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9:13: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課改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課改論文

政治新課改分析論文

新課程無論從內容的編排還是從對學生的要求來講,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或對新課改理解不到位,在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走進了一些誤區。

誤區一:強調感性分析,忽視理論深化

仔細分析一下新教材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教材中的理論性強、抽象、難以理解的文字被刪減,代之以圖文并茂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或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或是根據學生以往的直接經驗能感知的。新教材內容的變化是為了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遍規律,即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不斷提高。

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內容的變化,不是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即只對知識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是讓學生通過感性材料的認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進而對抽象理論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層次,而忽視理論的深化。

筆者曾聽過一節政治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的內容,這節課的核心內容就是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教師通過一些數據來論證這個結論。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所有制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多,如果讓學生從這些感性數據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非公有制經濟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沖淡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呢?教師沒有解開這個疑團。很顯然,教師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層面,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因此本節課結束以后,學生對公有制經濟在數量上越來越少,卻仍然起著主體作用,沒有辦法理解。如果教師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控制力上,那么學生的感性認識就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

誤區二: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新課改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聯;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奇妙的對聯》課的三個環節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查看全文

新課改教學管理論文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像一陣春雷,給我國的中小學傳統教育帶來了切膚入骨的陣痛,更為現代教育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我縣作為國家新課改的試驗區之一,已從去年開始啟動課改工作,一時間,新課改成為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學生和家長一起投入了這股教育改革的熱潮之中,我縣的教育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成績斐然,碩果累累。一年來,我校以新課改為契機,按照縣教委的全面部署,全體動員,認真規劃,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大家一年來的努力,我們看到學校發生了一些讓自己驚喜的變化,也引發了我們對新課改進行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獲得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新課改展現出來的美好的教育發展前景。在此,將我校圍繞課改所作的嘗試做一小結,并將下一步的課改工作向大家匯報,以期得到各位的批評批正!過去一年的課改工作:一、加強理論學習,教師的教育觀念變了。新課改不僅是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因此,要推動課改工作,首先要幫助廣大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使教師們從思想觀念上認同新課改,跟進新課改的理念,然后才會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育改革實踐中來。一年來,我們將課改理論作為學校宣傳和教師業務學習的中心和重點。除了配合縣教委對全體教師進行了兩次新課改的集中學習之外,堅持每周例會學習一篇教改文章,堅持每兩周在教研組內進行一次課改學習的交流活動,要求教師業余加強自學,每月寫一篇課改學習心得體會,學期末每位教師寫一篇以課改為主題的專題論文。學校還利用例會、宣傳欄、廣播等途徑及時傳達上級有關課改的文件精神,介紹課改文章和研究成果。此外,我們積極選派骨干教師參加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舉辦的課改學習培訓和研討活動,通過這些課改的窗口,大家了解到課改的新理念、新信息、新動向。通過學習和宣傳,我校營造了較好的課改氛圍。當初,教師們對課改可謂一無所知,敬而遠之。現在,課改逐漸成為教師談論的熱門話題,大家樂于探討,并且還有了自己的見解,對課改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提出自己的主張,還寫出了頗有見地的課改論文。在今年暑期的課改培訓通識會上,教師們積極參加,認真學習,小組討論時暢所欲言,廣征博引,觀點新穎,氣氛熱烈,成為多年來教學研究過程中難以見到的火爆場面。與過去相比,教師更注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方法的訓練,更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在乎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和教科研的熱情也更高了。新課改,改變的不僅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它還將改變教師們長期以來的平庸守舊、不思進取的工作狀態。二、加大教改力度,課堂教學方式更活了。新課改是理論與實踐并進的過程,作為實驗區,我們更不能坐等觀望。我校抓住縣教委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年”活動的契機,大膽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變過去的“填注式”“滿堂灌”的傳統方法,積極引入“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入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改變過去“一切從老師出發”的教學思路,轉變為“一切為了學生”,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改革的基本方案是:先在部分年級學科試點,取得經驗,全面推廣。我校首先在初一初二年級的語文、英語學科進行改革試點。鼓勵教師在把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以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靈活處理教材,大膽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體現自己的教育思想,上出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通過近一年來的嘗試,一些教師的教學已初現成效,主要表現為:1、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析、討論、操練、質疑,在學生的的不斷活動中(動口、動手、動腦)完成課堂教學。2、小組討論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3、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4、將課堂向課外延伸,除了課外閱讀、課外練習、課外思考題之外,還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科活動,如讀書小組、社會調查等。