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核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12:57: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核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內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探析
近期,“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綿陽召開。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會議參會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歷屆中國音樂心理學研討會中參會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在開幕式上,音樂心理學會會長、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音樂心理學在研究領域、研究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其次,回顧了過去3年音樂心理學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并對未來新形式、新機遇下的音樂心理學發展表達了期盼。隨后,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劉沛教授以及上海音樂學院李小諾研究員分別從音樂心理學的不同角度作了大會發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類六種本能需要以及行為動機的“調色板理論”,并以此解釋孩子為什么不愛練琴以及音樂學習動機問題。在此基礎上,周教授又提出未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將走向演繹的心理學道路,并強調回到演繹的心理學道路必須嚴格地遵循實證研究方法。劉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東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別”的文化差異導致西方心理學傳統與中國人認識論傳統的悖論的產生。在此基礎上,劉教授對我國未來音樂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貫通古今、交融文理、尋根問祖、啟迪當代”的發展構想。李小諾研究員分別通過三個不同的實驗研究闡述了絕對音高能力與語言環境、早期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音色對音高判斷的影響,并運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術,分析了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這兩種不同音高認知方式的腦機制。隨后,與會代表分成12個討論組進行報告,主要圍繞音樂心理與兒童教育、國內外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最新動態、音樂治療、音樂表演與音樂審美、音樂心理與網絡科技、音樂心理與文化傳承等多項議題展開。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收到參會論文51篇,這些論文集中反映了三年來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因此,本文對本屆研討會的參會論文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并從研究領域、研究主題及研究方法3個層面對文獻進行詳細梳理,以使我們獲得關于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現狀的重要信息。
一、文獻梳理與分析
1.關于研究領域。根據此次會議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音樂教育心理是國內音樂心理學研究者的熱點研究領域,三分之一的學者將研究視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樂與腦神經機制、音樂表演、音樂治療及音樂審美等相關研究。這說明作為一門交叉性很強的邊緣學科,音樂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更注重跨學科的融合。2.關于研究問題。關于此次研討會參會論文研究問題的分布情況由(圖1)可知,其中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音樂表演心理及音樂心理與兒童教育是本屆會議的主要議題。另外,關于音樂心理學人才培養的論文有5篇,占總數的10%,這表明部分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培養音樂心理學研究和教學的新生力量,從而讓學術梯隊人才結構趨向合理化。3.關于研究方法。針對本屆研討會參會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統計結果顯示:運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32篇,占論文總數的63%;而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有19篇,占論文總數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數量明顯多于實證性研究論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論文中,屬于嚴格的哲學思辨論文很少,部分論文是從研究者個人教學感受出發進行闡述,其研究結果主觀色彩較濃,缺乏信效度檢驗(見圖2)。在具體研究方法運用層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比例為29%(見圖3),這表明研究者開始有意識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時運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數論文缺乏關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確說明。由此可見,研究者仍需對研究方法的科學運用予以重視。
二、會議論文研究動態
