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方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1:06: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指導方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英語教學指導方法論文
摘要:語言是交際工具,但高中階段外語教學的最重要目的,應該是使學生積累一些對今后的學習最有用的語言素材。高中英語教學路子應該體現“聽讀領先,說寫跟上”的規律。英語學習者通過接觸略高于他們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不斷積累,吸收語言材料,從而逐漸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
關鍵詞:語言材料聽讀領先篇章閱讀
近年來,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外語界對第二語言及學習過程的本質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語言是交際工具,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但是不能因此而簡單地說高中階段的外語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能使學生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素材進行交際活動。高中階段外語教學的最重要目的,應該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外語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的含義,除包括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外,最主要的是使學生積累一些對今后的學習最有用的語言素材。
目前在筆者所在學校外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兩種片面做法:一種是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只重視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對語言技能的訓練以及對語言的實際接觸和運用;另一種是只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進行大量的交際性語言實踐,但不重視語言習得過程的循序漸進性,忽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性學習。上述這兩種做法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相互對立的,可實際上兩者具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未能重視學生對所學語言素材的有意識積累。
怎樣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穩固地積累語言素材呢?讓我們先對外語教學的過程做一番分析。
語言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方式亦無外乎聽、說、讀、寫這四種方式,通過這四種方式接觸語言并試著運用語言。其中聽和讀是以向學習者輸入信息為形式,達到輸入語言材料的目的,說和寫是以讓學習者用所學語言輸出信息為形式,達到訓練和強化語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課堂上針對一定語言材料的教學過程包含著語言材料(教學內容)的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
本科畢業生學位論文質量思考
摘要: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是衡量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各種原因存在一定問題,要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切實改變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增強實習實踐的效果,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和責任意識,轉變學生觀念,加強日常論文訓練,對論文工作過程進行科學化管理。
關鍵詞:本科生;論文;質量;思考
本科畢業生學位論文是對大學課程學習、實習、實踐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學生科研能力的體現,是衡量學校教學工作水平和進行教學評估檢查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就業都具有基礎性意義。由于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需要不斷提高,用人單位對本科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綜合文化素養都較以往要求更嚴、更高。因此,高校應該加強本科畢業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和指導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培養專業化高素質人才。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本科畢業生的學位論文工作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生缺少充足的時間進行論文調研和寫作。一般院校畢業設計(實習)在第七個學期(大四上半年),同時還安排一部分專業課,畢業論文寫作在第八學期,表面看起來時間是一年比較充裕,但是如果第七學期不能做開題報告,寒假期間學生仍沒有確定論文題目,具體的資料搜集工作就難以進行,事實上就變成只有一個學期進行開題答辯和論文寫作,而這個時間恰好是畢業學期,常常是考研的同學復試、面試,不考研的同學找工作,甚至部分同學已經實習就業,很少和指導教師聯系,也沒有充分的時間保證認真查資料、做實驗、搞調研,集中精力寫作畢業論文。因此,學生為了畢業往往會七拼八湊“組合”一篇論文,或者把別人的論文拿過來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因而論文質量普遍存在一定問題,缺少創新性,并且形成不好的學術風氣。(二)缺少必要的方法論和寫作基礎知識。相當多的高校沒有在本科生中開設自然科學方法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課程。學生做畢業論文實際上是一次科研活動,但他們絕大多數不知道怎樣進行科研,用什么方法把獲得的經驗和數據通過邏輯加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有些學校文科專業開應用文寫作選修課,學生對選修課普遍不太重視,還有的指導教師在論文寫作前專門召集學生講論文寫作知識。但即使如此,學生寫的論文初稿也難以讓人讀懂,文法不通,結構混亂,錯字連篇的并不少見,指導教師不得不親自“操刀動斧”,在學生論文初稿上留下一片片紅色的修改痕跡,甚至為了不影響自己指導老師的聲譽而親自改寫。這樣指導論文既不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無法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甚至還給指導教師帶來繁重的工作負擔。(三)學生實習、實踐活動和畢業論文的聯系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一般把實習、實踐安排在論文寫作前完成,目的是使學生結合實習、實踐的內容去做論文,盡量理論聯系實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但是,由于有些實習、實踐本身內容與專業聯系不夠密切,有待改進,另外,學生實習過程中缺少問題意識,沒有為畢業論文寫作找到切入點、選好題,而是等著老師給命題作文,這就有些被動。有些學生的實習,和專業結合度不夠高,每天做簡單的事務性工作,接接電話、做做表格、準備點會議資料等,對專業問題缺乏實際接觸和深度思考,從實踐的角度研究專業問題不夠,因此對論文寫作很難有更多的幫助。(四)個別指導教師學術水平低、責任心不強。