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言語特征論文

時間:2022-07-23 06:04:00

導語:語文言語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言語特征論文

關鍵詞:語文言語特征教學現象

本文試著從語文的言語特征這個角度,對語文教學中一些令人困惑的教學現象和問題,談談自己的思考,希望能把它們講得清楚。

一、從言語呈現的典范性和優美性看課文選用、課堂語言和學生作文

所謂言語呈現的典范性是指語文學科中展示給學生的言語材料應該要合乎漢語語法和使用習慣,能給學生起示范、學習作用。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也是對語文言語的低級要求。優美性則是說言語材料應該是有美感的,能讓學生覺得它們從布局謀篇到遣詞造句都是優美的而令人喜歡的,這是語文人文性,尤其是文學性的體現,是對語文言語的高級要求。這就決定了語文中的言語材料只能是“滯后”的,在較長的時間考驗后,在廣大讀者的認可后才可以的。比如課本所選的文言文,現代文中如魯迅等人的作品。都是典范而優美,足以用來當作學生學習言語的榜樣的。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材將逐漸變得“開放”,但我認為無論如何,作為語文課文,在言語質量上一定要精益求精才好。除了課文,課堂言語無疑是學生接觸得較多的材料了,有句話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但生活中的言語卻不應該都是語文的,而教師作為語文學科的“代言人”,尤其應該注重自己有課堂上的言語。而現實情況可能并不容樂觀,不少老師的言語是粗糙的、無組織的、干巴巴的,甚至會存在這樣那樣的語法毛病,或者帶進一些不甚規范的方言口語用法。這可能是老師們沒有把課堂言語講得規范而優美的意識,過于隨便,不假思索,張口就來的原因。這樣固然不能給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同時也失卻了最好的教學機會。咬字準確,吐字清晰,表達流暢優美,實在是語文教師課堂言語的必要素質。語文老師的課堂言語應該和政治老師、英語老師、數學老師們不同。另一方面,當然是對學生言語的關注和重視,在課堂上論文格式糾正學生錯誤的表達,使之典范而優美應該成為教師重要的教學內容。語文很可能是和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基礎學科了,所以它受社會的影響也最大、最快、最直接,比如網絡言語、港臺流行語、卡通化言語、韓日影視中的對白、無厘頭言語等就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學生,然后學生就會在作文中表現出來,如gg、mm、in、恐龍、菜鳥、暈、巨、好好吃、哇噻、……這是頗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雖說言語是開放和不斷創新的,但作為語文的言語,卻不應該是網絡文章、港臺劇臺詞、鄰居李大媽的講話等,也就是說,要遵從“約定俗成”,更不可忽視它的典范和優美,對其中一些語法欠通、表意古怪的詞句,還是加以剔除為好。

二、從言語傳遞的間接性和模糊性看教學方法和教學測評

言語傳遞的間接性是指言語所攜帶的信息并不是可見可聞可觸摸的,它是要經過認識的轉化才能被識別的,即言語傳授、接收的非直接性。這就如文學區別于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一樣。這是從傳遞的過程來講的,如果從結果來看,無疑,它因此也就有了模糊性的一面,因為在信息的傳接過程中,由于人腦主觀的加工和加工后的再表達,就很可能會增刪、改變其內容,即我們對言語內容理解、表達的非同一性。而這一點很可能是最被廣大教師所認識不到位的:即語文的言語傳遞是必須要有主觀的理解、想象才能完成。語文的教學,就是要在言語傳遞的過程中做文章,在這個“間接”中,讓每位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展開思維。而這正是言語的間接性所表現出來的魅力,是聲音、圖像、視頻等信息載體所沒有的。近幾年,又熱衷于把教學和“網絡”進行“整合”。我聽過一堂課,內容是對蘇軾詞的學習,讓學生們上網,輸入關鍵詞,搜索,找到相關文章,剪,貼,很快,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評介內容。這是語文課嗎?是語文學習的方法嗎?這樣在信息載體上雖然還是言語,只是這樣的理解體悟卻把傳遞的“間接性”給省略了,快則快矣,可那么快干嘛呢?所以,我想,在語文教學方法上,如果省略了這個言語體悟的“間接過程”,而直接給學生結果,不允許學生獨立思考、想象,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看法的,都應該倍加警惕。回到言語,回到體悟,回到思考和想象,回到間接上來吧。而語文測試手段的客觀、量化是已被人詬病多時了。“雪融化了是春天”,是語文的言語;“雪融化了是水”,則應是自然科學的言語。這應該就是兩者孰好孰壞乃至孰是孰非的根本所在吧。言語傳遞的間接性決定了結果的模糊性。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已較充分地看到了這一點,也已做出了相當“寬容”的姿態,這無疑是值得慶幸的。因為正是有了這種模糊,才有了多義,才有了多姿多彩,才有了文學的美麗、語文的美麗。

三、從言語本質的思維性和創造性看教學終極目標和生命所在

所謂言語本質的思維性是說言語的核心是思維,它是言語表達、傳遞的“原動力”。這和上文所提到的“言語呈現”、“言語傳遞”的關系也許可以較直觀地用圖表示如下。即無論從接受來看還是從表達來看,思維是根本性的。只有改良了思維品質才會提高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雖然思維品質的提高也只能從外部的知識掌握、能力訓練入手,但我們可以剔除一些和思維品質改善無關的學習內容,提高效率。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只有觸及學生的思維(包括情感),才能最終改善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水平。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多思考,告訴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而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以為考出好分數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而考出好分數的方法就是多操練,像理科學科一樣多做練習,這無疑是事倍功半的,有時還可能會南轅北轍,比如以犧牲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好論文格式感、興趣和美感來追求分數。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言語思維品質的培養,比如形象性、情感性、完整性、清晰性、準確性等,只有這樣才能抓住語文學習的關鍵,也才是我們語文學習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如果說思維性是言語本質的內化,那么創造性就是言語本質的外現了。創造性就是說言語在本質上是常用常新的,是個開放的系統,是不斷改善、發展的過程。這和前頭所講的“典范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要“保守”,卻又必須吸收有生命力、合乎要求的詞匯、語句、表達方式。否則,言語就是一潭死水,就會腐爛發臭而最終干涸。我們要做語文言語的“有心人”,要關注生活關注學習中出現的新詞匯,及時發現和肯定學生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成果,鼓勵學生在規范的基礎上出新,這將會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言語的有趣,認識到言語的美好,最終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行為,從而使言語有了鮮活的生命。只有這樣,我們的言語才典范而不死板,優美而不迂腐。語文課才會永遠生機勃勃,充滿吸引力而讓學生喜歡。我們語文教學的急功近利往往也就遮蔽了它的終極目標,而目標的不清晰自然就導致了行為上的茫然和差錯;而失卻創造的意識和勇氣,往往也就扼殺了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