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10:46: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職教育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管理中激勵理論的應用
摘要:眾所周知,激勵制度對個人全面發展及團隊協作能力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高職教育管理者可將激勵理論運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來推進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本文就如何有效地運用激勵理論來指導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管理;激勵理論;應用
教育管理工作在高職院校中尤為重要,現今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越來越趨向于柔性管理,柔性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趨明顯。高職教育管理的特點決定了剛性管理不能達到高職教育管理目標,高職教育管理必須要有針對性,應根據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需求以及學校的辦學理念等,將激勵理論運用于高職院校管理工作中。
一、高職教育管理中激勵理論應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引導高職學生實現自我。高職院校學生入校時普遍成績較低,大部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動機欠缺,并且學習的目標也不明確,這些因素導致高職學生逆反心理較強,喜歡鉆牛角尖,易與他人以及學校進行對抗。激勵理論能夠較好地把握高職學生的需求,用恰當的獎罰制度激勵學生,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勵教育理論作為一種柔性教育管理理論,能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各方面需求,激勵理論激勵學生不斷地改進自我,實現自我需求,以更好更快地發展。
2.有利于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創建。要想創建和諧的高職院校,必須要協調好教師與學生這兩個大群體之間的關系,因為這兩個群體是校園中人數最多,最活躍的群體,只有這兩個群體關系和諧,才能實現創建和諧校園的目標。激勵理論的應用較好地塑造了和諧的師生關系。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生活以及學習需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標,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師生沖突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增進了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教師的鼓勵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
高職教育管理論文8篇
第一篇: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研究
1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難
1.1高職院校黨員分布不均,表率作用較差
高職教育相比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為三年,在絕大多數教學安排中,第三年有大部分時間在校外實習。然而,培養一名學生黨員,從大學一年級入校遞交入黨申請書到發展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至少要經歷近兩年的時間,因此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基本出現在二年級下學期與三年級上學期,發展之后馬上就會面臨三年級的校外頂崗實習。學生黨員分散在不同的校外實習崗位上,無法正常參與校內的黨支部生活,校內黨組織對在校外的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受到實踐和空間上的限制,直接影響到學生黨員發展后的后續培養質量,同時在校內也形成了一年級無黨員,二年級僅有較少黨員,三年級有黨員但不在校的實際情況。另外,高職院校學生理論知識底子相對薄弱,因此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黨建工作普遍重視積極分子培養、黨校培訓、青年馬克思主義班等入黨前教育,但學生黨員發展之后便相對忽略了黨員再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入黨前拼命干,入黨后松一半”狀況的出現。學生黨員自身并沒意識到發展之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也就不會懂得什么是“以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加之三年級的學生黨員大部分時間在校外實習,無法參與學校黨組織活動;一些用人單位黨組織機構不健全,加之實習學生的組織關系也未轉入企業,單位黨組織也疏于對學生的管理;剛步入企業的學生黨員難以短時間內找到歸屬感,發揮黨員表率作用更是無從談起。
1.2學生黨員政治修養欠缺,理論知識貧乏
學生黨員的政治修養欠缺與理論知識貧乏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從外部環境看,當前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政治健康穩定,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在校時間短和就業壓力大的影響,大學生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提升專業技能上,造成部分學生黨員政治觀念單薄,政治素養不高。從學生自身看,黨的理論知識基礎不扎實,理論學習枯燥草率,高職學院的學生很難沉下心來深入學習黨的理論基礎知識,學生黨員在發展前,目標相對明確,一旦加入黨組織,便缺少了明確的后續發展目標,思想上也就滋生了“停一停”“放一放”的消極意識。因此存在把黨的理論知識學習看做是一種形式,只會生記硬背,不愿深入思考的情況。
高職教育資源整合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分析了高職教育資源整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限制高職教育資源整體效益的瓶頸。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揮高職教育資源優勢的服務性教育理念。
關鍵詞:高職教育;資源整合;服務性教育
一
教育資源是指用于教育事業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無形資源的總和。物力資源可以理解為包括直接支持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被稱為教學資源,如教室、教學資料、實驗實習基地等;而那些為教學活動服務的各種資源被稱為非教學資源,如校園環境、公共交通、生活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無形資源,也有人將其稱為軟資源,它包括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即品牌資源,學校長期積淀的文化資源,學校的制度資源,學校的辦學特色資源。人力資源主要指一個學校的師資力量。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社會需求分化,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為滿足社會需求的分化,政府大力興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高職教育從高等教育資源中分到了自己的份額。
有專家認為通過8年的發展高職教育已經完成了規模的膨脹,基本的資源投入已經完成,現在是高職教育回饋社會的時候了。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規模膨脹僅僅表現在物力資源的快速增加,如新建的校舍,寬闊的校園,先進的實驗實習基地,而大學之大絕非在于此。
高職教育班級管理論文
