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措施
時間:2022-07-22 09:09:18
導語: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推進,鄉村生態化轉型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鄉村休閑旅游管理也必然面臨著生態化轉型。本文從新經濟時代鄉村休閑旅游的特點入手,分析生態化管理的必要性與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措施。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可持續發展
鄉村休閑旅游能夠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村民創收、增收,對于促進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各個產業也因此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經濟時代,環境保護與生態問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因此,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應當積極優化產業結構,開拓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新經濟時代鄉村休閑旅游的特點
(一)對鄉村自然資源依賴度高。自然資源是鄉村休閑旅游生態體系的基礎,也是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核心與依托。秀麗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幽靜的田間小路,都對生活在城市的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人們渴望在鄉村優美、寧靜、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放松身心。因此,與其他旅游類型相比,鄉村休閑旅游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更高。(二)游客承載量十分有限。作為第三產業,鄉村休閑旅游具有污染小、綠色環保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現象,它會導致旅游環境惡化,甚至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對自然生態資源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為保護自然環境、維護鄉村生態系統平衡,景區不得不限制游客人數、控制旅游設施建設、限制景區規模。(三)經濟調控能力較弱。雖然鄉村休閑旅游對景區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調控能力,能夠促進景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但在鄉村休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其經濟調控功能受到削弱,難以在景區內充分發揮作用,特別是季節的更替,會給鄉村休閑旅游經濟調控功能帶來巨大挑戰。(四)市場具有客源定勢性。鄉村休閑旅游以自然風景為載體,以農業為依托,為游客提供療養、休閑、體驗、觀賞等便利。這種旅游類型對生活在小城鎮的居民缺乏吸引力,目前的客戶群局限于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大、中型城市居民。另外,由于我國鄉村休閑旅游起步晚、交通不便、缺乏海外宣傳,境外游客也難以成為鄉村休閑旅游的客源。因此,造成了鄉村休閑旅游市場的客源定勢性。
二、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轉變傳統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模式的需要。鄉村休閑旅游雖然能夠促進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農民創收、增收,但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也對鄉村環境和生態結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河流污染、空氣污染、資源過度開采等。在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下,農民缺乏環保意識,鄉村生態問題被長期忽視。由于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自然性頹廢現象頻繁發生,損害了原有的鄉村自然風貌,降低了旅游資源開發價值,對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造成沖擊。因此,必須轉變傳統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模式,緩解人與自然、自然資源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協調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對鄉村休閑旅游進行生態化管理,在發展過程中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的總體要求,將生態思想與環保理念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的全過程,向綠色發展之路邁進。(二)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需要。目前,一部分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生態環境優勢的農村被開發成為新型旅游小鎮。這類具有特色的新型旅游形式快速發展,成為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優勢,有利于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實現農村產業協同發展,同時有利于推動農村的城鎮化轉型。因此,為了科學、合理地建設旅游小鎮,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必須協調好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村生態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化管理恰好符合這一要求,它有利于摒棄以往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生態保護所帶來的弊端,有效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
