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和思考
時間:2022-07-13 10:29:27
導語: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利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分析荊門鄉村人才振興現狀及面臨的制約因素,并提出深化鄉村人才振興的思想認識、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培育、聚集鄉村人才振興主體,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荊門;人才振興;現狀;問題;對策
1荊門鄉村人才振興的基本情況
1.1荊門市人才振興的實踐成果
(1)農業人才隊伍初步構建。近年來,荊門市累計爭取國家、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專項資金2892萬元,累計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15894名,全市7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業管理人員普遍接受了一次系統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帶動劉偉西瓜專業合作社等一批省級示范社發展壯大。黃艷萍、洪霞、李清陽、馬蓮芳等4名新型職業農民分別榮獲全省2018年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三等獎。
(2)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截至2019年底,全市注冊農民合作社7033家,成員73.48萬人,社均成員數104人,輻射帶動非成員農戶21萬戶;家庭農場3030家,其中“六有”家庭農場912家,占30%。累計創建省級以上示范社126家、示范家庭農場86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入選“第一批全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春源聯合社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首批、全省首家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3)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通過近年來的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經營效益不斷提高,示范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全市農民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產的達1131家,擁有注冊商標的有294家,獲得各類農產品認證的有315家。荊沙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氏西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盛昌水產養殖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入圍湖北省農民合作社品牌30強。
1.2荊門市培育鄉村人才的主要做法
(1)突出產業導向抓培訓。近年來,荊門市確立圍繞產業抓培訓,培訓跟著產業走的人才培養思路,聚焦一袋米、一只蝦、一壺油、一朵花、一頭豬等農業產業行動計劃,分產業類別個性化制定產業人才培育方案。落實一個特色產業、一家龍頭企業引領、一個市委領導包聯、一個院士專家技術指導、一套品牌營銷落地措施對接,將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工作放在產業培育的首站,針對性地為鄉村產業振興培養一批“留得住、靠的穩”的農村實用人才。
(2)突出課程設置差異化。根據培訓需求調研遴選學員、確定專業,根據培訓專業不同、培訓區域不同、學員對象不同,合理設置培訓課程,做到“一班一案”。大膽創新課程設計,建立了完善的“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注重精神理念教育,將“三農”思想、新型職業農民素質養成、農業政策作為必修公共課程,倡導“愛國、尚農、勤勉、誠信”新職農精神,全面提升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密切聯系產業發展需求,將新品開發、綠色生產、品牌建設、農民創業、農村電商等農民創新創業所必需的理論和實踐植入課程;引入農業多功能、農業創業和鄉村生態美學等理念,豐富培訓學員的視野,注重培訓內容的豐富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每個培訓班都有“精品課”,每堂課都有含金量。
(3)跟蹤服務突出個性化。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聯系制度,搭建專家服務平臺,暢通培育服務渠道。學員經過15天培訓實踐及考試考核合格后頒發培訓結業證書,并分行業開展為期3年的后續跟蹤服務。對產業發展規模較大、帶動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定期開展跟蹤服務培訓,組織學員進行異地教學。組建班級微信群,為學員提供交流平臺,實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及時回復、解決學員提出的政策幫扶、項目申報、生產救濟、產業走勢、產品銷路等咨詢事項。
2荊門鄉村人才振興所面臨的問題和瓶頸
(1)鄉村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較低。目前鄉村生產經營人才、鄉村治理人才、鄉村規劃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等各類人才占比不高。鄉村人才自身培育不足。部分鄉村人才跨界而來,農業常識不夠,對相關法律政策不了解,急需培育充電,而當前的新農人培育存在經費投入低,師資力量、設施設備、實訓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礎條件薄弱,培育覆蓋面不廣,精準度不高等問題。90%的農村專業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并沒有獲得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定,現有鄉村人才數量和素質難以帶動起鄉村振興。
(2)鄉村人才供需結構不合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新動能、新機制、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意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觀光體驗農業、智慧農業等層出不窮,對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過去單一的傳統種養人才已經跟不上發展的新需求,供需不匹配。
(3)鄉村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很多返鄉人才滿懷激情投身鄉村后好幾年賺不到錢,比較效益低下,有的甚至血本無歸,鄉村人才待遇與付出不成比例,人才價值體現不充分。很多都是靠情懷在支撐,還有一部分創業者以能被別人收購為目標。另外人才的認定評價培訓考核與政策扶持的聯系不緊密,頒發的認定證書效力不強、激勵性不夠。
(4)鄉村人才創業要素資源不足。一是雇工難。當前農村留守人員大多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現代經營理念和先進生產手段的學習能力弱,難以滿足鄉村人才擴張規模、提質升級、拓展市場的需求,而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和從事營銷的大中專畢業生成本較高,且難招到合適人才。二是用地難。由于部分農民思想觀念落后,戀土情節較重,對土地流轉缺乏正確認識,寧愿讓土地撂荒也不肯流轉土地。即使愿意流轉,但因受地租上漲預期的影響,農民大多不愿與鄉村創業人才簽訂土地流轉長期合同,一旦農民反悔不租,新農人在土地上的投入缺少保障,影響新農人長期規劃和投資。三是融資難。鄉村創業人才很難獲金融機構融資。從事特色有機高端農產品生產經營的新農人前期投入大,資金需求強烈,但因農業資源的特點,土地是租賃的沒有產權不能抵押擔保,種養殖的產品存在自然風險也不能擔保,缺乏有效抵押物,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新農人“惜貸”。問卷調查顯示,有融資需求的新農人50%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3荊門市鄉村人才振興對策