個別老師在科研上投入不夠,自己很少撰寫學術論文,甚至幾年都寫不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發表。由于缺少專業的高職稱、高水平教師,不得不用非專業的甚至行政管理干部、助教帶學生畢業論文。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那些對專業并不熟悉的管理人員指導論文,對于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學術思想缺乏足夠的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論文的質量。還有些老師由于教學工作和科研任務較重,在指導學生論文上花的時間少,指導得不認真,不能幫助學生提升論文質量。另外,也有論文題目專業技術性很強,但指導教師該方面的專業知識欠缺,懂專業的老師由于指導學生人數受到規定數量的限制無法多帶,使學生論文在專業深度上難以提高。論文指導不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研究興趣找對應專業或有某些方面研究特長的老師指導,而是隨機分配給每一個老師幾個學生,這樣有些師生可以在共同關注的研究問題上相互幫助的機會就少了,也不利于學生的論文寫作。針對以上問題,應該從課程體系設置,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踐整體優化,提高教師指導水平和論文寫作過程管理水平入手,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規范性、創新性,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從事科學研究和提升就業素質的良好基礎。
(一)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在本科學生中,分別開設自然科學方法論(包括自然辯證法)和社會科學方法論課,加強每個學科發展史的教育。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曾在大學校長論壇上說:“大學教師很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思想,不僅僅只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能夠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啟發學生思維的能量。”“智慧就是獲得知識的方法。”因此,培養學生智慧的思維離不開方法,方法論越來越被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重視。國外學術界對新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的問題是:用的什么研究方法?我們的課程體系設置缺少方法論的課,使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先天具有某種缺憾。所以,應該在學生開始大學生活的初期,教會他們一系列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方法。此外,目前高等學校課程設置中對學科發展史的重視不夠。例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學科專業的課程設置缺少“自然科學史”“化學史”“物理學史”“地理學史”“天文學史”等的課程。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專業的學生,有的直到大學畢業都不知道學管理的還有“管理思想史”課程應該學習,社會發展史、人類思想史等都是文科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基礎。因為讀史使人明智,從學科發展歷史可以找到本學科發展的規律性、本學科的研究發現問題的方法等。學生學懂了學科發展史,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論,既能幫助他們學好大學各門專業知識,又能指導他們完成學業、寫好畢業論文,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進一步進行科學研究或就業。(二)增強實習、實踐課的效果。實習、實踐課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實習、實踐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并盡可能具體化為可操作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實習、實踐,并學會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實習、實踐中解決問題有所收獲。例如:在組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認識實習時,結合專業特點和北京市“挑戰杯”社會實踐大賽的選題,選擇了政府部門、企業、公共組織、農村等單位,把學生分成幾組,布置若干個問題,每組帶著問題到相應的單位去實習,由于他們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論”課,要求運用一定的方法完成選題。實習結束時提交調查報告或論文。優秀的報告和論文公開發表,為轉型時期社會公共管理實踐提供一定參考。同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的資料和切身感受為他們寫作畢業論文奠定了良好基礎。特別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身就是面向社會、面向實踐的社會科學,沒有走向生活調查研究的精神,不可能產生好的工作效果。(三)提高指導教師責任意識和學術水平。首先選拔高職稱、高學歷、教學效果好、科研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關注問題自主選擇具有指導資格的相關教師,教師根據自己專業特長和科研方向與學生共同研究論文選題。選題確定后,學生做開題報告,教師了解學生對題目的把握程度、資料的準備、寫作的思路、研究方法等問題。對學生來說,開題往往比較難,也是論文能否做下去的前提,需要老師做細心的指導。目前影響老師指導積極性的是對指導工作的考核缺少質的標準和量的精確性,指導時間多和時間少沒有區別,指導好和壞看不出差異。盡管我們對學生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加大了獎勵力度,但教師自己也承認,優秀畢業論文更多是因為學生本人一直是勤奮學習成績優異的,并非完全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工作。因此,加強對論文指導工作的科學考核,促使指導教師增強責任意識,無疑會提高整個工作的質量。除教師工作態度影響論文指導質量外,更為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的學術水平。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是一個需主客觀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勤奮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打好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保證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另一方面,學校和基層組織要給教師提供科學研究的寬松條件,保證科研時間充足,科研設備齊全,有廣泛的學術交流機會,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建立良好的科研激勵機制。目前,我校已經在科研設備支持、獎勵機制方面加大力度,但仍需在教師論文指導和學生論文水平提高方面增加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最后,要快速提升教師學術水平,還要多和名校、大校、企業和政府機關及社會組織加強聯系,實行開放式辦學。“智者借智而行”,通過和外界的資源互補建立起產、學、研合作平臺,開拓我們的視野,增加合作共贏,增強科研實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四)轉變學生觀念、強化論文訓練。論文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還應主要從學生入手。盡管學生知道畢業論文是大學四年最后的“絕唱”,但因以往很少有畢業論文不通過不能畢業的先例,很多學生覺得只要拿出一篇論文來,無論質量如何都可以通過,差別只是60分和80分不同而已。