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德育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23:37: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德育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德育總結

打造高校生德育評價體制平臺

多年來,高等學校堅持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全方面教育,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對于智育、體育的評價手段與體系而言,德育的評價體系相對薄弱。如何評價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是長期以來擺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問題。

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開展了德育答辯活動。實踐表明,德育答辯不失為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辯的實施過程

德育答辯是指應屆本科畢業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規定的格式,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作出評價。

(一)精心組織、嚴格要求,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為了上好德育答辯這堂“課”,理工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實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領導、學工部(團委)負責同志、學部書記、輔導員、“兩課”教師為成員的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按照學院的總體部署,德育答辯分為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場答辯三個階段。

查看全文

大學德育研究論文

”時期和改革開放二十年四個時期,進行了梳理。重點介紹了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大學德育研究的豐碩成果。這些主要成果包括:關于大學德育對象的研究;關于大學德育的功能及社會價值研究;關于大學德育的實踐過程研究;關于大學德育學科建設的研究等。這些研究推動了大學德育工作的加強和德育學科建設。文章最后對面向21世紀的大學德育研究進行了前瞻性展望。

建國50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大學德育工作。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廣大德育工作者對大學德育工作展開了研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得以確認。圍繞大學德育、德育工作者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探索其內在規律,從而加強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隊伍建設,促進了教育改革,推動了德育學科建設。

一、建國五十年來,大學德育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建國初期的大學德育研究

從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7年時間里,我國高等教育順利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教育到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這一時期,大學教育面臨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雙重任務。這一時期大學德育研究的特點是:黨和政府有組織地進行研究探索;大學德育功能得到較好發揮,德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這一階段,大學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總結、繼承和發揚老解放區學校教育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和大學德育的任務、內容。這具體表現在:

查看全文

大學教材德育內容體系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從教材內容完善的角度,確定基于“立德樹人”的大學《體育與健康》教材的德育內容體系,引領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已成為一項艱巨而又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關健詞:《體育與健康》教材;研究背景;研究意義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要求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核心素養體系,不同階段學生提出不同的核心素養教育要求,明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學生應當具備的品格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指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教育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作為引領中國教育改革的新取向,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教育觀,科學把握教育規律,將科學的教育觀點和方法滲透到教育過程中,突出時代性,強化民族性,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武裝自己,確保教育理論和實踐能夠體現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同時,把立德素養的要求置于轉化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突出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強調中國特色。

一、研究的目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成為主導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由經濟競爭轉向人力資源競爭,國際人才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化,各類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思潮成為影響現代人群思想觀念方向標,道德滑坡成為現代社會普遍的詬病,與此同時,對國民道德素養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因此,在道德危機的形勢之下,建設新時代大學生德育人才培養體系,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命題,并滲透到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增強大學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已是刻不容緩。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實到體育教材中,是德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分析體育教育階段不同版本體育教材中德育內容現狀,并討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使體育學科真正的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通過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和總結,將體育中應有的德育內容融入體育教材中,構建體育教材中德育內容體系,挖掘體育的育人價值,為豐富和完善現行體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提出合理建議,使體育學科真正的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實到體育教學中,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度教材,最大程度地發揮體育“健身育人”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大學教育階段學生身心更是迅速發展,處于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進行道德學習、注重品行、養成良好習慣、是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痛的引導和幫助。本研究限定于體育在育人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通過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和總結,將體育中應有的德育內容融入體育教材中。挖掘體育的育人價值,為豐富和完善現行體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提出合理建議,使體育學科真正的實現育人價值、育人功能。

二、研究的意義

查看全文

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創新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應對全媒體環境為當下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困境,力求在德育工作中,學習全媒體,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合理運用全媒體,做到更新教育觀念,革新組織方式,創新技術手段,求新德育內容,教育評價出新,積極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德育工作;創新模式

全媒體是指全新的媒體形態和傳播形態,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全媒體環境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諸多挑戰與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學生信息篩選的困擾,影響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其次,全媒體網絡報道新聞時會充斥大量的負面新聞,而社會學習與社會模仿心理導致相應的負面新聞接連發生,最終造成大學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失去信心,無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學生面對虛擬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無法有效應對,表現出空虛與茫然、消極與避世,甚至選擇錯誤的價值觀。本文從教育觀念、組織方式、技術手段、教育內容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觀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學習全媒體知識,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并具備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廣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適應這個信息化的大時代需要。

