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和實踐
時間:2022-07-07 15:12:01
導語: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和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麗鄉村”發端于2003年浙江實施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其涵義后隨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而得以不斷豐富。從縱深來看,美麗鄉村建設是統籌推進鄉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優質公共資源向農村輻射的重要舉措,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其中,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及實踐研究,也自然成為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重要課題。
然而,環境藝術設計理念的介入,給美麗鄉村帶來了利弊交織的影響。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賦能下的鄉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歷史記憶與社會記憶的恢復及重建,帶來了文明的喚醒和財富的注入。但另一方面,隨著環境藝術設計介入規模的擴展與層級的深入,鄉村陷入了“過度設計化”的囹圄,缺失了對鄉村主體構建應有的關照。在各地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鄉村“人、地、物”等因素嚴重錯位,使得鄉村環境設計從“沉默”走向了“沉沒”。
從理念和實踐層面來看,目前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外力過于介入,村民參與屏蔽。大多數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模式為“外源輸入式”,即多依靠外力設計改造,忽略了鄉村建設中村民的主體能動性,村民“等靠要”現象突出,也引發了村民“看不懂、用不來”等后續問題。二是設計“千村一面”,缺乏當地特色。在鄉村設計之初,大多是“一聲令下,傾巢而出”,缺乏系統全面規劃及對在地文化的挖掘,導致大多數鄉村聚落環境設計淪為“穿衣戴帽”式的建設。許多鄉村按照統一的范式或模式進行環境設計,所有農舍一律黃泥抹墻、青瓦鋪頂。這種簡單“輸血”式設計,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不能解長久之憂。三是關注視角單一,產業賦能缺失。許多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僅局限于環境的改造和空間的搭建,缺少與鄉村產業之間的借力和聯動,設計趨于淺表化、單薄化。
基于上述問題,如何達成設計中“人、地、物”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讓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更具人情味、文化感及延續性,需要在“融合與對抗”“借鑒與創新”“閉合與開拓”中尋找答案。一是從“造物”到“塑人”,厘清“誰來建設、為誰建設”這一問題。村民是鄉村最直接的參與者和體驗者,是需求的主體,也是建后環境的載體。他們熟知鄉村的一草一木,讓其參與到鄉村設計中,有利于傳承村民在地智慧,找到最契合鄉村發展和村民需求的美學密碼和精神支點。二是從“脫域”到“在地”,找準鄉村聚落的本土特色。鄉村聚落是人類聚集、生產、生活及繁衍的最初形式,其傍水而居、順勢而造,不同的鄉村聚落有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歷史文脈、民風民俗。因此,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應依托于自身特色,將當地的資源要素和文化元素進行分類、提煉、歸納、演繹、組合,以此為基礎進行設計和建設。三是從“單一”走向“多元”,激活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的產業效能。只有找到與產業的結合點,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才能確保源頭活水不斷。
因此,鄉村設計必須突破傳統造物類型的邊界,在鄉村振興的版圖中錨定產業轉型和發展定位,讓環境設計成為撬動鄉村產業主動振興、自主振興、持續振興的有力杠桿。如一些地方進行的鄉村民宿設計,其將人文歷史與鄉間意趣結合,既有助于鄉村環境的整體規劃與綜合設計,也達成了產業振興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注定是一條美麗鄉村圓夢之路。如何讓“美麗”沒有盡頭,需要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的持續發力。結合上述理念探討和實踐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只有“村民參與、因地制宜、與時共進”,鄉村藝術環境設計才真正具有倫理價值和時代意義。但如何讓藝術設計持續賦能,帶動鄉村聚落的“內發性發展”,還需要有持續發展的意愿與能力。對此,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美麗鄉村空間環境設計的提升與改造》一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見地。該書是關于美麗鄉村環境空間設計方面學術論著,全書共 8 個章節,以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環境空間設計為研究陣地,對鄉村環境空間設計進行研究,其結構清晰、案例豐富,為研究鄉村聚落環境藝術設計開辟了新的空間。
作者:袁漫婷 單位: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鄉村民居室內藝術設計發展思考
- 下一篇: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和智慧養老的路徑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