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土地規劃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6:31: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鄉土地規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測繪新技術在新農村建設的應用
1測繪新技術的分類
1.1遙感技術。遙感技術的應用還是較為普遍的,其主要就是利用遙感技術在距離較遠的地方獲得所需要的測繪信息。遙感技術具有的特點較多,其空間和效率都很高,遙感技術可以接受、讀取、分析、處理、傳輸和遙感多種多樣的信息,正是由于遙感技術的功能強大,其應用更加廣泛,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遙感技術是利用遙感器的紅、綠、紅外的3種光譜進行測量工作,這3種光譜的使用環境也有所不同。光譜各自的特性不同,遙感器在不同的地點、環境、角度、時間所吸收和反射的光譜也不同,遙感技術就是利用這個特點來進行測繪工作。1.2地理信息系統。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地理信息系統的改進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地理信息系統不僅應用在環境的檢測方面,還被應用在城鎮規劃、公共管理等多個方面和領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指的是利用計算機科學、合理地處理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通過無數次的實踐、革新和改進形成了現在較為完善的體系。地理信息系統會因功能、使用內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種類的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是目前規劃測量工作較為常用的軟件之一,其對合理的規劃和建設新農村與城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3全球定位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能夠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的實時監控,因此其在測量規劃工作中的應用是非常普遍的。全球定位系統主要是由空間裝置、控制裝置和用戶裝飾等部分構成,但是其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要連接到網絡,網絡技術可以使信息的收集和傳播更加迅速。全球定位系統目前被應用到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其可以傳輸、處理數據,還可以接收信號。在規劃和建設新農村與城市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效率高,能夠實時定位和監督的特點,實現規劃和測量的合理性。
2新農村建設和城市擴張中存在的問題
2.1植被遭到破壞。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和城市擴張的過程中,破壞了原本就非常脆弱的鄉村生態系統,其中水系統受到的破壞是最為嚴重的。無論是其護坡池塘、山水格局,還是阡陌交通、林木墳塋,都使鄉村的生態系統能夠一直保持著微妙的平衡。而如今人口的增加,耕地數量的持續增長都給平衡的鄉村生態系統帶來了威脅,城市的擴張對維持鄉村生態平衡來說是一種挑戰和威脅。2.2文化遺產面臨威脅。農村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因適應環境而形成的,新農村的建設和城市的擴張將會使這些景觀和文化消失殆盡。現在,很多農村開始流行歐式風格的建筑,小洋樓逐漸成為農村主要的建筑風格,這雖然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但同時給當地的鄉土文化景觀帶來了致命的威脅。2.3信仰的缺失。鄉土景觀的消失隨之帶來的是人們草根信仰系統的動搖,鄉村的小溪、古道、龍王廟、界碑都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也是人們認同當地文化的載體,它們雖然與宏偉壯麗的歷史遺產一樣得到政府的保護,但它們是中華民族草根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民族、社會能夠穩定、和諧的基礎。在新農村建設和城市擴張的過程中,這些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景觀遭到破壞,城市、歐洲的模式席卷鄉村大地,擁有久遠歷史的河道、經歷過漫長時光的祠堂都會消失,這都會徹底毀掉草根信仰。
3測繪新技術在新農村建設與城市擴張安全格局規劃中的應用
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城市農村的建設和變化日新月異,城市和農村的規劃都需要具有時間前瞻性,同時還要注意其存在不確定性和局限性。要想保證新農村建設和城市擴張的安全性規劃,就要做到實時監測、動態分析,而測繪新技術滿足了這些要求。3.1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可以實現測量規劃工作的整體控制,保證布設施工的合理性。全球定位系統能夠高效率、高精度、全天候、自動化地利用海陸空全方位的實現實時的三維導航與定位,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在航空測量、大地測量、工程變形測量、工程測量和城市規劃測量等多個領域和學科,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城市的擴張和農村的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里各種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農村的耕地如雨后煙瞬間消失,變化多端的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如今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將變形監測、測圖控制、施工控制合理地結合在一起,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還提高了新農村的建設效率,大大縮短了建設的時間。3.2遙感技術的應用。遙感技術受到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以及光電技術的影響,逐漸實現了分析和處理多種地形、海量數據的目標。