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觀點范文

時間:2024-04-09 11:3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觀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觀點

篇1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兒童同伴;合作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分為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兩種。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解釋學習的,強調認知的沖突和重組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不過也不否認社會交互作用的重要。社會建構主義則強調和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習的影響,認為學習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發生,新的知識是在個體獨立思考和社會性的協商與合作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

一、兒童同伴合作學習的關鍵價值

每一種學習理論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學習的實質是什么。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強化練習而導致的行為變化,而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來,學習是新舊經驗發生沖突,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新的認知圖式,從而促使觀念轉變和認知結構重組的過程。

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兒童與同伴合作學習過程中,同伴間不同的觀點能引發認知沖突,激發令人不適的認知不平衡。這將促使兒童進行積極的交流,不斷地去尋找答案,并建構或重構一種認知方式對先前的觀念進行協調,以恢復到一種新的平衡狀態。兒童自身的認知沖突導致了認知的改變。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認為兒童在與同伴合作學習過程中獲得高于自己原有能力的新信息時,他們需要將新的知識內化,建構新的意義,認知改變由此發生了。合作和觀念的匯集促進了兒童認知的變化。從以上論述可知,這兩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并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只是著眼點不同。認知建構主義從學習者個體內部的角度關注認知改變,社會建構主義則從外部角度強調社會文化對學習者的內化起到的關鍵作用?!扒罢哌m用于具體、明顯認知沖突的學習情境,后者則適用于需要相互指導和支持而認知沖突不明顯的學習情境?!倍?,在一次合作學習活動過程中,這兩種情況可能同時存在。福爾曼Forman)等人的實驗研究表明,同伴合作包含兩個不同的社會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計劃和嘗試階段,同伴通常相互指導和相互鼓勵,充當互為補充的問題解決者的角色;第二個過程是得出結論階段,同伴間互相論證和爭辯,在達成一致意見的過程中認知沖突難以避免??梢?,兩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認為當兩個不同的個體相互探究對方的想法,一起創造一個新的觀點時,合作學習就發生了,其作用主要就是促成兒童認知的改變。

二、同伴合作學習促進兒童認知改變的機制

(一)同伴間的差異

在認知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皮亞杰看來,兒童往往認為成人擁有無窮的知識,在能力上存在著極大的優勢,因此他們之間的分歧不會導致兒童的認知失衡。兒童與成人發生的沖突也許僅僅是一種“社會人際沖突”,兒童迫于成人在能力上的優勢和地位上的壓力不得不勉強同意他們的觀點。也就是說即使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發生了認知沖突,也并不一定能夠使兒童重新對自己的觀點和思想進行加工。他們可以通過接受不同意見的存在來使學習活動進行下去。這時,兒童被動接受成人輸入的知識和觀點,而并沒有觸動其深層次的理解,沒能引發認知沖突。

而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兒童較少被同伴的權威所影響,與同伴沖突無拘無束,他們能和同伴爭辯?!罢窃谕楹献鞯那榫爸校榈姆制绾驼`解更容易導致認知失衡,因為同伴不具有解釋能力,但這恰恰是兒童發展的動力,兒童這才有機會考慮沖突的觀點和解釋,談判討論多種觀點,決定接受還是拒絕同伴意見?!蓖殚g的相互交往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由于同伴的知識結構和自己的知識結構之間存在著差異,引起了認知沖突,從而導致了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處于同等地位的不同個體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對話和討論,使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以恢復到一種新的平衡狀態。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同伴之間的相互溝通、平等對話可以引起認知的建構或重建。維果茨基對心理功能的發展做了如下描述:“功能首先是在集體中以兒童間的關系為形式形成的,然后才成為個體的心理功能……研究表明,反省源自于爭辯”。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同伴間能力的差異,認為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即認知的改變要依靠與一個“內行”同伴的社會交往。他還提出了經典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白罱l展區”指的是“實際發展水平”(獨立解決問題)和“潛在發展水平”(成人引導或與其他能力較強的同伴合力解決問題)之間的距離。這一概念其實體現出了一種等級式的、非對稱性的、單方向性的社會關系。盡管“最近發展區”經典概念中提及“同伴合作”,但這里所說的“同伴”是“能力更強的同伴”,具有知識方面的強勢,因而這種合作是不平等的和單方向性的。傳統的維果茨基理論支持者認為只有當合作的同伴間最初的能力水平不一致時,他們在通過合作最終對某一事物達成共識的過程中認知才會改變,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即在合作雙方中,有一個是能力較強的“專家型”兒童,他被認為有義務適時調整給予同伴的支持水平,以給“初學者”提供一個適合其最近發展區的“腳手架”。而兒童與自己能力相同的同伴合作則不能得到提高,這是因為他們在合作過程中沒有獲得高于自己能力的新信息,于是他們不需要內化新知識,也不需要建構新的意義,因此也就沒有認知的改變。

然而,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完全平等的同伴合作學習也是有收益的,而且這種收益是雙向性的,而非單向性的。在同伴合作學習活動中,組內成員的知識水平往往旗鼓相當,沒有所謂“能力更強的同伴”,各成員在認知結構上的差異具有互補作用,能充分激活“最近發展區”,從而提升每個成員的認知水平,起到1+1>2的效果。同年齡相近的兒童更容易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兒童通過同伴的支持和幫助,可以達到更高的認知水平。

總之,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同伴間的認知差異,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同伴間的能力差異,兩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認為合作的益處主要來自于與一個站在不同視角上、有著不同觀點和知識基礎的同伴進行的積極交往與相互作用。

(二)積極的語言交流

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語言不能改變思維的結構,但它承認語言有利于促進思維的發展。與他人(尤其是同伴)交流經常會引起認知的不確定,從而去追求邏輯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并試圖在認知混亂中提高理解力。從認知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經過語言推理、解釋和辯論來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可以使兒童的認知狀態從不平衡達到平衡。語言的作用在于使兒童有可能與同伴討論自己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樣的觀念是怎樣建構的。因此,如果兒童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并試圖去理解他人的觀點,那么這種積極的關于不同觀點的語言交流就會促進認知的重新建構和改變。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認知結構的改變中,語言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思維從“簡單低級”發展到“復雜高級”的關鍵。有效的語言交流可以使兒童進入更高水平的認知加工過程。這種相互交流包括提供詳細的解釋、提出恰當的問題、給搭檔提供足夠的時間思考、以及運用積極的傾聽、給予反饋、對同伴進行鼓勵等。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看,兒童從一個同伴那里得到一個詳細的、理由充分的解釋,能夠使其糾正錯誤觀念,學到新的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技能。與此同時,提供解釋的兒童也會獲得收益,因為解釋和闡述的過程可以使其思維更清晰、觀點更明確。語言交流本身為兒童提供了一個探究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認識差異的機會,使其有可能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或改正錯誤的觀念,發展出新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等。根據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只有在這種積極的語言交流討論中才會發生。而正是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夠隨時與同伴進行積極的語言交流。可見,無論在何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視角下,積極的語言交流在兒童認知改變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促進兒童同伴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確定適宜的合作學習任務

