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0:53: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華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華文化發展論文
[摘要]當今世界,伴隨著信息化經濟/知識經濟的興起,文化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發展策略研究的現實意義日益凸顯。本文擬立足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實際,探討網絡時代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策略,提出了如下三點:(1)根據網絡時代各國文化相互開放的情況,我國在文化建設和發展中應注意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2)為了保持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的勃勃生機,在新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中應堅持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行文化創新;(3)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依托,文化信息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牽涉語言問題,應在強調中文在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時,重視英語等外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Abstract]Inthepresentworld,alongwiththeriseofinformation-based/knowledge-basedeconomy,culturalfactoristakingon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andassuminganincreasinglyprominentplacein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of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s.Andresearchon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iesisacquiringanincreasinglygreaterimmediatesignificance.InviewofthisbroadcontextandproceedingfromtheexistingconditionsofChinaasalargedevelopingcountry,thispaperdiscussesstrategiesfordevelopingChinesecultureinthe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andproposesthreestrategiesforthat.Theseare:(1)Inaccordancewiththefactthatnationalculturesofallcountriesareopentoeachotherinthis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Chinainitsculturaldevelopmentshouldsetgreatstorebyunityofaglobalviewpointandanationalconsciousness;(2)tomaintainthevitalityoftheChineseculturewithalonghistory,itshouldputanemphasisoncorrectdirectionforculturalprogressandculturalinnovations;and(3)Ascultureislanguage-basedandtheproductionofculturalinformationinevitablyinvolveslanguageuse,itshouldadoptalanguagestrategywithabalancebetweengivingprioritytothecentralpositionoftheitsnativelanguageandsettinggreatstorebytheroleofforeignlanguag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關鍵詞:文化發展網絡時代民族意識全球意識
KeyWords:culturaldevelopmentthe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nationalconsciousnessglobalviewpoint
文化從來都是與社會信息傳播系統同生共榮的。傳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當代社會,伴隨著現代傳媒業的迅速普及,大眾傳媒成為當代文化的主要載體,傳媒業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同社會文化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媒介文化”成為當代社會的突出文化現象。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特網迅速崛起為“第四媒介”,在世界范圍蓬勃發展。因特網作為新興的、復合型的媒介,也正日益深入地滲透到當今社會文化之中,從而強化了媒介對文化的介入程度,并且為“媒介文化”增添了一道“賽博”文化/網絡文化的新景觀。由于網絡傳播的全球化特征,在傳統的“媒介文化”與“賽博文化”/網絡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的機會空前增多,但與此同時,國際文化競爭空前加劇,不僅在現實世界中展開,而且在網絡世界中展開。長期以來在世界文化傳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在網絡時代正在經受新的挑戰。制定積極正確的文化發展策略,直接關系到其民族文化的命運。
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
我國音樂教育中母語教育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母語中華文化音樂教育
論文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孔子學院的中國文化軟實力透析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在世界各地快速興起,推廣中國文化的教育機構孔子學院應運而生。隨著辦學規膜的不斷擴大,孔子學院在國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新的組成因素孔子學院的繁榮發展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等方面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孔子學院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提出的,他指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造就一種情勢、使其他國家仿效該國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這一權力往往來自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國際機制的規則和制度等資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世界各國對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逐漸形成潮流。