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08:15: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閱讀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有一個同事因病住院,學校語文教師又緊缺,他所帶班級的語文課,隔三差五的張三代一節李四補一節,后來,學生說老師講課東一榔頭西一棒,向校長提議不要老師代課了。校長在征詢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決定由我這個語文組長牽頭,每一次課都出幾個與課文相關的自學題讓學生當堂完成。一晃就是兩個月,校長一直說這個班沒救了。然而,期終考試的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班級人均分數居全年級第一位。我忽而又想起魏書生先生來。他做教師時,很多時候在外作報告、搞交流,而他班學生的語文成績仍很優秀,有人問他用的時什么方法,他輕松地說:“用問題自學法唄”。與之相反,有相當的教師功底不薄,表達能力呱呱叫,練習天天布置,而學生的成績日不見長,甚至三年如一日。三年來,教師做的功幾乎為零。我想:這或許就是學生“聽學”與“自學”不同的緣故吧。這些事實一直在縈繞著我,也激勵著我。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始終有意識地在尋找著這其中的機制,并將“自學”發揚光大為學生探究性自學。
而今,探究性學習已叫喊多年,可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究竟怎么樣呢?我可以大膽地說:百分之九十的教師仍在“填鴨子”,頂多向學生提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以示課堂活躍。比賽課件課更是作秀。問之則曰:“高考模式不改,引導學生探究性自學怎么搞?”更為可悲的是,有些青年教師,人未老,教法老掉了牙——只知成天的講。
我有意識的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說:“不講任務完不成。”
“那作業何時做?”
“課外作唄。”
“你對三年的教學內容有什么安排沒有?對三年的教學過程有什么樣的思考?”
語文閱讀題解題分析論文
現代文閱讀題,歷來是語文考試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得分或失分的大項。從語文改革發展的趨勢看,考試中閱讀題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主觀測試題題量呈上升態勢,而學生在語文的各項測試中,閱讀題的失分率是最高的。有不少學生碰到閱讀題,往往不知從何處入手,答題不是答不完整,就是答不到點子上,或似是而非、或答非所問,有些本來難度不大的閱讀題,失分現象也頗為嚴重。那么如何提高現代文閱讀題的解答速度和解題質量?有沒有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可遵循?
1、明確文體。從表達方式來看,文章主要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文學作品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這幾類。一般說來,“三大文體”中說明文閱讀題較容易,議論文次之,記敘文較難;文學作品中小說、戲劇閱讀題難度略小,散文、詩歌難度較大。所以,在閱讀文章時,必須快速明了所讀語段是“三大文體”或“四大文學體裁”中的哪一類。只有辨明文體,緊緊圍繞該文體的“相關元素”解題,才是正確的。比如,記敘文姓“記”,它的“家庭成員”是記敘的中心、記素的要素、記敘順序、描寫方法、修辭方法等;說明文姓“說”,它的“家庭成員”是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方法等等。文體明確了,就能迅速打開閱讀題解題的大門,就能進入解答閱讀題的“自由王國”。當然,有時要對一個孤立的語段的文體作出準確判斷,會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明白無論實際情形如何,一篇文章總是會以某一種表達方式為主、輔之以其他表達方式,這樣問題就簡單多了;況且,更多的時候題干中的“指出本文使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說出劃線內容使用的是什么描寫方法”等等語句從側面告訴了答題者該語段所屬文體。
2、整體感知。仔細研讀閱讀語段,整體感知原文內容,這是解答閱讀題的至為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忽視不得,省不得。讀原文,讀懂原文,則事半功倍;反之,則答偏、答漏、答反不足為奇。研讀閱讀語段,整體感知原文是因為: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顯現或隱匿在原文中。——這是解答現代文閱讀題的一個總原則。閱讀完語段,完成“明確文體”這一步后,若為記敘文,要能明確主題及作者的愛憎感情;若為說明文,要了解說明的對象及說明的特征,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若為議論文,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態度和觀點,再看一看作者是采用什么論證方法進行論證的等等。對文中的語句只有在整體感知、領會文章立意、把握文章要領的基礎上,才可能準確解答,切不可只答了該句的表面意思。此外,還應根據思維的特點,講究研讀過程的有序性,即感知——選擇——篩選——概括。
3、把握要素。文體不同,其文體要素也截然不同。是記敘文,要抓住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要素;是說明文,要明白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及說明的方法;是議論文,則要抓住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然后迅速聯想到該文體的“相關元素”。比如,題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就要聯想到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題目要求回答“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就應聯想到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有的同學在解答閱讀題時,文體也還能明確,但各類文體對應的“相關元素”則不甚明了,答題時往往出現“串調”的現象,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如將“論證方式”誤答為“論證方法”;“說明方法”誤答為“修辭方法”;“對比論證”答成了“比較說明”。
4、語言賞析。對閱讀語段的賞析,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一般說來,可從賞修辭、賞詞語、賞句式、賞意境等幾個方面入手。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往往會大量使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復等修辭方法;語言生動性較強的文章,則使用動詞、形容詞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定然是其突出的特點。所以,認真賞析該詞在句意表達上所起作用尤為重要:該詞作用是修飾、限制還是強調?抑或是為了文章的生動形象?如果去掉或換掉,句意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一般說來,記敘性的文章賞析的是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與藝術性;言語平實的文章賞析的是詞語的準確性、限制性、修飾性。語言賞析時,宜采用“三步答題法”,即:值得賞析之處——舉出例子——分析例子。