首先,合作學習的任務應該是開放性的。從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合作過程中的“認知沖突”。開放性的學習任務由于其答案的不確定性而給兒童提供了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的機會,從而更能夠誘發認知沖突。兒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思考,找出不同的完成任務的方法或得出不同的結論。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正是在與同伴合作完成一個開放性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兒童原有經驗得到了充實與豐富。

其次,合作學習的任務應該是群體性的。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的是外部文化對個體認知發展的促進,認為真正的思想和知識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集體協商的產物。學習的認知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社會性過程,只有在同伴群體中認知的合作建構才會發生。因此,合作學習的任務應該是群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而且這種學習任務應包含著不同層次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兒童同伴間需要互相協商、責任分工、討論爭辯等。意義和知識在同伴互動中生成,集體智慧融人到每個個體新觀念的建構之中。

此外,選擇和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時,還要充分考慮兒童年齡特征、已有經驗和能力水平,盡量使合作學習任務的難度在大多數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以激發兒童內在的合作需要。

(二)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不能是完全隨機的。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要有兩種分組方式:同組同質、同組異質。同組同質就是在同一個組內選擇能力水平比較相近的兒童;同組異質則是指一個合作小組內的兒童在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各方面都是相異的。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在不同的情況下應選擇不同的方式。

如在兩人合作學習小組中,如果兒童在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的話,合作學習活動則很難順利、高效地進行下去。能力較弱的兒童很可能受到同伴的排斥,或者能力較弱的兒童受能力較強兒童的領導、支配,不敢發表意見。兩人合作學習小組更強調的是同伴間的平等協商、相互配合,因此比較適用同組同質的分組方法;在多人合作學習小組中,兒童的能力水平則應該成“正態分布”,即在一個小組中應存在著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多人合作學習小組和兩人合作學習小組有著質的區別,多人合作學習小組可以被看作一個同伴群體,在同伴群體中不同支配等級在兒童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人小組由此必須由具有不同能力水平、持有不同觀點的兒童組成。

兩人合作小組使用同組同質、多人合作學習小組使用同組異質的分組方法符合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即為兒童提供的新信息必須在其最近發展區內;同時從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來看,這也有助于產生認知沖突,因為這樣的分組更有利于兒童積極參與、彼此間進行言語交流、促進兒童內部狀態重組,由此使兒童的認知發生改變。

(三)提高兒童的語言交流能力

篇2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備受矚目,簡要梳理了建構主義發展的歷程以及其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教育改革中的影響。認為建構主義在當前我國新課改中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應用中也存在缺陷。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備受矚目。本文嘗試對教育教學中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梳理,并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兩方面論述建構主義思想對我國新課改的影響。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淵源可以上溯至行為主義的學習論,后又 繼承了認知心理學如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若干思想,以及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思想,還有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說”思想??偟膩碚f,從行為主義學習論到建構主義學習論的演變過程,是一個由強調學習的客觀主義到強調學習的主觀主義的演變過程。

(一)行為主義學習論

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行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對人們行動結果的強化會進一步影響后繼的行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教育者的目標在于傳遞客觀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揭示人類學習的經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應),強調“經驗乃知識的惟~源泉”,明確提出教育與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這顯然是一種客觀主義的學習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缺陷是忽視教育傳遞過程中學生的主觀理解及心理活動過程。這種缺陷受到后來的許多心理學、教育學研究者們的批判。

(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

皮亞杰關于兒童知識的自我建構思想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直接基礎。和行為主義者強調外部環境、刺激等客觀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不同,認知主義者皮亞杰(Piaget)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強調個體的內部認知結構。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來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根據皮亞杰的這種認知建構主義觀點,教學的目標是在于幫助學習者習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在這個建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皮亞杰理論的缺陷在于沒有解決好客體問題而過于強調生物性,忽視了人的社會歷史性。

(三)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論”

在皮亞杰研究的基礎上,維果茨基進一步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和皮亞杰自我建構理論不同,維果茨基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特別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人的心理機能的形成是通過社會作用不斷建構的,即社會建構,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這種互動通過教學、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在他看來,對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應當從歷史的觀點,而不是抽象的觀點,不是在社會環境之外,而是在同它們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加以理解。同時,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以后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發展影響極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一理論作為兒童發展的指導,并通過支架的幫助使兒童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水平,從而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幫助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最高的發展。

(四)布魯納學科結構論與發現學習法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論”先后在美國的流行,對于建構主義思潮的廣泛流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對其進行改造與運用,進一步推動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布魯納認為學科內容應是概念、命題、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聯系,認為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好的學科知識結構使“學習者不僅可以簡單地、明確地把握學習內容,而且可以發揮遷移力,對有關聯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預測。”布魯納認為學習學科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學習處于知識結構最上層的概念、規則,才會出現學習的遷移,才能夠順利解決問題”。為此,布魯納倡導發現的學習方法。發現學習同其他學習方法一樣,主要目的是獲得知識,并且是客觀性、簡約性、概括性、結構性的知識。因此學生去發現的答案是教師已知道的,學生不是去質疑或發明而是去發現教師希望他們去發現的東西。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說思想為以后更激進的建構主義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總體上說來,布魯納仍然強調知識的客觀性,強調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教學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習者通過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觀事物及其特征內化為其內在的認知結構。

(五)建構主義理論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現實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建構主義理論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形成了激進建構主義等新的流派。激進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馮·格拉塞斯費爾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進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的理論,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關于經驗知識的理論,它更多地是從認識方面與傳統的客觀主義相決裂。他們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卻是個體的。相對于認知主義的觀點——學習是全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對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構主義則強調學習是每個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解釋現實,教師只在其中起著輔助的作用。

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因而個體對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構主義流派更進一步提出了許多教學方法,諸如源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支架式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的拋錨式教學: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的隨機進入教學等等。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情境”、協作學習對意義的建構作用;強調利用各種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教學目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發展至此,已經從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學習論到認知主義的相對客觀論演變為以主觀主義為中心的學習論。