本屆研討會論文主題主要聚焦以下五個方面,即轉變研究方向、跨學科交叉與合作、加強應用型研究、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以及追蹤國際研究動態。1.轉變研究方向在本屆學術研討會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開始轉變,從研究外界事物轉變為對人自身的認識,特別是探索大腦的工作機制。例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員在其論文《負向情緒偏向音樂情緒誘發的神經機制對比》中,通過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為實驗兩種方法,對音樂中的負向情緒,即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雖同屬于負向音樂情緒,但聽者對悲傷情緒和恐懼情緒的偏好、感受、聆聽意愿以及腦加工方式均存在差異。此外,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蔣存梅教授在題為《音樂訓練對先天失歌癥者音樂句法加工能力的影響》的報告中,針對音樂訓練是否能夠有效提高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結構的外顯判斷這一問題,對失歌癥者進行每周兩次、每次30-45分鐘、共計9次的音樂訓練。結果表明,短暫的音樂訓練可以提高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達到正常水平,這種提高既體現在行為水平,也體現在腦電水平。這一研究結果為失歌癥者的音樂教育提供了實證依據。2.跨學科交叉與合作會議中有多位學者提到要通過跨學科合作拓展音樂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促進音樂心理學的發展,其中包括與醫學、聲學以及建筑學等學科之間的合作。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萬詩慧在題為《音樂廳感知效應的聲學參數研究》的論文中,從聲學和建筑學的角度來探究音樂廳的建筑結構布局,進而提出音樂廳的音質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評價標準,各項聲學參數的最優閾值與音樂廳建筑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聲學參數測量的數據顯現出來的。隨后,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蒲道深和英國愛丁堡大學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論文《境外音樂治療在癡呆癥治療中的應用與研究文獻回顧》闡述了音樂治療能夠改善癡呆癥患者的行為、情緒控制以及記憶喚醒等方面,同時也能夠讓患者的護理者受益。3.加強應用型研究一門學科的價值既體現在理論層面,也體現在應用層面。可喜的是本屆會議的論文拓展了音樂心理學在應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例如,中央音樂學院的李豐學者以《養老機構中的音樂活動構建及其音樂選擇》為題,闡述了音樂活動作為養老機構中的重要活動,如何構建和開展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首先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觀察;進而從音樂活動的各個角度切入,嘗試構建系統性的音樂活動;最后通過每次活動后老年人群在認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現,對音樂活動進行反復完善。首都師范大學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論文《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對大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對400名2016級大一學生進行一個月的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實驗。一個月后,研究者再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進行SDS量表測評。結果發現實驗組整體分數下降了32%,而控制組由于鄰近期末課業壓力增加,SDS量表分數相比一個月前提升了10%。由此說明,訂閱式團體音樂減壓對緩解學生心理亞健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4.關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從音樂心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文化傳承中傳承人和藝術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區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積極心理品質成為本屆會議部分學者關注的問題。例如,中國音樂學院的烏日瀚在其論文《簡析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民歌所體現的民族積極心理品質》中,闡述了錫林郭勒地區蒙古族民歌的曲調及歌詞當中普遍蘊含了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并且當地人也具有此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因此,希望能夠繼續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積極心理品質以及待人處事的生活哲學觀和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同時,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的韓忠嶺學者在題為《核心素養視角下羌族文化傳承課程化實施路徑思考———兼評羌族音樂文化》的研究中發現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羌族音樂文化正面臨后繼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韓忠玲學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養教育為理念的框架體系,將羌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植入學校課程,開展“課程實施校本化,教材內容本地化,教學過程本土化”教學實踐層面的改革路徑。5.追蹤國際研究動態關注國內外音樂心理學研究動態以及對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分析,既能夠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框架,也能促進國內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例如,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論文《打通實驗室到音樂教室之門———國內外音樂神經科學研究現狀分析》中,闡述了音樂神經科學現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超掃描(Hyperscaning)技術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腦間同步互動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實情境的研究。這表明國內外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音樂活動等社會互動過程中的群體心理與腦際認知。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的李慶昱博士在《國外音樂社會心理學研究綜述》一文中,從音樂的情緒情感與人的心理和行為等五個方面對國外音樂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闡述了音樂社會心理學作為音樂心理學研究與現實情景互動和溝通的橋梁,進一步擴大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空間。另外,國外的音樂社會心理學也是近十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其研究內容的連續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值得國內學者學習和借鑒。
