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22:25: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倫理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學倫理教育

醫學功能學科融入動物倫理教育

摘要醫學功能學科實驗是醫學實驗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主要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針對動物實驗中不符合動物倫理的現象,基于實驗動物倫理教育的內涵和要求,探究將其融入醫學功能學科實驗的必要性、路徑和措施,把實驗動物法制化、標準化管理與知識育人、立德樹人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遵守法紀和技術標準、恪守科技倫理規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關心關愛患者。

關鍵詞醫學功能學科實驗;醫學實驗教學;動物倫理;動物福利;實驗動物

實驗教學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醫藥人才的關鍵環節[1]。醫學功能學科實驗是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學科實驗內容有機融合成的綜合性實驗體系,是醫學實驗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2-3]。醫學功能學科實驗通過動物實驗來幫助學生掌握機體生理功能、疾病發生機制、藥物作用及其規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術操作技能,實驗動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對象[2]。功能學科實驗教學中,部分學生對實驗動物缺乏關愛、實驗操作野蠻粗暴、甚至還存在非必要傷害實驗動物等不規范行為,與實驗動物倫理嚴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醫學功能學科實驗中融入實驗動物倫理教育,激發學生尊重關愛實驗動物、提升學生醫學人文素養進行思考和探究。

1實驗動物倫理教育的內涵和要求

英國動物學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學家RexBurch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科學研究3R原則,即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和優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醫學領域研究者廣泛認同[4]。1989年Fraser又豐富了實驗動物福利與倫理的內涵,認為其本質為動物福利與人類利益的平衡[5]。實驗動物倫理是人類從道德層面衡量實驗動物的內在價值和地位,是人類對待實驗動物以及動物實驗研究應遵循的社會道德標準和原則理論[6]。實驗動物倫理既是人道主義的要求,也是科學研究的需要,既關系著科研人員和科學事業在公眾中的形象,也深刻影響公眾對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認可度和接納度。在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動物實驗有時無可替代,實驗動物難免經受痛苦,我們應盡可能將實驗動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讓實驗動物價值最大發揮。部分學生堅持動物權利,反對甚至抵制動物實驗,嚴格意義上這屬于極端保護主義,不同于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本質上是倡導尊重實驗動物,善待動物和敬畏生命[7],并規定實驗動物應享有不受饑渴、生活舒適、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表達天性、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等五項基本福利。通過加強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和監管的法制化、標準化教育,厘清動物實驗與實驗動物倫理的關系,辯證理性對待實驗動物和保障動物福利,引導學生遵守法紀和技術標準,樹立科研底線思維,嚴格按照實驗動物倫理的要求開展動物實驗,恪守科技倫理規范要求,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善待、敬畏生命與關心關愛患者的意識。

2功能學科實驗融入實驗動物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醫學學科融入動物倫理教育的探究

摘要:醫學功能學科實驗是醫學實驗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主要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針對動物實驗中不符合動物倫理的現象,基于實驗動物倫理教育的內涵和要求,探究將其融入醫學功能學科實驗的必要性、路徑和措施,把實驗動物法制化、標準化管理與知識育人、立德樹人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遵守法紀和技術標準、恪守科技倫理規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關心關愛患者。

關鍵詞:醫學功能學科實驗;醫學實驗教學;動物倫理;動物福利;實驗動物

實驗教學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醫藥人才的關鍵環節[1]。醫學功能學科實驗是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學科實驗內容有機融合成的綜合性實驗體系,是醫學實驗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2-3]。醫學功能學科實驗通過動物實驗來幫助學生掌握機體生理功能、疾病發生機制、藥物作用及其規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術操作技能,實驗動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對象[2]。功能學科實驗教學中,部分學生對實驗動物缺乏關愛、實驗操作野蠻粗暴、甚至還存在非必要傷害實驗動物等不規范行為,與實驗動物倫理嚴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醫學功能學科實驗中融入實驗動物倫理教育,激發學生尊重關愛實驗動物、提升學生醫學人文素養進行思考和探究。