二、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影響

澳大利亞科學教育學者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構主義是當代科學與數學教育中的一種主要影響,這種影響從近年來國際上出版的大量有關建構主義的著述中可見一斑,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1996年美國出版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全國科學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就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其指導思想的。除美國外,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科學教學評價改革以及相應的教師教育改革在許多國家也都正在展開。例如在德國,基爾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導用建構主義理論改革科學教育:在新西蘭,2O世紀9O年代中小學科學課程即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的:在英國,利茲大學的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多年來一直把建構主義理論用于科學教學改革中。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構主義理論多為源于維果茨基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所以在我國教育界備受關注,關鍵在于其理論構想非常有助于我國教育界解決困擾當前教育的核心性問題。眾所周知,我國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普遍存在“應試教育”,即普遍存在圍繞考試、分數、升學進行教學的傾向和弊端。在教學中,將教學目標放在知識的傳授上,甚至將考試目標作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基本以講授法為主,以大量的練習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與理解。教學的評價方式更為簡單,以分數高低論學生優劣,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和學校水平的唯一標準。其結果造成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更多的是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而非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其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面對當今全球發展趨勢和我國對人才的需求,這樣的教育已難以承擔現代教育的重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產生則有助于改變這一切,其獨特的學習理論讓教育界耳目一新,開闊了研究者的思路,也從理論上有助于解決我國傳統教育中的某些制約教育發展的問題。從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到馮·格拉塞斯費爾德的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杰根的社會建構理論等等,他們共同的思想都是將學習置于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并遵循其認識規律來進行。PI(’建構主義者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意義的建構,這相對于行為主義的客觀學習論是一種進步所以,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學觀對我們當今的教學改革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建構主義在新課改實踐應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論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構主義學習論也是如此。行為主義客觀學習論強調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確定性和普遍性,這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學生獲得教條式的知識。皮亞杰、維果茨基和布魯納重視因知識問相互聯系而形成的認知結構的作用以及經驗的建構,看到了學習中具體性的方面,但是不夠深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經驗基礎上的意義建構,側重于探索如何使學生的認識由抽象走向具體,更適合于學生學習的后續高級階段。但是,由于建構主義理論從行為主義的客觀學習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這助長了知識的相對主義,同樣也會在教育實踐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一)強調直接經驗而忽視間接經驗的系統學習,易導致整體教育質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領域,建構主義十分流行,正愈來愈多地被用于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實踐領域,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對建構主義者抱著批判的態度。建構主義實際上特別強調學生的個別、直接的經驗,是否任何知識都需要經過學生的個別“意義建構”來獲得呢?根據科學的教育心理理論,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以學習前人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而積累下來的“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的學習只是對間接經驗學習的補充。如果過于強調直接經驗,對于人類有限的生命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另外,從教育的立場上看,其結果和美國l9世紀末至2O世紀初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所宣揚的思想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而那次的教育運動是極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滑坡,迫使美國自上世紀5O年代后期以來自上至下進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現狀的改革。

有學者明顯地表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當前新課程改革應用中的擔憂,指出過度強調學生的個人建構知識、情境學習而忽視教師在傳授知識中的作用,顯然不符合個人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心理邏輯。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來說是有害的?!澳壳拔覈慕逃母镏?,‘自然主義’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據了支配地位,‘兒童中心’和‘能力訓練’成為指導許多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則,其結果是:知識的掌握被弱化了?!盵41?!薄耙J真對待和克服‘輕視知識’為特點的教育思潮。這一思潮流行時間很長,影響已相當深廣,已在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中有所反映,因此,對它認真進行探討、辨析、澄清和克服,盡量減少一些消極因素對新課改的干擾,避免太多的損失,不致付出過高的代價,應該說是必要的、有意義的。141?!?/p>

對于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有學者進行了大景的探索,張奠宙認為“建構主義是一門嚴肅的學問,如何用于數學教學,則要慎重研究?!眑5l臺灣小學數學教學推行建構教學法,已試驗了五年,但無突出的進展。實際上,許多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先記住會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基本知識的記憶和學習的,一切都要建構顯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礎知識的建構與思想意識的建構必須區別開來。

(二)強調學習者的意義建構.缺乏對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

篇3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幼兒教育

建構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參與、自主學習和主動構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建構主義這一理論對幼兒教育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促進幼兒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供了理論支撐。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是某個心理學家或教育學家個人的理論成果,而是眾多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關于建構主義知識、理論與實踐進行探索和總結的成果,他們主要包括杜威、維果茨基、加德納,形成了眾多建構主義理論流派,如個人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等。盡管不同的建構主義流派有各自的主張,但他們在學習理論上卻有著共同的觀點,即建構主義者都認為學習者是主動地建構他們的認知世界,提高認知功能,而不是通過單向傳授被動地接受知識。

(一)建構主義知識觀

知識觀,是指對知識的認識、看法以及與此有關的觀念的綜合。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問題有:什么是知識,知識有哪些形態,知識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客觀的,但他們更強調,知識主要是由個人主動地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僅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而不是絕對的真理,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不同的個體會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相同的命題進行不同的建構,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只有通過主動建構來完成。建構主義知識觀引起了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變革,這一理論使幼兒教育工作者重新考慮如何幫助幼兒主動建構知識,如何更好地引導幼兒質疑、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境中,進行建構意義的學習。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一定的刺激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信息加工理論者把人腦當成計算機,把學習看成信息的登陸、存貯、提取的過程;而建構主義者則認為學習是一個交互用的過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識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的交互作用,即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積極主動地建構,從而獲得的對客觀世界的意義建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是由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構成的。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是開放的環境,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促進的環境,是充滿對客觀世界的意義建構的環境。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而對客觀世界的意義建構就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三)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不是接受知識的木偶,教師也不是傳授知識的機器,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與學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調整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已有的經驗基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從而獲得新知識、新意義的建構。建構主意的教學策略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創造一定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習者與情境的交互作用,從而積極主動地建構客觀世界的意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一)學習要配合兒童的認知水平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主體之外,而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認知結構。

兒童是通過同化或順應獲得新知識的。同化是通過經驗或認知結構實現對感覺資料的吸收。兒童積極主動地同化必須以已有的經驗背景和認知結構為基礎,因而在學前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了解兒童已有的經驗背景和認知發展水平,教師為幼兒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要有利于幼兒積極主動地同化新知識。順應是兒童借助與新知識或觀念的接觸,促進已有結構、圖式發生改變的過程,或創立足以容納新接觸事物的圖,或修正原有結構以容納新事物的過程。調節是主體在新知識與已有認知水平發生沖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對原有認知結構的調節。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認知沖突有助于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教師要利用好認知沖突,推動幼兒認知的發展,一方面要了解幼兒已有認知水平,為幼兒提供的教學、游戲等活動要能引起幼兒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和求知的興趣;另一方面,認知沖突在幼兒教學中的運用要符合適度原則,遠遠高于幼兒原有認知水平的教學和游戲等活動,太難或非幼兒能力所能達到任務或游戲,會使幼兒對活動失去興趣,不利于培養幼兒主動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幼兒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幼兒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幼兒提供最適宜的認知沖突,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建構新的認知水平。

(二)重視活動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交互作用的過程,是學習者通過交互作用而主動建構新的理解、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幼兒思維處于感知運算階段和前運算階段,只有在與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才能逐步建構對客觀世界的意義。如幼兒只有在對物體的動作中,才能建構物體的輕重等概念。幼兒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真正建構出數理邏輯經驗,如為了讓幼兒掌握數的抽象意義,可通過讓幼兒擺弄石子,時而將距離放大或縮小,時而改變計數方向和次序的過程中,幼兒最終發現總數始終不變,從而獲得對事物量關系的認知并體驗到數學的趣味性。在幼兒的實際教學中,教師為幼兒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游戲,在游戲和活動中,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的發展。

