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育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8:39: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美育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美育教育

論音樂教育美育功能

摘要:美育又被稱為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們豐富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品質、形成性格定勢的必要手段,是運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從而實現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大文豪巴爾扎克認為:“只有音樂的力量使我們返回我們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藝術卻只能給我們一些有限的快樂。”音樂教育是針對音樂本質的教育,是一種以音樂為內容,以音樂的情感體驗、形象思維為途徑,并結合了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人們認識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所以,審美教育功能是音樂教育最本質、最核心的功能。本文就現代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的體現進行簡單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分支,音樂教育的所有理論與實踐成果最終都要歸結到美育教育的范疇。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承載的性質特征與目標任務是在用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實現美育教育所賦予的育人功能。[1]而現代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學生智力開發的功能

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其自身的觸覺、視覺與聽覺等多方面的機能。與此同時,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能得到鍛煉與開發。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各類音樂實踐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運用他們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創造。學生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既能鍛煉雙手的觸覺能力,也能鍛煉聽覺與視覺能力。不單是樂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腦的靈活運轉,同時雙手的配合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使大腦得到鍛煉,提高大腦的思考能力。所以,這也是很多喜愛音樂、學習器樂的孩子聰明的道理。而我們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過程,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習,能夠打開學生思維創造的大門,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左右腦的平衡,更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學生的創造力等多種益處。

2幫助學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查看全文

音樂美育教育現狀分析

摘要:音樂教育并不是只會教會一首歌,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音樂把音樂教育發展成美育教育,本文就是從分析一個地區影響音樂教育的軟硬件資源,探討某地區音樂美育教育實踐的可能性。關鍵詞:音樂教育;條件設施;美育實施隴南地區地處較偏遠,其經濟、文化等都比較落后,所以針對音樂美育教育,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展開,本文通過實地調查,分別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并適當的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音樂教室分析

專門的音樂教室在本地區學校教學中所占比例是比較少的,專門音樂教室對于音樂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其中有必要的音樂設施,比如鋼琴等樂器、座位的擺設、多媒體、必要的音響、教室環境布置、教室與上文化課教室的隔離程度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與興趣,應當受到重視。

二、鄉村少年宮

鄉村少年宮是隴南市(也屬于全國范圍的)近幾年在各鄉鎮,也有部分城區學校,建立起來的音樂活動形式,是屬于課后興趣性質的,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鄉村學校學生興趣的發展,但據調查,雖然有了硬件設施,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師,也缺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很少組織鄉村學校少年宮的表演,學生只是感到好奇去玩,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不愿意解決或者教師也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有些學生上了一學年鋼琴興趣班,還是只會彈《小星星》,極大的浪費資源,也在實質上沒有解決鄉村學校學生藝術學習的問題。

三、樂器

查看全文

淺談高校美育教育的音樂審美教育

摘要: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在核心素養語境下,全面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首要的目標。作為高等院校,在新課改背景下,必須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就成為當前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高校;美育教育;音樂審美教育;加強策略

1前言

音樂,是一門由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抽象藝術。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并借助音樂釋放自己的情緒。因此,音樂能為人們帶來聽覺享受,凈化聽者的心靈,并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能開發學習者深層次潛藏的素質,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這是其他教育內容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音樂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1]。

2湖南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簡介

為了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湖南大學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同時也是為了實現“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湖南大學于2019年1月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藝術教育中心以課程建設為主體,以實踐平臺為支撐,推動藝術課堂教學實踐化、實踐活動課程化。在課程建設中,湖南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緊緊圍繞著學校“以智育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導者為教育目標,遵循藝術教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教學與實踐活動[2]。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教學滲透美育教育探究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美育教育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作為培養學生興趣多樣化以及藝術能力的核心課程之一,在其教學過程中,完美融入美育教育,不僅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快速跨越,同時也是增強學生藝術素養,使其發現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重要途徑。本文將簡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美育教育的相關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美育教育;策略

