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4:4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幼兒音樂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音樂教學

兒童音樂劇在幼兒音樂教學的應用

【摘要】二十一世紀后,人才競爭愈發激烈。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居于絕對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消磨了幼兒音樂學習的熱情。素質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輔助性學科受到重視,幼兒教育將“德智體美勞”置于核心位置。很多幼兒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堅持傳統教學方式,這就使得幼兒感覺課堂過于乏味、過于枯燥,從而漸漸喪失音樂學習的興趣,這同素質教育理念相悖。作為新型音樂載體,兒童音樂劇引入課堂有利于提升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兒童音樂劇創編的過程中,要確保音樂劇內容契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與學習特點,以激發幼兒音樂學習的興趣。本文對兒童音樂劇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提出兒童音樂劇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對策,為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字】兒童音樂劇;幼兒音樂教學;概述;對策

音樂劇,是目前幼兒園常用的教學形式,將音樂劇引入課堂,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幼兒的學習效率。國家經濟發展使得人們愈發重視教育問題,不僅關注文化課程,還明確提出了藝術課程的相關學習要求。由于中國兒童音樂劇起步比較晚,因而很多幼兒園的音樂劇教學效果不理想。音樂課程是生動、活潑的課程,然而由于教學方法不當等原因,使得課堂不夠活躍,學生缺乏參與熱情。幼兒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更傾向于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并不喜歡學習枯燥的知識,而借助音樂劇開展音樂教學,有利于提升幼兒的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一、兒童音樂劇相關概述

(一)兒童音樂劇理論。音樂劇產生于西方,誕生初期被稱為“音樂喜劇”,后來隨著種類進一步拓展,才逐漸被稱為“音樂劇”。作為音樂劇重要的表現形式,兒童音樂劇綜合了音樂、文學、美術、舞蹈、表演以及服飾等文藝形式。兒童是兒童音樂劇的主角,兒童音樂劇具有獨立性與獨特性,題材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注重綜合兒童認知,選擇兒童較為熟悉的內容,比如學校里、家里的瑣事,表演時,依照兒童語言,多采用成語故事以及結合教材內容等,進行生活化的設計。由于主角是兒童,所以兒童音樂劇的表現形式更活潑、更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幼兒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發參與到音樂課堂中,可以大膽發表個人看法。隨著教育理論以及實踐的不斷發展,兒童音樂劇逐漸應用于幼兒園教學中,并且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如《雪孩子》。(二)兒童音樂劇特點。1.主體明確化。兒童音樂劇主體明確,無論是內容方面,還是形式方面。主體明確化要求兒童音樂劇契合幼兒身心發展需求,因而明顯區別于普通音樂劇。兒童音樂劇趣味性較強,有利于激發幼兒音樂學習的興趣。2.表現多元化。兒童音樂劇表現形式呈現出多元化,可以借此滿足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在情節設定上,兒童音樂劇充分考慮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注重提升幼兒音樂學習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3.內容通俗化。兒童音樂劇內容大多淺顯易懂,通常選擇幼兒較為熟悉的內容,諸如課本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真實故事,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兒童音樂劇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理念初探

摘要:多目標教育理念源自于“整體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各環節多方面滲透、影響、相互作用,以達到多角度完成教學的目標。針對目前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誤區,設定幼兒音樂教育的多目標教育理念,并探討具體的實施方式,把具體的音樂曲目欣賞與相關的美術、舞蹈、情感、故事等結合,多通道提供幼兒感知音樂的條件,能不斷豐富幼兒的音樂感知,培養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幼兒音樂欣賞;多目標教育;多通道教學

音樂欣賞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可使幼兒(含低齡兒童,下同)在啟蒙時即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這個時期幼兒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猶如在白紙上作畫,可以開闊幼兒的音樂眼界,豐富幼兒的音樂體驗,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并能培養幼兒初步的理解、感知、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另外幼兒音樂欣賞教育在兒童人格塑造、美育等方面也發揮著突出的作用。然而,音樂欣賞無論是從教學的實踐角度,還是幼兒教育的心理學角度,都是一項比較困難的研究課題。本文從幼兒音樂欣賞多目標教育理念的角度,對如何做好幼兒音樂欣賞教育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當前幼兒音樂欣賞教育理論存在的誤區