5、句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結構方面,二是內容表達方面。要審清題目,看題目要求從哪個角度作答;是從一方面,還是兩方面作答等。結構方面,要明確句子在不同文體中所處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一般說關鍵語句處在文章的開頭,常常具有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的是文章的伏筆,有的是為下文做鋪墊;有的是引出說明對象,有的是提出全文中心論點;處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間,則是或強調突出,或呼應上文、或為下作鋪墊、或承上啟下;處在文章的結尾,往往有點題、照應開頭、深化主題等作用。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辭手法,則可從修辭手法的功用方面作答,比如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為了使文章生動形象;反復的修辭手法的使用是為了強調、或造成往復回環的效果;排比修辭手法的使用是為了增強語言的氣勢等等。有時,還可聯系關鍵語句在前后文中的地位和影響,來全面闡述其表達作用。
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人類的閱讀活動原始于文字的產生,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學士的閱讀經驗,也如散珠碎玉,豐富而珍貴。但以往對“閱讀”的研究很不夠,1979年版《辭海》沒收“閱讀”這個詞目,《現代漢語詞典》僅解釋為“看(書報)并領會其內容”。在現代社會,閱讀作為一種智力技能,已成為每個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閱讀能力的人被稱為“功能性文盲”。迫于這種形勢,80年代“閱讀學”應運而生。
一批有識之士意識到閱讀學研究是時代的需要,開始辛勤探索,迄今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出版了幾十本閱讀學專著和教材。如董味甘主編的《閱讀學》,王繼坤著的《現代閱讀學》,李德成主編的《閱讀辭典》先后出版,曾祥芹、韓雪屏主編的《閱讀學叢書》也于1992年問世。
中小學閱讀教學也逐步深入,成為閱讀學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高原、劉fěi@①fěi@①主編的《朗讀——研讀——速讀閱讀三級訓練課本》(初中),程漢杰的《實用快速閱讀法》,晏茂心、賈林成主編的《四級臺階速讀訓練法叢書》(初中、高中、大學、中專)等閱讀教材,都主要是為中學生編寫的。在此之前,1988年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在鄭州成立了閱讀研究中心,也把中學閱讀教學作為研究重點。
閱讀學理論來自閱讀實踐,尤其是中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學閱讀教學也需要閱讀學理論的指導,吸收其研究成果。
閱讀能力的基本層次
閱讀的實質是什么?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認為:“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教育大辭典》(卷一)界說為:“從書面語言獲取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橋梁和手段。”前者著眼于閱讀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后者著眼于閱讀本體的社會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張建華同志認為:“閱讀,就是通過視線的掃描,篩選關鍵性信息,結合頭腦中儲存的思想材料,引起連鎖性思考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再認識》),指出信息不僅需要“篩選”,而且要“結合”儲存材料,引起“思考”。《閱讀學原理》指出:“閱讀是讀者從寫的或印刷的書面材料中提取意義或情感信息的過程”,強調了讀物的“情感信息”,這兩種觀點都值得重視。
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說它常用,是因為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從新授到練習鞏固,各個環節都可以運用;說它有效,是因為它利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養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問題的習慣。另外,它還有利于訓練口語,培養表達能力,對學生鞏固知識和發展智力有一定的益處。本文就教學中怎樣使提問更藝術化提出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提問藝術閱讀教學
一位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這絕不是一篇論文所能涵蓋得了的。這里僅淺談自己平時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要求使用提問時的一點粗淺的體會。一、重視提問藝術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及意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也說:“疑者,覺悟之機也。”可見問題與認識緊密聯系,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明確這一點尤為重要。
語文課通常被人們稱為“豆腐課”或“彈簧課”,采用“發胖式”的分析或“題海式”的戰術,這種情況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說明課堂提問是教師整個業務功底、全部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又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一項不可拖延的任務。
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語文課,教師的教學步驟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紹作者——范讀課文——齊讀課文——正音解詞——教師分析——布置作業,一節課中教師不由自主地唱了獨角戲,課堂氣氛往往顯得沉悶,缺乏高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動起來。這樣的一節課只能說是以失敗告終,而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優秀語文教師的實踐表明,教師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教學效果越好,越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比如特級教師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課時,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愚公移山》時,在解釋“孀妻、遺男”兩個詞語時,問學生:“這個孩子去幫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讓他去嗎?”類似于這樣的巧問、曲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高潮的出現。
