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心得體會
時間:2022-10-21 05:17:00
導語:改善民生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善民生,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項偉大戰略目標,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國興邦的基本方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改善民生確是一種境界。
改善民生是一種人本境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實質上是“民生如天”的人本境界。“民生”語出《左傳•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意為人民只有勤于勞作,生計才不會匱乏。民生思想源遠流長,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孔子視“裕民”為仁政:“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1)荀子提出“下富則上富”的哲學命題:“自古及今,無有窮其下而無危者也。”(2)《國語•楚語上》警示:“民乏財用,不亡何待?”將“民生”與“國計”并論,彰顯人本境界的唯物主義思想。新時期的民生之本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其要義是滿足人民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
古往今來,有遠見卓識的執政者,無不把改善民生視為經世治國的最高境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民之道,以厚民生為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馬克思最重視的是人,并把人及其生活作為自己理論的基石。馬克思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3)馬克思還強調人的“生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賴以存在的舞臺,又是一切物質生產的最終目的,從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民生的本源性。從馬克思基本理論來看,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才是執政的根本。改善民生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鄧小平強調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可見,改善民生是共產黨人潛心追求的人本境界。
改善民生是一種發展境界。強調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用發展的辦法改善民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指出:“一定物質財富是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即一切社會歷史的第一個前提。”(4)十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就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鄧小平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5)強調:“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6)發展的三個“第一”,無疑是民生改善出神入化的境界。
唯物辯證法認為,認識事物要著重抓住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我國仍處于人口多、底子薄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改善民生就必須加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民生問題依然突出。全國現有農村貧困人口達2100萬人,低收入人口3550萬,五保供養對象570萬,城鎮低保對象2200萬,每年需救助的受災群眾近億人次。另有需救助關愛的老年人1.43億人、殘疾人8296萬人、孤兒57.3萬人。(7)貧困山區“通訊靠吼、交通靠走、運輸靠簍、治安靠狗”的狀況依然存在。解決這些突出的民生問題,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都要靠發展。
改善民生是一種統籌境界。統籌是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也是改善民生的崇高境界。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旨在運用統籌切實改變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使民生改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且系統的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構成系統的整體發展。“一個船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個最慢的船只。”這就說明,改善民生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等構成的系統整體。只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才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社會建設問題依然突出。英國哲學家休謨說:“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于獲得幸福”。蓋洛普公司以“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為題,對60個國家5.7萬人的民意調查表明,各國人民都認為“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為寶貴”。實踐表明,在民生核心價值已從經濟發展提升到增進民生福祉高級層面的當代,經濟增長并非評判一國民生改善的唯一標準,還需在社會建設方面“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
堅持統籌,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在優先發展教育,擴大就業,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近五年來,瀏陽新增就業崗位5萬個,投入2.7億元救助貧困人口及學生,建成廉租房1萬平方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9%、11.8%,有效改善了民生。
史料引用依據文獻:
(1)《論語•顏淵》。(2)《荀子•富國》。
(3)邵景均:《執政當以民生為本》,《人民日報》2005年12月12日9版。
(4)(5)(6)《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新華社北京2007年11月11日電。
(7)李學舉:《關注民生發展民主服務社會》,《求是》2007年10期。
- 上一篇:民政精神衛生調研報告
- 下一篇:領導干部任職集體談話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