他們對中國獨特的悠久的歷史文化深感興趣,中國文化倍受世人的矚目,一股漢語熱撲面而來,中國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也急需推廣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因此誕生了孔子學院這特殊的海外教育機構。孔子學院的出現肩負著漢語培訓與文化交流的任務,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架橋梁。孔子學院使中華文化近距離地走到了西方眼前,零距離接觸使外國受眾在自己國家就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同時中國熱也伴隨著文化的深入影響而在西方持續升溫,從孔子學院繁榮發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一、孔子學院在全球興建引發的評論
隨著孔子學院在全球各地的興建,孔子學院引起了國內外諸多學者的關注和評論。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張西平教授也認為,孔子學院己成為當代中國“走出去”的符號。盡管孔子學院名字較為古板,但它讓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新興大國的形象。精心挑選的名字背后蘊藏著這個國家追求軟實力的雄心。此外該名字還避免了官方意識形態色彩,作為教育家和半宗教形象的孔子也代表著和平與和諧。印證了中國政府一再強調的和平發展旋律。在許多方面,孔子學院有點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情形,美國和歐洲大國為國際威望和影響力開展了激烈的競爭。莫斯科通過駐外大使館散發介紹蘇聯生活的雜志,其它國家也通過文化機構,如法蘭西聯盟,歌德學院和塞外提斯學院推動本國語言的傳播。而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湯哲遠則更加堅信: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象征的孔子學院建設采取送去主義,是“東學西漸”在21世紀的文化復興和文化自覺,有助于扭轉“文化逆差”頹勢,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孔子學院建設撒播和諧價值觀,有助于解決西方文化思維模式下人類面臨的一些困境,促進和諧世界的發展。孔子學院建設是世界文明間的對話,體現了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促進自身文化建設不斷創新和發展。
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的地位和作用芻議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僅限于英語語言的教學,應該利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以便與中國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相符合。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與這一要求相距甚遠。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師素質方面做出改進,這樣才能完成大學英語的教學任務。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教材建設;課程設置
學習外國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交際的基礎是文化。…交際的過程是雙向的:一方面,通過外語這個橋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質,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外語,將自己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介紹給世界,為世界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加強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學習和傳播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悠久而富有影響,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學說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們幾千年以來行為做事的基礎。“中庸之道”、“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等價值觀在我們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來,中國打開了國門,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接觸增多,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價值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東、西方民族的人們喜愛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深受歡迎,人們在學習中文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但是與這樣的現狀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當中,中國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知識太少,幾乎為零其結果就是,在年輕人當中,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而卻不知“端午節”、“中秋節”為何物。據媒體報道,有的年輕人甚至將Mencius翻譯成“孟休斯”。實在地說,大學英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的確有很大提高,與外國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知識不夠,表達不清。這與我國目前在世界所處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語教學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過英語,吸收別國先進的東西;另一方面,將我國優秀的傳統介紹到國外,使我國進一步融人世界,與世同進。就目前而言,外語教學的成就是前者優于后者。所以,大學英語教學要擔當起加大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播的任務。
大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探析