(三)重視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同化作用的實現是兒童主動作用的結果。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和游戲是以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正如皮亞杰所言,“一切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和需要為先決條件”,興趣實際上不過是同化作用的動力。人們對事物的興趣和需要誘發認知沖突,教師利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激發幼兒適度的認知沖突,將幼兒對事物表面的興趣內化,將幼兒的外部需要轉化為內部需要,發展幼兒主動地探索事物的積極性和認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視幼兒之間的交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就是指為學習者創設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情境,為學習者的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提供一定的情境。協作發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協作,而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的協作、會話有助于引發學習者自我反思,從而促進原有認知結構的發展。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交往,這種交往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語言、情緒、社會性以及認知的發展。幼兒只有在與其他幼兒交流時,才會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并非都與自己的一樣,這樣幼兒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辨別、思考,從而學會從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從而有利于幼兒養成批判性、客觀性地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擺脫幼兒的自我中心狀態。

(五)為幼兒創設一個開放的良好的學習環境

篇4

【關鍵詞】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學習觀;建構主義教學觀

隨著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興起,學習理論、課程理論與教學理論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建構主義極大地推動我國科學教育研究的發展, 尤其是對探索基礎科學學習方式, 促進科學課程多元化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和支撐。 因此, 只有全面認識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教學觀,才能將其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一、建構主義研究的心理學來源

教育心理學理論中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理論發展脈絡,從總體上反映了20世紀心理學理論的整個發展過程?!备骼碚搶W派林立、各持己見,分析各理論的片面性到各理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不斷完善。要想全面了解一個理論,探索其理論基礎是非常有必要的?!爱斀竦慕嬛髁x是建立在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和維果斯基的智力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的。本文主要對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和維果斯基心理發展理論進行分析。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觀

皮亞杰將認知結構稱為圖式,認為圖式是人先天遺傳所得,表現為對外界的一般反射,在外界的影響下,經過行動和經驗使圖式得到豐富和完善,圖式的豐富和完善過程又包含同化、順應和平衡。個體認知發展包含認知結構和認知機能,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可知,認知結構就是圖式,認知機能包括組織和適應,適應又涵蓋了同化和順應,通過“同化于己”和“順應外物”產生了認知結構,因此個體認知發展是經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實現的。之后,同化、順應的圖式理論又進一步發展成為認知建構主義理論。

(二)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

維果斯基關于教學和發展關系的最近發展區,指出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 喚醒或促進位于最近發展區內處于成熟狀態的機能。該理念揭示了教學的本質特征,從而創造出兒童全新的心理活動形式。最近發展區強調社會活動意義建構中的作用,學習者在能力較強的他人幫助下跨越發展區,實現對意義的建構和知識的學習。在心理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社會建構主義理論隨之發展, 并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認為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 該理論建立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是對先前各種理論的完善和創新。

(一)建構主義學習思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皮亞杰關于兒童智力結構以及智力結構發生、發展的研究。該理論強調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 認為學生是意義的建構者,學習者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對知識的新的理解。它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個體的主動行為,是以先前建構的知識為基礎的,重視學習者先前所建構的知識和經驗。 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建構自己的意義的過程,個體固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其建構意義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社會情境中的交流對學習者構建意義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學習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主動建構意義的行為。

(二)建構主義學習范例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范例有:任務驅動學習,情境性學習,主動合作學習,內在驅動學習等。無論何種學習范例,都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在真實的情境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性思維,進行研究和創新。

三、建構主義教學觀

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強調課程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強調課程要符合學科的結構特征。二者都只強調了一方而忽視了另一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建構主義理論則是Χ者的綜合,既強調學科結構也強調兒童心理特征。

(一)建構主義教學思想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以學生的自我控制為中心, 為學生創設基于真實情境和任務的學習環境,教師是起監控者、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使學生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成為能夠自我控制學習、正確認識世界的終身學習者。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隨機通達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自上而下式教學模式。這四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指導方式。

隨機通過教學模式,以“認知彈性理論”為基礎,關注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教師通過呈現情境、隨機進入、發展思維、合作學習、效果評價等環節引導學生學習。支架式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拋錨式教學模式,強調以技術為基礎的學習,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真實、完整的情境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交流合作進行探討從而達到學習目標。自上而下式教學模式,主張教學前呈現整體性任務,同時提供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幫助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嘗試。

四、反思

與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相比,建構主義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更加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但是,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易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過于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意義,易忽視知識的客觀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兼顧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 避免在教學過程中有失偏頗,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為了使建構主義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的實施, 還須不斷地對該理論進行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吉丹如.建構主義教育觀與中學數學素質教育[D].揚州:揚州大學,2001

[4]鐘啟泉 主編,汪霞,王文靜 副主編.課程與教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篇5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自于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認知加工學說,以其為基準的學習觀與教學觀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是幫助引導者,以此達到學生在同化新信息時,能夠有所創新,自主構建意義,提高認知水平,完成獨立學習,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重視。

一、傳統高中生物教學設計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設計觀念落后和理論缺失。高中生物教學設計存在觀念落后現狀,許多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對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知之甚少,導致教學設計中普遍存在以教師為中心,重視學習結果的落后教學觀。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沒有明確的思想理論,仍以經驗為主。更有教師將教學設計等同于教案,忽視教學設計的動態過程,導致教學過程單一死板。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情感,只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方式,造成評價方法機械單一。

(二)教師教學設計目標不明確,忽視學生主體性。許多教師在教學設計行為主體上并不明確,在設計中以教師為主體,認為進行生物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學生的內在發展素養。在教學設計中仍以教授內容為主,重在考試結果,沒有明確此節課需要學生了解……掌握……學會……導致一些同學上完課后也不知道需要做什么。

(三)教學設計操作性不強。教師根據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過于重視設計流程與理論定義,忽視實際學習內容與存在問題,導致實際教學過程中操作性不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教師開始重視多媒體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但由于不能將所學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實際操作效果不強。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關于教學設計的基本觀點

(一)學習是學習者對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建構知識意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上,接受外來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完成建構世界的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習者是在不同背景和不同角度下出發的,老師不是統一的引導者,而是協助者。因此,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生物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在生物認識上的獨特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認知能力,重視修正其錯誤。

(二)知識要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是問題最終答案,只是一種暫時的假設解釋,在社會發展中需要不斷革新。知識在具體問題中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進行再創造。因此,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生物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盡力開展與現實問題相關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根據實際解決問題學習,從而積極構建生物知識的現實社會自然意義。

(三)建構圍繞關鍵概念組成的網絡結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形成的知識結構是圍繞關鍵概念建構組成的網絡結構,學習者從網絡任何一點都可進入學習。因此,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生物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協作學習,教師通過進行小組合作等協作學習展現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理解,構建一個更全面的生物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幾個生物教學設計方法應用

(一)支架式教學設計模式。支架式教學是為學生對知識進行構造概念框架,主要教學設計環節為: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如在學習“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課時,先要圍繞此主題進行知識框架分支構造,了解都需要學習應用到何種知識,明確其在此章節“細胞的能量供應與利用”中的作用。然后根據知識目標確立問題如“酶在代謝中的作用”,進入情境探究。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自主思考、自主實驗并進行小組協商討論,探索出結論。最后教師、小組、個人分別進行學校效果評價。