3.1深化鄉村人才振興的思想認識一是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要加強領導。把黨管人才原則和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統一起來,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政權建設,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二是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要突出重點。適應“十四五”規劃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加大力度培養鄉村生產經營人才、鄉村電商人才、鄉村基層治理人才、鄉村規劃建設人才、鄉村文旅人才、鄉村科技推廣人才、公共服務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帶動型人才。三是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要里應外合。引導各類人才把握自身特點、找準自身定位,統籌發揮外部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優勢和鄉土人才熟悉本地風土人情的優勢,鄉土人才幫助外部人才落腳,外部人才幫助鄉土人才提高,結成帶動而不是代替、互補而不是互競的關系。如成都的幸福公社,就是城鄉融合、共同發展的典型。
3.2營造鄉村人才振興發展環境一是打造引才聚才的政策支持環境。
(1)完善土地、資金、機械、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做好閑置土地整治,允許將騰出的土地用于村莊內的公共設施建設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創新財政支農機制,建立資金整合清單、項目任務清單,構建“資金-項目-績效”閉合循環。
(2)用集體經濟股權激勵人才。要抓住當前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紅利窗口,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規范運行。把集體經濟股權作為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推廣湖山、馬嶺等村經驗,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允許農村返鄉人才、興鄉企業家持有股份,以改革的紅利增強人才下鄉的動力。二是整合多種資源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1)優化師資力量,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高職高專等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研院、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所等方面的各類資源對各類鄉村人才加強培訓。注重培養本地人才。在全市農業系統選送優秀師資參加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廳師資培訓。遴選一批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吸收一批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田秀才,建立荊門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注重引進高端人才,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中專院校和涉農社會組織的合作,邀請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院士團隊、教授團隊等一批知名專家教授參與授課,豐富鄉村人才培育的教學資源。
(2)搭建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以培訓為紐帶和平臺,推動鄉村振興的社會資源和各界人士聚集,促進參訓學員協同合作,依托協會、聯盟等組織抱團發展,形成鄉村振興的社會合力。三是優化優才助才的服務環境。
(1)可以組建新型職業農民俱樂部,促進鄉村人才主體之間的線上線下交流活動,構建協調聯動機制,讓新農人敞開心扉,彼此之間分享農業生產經營的最新信息、生產經營經驗,共同商討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深化交流與合作,互相攙扶前行。
(2)引導騰訊、阿里等互聯網企業搭建鄉村人才供需對接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和大數據技術,推動形成鄉村振興人才網上大市場,建立了數據共享的信息庫,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實現包括人才信息在內的各類信息數據的共享交互,將各類中介事項由線下遷移到線上。
3.3強化鄉村人才振興建設主體一是打好“鄉情牌”,引才回歸。
(1)積極鼓勵和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等有志青年轉變就業觀念,到農村廣袤大地成就事業。支援家鄉的“鄉賢”力量不斷增強。
(2)探索公職人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返鄉養老及擔任、兼任鄉村組織職務。
(3)建立同鄉會,利用同鄉會牽線搭橋、整合資源,實現“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實現外出“鄉賢”第一故鄉與第二故鄉、第三故鄉的有機銜接。二是打好“本土牌”,以才孵才。要加大對新農人的培育力度,盡快對新農人進行全面輪訓,積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過程的新農人教育培訓體系。實施“理論講授+考察實訓+創業跟蹤+政策支持”的精準培育模式,建立起新農人廣泛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三是打好“聯姻牌”,借智高端。人才不一定要連根拔起引過來,可以通過各種聯盟合作等方式借智高端。例如可以進一步推進借助院士村發展現代農業,與騰訊為村、梁漱溟鄉建中心、中國鄉建院等合作建立示范點獲得高端鄉建人才的智力支持。有效組織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筑師、教師、醫生,采取靈活的方式下鄉服務。在城市人才晉升職稱、提拔時充分考慮其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形成人才城鄉交流制度支撐。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課題組.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的新農人發展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6,(4).
[2]郭艷平,譚瑩.新農人成長的影響因素及政策路徑[J].農業經濟,2014,(4).
[3]喻彩霞.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農旅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現代商貿工業,2021,(33).
[4]涂孟梅.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以四川省A縣為例[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
作者:曾益 單位:中共荊門市委黨校經管教研室
- 上一篇:機電類技能大賽服務學生生利成人探索
- 下一篇:鄉村振興下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邏輯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