這說明了課堂上藝術地發問對于教學來說是多么重要,因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每開始一次學習時,都不是從零開始,往往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況下,錯誤地認為自己已經讀懂了,學明白了,這時教師于無疑處生出疑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就會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激發研讀興趣。并且通過提問,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各自的作用:恰當的提問,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明確地被學生掌握,教師也能憑此有效地控制課堂的進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是被“填喂”的鴨子,更是有了自己的問題,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為學習的主人。二、怎樣藝術閱讀教學的提問。
語文閱讀品質分析論文
指導學生閱讀,老師們一般都十分重視幫助學生學會和掌握閱讀的方法和規律,這固然重要;但常見經過這樣的指導和訓練的學生,閱讀能力依然故我,書面的和口頭的表達能力也不見提高,甚至越來越不愿意好好讀書。這就不能不讓人想到,提高閱讀能力不僅僅是幫助他們掌握方法和規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努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品質。
閱讀品質屬非智力因素。對于與閱讀有關的非智力因素,有人著眼于閱讀習慣,有人側重于閱讀態度,有人強調閱讀心理,有人注重閱讀興趣,然而,無論習慣、態度、心理、興趣,都只能是閱讀需要具備的某個方面的淺層次的要素,既不能涵蓋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從根本上揭示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實質。且不說古今成功的學者,只要看看高考的優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識面和敏銳的思考力就不難理解,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實乃一種品性,一種素質,一種長期作用于人的品質。漢代哲學家、文學家揚雄在他的《法言•學行》中指出:“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見,把閱讀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為閱讀品質,不僅更全面,也更接近問題的實質。
閱讀品質主要應該包括下列要素:
虛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如果沒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學習它們的價值,那必然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樣子像在讀,其實什么也學不到。雷鋒有一句很富啟發性的名言:“我們要真正學一點東西,就要虛心。譬如一個碗,如果已經裝得滿滿的,哪怕再有好吃的東西,像海參、魚翅之類,也裝不進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裝很多東西。裝知識的碗,就像神話中的‘寶碗’一樣,永遠也裝不滿。”我們常見一些學生閱讀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這種品質。他們總以為自己是中國人,會說中國話,書,沒有什么好讀的,即使教師要求他們讀,他們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閱讀,閱讀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備虛心的品質,有可能營造良好的閱讀心理和閱讀心境,從而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專注。閱讀有泛讀和精讀之分,但無論泛讀或精讀,都需要專注,都不可漫不經心。孟子設喻說:“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徼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如果說無論學習什么都需要專心,那么,閱讀則尤其需要專注的品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注意是記憶的鋼刀”(注意力越集中,記憶留下的痕跡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內容的解剖刀。高考江蘇考區今年有篇優秀作文《〈紅樓夢〉之我見》引用魯迅語,從《紅樓夢》中,“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竟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寫,而他獨辟蹊徑,從“反腐敗”的角度對《紅樓夢》內容的分析,更是令人嘆服,可見他平時讀書是怎樣的投入和專注。
投入。對于需要“精讀”的優秀作品,我們必需全身心投入,務求“進入角色”。優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點,都滲透著作者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讀者把握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地位、思想傾向,設身處地地充分地開展聯想和想像,體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爾基在《論文學》中說:“書和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一種現象,它也是活的、會說話的東西。”我們只有用心靈去體味,才能與會說話的文字展開對話,才能真正讀懂古今優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熱鬧,恐怕永遠也只能摸到一點皮毛。
語文閱讀能力培養論文
概要:閱讀教學應注重啟發學生的內動力,增強閱讀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談,才能提高閱讀能力。為此,必須改革程式化的課堂結構,貫徹閱讀教學整體化原則。
關鍵詞:閱讀教學內動力整體化
正文: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學生的閱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既給《語文課程標準》“擴大閱讀范圍,拓展學生視野,廣泛閱讀各種讀物”的要求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容易讓學生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境界,容易形成學生閱讀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泛泛而談,不能帶著真正的情感去閱讀、品味、理解、思考,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和閱讀能力。為此,筆者提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啟發內動力,增強閱讀的深刻性。請各位前輩和同仁不吝賜教。