1實驗動物倫理教育的內涵和要求

英國動物學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學家RexBurch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科學研究3R原則,即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和優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醫學領域研究者廣泛認同[4]。1989年Fraser又豐富了實驗動物福利與倫理的內涵,認為其本質為動物福利與人類利益的平衡[5]。實驗動物倫理是人類從道德層面衡量實驗動物的內在價值和地位,是人類對待實驗動物以及動物實驗研究應遵循的社會道德標準和原則理論[6]。實驗動物倫理既是人道主義的要求,也是科學研究的需要,既關系著科研人員和科學事業在公眾中的形象,也深刻影響公眾對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認可度和接納度。在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動物實驗有時無可替代,實驗動物難免經受痛苦,我們應盡可能將實驗動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讓實驗動物價值最大發揮。部分學生堅持動物權利,反對甚至抵制動物實驗,嚴格意義上這屬于極端保護主義,不同于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本質上是倡導尊重實驗動物,善待動物和敬畏生命[7],并規定實驗動物應享有不受饑渴、生活舒適、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表達天性、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等五項基本福利。通過加強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和監管的法制化、標準化教育,厘清動物實驗與實驗動物倫理的關系,辯證理性對待實驗動物和保障動物福利,引導學生遵守法紀和技術標準,樹立科研底線思維,嚴格按照實驗動物倫理的要求開展動物實驗,恪守科技倫理規范要求,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善待、敬畏生命與關心關愛患者的意識。

2功能學科實驗融入實驗動物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解剖學教學中踐行醫學倫理教育思考

人體解剖學為基礎醫學教育當中較為特殊的一門課程,而且以教學實驗為主要學習內容。因此,人體解剖學教學實驗課中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教學較為恰當的一門課程。踐行醫學倫理學,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不應當把相關部門獨立,而應當將各個部門連接成一個有效的完整的系統。如何在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這一完整的教學系統貫穿醫學人文教育是一值得探討的課題。

1學校是醫學倫理教育規劃者

當前,解剖學中的尸體多為病人捐獻而來,而捐獻者大多被學校的名稱以及聲譽所吸引[1]。那么在學校層面如何提高捐獻力度,踐行倫理教育是其中的一個要素。①當前,醫學院校尸體的捐獻模式為紅十字會委托學校對尸體進行收集管理。因此,醫學院校必須給予捐獻者及其家屬承諾,做到每個捐獻者的尸體會得到良好的處理,從尸體捐獻日開始到尸體使用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學校應當確保尸體不會腐爛,能夠科學的保存至使用之日。②學校應當有專門的捐獻辦公室以及專人管理,當前社會對尸體捐獻普遍認識不高,認為尸體在捐獻后會被學校亂用。因而,為加強宣傳力度,學校應當培訓專門的工作人員,加強捐獻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力爭在每個捐獻環節都做到讓家屬滿意。加強宣傳尸體捐獻的意義,這也是一種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一種人文關懷[2]。③學校應當建立合適的紀念館。遺體不同于遺物,它更多地承載了捐獻者個人的情感體驗、人生經歷和社會關系,曾經有過生命的尸體也有尊嚴,應該得到應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將尸體看作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體就是尊重人性[3]。學校層面可以對捐獻者的個人檔案進行收集,并進行管理,在紀念館中介紹捐獻者的生平,統計捐獻日,使用日期及使用途徑并建立完整的等文字及圖像文件。定期對捐獻者家屬進行匯報,并且組織學生老師紀念捐獻者。④加強科普教育,解剖學是醫學教育中最為基礎的學科,是一門以形態為主的科學[4]。在學校層面,定期對公眾展館,開放紀念館。科普尸體的保存及使用方法。使大多數人能夠理解及接受尸體捐獻,甚至接受解剖學。