音樂是一種藝術語言,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調節心情,還可以凈化心靈、錘煉意志,使人積極向上。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是培養興趣多樣化、提高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的黃金時期。而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認識美、感悟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是打破應試教育,貫徹全面發展理念的必然趨勢,更是主動滿足社會競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一、音樂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課程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之一,其可以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創新思維,提升實踐能力,培養藝術素養以及審美意識,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增進身心健康,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深化教學改革,滿足時展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1](一)提升藝術素養。小學生活潑好動、接受能力強,與傳統文化課相比,音樂課對他們而言更具吸引力。音樂課程在傳授樂理知識的同時,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將美育教育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可以進一步挖掘學生的藝術天賦,發散思維,巧用奇思妙想,使其在發現美、體驗美的過程中感悟美、創造美,促進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同時,還能陶冶情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二)促進全面發展。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學習成績一度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重分數,輕能力”“重才藝、輕素質”的思想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缺乏審美能力,對于音樂之美的感悟與理解存在偏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發展,拓展學習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加強文化與藝術的有效銜接,成為各級學校的首要任務。[2]音樂課作為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為學生改變固有思維、提高審美認知提供了時間與空間。現代教育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提出新的要求,而這里的“美”,指的就是美育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這是新課標的根本要求,同時也是學校開展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音樂美育教育的對策

查看全文

中學音樂教學的美育教育

眾所周知,好的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能陶怡人的情操。音樂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生命活動,也是人類自身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隨著教育工作的不斷改革發展,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我們作為音樂老師更應該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能夠完善學生的人格,能夠激發學生的智慧和創造性,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情商,使學生在音樂課上能夠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通過音樂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的精神境界把他們培養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一、美育教育在音樂課中的重要性

音樂課是中學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它和語文、美術等科目發揮同樣的作用,那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在中學美育教學中各具特色,共同為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近年來,新課改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不能只重視考試成績,要轉變應試教育的觀念。音樂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音樂課。在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思想上受到政治教育,教師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明辨是非,分清善惡。中學音樂教材編配了許多關于祖國、家鄉、人民、大自然這樣的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學習,使他們能夠感受到祖國之美、家鄉之美、人民之美、大自然之美,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熱愛大自然之情。通過音樂課的教學,培養學生成為文明、守紀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二、音樂教材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依據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中學生在音樂課上接受音樂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音樂課本,教師要善于抓住音樂教材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利用教材中作品所蘊涵的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使他們獲得審美愉悅的體驗,從而達到美的教育。如飽含濃濃思鄉之情的《大海啊,故鄉》,在教學這首作品時,讓學體會感受作品中大海的藝術形象,體驗作品蘊含的真摯情愫,并讓他們能用優美的聲音歌唱大海,表現對大海、對故鄉、對母親的真摯情感,從而達到深刻的審美教育。音樂是聽覺藝術,是通過音響來塑造藝術形象,在中學音樂課本中編配了許多富含上進心、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對不同個性、不同特點的學生,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聽不同的作品,對不愛學習、討厭學校生活的同學,老師可以和他們在一起聽像《青春舞曲》《校園的早晨》《校園時代》等,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熱情;對一些性格較內向沉悶、不愛和同學打交道的學生,教師可以和他們一起聆聽《青年友誼圓舞曲》《友誼地久天長》《一二三四歌》等,通過這些歌曲的聆聽,鼓勵他們和同學多交流、多溝通,健全自己的人格。針對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因為畢業班的學生學習緊張、精神疲乏,整日處在高強度的學習中,教師應當播放一些有助于緩解他們精神緊張的一些樂曲和歌曲,和他們一起傾聽和欣賞如《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月光下的鳳尾竹》這樣一些民族器樂曲,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愉悅、放松。因此,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當采取一切措施為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努力,使學生在豐富多彩、音樂風格各異的音樂形象中,感受中華民族和世界各地音樂文化,感受人類文明,從而達到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做一個文明、守紀、熱愛生活的人。