【提要】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審美素養的高低對學生們日后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高等學校的學生,這就使得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培養更為重要。但是,縱觀我國美育研究的發展史,關于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方面的相關文獻、著述屈指可數。此外,諸多高等學府的語文老師認為美育如繁星皓月,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高不可攀,不可捉摸。更有甚者,對美育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大學語文美育培養這條路異常崎嶇。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大學語文;美育審美
一、審美教育的概念和現狀
(一)概念。“美育”一詞是審美教育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借助一切美的形式和手段,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在傳授美的知識和審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和美化心靈,提高人們對美的認識和鑒賞能力,自覺遵循美的原則,更好地發揮美的創造力。(二)現狀及問題分析。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生處于啟蒙時期,不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培養較為看重,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增強學生對美的認識。然而,一旦進入高等院校,審美教育被多種多樣的專業課程替代,學生無暇顧及美育的培養。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4G、5G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深,行業發展更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大學教育為解決專業化人才不足的問題,逐步向實用性知識、技能過渡;學生為解決就業問題,在學習中也開始急功近利,重理輕文,急于將知識變為生產力。這都導致了我國大學審美教育的缺失。1.審美教育內容缺乏個性化深度挖掘。在審美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時,常常通過一些特定內容的認知事件開展,而對教學內容事件又是以感性認知形式體現出來,且是在多種不同的審美教育事件中。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為了分析教學事件感性認知所內隱的理性價值,教師不僅要選擇恰當的審美教育內容,同時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并且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置與之對應的情形,引導學生感受、感悟關于審美的認知與內涵價值。但是,由于教師與學生個性迥異,而且審美視角各不相同,方式方法亦多種多樣。當前的審美教學中,老師對審美教學的開發并未做到有針對性地切合教師自身及各個學生審美特點,沒有通過審美內涵與問題展開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與溝通,達不到審美情感的高感受性的教學效果,審美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2.教學主體與責任的個性化意識淡漠。審美教育中,要特別突出審美主體的位置,學生主體地位要在審美教育中實現,構建其審美觀念。但是,教師忽略了學生的特殊性,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認知不足,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審美教育的參與引導者,其自身定位也不明晰,教師常常被主導觀念所控制,忽視學生審美感受和體驗。教師并未做好引導者,沒給學生創造關于審美問題討論的空間,僅關注絕對的對與錯。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對學生進行協助引導,但并不是主導學生的學習。3.教育資源選用難。審美教育資源的恰當選擇有助于從多層面刺激學生的審美感受,提高其判斷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語文審美教育資源的選用面臨一定的選擇難度。由于很多教學素材都夾雜著個人主觀看法,例如專家級別的審美觀點,多少都會干擾學生的審美判斷過程與判斷,讓學生缺少了對美的感受與體驗的過程,從而喪失自身的個性審美特點。有的教學資源的表達較為隱晦,無法讓學生感知美,產生共鳴,觸動心靈,陶冶個人情操。所以在海量信息中選擇恰當高效的教學素材,給教學資源的選擇帶來一定的挑戰。
二、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探析
(一)將審美知識納入大學語文教材。1.審美教育目標定位。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繼承與發展,在先輩們審美經驗之上加以傳承、創新。大學語文的審美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在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發現鮮活的事跡及當下的文學經典著作,從而增強當代社會的審美能力。在大學語文的教授過程中,一定要將美育思想貫穿到學校的整個教學環節中去,利用多種形式與手段,讓教學成為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一種過程。2.審美教育材料選擇。大學語文在審美教育材料的選擇上既要有積極向上、斗志昂揚的精神,又要與實際相結合;既將經典古文典籍奉若上賓,又要推陳出新,選用當下國內外經典文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包含古今大家思想、理論的著作。例如,在荀子的《勸學》一文中提到“學不可以已”“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等傳世佳句。《勸學》一文系統闡述了學習的理論與方法,教導后人學習應持之以恒,恭敬謙卑,廣納細流,博采眾長,最終才能集“德”“行”于一身。這種先秦百家的經典古文綿延百代,至今還深深影響著后世。2)國內外先進文學著作。例如,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提到“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孤獨無助的老人面對遙無邊際的大海,心生的不是怯懦與退縮,而是超越自身極限的昂揚斗志,不拋棄,不放棄,用頑強的意志戰勝磨難,用堅韌的心撐起希望的風帆。《老人與海》可謂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大學語文在審美教育選材上更應將其典藏。(二)增強教師自身的審美素養。1.提高審美感知力。大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從文章的細微處入手,從跳動的文字、句子中感受美,由字入形,不斷升華,最終領悟到文字更深的內涵所在。審美感知力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生活閱歷,大學語文教師要從生活中積累經驗,開拓視野,不斷增加自己的閱歷,提高審美的感知水平,從而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領略文字的魅力,最終幫助學生提高對美的認知,享受美的愉悅。2.提高審美鑒賞力。審美鑒賞力比審美感知力要高一個層次,指的是對美育對象的判定水平,這也是大學語文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審美鑒賞力一方面要求大學教師擁有一定的美學知識,還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審美思想。