三、討論與建議
音樂表演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探討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獨立學院音樂表演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針對其過程中存在的幾點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過程中,能更好的進行指導,使得學生能順利的完成論文的寫作。
關鍵詞:獨立學院;音樂表演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思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是該階段學習過程中最后的重要環節之一,近年來本科院校也都十分重視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作為高校的教師,在面臨畢業論文指導這一環節時,總感覺力不從心。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而言,寫論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習慣于在舞臺上表演,對于如何用文字來表述音樂則較為困難。結合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情況,針對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在論文寫作中面對的問題,對畢業論文指導有幾點思考。
一、明確寫作目標的重要性
畢業論文寫作是本科生順利完成整個學業的重要環節在準備寫論文的前期,應該做好相關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專業知識儲備。針對音樂表演專業,前期應該開設有相關的音樂理論課程,如音樂史、音樂欣賞、音樂論文寫作等課程這樣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明確知道論文是什么,以便更好地把音樂表演實踐和音樂理論知識融合貫通,且具有相互轉化的能力。在開始構思論文寫作的時候,選題是面臨的首要問題。如何選題?選什么題目?是論文寫作開始階段聽到最多的問題。音樂表演專業由于專業學習的原因,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音樂技能或技巧的訓練,一段時期面對的大部分都是某幾首或幾部音樂作品,因為有大量的練習要完成,又要應對舞臺表演的實踐,學習的重心都集中在表演上,而對于文字性的表述,或書面理論則沒有側重留意去進行太多的思考一旦面對論文寫作,開始進行選題時,就會比較茫然,不知道如何進行選題,也不知道選擇什么題目合適。因此,明確寫作的目標,有的放矢,在選題時就顯現出它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確寫作的目的,對音樂表演專業而言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對專業學習的總結和升華,是對把音樂表演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能力的考察。其次,找準寫作的方向切中專業核心,把音樂表演專業學習和論文寫作結合起來把專業學習中的思考、問題和體會用論文的方式闡釋出來則是寫作的切入點。以學院2016級音樂表演班的幾位同學的論文選題為例具體選題如下表:從表1論文選題可看出,其中6篇論文選題都是以一個音樂作品為中心,主要論述其音樂特性及演奏技巧,兩篇論文是關于鋼琴教育教學方面的探討。從選題的深度和廣度上來看,基本是符合本科畢業論文要求的,但從選題的切入點上來看,表述的卻不夠清晰,選題的目的和意義性不強。大部分的學生在選題時,并不能解釋為什么要選擇這一部音樂作品為論題,以及圍繞這一部音樂作品需要展開論述的核心論點是什么。因此,在論文寫作構思中,不能夠很好的深入總結和思考這部音樂作品的意義何在,以及這部作品與其他音樂作品的關系,論文寫作基本框架就定位在平鋪直訴的介紹作曲家、作品背景、作品結構,以及簡單歸納作品的特點及存在的演奏技巧。
二、正確理解文獻綜述的地位
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變遷與發展
1引言
音樂教育是一種傳承音樂文化、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音樂教育哲學則是引領這一活動的“航標”。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并受到西方不同流派音樂教育思潮的影響,在中西融合中不斷發展。關于近代以來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學界有著廣泛的研究,各種專著、論文、專題研究均較多。但對其音樂教育哲學觀念與思想的研究則相對滯后。廖家驊《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1992)是我國近代第一篇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論文,此后朱琳、張帆、胡健、齊易等開始從哲學的理論高度展開對音樂教育的觀念與思想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國外音樂教育哲學的思潮,并相繼譯介和出版相關論文與專著。尤其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兩大音樂教育哲學專著《音樂教育的哲學》(雷默)和《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埃利奧特)的翻譯和出版,一批北美音樂教育的哲學理論也被介紹和引進,并圍繞他們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開展了比較研究與討論。從此之后,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學術活動得以逐步展開,助推了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研究的發展。至21世紀初以馬達、陳雅先《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論稿》(2010)、韓忠嶺《音樂教育哲學導論》(2014)等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和眾多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等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逐步深入。