加之,做論文期間和考研、面試、復試、求職等相沖突,所以,有的學生對畢業論文采取馬馬虎虎的態度,質量不高也就難以避免。還有些學生對論文的基本規范不了解,引用文獻不做任何標注,有的寫作知識欠缺,語句不通、結構混亂,甚至還有錯別字。還有的學生不能準確理解指導教師的指導意見,修改不到位,把修改論文推給指導教師去做。凡此種種,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畢業論文質量提高。寫作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教育發達的國家都很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從小學開始,就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去查資料,自己寫體會和小論文。我們的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重記憶輕思維能力培養,使得學生自己寫東西不知該說什么、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所以,一些課程的作業,可以鍛煉學生寫論文,同時,專業論文訓練要認真給學生講清論文寫作知識和技巧,通過開展學生論文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重視論文寫作和訓練,切實提高畢業論文水平。(五)對論文工作實行專人負責科學管理。負責論文指導工作涉及系內外多個教師,工作周期長、責任大、影響面廣、困難多,遇到工作不配合的老師還生氣,許多老師不愿承擔這項工作。因此,采取指導教師輪流負責制,讓每一個人都體會一下這項工作的程序和不易,凡是做過這項工作的老師都能積極配合他人做好這項工作。但是,由于頻繁換人工作不穩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活性,剛開始熟悉就交給下一個人,無法形成嚴格的制度規范,不利于總結經驗形成優勢,每一個新接手的人都處在學習和適應階段,對學生論文指導存在一定影響。為了避免以上不利因素,建議選擇工作認真、責任心強、有一定溝通協調能力、綜合素質較好的老師專人負責論文工作。同時,制訂了包括論文寫作講座、選題、開題答辯、論文指導等重要環節的詳細工作計劃,通過指導教師發給學生任務書,使老師和學生了解工作進度,自覺按進度提交資料。對學生論文的指導,首先從提綱入手,嚴格把關。題目確定后,提綱是關鍵,提綱是論文的框架,架子搭好了,基本形式就確定了下來,然后對內容精雕細琢。對論文工作的科學管理,就是既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同時又不給老師和學生帶來額外負擔。比如,開學初學生學業任務不重,所以,論文講座和選題、選擇指導教師一般安排在開學初,和專業論文訓練結合在一起。把具有指導資格的教師名單交給學生,由學生選擇教師,然后,師生共同商討論文題目,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主動權,做他(她)感興趣、擅長的符合學習專業特長和科研方向的題目。題目確定后,學生查閱資料、做開題報告,學生經過10周到13周的調研、實踐,在秋季學期15—17周期間做開題答辯。答辯通過后,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時間進一步查資料、調研,甚至開始論文初稿的寫作。對于個別考研同學可以適當放寬到春季學期開學前3周內完成開題答辯。這樣大部分同學用春季學期1—15周時間進行論文寫作和修改。16—17周內畢業論文答辯,個別畢業生的補考課程基本不受影響,找工作的同學面試也比較從容,畢業生辦離校手續更是一身輕松,都不會因論文答辯沖突、緊張而影響效果。對指導教師而言,17周論文答辯結束,期末考試、判卷等工作絲毫不受影響,工作負擔不至于太重。而且,整個論文的檢查、簽字、上交檔案等一系列后續歸檔工作,我們都在20周前后完成,使本學期工作本學期了結,減少了辦公室人員的加班加點工作,新的學期老師沒有包袱開始新的工作。
總之,適應現代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要求,規范學術活動方式,養成學生良好的科研習慣和嚴謹的科研工作作風,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對畢業論文工作高度重視。論文指導工作要科學統籌、合理計劃安排,充分調動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可以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指導,而且可以通過畢業論文工作的整個過程,推動教師科研活動和科研成果形成,并提升高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就業和升學的綜合競爭力,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培養具有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邏輯思維能力、嚴謹規范的工作作風、明確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的高素質優質人才。
科技編輯論文:科技編輯與學術判別概述
本文作者:李靜許淳熙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科技出版領域學術不端現象分析
從科技出版領域不端行為的表現上分析,可歸納出如下一些主要類型[2-3]。一是抄襲與剽竊:盡管從詞義上理解,抄襲與剽竊有一定差別。抄襲指直接將別人的文章或段落搬過來而不注明出處;剽竊指用改頭換面的方式將別人的文章或段落偷來而不注明出處。但在著作權法上所稱的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均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二是造假:造假可分為編造、篡改、拼湊等。編造指無中生有,如虛構一個例子以“證明”結論。篡改指蓄意改變原事實,以達到某種目的,如篡改數據使之符合某種規律。拼湊指將不同文獻中的東西抽取出來拼接在一起,如運用SP軟件,將多個圖拼為一個圖,來“說明”某種性質。此外還有一種被動造假的情況,如作者之一造假,其余合作者不知情;再如,受到造假“研究成果”的誤導,繼續跟進研究、寫論文。三是人情稿件:即通過各種關系試圖發表平庸稿件。如找有特殊關系的編輯幫忙;找編輯部的上級單位出面;要求熟人評審稿件;通過請客吃飯、送禮等方式發表文章等。四是論文:其常常打著“論文”的旗號,但除做的業務外還可為繳納費用者“并”五是掛名:在論文中掛名的現象五花八門,如利用某種利害關系或權力強行在文章中署名;出錢“購買”署名權;在未征得同意的情況下,將知名學者列為作者之一;在文章即將發表時,要求增加作者;夫妻、兄弟、親友在同一篇文章中署名等等。六是重復發表:將已經發表過的文章改頭換面重復發表。七是如同買賣:征收高額版面費、發表費等,致使刊物變厚,文章變差。八是超越辦刊宗旨:某些專業期刊或科普類期刊也紛紛開辦學術版,征稿范圍幾無限制。縱觀目前科技編輯應對學術不端的方法,幾無行之有效的方法。無論是利用反剽竊軟件和網絡數據庫進行檢測;或是根據作者資歷、行文水平以及參考文獻等進行分析判斷;也或通過與作者的溝通交流判斷等方法,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多屬于間接推斷,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尤其是對于那些隱蔽性較強或學術地位較高者的學術不端現象,其效果甚微。例如,分析行文水平的依據為:質量高的論文往往構思縝密、脈絡清晰、結構合理、銜接自然、論述充分、有理有據。低劣之作和偽作品則表現為明顯的拼湊,或出現概念性低級錯誤,或思路混亂、銜接不暢、文理或語言風格不統一。然而實際上,有不少作偽的論文,表面看似十分完美,行文水平很高。如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2005年5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一篇轟動全球的論文,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體細胞克隆胚胎干細胞的科學難題。這篇論文后來被揭發為造假。黃禹錫曾在法庭當庭承認,他告訴手下研究人員修改數據,使之看上去像是得自于他們培育的11組克隆胚胎干細胞,事實上是培育的2組克隆胚胎干細胞。這樣的造假,照樣使得論文看起來“論述充分、有理有據”,而且“合理完美”[4]。
運用科技編輯方法論判別學術不端