三、音樂教師應該是“美”的傳播使者

查看全文

美育在學前音樂教育的思考

摘要:關于美育的探討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從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再到“以美育代宗教”觀點的提出,對美育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隨著《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問世,再一次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本文主要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思考學前音樂教育的相關問題,希望給學前音樂教育教學提供可參考的建議,也希望可以為學前教育中的美育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美育;學前音樂教育;學前藝術教育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我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學教育”的重要部署的具體落實與明確要求,是一個在我國學校美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由此可見,美育教育在提高學生審美與素養、促進個人綜合發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育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早在1912年時任教育總長的我國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已經把美育確立為國家教育方針,提出了“世界觀與美育主義”的宗旨,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確立為國家教育方針,再到1917年北京神州學會發表演說《以美育代宗教說》時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①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中國美育發展影響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一百多年前的“以美育代宗教”再到如今的對美育教育的加強和推進,肯定了美育之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這種觸及人類心靈情感的教育,讓人類在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行為中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理解自我存在的價值,獲得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和諧統一。筆者認為以美育人應該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中國美育網總編李田在第二屆全國美育大會上發表名為《呼吁完全美育,打造美育中國》的講話,作者認為美育的美是一個大概念,是人類文明世界萬事萬物的萬象之美,亦即各個領域普遍存在的各種各樣之美的總稱,并沒有專指哪一種美。美育必須是萬美入教的萬美之育,而萬美入教在事實上仍是取萬美中的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經過歷史檢驗且素有定論的典型美入教,其主要來自自然美、藝術美、科學美和人的美,萬美入教也是實現完全美育的實體性標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難發現,雖然藝術教育并非實現美育的唯一途徑,但我國的美育主要還是依靠藝術教育這一形式展開的。藝術作為審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態,加之人們的主要審美活動也多數是在藝術范圍之內,因此,藝術課程也是實施美育最為便利的途徑。《意見》②中提到“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主要是依托構建豐富多樣的藝術教育課程和藝術實踐活動這兩個主要方面,因此各階段學校需要做的是如何在現有藝術教育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政策、當地特色、實際情況來充實和豐富藝術教育課程、創新藝術教育形式。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美育確實是整個教育事業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還需真正意識到美育對于人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美育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這樣的觀念意識是很多家長、老師甚至是整個社會所缺乏的。各個年齡段的學校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重文化課程培養,輕藝術課程教育”的情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過少的甚至完全接觸不到藝術教育課程,這是非常不利于個人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的,更進一步說,對個人對“美”的認識理解和情感體驗都是不利的。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在小初高這樣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有些學齡前的幼兒教育也加入了這樣的隊伍,某些幼兒園對孩子們提前展開文化知識的灌輸和教育,以“無縫銜接小學教育”為名過多的給孩子開展文化課教育,而藝術課程就只是走過場或者是任由孩子們自己玩耍,不做引導,這樣的狀態在一開始就違背了教育事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美好愿景。學前教育階段作為整個人一生教育過程的開端,是引導、培養孩子對學習建立興趣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應該是結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德智體美等多個方面開展的。孩子們本該快樂的童年被沉重的文化學習負擔影響,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無疑起到了消極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大環境下,學前藝術教育的發展之路怎樣才能走得更好。作為學前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學前音樂教育無疑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韻律活動和歌唱活動等形式的音樂教育,讓兒童在美好的音樂世界里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這無疑是以美育人的便利途徑。筆者認為《意見》中涉及的相關內容不僅能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和環境來思考美育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能為學前音樂教育未來的發展和完善提供更加明確的方向。以下是筆者對美育之于學前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學前音樂教育的目標