“5S”現場管理方法是起源于日本,在生產過程中現場對設備、人員、原材料、流程方法等要素進行的有效管理,是一種日企獨特的管理辦法,在日本企業廣泛應用,成為一種企業精神、文化?!?S”的五個要素組成是SEIRI(整理)、SEITION(整頓)、SEISO(清掃)、SEIKETSU(清潔)、SHITSUKE(素養),其中整理是基礎、整頓為固化、清掃助提升、清潔出成效、素養才是核心,實施“5S”現場管理始終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在實施“S5”現場管理過程中,不斷通過發動宣傳、實施組織、提高總結,形成好的習慣,達到提升個人修養的目標,從而改善整體氛圍,進而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而在班級“5S”管理中,對象明確為學生、班級事務及物品。對學生我們要改變其行為、品質,提高素質;對班級事務需要改變班級內每個人對事情、問題的處理方式;對物品,要使之整齊化、條理化。班級“5S”管理對于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養成意義重大,在學生素質培養上也有很大作用。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的素質教育,首先是人文學科的教育;其次是文化類教育,是除了單純的文化知識還需包含思想觀念教育和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再次是意識類教育,包括人類文明基本成果、人類共同價值道德觀及人類共同行為規范等教育;最后是人的精神修養教育,包括個人精神修養境界、人格、信仰教育等。
“5S”班級現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提高專業學習水平的同時完善日常習慣,培養職業習慣與綜合素養。在當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班級“5S”管理的實施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人文精神的喚醒方面有積極作用,現階段高校教育班級“5S”管理在學生素質培養上的表現有下面幾點。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做好每一件身邊的小事,督促學生不浪費時間,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讓他們學會珍惜身邊的人和物。從小事做起是一種正確的心態,不好高騖遠,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使學生明白成功得來不易,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讓他們遇到挫折不氣餒,獲得成績不驕傲。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集體就是為了共同的目標,或者因為共同的利益而組合成的人的團體,在這個集體內部個人的目標的集合就形成了集體的發展目標,個人的目標及利益應與集體目標利益應保持一致的,做為班級中的一員,每個學生必須意識到自身利益和班級利益是相互依存的,正確處理自己和班級的利益關系,這是班級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各成員價值實現的必備條件。加強班級意識、集體榮譽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加時代的新內涵,讓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使他們有愛國主義情感,并樹立民族意識,發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同時也讓他們懂得熱愛自己的集體、熱愛祖國是每個人應有的高尚品德,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自強不息,是指通過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塑造出積極的人文情懷。自強不息是一種不斷進取、自我超越的品質,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毅力不斷地追求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做生活的強者,自強不息者在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在“5S”班級管理中學生是通過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塑造出個人積極的精神面貌。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要規范,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守信是做人立命的根本,更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要,在“5S”班級管理中我們要求每個人做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拒絕“考試作弊”、“欺騙老師”等不良現象,引導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擇業動機和入黨動機等,在從傳統文化中學習的同時,培養自我約束的習慣,拒絕一系列“不誠信”的行為,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大學生。慎獨自省,知行合一,“慎獨自省”旨在培養個人自律的修養,是指個人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自己高度的自覺,按照道德規范或自己原則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及原則的事;“知行合一”則是強調行為和想法的一致性,在某種意義上更強調“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不能說一套做一套,這一點與實踐品格具有一定一致性?!吧鳘氉允?,自行合一”是一種坦蕩、一種修養、一種情操,更是一種境界,它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的關鍵環節?!?S”班級管理中體現的這種高度重視“慎獨自省,知行合一”的價值理念,對自我修養價值的培育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要求學生做的事和說的話一致,并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自查反省,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求在自我內心不斷地思考反省過程中去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過。
“5S”班級管理過程是將企業管理文化制度引入到教室里的一種模式,通過實施“5S”現場管理可以讓學生在教室中養成在企業中所需的職業習慣。當今社會隨著行業競爭的日益加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企業要求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對于選人用人標準只會越來越嚴苛。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承擔著為企業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滿足社會日益提高的用人要求是高校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將“5S”班級管理作為高校育人管理模式,對學校老師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個人習慣的培養有著很大的作用,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年齡的增長,學生綜合素養、日常習慣的培養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有持之以恒的堅持才能將這種模式化的行為習慣正真植入學生個人的骨髓。
作者:周小軍 單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新時代下,高職教育推進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創新形式,增強人才培育效度,實現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而彰顯高職教育育人效度。對此,文章著重分析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特點,論述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要求,提出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教學;高職教育;改革
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對人才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對高職教育形成一定的挑戰。高職教育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理論教育,還應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實現兩者相融合,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以此提升人才培育效度。因此,研究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十分重要,不僅是學生未來就業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革新的需要。
一、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特點