當前在幼兒音樂欣賞的學術研究中,大都是把音樂欣賞體驗與美術、文學、歷史、品德等人文教育分開來進行研究。無論是美學或人文素質滲透式教育,還是單純音樂欣賞教育,都是在研究單獨的個例,其教學實踐活動也大都是針對某一項人文素質或教育目標進行的滲透。在研究中,將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異化為人為地強加給各個或某個學科教育的一項或多項任務。在這樣的割裂教學理論指導下,幼兒音樂欣賞要么走入高大上的宏觀研究中,要么走入具體教學微觀研究中。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研究還是具體微觀課堂研究,都難以提出有效的目標用于指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該種研究指導下的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方案或許可以很好地指導某門課或某個音樂的欣賞教育,卻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學反饋和評價機制。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于其教學目標的把握與完成也基本只是處于體驗狀態,無法完成教學評估,使得教學活動基本處于感性而非理性的狀態。正是分裂的研究和指導實踐使得幼兒音樂欣賞教學實踐活動必然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個例教學模式。

二、幼兒音樂欣賞教育多目標教育理念的提出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教學論文

一、幼兒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的現狀

(一)認識不夠,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幼兒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存在著認識不夠的問題,部分教師仍然沿用著秉承教學觀念,保持以學為本作為教學準則,給幼兒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的推廣造成極大影響。同時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音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嚴重影響幼兒音樂教學質量。

(二)師生互動較少,教學質量差

在幼兒音樂教學的情感體驗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少,幼兒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課堂知識,而不能及時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導致音樂學習環境非常枯燥,致使教學質量很差。由于嚴重教師沒有根據幼兒的實際音樂學習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導致幼兒的音樂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從而影響幼兒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三)實踐運用少,情感體驗不受重視

查看全文

“感受表現型”幼兒音樂教學活動模式初探

幼兒教育

幼兒園音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是在深化幼兒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啟蒙教育,迎接新世紀到來的背景下出現的。這是素質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一、意義與目的

音樂教育,歷來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們所研究的音樂教學模式力求合乎幼兒的身心特點,以審美為核心,以幼兒愉悅感受和積極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為出發點,初步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情趣,擴展其知識以及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它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塑造完美的人格,并借助音樂獲得積極的人生經驗。我們結合本區教研的重點,于九八年探究和建立“感受表現型”幼兒音樂教學模式的構想與實踐,旨在強化幼兒音樂教育的功能,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幼教質量,促使全體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以全面、和諧、自主地發展。

二、內容與方法

幼兒園的教學模式一般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原則的指導下,對設計的教學結構,以及相關的教學策略等因素進行優化組合而成的相對穩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其核心問題是教學結構,主要制約因素是教學目標和教育理論。根據幼兒園教學模式應含有的內涵,本模式確立的主要研究內容是:1、理論依據及基木思想,2、結構程序及教學指導。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律動教學分析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新型的教育教學理論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教育教學的研究方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幼兒教育也應該得到重視。高質量的幼兒教育能夠為以后的學校教育打牢基礎,使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從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著手,分析幼兒音樂律動教學的優勢,探究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進行合理的音樂律動教學。

【關鍵詞】多元智能;幼兒;音樂律動教學

“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主席就曾經提及過兒童的早期教育。而現如今,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了令家長、老師們都焦頭爛額的存在。新聞中充斥著大量有關學生抑郁、精神壓力大以至于自殺的報道,種種悲慘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人們的深思:“我們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事實上,孩子教育的起跑線并非是小學階段,學前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幼兒教育也不容忽視。幼兒時期的孩子,就仿佛是一張白紙,如果我們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良好的藍圖,也許會讓孩子們的未來更加燦爛。而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幼兒音樂律動教學恰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思路。

一、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幼兒音樂律動教學的聯系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這一教育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力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一種能力,它其實包含了八種相輔相成的智能,這八種智能分別是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能力、音樂能力、空間能力、視覺能力、自省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這八種能力密不可分,我們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幼兒音樂律動教學恰好將多元智能理論切實地實行開來。在音樂律動教學中,幼兒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耳朵,還需要眼睛、大腦、嘴、肢體等的多部分合作。比如說幼兒舞蹈《兔子舞》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們不僅要聽音樂的節奏,還要跟隨音樂唱出歌詞,并且要記住歌詞對應的每一個舞蹈動作,最終隨著音樂,跟著老師翩翩起舞。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到的八種能力,幾乎是面面俱到了[1]。因此,幼兒音樂律動教學的優勢可見一斑,而如何將幼兒音樂律動教學體現在幼兒教育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幼兒音樂律動教學的優勢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奧爾夫教學法運用