在授課時,教師應從文章作者審美的角度、思想和方向入手,不斷發掘出文章中作者的審美情感,從而引導學生融入到美的海洋中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狀況,分享美,引導學生進入,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強制。3.提高審美創造力。大學語文教師的審美創造力以個人特殊才華為根,以審美感知力和審美鑒賞力為本,二者相互獨立,缺一不可。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審美教育的相關知識,時刻奏起美妙的音符,推開學生們的心靈之窗,喚醒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創造力,才能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三)利用中華文化的自身資源。1.挖掘校園文化元素,營造審美文化氛圍。校園審美文化氛圍的構建包括硬件設施和軟文化氛圍。校園審美文化氛圍的軟文化層面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及整體文化氛圍對師生的影響。學校領導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教師教學任務的開展及學生審美體驗的積極性。校園審美文化的硬件設施包括校園建筑的規劃,例如具有中華各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浮雕、各民族服飾展覽柜、繡球建筑等。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中華文化使學生在充滿審美文化的氛圍中進行審美體驗及審美鑒賞,有利于學生在中華文化氛圍中陶冶自身審美情趣。校園審美文化硬件設施另一重要方面是圖書資源的有效供給。學生的閱讀積累是進行審美體驗的源泉,學校圖書資源的有效供給是解決學生看書難問題的主要路徑。圖書資源中除了基本的文學著作外,需增加關于中華文化的圖書,例如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2.開展第二課堂,豐富語文審美體驗。學校重視培養學生語文審美素養,開展學校特色語文審美體驗的第二課堂活動是必要的途徑。各地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奇山秀水,學校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舉辦相關的寫作采風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然之美、同行之樂。此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在情感的互動下進行審美感受,并將學生熟知的中華文化特色作為大學語文審美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3.開發校本課程,深入審美研究。依托于校本課程有效開展語文審美教育,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審美意識與中華文化相結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在已有文化的課程資源中,盡量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包括其居住的地理環境、民居的變遷、農具的類型、農作物品種的分類和辨別等等。另外,以創世史詩、民間歌謠、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山歌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產品也是特有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以活動課程的形式進行開發,也可以作為文學教育的地方品種納入課程內容,落實到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以豐富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針對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現狀,開設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特色課程,將語文學習與中華文化傳承相結合,使學生在中華文化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傳統媒體跨區域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媒體區域擴張戰略選擇
[論文摘要]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和境外媒體的強勢競爭,為了生存與發展,傳統媒體憑借品牌優勢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本文以目前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的晚報《新民晚報》為例,透析中國傳統媒體在傳播環境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區域擴張戰略及媒體競爭力的辨識與培育,探討其對中文傳媒在海外傳播系統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所帶來的借鑒意義。
一、傳播全球化時代的傳統媒體
現代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強烈沖擊。無論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交互性、信息的透明化,還是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改版擴版,擴大發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傳統媒體其傳播方式與內容均出現了多種新的形式。傳播分散化和現代媒體的全球化傳播趨勢給中國傳統媒體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傳播媒介的全球化是指本地的產品節目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在傳播全球化時代,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傳統媒體走出國門,選擇跨區域擴張的現實路徑,在不同文化、國家和民族之間對話和交流的傳播渠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創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報》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的面向廣大市民的綜合性報紙。作為中國解放后的第一張晚報,該報在中國報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目前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的晚報,也是國內發行量最大、版數最多的晚報之一。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老牌媒體,該報多年來秉持著“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辦報文脈,力求報紙內容的可親性、可近性、可信性和可讀性。1996年11月9日,《新民晚報》美國版的創刊標志著中國大陸第一張跨出國門的地方性報紙邁入新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傳統媒體應對競爭日益加劇的傳播環境所做的艱巨的探索與超越。
二、《新民晚報》跨區域擴張的路徑選擇