2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基奠期(1840-1949)
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通音樂教育傳承著古代“樂教”的傳統,并受到西方國民教育思潮和義務教育的實踐,在西學東漸的“學堂樂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的音樂教育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推進向前。自1842年外國教會在我國開辦的學校中開設音樂課程以后,“西學東漸”的主張使當時封閉的中國張開了觀望世界的雙眼。1898年康有為《請開學校折》中主張開設樂歌課,再到1904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后,中國近現代的普通音樂教育由此拉開序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音樂教育觀。這一觀念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為提高國民素質從而實現強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此后王國維、蔡元培等提出以“美育”為宗旨的普通音樂教育觀。這一時期的“美育”為宗旨的音樂教育觀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重視音樂的審美性、通過“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之后,我國近代音樂家蕭友梅、黃自、黎錦輝、豐子愷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和實踐了音樂教育的思想和觀念。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觀受到了西方音樂教育的早期影響,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使音樂教育與社會、文化的變革緊密關聯。
3中國普通音樂教育哲學觀念的開創期(1949-1966)
1949年,新中國建立,我國開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這一背景為新中國大規模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供了條件,大規模的音樂教育就從這里開啟。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是整個國民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音樂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分支。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由于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種種原因所致,處于最初步的建設階段,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局限。1957年2月,同志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钡轮求w在新的教育方針中被放在了教育的主要地位,而美育并未被提及,這便導致了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被逐漸削弱。貫徹新的國家意識形態和培養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為了這一時期總體教育目標的傾斜方向。由于普通學校教育包括音樂教育,后者當然無可避免地擔負了同樣的重任。這種重任使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與社會政治任務關聯過于密切,與社會活動不得不產生緊密的配合。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研究
音樂是人類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教育的基本要素。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音樂教育自古以來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對于人的智慧開發、情感培養和道德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素質教育大旗的拉起,我國越來越強調教育應該向個性化、多元化的模式發展,應當把有利于培育學生個性修養和獨立思考的教育資源引入國民教育,音樂教育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目前人們對音樂教育的作用和操作都缺乏合理、系統認知。大家通常將音樂教育視為單純樂理知識的教授,甚至簡單的等同于學習唱歌,習得一門樂器演練技巧等,從而沒有針對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等基礎性問題進行專門的探討和研究。在此背景下,由任志宏、張昆編著的《音樂教育學研究方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版)對于音樂教育的地位、意義、作用,尤其是對音樂教育的方法進行系統而專業的思考和探索。該書的研究成果對于從事音樂教育研究和音樂教育事業的人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該書具有以下三點特色:
一、準確把握音樂教育研究的內在本質和多元特征
音樂教育研究是該書的中心議題。該書開篇便系統闡述了音樂教育研究的本質和特征。首先,該書站位于繼承與創新的交接點闡述音樂教育學研究的范圍。該書引用權威名家和經典著述的論述,廓清音樂學和教育學的學科內涵與外延,并在此基礎上清楚闡明音樂教育學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突出此門學科的歷史傳承性和學術創新性,不僅明晰了音樂教育學的研究范圍,而且強調音樂教育學的全新眼界和姿態。其次,該書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現狀指明音樂教育學研究的價值。該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闡述了音樂教育學研究對于音樂教育科學規范化的建設意義;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的機制和形式,從音樂教師的積累與拓展和音樂教材的完善兩個方面,指明音樂教育學研究對于完善學科建設的推動性意義;結合音樂教育的多元性特征,從構建音樂教師的雙重身份的必要性出發,闡述音樂教育學研究對培育音樂教師隊伍的長遠性意義。最后,該書從多維的視角點明音樂教育學研究重點的多元性特征。該書著眼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音樂教育學研究的研究重點予以清晰標示。就研究領域的性質而言,該書強調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研究在重難點把控上的相關性和差異性,并就研究范圍的廣義方面和狹義方面,闡述音樂教育研究的側重點。不僅如此,該書還從哲學與科學的不同視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發,廓清音樂教育研究重點的多元性和變化性。