三、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村民缺乏主動性。鄉村休閑旅游的經營者一般包括旅游企業、村委會以及村民,且村民是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城市相比,農村社會結構單一、思想保守,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村民普遍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尚未形成環境保護意識與生態發展理念。生態化管理模式在短期內制約了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影響村民經濟收入,導致其在生態化管理過程中出現消極甚至抵觸的情緒。(二)法律保障機制有待完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的自然環境差異顯著。因此,在生態化管理上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與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一方面目前我國針對景區生態管理出臺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現行的管理規范基本借用和參照其他管理辦法,缺乏具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甚至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出現相互相抵觸的情況;另一方面執法監督與管理不嚴。目前,各地方政府尚未成立針對鄉村休閑旅游生態保護的執法機構,雖然鄉鎮政府、村委會、景區管委會等管理主體林立,但是執法范圍與權力模糊、分散,經常出現執法混亂的局面,導致損害景區生態環境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控制。(三)鄉村休閑旅游主體環保意識薄弱。從鄉村休閑旅游實際情況來看,旅游主體環保意識相對薄弱。一方面村民環保意識薄弱,鄉村居民生活區域垃圾長期堆積,容易受到雨水腐蝕污染河流,對景區生態產生直接影響。加之,農藥使用不規范、化肥使用過度,不僅阻礙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更嚴重威脅鄉村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游客環保意識薄弱,在景區內與景區附近亂扔垃圾現象頻繁發生,踐踏草坪、毀壞花草樹木、偷拿珍貴植物等行為也都間接影響著生態系統,破壞生態系統平衡。除此之外,鄉鎮政府、旅游企業等也出現環保意識薄弱的情況,在鄉村與景區生態環境治理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未能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生態化管理方案,工作人員缺少環境教育,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使景區超負荷接待游客,導致景區生態失衡。(四)生態與旅游的跨專業人才匱乏。人才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與基礎,對該產業進行生態化管理離不開專業人才。但目前高校教育中,生態學與旅游管理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學科,而生態化管理缺乏既懂生態學專業知識又掌握旅游管理理論的跨專業人才,這就導致在該產業生態化管理的過程中,懂得景區經營的人不懂生態保護,懂得生態保護的人不懂景區經營。因此,各地方政府、旅游企業應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力引進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特別是生態與旅游的跨專業人才,響應新經濟時代“綠色、開放、創新、共享、協調”的發展理念,以人才振興帶動鄉村旅游產業振興。
四、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措施
(一)提升生態化管理的法制性,完善法律保障機制。為提升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的有效性,應當首先從宏觀的法律與制度角度入手。一方面完善景區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明確生態化管理的地位,構建完善的法律機制。并細化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景區經營等方面的生態化管理制度,使生態化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從而實現生態化管理的制度化與法制化。另一方面旅游經營單位須制定健全的內部控制與管理機制,嚴格按照已出臺的法律制度規范實施管理工作。例如,《新環境保護法》《森林公園管理辦法》《風景名勝區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在宏觀層面上實現農村的經濟利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協調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從而有效地提高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二)提升生態化管理的科學性,積極引進人才。從微觀管理層面來看,各個管理機構應當充分發揮生態化管理職能,進而有效提升生態化管理的綜合水平。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措施:1、強化生態化管理培訓工作。鄉村休閑旅游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對工作人員開展培訓,一方面須提升工作人員和經營者的環境保護意識,督促他們掌握相關保護技能,樹立生態化管理觀念;另一方面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與新媒體工具加強對景區生態保護的宣傳,呼吁游客自覺愛護景區環境、維護生態平衡。2、制訂細化的生態化管理方案。管理部門應當立足于本地區旅游資源、景區生態與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在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制訂細化的生態化管理方案,并構建管理評價體系與針對生態破壞的緊急預案系統,定期對景區生態環境進行評估,做到早發現、早治理、早保護。3、提升管理的科學性。在實施生態化管理過程中,管理部門應當增加對景區管理的科技投資與人才投入,將科學技術作為生態化管理工作的核心支撐,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在科技與人才雙重力量的作用下,促進生態化管理工作高效實施。與此同時,景區要定期檢查與維護景區內的環境檢測儀,及時查看和分析監測數據,提升管理的科學性與層次性。(三)提升生態化管理的科技性,提高旅游主體環保意識。在對鄉村休閑旅游進行生態化管理的過程中,須把握好綠色、環保的原則,積極引進綠色科技,倡導綠色管理。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加強環境教育。針對鄉村休閑旅游的主體(包括游客、村民、旅游企業、鄉鎮政府)大力開展環境教育工作,關注對景區生態環境的教育宣傳,不斷深化生態化管理的積極意義,使生態化管理逐漸滲入鄉村休閑旅游主體的意識與行為當中。2、利用綠色科技。