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農村的考察材料

時間:2022-06-12 05:32:00

導語:貧困農村的考察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農村的考察材料

20*年,武漢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全市組織19個扶貧工作隊112個工作組420余名工作隊員(其中局級干部115人),進駐市郊7個區、20個街鄉鎮的112個貧困村進行對口幫扶,幫助當地開展農村小康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派出單位大力支持,出錢出物,各工作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省委1號和市委特1號文件精神,幫助駐點村調整農業結構、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20*年度共投入資金2600余萬元,為駐點村辦實事400多件,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

筆者受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指派,擔任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石河村扶貧工作組組長。在1年多的扶貧、調研工作中,筆者參加了駐點村基礎設施建設、駐點村困難農戶對口幫扶、改水改廁、改善辦學條件、扶持蘑菇種植示范戶、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調查等為駐點村辦實事的多項實際工作,直接接觸到農村基層組織和一些貧困農戶,對農村貧困現象有所了解和認識。雖然本項調研只是一個小小村莊、一個微觀點的一些現象和扶貧實踐,但是通過觀察和梳理,也許有益于我們認識和掌握當前“三農”工作的某些現象、特征和規律。

一、新洲區三店街石河村概況

石河村位于新洲區東北部,屬丘陵崗地,距離漢口城區約100公里。全村4個自然灣、5個村民小組,共270戶,958人。全村共有勞動力5*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00人,小學文化程度153人。外出務工勞動力為100人左右。全村耕地面積1323畝,其中水田788畝,旱地535畝。山林面積100畝,其中經濟林30畝。水面面積約為60畝,水庫50畝,精養魚池10畝。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扶貧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經過扶貧工作組和村委會共同努力,石河村在農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為農民脫貧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20*年,扶貧駐點單位武漢市社科院投資3.85萬元,在穿村而過的打石河上修建攔水霸一座,解決了村里60%農民的農田灌溉問題,基本保證了旱澇保收。該水壩寬約60米,水面將近1000多米長,平均水深2米多,可以蓄水4-5萬立方米,在旱季可以緩解2個多月的旱情,改善了周圍的生態環境,并可以在河里發展養殖業。水壩落成之日,石河村爆竹喧天,彩旗飄揚,村民一致稱贊市社科院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20*-20*年期間,石河村還建成村級水泥道路2公里,其中扶貧駐點單位投入資金6萬元,利用新洲區交通局農村道路建設專項政策扶持資金17.6萬元,自籌資金7.2萬元。目前,石河村已建成村級水泥路面2公里,另有碎石路2公里,距離最近主干道約2公里。由于該村臨近新洲區三店街和平社區所在地,從和平每日有直達漢口城區的客運班車,因此,該村現已基本具備相對較好的交通設施環境。

石河村現有住房270棟,總住房面積22600平方米,其中磚混結構住房140棟,磚混結構住房面積11400平方米。該村飲用自來水戶數為111戶,飲用井水戶數為99戶,飲用河、塘水戶數為60戶。該村廁所總數230個,其中,在工作組資助下,改建了52個新型農村無害化廁所。我們在調查中看到,雖然村民居住情況較改革開放前有很大發展,但是仍然有十多戶特困戶住在破舊的土坯危房里,需要政府幫助才能解決。另外,農民的飲水、生活用水的環境保護意識、安全意識很差,農藥、化肥瓶子扔進飲水、生活用水水塘的現象較多見,需要引起有關上級部門的重視。

石河村的村委會辦公場所已經廢棄,現村委會的工作一般在村干部家辦公。該村無中學,有小學1個,附近村莊的一些孩子大多數也在石河小學讀書。該村在校學生總數360人,基本上無適齡兒童輟學,就讀大專以上人數14人。該村65%左右的農戶擁有彩電,25%左右有黑白電視,10%左右無電視,有線電視入戶率為75%。二、石河村農民收入總體情況

(一)、村級經濟和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根據20*年底我們扶貧工作組所作的調查,石河村2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494.36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2.2萬元。農民外出務工的勞務收入約260萬元,轉移支付1.5萬元。總費用246萬元,總凈收入為248萬元。村集體沒有企業,村集體企業總資產和企業總收入皆為零。