(二)拋錨式教學設計模式。拋錨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到真實環境中感受,獲得經驗,主要教學設計環節為: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如在學習“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一節時,教師先和學生談論酸奶,引出酸奶的生產是利用乳酸菌的新陳代謝這一探究問題進行“拋錨”,學生根據這一問題搜索相關資料,在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對新陳代謝的相關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后小組經過不同觀點的交流修正得出正確結果。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過程中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可直接作為評價。(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不是人教新課標的,是舊版的)

(三)隨機進入教學。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進入同樣的教學內容獲得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主要教學設計環節:呈現基本情境―隨機進入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學習效果評價。

如在學習“生物多樣性”時,教師啟發學生從多彩的生物界中的不同生物入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主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同一主題探究,隨機進入到學習中。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構建思維模式,培養發散性思維,提高思考認知能力。最后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作探討,學習效果評價。

總之,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加專注、更加主動,提高學生思維創造能力。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理解生物知識,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一定要積極學習系統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模式,對建構主義進行不斷探索完善,應用于生物教學設計中。

參考文獻:

[1]陳雪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

篇6

關鍵詞:網絡;格式塔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力本位課程觀

近年來,網絡課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并逐步成為研究的熱點,它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授課。課程的內容可以以圖形、文字、動畫、視頻及音頻的方式呈現在客戶端的瀏覽器上,它的交互性和真實性的結合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如何在職業培訓領域開發網絡課程是我們探討的課題。當前,職業培訓網絡課程開發剛剛起步,還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為使職業培訓網絡課程的開發更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必要對指導網絡課程開發的理論作一探討。

一、格式塔理論

(一)格式塔理論的適用性

將格式塔理論應用于網絡課程設計時,主要運用它的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和封閉性等知覺定律.接近性是指我們傾向于將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離其他相似物體較遠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實驗表明,接近性通常指“空間上接近”,而非指視網膜上的接近性。相似性指我們將那些明顯具有共同特征 (如顏色、運動、方向等)的事物組合在一起。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運動的物體時,我們會把它的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連續性定律指我們傾向于把中斷的線段看成是被某個物體遮擋一部分的連續直線。封閉性是說,如果一條線形成了封閉的或幾乎封閉的圖形,那么我們就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條線包圍起來的圖形表面,而不僅僅是一條線。

格式塔理論還有一個稱為“簡潔”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譯為“優良性”。意思是視覺系統對輸入的視覺信息作出最簡潔、最規則和具有對稱性的解釋。大腦如何判斷哪個解釋“最簡單”呢?現代觀點認為,最好的解釋往往只需要很少的信息進行描述,而壞的解釋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換句話說,大腦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不是奇特的解釋。這就意味著,這種解釋不因觀察點的微小變化而發生根本改變。

視覺中的另外一個重要規律就是圖形背景分離。要識別的物體稱為“圖形”,其周圍環境稱為“背景”。對一個學習者來說,準確判斷“圖形”和“背景”至關重要。否則,它就很難發現有用的知識,他必須能把圖形和背景分離開來而剔除偽裝物。所謂的偽裝物就是試圖混淆事物、破壞其表面的連續性,并產生一個易于混淆的輪廓,從而使真實的輪廓偽裝起來的事物或背景。

(二)格式塔理論對網絡課程開發的指導作用

1.在進行網絡課程設計時,應確保背景不影響主體信息的清晰度。合理應用格式塔理論的屏幕設計原理,背景與主體部分的反差應該鮮明,使學習者能輕松地破譯出文字和圖形。

2.使用簡化圖形引入較復雜的概念時,應遵循先簡后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3. 在設計屏幕布局時,應把相關信息放在一起。這樣,學習者就能很容易地辨認出同一類信息。例如,將文字講解放在一起。

4.在重要內容之處可運用色彩、動畫等手段以吸引學習者的注意。

5. 在設計時,圖形和文字本身應盡量簡潔,不要讓學習者花大量時間去揣測他們的意思。例如,在引入一個新問題時,應使用普通術語,而少用行話。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適用性

學習理論經歷了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演進過程。斯金納受實證主義哲學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把物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物學的進化論結合起來,構建了被稱之為操作行為主義的理論體系。他認為,教學的結果是要引起人們行為的變化,并根據操作條件作用和積極強化原理批評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學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的倡導下,20世紀5n年代末60年代初,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便在美國風行起來并遍及全世界。程序教學其要義主要表現為“小步驟,及時反饋”;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形成了傳統的CAI課件制作模式。早期的計算機教學系統的教學模式以指導和操練為主,具有程序教學的直線式或分支式結構特征。其初衷是讓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例行工作中擺脫出來,由計算機來部分地代替教師的工作。但因其忽視社會語言文化刺激對人影響的復雜性,把源于動物學習的規律搬到人類學習活動中來而遭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行為主義往往忽視有機體的內部過程,抹殺人類與動物學習的本質差別,這是該理論的重要缺陷所在。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一些基本技能培訓的網絡課程的開發還是具有指導作用的。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在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下,計算機輔助教學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可簡單概括為在設計學習時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進度的自主性、學習活動的建構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現存在的,但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即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構”和“解釋”的。由于個人的經驗是多種多樣的或有差異的,因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或建構也是多樣化的。這就是建構主義對學習的基本觀點。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發生的,知識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會有意義??菰铩⒊橄蟮男畔⒉焕趯W生對知識的建構,只有從真實情境出發,通過分析解決真實問題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建構。另外,真實任務的完成情況也是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有效標準。同時,建構主義還認為,在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建構的認識因人而異,有的較全面,有的較片面,有的非常正確,有的則完全錯誤。這就要求學生就某一問題與他人交流看法,通過交流,個體可以知道自己與他人的認識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處理同類問題,就是說個體必須在社會環境中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更符合客觀規律。由此可知,建構主義認為只有合作學習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建構主義理論流派紛呈,但這些派別之間有著共同之處,即認為個體應以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認識。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基于Internet的網絡通信技術所表現出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教學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也成為網絡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網絡課程開發的指導意義

1.建構有利于學習者建構知識的網絡情境,即將學習活動放置到相應的職業環境中,并從多重角度和視角提供學生建構的機會。網絡教學可以通過使用模擬來增加這種機會。

2.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例如設計出一系列問題,以及一套對學生可能作出的各種回答進行評估的程序。

3,創設學生相互交流的場所。這主要通過設立 BBS或留言板以及聊天室來提供。

4,提供基于問題的學習。盡可能模擬直接讓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或圍繞學習內容向學生布置可供選擇的問題。