二、全面展現多樣化音樂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點
該書深入探索了音樂教育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一方面從宏觀層面指出音樂教育研究定性與定量研究的雙重性特征;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展現音樂教育研究的多樣化特征。該書根據事物的質量特征,以認清事物的固有屬性為目的,主張將基于自然主義和闡釋主義的方法論引入音樂教育研究,通過強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雙向交互作用,達到對音樂的內在機理和規律的整體性理解。同時,該書強調在對事物進行定性研究時,應避免研究人員現有的文化價值偏見,避免先入為主,片面或歪曲對象的真理。該書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將音樂教育研究與定量分析的方法結合起來,全面論述定量研究的含義、用途和局限性,并重點介紹了音樂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對定量分析的綜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紹,進一步刷新了人們對音樂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認識。此外,該書從微觀層面,從多維度、多層次的角度具體講解了音樂教育研究中的各種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該書介紹了包括文獻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等在內的九大方法。每種方法的講解做到了言簡意賅、準確具體,既澄清了方法的機理和原則,也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說明每一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步驟和流程,可謂系統而全備。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該書著重介紹了問卷調查研究、比較研究、教育統計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圍繞每一方法,不僅從總體層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領,而且從具體層面剖析它們的優勢和局限,詳細介紹其設計原則、應用原則、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驟等。
三、系統剖析音樂教育學專業論文撰寫要領
高職高專音樂課程模式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高職高專音樂課程模式的實驗研究》
二、課題的背景與意義
現階段高職高專音樂專業教學,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還是教學手段仍停留在原有傳統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人才的培養需要,甚至已經桎梏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這將影響和制約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學生的培養,不利于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學生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
2.各門課的學習保守而獨立與其它課程不相聯系;
3.教學內容缺少實用性;
深究科研是音樂教育發展的新動力
科研是科學研究的習慣性簡稱。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有了它,人們將不斷地探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奧秘的,從而尋求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逐步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所以,從馬克思到鄧小平等革命導師都曾指出科學就是生產力。
音樂教育處于藝術和教育的交緣領域,既有藝術的屬性,又有科學的內涵;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個學科。因此,音樂教育舌動一方面要以充分的教學實踐來實現自身的存在價值。完成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任務,但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斷地對音樂教育中的諸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和思考,并通過一定的形式使之成果化,以更好地指導和推動這門學科向著更完善、更成熟的目標發展。
反思我國建國以來音樂教育的前進歷程,深感科研是推動音樂教育發展的生產力,是促進音樂教學改革深化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一些重大的課題研究,往往影影甚至決定著整個音樂教育的命運和前途例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美育理論較為薄弱,“代替論”(德育、智育、體育可以代替美育)一度混淆著人們的視聽。由于美育本體的獨立存在價值發生了動搖,以致美育在參與教育方針表述上,出現了時有時無、若明若暗的模棱兩可態勢,進而造成了普通學校音樂課長期處于未達狀態。后由于一些有識之士對此有聽洞察。展開了對美育酌深入研究,出現了一批闡述和論證美育功能、特征、方法及途徑等問題的論文和專著。特別是國家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學校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對此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從而提高了全社會對美育的認識。時下,不僅美育重返教育方針,而且音樂、美術等學科在學校的地位與昔日相比,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至于對音樂教育本體的研究更是直接加強音樂教育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例如80年代之前,我們對音樂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層面上。