人類的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目標指導和支配著整個教育過程,影響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內容、方法、手段,也影響著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所以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學前音樂教育是實施學齡前兒童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各種音樂藝術活動能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得美的體驗,因此學前音樂教育目標的明確也能為學前兒童美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教育目標可以參照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藝術領域教育總目標和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各年齡段兒童發展目標。根據《綱要》的精神,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引領兒童在藝術活動中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指南》中則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從《綱要》和《指南》中可以看出,學前藝術教育要引導鼓勵孩子能夠感受和喜愛周圍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通過參與藝術活動,真實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因此我們的學前藝術教育要遵循幼兒自身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客觀規律,設計健康、快樂的課程,積極開展各式游戲活動,培養小孩子快樂、善良、健康的性格。因此筆者認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該著重體現以下方面的教育目標:首先,樂于感受自然界、生活環境中所蘊含的美的事物,初步體驗各種音樂藝術作品和樂器、身體韻律所呈現的獨特美。其次,對各種形式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表現出喜歡的態度和參與的意愿,并能簡單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來表達自己對音樂和美的感受和體驗,能大膽展現出自己的思想,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再次,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各種音樂游戲活動中(比如歌唱游戲、節奏游戲、打擊樂演奏游戲)探索美的世界,增進自身的內在審美體驗。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發展兒童自身的音樂創作能力(歌曲編創、韻律編創、即興打擊樂演奏等內容),體驗音樂創作和即興教學的樂趣。

二、加強學前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

查看全文

音樂課中滲透美育教育論文

一、美育作為審美和教育結合的產物,是一個歷史的課題

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藝術教育的內容;而我國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詩教、樂教,在他看來,美育在整個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美育這一概念和對它進行獨立研究的理論,則是由德國的偉大詩人和美學家席勒于18世紀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近年來,學校藝術教育取得了較大發展,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顯。但是,美育仍然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還不能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當前,改進美育的重點在基礎教育階段。基礎階段的美育對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二、美育是關注人的整體素質和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是真、善、美和諧統一的人格教育,是一種企及生命質量的教育

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的美育,指審美教育。廣義的美育,是指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為了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學校美育應從狹義美育向廣義美育發展。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能從美育的本義出發,研究、運用音樂教學方法,那么就能通過各種藝術活動,來誘發、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從而真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潤、營養、熏陶,進而使他們潛移默化地在精神狀態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負上有所促進。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識獲取多少為目標,這是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區別。運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傳授新知識,在音樂課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音樂的水平,在音樂中中培養起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情感,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一堂較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歌曲或者欣賞一首優美的樂曲,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這是因為學生愉悅地進入構成音樂的兩大要素———節奏和旋律的環境中,感受到了美、理解了美,這不僅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力及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所以應重視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和需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別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對心靈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獨特功能。

三、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具有獨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音樂教育能產生以下美育功能:培養審美意識,培養良好品格,激發創造思維。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對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具有特殊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如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時,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的識別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這樣,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心靈美的花朵就會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美育滲透,可充分發揮音樂的美育作用,使音樂課成為搖籃,為培養"四有"新人做貢獻,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做出貢獻。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促進美育的有效實施

