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需求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12:33: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保險需求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董事責任保險需求研究論文
摘要:典型的董事責任險通常包括個人保障部分與公司保障部分。個人的保險需求可以用風險厭惡來解釋,而公司的保險需求則一直是經濟學和公司金融理論的一大難題。最早,Mayers與Smith(1982)提出了公司購買保險的七大動機,經過后人的補充與引申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有關董事責任險需求的命題。20世紀90年代之后,研究者對這些理論及其蘊涵的命題進行了實證檢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董事責任保險;保險經濟學;保險需求;公司治理
董事責任險(全稱應為“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險”,本文簡稱“董事責任險”)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責任險,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被上市公司普遍地采用,美國某些行業的投保率甚至達到100%,因此,對這一廣泛應用的險種進行研究,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董事責任險承保的是董事責任訴訟風險,而超過半數的董事責任訴訟是由股東發起的,是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矛盾與沖突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董事責任險承保的實際上就是公司治理風險;另一方面,有關董事責任險需求的許多假說,如薪酬說、監督說等同時也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課題,有關董事責任險需求的研究必然大大推進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此外,董事責任險的買賣雙方都是具有相當專業知識的機構,企業要決定買不買以及買多少,而保險公司會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收取相應的保費。企業的決策是建立在明確具體的風險管理戰略基礎上,從而符合理性人的解釋,還是純粹出于慣性,從而更符合行為金融的解釋?董事責任險為我們檢驗這些經濟學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一、基本理論及相關命題
傳統上,人們將公司購買保險的動機歸為風險厭惡。風險厭惡用于解釋董事責任險的個人需求部分是有足夠說服力的——董事和高管人員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股東訴訟的風險,而股東訴訟往往可能使董事面臨巨額的賠償,使其個人財富處于極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這樣,風險厭惡的人要么不愿出任董事和高管,要么就采取過于保守的管理策略,以減少出錯的機會,而這對于企業來講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為了吸引管理人才,并激勵其開拓創新,企業就會為任職的董事提供某種形式的保護,購買董事責任險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風險厭惡卻無法很好地解釋董事責任險的公司需求部分。因為公司本身就是一種風險轉移機制,在公司這樣的企業組織形式下,風險是由股東依據其股份多少來分攤的,而股東又可以通過資產多元化來規避這部分非系統風險。另外,從投資——收益的角度來看,由于保費加成的存在,董事責任險的保費往往超過預期理賠成本,因而,作為一項投資,董事責任險的凈現值為負。這就使得董事責任險公司需求部分的存在顯得讓人難以理解。
農業保險的政策需求論文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需要農業保險為我國農業保駕護航,又由于農業保險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國家應在立法方面、財政補貼方面和其他相關配套制度方面對農業保險進行政策扶持。
關鍵詞:農業保險國家政策扶持
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又具有特殊性,所以,許多國家政府都將農業保險作為政府的經濟政策來推行,把農業保險納入社會福利政策之中,通過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間接實施對農業、農戶的政策扶持與利益保護。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的基礎性和高風險性表現更突出一些,也就更需要農業保險對其進行保障和支持,而中國的農業保險相對于人身險來說比較薄弱。要想盡快建立起比較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
一、國家政策扶持農業保險的必要性
(一)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決定農業保險需要國家政策扶持
我國農業保險一直是我國保險業的薄弱環節。1982年,我國恢復農業保險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農業保險實行純商業化運作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農業保險出現了萎縮現象。2003年,保監會開始著手研究現代農業保險并進行理論創新,于當年年底制訂了《建立農業保險制度的初步方案》。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2004年,保監會在上海、吉林、黑龍江分別批設了3家不同經營模式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在江蘇、四川、遼寧等地開展了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但是,最近國務院組織有關部委組成了聯合調查組,對保險業服務“三農”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表明,農業保險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能否得以解決,取決于國家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主要表現為:
醫療保險需求研究論文
補充醫療保險作為我國醫療保險改革的產物,無論是理論上的研究還是實踐中的探索,都還只是剛剛起步。補充醫療保險將如何發展,這里我們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從個案地區的情況看補充醫療保險的現實需求
為了展望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有必要先了解補充醫療保險的現實需求。這里我們以四川的情況為例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該個案地區的情況原出自四川省勞動保障部門于1998年10月至12月對省內部分地區用人單位和職工進行的醫療保險情況抽樣調查。此次調查的單位樣本共189家(機關、事業單位108家,企業81家),共有職工92630入,男女職工比例為8:5(機關和事業單位為3:l,企業為5:2),離退休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5%(機關和事業單位為24%,企業為26%)。81家企業單位中經濟效益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較差的占55.4%。所調查的單位1997年職工人均年度工資為6056.50元(機關和事業單位7337.80元,企業5633.21元)。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關于補充醫療保險,我們得出如下幾點印象和結論(不排除這些印象因調查地點和時間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國的普遍情況)。