以上分析表明,在科技出版領域學術不端現象錯綜復雜,需要科技編輯認真應對,特別需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判別方法。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學問,科技編輯方法論是關于如何建立科技編輯方法的一項探索。它是以科技哲學方法為基本原理而進行的第二層次的方法論探討。換言之,即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借鑒相關科學的方法論和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方法,總結科技編輯工作的實踐經驗,上升為指導科技編輯工作的具有方法論意義的一般規律或理論。它既包含質與量的辯證統一,亦兼顧形式和內容,同時吸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該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創始以來,針對科技編輯工作的實際需要而總結規律,緊緊抓住“科技”、“編輯”和“方法”三個關鍵點,逐漸形成了體系。其可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以“從形式到內容,由一般管個別,變外行為內行”等三條基本原理為核心的總論層面;第二層面是由系統方法、信息方法、邏輯方法、數學方法、范疇方法、心理方法、直覺方法等構成的元方法層面;第三層面為由“檢序法”、“對應法”、“對稱法”、“平衡法”等構成的具體方法層面。運用科技編輯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尋求判別學術不端的一些方法。實事求是,辯證分析實事求是和辯證分析是科技編輯方法論研究的基本原則。對待學術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5]。而“規律就是關系,……,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6]。科技編輯方法論致力于探尋自己的“具有方法論意義的一般規律或理論”,就是在一系列相互聯系、不斷變化的事物中,采取辯證分析的方法“實事求是”。學術腐敗、學術失范與學術不端現象聯系密切,看起來也有類似的地方,但實際上屬于不同的類別。因而要有效遏制學術不端現象,首先要區分“學術腐敗”、“學術失范”與“學術不端”三個概念,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對這些概念不加區分,如將引注不規范或過量引用的“學術失范”問題上升為學術不端或學術腐敗,而對那些抄襲、竊取他人學術成果的造假、重復發表等行為,以及超越辦刊宗旨發表文章、高額收費、放棄對論文審查的權力而交與所謂“”處理等的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甚至那些超越編輯能力范圍的利用權力謀取課題經費、學術成果,以及用金錢和權力謀取學術地位的“學術腐敗”,則反而視而不見,勢必會傷害真正的學術研究者,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而這三者的界定,理論上似乎易于把握,而對于現實工作中的編輯人員來說,由于多種因素的干擾,實際操作有時正可謂“難辨是非,莫衷一是”。此時,科技編輯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科技編輯方法論,以“實事求是”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條件下從事任何工作,都必須毫無例外地、堅定不移地從客觀物質世界及其運動發展的規律出發,分析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探求其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明辨是非,明確學術不端的范圍和目標。如對于學術失范問題,建議作者修訂即可;而對于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問題,科技編輯則應客觀、公正地分析作品,探究其內部的聯系,即規律性,從而作出正確判別,維護學術的純潔性和公正性。從量變到質變由于學術不端最常見的問題是在“引用”上做文章,將抄襲說成是引用,或引用不規范、引用不當等。故編輯需要熟悉有關引用的法規,并運用科技編輯方法論依據法規進行判斷。對于引用問題,需要運用“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進行判別。一般的文章對于“引用”易出現兩種情況。其一,引用過量,其引用部分已構成論文的主體或實質部分,即由量變引起了質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或是不熟悉引用法規,或是有意抄襲,但無論哪種原因都說明該論文缺乏創見,沒有新意;其二,引用了別人的文章但未注明出處。對于這種情況如果僅是個別句子,且與文章的主題、創見無關,則屬于漏注,即量變尚未引起質變,故不宜因此而否定整篇文章,反之,如果引用部分占有較大比例,且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即可視為抄襲之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二條: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7]。從形式到內容目前,通過反剽竊軟件如CNKI[4-5]、CrossCheck以及利用網絡搜索引擎Baidu、Google結合數字數據庫查詢等檢測方式,雖然使用簡單易行,但隨著學術不端現象的隱蔽性和欺騙性的不斷加深,僅以機械的文字比對方法判斷學術不端顯然不夠有效,甚至還會釀成錯誤,導致學術公正與公平的缺失。因為反剽竊軟件發現的問題主要是文字表達形式上的相似,而文字表達形式上的相似并不等于文字表達的內容相同或相似,有可能其內容大相徑庭。因此,是否真正構成抄襲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判別。科技編輯方法論中關于“形式”與“內容”關系的探討,及“從形式到內容”的認識途徑[8-9],對于認識抄襲問題有較大的幫助。“形式”不能脫離“內容”,如果忽視“內容”來看“文字形式”的相同或相似,那么就走上了形式主義的誤區。在“內容”與“形式”之間,是“內容”決定“形式”,而非“形式”決定“內容”。有一種觀點認為:“抄襲”思想不算抄襲,只有抄襲表述形式才是抄襲[10]。這里僵化地看待“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以為同樣的表述形式必定表達同樣的內容,而表述形式不同則內容不同。前者會導致判別失誤,而后者則恰恰使許多學術不端行為有機可乘。實際上,“文字形式”與“文字內容”之間的關系并非一一對應,而是存在著多種情況,如“兩段相似的文字形式可以表達相同的內容,也可以表達不同的內容”;“完全不同的兩段文字,可以表達完全相同的內容”;“兩段完全相同的文字,根據上下文的不同,也可能表達有所差別的內容”;“相同的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等。例如,a3,…,a6與a3…a6兩種形式看起來很相似,前者僅比后者多兩個逗號,但意義全然不同。前者指a3,a4,a5,a6這樣一個序列;后者則是指連乘a3×a4×a5×a6。這種文字表達形式相似的情況在科技編輯領域并不鮮見。因此,判別抄襲的首要依據或原則是“內容”,其次才是“形式”。由此我們可以建立一種判別抄襲的方法:即“從形式到內容”的判別方法。即先考察“文字形式”,如果“文字形式”相似,則進一步考察內容。運用該方法一般有以下一些結果:其一,僅僅“文字形式”相似,但“內容”不同,這種情況不僅與抄襲無關,還可能蘊涵著創新,因為用同樣的形式概括更多的內容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之一;其二,文字表達形式僅為簡單變換,如同義詞的代換、語序的調整、外文翻成中文等情況,其內容完全相同,且未注明出處,這種情況可立即判定為抄襲;其三,對于第二種情況,但注明了出處,且在全文中所占比重較小,則不構成抄襲。
面對當下層出不窮、禁而不止的學術不端之風,科技編輯方法論要解決的遠遠不止上述問題。因而,科技編輯方法論的探索,正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越來越依托于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正確導向與把關科技信息,辨識真偽、防止學術不端是科技編輯義不容辭的職責。然而,僅僅依靠科技編輯充當“學術法官”來判別學術不端行為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怎樣才能真正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每個學術人都需要認真思考并探討的當務之急。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研究