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研究
1植根中國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最大優勢和特色
以《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期刊是同新中國科技事業一起成長起來的,其初心和使命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主要為中國科學家服務。由于語言的原因,創刊初期大多是中文刊,為便于國際交流有些進行英文對照翻譯或改版。這些刊物對中國作者的成果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也為中國科學家在有重大成果發表時掌握國際話語權和優先權提供了平臺。我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所在團隊在《科學通報》首次發表青蒿素結構一文就是眾所周知的例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發表了大量中國科學家的優秀成果,在成果傳播、人才培養、推動科學交流和進步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家在擔任主編、編委、審稿人等工作中長期默默奉獻、不懈努力,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對我國期刊積淀了深厚的感情;期刊發表了大量中國作者的優秀稿件,為培養年輕學者提供了重要平臺,這也正是刊物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是中文刊還是英文刊,我們擁有一批以情懷和堅守默默支持國內期刊發展的科學家,他們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國就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得以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特色。
2傳承文化是中國科技期刊肩負的獨特使命
中華文化在世界科學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引領作用。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可以銘刻在科技史上的重要工作,基本都是首先發表在中文科學期刊,例如: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結構”、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趙忠賢的“高溫超導”等。這也是我們辦刊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在當前國際交流環境中,語言對一篇科技論文的傳播確實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對于首發權的確認、科研成果的記錄來講,中英文刊物都是同樣的功能。長期以來中國作者大量優秀論文以英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作為編輯我們更擔心的是中文的語言和科技文化的傳承。在工作中,我們收到的不少投稿明顯寫作粗糙,或者語病邏輯問題很多,甚至存在不少抄襲等學術不端問題。要編輯好一篇中文稿件,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血。這一方面讓我們感到作者沒有真正重視這篇中文稿件,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缺乏中文科技論文寫作訓練。對語言文字,對自己的母語,我們是應心存敬畏的。一篇稿件可以反映出很多,包括對科學文化的傳承,科學精神的體現等。前面提及的很多經典文章,不管經過多少歲月的洗禮,仍是經典之作,而且歷久彌香。近年來,涌現出很多具有濃郁“中國風”的科技期刊封面,深受讀者歡迎,也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國科技期刊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使命。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就是國際的,我們可以通過傳承好中華文化提升辦刊自信。
3專業人才隊伍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基本條件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技期刊的重視和支持,中國已經涌現出一批優秀期刊逐步走向世界,其背后也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辦刊人員,這是令人振奮的。要辦好刊物,無疑需要好的辦刊人。國際各學科領域高水平期刊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編輯往往受過較好的科研訓練,有國際化辦刊視野,與一線科研人員建立了廣泛的聯系,也有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相比之下,中國科技期刊編輯人員的社會地位、職業前景、薪資待遇等大多不盡如人意,因此常被隊伍不穩定、難以吸引到高端人才等問題困擾。長期在“小作坊”式的辦刊模式下,編輯人員案頭工作繁雜,分工不明晰,人手緊張,這其實就直接反應在期刊服務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論是編委會辦刊還是專業化辦刊模式,專業人才隊伍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基本條件。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中國的專業辦刊人員數量已具有一定規模,只有他們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才會有更多有熱情、有能力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如果能夠把科技期刊編輯人才納入到國家科技人才的建設體系中,相信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將是另一番風景了。
文化強國下文化旅游發展政策
摘要:21世紀以來,文化旅游產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視域下,應科學制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進行旅游管理體制改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化旅游發展,加強文旅融合,開展多樣化文化藝術活動,還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我國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文章從文化強國的角度探尋文化旅游發展策略和發展方向,以期促進民族文化傳播,提高中華文化戰略地位。
關鍵詞:旅游產業;文化旅游;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文化與旅游結合能促進文化消費,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強國建設。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
一、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