近些年,由于種種原因,村委會幾乎每1-2年就換一次班子,村委會累計歷史債務約為38萬元,村集體平均欠每個村民396.66元(此負債數據系根據村干部所反映,債務中包括村委會向農戶舉債上繳國家的農業稅、村干部工資、辦公費用、學校建設費用等,數額需要核實,據了解,其他鄰近村也有類似程度的債務,石河村上級行政部門三店街辦事處的欠債程度也非常嚴重)。據了解,村委會的辦公用房由于前些年拖欠村干部工資和一些其它債務,已經折價處理給部分村干部。

(二)石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其分布情況

石河村大多數農戶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大部分農戶還種植小麥、油菜、花生、紅薯、芝麻、黃豆、綠豆、蔬菜等,少數幾戶農戶承包了果樹林,種植蘋果、梨子、桃子、板栗。部分農戶飼養了少量生豬、雞、鴨,主要供農戶春節等節假日自己食用。石河村屬于*地區很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由于沒有村辦企業,農戶的收入主要就是農業生產收入、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三個部分組成。

石河村村民的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手工勞作,耕田幾乎全是用耕牛,只有部分農戶收割稻子時,以每畝70-80元左右的價格承包給機器操作手收割。去年12月,筆者看到一身體單薄的中年農婦趕著牛,在地里犁田,其辛苦程度、勞動強度之大,令從未接觸“三農”工作的我為之感嘆、動容。

20*年石河村農民收入及其分布情況見下表:

項*

(三)石河村村干部工資收入情況

20*年之前有拖欠村干部工資的現象。20*、20*年基本上兌現了村干部的工資,在春節前基本上給予發放。

該村村干部10人,書記、村長各1人,副書記1人,村委2人,組長5人。

20*年工資情況:書記:2500元/年;村長、副書記和村委:2000元/年;組長:700元/年

20*年工資情況:書記、村長:3000元/年;副書記和村委:2000元/年;組長:200元/年

據村干部介紹,該村20*年還對組長發放工資,但有些村20*年已經取消了組長,今后的具體政策待定。

(另外,我們工作組近3年來在該村扶貧,春節期間對村干部有少量的慰問金贈送。)

三、石河村貧困農戶情況調查

(一).導致貧困的原因

一般而言,農戶人均純收入低于1500元/年,即被劃歸為貧困戶。我們扶貧工作組對該村吳化風、蔡子澤、李雷英、蔡秋水、蔡六天、蔡火中、高水秀、蔡地旺等20戶需要重點幫扶的貧困戶進行了走訪調查,初步發現一些導致農戶貧困的原因,具體如下:

1.因病致貧

扶貧工作組在調查中深深感受到,疾病、傷病,是農民的大敵。一個農戶家庭,如果其主要勞動力因病喪失或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對農戶家庭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在現階段,農民就醫難,農村健康、醫療保障體系極其脆弱。

二組農民蔡秋水,男,51歲,承包7.49畝田地,兩個女兒已經出嫁,兒子19歲在漢口做泥工,管生活,無工錢。本來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20*年初他得了一場腎炎,讓他家的生活徹底被打亂。在新洲區醫院治療花費5000多元,還只是剛剛控制病情。因這場疾病,他暫時已經基本喪失勞動力,他家田地請他人打理,收入大幅度下降。該農戶家庭生活隨即陷入困頓,年人均收入下降至1458元。蔡秋旺因病致窮的情況和程度尚屬意料之中的,據我們了解,該村還有因病、因外出打工工傷陷入極度困境的例子。

2.喪夫致貧

農村生產實行家庭承包制之后,男性成為擔當體力勞作的主體。一些農戶因病、因傷而不幸失去家庭壯勞動力之后,隨即墮入貧困,甚至墮入極其貧困。我們了解到這種“喪夫致貧”現象相當多見,而且幫扶辦法僅僅就是發送慰問金的形式,幫扶效果很差。二組農民吳化風就是喪夫致貧的例子。