(一)大多數單位(機關和事業單位占93.l%,企業占85.2%)指出他們能夠接受的“基本醫療”部分的籌資比例在8%以下,能夠接受的封頂線為當地社會年平均工資的3至5倍。超過半數的單位(機關事業單位為67%,企業為54.3%)不愿為單位職工投保補充醫療保險,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單位負擔不起;愿意投保的單位能接受的繳費比例約為職工工資的2%左右。這反映出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負擔較重的實際情況。因此,補充醫療保險方案只能采取非強制性的自愿參保方式,保險費亦不能定得過高。
(二)愿意自辦或為職工投保補充醫療保險的單位大多希望參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辦的補充醫療保險,并愿意用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3%來自辦或參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辦的補充醫療保險。這說明由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開辦自愿參保的補充醫療保險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除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外,也符合廣大職工和單位的愿望。
(三)大多數職工(占68.7%)認為所在單位不會為其購買商業醫療保險。超過60.9%的職工個人不愿意投保商業醫療保險,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上負擔不起和對商業保險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個人大多(占56.1%)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來購買商業醫療保險。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業保險公司雖然具有靈活、高效和服務周到等優點,但由于目前我國整個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還處于起步價段,廣大職工和單位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對其支付能力還不放心。這是商業保險公司在設計補充醫療保險產品時應當加以考慮的因素。
我國保險需求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保險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如保險資金的利用率不高營銷方式單一以及各保險公司的險種過于類似等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保險公司應該對影響我國保險需求的因素及變化趨勢進行準確分析,增強自身的經營意識,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進行險種創新,積極主動地變市場隱性需求為顯性需求,以應對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帶來的嚴峻挑戰
關鍵詞:保險需求,營銷模式,影響因素
一、我國保險業現狀
1.發展概況
2005年,我國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27.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億元,同比增長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個百分點我國保險公司賠款累計支出1129.67億元,同比增長11.8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71.75億元,同比增長17.56%;壽險給付金額306.5億元,同比增長-0.8%;健康險賠款與給付支出107.92億元,同比增長18.89%;意外險賠款支出43.5億元,同比增長13.05%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經濟補償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就世界范圍來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險密度為385.4美元/人,保險深度為7.84%,而2000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僅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國的僅為20美元/人和2.2%可見,中國保險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同時,也能說明中國保險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保險需求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我國保險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如保險資金的利用率不高營銷方式單一以及各保險公司的險種過于類似等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保險公司應該對影響我國保險需求的因素及變化趨勢進行準確分析,增強自身的經營意識,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進行險種創新,積極主動地變市場隱性需求為顯性需求,以應對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帶來的嚴峻挑戰
關鍵詞:保險需求,營銷模式,影響因素
一、我國保險業現狀
1.發展概況
2005年,我國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27.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億元,同比增長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個百分點我國保險公司賠款累計支出1129.67億元,同比增長11.8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71.75億元,同比增長17.56%;壽險給付金額306.5億元,同比增長-0.8%;健康險賠款與給付支出107.92億元,同比增長18.89%;意外險賠款支出43.5億元,同比增長13.05%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經濟補償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就世界范圍來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險密度為385.4美元/人,保險深度為7.84%,而2000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僅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國的僅為20美元/人和2.2%可見,中國保險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同時,也能說明中國保險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保險需求探究論文
一、我國保險業現狀
1.發展概況