2教師是醫學倫理教育的執行者

當今社會,醫生普遍反映社會地位嚴重下降,勞動工作時間偏長,生活質量不高。而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難度增加。其基本的原因是信任問題。然而深進一層考慮,如何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建立有效的平臺加強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被許多醫生看待是人生的格言,我們在無法左右疾病發展的時候,更應該從人文的角度去幫助病人,安慰病人[5]。因此,在醫學教育當中不僅僅是對疾病的診療技術,更為注重的人文素質的教育。解剖學中以教學實驗為主,而其受眾多為剛入學一年的大一新生。此階段的學生仍然存在較高的學習依賴性。因此,教師影響較高年級的學生要大,在體現醫德以及醫學倫理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在第一門專業課時就牢記人文教育。無論作為解剖教研室技術人員到解剖課老師師應當從每一個環節重視和加強醫學倫理的教學[6]。從實驗課標本的準備開始,技術人員應剃凈尸體身上的毛發,之后才能夠用于學生的解剖,這是對死者的尊重。教師上課時,首先要有規范的衣著,白大褂,口罩,手套,包括解剖器械的規范,解剖前對尸體進行默哀,可以起到對學生的尊重和表率作用。同時應當向學生介紹實驗用標本尸體的收集過程進行這方面的倫理教育。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對待標本的態度和采取的解剖措施,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學生身上也是醫學生醫德實踐的第一個環節。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愛惜標本和科學解剖尸體的態度。教師應教育學生要首先要尊重標本,即尊重死者,體現為保護死者的隱私,解剖時珍惜每一個標本。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嚴格執行解剖學的標準流程,嚴禁對標本進行拍照,嚴禁對標本做出不禮貌的動作如嬉鬧等。教學活動結束后,解剖的廢棄物應集中收集妥善,科學的處理,有效的標本應當再次回收手機。不得隨意丟棄,要隨時隨地體現對死者的尊重、對社會負責。可以采用與殯儀館聯系從而進行焚燒處理。要求學生保持課室以及實驗臺的衛生整潔,解剖實驗臺的整潔、器械的干凈、實驗室衛生等也都在傳達著一種尊重死者這樣的一種理念,也是對學生進行醫學倫理教育。

3學生是醫學倫理教育的體現者

查看全文

醫學倫理繼續教育的有效途徑

1醫院醫學倫理繼續教育的理論基礎

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能夠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種價值引導下的活動。[1]教育作為一種活動,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資料,教育活動表現為以教育為中介(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邊共同進行的活動。[2]醫院醫學倫理繼續教育,作為對已參加工作的醫務人員進行的醫學倫理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臨床醫療倫理決策能力提升的一種高層次追加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醫務人員施加倫理決策影響,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內在潛力與條件,逐步提高其醫學倫理認識,培養醫學道德情感,鍛煉增強醫學道德意志,堅定醫學道德信念和養成良好的醫學道德行為習慣的活動過程。同時,又表現為醫院內部各類醫務人員面對醫療服務市場取向,如何領悟和實踐醫學倫理的問題。比如醫務人員在追蹤醫學前沿的時候,如何盡力滿足服務對象的基本醫療需求,對病人高度負責任,具備解決醫療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自己的工作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2醫院醫學倫理繼續教育的現實依據

2.1醫學專業倫理精神重塑的社會期待

傳統意義上的醫德,強調的是醫務人員的奉獻,比如“醫乃仁術”思想,就是在自然經濟和不成熟的商品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3]它在確立醫務人員的價值觀、樹立行業形象、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方面有著難以磨滅的歷史功績。但隨著醫學科學及其實踐活動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醫學的專業倫理精神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質疑。[4]如醫學分科不斷細化導致的“板塊醫療”和醫療高技術應用“泛化”問題,疾病預防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不足導致的患者資源向城市大醫院聚集的問題,城市大醫院超負荷的診療工作壓力使醫務人員產生職業倦怠問題,醫療新技術、新藥品超范圍應用問題,醫療保險經濟的公平與公正問題,“科室定額承包”體制與機制導引醫療機構主要追求業務績效問題等,從不同側面折射出醫療人際關系復雜化程度在逐漸加劇;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與需求矛盾日漸加大;看病貴和看病難問題仍然區域性存在;醫務工作者的個體奉獻與索取意識時有碰撞;臨床決策中技術與倫理、醫療衛生經濟與倫理的兩難選擇時常面對。醫務人員如何建立起能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新型醫學倫理價值觀,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適應國際生命倫理學發展潮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醫院醫學倫理繼續教育的使命所在。

2.2醫療倫理思想臨床貫徹中的“知而行難”與“行而不知”并存

查看全文

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論文

摘要:文章針對中職農村醫學班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研究加強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醫學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倫理教育、法規教育等,可以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中職學校;醫學生物學教學;思想道德建設;德育工作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是我國未成年人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是鄉村醫生隊伍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強農村醫學班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勢在必行。針對農村醫學班學生的特點和思想道德現狀,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參與者,醫學生物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癥下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