1.了解全媒體知識,接受全媒體時代的教育理念

查看全文

全媒體環境下德育工作創新模式探究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應對全媒體環境為當下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挑戰與困境,力求在德育工作中,學習全媒體,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合理運用全媒體,做到更新教育觀念,革新組織方式,創新技術手段,求新德育內容,教育評價出新,積極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德育工作;創新模式

全媒體是指全新的媒體形態和傳播形態,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全媒體環境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諸多挑戰與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學生信息篩選的困擾,影響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其次,全媒體網絡報道新聞時會充斥大量的負面新聞,而社會學習與社會模仿心理導致相應的負面新聞接連發生,最終造成大學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失去信心,無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學生面對虛擬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無法有效應對,表現出空虛與茫然、消極與避世,甚至選擇錯誤的價值觀。本文從教育觀念、組織方式、技術手段、教育內容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觀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學習全媒體知識,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并具備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廣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適應這個信息化的大時代需要。1.了解全媒體知識,接受全媒體時代的教育理念全媒體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的個性化與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體的含義與特征,打破傳統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積極融入全媒體德育工作的大環境中去。2.掌握全媒體知識,運用全媒體開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全媒體的技術手段、應用方式,運用全新的教育技術和方式方法開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與時俱進,更新德育觀念;另一方面,要對德育工作創新模式進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組織方式革新

查看全文

中醫藥院校德育答辯思考

摘要:德育答辯工作,是轉變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一項思政教育創新舉措,核心是引導學生自己制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計劃,通過開題、中期和答辯等手段對學生進行監督、激勵,從而提升學生個體的思政素養。圍繞德育答辯的基本經驗、實施效果、影響因素和提升對策4個問題進行分析,認為目前德育答辯工作在提升中醫藥院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上有一定的實效,但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實效受到學生自我發展計劃和實施質量、學生工作隊伍的輔導能力以及學校資源支持等各項因素的影響,未來要進一步提升德育答辯工作的質量,就要將德育答辯工作與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與學生工作隊伍日常輔導相結合,與高校思政教育形成性評價工作相結合。

關鍵詞:德育答辯;思政教育;中醫藥院校

德育答辯是指大學生以“全面發展”為主題,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發展目標(目標應該聚焦于思想政治、倫理道德、法制意識、心理素質等領域),深入思考完成目標所需要的行動計劃,并堅持執行,在畢業前,對自己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反思并撰寫總結,最后,以答辯的形式由老師和同學做出評價。思政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文化-心理的互動過程,教育者有目的地傳遞社會政治、思想、道德,使受教育者選擇,吸納和重構[1],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本質上在于教育對象自我構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發展問題,發揮主觀能動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關注德育答辯工作,北京理工大學[2]、河北科技大學[3]、云南中醫學院[4]、西安文理學院[5]等高校都開展了德育答辯的相關實踐,2015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也嘗試開展德育答辯工作。

1德育答辯的基本做法

1.1開題、中期檢查和結題答辯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基本環節。其中開題階段旨在引導一年級學生認真思考、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確立發展方向和目標,開題時間在大一第二學期,因為學生需要經過第一學期的入學教育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發展目標,所以德育開題不宜太早;中期檢查在大二第二學期執行,是對大一所設定的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反思、修正,也是對前一階段實踐情況的總結和反饋;結題是整個德育答辯工程的總結階段,雖然本項工作以答辯為落腳點,但是答辯并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借助答辯,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包括對發展目標的反思,對行動計劃的評估,以及對未來個人全面發展的設計。1.2“德育發展目標”和“德育行動方案”是德育答辯工作的核心。德育答辯工作的用意就是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志向、興趣和愛好,探索發展方向,在老師的幫助下形成發展目標,并根據這一目標制定可行性行動方案,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按照方案來執行。在德育答辯工作中,也涌現出了一些優秀的發展方案。例如有一名同學的德育選題是“我想做什么樣的自己”,這是一個既深刻又抽象的命題,很容易流于清談,失去實際意義,但是這名同學按照德育答辯的步驟,將這一命題分解為“自信、樂觀和獨立”的目標,然后設計了專業課成績要考到90分以上、通過英語等級考試、做好科協的工作、堅持讀書并做摘錄、認真談一場戀愛、經營屬于自己的公眾號,將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發表在公眾號上等一系列具體行動方案,這樣,就完成了德育開題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完美結合,即讓身邊的老師和同學明白了她的人生追求,也有利于自我規劃和自我約束。1.3討論和交流是德育答辯工作的關鍵。無論是開題、中期檢查還是德育答辯,都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班會,每個人要做主題匯報,老師和同學要就這一題目進行提問、討論和評議,這樣做既有利于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也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工作。開題申請表和開題報告、中期報告以及結題報告,是德育答辯工作需要收集、審核并存檔的材料。學生在開題前,應該向學院提交德育開題申請表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應該根據學生德育開題登記表上的內容,按項目核對,對完成度較差的同學要重點關注,幫助學生更換題目或者修訂行動計劃,德育答辯也是要圍繞德育開題進行反思和評議。