一、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可以使幼兒體驗快樂。音樂帶給人類無盡的美好,幼兒對音樂具有一種本能的反應。豐富的音效,鮮明的節奏,動聽的音調這些都讓幼兒情緒愉悅。事實證明,在音樂中成長的孩子與很少接觸音樂的孩子成人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在音樂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內心的豐富多彩的,是快樂寧靜的;其次,長期接受音樂熏陶的孩子在個性上大部分性格開朗活潑;再次,音樂的沉淀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可見,幼兒的音樂教育十分重要。幼兒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當中大腦發育的最高峰期。早期的音樂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智商和情商的發展,培養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還有助于開發人的右腦、增強人的記憶力,也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不可或缺的好方法。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契合幼兒音樂教育的特點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由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在20世紀30年代所創,是當代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是要求以兒童的發展為本,帶領孩子在游戲中來學習音樂,并能夠掌握一定的音樂學習方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有三點:其一是一切要從兒童出發。其二是通過親身實踐,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音樂的活動中來。其三是著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一)奧爾夫音樂的原本姓契合幼兒音樂更重視原始性教育的特點

原本性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思想。奧爾夫在《<學校兒童音樂教材>——回顧與展望》中說過“什么是原本姓呢?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y,意即屬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點的、適合于開端的。原本的音樂絕不只是單純的音樂,他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他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結構,它帶來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適合兒童的。”音樂具有嚴密的整體機構和綜合的整體表現。幼兒對音樂都具有本能的反應。幼兒對音樂的感知是直觀的。只要幼兒聽到音樂,他便手舞足蹈起來,只要你給孩子一個樂器,他便會自娛自樂地“演奏”起來。這些在大人看來是“瞎舞”“瞎搞”,可是在幼兒的心里那就是“藝術”了。幼兒天生就對音樂敏感,熱愛,向往。幼兒的情感和體驗無法像成人一樣用清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音樂強烈的情緒對比、鮮明的感情描寫正好抒發了幼兒的內心世界。你聽那兩三歲的孩子才剛牙牙學語就開始聞歌起舞,邊哼邊唱,十分陶醉。奧爾夫音樂的原本性思想注重人對音樂最基本的感受和體驗。

查看全文

多媒體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應用

1有效整合,豐富教學內容

在多媒體技術手段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能夠將教學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圖像、聲音和色彩等信息的存儲加工,將教學內容延伸和擴大化,可以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使幼兒獲得豐富的音樂體驗。例如,在幼兒園小班歌曲《十個小矮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課前設置好課件,將十個小矮人做成PPT圖片,然后在醒目的位置分別標好阿拉伯數字,將有趣的幼兒音樂作為背景樂曲插入課件當中,從而實現了將歌曲與數字的認知有效地整合起來,幼兒在學習音樂和感受音樂旋律的過程中,對于數字又強化了認知。這個學習過程,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使教學更加豐富有趣味性。當然,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試唱的課件:“一個兩個三個小矮人,四個五個六個小矮人,七個八個九個小矮人,十個小矮人。”讓幼兒跟著課件錄音多次唱練,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節奏。幼兒在獲得對于歌詞的初步認知后,感知其中的規律,然后學生和教師一起試唱,在反復試唱中,學生對于歌詞內容已經能夠掌握住了。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播放讓學生認知其中的數字,在音樂教學中實現了對于數字教學的有效整合,豐富了教學內容。

2視聽結合,增大信息量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視聽的有效結合,將知識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幼兒面前,同時還可以打破書本的束縛,將相關的知識有效地融入其中,增大信息量。例如,在歌曲《新年好》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對于“新年”的理解,就是過年的時候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好多好吃的東西,可以放鞭炮,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去玩。但是對于新年的其他的知識沒有充分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好的課件,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幼兒就會明白新年的意思。教師還可以將過年的相關資料以多媒體的技術方式呈現給幼兒,一方面豐富了幼兒對于新年認知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不但讓他們在色彩斑斕的課件中認識新年,同時也豐富了幼兒的情感。