摘要:為了提升大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文章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在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中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于2018年5月在“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鄭重宣布,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清華大學教務處處長、該課程共同負責人彭剛說:“‘寫作與溝通’課程定位為非文學寫作,偏向于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1]寫作訓練首要的就是進行思維訓練,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屬性和功能看,它是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就是它所提供給人們進一步研究大大小小問題所使用的方法,是哲學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意義的方法[2]85。基于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對大學生論文寫作思維的訓練、寫作水平提升都有著極大的益處。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在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中的價值
以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范式具有合理性,培養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范式,體現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自覺”[3]。第一,確立實踐性、科學性、規范性的寫作理念。所謂寫作理念是指寫作論文過程中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論文寫作不同于散文或記敘文的最大區別在于寫作理念不同。事實上,很多大學生仍然用中學寫散文、記敘文的思維方式來寫大學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忽略了論文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論文寫作以論為主,以說理為目的。論文選題合理、結構完整、邏輯關系嚴密、語句順暢、觀點明確等均是寫作理念科學性、規范性的題中之意。論文寫作還應遵循實踐性的理念,以人們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對客觀對象世界進行解釋和改造,即論文寫作要以問題為導向,揭示問題的本質,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教育教學、實驗、生產等)提供理論指導或實踐指引。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為確立科學的、規范的寫作理念提供了一種實踐中的思維方式,實現大學生論文寫作既合乎科學規范又合乎實踐性。第二,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寫作方法。論文寫作方法指為達成寫作論文目的而采用的途徑和行為方式。它并非物化的手段,而是作為論文寫作實踐活動主體的大學生在認識所要研究的問題和解答客觀現實問題所遵循的一種方式或程序的總和。通常,在論文寫作中運用到如文獻搜集、整理;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等。但由于缺乏實踐性思維的指導,往往會在論文寫作中出現觀點堆砌、詞不達意、表達冗繁、為寫論文而寫論文,脫離實際情況等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在于實踐,強調的方法論在于理論聯系實際。以大學生的實踐為思維切入點,以綜合的、普遍聯系的、變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論文寫作,用實踐的思維方式來分析、研究實際問題、剖析文獻資料,摒棄教條式、堆砌式、形而上學式的寫作方法。第三,明確實事求是的寫作路徑。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根本指向,體現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為大學生論文寫作提出了實踐活動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返回實踐檢驗”多次往復的論文寫作路徑,既體現論文的理論性水平又體現論文的實踐性指向。第四,激活寫作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強調的是人實踐本質的規定性、人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體現的是人的自主行為。由于彰顯了人作為實踐主體的自主性、自覺性和能動性,它能啟迪人作為實踐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激勵和鼓舞人們對自己的實踐本質和自由的追求[2]84。大學生論文寫作既需要論文成果評優、評獎、精神獎勵、物質獎勵等外在激勵,更需要激發學生內在的學術追求,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研究方向、研究熱點,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夯實學科基礎,提升學術研究涵養。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企業知識管理淺談論文
論文摘要:首先,對企業知識管理的基本研究文獻進行概述。進一步,對12部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著作進行批判性評論,并對國內與企業知識管理直接相關的5篇博士論文的研究內容按主題進行綜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作者認可的知識管理及企業知識管理定義,并給出了OEM企業知識管理的定義及概念模型。
論文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文獻研究OEM企業知識管理
1導言
20世紀9O年代開始,受到知識經濟有關研究的影響和推動,企業知識管理逐漸成為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
從企業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當前的研究重點正由第一代知識管理向第二代知識管理轉變,與第一代知識管理只強調知識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生成和知識集成,同時強調兩者的平衡。從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進展看,英國石油公司、施樂公司、IBM公司和中國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識管理實踐是其中的代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國的學術界和企業界更多地是把企業知識管理作為一種企業戰略來對待。分析國內外知識管理戰略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知識管理戰略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戰略管理中的資源觀和市場觀;知識管理戰略劃分為基于資源觀的、基于市場觀的以及基于流程導向的3個流派;知識管理戰略的應用研究主要在企業中進行。在操作層面,可以在總結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類型、選擇依據及評價要素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分析工具探討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
