系統,我們隨時可以和區內外,甚至國內外同行進行交流,定期組織學生、教師遠程學術活動,使他們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
篇10
如何在課堂中實施討論式教學?筆者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后認為可以分以下幾步實施:
一、擬定題目
一般來說,討論題應預先布置給學生,使他們能有足夠的時間收集資料、充分思考,以提高課堂討論的廣度、深度和效果。課堂討論雖然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任何內容都可以納入討論范圍的。討論的話題應源于歷史課本,而又超越課本;內容應具有歷史性,既要涵蓋所講的知識和理論,又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還要有討論、辯論的意義、價值;應盡可能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擴散性思維,激發學生探索和討論的興趣;應避免提出只有一個答案和過分復雜的問題。討論題數量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但要有重點。
二、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充分是討論有深度和成功的重要保障,否則,討論就只能像在演戲,流于膚淺的形式而不注重實質內容,也就失去了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得到提高的意義。在第一次討論之前,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共同制定并宣布討論的基本原則,為以后討論課的成功實施起指導作用。
討論前的準備包括討論的組織形式安排和資料準備。組織形式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也可以分成小組進行或二者結合。如果是小組討論的,應將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面等按強、中、差交叉分組,避免力量懸殊太大;應事先確定各組負責人,由其督促、安排各組的前期準備工作。
三、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可由學生或者教師主持,但都應本著公平、平等、全員參與的原則,盡可能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任務,或發言或記錄。雖然不大可能每節討論課上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但盡量要有更大的“覆蓋面”。一般每位學生的發言應控制在不受干擾的三四分鐘內,避免極少數同學“唱獨角戲”的情況。
應當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并且多鼓勵那些口齒木訥、性格內向的學生開口說話,培養他們的邏輯歸納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不能只讓他們充當觀眾。
四、小結評價
討論結束后,教師必須做總結評析。好的總結更能使學生強化記憶和理解,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更能激發其包括討論在內的更高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終實現討論式教學的目的。總結應簡要復述、評析討論過程中出現的主要觀點,然后提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及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還應指出討論方法上的不足。對積極參加討論的學生和獨到的觀點要做適當的表揚、肯定,對一時難以得出一致結論的問題允許存疑,容課后進一步探討。必要時,也可以聯系討論內容布置作業、撰寫相應的小論文以鞏固、深化討論成果。
當然,不是每個討論課題都需要刻板地按以上四個步驟來進行,有的歷史問題的討論可能只根據同學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當堂來進行就可以了,而無需大量的課前準備。
討論式歷史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只有非要討論式歷史教學不可時才使用
像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一樣,討論式教學仍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討論式歷史教學只是在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的現實方法的時候才可以應用和需要應用。
2、把握好教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