搞好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啟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中學閱讀教學就要注意從最新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情激情,溝通情感,即運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態等作誘發物激起學生的情思,啟發學生的生活感受或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覺主動地探求課文,使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溝通,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這種以情激情,情感溝通法進行教學。現實生活中,學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親人的愛,雖然學生家庭有貧富差別,家庭親人給予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貴重的服飾珍貴的書具,或是粗淡的飯食簡陋的衣物,甚至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語,都體現著親人的愛,只是學生沒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閱讀課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體現的父愛。父親在家境窘迫、四處奔波的情況下執意要送兒子上學還不辭勞苦地為兒子買橘子。這與我們下崗工人的家庭節衣縮食給子女請家教、買學習資料,與許多父母不辭辛勞為子女找好的學校就讀、接送上學,送衣送傘、問寒問暖何等相似?教師若能把文中的情景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溝連起來,“背影”所傳達的父愛怎能不激起學生感情的浪花、產生強烈的共鳴呢?事實上,很多課文都可以啟發學生的生活感受,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動探求。如:《小巷深處》、《藤野先生》等。
啟發學生的內動力,激發閱讀興趣還要注意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程式化,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課堂教學的程式化主要表現為講授課文,大都按字詞、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和寫作特點、鞏固練習等幾個步驟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枯燥乏味,會失去語文的感染力。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到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這種訓練應和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正如葉老所說:語文教學應不再像以往和現在一樣死讀死記,死摹仿程式和腔調,而是將在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詠,體味,整飾思維語言,獲得表達技巧等種種事項上下功夫(《認識語文教學》。葉老的這段話,講的是一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是與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結合的。近年來成功的課堂教學范例,都是緊密結合學生的思維和生活才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點,才引起生動的、熱烈的反映。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程式化,搞好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就要注意貫徹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原則。這一原則體現為注重閱讀教學的三要訣:籠塊——勾連——循序,先字詞,再句段章的閱讀教學法既違背學生的閱讀心理,又違反閱讀教學的自身規律。無論哪篇文章都表現出嚴格的整體性。故閱讀教學要先籠觀整塊內容,前后勾連照應,遵循閱讀材料的內部結構順序分析,也就是說樹立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入境(進入作者寫作時境,產生情感共鳴),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語句),接軌(用過去的經驗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積累與新知識接軌),架橋(幫助學生架設從“學會”到“會學”的橋梁)等渠道上整體感知文章。實踐證明,只有在整體感知閱讀內容上下功夫,找規律,才能提高閱讀效果和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研究論文
(一)破除封閉的教科書教育,倡導開放的讀書教育
所謂封閉的教科書教育,是“應試教育”、功利教育的產物。在這種教育中,學生“讀書”主要是為應試、為拿學歷證書,讀書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多數學生整天圍繞教科書或教輔讀物(教輔讀物其實是教科書的變種或衍生物,如各種版本的參考書、習題集、練習冊、試題匯編、詞語手冊、輔導與練習、競賽題精選、作文大全等)打轉,整天忙著做各式各樣機械繁瑣、簡單重復的作業、習題或試卷,根本無暇涉獵課外閱讀。他們節假日、星期天里所謂的“課外閱讀”究其實質不過是“課內閱讀”的變種而已。而開放的讀書教育,則完全是非功利的,它不為應試、不為拿學歷文憑而讀,只為尋知音、求真理、長智慧而讀,因而,讀書的范圍遠在教科書之外。除了上面所提及的兩個區別外,封閉的教科書教育與開放的讀書教育還存在其他一系列的區別。概括起來有:第一,前者帶有相當的強制性、被動性,不管所讀書籍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得讀,后者完全是自由的、自動自發的,學生可憑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讀什么書、不讀什么書,并能從中得到樂趣;第二,前者使學生頭腦中裝著許多“壓縮餅干”式的事實簡介,只能讓學生獲得作為第二手報告的間接知識,從中所獲得的知識多半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而后者則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經典著作,從而有可能真正領略到一點原創性作品中所包含的經驗與智慧;第三,前者往往限于生命中某一段時期內(如青少年時期),學生只要考試過關或拿到學歷文憑證書,所讀教科書或教輔讀物就會丟得遠遠的,從此之后永不再看,以后再見此類書籍都會反胃,而后者則是終身性的,它貫穿于人的一生。
[2]
當然,開放的讀書教育并不否定教科書教育本身的地位與作用,它只是反對封閉的、單純的教科書教育。
封閉的教科書教育對提升中小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中小學生閱讀的范圍嚴格限制在教科書、教輔讀物的范圍內,如果他們讀書完全是功利性的短期行為,如果他們的讀書完全是被動的、無奈的,如果他們所讀的書都是轉手介紹性的,我們怎么可能指望他們具有較高的閱讀水準?我們知道,語文學習很大程度上要靠積淀、靠感悟、靠熏陶。積淀的少了,感悟的少了,熏陶的少了,人哪來的靈氣,哪來的悟性?拿什么去充實心智?又拿什么去體驗、去想像、去升華、去創造?令人欣喜的是,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學生應多讀多背,并具體規定了各年齡階段的課外閱讀量與背誦量。如新的小學大綱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得少于150篇(含課文),并在大綱后面附有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五年制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得少于150萬字;新版的初中大綱和高中大綱,也都在附錄中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并聲稱其意在于“有助于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讀得少,背得少的狀況”。的確,“應試教育的弊端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它只重視書本知識。毋寧說它根本就不重視書本知識,它以課本代替了書本,培養了許多不會讀書、不懂讀書的人。”