一、中職農村醫學班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

中職農村醫學班學生對醫學往往有著執著的熱愛,但由于自身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加上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學習專業課時感覺難度很大,有些甚至因此失去學習的信心和進取心,產生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對于這些問題,家長和教師一直在想辦法,可有時收效甚微。就思想道德方面來說,當前中職農村醫學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具體行為方面。一是部分學生行為懶散。農村醫學班學生男生居多,部分男生往往帶有社會上的“痞子氣”,散漫行為格外明顯,比如不重視學習,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不尊重老師,不團結同學。二是部分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性格暴躁,不聽勸導。少數學生遇事沖動,甚至在校園內外打架斗毆,導致出現嚴重的后果。(2)思想方面。一是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少中職學生在組織紀律性、文明禮貌、社會公德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二是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職學校的部分學生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標準,有的思想意識混亂,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部分學生對網絡過分迷戀。日益發達的網絡吸引著學生,使得部分學生對功課學習缺乏興趣,逃課上網的現象有時比較嚴重。過分迷戀網絡,會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二、醫學生物學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

護士人文素養教育體系研究

摘要:闡述了人文素養、護士人文素養教育的定義與內涵,介紹了國內外護士人文素養教育體系,總結我國護士人文素養教育存在的不足,為構建護士人文素養教育教學體系提出建議。

關鍵詞:護士;人文素養;護理教育;護理教學;綜述

“新時代的健康中國建設戰略”的戰略性部署[1]強調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求不斷提高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而提高護士人文素養成為新時代“建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2]。醫療衛生服務行業應培養具有更強的創新性服務理念,綜合運用醫學知識、人文以及自然科學等知識的創新型人才[3]。Cheon[4]認為護理人文是以人為本,將對人的理解、護理與美學知識的整合,以及帶有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其范疇主要包括護士職業道德、護士的職業形象美、人際溝通技巧及護士禮儀等方面。護士人文素養可以概括為護士具備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人文關懷以及人文科學等方面的修養,由護士必須掌握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等知識體系,以及與由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的精神體系所組成。護士人文素養在護士的價值抉擇、政治取向和行為能力培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使醫護人員自覺地關懷他人、關心社會,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其綜合能力[6]。護士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有助于病人加速康復,營造良好的醫護患關系。人文素養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護士人文素養教育是使護士了解、習得其特有的職業品質并運用于臨床實踐的教育方式,在校學習對其在社會化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7⁃9]。護士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取決于其在學校教育以及臨床實踐中接受人文素養教育的狀況。

1國外護士人文素養教育現狀

國外護理界最早重視人文科學教育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將人文科學教育作為護理職業教育的一部分[10]。韓國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大了倫理教育力度,但存在對護理倫理學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護理課程缺乏有計劃的倫理學指導、教學時間相對偏少、教學方法受限及缺乏合格的專業倫理學教師等問題[11]。目前,護士人文素養教育研究中大多數為醫學人文素養的一個維度,較少對護士人文素養進行整體描述,且缺乏系統性的評價條目。

2國內護士人文素養教育現狀

查看全文

公共衛生倫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意義

[摘要]21世紀以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公共衛生倫理教育的意義日益凸顯。目前,我國開放教育對公共衛生倫理的課程思政探討尚存在不足,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開放教育應在教學環節緊密結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結合時代背景、環境背景,對該學科教育的內涵、功能、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進行課程思政創新探析,促進開放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公共衛生倫理;課程思政;開放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益頻發。公共衛生的使命是保護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公共衛生倫理學是討論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中的倫理問題和行動規范、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的一門課程,以傳染病、流行病的預防和控制中的倫理問題作為研究重點。作為人口大國,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加強我國的公共衛生倫理教育尤為重要,我們需要開始審視公共衛生倫理教育的意義,拓寬和加深公共衛生倫理教育內容。將公共衛生倫理課程進行思政研究,不僅是課程內容的補充完善,也是對生命教育的反思和加強,有助于促進我國開放教育的發展。

一、公共衛生倫理課程思政的研究意義

(一)進一步擴大“課程思政”覆蓋面

對公共衛生倫理課程進行思政研究,將思想政治教育延展到醫學、衛生學、護理學、倫理學等學科領域,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學科資源建設,創新開放教育教學環節中的研究和教學思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公共衛生倫理課程思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基礎知識融會貫通,進而挖掘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豐富課程內涵。

查看全文

醫學生德育資源途徑研究

摘要:結合高等醫學院校的特色,充分發揮孫思邈醫德思想的德育功能,是陜西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本文主張對孫思邈濟世救人的人道主義精神、精誠合一德術并重的醫德觀、仁愛為準的醫德規范進行全面挖掘和梳理,并發揮其教育和啟迪作用,然后將這些醫德思想與思政教學相結合,與醫學倫理教育相結合,與醫理醫術教育相結合,使培育的醫學生都能成為繼承傳統、勇于創新、醫術精湛、醫德人格高尚的“白衣天使”。