1.以學生能力培育為核心目標。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較為重視學生專業能力、技能的培育,這較為符合高職教育模式,但也對傳統高職教育形式形成一定的沖擊。雖然高職教育是為社會發展輸送有能力、有知識的人才,但其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即理論與實踐教學銜接不足,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專業理論教育,不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不強。而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的特點,需要立足于學生能力發展,以培育學生能力為核心目標,這為高職教育革新指明了方向。2.課程教育以職業化為標準。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著眼于未來職業發展趨勢,推進專業理論、職業實踐相融合,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育提供平臺。這種教學模式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知曉崗位工作模式,了解崗位工作素養,調整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增強自身綜合能力,以此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因此,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融入職業化教育內容,推進專業與職業教育相融合。3.重視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實施。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立足于崗位工作模式,推進專業知識與崗位工作相融合,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推進專業教育的開展,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引領學生收集、分析、實踐知識信息,完成“工作任務”,使學生在其中收獲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進而完成專業教育目標。
二、高職教育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要求
高職教育發展與質量提升研討論文
[摘要]高職教育近年來雖有較大的發展,但還未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高職教育仍遠遠滯后于普通高等教育,制約高職教育發展與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有社會多方歧視,法律法規保障不足,辦學條件不足,教學改革不到位。解決辦法主要有:國家通過加快立法推進高職教育,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政策支持,高職院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社會的認同。
[關鍵詞]高職教育;制約因素;解決措施
高職教育近幾年來有了快速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數量及在校生與畢業生人數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質量未得到保障。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國中高級技工嚴重短缺,高級技工缺口達數十萬人?,F有的高級技工僅占工人總數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遠。高職教育的作用和影響遠遠低于普通高教,嚴重滯后于我國整體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也與國外高職教育相距甚遠。
一、制約高職教育發展與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1.社會上對高職教育存在多方面偏見
淺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
一、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國家層面提供政策保障國家政策是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政策,例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高職院校專項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這些政策一方面為高職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引導高職教育為新農村建設做更多貢獻;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農村建設,促進了新農村不斷發展,從而使新農村對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隨后必將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這些都將為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學校層面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模高職教育無論是在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上,還是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均圍繞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理論知識來展開。同時,為了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需要,高職院校還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設立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或開設一些涉農專業,保證了人才培養的數量及質量。因此,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急需人才。隨著高職院校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也迅速增長。面對新農村建設初期需要大量高質量人才的現狀,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趨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才供給規模,滿足新農村建設對人才數量的要求。(三)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有市場層面驅動人才發展的空間選擇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推動農村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決策。不僅如此,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必將強力促進新農村和新農業的發展。這將給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培養出的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多具有農村背景的大學生也將更加認識到在新農村大有可為。面對城市的高房價、高消費、高成本,理性的大學生一方面面對新農村的低生活成本、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對當前新農村建設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現狀,那么在新農村就業和發展就成為市場條件下人才發展的最優空間選擇。