一、用審美理念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

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要得到更有效的滲透,課程的設計應該緊緊圍繞著審美理念展開,用審美理念來構建音樂課,使之充滿詩意內涵。而充滿詩意內涵的音樂課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二者相得益彰。首先,教師要以審美理念為指導選好教材,通過對教材的有效講授,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新課標實施后,音樂教材有了很大的變化,淡化了教學過程中理性的、枯燥的知識傳遞,強調了音樂作品內涵的審美要求,突出了音樂本身的藝術美,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除了選擇傳統的經典之作,更多選擇具有時代感的優秀作品,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文化,既開闊視野又密切聯系生活。比如,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五年級音樂教材(下冊)就收錄了不同國家、民族、時代、風格的音樂作品,包括了維吾爾族、藏族、彝族、朝鮮族的民歌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民歌,更重要的是還加入了歐洲著名的古典音樂和中國的古詩詞歌曲。這些作品綜合在一起,審美內涵極其豐富,在音樂載體中,再現了詩意境界,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心靈播下美的種子。因此,教師要注意選擇具有不同風格、種類的教材內容進行授課,讓課程內容有寬度,充滿詩意,使學生得到更深更廣的審美體驗。其次,還應該重視音樂課程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通過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來構建音樂課的詩意內涵。這也是新課標所特別強調的。不同藝術種類有各自的特點,這是其類屬的標志;但不同種類的藝術又有共性,這是它們之間聯系與融通的基礎。例如,音樂、文學、舞蹈在最初產生時是以三位一體格局出現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分化開來。但分化之后,它們的關系依舊密切。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因此文學成為歌劇、舞劇腳本離不開的實用工具,而音樂舞蹈又給文學以直觀和動感的啟示與引導。不僅如此,很多看似音樂以外的東西實際上都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正是這些因素讓音樂煥發出更多的色彩,同時也搭建起了音樂與其他相關文化溝通的橋梁。如音樂與建筑之間就有“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說。除此之外,諸如雕塑藝術、影視藝術、戲劇甚至歷史、宗教、哲學等,與音樂藝術也都有密切的聯系和相融的關系。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音樂學本身,而應靈活地運用各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并使之服務于音樂課,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那種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架鋼琴的老舊授課模式已經跟不上現代教學需要,也不符合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將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課件做得精細講究,通過多媒體把豐富的音樂課內容以美好的、新穎的畫面呈現出來,營造出詩意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升音樂教師的綜合審美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柏拉圖曾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他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就是說,音樂美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教育。而音樂教師———傳播美的使者,審美教育的傳授者,在此起到了重要的連接作用。因此,音樂教師要具有較高的素養和較強的能力才能勝任此角色,才能在音樂教育中更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音樂教師作為美的引領者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自然就成為學生心目中美的象征,模仿的對象。從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到對事物的宏觀認識、細節觀察,甚至教學中的語言運用、動作習慣等等都會成為對學生的一種審美示范,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情感。因此,音樂教師應當具備較高的音樂、文化、審美修養,并使其跟自身的人格修養融為一體,凝聚成個人魅力,在與學生的交流時以個性示范的方式對學生發生影響,在舉手投足間將音樂帶來的美感寓于教育的氛圍之中,增添音樂教育的審美性,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讓審美教育產生正面效應。如果音樂教師缺乏審美修養,就容易忽略和漠視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和培育,使審美教育不到位,嚴重者還會導致這些問題的發生:首先是致使學生在審美意識上出現偏差,這些偏差有可能會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是由于音樂教師自身文化修養不高、審美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在學生面前展現音樂的美及由此帶來的愉悅感,因而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乏味進而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對音樂課失去興趣。其結果便是影響了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失去了對學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領作用。可見,綜合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于音樂教師的意義非同一般。在新課標所設定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音樂課的首要目標28。其關注點在于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積極、人生態度是否健康、“三觀”是否正確,將來能否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等方面。所追求的教育效應不在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在于情感的體驗層面上。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審美教育中的核心內容。然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雖然重要,但是和其他兩維目標相比較卻是最不容易看到成果,最難落到實處,并保持長效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對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只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專業素養便可。但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卻涵蓋了審美、情感、人文、道德、修養等內容,因而對教師的整體素質、綜合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單一的教學能力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素質結構必須擴大延伸。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教師全面提升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音樂教師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從更高層次、更廣層面上賦予音樂教學新的內涵,進而正確、成功地引導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施提供保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就是審美教育得到有效實踐的最好體現。