(一)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1991年,歐洲旅游與休閑教育協會(ATLAS)在參照了多種有關定義后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性與技術性定義。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義指人們離開他們的日常居住地,為獲得新的信息與體驗來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而趨向文化景觀的移動。文化旅游的技術性定義指人們離開經常居住的地點,到文化旅游吸引物所在地進行瀏覽觀光,如一些藝術文化表演地、遺產遺跡。21世紀以來,我國的旅游業已經從傳統的觀光型旅游逐步向參與式文化旅游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而文化旅游可以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娛樂活動之一。
板凳拳作為文法的傳承呵護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板凳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武術
論文摘要:從民族傳統體育學的角度,對搜集的資料進行了認真的篩選、歸納、類比和分析,在初步查明板凳拳起源與傳承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影響板凳拳傳播的諸多因素,為板凳拳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板凳拳是峨眉武術中的一種傳統武術套路。它是由操練者單手或雙手持凳,然后運用掛花、撞擊、扭凳等一系列動作組合而成。操練板凳拳,器械隨處可抓,功力隨時可發,其實用性非常強。拳言有云:“板凳勇猛勢無比,兵器叢中敢稱雄,軟硬家伙均不懼,就怕遭遇濕布龍。”所謂濕布龍,乃浸水之濕布帶也。因其能緊緊纏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盡管如此,但倉促之問又何能快速尋覓濕布帶以求破凳之法也。故此,板凳仍不失為一種防身之良器。如運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數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險為夷,故習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習也。一根板凳,一條漢子,人凳合一,以一當十。這就是在臥牛之地也能發揮出巨大威力的板凳拳。板凳拳既可防身,又可健體,至今已在咸豐流傳了數百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文化政策和系統工程,近兩年來得到了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們以往對民間傳統體育保護與弘揚的思路是:重比賽,輕民間;重靜態,輕動態。這種思路的問題在于,缺乏把民間拳種看作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活的有機體,而是將之從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生態及人文環境中抽取出來,離開了母體,彼孤零零地置于課堂中或比賽場上的“體育標本”,難有長久而壯實的生命力。相信對這些帶有規律性問題的認識,不僅對板凳拳的保護,對我們的民間體育乃至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都有參考價值。
本文將以貴州民間重要拳種之一的板凳拳為研究對象,把研究的焦點指向板凳拳的繼承及生存狀態,通過現時的調查,在對板凳拳的演變作縱向梳理的同時,對板凳拳的現狀進行多角度的比較、分析與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板凳拳的保護進行思考與展望。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統一比分裂好,和平比戰爭好
今年7月13日,我應臺灣夏潮基金會之邀,到澳門參加了題為“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的研討會。大約就在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李登輝發表了“兩國論”,更凸顯了這次會議的意義。盡管會議的發起機構是臺灣的“統派”,但會議中還是有不少主張“臺獨”的學者。對于我來講,這是第一次與如此多的臺灣學者的直接溝通。使我好奇的是,臺灣學者是用什么樣的理論來支持他們對兩岸關系的主張。尤其是那些主張臺獨的人,他們的理論是否真能成立。盡管我主張統一,但作為一名學者,我仍認為統獨之爭有一個不同于軍事力量的學術上的交鋒。并且統一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政治智慧和文化整合的功夫。在這方面,臺灣一些主張統一的學者提出了不少很好的見解。
一、投票范圍先于投票
關于臺灣問題,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學者,運用的理論資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馬克思主義,一種是現代西方政治學理論,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些臺灣學者,如東吳大學的郭正亮教授,在提出“臺獨”的主張時,使用的是西方政治學的詞匯,似乎這種理論可以用來支持臺灣的分裂主義。但在我看來并不如此。盡管我不是政治學學者,但我多年來主攻制度經濟學,廣義而言,它包括公共選擇理論和有關利益集團的理論(即曼瑟.奧爾森教授開創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它們作為西方政治學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不能用來支持民族分裂的。
根據西方的政治學理論,國家的起源應有幾種,其中有暴力起源和契約起源。而只有后者才被認為是有合法性的起源。即只要通過投票,就可以決定是否成立一個獨立國家。那些主張臺獨的學者基本上就是運用的這種理論。他們認為,如果臺灣人愿意,他們就可以通過投票決定成立一個獨立國家。但進一步的思考和國際政治實踐告訴我們,這種理論應有限定。首先的問題是,在什么樣的范圍內投票呢?我們知道,如果投票的范圍不同,投票的結果可能會大相徑庭。例如在前蘇聯,當1991年在全蘇聯范圍就是否保持聯盟進行全民公決時,多數人贊成保持聯盟,而在這前后在各加盟共和國范圍進行同樣的投票時,贊成獨立就變為大多數(小杰克.F.馬特洛克,1996,第877一886頁)。但如果進一步劃小投票范圍,少數派又會變成多數派,如同波黑塞族在波黑議會宣布獨立后,通過全民公決宣布了自己的獨立。如果所有范圍的投票都具有合法性的話,投票范圍會變得越來小,整個世界就會陷入連鎖的分裂之中。因此,投票范圍的確定應先于投票。
那么,什么決定投票范圍呢?實際上,國家起源的契約論解釋本身存在著一個悖論,即,投票的前提是人人平等,而在一個無政府狀態下,不可能人人平等,所以投票的前提是存在著一個政府,而如果根據契約論,這個政府正等著大家投票產生呢。因此在現實中,政府的產生并不像教科書中描寫的那樣,是通過投票瞬間完成的。在政府出現之前,必定有一個前政府的政治傳統。而這個傳統是歷史地形成的。它包含了它覆蓋下的人群的所有互動關系(如糾紛、沖突、競爭、合作等等)及其解決方案,尤其是沖突解決方案。隨著這個傳統的演變,國家出現了。因而這個國家的疆域一般由這個傳統的覆蓋面決定。當然地球上不只有一種傳統,一個傳統的地理邊界是傳統與傳統的抗衡中形成的。不幸的是,盡管我們強調非暴力的合法性,但由于在不同傳統之上沒有一個裁決者,傳統之間抗衡的方式往往是軍事對抗。例如,不僅美國的獨立是以對英國的軍事勝利為基礎,美國的疆域也是通過對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暴力對抗而確定下來的。因此,是歷史和文化傳統,而不是某一部分當代人的當下意愿,決定了投票的范圍。
二、適用一致同意原則的憲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