3集中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升教學效果,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必須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當前的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幼兒自身生理發展的特點,幼兒注意力的集中一般能夠保持的時間較短,小班幼兒可以維持5-10分鐘的注意力,中班幼兒可以維持10-15分鐘的注意力,大班而又可以維持15-20分鐘的注意力,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有效地集中幼兒的注意,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的內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化,而且賦予了教學一定的韻律,這不僅符合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而且可以實現通過對多媒體的感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小燕子》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單一地結合課本插圖進行講解,幼兒很容易走神兒,他們有的會說話,有的會玩別的東西,有的會東張西望。但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教學內容的化靜為動,化虛為實,通過播放小燕子飛來、捉蟲、飛走的畫面,在與音樂節奏的巧妙配合中,幼兒不僅理解了歌曲的內容,而且會積極主動地跟著歌曲哼唱,幼兒的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地集中,幼兒對于音樂的感受和理解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發展。這樣的教學是輕松的,同時也是充滿快樂的。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教學方法探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注重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幼兒進行培養,激發幼兒的潛能,培養幼兒的興趣。在幼兒園教學中音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它能夠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實現幼兒綜合素質的進步。教師要善于調動幼兒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變化的方式和多樣的方法來開發幼兒的音樂天賦,實現幼兒音樂才能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四種方法。

一、游戲教學,寓教于樂

幼兒的天性就是好動、愛玩,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幼兒音樂學習的主動性,使幼兒可以通過邊玩邊學的方式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幼兒在游戲中會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歌唱和鑒賞。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有很多適合進行游戲的歌曲,例如,傳統游戲歌曲《猜謎歌》《拍手歌》《跳皮筋歌》等,還有表現幼兒游戲的歌曲有《老鷹捉小雞》《編花籃》《我們邀請一個人》《丟手絹》等。這些歌曲節奏簡單、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幼兒在邊玩邊聽的過程中就掌握了歌曲,學會了歌唱。

二、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幼兒接受能力比較弱,教師要善于給幼兒提供情境,使幼兒能夠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熱情。情境使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其思維快速地運轉,形成自己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教師特意創造某種與音樂作品的內容、意境、情感相協調的環境或氛圍,會激發幼兒學習的動力,使幼兒產生學習的欲望,從而更好地理解、體驗、把握和享受音樂作品,主動地進行探究和學習。例如,在學習《山谷回音真好聽》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播放山谷的回聲,使幼兒可以了解什么是回聲,進而感受到趣味性,從而主動地學習音樂、體會音樂,陶醉其中。本來幼兒并不了解的“回聲”、不熟悉的歌曲,在情境中幼兒會主動地思考和探索,產生學習熱情。

三、動手繪畫,拓展聯想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教學節奏訓練研究

【摘要】幼兒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核心是讓幼兒能夠根據音樂節奏來感受音樂的律動,體會音樂的意境。節奏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幼兒對于音樂的理解。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小、天性活潑好動的特點,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采用趣味性強的游戲來滿足幼兒的好玩心理,提高幼兒音樂節奏訓練的效果。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學;音樂節奏;訓練

音樂的生命來自于節奏,節奏感是幼兒音樂素質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元素,而不是旋律,缺少了節奏的音樂旋律就會變得亂七八糟。根據他的結論,幼兒音樂教育首先應該從節奏訓練開始,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的節奏訓練來增強幼兒的節奏感,從而提高幼兒的音樂素質。我在自己的小班音樂教學中根據以下幾點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激起幼兒對節奏的興趣,引導幼兒發現節奏

幼兒年齡小,理解力比較差,對于節奏這個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但是正因為年齡小,好奇心強,所以他們對節奏的敏感度很強。任何學習活動中,興趣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幼兒掌握節奏,增強節奏感就必須激起幼兒對節奏的興趣。[1]教師可以結合人們生活中的節奏來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比如屋檐下的雨水滴答聲、動物的叫聲、各種樂器的聲音等。我在教學中告訴幼兒,節奏指的就是類似于這樣的有規律的聲音,我還會讓幼兒課后總結,去尋找生活中的節奏,絕大部分幼兒都會很感興趣,積極地去尋找,他們很容易就從生活中找到像火車鐵軌的聲音、鐘表的滴答聲等很多形式的節奏。幼兒在尋找發現生活中的節奏過程中,好奇心、成就感得到了滿足。他們常常會驕傲地跟我說這個節奏是他們發現的。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對于生活中各種節奏的探索興趣。最后,我通過擊掌或者敲打的形式將這些生活中的節奏表現出來,幼兒通過反復傾聽,理解和感受越來越深刻,節奏感也就慢慢地形成了。雖然此時幼兒并不能理解節奏本身的意義,但是他們能感性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節奏,并喜歡上了節奏,這就為接下來更深入的節奏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開展各種聽覺訓練,養成聽節奏的習慣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