通過以上基本梳理,我們可以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有一個大致了解。為了進一步推動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及實務研究,作者將在本文中對重要及新近的有關書籍、博士論文等重點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為后續研究打下可靠基礎,同時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研究
音樂是人類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教育的基本要素。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音樂教育自古以來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對于人的智慧開發、情感培養和道德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素質教育大旗的拉起,我國越來越強調教育應該向個性化、多元化的模式發展,應當把有利于培育學生個性修養和獨立思考的教育資源引入國民教育,音樂教育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目前人們對音樂教育的作用和操作都缺乏合理、系統認知。大家通常將音樂教育視為單純樂理知識的教授,甚至簡單的等同于學習唱歌,習得一門樂器演練技巧等,從而沒有針對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等基礎性問題進行專門的探討和研究。在此背景下,由任志宏、張昆編著的《音樂教育學研究方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版)對于音樂教育的地位、意義、作用,尤其是對音樂教育的方法進行系統而專業的思考和探索。該書的研究成果對于從事音樂教育研究和音樂教育事業的人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該書具有以下三點特色:
一、準確把握音樂教育研究的內在本質和多元特征
音樂教育研究是該書的中心議題。該書開篇便系統闡述了音樂教育研究的本質和特征。首先,該書站位于繼承與創新的交接點闡述音樂教育學研究的范圍。該書引用權威名家和經典著述的論述,廓清音樂學和教育學的學科內涵與外延,并在此基礎上清楚闡明音樂教育學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突出此門學科的歷史傳承性和學術創新性,不僅明晰了音樂教育學的研究范圍,而且強調音樂教育學的全新眼界和姿態。其次,該書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現狀指明音樂教育學研究的價值。該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闡述了音樂教育學研究對于音樂教育科學規范化的建設意義;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的機制和形式,從音樂教師的積累與拓展和音樂教材的完善兩個方面,指明音樂教育學研究對于完善學科建設的推動性意義;結合音樂教育的多元性特征,從構建音樂教師的雙重身份的必要性出發,闡述音樂教育學研究對培育音樂教師隊伍的長遠性意義。最后,該書從多維的視角點明音樂教育學研究重點的多元性特征。該書著眼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音樂教育學研究的研究重點予以清晰標示。就研究領域的性質而言,該書強調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研究在重難點把控上的相關性和差異性,并就研究范圍的廣義方面和狹義方面,闡述音樂教育研究的側重點。不僅如此,該書還從哲學與科學的不同視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發,廓清音樂教育研究重點的多元性和變化性。
二、全面展現多樣化音樂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點
該書深入探索了音樂教育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一方面從宏觀層面指出音樂教育研究定性與定量研究的雙重性特征;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展現音樂教育研究的多樣化特征。該書根據事物的質量特征,以認清事物的固有屬性為目的,主張將基于自然主義和闡釋主義的方法論引入音樂教育研究,通過強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雙向交互作用,達到對音樂的內在機理和規律的整體性理解。同時,該書強調在對事物進行定性研究時,應避免研究人員現有的文化價值偏見,避免先入為主,片面或歪曲對象的真理。該書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將音樂教育研究與定量分析的方法結合起來,全面論述定量研究的含義、用途和局限性,并重點介紹了音樂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對定量分析的綜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紹,進一步刷新了人們對音樂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認識。此外,該書從微觀層面,從多維度、多層次的角度具體講解了音樂教育研究中的各種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該書介紹了包括文獻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等在內的九大方法。每種方法的講解做到了言簡意賅、準確具體,既澄清了方法的機理和原則,也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說明每一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步驟和流程,可謂系統而全備。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該書著重介紹了問卷調查研究、比較研究、教育統計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圍繞每一方法,不僅從總體層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領,而且從具體層面剖析它們的優勢和局限,詳細介紹其設計原則、應用原則、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驟等。
三、系統剖析音樂教育學專業論文撰寫要領
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
[摘要]針對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下滑的影響因素,課題組提出4+2+3培養模式,從夯實寫作基礎、培育科研功底入手,到加強專業訓練與寫作模擬,再到分類寫作實踐,最后輔之以管理體制的改革。課題組改進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培養目標;調整課程體系設置,體現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宗旨;改革畢業設計的模式,引入多樣化的畢業設計類型;完善激勵考評機制,促進師生在畢業設計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過以上模塊,層層遞進,力求在畢業設計環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體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會計本科畢業設計;創新創業教育;4+2+3培養模式