三、能力本位課程觀

(一)能力本位課程觀的適用性

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課程領域的研究仍然不夠,只能說剛剛起步,目前還只是一般課程理論的應用,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理論。當前關于職教課程的說法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能力本位課程觀,即在課程設計中強調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的確定、學習和運用。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滿足產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要求為基本原則,強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從就業環境而不是教育專家的觀點方面來開發課程。這是當今世界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的方向。但是,對能力的不同理解將會導致不同的能力標準,能力標準不同,相應的課程模式、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機制也就各異。我們可以大致將能力總結為以下三種:第一,任務本位或行為主義導向的能力觀。它主要受行為主義的影響,主張以一系列具體、孤立的行為來界定能力,而這些行為又往往是與一項項被細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務相聯系的。在這種能力觀基礎上開發出的課程就是一系列孤立的任務技能學習包。這種以具體任務來分解能力的能力觀是有缺陷的,它忽視了團隊合作對于個體操作行為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忽視了真實的職業情境的影響。第二,一般素質導向的能力觀。這種能力觀認為,個體的一般素質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體的任務、技能的基礎。這種能力觀注重普適性的一般素質,而對所應用的具體工作情境缺乏考慮。近年來在培訓中所提倡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就是建立在這種能力觀的基礎之上的。他的缺陷是:①一般能力是否存在,以及一般能力是否具有遷移性都還缺乏心理學理論的支持;②依據這種能力觀而鑒別出來的一般素質對于為特定專業開發設計課程并無多大幫助。③同任務本位的能力觀一樣,它也是在脫離真實的職業情境來評價學習者的一般素質。第三,將一般素質與具體情景聯系起來的整合的能力觀。這種能力觀力圖克服前兩種能力觀的局限性,它強調需要將一般素質與應用這種素質的具體情境聯系起來。英國學者高夫·斯坦頓曾構建了一個能力模型,較準確地表達了整合能力觀的思想。能力結構由兩方面組成:一方面是具體情境的理解力;一方面是一般性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兩者缺一不可。這種能力觀已經或多或少地受到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且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二)能力本位課程觀下的網絡課程

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整合網絡教育,發展適合能力本位思想的網絡課程十分必要,我們設計的網絡課程的系統如下圖所示:

我們的網絡課程系統一般分為學生資料管理單元、題庫及試卷設計單元、教材設計單元、在線測驗及作業單元、虛擬實驗室、在線交流單元。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教材設計單元、在線測驗及作業單元、虛擬實驗室,在設計這些單元時應注意:①在教材設計時要首先概括出本課程的一般能力目錄,然后根據此目錄設計出相應模塊尤其是核心模塊,同時應設計出盡可能真實的職業情境,將模塊放置于此情境中供學生學習,以達到一般能力與具體情境的完美結合。②依據能力本位特性,學習者必須經過學習單元中各個模塊任務的考核,以確保達到標準后,方可以進入下一模塊的學習。因此,在線測驗及作業單元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這一點。③實踐性是職業培訓課程內容的最主要特點,同時通過實踐,也可以將0S力與具體情境相結合。因此,虛擬實驗室的建立必不可少,而且也是關鍵環節之一。網絡虛擬實驗室就是在WEB中創建出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環境,學生通過鼠標的點擊進行虛擬實驗或實習。它可以突破時間及空間的局限,讓教師和學生隨時隨地地進入其中進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以上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基礎上設計網絡課程的點滴看法。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行為主義的影響。近年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課程改革的啟發日益增大,因此建構主義職業教育課程觀應運而生,它對職業教育課程及教學提出的新觀點主要是:以實踐為先導,以任務為本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擯棄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三段式教學;將各人的、經驗的知識明確納入到職業教育課程中去,充分認識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的作用;允許課程目標有一定彈性,而不像其他職業教育課程觀,要求學生嚴格達到某一目標;教學盡可能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進行,提供并鼓勵對學習內容的多重觀點和表征;強調學生自己對知識技能主動建構,加強自我意識等。由于此課程觀與目前所推崇的網絡課程都是建立在建構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有理由相信,相同的根基將能導致兩者的完美結合。目前在此課程觀下的課程模式研究尚不充分,筆者就此談一點看法:目前職業培訓網絡課程的開發還只是普通課程的移植或克隆,未形成自己的特點,所以一開始就應該擯棄三段式課程模式,大力提倡網絡實踐課程,而不是理論知識的網絡教學,這是重中之重。而虛擬技術及仿真技術的使用尤其關鍵,應用該技術可以建立虛擬的網絡實驗或實習基地,使人們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自主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而且對于某些昂貴的或高危險度的培訓課程的開發更為方便,當然我們并不是將網絡虛擬替代真實的現實。

以上我們對基于職業培訓網絡課程開發的理論進行了粗淺的探討,以期對廣大職教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進行開發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網絡課程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黃 ?。扇私逃n程開發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BEVERLYABBEY,丁興富,等.網絡教育——教學與認知發展新視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5]祝智庭,等,多媒體CAI課件設計與制作基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

[6]徐國慶.激進建構主義與職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8):51-55,

[7]車浩陽,余勝泉,何克抗.構建基于WEB的虛擬實驗室[J].教育技術通訊,2000,(3).

[8]嘉格倫,萬小器,等.網絡教育——21世紀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關鍵詞:建構主義 化學習題 有效性 啟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實施新課程具有指導作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為生長點,在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認識世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1、知識觀──動態性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現實世界的準確表征,也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不是最終的答案;知識不是教條式的、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必須結合具體情境重新建構、靈活變化。

2、 學生觀──豐富性和差異性

建構主義學生觀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當他面臨問題時,可以基于有關經驗,依靠自己的判斷推理能力,對問題形成自己的解釋。同時學生經驗各不相同,對同一問題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學生們如能在學習共同體中(包括教師和同學)互相溝通,可以對問題形成更豐富的、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 學習觀──主動性、情境性、社會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重視學習的主動性、情境性、社會性。首先,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知識只能作為信息呈現,只有在學生接收并主動加以分析處理后才能產生意義,轉化為可利用的知識。其次,知識是生存在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的,只有通過具體情境下的實際應用才能被學生真正理解。最后,學習不單是學習者和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在重組知識結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中需要社會文化互動,才能使知識產生豐富意義,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工具。

二、建構主義對提高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的啟示

習題是一種在某一層面上的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是學與用的初級過程。這是一種模擬實際的應用練習,在假定的"實際"情景下去分析、解決問題,并通過這一系列的"應用"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習題,包括課內例題、課外作業(有時被稱作狹義上的習題)、測試題等。

化學習題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瘜W習題教學,主要是指化學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例題講解、習題處理和作業題、試題評講等教學活動。它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新課、實驗課教學相輔相成,是對概念、原理等知識的鞏固、延續和深化,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化學學科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在充分發揮化學習題的功效,提高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方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1、精選習題,提高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思想有一個重大的特點就是題海戰術。教師、家長也普遍認為通過大量的習題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反復刺激、強化,就能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成績。我們不否認通過大量的練習能強化記憶,提高解題速度,但是,這種對知識點的簡單記憶,重復考察對習題課教學的效果其實不然。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建構性,認為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是需要學習者不斷去重組構建和完善,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遷移運用。所以,習題的選擇應該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問題情境的真實性,設問表征的科學性,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和能力。選擇少而精的練習,節約教和學的時間,提高教和學的效率,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而來的一種學習理論,它區別了人的高級學習和動物的低級學習,有別于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的觀點。因此,在習題教學中要注意習題的選擇,精簡習題數量,提高習題質量。

