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25 04:27:00

導語:文化創新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創新經驗交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之所以五千年來綿延不斷,薪火相傳,就是因為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借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并不斷地加以創新,所以我們才有引以自豪的古代四大發明;才有引以自豪的長城、故宮、都江堰;才有引以自豪的唐詩、宋詞、元曲。因此,在我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在世界各國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的時候,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把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作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然而,就在全民都在談文化創新,許多人正準備文化創新的時候,我倒覺得有些問題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是文化創新與繼承傳統的問題。中華民族保存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文化創新的基石,如果對傳統優秀文化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書沒讀幾本,學沒上幾年,就侈談什么創新,就好比沙漠上建樓閣。即使拿出所謂創新的東西,也是不倫不類,沒有生命力的。當然,傳統優秀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講的繼承傳統,是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而不是精華、糟粕一骨腦統統吸收。對這個問題,同志曾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過精辟的論述:“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候的借鑒。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精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文學藝術中對于古人和外國人的毫無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沒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所以,只有把傳統優秀文化搞清楚了、熟讀了,才會以此為基石,創造出更新的文化內容。中國有句古話“厚積薄發”,大概也是這個道理。

二是文化創新與借鑒的問題。大膽借鑒一切世界文明成果,博采眾長,學習吸收,為我所有,這是中華優秀文化得以保存、留傳下來的又一重要原因。比如中國乃至東南亞國家家喻戶曉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你可以在印度找到原型;敦煌壁畫中栩栩如生的飛天形象,你可以沿著古絲綢之路在西域國家中找到痕跡;甚至中國民族樂器中的二胡、琵琶、洋琴也來自西域,難道能說,這不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嗎?當然,這種借鑒,是在經過咀嚼、消化、吸收、深入融匯、得其精髓之后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照搬,更不是抄襲。剽竊別人的東西是可恥的,是會遭到人們唾棄的。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對弟子說:“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我認為,這是對文化創新與借鑒關系問題的最好的注解。

三是文化創新與“義利觀”的問題。文化創新是一個復雜、艱辛的勞動過程,也是突破固有傳統、充滿未知和風險的過程。因此,這更需要我們耐住寂寞、守望理想、摒棄浮躁虛榮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態。試想,一個人在創新過程中過多想的是如何評職稱、如何提高生活待遇,那么他是不會成功的。當年曹雪芹寫《紅樓夢》,想的是如何換取版稅銀子等等,恐怕《紅樓夢》也不會成為世界名著的。最近,對證明20世紀七大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做出重大貢獻的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被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授予“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然而,佩雷爾曼竟然對出席頒獎儀式“沒興趣”,甚至拒絕受獎。這位潛心研究數學、淡泊名利、來去無蹤的數學奇才被媒體稱為數學“隱士”。我想,我們也要提倡這種“隱士”精神。當然,從另一角度,作為各單位各部門的領導,如果能為正在文化創新的人的職稱問題、生活待遇問題,想想辦法、動動腦筋,讓他們能集中時間、集中精力投入文化創新,而不要為名和利所累,那么,我國的文藝百花園豈不早呈現萬馬奔騰、欣欣向榮的局面?

總之,文化創新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勞動,沒有捷徑可走,沒有現存模式可借鑒。而唯有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會最終達到勝利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