畢業設計為會計專業最后一門實踐必修課,也是檢驗本科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剖析與專業相關的理論問題、會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或會計學專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形成專題研究、調查報告或文獻綜述,體現對專業相關理論或實踐的認識,以鍛煉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時間管控與合理制訂并實施計劃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畢業后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教育部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的發文中指出: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實踐教學需要強化,要基于不同專業的學科特征和條件,研究建立有效的畢業設計質量管理模式與監控制度。由于會計專業畢業設計多以一個具體的實習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形成前期調查報告作為基礎分析資料,然后通過大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或通過問卷進行深入調查,其質量直接反映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夠檢驗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實踐能力,與培育學生科研精神、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目標相符。
一、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本科畢業設計是培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重要實踐環節。然而,筆者對某校會計專業近幾屆畢業設計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日益嚴格的管理體制下不僅沒有體現出創新實踐精神,其畢業設計質量反而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首先,在選題方面,表現出選題領域嚴重不均,理論研究占較大比例,部分選題過于寬泛,選題價值較低,極少結合學科領域的最新動態進行研究等特點。根據2012屆會計專業畢業設計的統計資料,財務管理方向的選題比例較大,共165篇,涉及企業并購、業績評價、融資問題、投資問題等方面。審計方向28篇。財務會計方向選題較少,共有46篇,包括盈余管理、會計舞弊、會計政策選擇等方面。這個方向比例相對較低,可能是因為其寫作范式較為理論化,難以做實證研究,也就難以體現工作量,難以湊足字數要求。另外,由于日常科學研究訓練不足,部分學生選題時沒有對所選取研究對象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學術研究背景進行梳理,隨便確定選題,導致寫作過程中困難重重,選題毫無意義,沒有任何學術價值。其次,在論文質量方面,表現出格式上極不規范,內容上拼湊嚴重,缺少數據與第一手調查資料等特點。很多論文還存在各式各樣的格式問題,如參考文獻的引用格式不規范、字體與段間行距全文不一致,甚至還有很多錯別字。內容上,很多學生論文口語化,專業名詞的表達不熟悉,語句不通順,嚴重影響論文可讀性。更有一些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問題,在適用性、樣本要求及內生性控制上存在偏誤。此外,論文抄襲現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學生并沒有實地調研,缺少一手的調查資料和數據,沒法進行數據分析就只能拿文字來湊;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忙于找工作,平時不寫論文,到要交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從網上復制粘貼拼湊自己的論文,根本不可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更談不上思維的創新。
二、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下滑的成因分析
微區位研究方法探討論文
一、方法論
區位理論來源于經濟學,后在地理學領域得到一定發展。因而早期區位研究深受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多采用抽象、演繹的思維方式,通過一定的合理假設,探求事物的最佳區位和空間的最優組合。微區位是區位在微觀尺度上的研究。該尺度上,距離意義明顯淡化,區位周邊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交通環境、產業環境等成為微區位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另一角度看,微區位研究涉及共性和個性研究兩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城市空間、環境結構、區域場勢等背景基礎研究,后者則結合區位主體的自身性質,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城市商業微區位關聯效應研究探討不同主體的區位選擇特征。本文以商業區位研究碩士論文為切入點,探討區位關聯問題;其中既包括區位關聯本質、形成機理等共性的探討,也對商業區位中的關聯類型及其特征、不同關聯類型間的相互聯系等個性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從邏輯實證主義角度入手,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手段,利用MapInfo制圖功能,對商業研究樣本進行空間定位,直觀反映出不同商業行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并結合Excel、SPSS10.0等通用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從中觀層面對各商業行業研究樣本進行系統、高效的研究分析。
其次,以結構主義方法論為指導,從城市空間結構、商業網絡結構的背景入手,通過對微區位共性研究的背景影響因素探討,研究分析在城市空間,這一差異場勢平臺下,商業區位的空間分布特征。并引入經濟學中的外部經濟理論,對區位關聯的本質及形成機理進行理論分析。
再次,在共性研究的基礎上,同樣注重個性研究。不同區位主體,其區位選擇特征也不同,不存在超脫于主體的共同區位理論。盡管本文僅以商業為研究對象,但不同商業行業間,在經營門檻限制、店鋪規模、行業自身空間結構等內容上依然存在較大差異。研究注重案例收集,在對微區位關聯類型進行劃分時,通過對同類案例的分析,歸納總結不同關聯類型的特征表現,探討各關聯類型間的發展聯系。避免與實踐脫節、實用性差等研究缺陷,進一步加強本研究的實際指導意義。
公共管理問題類型學研究
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現狀和問題
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自覺地對公共管理學的方法論進行反思,先后經歷了三波反思和爭論,經過這一系列的爭論,公共管理研究已經進入了方法論的多元化階段,但是目前中國大陸關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論探討卻存在以下突出的問題: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單一化,無法回應公共管理實踐的多樣性。目前國內相關文獻在介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時候,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仍是主流,通論性教材往往側重介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科學”研究的部分,主張公共管理研究的任務在于尋求公共管理客觀事實中的經驗性因果聯系,通過變量之間關系的尋求,發現公共管理的一般規律。[1]與此相關,目前國內的公共管理碩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MPA)教育亦以“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等作為核心課程或主干課程,這些課程的主導方法也是實證主義,難以凸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事實上,公共管理研究是科學發現、技術設計(政策設計、制度設計、組織設計、機制設計等等)、公共評估、詮釋和批判的統一,需要實證的、詮釋的、批判的多元方法論的合理使用和組合,闡明多元方法論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的邏輯,才可能有效地反映公共管理實踐的多樣性。