2、巧講習題,促進思維和智力發展,提高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

在講解習題時,不應對學生的觀點直接否定,把自己的解題過程從頭到尾詳盡道來,而應注意傾聽學生的分析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抓住問題關鍵所在,找到突破口,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逐步突破問題。這樣才能從解題思路和方法上啟發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且真正達到掌握概念原理、訓練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建構主義強調尊重學生,以生為本,教師是引導者和幫助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習題訓練中也應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知識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解題方法。

3、開展分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

篇8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近二十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一步步深人,大學英語教學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教師的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總體英語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但是我們發現雖然很多學生拿到了英語四、六級證書卻仍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和意見。這說明,大多數本科生在實際的英語聽、說、讀、寫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尤其是聽和說。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開不了口或不敢開口;另一方面,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對象,導致學生在聽說課上聽得多,說得少。這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能真正讓學生開口,達到能夠自然、流暢而準確地運用英語來完成交際任務的目的。針對這種狀況,國內外的許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家、教育技術專家多年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上的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了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契合了教學過程中的人本觀念,即注重“人”的認知、心理及情感狀態。由于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將逐步轉向注重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聽說能力,本文將以該理論為基礎并結合大學英語聽說課的實際來探討如何改進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模式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最早由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這種研究范式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模式

建構主義提倡的學習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在該理論指導下:

首先,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1)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2)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3)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如果能把聯系和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則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好。

其次,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指導作用:(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2)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川。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學生要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啟示

顧名思義,大學英語聽說課將聽、說融合到一起,“聽”和“說”不分家,交流和互動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特點。從理論上講,將“聽”和“說”放在一起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練習聽力,還能讓學生進行模仿,讓語音語調更純正,這比單獨的聽或說效果要好。更重要的是,通過聽的內容能夠自然地過渡到要討論的話題(topic),并就相應的話題提供信息,表達喜惡,解釋現象抑或是表達情感,分析求證觀點或進行總結和歸納等等。但是一旦切入到話題討論環節,學生往往就開不了口或不敢開口,怕犯錯誤,無法達到自然、流暢而準確地運用英語來完成交際任務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支配著一切教學活動,實際分配給學生操練的時間不多;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課堂活動中,學生要么沒有學習的動機,積極性不高,要么因膽怯、害羞而不敢開口講英語,抑或認為沒有適當的口語環境練習口語。如何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上讓學生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呢?關鍵在于學生能不能開口說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本文認為其四大要素一“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的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在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中介”作用,在師生、同學間的互動過程中建構學生的聽說能力

這里要特別強調教師的“中介”作用,這與建構主義提倡的教師的角色是相契合的,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授課目的和授課方式上。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大學英語聽說課的重點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應該落實在“聽”和由聽的話題展開的“說”上面。首先,教師應從聽的材料中選取有意義的會話題目并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可以從聽力材料中獲取。其次,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社會經驗知識包括語言、價值觀、規則、道德觀念和符號系統,只能在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獲得,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分小組參與的課堂討論活動。這種小組活動要足夠小,以便讓所有成員都能夠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之中。小組成員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以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在一個交流的環境中、,學習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揭示問題,并就該問題尋求同齡人的解釋,具體可以采用諸如信息雙向傳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方式與傳統英語課堂活動的區別在于,后者往往是各組學生在活動中圍繞一個定好的主題進行討論,其弊端在于語言能力強的可能壟斷操縱整個活動,語言能力弱的仍然處于被動地位,而雙向信息傳遞可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參與信息交流。其活動形式可以是兩人或多人一組,每個學生都擁有對方或其他人不知道卻需要的信息。由于從教師那里得不到理所當然的答案,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盡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語語言能力通過合作與交流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這樣每個學生都必須給予信息,也必須獲得信息,通過交流與合作才能完成交際任務,達到解決某一問題的目的,換言之,每個學生都有語言實踐的機會川。

再次,認知理論認為錯誤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錯誤的出現使正確的概念或規則有了不同的參照系,對整個學習過程而言是有意義的。因此教師不必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刻意打斷去糾正語法錯誤。相反教師應該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合作競爭的課堂氣氛,也可以與學生共同用英語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由淺人深,引導學生注重表達時思路是否連貫以及遣詞造句是否準確,并在學生說完后進行總體評價,及時反饋。

(二)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大學英語聽說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往往只聽不說,或者聽多說少。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尤為重要??频?lt;Corder)曾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心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話題討論,由學生自己去完成知識的建構,這樣會使學生自己體驗到問題解決的愉快,增強學生學習的自我能效感。不僅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還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在聽說課上,當學生聽完某一特定話題的錄音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特定話題進行探討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就從聽者變成了課堂參與者,由“聽”人手,借助聽力材料提供的信息,談一些自己熟悉的話題,如個人家庭背景、工作情況、學習和教育、興趣和愛好等一般性話題。此外,對于一個話題的討論,教師不能簡單按照自己或課本中的邏輯來對學生的理解做出非對即錯的評價,而應透視學生的理解,洞察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經驗背景,做出相應的教學引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課堂信息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因此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例如與話題相關的英語電影剪輯、歌曲、短片等等。這些媒體和資料并非用于輔助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對于信息資源應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問題,是主動探索過程中迫切需要教師提供幫助的內容。由于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師應告訴學生可以從多個網站上下載學習資源。:

篇9

論文摘要:本文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倡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并討論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使師生積極參與和體驗互動教學過程,從而促進教學相長。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傳授,學生被動的接受并按照老師的安排進行一系列的機械性操練,最終達到對外語詞匯和語法規則的掌握。這樣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際,學生所獲得的語言輸人輸出機會較少,不利于語言習得,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習者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培養。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教學活動應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內因,學習者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都要靠他們主動的參與,內化和實踐。建構主義認為,語言學習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一種合作和互動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的建構過程。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在建構主義的引導下,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進行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

    二、關于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學者皮亞杰(jean.pi-aget),他認為,人的認識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相關的知識概念,從而使自身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奧蘇貝爾,1964)。建構主義強調的是個體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建構,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ausubel提出了認知同化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有意義的學習。學習者必須“主動參與”,運用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相關概念,相互作用,不斷建構新的知識意義和圖式結構。社會互動理論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與互動之中,而教師是學習者重要的互動對象。威廉姆斯和布爾登提出的“社會建構主義模式”是對上述理論的整合與診釋。其要意是:知識是由個人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但這種建構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

    三、建構主義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觀點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會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相應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由于語言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四大因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語言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實際上就是教師為學習者創造的的語言交際活動的較真實的場景和相應的交流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和語言活動中完成意義建構?!皡f作”主要指學習者之間的通過語言而進行的相互合作,其中包括對學習資源的共享、學習成果的評價以及最終意義的建構等。“會話”是“協作”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習者之間需要通過會話商討的方式,也就是“意義協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意義建構”是語言學習應該達到的最終目標。建構意義主要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何克抗,1998)。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進行課堂互動教學,是外語教學的必然趨勢。

    四、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的實施

    (一)創設相應的情境—課堂互動教學的啟動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在課堂互動教學的啟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自然的導人性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參與,激活課堂互動。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 two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friendship,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恩格斯和馬克思的照片,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人“友誼”的話題:

    1 who are they?