[3]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語文閱讀習慣論文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給閱讀教學提出的兩大任務。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是閱讀動力的一種定型。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并逐步內化為閱讀能力。語文教育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曾多次論述養成習慣的重要性。如:“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于事的。”“語文方面的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哪些閱讀習慣呢?《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習指導》中指出:“閱讀教學的任務,除了著重培養閱讀能力之外,同時還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主要包括:認真讀書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邊讀,一邊圈、點、畫、記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等。”這些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都有著重要作用,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在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方法是多種的,筆者的看法,大致可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1.引發閱讀動機。閱讀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閱讀的內部動機,也是形成閱讀習慣的重要前提。引發閱讀動機,首先要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意義,端正閱讀態度;其次要通過講述、對比、訓練等方式暗示習慣在閱讀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認識,引起學生的心理需求。
2.激發閱讀興趣。實踐證明,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促使他們專心注意,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有意識記;可以使他們產生充沛的精力,頑強的毅力,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啟發學生自覺。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本身包含著自覺的心理因素。啟發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增強形成閱讀習慣的心理動力,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幫助他們克服閱讀上的困難,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強學生的自制力,經常鼓勵學生要勤奮努力,及時強化這些行動,克服懶惰的心理。
4.指導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關鍵。閱讀方法指導要寓方法于實踐,主要是通過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科學的訓練程序來實現。如通過《古井》(六年制第八冊)的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就可按下面程序進行訓練:
語文閱讀習慣分析論文
許多人在閱讀時有一些不良習慣,這些習慣或妨礙閱讀速度,或影響閱讀理解,還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一個好的閱讀者必須克服這些不良習慣。
一、讀出聲音
閱讀時把每個字都讀出聲。出聲閱讀會拖慢速度。很多時候,你并沒有真正讀出聲,只是在腦中將音調發出,但這很容易帶動嘴唇,使其上下不自覺地移動,從而減慢閱讀速度。如有這種情況,你可以嘗試在閱讀時將手指緊貼嘴唇。
二、逐字閱讀
逐字閱讀并不能增加對文章的了解程度,它只會妨礙對全句的理解。這就好似某人看不見一片森林,只是因為他過于著意每一棵樹。如有這種習慣,嘗試閱讀意思,而不是閱讀字,那就好比聽別人講話時,聽他的意思而不是聽他說的每一個字。
三、移動手指
語文閱讀能力培養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里?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口頭運用。第五冊《晨讀》中有一句“現在,他們已經懂得珍惜時間,用功讀書。”句子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重點詞“珍惜”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珍重”有什么異同,然后讓學生用“珍惜”一詞口頭造句。有的說:“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有的說:“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好本領,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通過說話,既加深了詞語的理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為了是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說法。如《精彩的馬戲》最后一句:“馬戲團的叔叔阿姨們真有辦法,能讓動物聽從人的指揮。”教師啟發學生:“如果你們看了這精彩的馬戲,會怎么想,誰能說一說呢?”有的說:“啊!這么精彩的馬戲,多好看呀!叔叔阿姨們能把動物訓練得這么聽話,表演出這么精彩的絕技,真不簡單!”……這就大大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二、培養閱讀能力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
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只相信學生。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講。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抑制了學生積極性,學生只是聽,被動地接受,閱讀能力怎么能得到培養呢?其實有的課文,或者有的段、句讀讀就懂了,不需要教師多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綻開的花朵,有的象美麗的鹿角。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師一味的分析講解,實際效果要好得多。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