2德育答辯的實施效果

查看全文

中國大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及改進論文

摘要:新形勢下高校德育教育日顯重要,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效地開展,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道德準則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本文基于目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德育;德育教育;教育改進

一、德育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學校全面教育中的主導部分,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教學過程中,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品質的活動。

高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今天的在校大學生,明天就將成為有知識有理想,有文化有修養、有青春有智慧的社會主流和棟梁。只有一代代大學生茁壯成長,才能保證“以德治國”的堅實基礎,國家才能長久昌盛。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對實施“以德治國”方略有著直接和重要影響,對一國長遠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普通高校德育工作質量提升措施論文

摘要:本文從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德育;誠信;素質拓展;德育論文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面對新形勢、新情況,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工作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問題,深入研究和探討高校德育工作的問題與措施,對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維系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重要手段,是培育人才、促使個人發展,塑造國民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本途徑。就高校而言,德育是堅持辦學方向,全面實現大學生培養目標的保證;就個人而言,她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及素質的提高起方向、動力和保證作用。

二、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變革論文

一、改革開放以前高校德育狀況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對學校“統、包、管,。高校德育也處于高度集中統一的封閉狀態,對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唯命是從”,缺乏多樣性、靈活性。但綜觀建國初期以及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些德育內容與措施,總的來說是好的,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以及計劃經濟相適應的。當然也受到“左”的思想干擾和影響,尤其是“”時期,德育遭到了嚴重破壞。

建國初期(1949年--1956年)。這一時期黨和政府有組織地進行研究探索,高校德育功能得到較好發揮,德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總結、繼承和發揚老解放區學校教育優良傳統的墓礎上,確立了建國初期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務;取消了“國民黨黨義”和“軍事訓練”等反動課程;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社會政治運動,在實踐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三好”的要求開展大學德育工作;開展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1966年)。這一時期高校德育在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當時強調“向科學進軍”,加強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加強勞動觀點和群眾觀點教育,加強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開展學雷鋒活動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充分肯定。同時,由于國際上出現了一股反共反華逆流,加上黨在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錯誤,過度地強調“階級斗爭”,要青年學生提高“階級斗爭”覺悟,導致大學德育出現了許多失誤和挫折,大學德育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黨和政府在總結、研究教育規律,反思教育失誤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大學德育的正確原則、途徑和方法。但由于當時的學校德育受到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影響,其發展帶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期間(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中,高校德育受到災難性破壞,無論從指導思想上還是在工作方針和方法上,都存在嚴重的“左”傾錯誤。“”一伙在高等學校推行極“左”路線,全面否定建國以來高校德育的優良傳統,取消系統的政治理論課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青年學生的單純和熱情,鼓吹“停課鬧革命”、“踢開黨委鬧革命”,用大批判開路,煽動紅衛兵起來沖擊黨政軍機關,打擊革命干部和群眾。這使得高校黨的組織被沖垮,思想政治工作機構和隊伍徹底癱瘓,高校德育受到嚴重破壞,其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二、改革開放30年來離校德育觀念的轉變

查看全文

大學德育發展研究論文

”時期和改革開放二十年四個時期,進行了梳理。重點介紹了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大學德育研究的豐碩成果。這些主要成果包括:關于大學德育對象的研究;關于大學德育的功能及社會價值研究;關于大學德育的實踐過程研究;關于大學德育學科建設的研究等。這些研究推動了大學德育工作的加強和德育學科建設。文章最后對面向21世紀的大學德育研究進行了前瞻性展望。

建國50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大學德育工作。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廣大德育工作者對大學德育工作展開了研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得以確認。圍繞大學德育、德育工作者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探索其內在規律,從而加強了德育工作,加速了德育隊伍建設,促進了教育改革,推動了德育學科建設。

一、建國五十年來,大學德育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建國初期的大學德育研究

從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7年時間里,我國高等教育順利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教育到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這一時期,大學教育面臨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雙重任務。這一時期大學德育研究的特點是:黨和政府有組織地進行研究探索;大學德育功能得到較好發揮,德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這一階段,大學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總結、繼承和發揚老解放區學校教育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和大學德育的任務、內容。這具體表現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