【摘要】在現有的幼兒音樂教學中存在著觀念陳舊、方式落后以及資源單一的問題。本文基于幼兒視角,提出了“動感取向”的幼兒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從“靜態”到“動感”,滿足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從“單一”到“多維”,豐厚教師音樂教學的方式;從“重教”到“重學”,凸顯音樂學習本質與幼兒學習本質的疊加。因此,結合實踐案例,本文梳理出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環境創設、音樂教學材料投放、音樂教學策略運用及音樂教學載體設計四方面的具體實施策略。研究表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改革和創新研究不僅激發了幼兒音樂學習的活力與潛力,也形成了幼兒音樂教學的新范式,同時提高了教師音樂教學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動感取向;幼兒視角;音樂教學;改革創新

一課題研究的緣起課題

1.幼兒園音樂教學現狀審視。音樂教學觀念陳舊,幼兒主體地位被忽略。在教學中,大量依賴于記憶教學,以為讓孩子機械地記住歌詞就達成音樂教學的目標了。他們習慣于引導著幼兒,往往忽略了讓幼兒主動的感受和表現音樂。如圖1。圖1大班歌唱活動《迷路的小花鴨》各活動環節時間比例音樂教學方式落后,幼兒體驗機會被剝奪。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局限于幼兒自主性學習一種表面化形式化的了解,忽略了幼兒對音樂活動認知的要求,無法幫助幼兒積累有效的音樂經驗。如圖2。音樂教學資源單一,幼兒多維感受被影響。老師現用的教材上,大部分音樂活動是歌唱活動或音樂欣賞活動,有些主題陳舊復雜,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偏離。如圖3。圖3音樂教學資源來源統計圖2.課題研究的意義。從“靜態”到“動感”,滿足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們強調讓幼兒跟隨音樂充分地“動起來”,先從肢體的“動”來感受音樂,滿足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從“單一”到“多維”,豐厚教師音樂教學的方式。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活動,更要求教師關注教學環境、教學材料、教學策略、教學載體等對孩子音樂學習活動的多維、立體的影響。從“重教”到“重學”,凸顯音樂學習本質與幼兒學習本質的疊加。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更多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怎樣以幼兒特有的方式來理解進而表現和創造,凸顯音樂學習本質與幼兒學習本質的疊加。3.課題研究設計。(1)研究目標。探索動感取向音樂教學在幼兒園的應用策略,改革固有的幼兒園音樂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說、動、畫、演”等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在自然的情境中產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愛;提高教師自身音樂素養、豐富拓展動感取向音樂教學方法,為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提供學習與展示的平臺。(2)概念界定。動感取向:①動中學習:凸顯音樂學習的本質,讓幼兒在音樂學習中從靜走向動,即在動作中體驗音樂的節奏、旋律;②體驗音樂的靈動:把握音樂學習的方向,讓幼兒在音樂學習中感受并體驗音樂的靈動。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方式:以動感為價值取向,包括教學環境、教學材料、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總和。幼兒視角:可以簡單地把它描述為以幼兒的視線水平去觀察和理解外部世界,并依此推測幼兒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走進幼兒的情感世界。4.理論闡述。音樂本質理應激發幼兒藝術的潛能。兒童的精神世界具有豐富的先驗內容(天賦、潛能),這些先驗的內容是歷代祖先生命活動、生命體驗的沉積。音樂教學理應遵循幼兒好動的天性。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心,他們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的過程,也是真正的學習過程。音樂表現理應調動幼兒感官的多維。在音樂教學中嘗試“多感官參與”,讓幼兒運用視覺、聽覺、觸覺感受,并嘗試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表現。這更益于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表達,從而提高審美體驗。