三、通過音樂教育讓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

審美教育具有很廣的涉及面,不僅僅局限于音樂教育上。然而通過音樂教育卻能使得審美教育獲得更廣的延展。音樂雖然只是藝術的一部分,卻和其他的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與看似沒有關系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科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等都有著某種關聯。音樂教育亦然。基于此種原因,音樂教育不僅通過音樂給學生們帶來美好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借助了其他藝術讓審美體驗多元化;不僅在聽覺上還可通過視覺、觸覺等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下面兩個例子可說明問題。例一:在給學生欣賞歌曲《春曉》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該作品的清幽淡雅的意境,可利用多媒體展現關于春天的中國繪畫作品,讓學生通過視覺的審美體驗加深對該聲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并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學生不僅從音樂上接受了審美教育,還從文學、繪畫中得到美的享受,讓審美教育擴展到音樂以外。例二: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具有虛擬性、程式化、寫意型三大特性。尤其是虛擬性,這種在表演上通過舞臺動作虛實結合的審美特征是獨樹一幟的,演員肢體的運用在京劇表演中有著特殊的語義。但是,要讓學生欣賞京劇總體上說是困難的。因此在給學生介紹京劇時,可把京劇中的一些基本的動作手勢,如:穿山膀、蘭花指等作為了解京劇的切入點,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進行審美體驗。這種非聽覺的審美體驗不僅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可使其享有不同于以往的審美感受,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審美教育得到很好的延伸,達到良好的美育效果。此外,審美教育的實施途徑也不僅僅局限于音樂課堂。因為音樂教育具有形式多種多樣,方式靈活多變的特點,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通過課堂傳授音樂知識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與音樂有關的課外活動也是音樂教育的一部分,有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課外活動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各種音樂團體的設立、校內的音樂類比賽、音樂講座等等,比起課堂這些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同時也為學生找到一個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對音樂的再認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帶來的美育效果是課堂所不能給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音樂有關的社會活動。這是學校以外的音樂教育,同樣具有很強的美育作用。如:觀看音樂會、歌劇、戲劇、舞劇、音樂劇、音樂電影等等,還有參加社會上的各類音樂比賽、音樂交流活動等。這些活動把音樂教育從學校延伸到了社會,加強了音樂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的審美修養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會讓學生家長或周圍的人受到感染,擴大審美教育的影響范圍。審美教育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推動力。然而現實中審美教育的開展并不盡人意,音樂新課標的頒布距今已有十多年了,音樂課程的改革進程卻不十分順利。很多學校,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還是滯后的,學校如今還依然按照過去的模式上課,更有甚者不開設音樂課。原因有很多:或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或對審美教育重要性缺乏認識,或缺乏教學設備、師資,等等。因此,音樂教育任重道遠。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多方尤其是音樂同行們共同努力。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教育與美育融合路徑

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通過音樂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緒受到帶動,對于學生三觀的構建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當前,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不斷地加強美育和德育的滲透。這樣可以將音樂教育的價值最大化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可以在音樂欣賞、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突破,將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地落實到位。