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音樂教學法,一方面起到了指導教學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大多局限于方法論的應用階段,缺乏完整的理論基礎,也缺乏對音樂教育全過程的認識。在國家教委藝術教育“七五”重點科研項目《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研究》的帶動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等一批專著和論文,構建起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學的雛型,開拓出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廣闊天地,為音樂教學改革提供了較扎實的理論依據和歸宿,也為培養新型的音樂教育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它們體現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知識技能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只有二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才能適應新時代音樂教育的高標準、高要求。一般說來,教學主要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是根據已有的學科內容(教材)進行的,具有傳承性。教學內容和方法即使有所更新和發展,但也主要是吸收他人的新近成果。而科研則必須以自我創新為前提,具有開拓性。應能夠在音樂教育的領域中創造性地提出某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予以論證闡述。以得出科學的結論,達到推動音樂教育前進的目標。因此,對中等學校以上的音樂教師的考核及職稱晉升,均包含有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的內容,這無疑是對音樂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全面要求。
在對待音樂教師的科研問題上,必須處理好音樂藝術實踐和科研工作的關系問題。音樂教師結合教學進行創作、表演等藝術實踐是提高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對他們參加演唱、演奏比賽、發表或出版音樂作品等應予支持,對于其中獲得獎項的教師更應予以鼓勵。但藝術畢竟不是科學,藝術成果雖也有某些創新因素,但它畢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研成果。藝術成果可以體現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但它不能說明音樂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我們應提倡音樂教師結合自己的音樂藝術實踐進行科研,這樣可以將個人對音樂創作或表演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造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上進行思考,如能提出有學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并付之以完整的表述形式,那無疑將是一件很好的科研成果。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音樂教師應善于構建起以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這種綜合素質是新世紀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
當然,音樂教師的科研范疇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從選題內容方面來說,有音樂和音樂教育兩大領域。在音樂方面,既可對音樂學各分支學科(如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史學、音樂評論等)的所屬問題進行探討,又可就音樂創作、音樂表演方面的問題進行學術上的研究。在音樂教育方面,既可對音樂教育學各分支學科(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心理、音樂教學論、比較音樂教育等)的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探索,也可對音樂教學和音樂活動中的實踐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當然,學侮無涯,一個人的能力、精力和水平有限,不可能把研究范圍涉及到音樂和音樂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應該根據自己的條件有重點的搞好科研上的選題。
普通高校音樂通識課程教學分析
音樂素質教育核心通識課程在上海大學開展近七年,積累了一些關于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本文將通過對選修該系列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于課程的開展情況、優缺點進行總結,為我國藝術教育的教學改革進行一些探索。
一、調研背景
2018年,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確提出要做好美育工作。同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教育,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斷。將“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重要保障?!懊烙钡母拍钭畛跤?8世紀由著名的德國作家、思想家席勒提出。席勒在《美育書簡》一書中,對美育的性質、內容、任務及社會意義都作了相當全面的論述。中國的“美育”概念是王國維于1903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才提出的主張。后來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說”,美育教育逐步受到重視。在他的后續教育事業中,成立了“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代社會不僅要規范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應該關注個體的精神狀態。