吳化風,女,41歲,1994年喪夫,吳解蘭喪夫后勞累成疾。有1兒1女,女兒14歲,沒有讀初中即斷斷續續外出做小保姆、替餐館洗盤子等雜工,基本無收入;兒子20歲,考上高中無錢就讀,在新洲城區學修車,無收入。全家收入僅靠1.38畝水田和少量旱地維持,年人均純收入315元,屬于極度貧困,家中一處墻壁無錢維修,有倒塌的危險。

3.因農致貧

因農致貧是指因單純從事農業生產,家庭無二三產業經營,沒有外出打工或外出打工收入微薄,家庭子女讀書負擔重等等原因而造成的貧困現象。在調查中,農民蔡如意“因農致貧”的故事讓我們工作組的同志深深感動。

一組農民蔡火中,男,1962年生;老婆江氏,1956年生,從*麻城改嫁過來,改嫁前生有一子。現在蔡如意夫婦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16歲,讀高中,小兒子14歲讀初二。江氏患有神經官能癥,蔡火中對她照顧入微。

該農戶家種了5畝棉花、近7畝水稻,其中撿了別人的2-3畝地種。20*年收成如下:

種早稻4畝:收2000斤;種糯米2畝多,收2000斤。

晚谷4畝:收2300斤。

籽棉5畝,毛收益4800元。

油菜,收益400元,另加100斤棉油。

芝麻100斤,紅薯200斤。

花生50斤,另養了一頭生豬。

全年種子費約400元,農藥500元,化肥2000元。

為了將以上稻田和旱莊稼經營好,蔡火中夫婦日夜勞作,據江氏介紹,他們每天早上3點即起床,下地干活,晚上天黑才回家。他們希望盡最大可能的多收獲一粒稻子,一棵棉桃和一個紅薯。我們入戶調查時,蔡火中夫婦的勤勞、貧困被左右鄰居鄉親們所確認,一些鄉親鄰里看到他們太過勞累,還經常伸出援手,給予幫助和周濟他們。

因江氏體弱多病,蔡火中11月將自家的晚稻收割完之后,即外出務工,估計春節前可以賺1000元工錢。我們還了解到,經蔡火中同意,江氏還準備給她和前夫生的孩子攢點錢娶媳婦。她與前夫所生的兒子20歲,在黑龍江打工。

按說,蔡火中夫婦種這么多地,收成也還不錯,應該不窮了。但是,我們工作組看到的卻是,土坯房子,沒有什么家具,幾乎沒有電器,家里凹凸不平泥土地面,家徒四壁,病病歪歪。

蔡火中一家被村委會列在需要重點幫扶的貧困戶名單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副業收入少,病痛,孩子上學負擔較重,等等。在調查中,蔡火中夫婦多次表示感謝工作組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他們說,這么多年,即使他們的親戚都嫌他們窮,沒有來看過他們,而只有工作組給他們送錢送物,問寒問暖。

4.因愚致貧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少數個別農民,由于智力障礙或者沒有文化知識而導致貧困的現象。這類情況通常是有地種,有勞力,基本上可以顧著口糧,但是不外出打工,不用心擴大生產,也不懂得積累,家里依然是一貧如洗。

三組農民蔡六天,52歲,家里4口人,上有老人,種5畝地。蔡六天兄弟兩個都還是光棍漢。農忙過后,這兄弟二人就是在村子里閑耗著,不知道出去打工。平時和別人打麻將,也是白白把自己的幾個辛苦錢輸給別人了。

5.因學致貧

在農村,子女就學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農村子女考上大學,本來是件喜事,但是,高昂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對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試想想,人均純收入僅僅2000元左右的農民家庭,如何能承擔得起每年4000-5000元的學費和每年4000元左右的起碼生活費用呢!下面即是一個貧困戶子女上大學的例子:

四組農民李雷英,女,53歲,有一子一女,多年前喪夫。女兒已經出嫁,兒子馬江華2000年考上江漢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是村里僅有的幾個考上大學的孩子。李雷英種3畝田地,按照我們的測算,她每年的純收入大概是945元,幾乎只夠口糧錢。

為了兒子讀書,李雷英一遍又一遍地到兒子的舅舅、叔叔、伯伯等親戚家里借債,她的親戚們都怕見她了。最近3-4年間,為了兒子讀書,李雷英借債近6萬元。筆者估計,這筆債務也許她是很難還清的了!這樣的農村貧困子女,能夠有溫飽都算不錯了,居然還能夠讀完大學,是什么支撐起他們的信念,讓他們能承受起如此的巨大的經濟壓力呢?——這只能是我們的農民朋友的善良、勤勞,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我們傳統文化精神的偉大。

據我們向村干部了解,特困戶李雷英的兒子,僅考上大學當年,新洲區對困難子女補助3000元,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得到什么學費的減免和照顧。6.因老致貧

工作組發現,農民因年老多病,導致勞動能力下降,收入狀態、生活境況極差,這樣的例子雖然不多,但是仍然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視。

二組農民蔡子澤,男,81歲,老伴79歲,種1畝地。20*年早稻收600-700斤,晚稻因無力灌溉,干死了一大半。另收油菜200斤,小麥40斤,芝麻20斤,花生20斤,棉花200元。他們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長期在外面謀生,無錢寄給他們。

(二)農村貧困的程度調查

改革開放之后,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我國農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總體上看,農村涌現出了許多冒尖戶、富裕戶,農村的整體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少數一部分農戶家庭,由于某些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勞動力不足、文化程度低、信息不通等等,這些農戶的增收手段和增收途徑極其有限,從而陷入很嚴重的貧困。我們工作組在調查中發現,這類陷入絕對貧困的戶數比例不低,而且,我們所觀察到的貧困現象、貧困程度也令人十分擔憂。

1.村里提供的需要駐點單位對口幫扶的貧困戶約20戶,住房情況很差,都是土坯平房,連水泥地面都沒有,非常潮濕。防雨能力差,有的貧困戶家幾處墻壁傾斜,有倒塌的危險,屬于危房。

2.家里除了電燈之外,幾乎沒有什么電器。

3.燒火做飯使用的燃料是草把、棉桿等,沒有用上煤、煤氣和沼氣。

4.幾乎沒有什么家具,被褥單薄,御寒能力很差。

5.部分村組(灣),由于缺乏經費、缺乏組織管理,村(灣)里基本沒有宣傳、科技、信息設施,村容、環境衛生狀況比較差。

(三)農戶脫貧致富的幾種常見途徑

1.石河村富裕戶的基本情況

雖然石河村是一個人均收入低,村集體力量薄弱,村委會負債嚴重的村子,但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近些年村里出現了一些富裕農戶,農村的貧富差距問題已經很明顯,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貧富懸殊還很嚴重。

石河村這個總共270戶的村莊,總資產在百萬以上、數百萬元以上的農戶有2戶,在外經商,家庭資產在20萬元以上的有14-15戶。這些富裕戶大多數出在4-5組,那里土地相對比較貧瘠,產量低,因此不少農戶棄農經商,主要從事建筑、土方承包、裝修工程、商貿等。我們發現村子里有一些裝修得非常漂亮的三層樓房。

據了解,特別富裕的幾戶,都在武漢城區有公司,買了房子,有私家車,子女也都在城里上學,只是老人還呆在村里。家里的田地自己種一點,或者干脆交給親友去種。據村干部反映,這部分先富裕起來的農戶,對村里的建設也有些許支持和贊助,但是熱情都不高,支持的程度也非常有限。

2.農村富裕戶致富的幾種常見途徑

據我們觀察,石河村農民主要的致富途徑有:

第一,依靠手藝、家庭副業致富,例如做養殖、豆腐、屠宰、五金等;

第二,靠手藝活外出打工致富,例如泥工、建筑、室內裝修等;

第三,子女外出打工致富,村里很多農家子弟外出廣東、深圳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就業;