一、音樂教學中的核心素養

所謂核心素養一般情況下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1]。在不同的學科中,核心素養的內涵都有所不同,是教師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主要方向。在音樂學科中,核心素養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方向,分別是自主音樂需要、音樂實踐能力、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文化理解,是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的目標和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就應該盡可能加大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利于達到理想中的教學開展效果。第一,自主音樂需要。在培養學生自主音樂需要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以及音樂活動參與的過程中自覺和主動。讓學生可以在音樂欣賞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產生驅動力。能夠懂得音樂欣賞是自主發展過程中的必備需要,讓學生以自主的方式對音樂產生認知、情感和意志。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包含三個維度。一是,學生應該對音樂產生興趣愛好,能夠在音樂活動的實際參與過程中得到快樂,讓學生的審美需求獲得良好的滿足;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實際音樂體驗之后,就應該將音樂作為一種保障身心健康的工具。通過音樂來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心更加健康;三是,通過音樂學習可以帶動學生在文化修養方面的提高,推動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更好地挖掘音樂的魅力,以此來平衡心理、調節情緒,從而真正做到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音樂活動的過程。第二,音樂實踐能力。在音樂素養當中,音樂實踐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對于高校音樂師范生來說,音樂實踐素養主要可以分為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創造及想象能力、合作及交流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將音樂表達能力作為重點來進行有效的培養。在帶動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成長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地做到以用為本。引導學生在畢業以后或者在校時就能積極地參與到相應的音樂活動中去。讓學生可以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對作品進行自由的選擇,并學會和他人進行恰當的交流和表達,這樣可以對優秀的作品進行表現和感受,也能夠即興地創作和表演。在帶動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提高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音樂經驗作為主要立足點,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漸豐富自己的聆聽和歌唱經驗,可以對一些音樂作品進行熟悉,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情感內涵,對于音樂活動形式也應該熟悉和了解,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使得學生可以對一些常見歌曲、中外著名歌曲進行掌握和演唱,并能夠真正地做到簡單作品的演唱、對譜子進行識記。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演奏及集體歌唱中,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實現積極主動的參與。第三,音樂情感體驗。所謂的音樂情感體驗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投入演奏、歌唱、傾聽、鑒賞的活動當中,可以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當中獲取到直接體驗以及間接體驗,借助音樂來對情感進行抒發和表達,真正將音樂形式轉換為情感本質,帶動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此過程中,主要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培養。首先,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對美感進行體驗。其次,讓學生可以借助作品來實現抒情詠志。最后,借助音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怡情養性,展現出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可以在抒情、歡樂或激昂的演唱、演奏中把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積極地表達出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對影視劇、演出以及網絡中的一些音樂形式作出正確理性的評價,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得更加豐富。第四,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理解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人文素養。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對音樂應該做出必要的理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社會性方面的發展,讓學生對音樂加深認知,也能夠讓學生透過音樂更好地了解社會。在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理解能力的過程中,主要包含對音樂的文化特征和藝術形式進行掌握,對音樂和其他藝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對音樂與社會整體發展的影響進行理解。在日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意識到音樂的魅力和價值,對音樂形式進行認知、了解音樂的文化價值、藝術特征,感知到音樂在影視、戲劇、舞蹈中的應用以及相互關系等等,讓學生對音樂的社會意義和時代背景加深理解,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二、音樂教學和德育教學結合的路徑

(一)開放教學空間,營造教學氛圍

和高數、文學等學科不同,音樂學科在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性的氛圍,讓學生可以深化情感體驗和感知。這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氛圍營造效果,有助于核心素養的滲透以及德育教育的融合。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在課程教學中加強開放性氛圍的有效創設,讓學生可以舒緩自己的緊張情緒和心理,達到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小提琴協奏曲,為學生引入經典曲目——《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音樂作品在我國廣泛流傳,主要是將故事情節作為線索,對梁祝兩個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進行充分的描述,同時也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憤怒的鞭笞和抨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展現自己的專業技巧,在其中引入各種各樣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的情感變得更加深刻。比如,在對“樓臺會”“長亭惜別”兩個片段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邀請學生和自己分別采取大提琴、小提琴來演奏出動人的旋律,讓學生被旋律所傾倒,也能夠對主人公之間的真摯情感產生感動之情。對于其中的片段,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感受音樂之美以及兩人的真摯情感。讓學生可以從音樂欣賞中獲取到真、善、美的體驗,有助于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思想以及道德品質,在無形中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音樂在美育教育中提升人文素質路徑

【摘要】音樂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欣賞音樂,還能使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放松心情,減輕其學習壓力,因此,音樂與美育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音樂;美育教育;提升;人文素質;路徑

前言

當前美育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音樂作為美育教育的關鍵部分受眾多因素的影響難以發揮其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分析了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并提出音樂在美育教育中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實踐路徑,為音樂與美育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借鑒。

一、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人們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忽視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意義,學生也深受這種社會發展狀態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相較來說更加關注物質享受,導致出現一些學生道德水平急劇下降現象,學生社會責任感逐漸被個人主義所取代,而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學生的這一思想發展現狀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的發展,提升學生人文素質,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還能使學生產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有助于指導學生未來人生發展的正確方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