我國的幅員遼闊,南北東西的地貌、氣候的差異都較大,根據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分成了不同類型的地貌陽區,在其中最為典型的區域建立具備基礎地理信息要素的標志,可以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時,根據各個地貌陽區反饋回的信息,將該地貌陽區分為可建設區和非建設區,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現有的城市和農村的土地資源。3.3激光掃描技術的應用。針對古建筑和文化民族的保護,可以采用測量機器人和激光掃描系統。近些年,激光三維影像掃描系統逐漸發展起來,針對城市和農村中重要的古建筑,利用該技術可以更加精確地完成測繪工作,為保護古建筑建立第一手資料,同時也能夠為學者研究古建筑提供重要的資源和信息。激光三維掃描系統能夠分析和處理靜態物體的三維模型,在獲取模型時更加快速、全面和精確,為后期數據的處理提供準確的資料。該系統的利用能夠最大程度地保存留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文物。測量機器人指的是智能自動全站儀,該儀器被廣泛應用在城市的數字圖測繪以及變形檢測中,在新農村和城市擴張中,其可以實時檢測村莊周圍山體的情況,無論是地殼的變化還是山體的滑坡,避免導致城市和農村地下水的破壞。
規劃建設中與土地管理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城鄉規劃問題十分常見。城鄉規劃中,土地問題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為彰顯城鄉規劃建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工作人員應認真分析規劃建設中與土地管理有關的影響因素,同時根據現存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以推動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關鍵詞:規劃建設;土地管理;影響因素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土地管理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人地矛盾激化,城鄉規劃建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對此,政府部門就要在組織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全方位考量土地管理問題,依據當前實際制定科學的規劃。
1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管理的作用
土地問題是城鄉發展中的重要障礙,封建社會中,土地問題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導火索。現階段,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土地問題已經較為普遍。我國人口眾多,且人口增速也明顯加快。為此,城鄉規劃建設中,就需制定科學的土地管理方案,正確處理城市規劃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城鄉發展建設中不得破壞原有耕地,而且也不得占用人類活動的空間資源,以推動經濟、文化、政治、生態和社會建設的穩定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2城鄉規劃建設中土地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農”工作總體思路
根據中共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做好2021年縣委1號文件起草報送工作的通知》要求,縣自然資源局立足本部門職能職責,結合單位工作實際,認真研究部署2021年“三農”推進思路,精心謀劃發力方向和主攻領域,全力保障縣委1號文件起草工作順利開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緊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扣貫徹落實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緊扣為開啟“十四五”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圍繞全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以富民增收為主要目標,以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提升人居環境為重要載體,著力破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補齊“三農”工作短板,統籌推進肺炎疫情防控、經濟發展、脫貧攻堅、農業農村工作,確保全縣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二、目標任務
努力推進全縣各類重點項目的土地報批工作,加快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工作,加大力度促進用地報“兩率”提高,為我縣節約集約用地,積極推進閑置土地、低效用地開發利用。強化土地批后監測與監管工作,嚴格落實用地項目開、竣工申報制度,建設項目竣工用地復核驗收制度。積極探索不動產登記下移鄉鎮辦理試點,解決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減小不動產登記窗口壓力,扎實推進自然資源及農村不動產房地一體登記、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不動產“三權”登記工作,實現農村不動產登記工作常態化。加快改變蘇區貧困落后面貌,進一步挖掘我縣的耕地后備資源,全面貫徹落實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保障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用地指標。
三、主要工作要點和舉措
城鄉規劃及建設改善措施
【摘要】土地資源能否合理利用直接決定了城鄉規劃建設能否成功完成。土地給城鎮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同時也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城鎮化建設的加快造成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使城市土地開發利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文章首先介紹了城鄉規劃建設中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具體的相關解決辦法,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保證了農民利益,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鄉規劃建設;土地管理;土地利用