二、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來看,雖然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思想性歧視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對接”性阻礙雖然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并且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是相當多的人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始終沒有改變,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職院校招生錄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導致生源質量較差且來源不足,因此,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對高職院校持有一種歧視的態度;另一方面,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而與腦力勞動者相比,體力勞動者的勞動是低等的、不受重視的。這種對高職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視的傳統觀念以及錄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非對接”性阻礙。(二)財政投入不足產生“非對接”性制約雖然近年來政府開始重視高職教育,并從資金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實訓基地、購買貴重實訓設備等,教育成本比較高,這就與部分地方政府較低的財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職教育在培養人才質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存在財政投入不足的“非對接”性制約。(三)傳統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求之間不相匹配長期以來,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傳統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上都與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是在辦學定位上的失衡。新農村建設要求人才具有實用性技能,并且愿意為新農村服務。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上幾乎是“一刀切”地為城鎮經濟服務,沒有考慮到農村發展的需要,具有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數量過少。二是傳統專業設置基本上忽略了農村的需求。很多高職院校一味地追求熱門專業,沒有形成自身院校的專業特色,即便是一些設置涉農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存在培養模式單一、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理論學習時間過長,實踐課程較少,學生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低,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四)師資隊伍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之間存在落差優良的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重視構建“三農”專家型師資隊伍?,F階段來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與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師資隊伍構成上,“三農”專家型教師過少,造成師資隊伍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專職教師沒有足夠的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導致純理論研究過多而實戰性研究嚴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職院校本身沒有足夠的資金對新農村建設師資隊伍進行培養,無法進行相應的培訓,也缺乏足夠的激勵措施用來鼓勵教師自我發展。
三、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著力解決高職教育對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是高職教育配合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一)輿論導向上樹立觀念轉變的“對接”實現以對接新農村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必須加強輿論宣傳,形成有利的輿論導向,從而改變傳統高職教育觀念和高職院校供給側結構,為高職院校輸送有志于新農村建設的優質生源,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政府層面,要充分利用宣傳輿論陣地引導全社會改變觀念,深刻認識到高職教育在地區發展中的貢獻,從各方面提高高職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網絡、社交軟件、電視等現代化宣傳渠道,加強國家有關高職教育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國家新農村建設的鼓勵政策及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緊缺現狀的宣傳力度,從而引導高職院校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樹先進典型的“以點帶面”的宣傳策略,對先進高職院校、優秀高職畢業生進行表彰獎勵,提高高職院校在社會上的認知地位,從而引導人們逐漸改變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在學校層面,要明確高職院校自身在本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承擔的角色,樹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培養更多對接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方面,從思想觀念上,高職院校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號召,重視對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樹立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隨時為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輸送、技能培訓、資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進行資金政策的“對接”為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必須構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體系。1.在制度方面加強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的構建。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更加要求國家相關部門要制定保障新農村建設與高職教育對接的政策法規。在政策法規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立法層面要保證相關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夠切實有效地指導新農村建設與高職教育發展,并根據新農村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法律法規的細則。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在招生錄取制度上要進行改革,吸引優秀生源進入高職院校。在學費減免、獎學金和生活費補貼政策等方面不斷優化現有的一些制度,并在畢業就業制度上為高職院校畢業生進入新農村工作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強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監督與指導。完善相關監督機制,指導高職院校修訂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保證高職院校培養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在財政方面完善資金投入體系。新農村建設需要在各方面進行資源投入,而教育資源的投入是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之一。政府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通過各種渠道滿足高職教育發展的資金需要,進而保障高職教育成為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基地。一方面,著力打造以農業為特色的重點高職院校,并在財政政策上給予傾斜。政府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實際規劃不同特色的高職院校,尤其是農林大省要打造以農業為特色的重點高職院校;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財政傾斜政策,加大對相關高職院校的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的實驗室,完善實習實訓基地。