關鍵詞:孫思邈;醫德思想;德育資源;轉化

立德樹人,培育德才兼備、德術并重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高校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高等醫學院校應充分聯系自身的實際,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揚中國古代傳統醫德思想,充分發揮傳統醫德思想的德育作用,這是高等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更是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兼具普遍性和獨特性的關鍵所在。因此,高等醫學院校將我國傳統醫德思想,特別是孫思邈醫德思想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德育資源之一,這既符合黨中央的相關要求,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內容,也體現出高等醫學院校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國內外有關孫思邈醫德思想的研究較為豐富,研究者對孫思邈有關醫德思想給予高度的評價。國內方面,錢超塵等主編的《孫思邈研究集成》(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書,集中了北京、陜西和其他一些省市的50多位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該書全面系統地集錄了孫思邈研究的情況,研究者從多方面對孫思邈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了探討。另外,對孫氏在醫德、醫理、醫術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進行了深入研究。郭瑞華等編寫的《試析孫思邈醫德思想之精粹》一書,將孫思邈醫德思想總結為:貴人命,重醫術,不慕官利;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不謀錢財,不慕名譽,不圖報答;勤求不倦,博極醫源,醫術精湛。吳鴻洲在《試論孫思邈的醫德觀》中對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端正行醫目的,醫生除了治病之外,應該“無欲無求”等相關主張給予高度評價。劉紅葉在《孫思邈醫德思想論述》一文中,將其概況為精益求精、謙虛敬慎、尊重生命。盧啟華在《談孫思邈的醫學倫理思想》一文中研究了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并且把孫思邈的醫學倫理思想總結為淡泊名利、濟世愛人。楊錚錚的《孫思邈醫學倫理思想探析》分析了孫思邈醫德思想的精髓,文章高度評價孫思邈的“仁愛”思想、“普救眾生”的思想境界、“無欲無求”的道德情操、“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強調孫思邈的高尚人格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對后學樹立了榜樣。國內外學者從多角度、多層次對孫思邈的思想進行研究,分析孫思邈醫學倫理思想的內涵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極具啟發價值,但是,之前的這些結論基本上都是從單純的醫學倫理思想本身展開的,若要從醫德資源的開發、孫思邈醫德思想的時代價值及其實踐應用層面開展研究尚顯滯后,這也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孫思邈醫德思想的挖掘與闡發

一是濟世救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我國古代醫術被世人稱為救人生命的“仁術”,是一門受人尊重的科學技術。《黃帝內經》中有專文論述人命之貴,提出醫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即“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該書還較早地將從醫者的崇高理想和終極目標確立為“仁者愛人、仁愛救人、濟世活人”。孫思邈主張,醫者應當自覺承擔起保衛人類神圣的生命、維護人類健康的崇高職責,他認為醫學的社會職能和存在價值就在于“濟命扶危”。正是從生命至尊至貴和醫學的社會責任出發,孫思邈才最終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孫思邈強調,治病救人是醫者的職責,從醫者應“志存救濟”,主張從內心深處將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一心一意地努力解除患者疾苦,挽救患者寶貴的生命。孫思邈的這種以生命至上為基礎的人道主義觀點,形成了其傳統醫學倫理思想體系的基礎[1]。二是精誠合一、德術并重的醫德觀。孫思邈的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藥方》中有專論醫德的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醫習業”“大醫精誠”,孫氏專門將有關醫德的篇章放在全書的最前面,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2]。在“大醫習業”中,孫思邈開門見山提出了德術并重的觀點;在“大醫精誠”中,孫氏進一步論述了醫德與醫術融為一體的深刻內涵。研究表明,孫思邈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開創性地提出了醫者的品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系統闡述了傳統醫學倫理思想;毋庸置疑,“精”與“誠”是孫思邈醫德思想的根本精髓,所謂的“精誠合一”,是“醫術”與“醫德”并重的要求,是“術”的精益求精和“德”的純粹高尚有機結合。孫思邈主張,醫者必須精誠合一,既要有精湛的醫術也要有高尚的醫德,二者缺一不可。孫思邈主張,高尚的醫德是促進醫術進步的力量,更是保障醫術用于正途的關鍵所在,而高明的醫術往往需要以高尚的醫德為基礎,二者必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唯有精誠合一、德才兼備、才能擔當起濟世救人的大任,最終成為社會尊重和愛戴的醫者。三是以仁愛為準則的醫德規范。孫思邈在傳世醫典《千金方》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醫者的品德和行為規范,其要點為“博及醫源,精勤不倦”[3]。孫思邈提出,作為受人尊敬的醫者,不僅其醫術要精良,即“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嚴謹勤奮治學”,更要時時保有一顆同情病人的心,即“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同時,無論身份門第、高低貴賤,對待病人應該一視同仁,即“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蒼生大醫”。第一,孫思邈提出,面對病人進行診斷是,應該“至意深心,澤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湯藥,無得參差。”特別是在遇到復雜情況時,更應該“臨事不惑,審諦覃思。”第二,孫思邈主張醫者“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應該“言行端莊,不皎不昧”。第三,孫思邈認為醫者的儀表舉止對病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醫者應該“望之儼然,寬裕汪汪”,強調醫者必須從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出發,多替病人和家屬著想,多體諒患者和家屬的心情。第四,尊師重道,勿驕勿妒。孫思邈提出,醫者應該“志存救濟,勿驕勿妒,尊師重道,切磋醫術”。即,尊師重道,堅守同道相互尊重這一道德原則。諸如此類,《大醫精誠》和《大醫習業》所闡述的這些規范性的內容,被后世的習醫者、業醫者所推崇和傳承[4]。