1城鄉規劃用地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城鎮化用地擴張速度較快,大部分土地利用率不高。隨著城鎮規模不斷擴張,參考國際城市化進程曲線發現,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城鎮化水平較低時,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特點為以原有城鎮土地為基礎,建設新城鎮,城鎮化面積逐漸增加,用地需求也持續增長。部分用地利用率不高,這部分土地大多指工況用地以及農村居民用地,其中農村居民用地比較大。1.2人口城鎮化水平不及土地城鎮化水平。新增城鎮化人口的比率不及新增城鎮用地比例,導致人口城鎮化水平不及土地城鎮化水平,國內某些地區對城鎮化的理解有誤,所謂人為城鎮化其實就是城鎮用地面積增加,為了一味地追求政績,盲目地擴張土地規模,新建小區追求大面積,在建設新小區的過程中,大量地圈占土地,盲目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的初衷并不相符。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人均占用耕地數量減少,農民沒有得到理想的經濟收入,勢必會給社會的安定和和諧帶來隱患。不僅如此,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資金流向城鎮化建設,嚴重的地區還產生了超標準建設,導致城鎮化沒有明顯的意義[1]。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公共服務設施、住房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或者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很好地被吸收到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來,造成社會結構變化和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變化不符。1.3不合理的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對城鄉土地的經濟性、社會性產生影響。(1)不合理的城鎮空間布局。在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盲目地占用耕地面積,但建筑結構不夠聚集,導致小城鎮數量顯著增加,但這些小城鎮也脫離了相關的區域以及產業圈,城鎮化發展較為片面。不管是社會效益還是城鎮經濟都不能維持城鎮持續發展,部分地區在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使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農用地污染現象嚴重,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惡劣的影響。(2)農村建設用地面積較大但較為分散,存在一定的超占和空置現象。①農村建設用地面積過大。農村人均用地遠遠高于城鎮人均用地。②農村建設用地分布散。隨著國內農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農村建設數量和速度也逐漸提高,但建設的布局一般相對較為分散,農村建設用地較為分散,隨意性較大,面積較廣,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土地利用效率較低。③大部分城鄉建設過程中都會產生空心村或空置房問題,甚至一些地區還出現了超占現象。④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有越來越高的追求,大多農村人口進城生活,導致農村人口數量逐漸減少,建設用地的需求也逐漸增加,最終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顯著提高。(3)各類開發區、園區空間布局散亂,存在閑置土地。隨著開發區數量、種類的增加,小區規模越來越小,而且小區布局相對散亂。部分地區一味地追求政績,占用土地用來建設開發區,部分開發區的建設并沒有經過相關部門審批后就進行擴建,甚至產生了開發區空殼現象,造成土地資源嚴格浪費以及投資重復的現象,同時也對開發區的聲譽產生了消極的影響[2]。(4)空心村現象及占用農村耕地。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發展,但很多宅基地卻存在占用現象,造成農村產生數量較多的閑散地,嚴重的地區出現空心村。另外,農村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違法占地現象,很多住戶存在一戶多宅的現象,導致宅基地數量嚴重超標。在進行城鄉建設用地規劃的過程中,城鎮建設占用農村耕地,但沒有更好地按照新增量對農村居民用地進行規劃,造成在城鎮建設過程中,農村建設用地日漸減少。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過于關注面積的外部擴張,不在意內涵的挖潛,城鄉土地總體利用效率和經濟的發展步伐并不相符。
2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2.1現行體制、機制、法制不夠完善。干部任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不夠完善。部分地區的干部考核體制為以GDP為中心考核體制,很多干部為了追求績效,求之過切,工作不切實際,對用地的合理配置產生了影響,從而加劇了土地利用的短期行為。就國內大多地區來說,土地的征用和出讓的流程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誘惑。政府為了爭取相關項目的建立,同時也是為了爭取一時的經濟繁榮,犧牲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在進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過于追求規模上的壯大,過于追求結構上的全面,過于急切地追求結果,造成資金大量流入到低效益、低水平的建設項目中去。2.2規劃管理方面的原因。很多地區的領導對城鎮化的增長速度有著過高的追求。在城鎮建設的過程中,過分地關注城鎮化給經濟增長帶來的積極作用,忽略了城鎮化過程給社會和資源帶來的消極作用,過于片面地提出了快速增長城鎮化速度的要求。很多地區農村規劃資金不足。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政府認為農村的經濟提高不會給社會帶來顯著的變化,投入農村、農民以及農業的發展資金都不夠充足,農村在建設自身需要的建筑時,缺乏統一的引導以及規范,發展處在無序狀態。在統籌城鄉建設的過程中,土地總體規劃效率不足。因為不同的部分對項目規劃的重點以及目標都不盡相同,導致城鄉建設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調控能力。在進行城鎮化的過程中,只有政策沒有工具。所謂規劃,其實就是對城鄉建設的過程進行管理,如果只有計劃目標,卻沒有規劃相應的方式和措施,肯定不能起到應用的作用,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各類標準定額制定,打破原有規律,和相關部門協同進行討論和制定。2.3觀念層面上的偏差。國內大多地區地方領導,為了使自己負責的城市表面處于繁榮發展的現象,濫用土地進行城鎮擴建,面積追求大和廣,建筑項目追求大面積,這就造成土地規劃和實際產生了巨大的偏差。城鎮消費過于超前,很多地區經濟適用房還沒有普遍使用,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大套面積的商品用房,導致土地資源產生了嚴重的浪費。另外,農民在建設房屋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
