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下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實踐
時間:2022-07-07 17:07:32
導語:建構主義下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情境、協作、對話、意義建構方法,通過“課程思政+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效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主動,更有“意義”,更有“獲得感”。同時,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融入,也是對照“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總體育人理念和目標,把握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現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社會保障原理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同時要深入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性問題,明確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并就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相關保障機制作出說明和安排。如何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真正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精神,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結合建構主義視域下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和教學觀,學習具有的建構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等特點,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課堂教學,需要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等方面做出改變和創新。關于課程思政,目前國內學術界也已有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的內涵、意義、理論支撐、元素挖掘和運用、建設路徑等方面[1]。
一、課程思政融入“社會保障原理”課程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課程思政理念主張,課程學習的終極目的不只是學習課程知識,即停留于把握學科的基本概念與原理等層面,而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思維的訓練運演,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練就較強的思維能力,明確生活目標和人生方向。即要著眼于課程思政育人的多維度[2],高校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明確課程思政的價值和意義是正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前提。從“社會保障原理”課程的特點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設計和具體實踐出發,加強和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目前高校學生普遍是“90后”“00后”,他們是生于新時代、成長于新時代的青年。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歷史關頭,新時代大學生們享受著我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的同時,更應深切感受到國家在社會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應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始終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在借鑒國外已有研究理論的同時充分吸收本土理論研究重要成果,積極利用、吸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集體文化精髓,構筑起了世界上實施范圍最廣和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為十四億中國人民提供著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及社會優撫等方面的全面保障,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提升制度覆蓋率、人口覆蓋率,到實現制度整合,不斷提升保障水平,優化結構體系,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社會公平,有效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團結功能,有力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保障制度的優越性。
(二)有助于厚植大學生的專業情懷
從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方面而言,在要求專業課程教師具有深厚專業情懷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情懷,充分激發和發揚其家國情懷、民族情懷,在專業教育中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來說,專業情懷不僅是對專業的情感和熱愛,更是對內含在專業中的思想、制度及實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基礎之上的“理”的認同和感受。社會保障關注弱勢群體生活保障,關注居民個人和家庭風險防范,關注所有社會成員民生福祉改善,追求社會公平和公正價值實現,關心社會和諧穩定,倡導社會團結互助,推動建立健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共享”機制。從大學生個人成長及專業人才培養角度而言,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對于學生專業情懷的建立和塑造都有重要意義。
(三)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發展和完善的歷程
課程思政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必須建立在專業教育基礎之上。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受經濟、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發展階段均有其明顯的特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出發,從目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在助力完成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與安全感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出發,在介紹基本概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保障理念,了解制度體系模式及發展實踐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辨,使他們深刻理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發展和完善的歷程。
二、“社會保障原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徑
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力求避免“大水漫灌”或“蜻蜓點水”式的做法。要準確甄別判斷課程中的“思政要素”,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把握思政元素的核心指向是“理想信念”,基調主線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3]。依此,教師應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尋找、梳理與課程教學相匹配的育人要素。
(一)從課程有關“知識單元”“知識點”中挖掘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須貼合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既要注意其廣泛性,但又不能過度,甚至是“生搬硬套”,即要在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拓展。課程思政內容不應該也不能是獨立的,須圍繞課程“知識單元”和“知識點”進行設計,要遵循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又能升華學生思想和認識的基本原則。如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框架”部分內容講授過程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體系框架的總體構成情況以及體系的特征;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近些年我國在社會保障體系建構方面取得的突破和變化進行分析,如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與企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的整合實施等,反映從制度設計到待遇公平方面的改革成果,思考和討論體系建設方面可進一步完善之處。
(二)從社會保障相關法律制度及政策規定中挖掘
社會保障制度實施以國家和政府為主導,集中體現國家和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意志,法律規范性和政策性特征非常明顯。社會保障具體制度設計是以相關法律制度及政策規定為依據,而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規定又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因而要求社會保障制度安排與其他領域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規定相銜接、相協調。如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統籌賬戶+個人賬戶”的模式設計,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對此持不同的看法,但從模式本身來看,其設計本身充分體現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公平為主,兼顧效率”這一最根本的特點,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使然,也與我們的發展理念相符合,而和其他一些國家“完全強調效率”或“以效率為主”的模式有明顯差異。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辨明事實,增強其對我們國家社會制度和其他重要制度安排的信心。
(三)從社會保障制度具體實踐中挖掘