2005年,我國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927.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億元,同比增長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個百分點我國保險公司賠款累計支出1129.67億元,同比增長11.89%,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71.75億元,同比增長17.56%;壽險給付金額306.5億元,同比增長-0.8%;健康險賠款與給付支出107.92億元,同比增長18.89%;意外險賠款支出43.5億元,同比增長13.05%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經濟補償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就世界范圍來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險密度為385.4美元/人,保險深度為7.84%,而2000年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僅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國的僅為20美元/人和2.2%可見,中國保險業要走的路還很長,同時,也能說明中國保險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存在的問題
(1)展業方式單一,市場營銷觀念淡薄我國保險業現處于“重展業輕理賠,重保費輕效益,重規模輕管理,重形式輕服務”的不正常狀態在展業方式上仍是以保險公司自身人員直接展業為主,而保險和經濟人為重點的市場中介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此外,國內保險公司實施的營銷策略,大多是為了全面擴充業務規模和應付市場不規范競爭的需要進行的,具有明顯的短期性特征,使得業務拓展的廣度和深度受到極大限制
補充醫療保險需求發展論文
補充醫療保險作為我國醫療保險改革的產物,無論是理論上的研究還是實踐中的探索,都還只是剛剛起步。補充醫療保險將如何發展,這里我們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從個案地區的情況看補充醫療保險的現實需求
為了展望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有必要先了解補充醫療保險的現實需求。這里我們以四川的情況為例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該個案地區的情況原出自四川省勞動保障部門于1998年10月至12月對省內部分地區用人單位和職工進行的醫療保險情況抽樣調查。此次調查的單位樣本共189家(機關、事業單位108家,企業81家),共有職工92630入,男女職工比例為8:5(機關和事業單位為3:l,企業為5:2),離退休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5%(機關和事業單位為24%,企業為26%)。81家企業單位中經濟效益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較差的占55.4%。所調查的單位1997年職工人均年度工資為6056.50元(機關和事業單位7337.80元,企業5633.21元)。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關于補充醫療保險,我們得出如下幾點印象和結論(不排除這些印象因調查地點和時間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國的普遍情況)。
(一)大多數單位(機關和事業單位占93.l%,企業占85.2%)指出他們能夠接受的“基本醫療”部分的籌資比例在8%以下,能夠接受的封頂線為當地社會年平均工資的3至5倍。超過半數的單位(機關事業單位為67%,企業為54.3%)不愿為單位職工投保補充醫療保險,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單位負擔不起;愿意投保的單位能接受的繳費比例約為職工工資的2%左右。這反映出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負擔較重的實際情況。因此,補充醫療保險方案只能采取非強制性的自愿參保方式,保險費亦不能定得過高。
(二)愿意自辦或為職工投保補充醫療保險的單位大多希望參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辦的補充醫療保險,并愿意用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3%來自辦或參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辦的補充醫療保險。這說明由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開辦自愿參保的補充醫療保險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除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外,也符合廣大職工和單位的愿望。
(三)大多數職工(占68.7%)認為所在單位不會為其購買商業醫療保險。超過60.9%的職工個人不愿意投保商業醫療保險,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上負擔不起和對商業保險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個人大多(占56.1%)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來購買商業醫療保險。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業保險公司雖然具有靈活、高效和服務周到等優點,但由于目前我國整個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還處于起步價段,廣大職工和單位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對其支付能力還不放心。這是商業保險公司在設計補充醫療保險產品時應當加以考慮的因素。
保險行業需求人才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高校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而保險業則是由于人才的匱乏制約了其發展,高校就業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脫鉤。一方面,保險業的發展急需人才,對人才的要求也較高;而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又不具備保險公司所開出的條件,從而導致了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高校未能達到其為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目標。面對這些,筆者試圖從保險公司招聘廣告中得出點啟示,以期能對高校人才培養及大學生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人才競爭保險業發展學生素質
Abstract:Atpresent,collegeanduniversityarefacingincreasinglyseriousemploymentsituationdaybyday,howevertheinsurance''''sdevelopmentisrestrictedfortheneedoftalents,thereisagapbetweengraduatesemploymentandthedemandsfortalentsofmarket.Ononehand,thedevelopmentoftheinsuranceneedstalents;Ontheotherhand,graduatehaven’tqualifiedtotheinsurancecompany''''sstandard,thuscausedtheunbalancebetweensupplyanddemands,collagesfailstoreachitsgoaloftrainingtalentsforeconomicdevelopment.Facingthese,authorsattempttodrawsomerevelationfromthewantedadvertisementofinsurancecompany,expectingtooffersomereferencetocollege''''sstudents''''trainingandstudents''''owncareerscheme.