綠色科技能夠有效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化管理效果。一方面利用節能環保的景區生產技術,為景區提供綠色能源,降低和控制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利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術解決景區污水、廢物的排放問題,針對易造成污染的地方及時進行治理。同時,實施細致合理的垃圾分類,進行分類化、精細化的生態管理。3、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流程。高度關注旅游活動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針對本地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狀況,合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流程,以此對旅游活動進行積極干預,從而促使生態化管理效果達到最優。(四)提升游客行為的規范性,控制游客數量。游客不僅是鄉村經濟發展的貢獻者,也是鄉村環境的保護者,為了促使生態化管理充分發揮出最佳效果,游客應當肩負起帶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責任,積極、主動地配合景區的生態教育,積極參與生態知識普及活動,游客也能在此過程中不斷加強對農村生態的關注,約束自身不良行為。景區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建設包括垃圾桶、公共廁所、停車場、水質檢測儀、污水處理設備等在內的生態輔助設施,通過生態輔助設施引導游客的行為,促使其自覺遵守景區生態管理規范。(五)提升營銷戰略的綠色性,提高村民參與度。除了景區日常生態化管理之外,管理部門還應當實施綠色的生態營銷戰略。在立足景區自然環境特色的基礎上,開發綠色、環保的旅游產品與路線,既可以吸引游客,獲得經濟利益,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在具體實施綠色生態營銷戰略時,須做好景區生態管理與旅游管理兩方面的監督與管理工作,明確責任范圍與具體分工。同時,管理部門可以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生態化管理之中,推動景區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制訂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化管理方案。管理部門可以定期舉辦村民討論會,與專家和旅游企業一同探討生態化管理方案,積極諫言獻策,提供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貫徹落實民主治理,有效地提升方案的可行性。2、為村民參與構建平臺。積極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平臺,并擇優選擇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較高的村民從事管理工作。在為村民增收、創收的同時,充分體現出多元共治的鄉村治理理念。3、科學配置景區管理人員。優化生態化管理結構,針對不同的管理崗位安排與之相應的管理人才,提升管理人員與崗位職責的匹配度,促使他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與技術能力。在具體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須時刻秉持綠色管理、綠色發展、和諧民主的管理理念,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以緩解管理人才缺乏與不足的現狀,體現新經濟時代綠色、共享的經濟發展理念。(六)提升景區建設的環保性,堅持“三化”道路。“三化”道路是指在鄉村景區建設的過程中,堅持環境凈化、美化以及綠化的發展道路,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為總體發展目標,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態管理體系。其中,環境凈化包括在景區內建設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凈化景區外的居民生活與生產環境,特別是農業廢料的回收與分類。環境美化是指在鄉村道路的主干道上加設指路牌、景區指示標語,在景區內安放路線指示牌以及文明環保標語。環境綠化是指增加景區內綠化面積,廣泛種植花草,從而提高景區的環境質量,建設優美的鄉村環境。通過堅持環境凈化、美化以及綠化的發展道路,能夠提升景區建設的環保性和低碳性,促進生態化管理的有效實施。綜上所述,鄉村休閑旅游具有對鄉村自然資源依賴度高、游客承載量有限、經濟調控能力較小、客源定勢性較強等特點,為了順應新經濟時代的發展,對鄉村休閑旅游進行生態化管理顯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夠轉變傳統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模式,完成生態化轉型;另一方面能夠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協調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因此,地方政府、旅游企業應當大力推廣生態化管理模式,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環保意識,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胡靜春.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模式探究———以云南茶園生態旅游為例[J].福建茶葉,2017(02).
[2]亞·尼瑪,劉呈艷.探索“農業+文化+生態旅游”新模式[J].人民論壇,2018(24).
[3]朱萬春.鄉村生態旅游與林下經濟的融合研究[J].農業經濟,2017(06).
[4]周妮笛,李毅,徐新龍.基于IPA方法的鄉村生態旅游游客價值感知影響因素分析———以廣西鐘山縣龍巖生態村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8.38(12).
[5]王義龍.鄉村生態旅游“賣風景”與“賣產品”的整合研究[J].農業經濟,2017(06).
[6]王琴梅,方妮.鄉村生態旅游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實證分析———以西安市長安區為例[J].旅游學刊,2017.32(01).
[7]蔣國龍,朱玉清,李保全.鄉村旅游發展的演化機理與案例研究[J].江蘇農業學報,2017.33(03).
[8]蓋艷秋.旅游開發與新農村建設互動模式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18.373(05).
[9]魏九峰.我國鄉村休閑旅游從旅游管理到旅游治理的發展邏輯與取向[J].農業經濟,2019.381(01).
[10]黃泰,查愛歡.鄉村旅游結構方程模型建構與度量[J].統計與決策,2017(06).
作者:章建秋 單位:宣城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討
- 下一篇:物聯網技術在社會消防安全管理的要點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