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和政策層面,還要注重制度實踐,以發揮其民生保障功能。如對中國社會保障四大組成部分的講解,都是從不同的項目及分工入手,結合其建立的背景、意義、制度模式、制度和人群覆蓋情況、籌資辦法、待遇標準等,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去理解理論,感受制度發展變化給公民所帶來的“獲得感”。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兜底”保障,居民醫療保險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居民養老保險提供老年時的“收入補充和保障”等,既體現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充分實現了對所有公民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的保護,也充分說明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在發展過程中以民為本的初心使命,努力消除社會保障領域的城鄉和部門二元化現象。
(四)從社會保障有關的國家戰略和社會熱點中挖掘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不僅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也與每一位公民的工作及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進行長遠規劃和設計,以保證其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社會保障領域的某些重大變革或部分項目的實施狀況如何往往是全社會關注的核心議題和熱點話題。就“社會保障原理”課程學習而言,結合學理的分析和思考,對制度調整、發展及變革的基本思路、方向等形成清晰的認識就尤顯必要。如在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相關問題中,一是讓學生明確我國目前醫療保障包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兩大部分,“?;尽焙汀岸档拙€”各有分工;二是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和方向是“就醫費用更低”“服務更專業高效”“就醫更便捷”“更注重疾病預防”等。引導學生從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公立醫療機構改革,醫療救助制度完善,藥品政府統一采購,健康中國發展理念提出和實踐,以及居民健康狀況改善、嬰兒死亡率、人均預期壽命水平等方面的變化,全面理解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歷程。
三、建構主義視域下課程思政融入“社會保障原理”課程教學的實現方式
在課程教學中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滿足學生人生和職業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需充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學習習慣和方式,要求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現方式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在教育模式方面,教師需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改變學生在教育中的被動地位,樹立更新發展的知識觀,主動建構的學習觀,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強調學習者個體的主體性,團隊協作,主張培養學習者的綜合能力[4]。教師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見的情境,使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思想理念的主動建構者,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5]。教師結合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教材“知識單元”和“知識點”為切入點,將課程思政由教師單方面的設計和灌輸轉變為學生主動去思考和體悟,實現意義建構,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第二課堂及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具體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小組作業
建構主義理論倡導的是“進入對話”的意義建構,不同的學習者之間通過協作,形成思想和觀點之間的碰撞。通過“生生間”及“師生間”的“對話”,進而形成對相關知識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知。在小組協作過程中發現問題、互相啟發、引發思考、解決問題、內化知識、鍛煉能力。比如通過設置主題討論作業,圍繞社會保障某一主題或者話題在小組范圍內進行充分的分析、討論,總結之后提交小組作業,再由各小組之間進行互相點評。教師在其中主要起到設定主題或話題、引導問題討論進一步深入的作用。
(二)課堂展示
依據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要求讓學生準備課前展示內容,課堂展示過程就是一個引領和幫助學生不斷探索相關知識結構,尋找和發現課程思政相關元素內涵及意義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構建相關知識點“意義”的過程。如給學生設定“新聞播報員”“新聞評論員”等虛擬身份,在每節課前根據自己搜集和整理的結果向大家播報最近關注的國內外或本地區范圍內社會保障相關新聞事件,或針對某些熱點新聞進行點評,提升學習效果。
(三)資料搜集
“社會保障原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類課程,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資料來輔助學習,但資料如何選取,圍繞什么主線來選取,選取的資料價值如何都有必要進行深入思考。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教師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意義建構中的價值,但同時應認識到學生在認識方面存在的差異和不足,須在資料搜集整理過程中以課程思政元素為引領,豐富學生原有的認識。如關于中國社會保障思想理論基礎,可以引導學生從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的經典著作,以及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重要會議、不同時期發布的重要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中去搜集和整理。
(四)社會實踐
社會保障學科本身屬于應用和實踐層次的學科,除了理論知識的掌握,相關的社會實踐對于形成全面的學科認知也非常關鍵。理論性的課程內容在實踐層面的實施狀況如何,必須通過參與實踐來獲知。課程思政的內容同樣不應該是空洞的說教,需要與具體的制度與政策實踐結合起來,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深化理論認知,還原具體的社會保障項目實施的背景、政策出發點與歸宿、成效以及現有約束條件下的不足或需改進之處。
(五)案例講述
案例往往能夠在說明事實的同時充分展現暗含在其中的理論、特定的價值理念等。在案例的選取和加工過程中,講述者自身的價值偏好、理論分析能力,對相關法律和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會在其中體現。教師可事先通過確定社會保障相關案例,擬定好案例范圍、主題及具體要求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通過案例講述既貫穿相關知識點,又對制度具體實踐進行評析,將理論知識點和實踐操作統一起來。
四、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難點和需注意的問題
如何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課堂教學,通過課程思政發揮專業課程既傳授專業知識又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對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能力發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一)難點
1.如何找準課程思政融入的“點”和“時機”。課程思政要實現其效果,增強針對性,既不能是“大水漫灌式”的,也不能是“蜻蜓點水式”的,須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知識點和時機,將專業知識傳授和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結合起來。即要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專業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否可以“有機融入”[6],否則就會出現“為了思政而思政”,或者“為了教學而教學”的授課模式。2.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課程思政實施遵循“適應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的總體要求下,如何實現“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也尤為重要。有觀點認為評價是對“課程思政”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述和估價的活動[7],另有觀點認為應該立足于課程或者專業,凸顯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考察[6]。從課程思政的“特殊性”出發,首先,應該是分層次的,如國家層面、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其次,由于課程思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價值引領,具有特殊性,評估應以定性為主,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最后,評價應避免片面的指標化傾向。
(二)需注意的問題
1.把握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需遵循的基本原則。課程思政的陣地在課堂,但基礎工作在于教師課前精心的教學設計。更新教學目標,修訂教學大綱,重構和優化教學體系與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案等都是教師須在課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要做的工作。具體可遵循“小步子原則”“觀念沖突原則”“情感共鳴原則”“自主選擇原則”[8]。另外,還應遵循“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原則。2.建立專業課程體系的協同育人機制。從專業人才培養角度來看,不同的專業課程設置體現了育人功能方面的不同,其課程思政的內容和方法也會有差異。從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來看,可結合課程組建設,形成不同專業課程在思想育人、價值育人和情感育人等方面的合力,最終形成相互支撐和補充的課程思政體系。3.提升專業課程教師思政能力和水平。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的育人意識和水平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教師首先要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學習和領會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和政策,自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在教學中把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結合起來,真正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
作者:呂永強 司睿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
- 上一篇:高校大學生朋輩教育的探索思考
- 下一篇:提高“城市景觀設計”課程效率的實踐
精品范文
10建構主義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