另一方面,雙管齊下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對企業,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投入資金參與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和“訂單式”人才培養;對社會,要通過制定一系列獎勵性政策或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營企業、社會公益組織等積極為高職教育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捐獻資金、捐資助學、設立定向獎學金。3.在激勵機制方面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政府與高職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勵措施,提高人才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一方面,在基礎性激勵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務新農村建設相關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務新農村建設相關人才的基本工資水平,同時根據各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額外給予生活補貼;對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給予一定的表彰獎勵。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勵措施上,設立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對在新農村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優秀人才進行專項資金安排,除用于科研應用外,也對物資采購、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資助;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政府以其為模范進行大力宣傳,進而激勵更多的人才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三)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上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對接”科學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是保證高職教育人才質量的關鍵,也是實現高職教育與新農村建設銜接的重要保障。1.科學設置相應專業,培養新農村建設急需的專業人才。為實現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實際設置符合當地新農村建設發展方向的專業。在設置專業前做好三個環節的工作:(1)調研工作。相關教育部門及高職院校要委派專門人員深入調研,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農村建設中人才現狀及人才需求的報告,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提供借鑒;(2)評估工作。要組織相關人員對專業設置進行合理評估,參考領導、專家等的意見,保證相關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滿足社會需要。(3)論證工作。要根據社會發展要求,明確專業定位。組織相關專家對專業進行二級學科的細分,根據院校實際和區域特色,科學論證專業方向。2.在實踐中科學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新農村是不斷發展的,對人才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同時,黨的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農村建設要有新發展,需要有創新型人才做支撐。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調整專業教育管理設置,保證專業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新農村未來發展的要求。3.改革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方面,在“內涵”建設上下功夫,改革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與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匹配度。對于理論課程體系,應以新農村建設目標、課程設計理論為依據,構建互動共促的課程生成機制和分層模塊的課程設計形式(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和實踐應用課程模塊三種形式),設置體現區域新農村發展需要的理論課程;對于實踐課程體系,應合理設置實踐課程和相關選修實踐課程,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改善實踐課程的硬軟件條件,保證實踐設備的完備。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設上下功夫,構建政府、高職院校、農業科研機構、新農村四方合作平臺,多方參與優化課程體系。政府、農業科研機構、新農村所掌握的新農村建設中的動態資源是高職院校難以企及的,因此,構建四方合作平臺,有利于高職院校針對理論或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在課程體系上做進一步優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四)師資隊伍上打造專職教師與兼職專家的“對接”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及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著高職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黨的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為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指明了人才培養方向,更為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專兼職師資隊伍。高職院校要吸引知名企業、農業科研機構懂農業的專家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建設一支專兼職師資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同時,制定相關獎勵政策,激勵懂農業的專家在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2.提升師資隊伍技能,健全培訓學習機制。“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一支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師資隊伍,自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同時,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教師也必須加強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訓學習機制,通過繼續教育、專家講座、在線交流、實踐調研等形式對教師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訓,促進師資隊伍專業能力的提升。3.強化師資隊伍的使命感、事業心和職業道德教育。教師自身首先要具備崇高的使命感、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有激情、有動力投入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形成示范效應。黨的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農村建設帶來新的契機。以對接新農村建設為導向,不但有利于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政策保障、培養質量和規模、人才發展空間選擇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促使高職教育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問題和對策
摘要:文中主要以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這一視角進行論述當前階段高職教育院校中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全面提出高職教育院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的發展目標,構建產學研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問題;路徑