地籍測量在土地管理的運用
摘要:土地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地籍測量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積極有效的地籍管理能夠為土地資源管理應用提供有益參考支持。為此,文章在闡述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關聯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從控制測量、土地勘測、內業數據處理等方面具體分析地籍測量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地籍測量;土地管理;應用
土地是社會發展中的不可再生資源,在社會的進步發展下,人們對土地資源的利用予以了更多的關注,但是從當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現有的土地資源利用不夠科學合理,不僅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也會制約我國國土工程的發展。地籍測量是土地資源利用的一個關鍵,將地籍測量引入土地資源管理能夠更好地整合利用土地資源信息。為此,本文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利用的基本需要,就地籍測量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問題進行探究。
一、地籍測量
地籍測量架構內容包含土地權屬的調查、地籍圖的繪制、地籍調查、地籍控制測量等。土地權屬調查包含土地使用權與土地所有權有,土地所有權是國家和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屬個體所有。地籍代表的是國家監督管理,也是將土地資源和土地周邊附屬物進行綜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地籍測量會應用科學的方式來對土地資源進行測量,在具體實施操作的時候會使用先進的測繪儀器設備來對土地所有權的分界點進行劃分,詳細記錄被調查地塊實際情況的測繪工作。在實施地籍測量的時候需要相關人員精準的記錄土地上的建筑信息,具體包含地塊范圍面積、地塊面積、財產使用情況。地籍測量中所使用的方式包含控制測量、界址點坐標的確定、白紙成圖方法等。
二、地籍測量和土地資源管理的關系
讓農民工成為歷史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發展方式轉變與農村改革發展直接聯系在一起。轉變發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億人的社會需求釋放出來,以形成消費主導的基礎條件。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城市成為建設消費大國的主要載體;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把7億多農民的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十二五”期間,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繞不過“農民工”這個坎。“讓農民工成為歷史”,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既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頭戲,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
一、“讓農民工成為歷史”應當成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形成的一個規模龐大的特殊群體。30年來,這個“特殊群體”在為工業化、城市化做出歷史性巨大貢獻的同時,卻難以公平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當前,我國已進入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從現實需求還是從發展趨勢看,都需要在“十二五”中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成為歷史。
1.農民工融入城市是一個客觀現實。雖然農民工尚未納入城市保障性住房范疇、尚未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但這并沒有妨礙事實上形成的農村人口不斷融入城市的趨勢。首先,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產業工人的主體。2009年農民工總量達2.3億人,其中在第二產業從業的農民工占57.6%,在加工制造業從業的占68%,在建筑業從業的占80%。其次,農民工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來源。2.3億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的約有1.5億人。這些年城市新增人口主要靠農民工數量的增加。“十二五”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城市人口將突破7億,城市化率有望達到52%—55%。
2.農民工群體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十二五”時期,“80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將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新生代農民工大量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他們不再是為了生存而進城,而是為了謀求發展而進城,其利益訴求也開始多元化和現實化。
3.“十二五”全面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時機成熟,條件具備。不久前,我院組織了“十二五”農村改革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專家認為,“十二五”全面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條件已經具備或初步具備。我的基本看法是,“十二五”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既有很強的需求,又有現實條件。