    2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學生們積極參與回答問題,得出結果是:they are friends and their friendship is the greatest in the world.從而引導學生對“友誼”話題展開討論,教師然后就課文主題提出問題,倡導和鼓勵教師與學生對話,引導他們自然的進入思想交流的情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觀點。例如:

    what is your idea of friendship?  hou important are friends to you?

    由此問題誘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對課文內容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

(二)師生,生生之間協作、會話—課堂互動教學的主體

    課堂互動要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共享,意義商討。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是協作、會話過程常用的形式。

    1、小組討論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組內成員先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結果陳述出來,然后組員之間進行討論。協商,同學相互學習,團結協助,以便達成一致的理解,共同達到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巡視和參與,幫助和交流。在小組討論中,各成員就一定的專題進行會話,提出對應的觀點和矛盾展開討論或辯論,找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途徑,不能解決的可以放到組際交流中探討。

    2、組際交流

    在小組討淪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先讓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該組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做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這樣,不僅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組際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融人到學習中去。

    (三)反債評估—課堂互動教學的鞏固

    在組織交流時,教師充當幫助者和指導者,及時給予一定的反饋。在組織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而課內練習是評估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測試。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其互評、互議、互改,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急于給出現成答案,而是一步一步的引導;教師也可采用讓學生講故事,辯論等活動形式進行檢測。采用這種在互動中進行的當堂檢測,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這是課堂互動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檢測評估”部分不僅評定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從情感(信心、興趣、態度)、文化、策略等方面作行為評定,反思自己的進步與問題,及時對自己下一步的學習計劃進行調控。

(四)意義建構—課堂互動教學的目的

   意義建構是語言學習應該達到的最終目標。在課堂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構建相應的知識意義,還要將所學語言知識轉化為運用這種知識的實際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運用是語言學習的歸宿,又是語言學習成功的保證,語言在交際中才有生命,人們在使用過程中才真正學會使用語言。我們的課堂互動教學恰恰斌予了語言使用的情境土壤,提供了語言使用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實踐其所學的語言知識,創造性活用所學語言,把語言學習變成運用語言的交際行為,從而逐漸獲取真正的語言交際能力,完成最終的意義建構。

篇10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它指出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它提出的教學觀,使人們從強調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的傳統教育教學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促使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它提出的學習觀,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學習規律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最大限度的激發,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建構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于當代歐美國家的一種龐雜的社會科學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的深人研究而產生的,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目的川。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則認為,教師的職能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承擔著知識傳遞的功能,人類的知識積累是通過教師對知識的復制和輸出傳遞下來的。這決定了教師對知識是否正確有絕對的“權威性”,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缺乏學習的主動精神,更壓制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建構主義的產生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它的產生既有哲學的淵源,又有心理學的基礎,更有其現實的原因。

1哲學基礎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思想,一種新的學習哲學,有人認為最早的建構主義者是蘇格拉底。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應該算是建構主義教學的成功范例。到18世紀,哲學家維柯被奉為建構主義的先驅。德國康德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綜合也具有明顯的建構主義色彩。進人20世紀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學哲學家庫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等人提出了科學哲學理論、科學社會學理論,后現代提出了關于科學的觀點,尤其是庫恩強調知識是個人的理解,為建構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之后在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思潮影響下,建構主義就從認知主義中繁衍而出,它是在綜合二者的核心概念思想的基礎上現代教育思想的必然發展趨向,是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在學習理論中的一種體現。

2.心理學基礎

從心理學角度講,最早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并將其應用于課堂和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是杜威、皮亞杰、維果茨基。杜威提出了經驗性學習理論,強調經驗的生成和改造。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被認為是當代建構主義的先導。他對建構主義的出現發生影響基于他的關于兒童的認知發展理論,即活動內化論,認為學習最基本原理就在于發現。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杰出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研究為當代建構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個體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背景下進行的。

3.現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基于因特網的網絡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建構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而傳統教學在科技的沖擊下,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的發展。與傳統教學相比,建構主義所關注的核心是如何縮小學校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差距。建構主義對傳統教學觀念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對學習和教學作出了新的解釋,以這種理論為基礎提出的一系列設想,對改革傳統教學有重大意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教學思想

1.學習觀

建構主義指出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意義建構是雙向的。一方面,對新信息的理解是通過運用已有的經驗,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構成的;另一方面,從記憶系統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視具體情況的變異進行重新建構,而不是原封不動地被提取。建構主義還倡導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習的情境性、學習的社會性、學習的反思性,學習的創新性。

2.教學觀

建構主義者從他們獨有的理論視角出發,對教學過程有著獨到的見解。建構主義對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合理性[31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與傳統教學觀在教學觀念、教學目的、對教學環境的認識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學目標方面強調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觀念上首先強調教學的理解性,其次是重視教學的情境建構,第三是重視活動與主體的交往,第四是在師生觀上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必須樹立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善于建構知識,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具有發揮主體性的潛力,應學會自我管理,培養自我控制學習過程的技能和習慣;而教師的職責與任務是提供給學生現實世界復雜的真實問題,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輔導,在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其角色從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或高級合作者。同時在教學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結合學習過程中的“做一反思一學習一應用”等四個環節的內容,通過設計一定的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3.教師與學生的定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建構主義對學生與教師的作用的認識發生了改革,提出了新的觀點。教師應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和引導者。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評價

1.從認識論上來說,建構主義闡釋了認識的建構性原則,有力地揭示了認識的能動性。它反對機械反映論,對認識個體的主體性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為科學地處理認識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認識論方面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對客觀主義經驗論的種種弊端給予了不遺余力的攻擊。但與此同時,建構主義(特別是激進的部分)走向了與客觀主義相對立的另一個極端:相對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不要去追求“真理”,另外,它過于強調世界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甚至完全否認本質、否認規律、否認一般,有一定的相對主義色彩。

2.從教育理論與實踐來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許多觀點和主張具有合理性。它提出了新的知識觀,影響了我們對知識觀念的重新建構;它提出的教學觀,使人們從強調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的傳統教育教學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促使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它提出的學習觀,切中了傳統學習的要害,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學習規律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最大限度的激發;它提出的學生觀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些主張和觀點的提出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符合時展對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而對教育改革實踐具有借鑒意義。

3.建構主義理論的優點在當今已為許多人所熟知,是無可爭議,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仍存在著一些缺陷,主要有:

(1)建構主義理論過于強調知識結構的重要性和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由此而導致往往忽視實際知識內容的教學和那些常識性的、系統性的知識的傳授,這樣學習者通過自身意義建構學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會帶有一定的片斷性、不連貫性,甚至出現知識斷層現象。這不利于培養學習者的適應能力和生活能力。

(2)建構主義過于強調發現學習法。建構主義理論適用于指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教學課件的設計和開發。但即使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發現學習法并不是絕對有效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去意義建構、去發現學習;而且,發現學習法對學習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適合于高級學習,很多學習者并不能通過這種學習有效地建構知識;還有就是它占用的時間較長,并不一定適合于實際教學。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過分強調它在具體教學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