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認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路徑

時間:2022-05-19 08:38:16

導語:中華文化認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文化認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路徑

摘要:文章從中華文化認同的角度入手,梳理出中華文化認同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具體體現。以此為基礎,通過具體實例,著重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本土革命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巧妙滲透,開展多樣化的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活動,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擴展學習途徑等,探索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文化認同;統編教材;教學路徑

1引言

教育部于2014年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9年印發了《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都對青少年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谏鲜霰尘埃疚奶接懼腥A文化認同在統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體現及具體的教學路徑。

2文化認同概念的界定

我國關于文化認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內學者對于文化認同的研究呈持續升溫態勢,到1992年,國內第一本詳細介紹文化認同的學術著作《文化認同論》由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在這本著作中,作者鄭曉云深入研究了文化認同的基本原理及相關理論,為其他學者后續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文化認同被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本文所討論的文化認同屬于狹義范疇,它是指處于特定群體或地區的人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1]。即個人接受某一特定族群的文化的態度與行為,并且不斷將該文化之價值體系與行為規范內化至心靈的過程[2]。中華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對中國及中華文化產生的積極的情感和歸屬感,個人從內心接受和認可自己國家的文化,從而促使中華民族在思想上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并且將這種文化認同價值外顯于具體的行為。

3中華文化認同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體現

教育部于2011年頒布實施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3]?!辈⑶遥y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內容更是顯而易見的,這為通過語文課程在學校開展文化認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容。因此,可以說中華文化認同包括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革命文化、認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個方面[4]。表1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1-6冊)中中華文化認同的具體體現。

4中華文化認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現路徑

4.1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在小學階段,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主要以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為重點,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要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功能,全方位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在識字與寫字方面,從低年級的識字入手,上升到高年級對漢字的文化內涵教育,引導學生熟悉筆、墨、紙、硯等常用的傳統書寫用具,引領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認識到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切身體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在閱讀方面,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循序漸進的,從淺近的古詩、童話、寓言、故事、成語、格言警句等入手,通過閱讀這些朗朗上口的傳統文學篇目,感受作品的音韻美與節律美。比如一年級識字課《人之初》《姓氏歌》《古對今》等,讓學生在有節奏的吟誦中認識漢字;一年級口語交際中的民間故事《老鼠嫁女》、“和大人一起讀”中的繞口令《妞妞趕?!?、童謠《孫悟空打妖怪》等,既可以引導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獨特的語言結構,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故事中蘊含的趣味和道理。再如,二年級閱讀課《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等篇目,通過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等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先賢志士的人格魅力,啟發學生理解做人道理,學會待人接物等傳統禮儀,從而啟發學生體悟其中的愛國情懷、中華精神和榮辱觀念。在綜合型學習方面,教師在處理語文教材中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時,通常會圍繞主題組織開展實踐活動,這種形式非常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節氣與風俗,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及重要價值。比如,一年級《端午粽》一課,教師讓學生搜集與整理端午節的起源、不同地區端午節的風俗、端午節相關的詩歌、故事,通過誦讀分享等方式感悟端午文化。在此基礎上,上升到文化體驗,帶領學生插艾蒿、做香囊、包粽子,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劃龍舟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及其習俗。

4.2本土革命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

革命文化認同作為中華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也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次體現。傳承與發揚革命文化精神,不斷賦予革命文化新的內容,使之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挖掘語文教學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價值,使本土革命文化成為語文教學的優質資源,同時使語文教學作為革命文化的傳承載體,做好二者的有機整合,成為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這片紅色熱土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革命故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革命故事的教學與赤峰市本土革命文化相結合,通過與家長、長輩、課外讀物等不同途徑了解赤峰革命故事、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讓學生深刻感悟革命戰爭的慘烈,切身感受烈士們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在六年級課文《開國大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介紹國歌的誕生與赤峰的不解之緣:聶耳曾經到過赤峰四家子慰問義勇軍第二軍團,他正是從官兵們的歌唱中第一次接觸到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核心素材《義勇軍誓詞歌》;在講授六年級《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可以將赤峰寧城的烈士高橋英勇抗戰的事跡穿插進來;在講授六年級《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可以將在赤峰市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故事講給學生。通過這些本土革命文化故事,突出表現革命先輩不畏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反映革命的艱辛歷程。從而有效實現本土革命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功能,把語文教材與赤峰市的革命史有機整合,將身邊的革命事跡當作一篇篇活教材,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使命感。