城鄉土地管理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
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我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決策要求,繼續解放思想,著力改革城鄉二元土地管理結構,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和農村一體化土地市場,構建符合“首善之區”目標要求、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鄉協調發展的土地管理新局面。
二、基本原則
按照城鄉土地管理一體化的理念,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合理確定農用地、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的規模和邊界,實現保障發展、保護資源、保持生態的和諧統一。按照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合理布局城鄉建設用地,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堅持立足我市實際,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護耕地資源和基本農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和長遠生計。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和“三個不得”(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原則,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三、目標任務
通過多部門的協同運作、齊抓共管,努力構建“統籌安排、規劃科學、權屬清晰、流轉活躍、使用規范、集約高效”的農村土地市場,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村土地管理新機制。
統籌視角美麗鄉村片區規劃路徑
1緣起——美麗鄉村建設新階段
2003年,浙江省開始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第一階段為2003—2010年的鄉村建設初步階段,其包括鄉村基礎環境整治(2003—2007年)和鄉村人居環境提升(2008—2010年)兩個階段;第二階段為2011—2015年的美麗鄉村建設階段[1];第三階段為2016—2020年的美麗鄉村升級階段。為促進城鄉高質量均衡發展,杭州市持續開展城鄉統籌特色鎮示范點規劃和城鄉統籌美麗鄉村示范點規劃工作。杭州市的美麗鄉村建設進入統籌發展的新階段。良渚街道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北部,其境內的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街道北部鄉村片區有8個村莊。這些村莊生態優越、風景優美、文化深厚、村民富庶,它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成果。為推進城鄉統籌視角下的美麗鄉村建設,相關部門應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切實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鄉村風貌。另外,相關部門還需要深入調查農居、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建設情況,明確存量土地利用方式,積極探索綠色、可持續的美麗鄉村發展之路和城鄉融合之路,從而真正實現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
2思考——優勢與挑戰、理念與思路
2.1現有優勢
(1)有區位。良渚街道北部鄉村片區是杭州市的后花園,其對外交通發達,有3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1條軌道交通線經過此地。(2)有文化。此片區是良渚文化的發源地,包括良渚古城片區、荀山片區、遙山片區和姚家墩片區。另外,此片區還有水利農耕文化、橋文化以及安溪滾燈、毛竹捏油等非物質文化遺產。(3)有資源。此片區具有典型的“山水田村鎮”的城鄉生態格局,其北面是東明山森林公園。水資源有東苕溪、良渚港、康門水庫。此片區農田廣袤,耕地資源豐富,村莊秀美。(4)有項目。此片區內文創、旅游、休閑農業等項目落地開花。文創項目包括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研究院、夢棲小鎮;旅游項目包括東明山森林公園高品質居住度假區、運動健身區等;休閑農業項目包括野蘆灣休閑生態農業園、芷蘭莊園等。(5)有產業。此片區農業發展底子好,它是杭州市菜籃子基地。村莊發展各有特色,或以苗木、果蔬、養殖為特色,或以休閑農莊為特色,或以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為特色。(6)有風景。此片區風光秀美,其北側省級風景名勝區東明山森林公園是一道綠色屏障;東苕溪東西向穿越此片區;新港村、港南村等是美麗鄉村精品村;水杉大道是具有鄉村風情的精品觀光線路。
2.2發展挑戰
在全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會議,是經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州關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有關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強化責任,確保全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和按期完成。下面,我就搞好全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認清現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一)要全面掌握我縣土地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我縣第一次土地調查是1991年開始、1994年完成的,距今已有14年多時間。第一次土地調查的內容僅限于農村土地調查,而且當時的技術手段比較落后,面積測量、數據統計、圖件制作都是采取傳統的手工模式進行,數據的準確性難以得到充分保證。近年來,全縣上下加快發展的意識越來越強,大發展、大建設、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與此同時,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土地利用現狀變化日益頻繁。