第四,搞運輸、承包工程致富等。

一般來說,農戶由于承包耕種的面積有限,如果單純靠農業生產收入,只能夠維持基本生活開支。要想脫離貧困,要想蓋新房子、蓋樓房,供子女上學,買家用電器,就必須外出打工,或者有其他非農業生產收入的途徑。工作組發現,石河村有文化、懂技巧的青壯年在家務農的不多。工作組也嘗試扶持特色種植示范戶,支持搭建了一座蘑菇大棚(種植雙胞菇),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剛起步,該示范戶需要2年左右時間才能收回投資。

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脫貧致富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指導社會主義新時期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中共中央關于制定*規劃的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并制定了“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以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等等重要舉措。加強現階段農村貧困現象的研究,深入分析導致部分農戶貧困的原因,提出既能解決問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應對措施,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深化改革、調整政策、穩步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農村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項調查雖然僅僅涉及到的是一個近千人口的行政村,其貧困農戶的一些基本現象,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過對該村的調查,也反映出某些共性的東西。類似石河村這樣的農村基層,其共性特征是,無村集體收入,村級組織力量薄弱,農戶各自為陣,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其他副業經營。我們發現,這類貧困村在武漢市這一特大中心城市的郊區中,所占比例并不小。我們駐點村周圍的一些村子,有的沒有安排扶貧工作組,其貧困現象與該村基本相當。通過認真分析這個調查個案,對我們研究和審視這類的農村基層村子的脫貧致富,打開農村工作和扶貧工作的局面,也許將能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下面結合本項調研,談談筆者對相關問題的一些思考。

(一)現階段農村貧困現象的總體評估與分析

1.農村貧困現象總體評估(基于對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石河村的扶貧工作以及對周邊村子調研和觀察)

(1)從總體上看,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農村的整體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有較大增長,農民承擔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在黨的各項富農政策的帶動下,有大約50%以上的農戶走上了富裕之路,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其中部分農戶家庭擁有了農用車、農機具、摩托車、水泵和現代化家用電器等;另外20%-30%的農戶,已經基本上脫貧致富,其農業生產和其他經營活動開始走向正軌,其生活水平較改革開放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這一部分農戶將可以逐步實現小康。

(2)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農村存在10%-20%左右的貧困農戶,他們的貧困程度十分嚴重,這些貧困農戶甚至還處在改革開放政策之前的生活水平,依靠其自身能力難以在農業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中擺脫貧困,這些農戶需要有針對性的專項扶貧政策才能脫貧。

(3)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具備很高的政治覺悟,絕大多數農戶對黨的富農政策相當理解和擁護,對黨和政府的各項具體工作十分支持和配合,這為我國“*”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2.農村脫貧致富相關問題的分析

(1)中央“一免兩補”政策對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和影響。

20*年初中央了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1號文件,并開始對農村實施“一免兩補”政策。所謂“一免兩補”,是指國家免征農業稅,“兩補”是指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和良種補貼。據調查,該項政策實施之后,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戶的種糧積極性,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免兩補”政策,對穩定農業生產、穩定糧食價格和保證農戶的增產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年,石河村農戶得到國家“兩補”現金約為23.5元/畝,免除的農業稅和其他雜費約為120元/畝。“一免兩補”政策讓農民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實惠,重新凝聚了人心,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向心力,是黨中央一項及時的英明舉措。我們到農戶家里入戶調研時,一進門,許多農戶就對我們說:“感謝,感謝黨的政策好!”

