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研究

時間:2022-11-05 04:43:02

導語: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研究

1植根中國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最大優勢和特色

以《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期刊是同新中國科技事業一起成長起來的,其初心和使命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主要為中國科學家服務。由于語言的原因,創刊初期大多是中文刊,為便于國際交流有些進行英文對照翻譯或改版。這些刊物對中國作者的成果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也為中國科學家在有重大成果發表時掌握國際話語權和優先權提供了平臺。我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所在團隊在《科學通報》首次發表青蒿素結構一文就是眾所周知的例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發表了大量中國科學家的優秀成果,在成果傳播、人才培養、推動科學交流和進步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家在擔任主編、編委、審稿人等工作中長期默默奉獻、不懈努力,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對我國期刊積淀了深厚的感情;期刊發表了大量中國作者的優秀稿件,為培養年輕學者提供了重要平臺,這也正是刊物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是中文刊還是英文刊,我們擁有一批以情懷和堅守默默支持國內期刊發展的科學家,他們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國就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得以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特色。

2傳承文化是中國科技期刊肩負的獨特使命

中華文化在世界科學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引領作用。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可以銘刻在科技史上的重要工作,基本都是首先發表在中文科學期刊,例如: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結構”、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趙忠賢的“高溫超導”等。這也是我們辦刊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在當前國際交流環境中,語言對一篇科技論文的傳播確實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對于首發權的確認、科研成果的記錄來講,中英文刊物都是同樣的功能。長期以來中國作者大量優秀論文以英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作為編輯我們更擔心的是中文的語言和科技文化的傳承。在工作中,我們收到的不少投稿明顯寫作粗糙,或者語病邏輯問題很多,甚至存在不少抄襲等學術不端問題。要編輯好一篇中文稿件,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血。這一方面讓我們感到作者沒有真正重視這篇中文稿件,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缺乏中文科技論文寫作訓練。對語言文字,對自己的母語,我們是應心存敬畏的。一篇稿件可以反映出很多,包括對科學文化的傳承,科學精神的體現等。前面提及的很多經典文章,不管經過多少歲月的洗禮,仍是經典之作,而且歷久彌香。近年來,涌現出很多具有濃郁“中國風”的科技期刊封面,深受讀者歡迎,也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國科技期刊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使命。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就是國際的,我們可以通過傳承好中華文化提升辦刊自信。

3專業人才隊伍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基本條件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技期刊的重視和支持,中國已經涌現出一批優秀期刊逐步走向世界,其背后也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辦刊人員,這是令人振奮的。要辦好刊物,無疑需要好的辦刊人。國際各學科領域高水平期刊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編輯往往受過較好的科研訓練,有國際化辦刊視野,與一線科研人員建立了廣泛的聯系,也有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相比之下,中國科技期刊編輯人員的社會地位、職業前景、薪資待遇等大多不盡如人意,因此常被隊伍不穩定、難以吸引到高端人才等問題困擾。長期在“小作坊”式的辦刊模式下,編輯人員案頭工作繁雜,分工不明晰,人手緊張,這其實就直接反應在期刊服務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論是編委會辦刊還是專業化辦刊模式,專業人才隊伍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基本條件。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中國的專業辦刊人員數量已具有一定規模,只有他們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才會有更多有熱情、有能力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如果能夠把科技期刊編輯人才納入到國家科技人才的建設體系中,相信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將是另一番風景了。

4與時俱進的同行評議是建設一流

科技期刊的重要保證質量是期刊的生命線。我國科技期刊大多處于發展階段,而且創刊時間短,尚未形成穩定的自我良性發展態勢,需要不斷提升對稿件的質量要求,向國際同類目標期刊看齊。比如《Nature》《Science》《PNAS》,很多年來其發表體量和影響因子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國大多數期刊當前是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斷發展的。這種情況下,期刊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也應隨著期刊不同發展階段建立對稿件接受標準的明確要求。同行評議不僅要嚴格公正,而且要與時俱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保證稿件質量的根本。因此,要制定明晰的標準。在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中,人情和關系體現在方方面面。對于明顯不符合發表要求的人情稿,編委約稿,或院士等知名專家投稿,期刊是否敢于拒絕?這些問題對辦好國際一流刊物確是挑戰,但都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要認真對待,而且首先應在編委會和編輯部層面取得一致的意見和共識,在運行機制和評議規則上敢于突破和創新。此外,同行評議過程是否遵守了國際相關規范,如應回避的利益沖突、簽署的知情同意、獲得的版權許可是否都做到了。有違反出版道德的稿件,是否及時規范處理了,都會直接影響中國科技期刊國際聲譽的建立。我們要相信讀者的學術判斷力。科學家要承擔社會責任,包括參與論文同行評議工作。目前,中國科學家參與同行評議的數量和質量與國際同行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希望中國科學家在建設國際一流科技期刊過程中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參與高質量的同行評議,承擔好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有助于我國科研群體國際學術地位的塑造和提升。我們感覺到,越來越多的作者認識到話語權和知識產權的問題。當我們真正擁有國際頂級成果的時候,國際期刊審稿的質疑、出版的拖延、不公正待遇、知識產權的搶奪是常有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科學無國界,技術有專利;科學家有祖國,國際間有競爭。我們擁有一批積極支持國內期刊發展的科學家,同樣懷揣著一定能辦好本土刊物的信心和夢想與我們并肩努力;我們擁有一批把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當作事業去做、不計較名利、默默無聞、樂于奉獻、愿意熱情為科學家服務的編輯團隊。這樣一大批為辦好我國本土期刊而志同道合的人長期堅持奮斗,是我們不斷前進的最大動力,也是獨一無二的優勢和資源。中國的科技期刊,應該講好中國的科技故事,服務好中國以及全世界的科研,這是我們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科技期刊強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