美育教育影響其性格、情感、氣質等方面,對于個體的影響會更加全面與深入,從而間接影響整個社會,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美育對于個體發展來說也至關重要,一個人如果想成事,除了有理性的頭腦和卓越能力以外,良好的心態、寬廣的胸襟等諸多內在優秀品質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美育是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學校教育尤其是高校作為美育教育的主要平臺,能夠正確引導和教育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上海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和社會對于新時代綜合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多門通識教育課程,通過不斷創新全人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公民意識、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并能應對之后種種挑戰的綜合型人才。上海大學作為綜合類高校,其藝術學科相對較完善,包含電影、美術、音樂、文學等多種學科。以此為基礎拓展出以下三類美育教育課程體系。核心通識課體系:包含理工、經管、人文三大領域。三大領域中包含科技進步與生態文明、經濟發展與全球視野、人文經典與文化傳承、政治文明與社會建設、藝術修養與審美體驗、創新思維與創業教育六大模塊。從工程技術到全球金融,從政治歷史到藝術美學均有涉獵。藝術實踐平臺:上海大學擁有包括弦樂團、管樂團、打擊樂團、民樂團、鋼琴協會以及舞蹈團等多個平臺并向全校師生開放。極大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讓有興趣的同學在學有余力的同時,通過藝術團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藝術展演平臺:上海大學聯合社會團體定期舉辦活動,通過畫展、影展、音樂會、話劇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師生普及藝術知識、提高藝術修養、培育對于藝術美的審美認知。
二、課程調研情況
上海大學開展音樂素質教育核心通識課程近七年,積累了一定經驗。本人全程參與《外國經典音樂》與《中國經典音樂》兩門課程。經過近一年的跟蹤調查,結合多位任課老師的采訪,特地制作一份調研問卷,調查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情況。通過問卷反饋分析上海大學實施核心通識課程的美育效果、育人效果,為后續教學規劃與改革提供一些支持。(一)專業與年級分布狀況。該問卷的目標人群是2018—2019學年,冬季、春季學期選修《中國經典音樂》或《外國經典音樂》這兩門音樂類核心通識課程的上課學生。有效問卷共512份。問卷顯示大二的學生的比例為最高,達54.7%,超過半數,這一點與學校對核心通識課程的學分要求以及大一因大部分學生未分專業而限制了總學分的原因有一定的關系。大一、大三、大四學生分別占了17.2%、22.7%、5.4%。在專業方面,理工類學生因本身在學校的基數較大而占有約63.1%的比例,其次是經管類約16.2%,人文類約14.7%,藝術類約5.3%,其他約0.8%。上海大學開設核心通識課程與通選課的理念是希望本科生在大學的四年里,跨專業學習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根據調研人群的專業分布可見這兩門音樂類課程確實達到了這一目的。(二)參加問卷的課程分布。在選修音樂類通識課程方面,核心通識課程《外國經典音樂》與《中國經典音樂》占比分別為42.2%和39.5%,剩下18.3%選擇了音樂學院開設的音樂類任意選修課:《時代音畫》和《素質教育音樂會》。(三)參加課程的原因統計在學生參加課程的原因方面,最主要是對音樂感興趣,包括但不限于音樂本身、音樂發展、文化歷史、中外樂器等方面,其次是同學推薦、拓展視野等原因,以下是兩個課程各自的人數統計。在《外國經典音樂》課程中,有效調研對象為212人,其中有188人是因為對音樂有一定興趣才選擇此課程,另外24人表示是同學推薦或其他個人原因選擇此課程。在《中國經典音樂》課程中,有效調研對象為228人,其中184人表示對音樂有一定興趣選擇此課程,剩余44人是同學推薦或其他個人原因選擇此課程。由此可見,學生在選擇藝術類通識課程時,較大原因是自身對于音樂的喜愛,即內在驅動力,這一點和上海大學開設核心通識課程的理念不謀而合。(四)課程反饋。本次問卷調查不僅涵蓋了對選修課程學生的基本情況的了解、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同學們對于課程學習的收獲以及對于本課程滿意度等問題,也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學校不斷改進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據統計,87.6%的同學不同程度表示在選修音樂素質教育核心通識課后,對音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音樂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流行音樂,并開始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接觸中外經典音樂。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也激發了學生自身對于經典音樂學習的興趣。通過對經典音樂的初步學習,開闊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了解了經典音樂的歷史背景及社會文化,掌握了基本的樂理知識和鑒賞能力。也有少部分同學表示,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在課程中略顯吃力。正如一位同學在問卷中反饋:“在大部分同學中,上大學之前會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接觸、學習藝術,在大學如果沒有這類課程,恐怕絕大多數非藝術專業的同學將不會在年輕時培養出對藝術美的欣賞意識,人文素養的缺失將有可能成為終生遺憾”。確實,從調查問卷上來看,上海大學為上大學子提供了接觸藝術的良好平臺與機會,核心通識課體系初步達成了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培養前瞻性思維的教學目標。
三、調研分析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6篇
第一篇:關于本科畢業設計的思考
一、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選題不合理,隨意性大
通過對近幾年的畢業課題進行簡要統計,總結出本科畢業設計選題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畢業設計題目幾乎不變。這一點在其他學校也較為突出,例如:計算機相關專業中課題名為“XXX管理系統”的出現頻率較高,只是簡單的改一下名字,圖書、教學、學生等,實質上是相同的,題目難度偏小,對學生能力素質的鍛煉和提高作用不大。二是課題很隨意,把學生單純作為“免費勞動力”來使用。讓學生下載、收集資料等,主要工作是科研項目中的一些瑣事。應該讓學生真正了解科研項目本身,盡量少的干“跑腿”的工作。
(二)學生對畢業設計的認識不夠深刻