據了解,前幾年農民負擔過重,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時,石河村有一部分農戶放棄種糧,紛紛進城務工,拋荒的農田面積占總面積的15%左右。20*、20*年,我們看到這里已經沒有了拋荒現象,一些原本打算入城務工的農民,也都開始看好種糧和生產,合理調整了自己的農業生產和其他經營計劃。

因此,在現階段,需要繼續重視“一免兩補”所發揮的政策效應,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

筆者認為,在肯定“一免兩補”政策對“三農”工作總體上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該客觀地看待該項政策對貧困農戶的實際影響。據工作組的調研和分析,“一免兩補”、提高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等現階段的一系列富農政策,對大部分勞動力充足,種糧面積較大的農戶,作用明顯;而對一些老、弱、病、殘,陷入絕對貧困的農戶,其作用相對有限。

(2)扭轉鄉(鎮)、村基層組織、干部隊伍的現狀,難度很大。

“三農”工作的成敗,關鍵在于基層干部隊伍的作風、素質和能力。

據調查,農村基層干部人才流失的情況十分嚴重。這與前一段時期對“三農”工作的放松、不重視,有直接的關系。農民負擔重,基層干部既要承擔自家的生產,又要負責繁重的基層管理工作,而且工資低,甚至拖欠工資,這些現象嚴重挫傷了一些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村干部每年僅3000元的工資,而外出務工的農家子弟,每年一般都有近萬元甚至更多的收入,這些客觀現實我們必須面對。若在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問題上小修小整、不下力氣、不思進取、不作為,要想扭轉目前部分鄉、村基層組織的薄弱局面,難度很大。

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現狀堪憂,責任不在村干部。要充分認識目前堅持崗位的村干部積極的一面。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基層干部都是服從上級、忠于職守、有事業心、想干事、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我們應該充分肯定干部隊伍中好的一面。

(3)農村經濟指標統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農民收入狀況和農村各項經濟指標的統計,是一項很專業的經濟學、統計學的工作,目前,這項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統計、上報來完成。扶貧工作組也參加了20*年農村經濟發展數據調查的一些具體工作。筆者發現,由于村干部大多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農戶接受調查時候的不同心理因素、利益因素、歷史因素等等,統計得出的數據誤差較大。

就拿石河村來說,按照一定的抽樣程序統計的20*年人均收入為2590.66元,這個收入數據是不包括農民自身衣食住行等生活費用支出以及家庭子女學費等支出的。若農戶僅僅只具有這樣的收入水平,在武漢市周邊這樣一個地區環境和物價指數上,要想維持其基本的生活、教育、醫療費用,是極其困難的。筆者個人認為,按照目前的統計方法得出的數據,類似石河村這樣的區域,農村的總體經濟水平被低估了。

對于農戶來說,一畝田正常的糧棉生產收入約為1000元,近兩年基本維持在這樣的農業生產收益水平,若家庭經濟中無副業、無外出打工的收入,農民的收入增幅很難達到高水平的增長。20*年石河村統計的年人均收入增長幅度為18%,據筆者向其他扶貧工作組了解,周邊類似村統計出了30%甚至更高的年增長率。出現如此高的增長率,應該說明當前的統計工作陷入到了某種誤區。

筆者并非從事經濟學、統計學專業,但是對這樣的統計數據難免會提出疑問。這不是一個簡單農村統計中虛報數據和弄虛作假的問題,需要我們從宏觀管理層面進行深入反思。

因此,在“三農”工作中,我們應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增長率的問題,絕不能誤導基層干部做這些數據文章。干部工作實績與這些表面數據并沒有直接聯系。農村的經濟數據統計,要解放思想,轉變思路,講求科學性。有關職能部門應該認真研究統計工作的方案,或許可以委托專業機構承擔某些具體工作。(二)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村科學管理體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關鍵點。

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問題很多,諸如農業產業化問題、土地問題、農民負擔問題、精神文明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問題等等。筆者結合本項調研,著重談談對建立農村科學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思考。

1.建立現代農村科學管理體制,扎實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農業要復興,管理是關鍵。農村管理混亂、管理水平較差,是制約新時期農村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管理體制搞不好,扶貧工作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綜觀南街村、華西村這些全國典型的富裕村,他們之所以成功的一個共性,就是科學管理,體制健全;管理體系,運轉通暢。通過近1年的農村小康建設和扶貧工作,筆者深有感觸的一點是,在現階段“三農”工作中,農村管理體制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樹立“向管理要效益,從管理找出路”的觀念,必須下決心扭轉一部分鄉(鎮)、村級基層組織的一盤散沙、松懈低迷、運轉失靈的狀況。