二、孫思邈醫德思想轉化為醫學生德育資源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護士下達分級護理護囑分析論文

1分級護理執行現狀

1.1存在問題

1.1.1分級護理醫囑的準確性肖小文[2]調查發現:一級、二級護理所占比例高,達43.2%、50.4%,比相關資料[3]高;一級護理符合率僅27.8%,二級護理符合率僅36.2%,護理級別實際評定符合率低;從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級護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級護理者占40.0%,護理級別大多未能客觀反映病情變化;醫生下達的護理級別整體向一級護理偏移,而且多數護士認為醫生確定的護理級別與病情不符,畢慧敏等[4]調查結果是52.55%,具有大專學歷或中級職稱的護士持這一觀點的比例更高。畢慧敏等[5]將醫囑護理分級和標準護理分級作比較,發現兩者有統計學意義。王淑琴等[6,7]將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護理分級作比較,也得出同樣結論。

1.1.2護士落實分級護理的隨意性較大由于沒有明確的執行標準和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使醫囑逐漸失去嚴肅性和應有的權威性[4,8];護士淡化分級護理并形成思維定勢,對不按相應護理級別護理司空見慣,對確需按規定執行的護理也敷衍了事,結果是分級護理對部分病人只是一種形式[2,8]。

1.1.3臨床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魏暢[9]調查發現,分級護理執行人員中有9.01%~58.57%是由分級護理服務體系規定的最低資質標準人員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規定的最低資質標準人員執行的;1.83%~41.68%是由超過最低資質標準人員執行的,這說明臨床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護士下達分級護理護囑的可行性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護士護囑病人分級護理可行性

論文摘要:闡述現行分級護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原因,從護理學科的課程設置、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現狀、醫院護士發展現狀、護理專業的自主性、護理倫理角度等分析由護士下達分級護理護囑的可行性。

分級護理是按照國家衛生部統一制定的分級護理標準和要求,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實施相應的護理和照顧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醫生下達、護士依據醫囑實施[1],目前已成為護理工作中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級護理在規范臨床醫療護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執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從而引發了護士下達分級護理的思考。

1分級護理執行現狀

1.1存在問題

1.1.1分級護理醫囑的準確性肖小文[2]調查發現:一級、二級護理所占比例高,達43.2%、50.4%,比相關資料[3]高;一級護理符合率僅27.8%,二級護理符合率僅36.2%,護理級別實際評定符合率低;從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級護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級護理者占40.0%,護理級別大多未能客觀反映病情變化;醫生下達的護理級別整體向一級護理偏移,而且多數護士認為醫生確定的護理級別與病情不符,畢慧敏等[4]調查結果是52.55%,具有大專學歷或中級職稱的護士持這一觀點的比例更高。畢慧敏等[5]將醫囑護理分級和標準護理分級作比較,發現兩者有統計學意義。王淑琴等[6,7]將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護理分級作比較,也得出同樣結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