雖然國土部門每年都在對土地現狀進行更新調查,每年都在建檔建冊,但由于國土部門的人力資源有限、土地變更技術和監測手段相對落后、部門之間缺少有效銜接配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原有土地調查成果越來越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已不能準確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實狀況,普遍存在“耕地面積不準、土地規劃滯后、基本農田劃定粗造、城鎮用地遺留問題多、沒有城鄉土地基礎數據庫”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加之我縣地處山區,坡地多、平地少,“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我縣國土資源現狀的真實寫照,全縣人均耕地面積僅0.076公頃,遠遠低于全國人均水平,致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資源制約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要充分認識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重要意義。
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協調研究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城市建筑數量逐漸增加,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在基礎規劃和設計上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因此,本研究對生態位理論下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間的協調關系展開研究。首先,對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之間的關系與現狀作簡述,然后探討建筑規劃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生態位理論的協調作用分析、自然生態位規劃設計策略、城鄉規劃為建筑設計提供方向以及適宜城鄉規劃的生態建筑設計原則、協調城鄉生態服務功能、重視工業布局的整體規劃、合理規劃城市生態布局和市政布局七個方面闡述協調發展策略,實現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的協調,從而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提供支撐,以適應國土空間規劃的完善與落地。
關鍵詞:生態行為理論;城市建筑設計;城鄉規劃發展;協調研究;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
城市建筑的規劃代表著其未來空間的發展變化。在合理的規劃基礎上,可以通過一定的空間布局設置以及建筑配置,來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實用性和美感。傳統的城鄉規劃和布局比較固定且單一,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規劃發展的復雜性不斷增加,同時也為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1,2]。城鄉的規劃應該符合城市的發展需求,但是影響城鄉規劃協調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生態均衡性過差,因為我們只注重對于城鄉的規劃發展往往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難以合理設置城鄉空間布局以及規劃基礎設施。而本文提出的生態位理論下的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協調,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為城鄉的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基礎 保障。
1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的關系與現狀簡述
城市建筑的設計和發展通常是具有連帶性的。因此,通常會以建筑群和景觀來實現協調。使其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最終達到物景合一,從根源上提升城市的規劃和設計,同時增加城市內基礎設施的利用率,提升城市資源的使用范圍。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發展之間既可以互相牽制,同時也互相協調,都對城市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如今城市的發展相對較慢,形成這一現狀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一,新時代的城市建設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援。一些發展較好的城市,可以負擔得起這筆資金的投入,而對于發展相對緩慢的城市,實現城市建筑的設計與創新就顯得尤為困難。最終使得城市建設形同空中樓閣,永遠停留在規劃設計之中。不僅如此,我國對于城鄉規劃并沒有做過多的關注重視,而是將精力大量投入到經濟的發展之中。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將城鄉規劃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科學地對城市用地進行規劃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增強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時也能加強各個區域的旅游行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經濟流動[3]。但是在城市建筑設計與城鄉的規劃發展中對于經濟的結合,我們不能片面的追求經濟為城鄉規劃帶來的好處,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和平衡能力。城鄉的發展需要考慮生態優先的原則,即人類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優于經濟與技術的合理性,因此在結合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遵循生態的發展規律,實現城鄉建設的長遠發展。
2建筑規劃和發展中存在的矛盾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