Keywords:talentcompetitioninsurancedevelopmentstudent’squality
一、問題探討的出發點
21世紀是科技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有人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對于保險業來說人才則是它的血液了。自中國保險業恢復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已擁有了龐大的從業人員,但目前保險的現狀并不容樂觀,20年間積累的
政府市場公眾合作管理洪災保險需求供給不足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洪災保險供給不足的博弈分析;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洪水災害尤為嚴重,洪水災害損失巨大、巨災保險需求不足,供給同樣也是不足的、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博弈、居民和保險公司都是理性的經濟人,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模型建立與分析、保險公司發現,經營基本上是虧本,還不如不經營、政府與保險公司的博弈分析、政府來考慮社會效用優化的問題,將會出現政府與保險公司博弈的情況、社會福利轉移到保險公司,再由保險公司流向社會、社會效益最大化要求保險公司經營洪災保險,滿足受災群眾的需要、洪災保險具有防范洪災風險、保證社會穩定的作用、只有建立政府、市場、公眾合作的巨災保險機制,才能解決巨災保險需求供給不足的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我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洪水災害尤為嚴重,損失巨大。洪災保險市場存在著遠遠超過目前保險業供給能力的現實與潛在需求。本文通過構建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人三方參與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國洪災保險供給不足的原因,論述了建立政府、市場、公眾合作的巨災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鼓勵保險公司參與洪災保險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洪災保險;供給;博弈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洪水災害尤為嚴重,洪水災害損失巨大。據水利公報統計,進入21世紀后,截至2007年底,我國洪水災害損失金額年均達1038億元左右,政府救災補助金額支出年均達47.5億元左右,看似巨額的政府救災補助金額在天文數字般的洪水災害經濟損失面前卻是杯水車薪。如2006年湘南洪災中,保險補償比例僅為總損失的1.5%,而世界平均值為36%,美國更是高達50%以上。湖南洪災中絕大部分是受災農戶沒有投保家財險及其他農業保險,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和政府救助。從財務的角度,個人對付災害的最好辦法是參加保險。但是,從我國實際來看,我國家庭以及個人參加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如2008年初冰凍災害發生后,保險賠付金額也不足損失總額的1.5%。
更糟糕的是,巨災保險需求不足,供給同樣也是不足的。2007年,我國的非壽險密度僅為25.5美元,全球平均249美元,亞洲平均739美元。另外,我國保險業的承保能力不強,我國2007年保險業資本金總量約是2000億。根據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也就是說,按2007年的資本金總量來算的話,我國當年的最大損失不能超過200億。以1998年為例,我國當年洪災造成的損失高達2552億,對只有200億承保能力的保險行業來說,獨立承擔洪災保險是不可能的。
營銷創新提升保險商品需求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準確理解把握保險商品營銷的內涵;保險公司市場營銷的現狀;保險企業營銷的創新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保險意識還很薄弱,保險需求還不強烈、對“市場營銷”的理解并未統一、保險營銷就是與保險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營業員要與顧客很好地溝通以保持密切的聯系、保險市場還處于較高的壟斷地位,新的市場定位格局仍未形成、新險種開發較多,但仍不能適應保險市場需求、保險營銷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要注重關系營銷、要突出營銷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現代營銷不再是簡單的一買一賣,而同時是一種文化交流、保險企業應建立企業文化來管理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保險營銷就是與保險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現階段我國的保險市場處于較高的壟斷地位,新的營銷觀念尚處于萌芽狀態,保險營銷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極不適應保險消費市場需求,必須尋求創新。重要的思路有兩條:(1)注重關系營銷,留住顧客;(2)突出營銷中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建立企業文化,塑立美麗的企業形象。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在2000年中國保險市場的潛在保險費收入將達到2000億~2500億人民幣。然而,在中國大眾對保險商品還不甚了解,保險意識還很薄弱,保險需求還不強烈的情況下,如何使這一極具潛力的市場變為現實的市場,是擺在我國新老保險公司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營銷活動就是實現這一任務的途徑之一。本文著重對保險商品營銷及創新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準確理解把握保險商品營銷的內涵
目前,對“市場營銷”的理解并未統一,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看法,其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一是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定義委員會給市場營銷所下的定義:“市場營銷是指引導產品及勞務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或用戶的一種企業的活動”;二是美國一部分經濟學家的看法:市場營銷是一咱“通過交易過程滿足需求與欲望的人類活動”;三是美國西北大學的著名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浦·考特勒的觀點:“市場營銷是與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它的基本作用就是“識別目前未滿足的需要與欲望,估量與確定需要量的大小,選舉本企業能最好地為其服務的目標市場,并且決定適當的產品、服務和計劃,以便服務于市場”。目前第三種看法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它賦予了市場營銷較全面、完整的內涵,能夠科學地反映市場營銷的職能。
基此,我認為保險營銷就是與保險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即保險人為了充分滿足保險市場上存在的風險保障需求和欲望,而展開的總體性的活動。具體地說,它包括保險市場的調查與預測、保險市場營銷環境分析、投保人的行為研究、新險種的開發、費率的合理擬定、保險營銷渠道的選擇、保險產品的推銷以及售后服務等一系列活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