2.程序性方法與實質性方法之間存在鴻溝。公共管理實質性方法是形成公共管理理論的哲學基礎、邏輯和價值觀,是公共管理知識成果中蘊含的,形成公共管理知識的途徑。公共管理研究的程序性方法則是公共管理研究過程中設計和實施研究、收集和分析資料的程序、步驟和技術。公共管理實質性方法和程序性方法沒有截然的界限,但是側重點是不同的,前者側重研究的邏輯,后者側重研究的操作性程序和技術。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文獻中,程序性方法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體系也較為成熟,比如:蓋爾•約翰森(GailJohnson)[2]等人所著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著作。這些著作以選題、文獻綜述和理論建構、研究設計、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為經線,以定性和定量研究為緯線,共同編織起公共管理學的程序性方法論體系。不過,很少有文獻探討實質性方法和程序性方法之間的對應關系,這導致了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很多困惑,比如:當我們從事一些屬于技術設計類、詮釋類、批判類、評估類的公共管理問題研究時,大多數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著作難以提供有效的指導,甚至用實證主義的研究規范和標準衡量這些公共管理研究成果,造成了研究的方法論標準“缺位”和“越位”的現象,形成了方法論標準的單一化和有些研究沒有有效方法論指導的尷尬局面。
3.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實務和咨詢方法脫節。公共管理研究作為使用科學方法探討公共管理問題答案的活動,包括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公共管理實務、公共管理咨詢三種基本形態。但實踐中,三者脫節的狀況較為嚴重:從事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的學者們撰寫大量的論文,充斥著繁雜的統計數據和生僻的詞語,往往被束之高閣。公共管理咨詢提出的政策建議,往往與學者們的高深研究難以接軌。造成這種脫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對三者統一的“公約數”缺乏堅實的理論共識。事實上,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公共管理實務和公共管理咨詢的“公約數”是解決公共管理問題。公共管理學術研究重點關注科學發現類、評估類、詮釋類和批判類問題。公共管理實務是公共管理實踐問題解決的過程,其本質是公共管理者運用適當的途徑———諸如戰略設計、政策制定、機制設計等———彌合公共管理主體需求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雖然公共管理實務以公共管理學術研究提供的相關知識為基礎,但是公共管理實務的方法論框架是技術設計的方法論框架,與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的方法論框架存在本質的差異。公共管理咨詢所使用的方法論框架并不是單一的方法論框架,往往通過綜合運用公共管理學術研究和實踐問題解決的方法論框架,為顧客提供知識、技術、理解等方面的知識和服務。
4.公共管理方法的學術關注度失衡。“公共管理方法”一詞可以做廣義理解和狹義理解。廣義的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領域中思維方法、行動方法、研究方法的總稱。狹義的公共管理方法則指公共管理實踐或公共管理實務活動的方法,屬于行動方法的范疇,即公共管理主體進行公共管理活動過程中使用的認識工具(比如戰略管理中SWOT分析模型、鉆石模型、利益相關者分析)和行動工具(全面質量管理、合同外包、憑單制等等制度、機制、程序、手段和技術等管理手段)的總稱。目前國內已經出版了一批側重研究公共管理行動的技術、手段和工具的著作。但目前關于公共管理學科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著作仍然較少。公共管理“思維方法”的著作更是少見。這導致了公共管理思維方法、行動方法和研究方法學術關注度失衡的局面,有必要從新的角度入手,尋求公共管理方法的共同基礎,提高公共管理學科認同度。
胡適學術成就研討論文
摘要:胡適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頗多,這在學術界已逐漸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本文通過對胡適生平資料的收集、整理,總結出了他在學術上取得成就的“四因子”:雄厚的國學基礎,這為他后來治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豐富的新知識、新思想,為其治學提供了參考比較的材料;科學方法論的指導,是他治學的一把利刃;現實社會的需求,是他治學前進的動力。有這四個因素,才使他能夠在學術研究中馳騁,也正是在這四個因素的作用下,才使得他在學術的研究中取得了卓然的成就。
關鍵詞:胡適學術成就原因
Abstract:TheaccomplishmentthatHuShigetsonleaningisquitemuch.Thiszaistohavegainedacceptionofamajorscholaralreadyacademiccircles.BydirectonHuShiallone’slife,collection,thecollateofadata,sumupthemainbodyofabookhavingputup“fourfactors”thatheisgettingaccomplishmentonlearning:ThetremendonsstudiesofChineseancientcivilizationbasics,isthathedoesscholarlyresearchhavinglaiddownsolidbasics;Richnewknowledge,newthought,providereferentialumparativematerialtodoscholarlyresearch;Needofrealsociety,thedrivingforcethatistogoaheadthathisdoesscholarlyresearch.Exactlybethathavehadthisfourfactors,theeffecthasgonedown,hehasgotjustnowwilldoamongresearchofthelearningbrilliantaccomplishmentjustnowifheisabletogallop,alsotoexactlybeamongacademicresearchamongthisfourfactors.
胡適在近代史上是頗受爭議的人物之一,但其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肯定,正如胡明先生在《胡適文化學術思想概論》中指出:“胡適在現代社會科學研究者中是學科領域涉獵最廣、研究面最寬的一位,有所謂‘十項全能’之美稱。他在思想史、哲學方法論、認識論、邏輯學、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版本目錄、校勘辨偽等領域均沉替下來做過一番理論探索工作,寫出一大批有很高學術造詣的研究專著和文章,在諸多學科都作出了開風氣的重大貢獻”。[1]這段話雖有溢美之感,但確實反映出了他在學術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學術界對胡適的研究多偏重于他的思想、五四時期的主張和政治活動,而對其在學術所取得成就的原因很少論及,本文試從四個方面來探討他在學術上所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以期能夠給予即將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者和已在學術上進行研究的式作者一點借鑒,這也是本文的一個主要目的。
毋庸置疑,胡適本人在學術研究中的孜孜以求,堅持不懈的主觀努力是無可替代的,另外他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朋友所提供的見解的幫助也是應該承認的。對于這兩點因素,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就不再贅述,本文僅試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求他在學術上取得成就的因子。
一、國學基礎的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