當前階段,大多數的高職教育院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完全的理解自身職業教育在職業能力與專業理論的教學需求,只是過于強調需要進行削弱或者取消一些教學課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學生學習思維和實際訓練能力的不足,進而嚴重缺乏創業精神等。于此同時,高職教育階段中的教學課程還存在教學內容過于重復的問題,進一步的導致高職教學資源的無故浪費,這一系列的因素將極大的影響高職教育在國家各類教育的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在文中對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問題和路徑進行選擇。
一、當前階段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高職教育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精準
隨著我國教育部頒布《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的這一內容,其中著重強調了“職業教育院校培養與我國信息現代化發展需求想貼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比較強的職業能力;在生產線、服務線等一線環節進行服務的復合型人才。為此,高職教育院校需要將學生掌握職業能力作為學習重點。但是由于當前教育院校對自身職業教育屬性定位的錯誤,進一步導致了高職教育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錯位問題,極大地削弱了高職教育院校自身的功能,進而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院校的健康發展。
高職教育發展問題思考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關于樹主大系統教育觀、實施“雙證書”制度、培養“雙師型”教師等問題的思考,探討了在新形勢下其內涵和意義及如何對上述問題全面理解等問題,以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教育觀;人才培養模式;雙證書;雙師型
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通過艱難的實踐探索,已經獲得了初步的經驗,如: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具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啟動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學生“雙證書”制度的全面建設;實施了以職業能力為中心,加強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開了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和銜接的通道等。但有關高等職業教育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戰略、人才培養模式等重要問題,還需進一步提高認識,深入研討,使之不斷完善,使高等職業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高質量、高效益、特色鮮明地向前發展。
一、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樹立大系統教育觀
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全面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此,發展高職教育,必須樹立大系統教育觀。在全社會這個大系統中,高教系統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是知識經濟社會大系統的核心,而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是這個核心系統中兩個既相交又互補的子系統。在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核心系統必然是整個社會大系統發展前進的動力,整個社會大系統均要圍繞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構成的核心系統運轉。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明顯滯后于普通高等教育,這嚴重影響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因此,所有社會大系統中可以為發展高職教育所利用的資源(包括人才、資金、設備、實習及實訓場所等),都應成為高職院校的正常教學條件和手段。通過整個社會大系統內部的互動,不斷促進高職教育的完善和發展。要保證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必須更新質量意識,轉變投入觀念,重構評價標準。
1.高職教育質量意識的徹底更新
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摘要:教學方法對提高教育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以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因此,有必要對高職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原則、理念與目標及特點,尤其是對“能力構建——評價導向”教學法的內涵及實踐意義加以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方法;能力構建
高職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其教學模式與方法在提高教育質量與形成辦學特色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綜觀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理論研究滯后。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沒有理論研究的突破,就不會有教學方法的創新變革,高職教育的改革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二是教學觀念陳舊。目前仍以學科理論導向為主,把傳授學科理論作為教育的主要任務,以受教育者接受理論知識的程度來衡量教學效果。僅僅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看待,沒有看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知識能力的主動建構者,不了解學生的智能結構與類型的差異,對學生的發展強調統一要求和標準,忽視其個性與特長的挖掘培養。三是實踐應用落伍。在教學中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透徹性,要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習慣“滿堂灌”的知識傳授方式,缺少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重視書本知識,忽視實踐訓練,致使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就業能力,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高職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原則、理念與目標
任何一種創新都必須以先進的理論為支撐。高職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應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創新要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并建立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整體背景之下;二是創新要根據高職教育教學的獨特性,并建立在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框架之中;三是創新要依托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建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之上。
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體教育與合作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終身教育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等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影響深遠,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