村級基層組織要負責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維護村里的社會穩定;負責組織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日常管理、戶籍、公共服務、計劃生育、環境衛生等工作;還有幫助引導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負責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等等。類似石河村這樣沒有村集體企業,沒有村集體收入來源的基層行政實體,由于村干部手里能夠使用的資源非常有限,而他們管理的項目一樣都不能少,這就必然導致村級組織的管理效能被嚴重削弱,并影響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

農村畢竟是農村,農民的首要任務是從事農業生產。對相當一部分農村區域而言,不可能短時間內指望農村產業化能夠為村級行政組織提供經費支撐。而且,現行政策下,農村產業化即使有很高收益,也不一定能夠直接用于農村管理體制方面的投入。因此,立足現有條件,只能依靠科學管理,依靠政府主導的農村管理體制創新。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水平上不去,必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并直接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

那么,在當前條件下,如何建立農村新型科學管理體制,并達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實效呢?

第一,解放思想,在充分相信和依靠現有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思路的管理模式,加強“三農”管理政策法規研究,政府應該主動出擊,充實、組建強有力的管理隊伍,針對中國社會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全面改革農村基層管理體制。

第二,提高現有農村干部科學管理的意識,有步驟地培訓基層村干部,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和管理水平。

第三,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鄉村的精神,加大“三農”管理體系的運行成本投入,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組建一支專業化、年輕化、規范化的農村基層管理隊伍,為其創造現代化、高效率的管理條件,將其打造成為一支生力軍,并活躍在農村基層管理工作的第一線。

筆者認為,從發展戰略角度考慮,創新適應當前農村實情的科學管理體制,必須出奇招,才能扭轉目前部分鄉、村基層工作的被動局面。現行的農村小康建設和扶貧工作,對農村各項事業的貢獻是第一位的,但是,一部分單位派出扶貧工作的成員,采用的是輪換制,由于不專業、沒有連續性、短期效應因素等等,使得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并不是特別高。也許并非在于動員了多少扶貧單位,派出了多少局級、處級干部,就能解決好當前“三農”工作中的問題。

“兩湖熟,天下足”。“*”期間,*地區包括武漢周邊的農村,作為糧食主產區的地位和分工,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抓“三農”工作,政府以及各參與扶貧的單位,總是要花錢的、要投入的。20*年武漢市用于扶貧工作的直接投入就達到2600余萬元。因此必須狠抓科學管理、講求工作實效,力爭讓扶貧資金發揮最大效率。因此,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下,打造一支作風精良、專業化、機動靈活、高效率的農村管理新軍,打開局面,為農村基層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可行性。

2.制訂幫扶絕對貧困農戶的專項政策,并強化落實。

積極開展扶貧幫困,讓農村中特別困難的農戶盡快富起來,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積累的經驗,為“*”期間消除貧困、最大限度的減少絕對貧困人口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認為,基于對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石河村考察、調研,近一段時期的扶貧工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貧困農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中積極的政治力量,是農村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能否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直接關系到“三農”工作的成敗。要從政治的高度、戰略的高度認識幫助他們戰勝貧困的重要性。在調研中筆者發現,特別困難的農戶,他們在政治上是能夠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不低。他們之所以致貧,完全是一些客觀的、自身難以克服的因素造成。他們特別需要黨組織和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愛護。

(2)對于特別困難的農戶,要建立扶貧工作長效機制。要將特困戶的幫扶和救助納入“三農”工作的整體規劃,有步驟、不間斷地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要制定消除(或基本消除)特困戶的時間表。要在農業生產、上繳規費、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對特困戶給予政策上照顧,能減免的,要盡量減免。必須堅決杜絕對特困戶亂收費、亂攤派。

(3)重視動員社會的力量向貧困戶獻愛心,建立完善的“扶貧幫困社會救助服務體系”。要重視發揮“扶貧幫困社會救助服務體系”的作用,建立長期和定期幫扶計劃。扶貧幫困,是一個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體現,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義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先富”群體和城市富裕居民,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