二實踐操作

1.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環境創設藝術課堂創造,啟動幼兒音樂學習。在活動室里分線上(圈上)活動、散點活動。一般節奏訓練、歌唱、欣賞、打擊樂、韻律活動都適合在線上(圈上)進行,需要幼兒自由表現或互動的采用散點活動。活動室的布置要突出它的溫馨、美感、生活化。音樂氛圍營造,增強幼兒音樂感受。教師可以在幼兒的一日活動各環節,讓適宜的音樂為孩子行動伴奏,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互動環境打造,支持幼兒音樂探索。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中,需要老師創設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伴隨著歌曲旋律,孩子們不僅可以師生互動,還可以生生互動,更可以與樂器互動。2.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材料投放動感素材讓音樂教學更“自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需要我們選擇和孩子學習特點及經驗水平相匹配的能動材料,讓幼兒在鮮明的節奏、旋律氛圍中自主能動地歌唱、舞蹈和游戲。多變教具讓音樂教學更“趣動”。在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通過趣味音樂教具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幼兒通過趣味的音樂教具進行合樂游戲,在游戲中獲得相關的音樂關鍵經驗。多媒體材料讓音樂教學更“新動”。教師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音樂教學,可以讓幼兒獲得更加生動、逼真的感受,增強幼兒感受音色、理解音樂形象等能力。3.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策略運用(1)角色帶動,喚醒幼兒音樂學習的主角意識。多維度的動感音樂角色語言。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幼兒對音樂作品多維度的表達,如讓幼兒在表達屬于自己的“音樂故事”中,成為音樂作品的主人。多層次的動感音樂角色動作。在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不同經驗水平進行多層次的音樂角色動作設計,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自主選擇中進行適當的自我挑戰。多通道的動感音樂角色表達。在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放手給幼兒一個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幼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調動多種感官走進音樂,利用多通道對音樂角色進行自主表達。(2)情境互動,進入幼兒游戲過程的情感體驗。動感情境故事化加工,激發幼兒思維靈動。對原有的音樂作品進行一定的情境的創設,讓歌曲有一個故事的背景,這樣加工后,使得音樂作品具有了親近孩子實際的特點,從而讓音樂作品更加自然。動感情境生活化加工,激活幼兒身體靈動。在音樂作品中,滲透生活化的過程,就能讓作品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動感情境游戲化加工,喚醒幼兒內心靈動時,可以根據作品的意思,滲透一些兒童喜愛的游戲環節,使得作品處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3)任務驅動,助推幼兒音樂活動的藝術暢想。任務執行充分展現幼兒的音樂學習感受。教師對每一教學環節的教學任務是明確的,但是這些教學任務落實到幼兒身上則表現為無意識。改變這種狀況的方式就是,一切為幼兒的音樂學習而量身定做任務策略。指令策略有效凸顯幼兒的音樂發展支架。指令策略就是指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必要的任務指令,可以幫助幼兒更為準確地學習音樂,不至于在音樂課堂中產生混亂的現象。任務情境直接豐富幼兒的音樂情感體驗。在任務情境的創設中,教師更應注重情境的去功利性,對幼兒的情感發展進行科學導向,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促進幼兒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4.基于動感取向的音樂教學載體設計(1)以符號為提示,引動幼兒感受音樂。語言符號的運用。語言符號指的是教師運用具體的語言形象來表現歌曲的內容,即對歌曲中具體事物、情境的描述所采用的詞語符號,如“越來越響”“越來越輕”等。動作符號的運用。充分利用體態語言形象感強的特點,通過面部表情、舉止、身段、動作神態等創設與歌曲內容相和諧的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歌曲,表達歌曲所蘊含的情感。聽覺符號的運用。聽覺符號指的是教師根據歌曲的旋律特點,在歌曲某一節奏中創設特定的符號(如耳朵)作為幼兒聆聽的聲音符號,引導幼兒更好地感受歌曲旋律的美。(2)以圖譜為支架,帶動幼兒理解音樂。圖譜助旋律理解。音樂作品的旋律對幼兒來說是個難點,所以采用圖譜,把作品處理得更加形象,確實是有助于幼兒對歌曲的學習的。圖譜助歌詞記憶。盡管歌詞有難度,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兒容易混淆,不易掌握,但是通過圖譜記憶孩子們可以較輕松地熟悉、記憶歌詞被容。(如圖4)圖譜助情緒感悟。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因為自由想象是在對樂曲的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中產生的,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上借助圖譜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獨特的感受。圖4中班歌唱《歌唱春天》圖(3)以游戲為方式,推動幼兒表現音樂。針對性的課前游戲,激發幼兒歌唱興趣。在幼兒學唱歌曲之前,提前進入教師預設的場景中,布置好某種氛圍特別的游戲環境,讓幼兒一走進這種環境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渲染音樂課堂的氣氛。多樣化的鋪墊游戲,促使幼兒樂意體驗。這是以綜合為視角進行鋪墊的一種方法,是在借用科學體驗鋪墊游戲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幼兒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多元化的游戲開展,支持幼兒反復體驗。通過拍手、拍腿、踏腳等動作來進行節奏訓練,為幼兒提供一些打擊樂器,引導他們在有節奏的身體動作和運用樂器演奏歌曲旋律中享受美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