通過大學四年的系統專業學習,學生應給為走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而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基本動手實踐能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已經成為全體教師和學生的共識。但是,仍有部分學生不重視畢業設計。調查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學生已經有了就業方向,感覺所做畢業設計的內容與將來從事的崗位關系不大。二是部分學生忙于考研或者參加其他實踐活動,心思不在畢業實踐上。三是有的學生因為快要畢業了,學習上不求上進了,以致自覺性不高,在做設計論文的過程中,惰性滋長嚴重。這部分學生撰寫的論文東拼西湊,實質性內容不多。為了讓學生清醒的認識到畢業設計的必要性,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例如:組織學生外出實地參觀見學,請校外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走進大學課堂講課,校企聯合開設實踐課程等等。
蕭友梅對現代音樂教育的貢獻
【摘要】蕭友梅(1884—1940年)是我國知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對我國音樂教育,特別是專業音樂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后人尊稱他為我國現代音樂教育事業的奠基人和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蕭友梅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音樂教育事業,孜孜不倦、無怨無悔。文章通過闡述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教學實踐成就,以說明蕭友梅對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貢獻。
【關鍵詞】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內容;核心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的進行,使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一次歷史性的轉折。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也促使中國音樂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1927年11月27日,蕭友梅與蔡元培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后改名為國立音專)。在辦學教學期間,蕭友梅不僅對西方音樂進行傳播,還將中國傳統音樂整理重建。從建校開始到蕭友梅去世的幾十年間,培養出了數以千計的中國音樂人,他的音樂教育思想深刻影響了我國音樂教育,對我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及主要內容
(一)蕭友梅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19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遭受到沉重打擊,戰火連連,內憂外患,中國的政治局面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影響。從“維新變法運動”到“”,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傳統思想開始動搖,西方列強入侵致使中、西方文化發生了劇烈碰撞。此時,西方音樂教育思想也不斷傳入中國,從此中國本土文化也走向了一條改革創新的道路。這些都對蕭友梅的音樂教育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學音樂綜合性教育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音樂教育的文化意義為基點,探討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的文化觀念,針對全國綜合性大學興辦音樂教育的現象,探索一條適合綜合性大學發展音樂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文化觀念文教興國
中美音樂教育之比較
美國教育界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是不斷演化的,上個世紀60年代初它還是主科(如語文、數學等)的“飯后甜食”或“裝飾花邊”。①當時音樂教育在美國并不是處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國音樂教育的地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穩步提升。以《音樂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原理》等著作為發端,美國不斷進行音樂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頓政府承襲布什2000年教育戰略的幾乎所有內容,用立法程序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該法令對美國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給予了史無前例的支持,藝術被法定為六點國家教育目標中第三項所列“核心學科”之一。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國學校教育已將藝術列為與讀、寫、算并列的四個基本能力。美國2000年聯邦法案已規定藝術為幼兒園至高中畢業的核心課程,而各州大學已將修讀高中藝術課程定為大學入學條件之一。
據上世紀90代初的統計,中國的音樂教師至少缺50萬人。正統音樂教育的缺乏,自然導致許多學生更多地接受娛樂式、快餐式的流行音樂。雖然音樂講究多元化,但單一地接受流行音樂會造成“營養不良”。中國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國高等教育文化觀念存在著缺陷。人們常說,現在的大學生,學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連論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別說音樂了。形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應試教育;其二則是因為許多大學生視野太狹窄,偏重專業而忽視博覽百家之長,尤其缺乏音樂藝術方面的素養。
通過對中美音樂教育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音樂教育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質,是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嚴重弊端,而伴隨市場經濟而來的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長的嚴重障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