4.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巧妙滲透

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和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到引領的作用。語文教學應結合不同學齡段小學生的學情特點,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潤物無聲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比如以“敢于擔當”為主題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盤古開天地》;以“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為主題的《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金色的魚鉤》;以“誠信”為主題的《畫楊桃》《我不能失信》等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注意充分挖掘、合理運用教材中的這些資源,特別是將教材中榜樣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其在心靈上產生“共振”,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比如,小學四年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通過導入環節引發學生思考。拋出問題“你為了什么而讀書?”可能會得到諸多不同的答案:為開智明理而讀書、為謀求生計而讀書、為父母期望而讀書……在一系列回答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與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振興聯系在一起。再如,四年級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通過教師的講授讓學生了解到明代官員萬戶為了實現人類的飛天夢想而勇于實踐的探索精神,同時,將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與當下我國的航天精神結合起來,正是通過幾代人的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于實現了中國航天一個又一個里程碑的重大勝利。讓學生通過身邊發生的事情,切身感受到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僅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奠定基礎,更是可以造福全人類的深謀遠慮。

4.4開展多樣化的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依靠傳統的講授法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必須改變這種“單聲道”的知識傳授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親身參與、體驗學習過程。一般而言,小學低年級可以采用游戲、歌謠、故事分享等活動方式進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而高年級則常以課本劇和知識競賽等方式來進行。比如,小學低年級的“誠信”主題班隊會,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誠信的中外故事,伴隨著《狼來了》《金斧頭的故事》《皇帝的新裝》等家喻戶曉的故事分享之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進而升華到使學生懂得誠信的重要性,自覺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好品質;在三月份的學雷鋒活動月中,結合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深化“關愛與奉獻”的主題,在班級推選助人為樂的代表,以榜樣的力量去感染學生,或者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切身感受為人處世的道理。

4.5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擴展學習途徑

信息技術最為常見的一種應用方式是解決教學重難點。在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以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古詩詞等為表現形式的古文中必然存在一些令低年級小學生難以理解的生僻詞語,這些知識可能會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如果解決不及時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習興趣降低。早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之初,這種問題就已經被輕松解決,我們常見的各種電子信息類媒體,如電腦、平板或手機,已經實現將這些深奧難懂的古詩詞動漫化。將這種多媒體資源應用在課堂上,可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有助于理解,形成長期記憶;用在課堂之外,可充當指導教師的角色,更可以讓學生在娛樂中學到知識,以此來培養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中央電視臺的兩檔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將我國傳統古詩詞搬上舞臺,通過書、畫、唱、賽等別樣的形式對經典詩詞進行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詞的韻律美,既淡化了古詩詞學習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也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一種創新。此外,時下流行的虛擬現實技術(VR)也可應用于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中,比如教師在講解《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等介紹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時,就可以利用VR技術實現足不出戶領略祖國山川大河,身臨其境體驗不同地區風土人情,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再如,利用當前已經廣泛普及的慕課平臺,可以實現全國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使得偏遠地區的學生有機會與發達地區的學生同上一節課,接受名校名師的教育,亦可實現增強民族團結,促進教育公平。

5結語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是學校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深入貫徹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少數民族地區語文課堂傳承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讓學生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踐行中華文化,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李敏.高中生優秀中華文化認同現狀及思想政治課教學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2〕譚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M].臺北:吳楠圖書出版公司,1998.1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32.

〔4〕王陸正,趙巖.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中華文化認同”:內容呈現與教學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2(32):34-43.

作者:張艷明 關健 單位:赤峰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 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