其中王占林老師初一語文“讀、說、寫一體化”教學、劉麗老師初二英語的“情境操練”教學和李玉梅老師初二語文“課堂教學融入課外閱讀”試驗都頗具特色,深受學生歡迎。教改之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舉手提問和回答問題的人多了,觀點更新更多了,同學之間和同學與老師之間的爭論多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了,課堂氣氛更是空前熱烈,學生開始覺得他們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有了改觀,更為自覺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積極地查找學習資料。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也是明顯的,在上學期的末考中,初一初二年級的語文、英語成績都有較大提高。三、轉變評價觀念,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有了。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調控器”,“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因此,我們要求全體教師盡快轉變評價觀念,樹立發展性評價的理念,弱化教育評價的選拔、甄別功能,強化評價的激勵、發展功能,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看到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自我需求。首先,我們在課堂教學上大力推行即時評價,要求教師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捕捉到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允許學生在犯錯誤之后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其次,完善過程評價,開展每月一次的“合格中學生評比”,對學生每月的思想、紀律、衛生、學習等情況進行一次評價,結合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班級評價三個方面的結果予以綜合評分,期中各班開展一次“學習匯報”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評價機會,讓學生更及時的了解自己的發展狀況。再次,改革終端評價,要求全體班主任給學生寫“鼓勵性”評語,結合學生期末、期中、平時成績和學習態度來核定學生的期評成績。另外,學校不再向學生公布考試成績排名,期末除對“三好學生”和各項積極分子進行獎勵外,還設立了進步獎、守紀獎、優秀團員獎、優秀學生干部獎和各項文體書畫競賽優勝獎,獎勵在各個方面取得成績的同學,鼓勵學生全面發展。轉變了評價機制,學生在學校和老師的評價中獲得了自信,發現了自己的優點,發展了自己的特長。課堂上,學生踴躍發言;主題班會上,大家就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外,同學們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興趣小組和學科活動。學生的興趣有了,勁頭更足了。上學期末,初一初二年級分別有十多位B層班的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A層班。上學年,我校輟學學生三人,輟學率僅為百分之三點五,是我校開展“兩基”工作以來輟學率最低的一年。課改工作下一步打算:一、大力改革教學常規管理。1、教學計劃:要求教師在把握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靈活處理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課本內容向課外開放,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學校抓住教學目標與教學進度進行管理,將教學過程的管理權交還教師自己。2、備課:重備課的實效,輕備課的形式。重點抓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的把握、對學生實際的了解以及教學基本思路的體現,放寬對教案樣式的管理,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備課,提倡寫個性教案、實用教案、創新教案。3、課堂教學:積極推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推廣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基本消除“滿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課堂講評一節課不得超過二十五分鐘。4、作業與輔導:注重發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多一些主觀性和知識遷移的內容,多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和調查研究的任務,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二、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評價改革。1、重點改革學生評價。積極推行即時評價,讓即時評價成為教學和管理的最常用的手段,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的行為習慣;豐富過程評價,給學生更多的評價機會,繼續開展每月一次的“合格中學生評比”活動,幫助每位學生建立自己的發展檔案卡,讓學生在不斷的評價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學生的進步,從而使學生獲得自信,找到動力;完善終端評價,繼續倡導寫“鼓勵性”評語,以“分數加等級”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績,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開展評比活動,表彰各項特長競賽的優勝者;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作用,結合同學、小組、班級、家長、教師、班主任和學生自評的結果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關注評價對象的個性差異,體現出評價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測評,成績不滿意者,結予學生再次測評的機會,學生有特長的,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專項測評,并將測評成績記入學生手冊和發展檔案卡。2、逐步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改變過去以學生成績為唯一依據來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做法,在參照學生成績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學能力、工作業績和教科研水平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改變過去由學校為唯一評價主體來評價教師的做法,綜合學生評價、家長評價、教師互評、教研組年級組評價、教師自評和學校考評的結果來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三、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這次課程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校本課程的出現,體現了學校在課程管理中的應有地位和重要作用。開發校本課程,應充分考慮地方文化傳統、經濟特點和學校辦學特色。我校決定從開設寫字課程入手。書法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我國的文化發展歷史中,一直占據了重要地位,從古代到現代,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書法藝術家,但是現在的中小學生卻逐漸失去了對書法的興趣,甚至于失去了對寫字的興趣,導致書寫的水平越來越低,錯別字越來越多,很多專家和教師都在呼吁,這是中國文化和語文教育的倒退。因此我們認為,開設寫字課很有必要。我校本學年首先在初一年級進行試點,每星期開一節寫字課,學校組織有書法特長的教師編寫教程,重點進行寫字常識和硬筆書法的教學。我們希望,通過開設寫字課程,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學生寫字的整體水平。四、加大教研教改力度。1、加強課改理論學習,積極收集課改信息,及時引進課改成果。本學年繼續將課改理論的學習作為教師業務學習的主要內容,建立教師業務學習的制度。積極選派骨干教師參加課改培訓和研討工作,搜取課改方面的論文專著,了解課改信息和動向,介紹并引進課改成果,積極跟進試驗區的課改工作。2、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拿出課堂教改成果。本學年集中精力,力爭在初一年級的語文、數學的課堂教學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拿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具有學校特色的課堂教學的新學法、新教法,上出讓學生耳目一新、樂于參與、具有較高質量的新課。在初一年級的語文、英語課堂教改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再大力向其它年級學科推廣其成果。3、大力推進教科研工作。濃厚學校教科研氛圍,鼓勵教師參加教科研工作,積極向上級部門推薦教師們的教科研成果。積極向上級教科研機構申報課題,請專家對學校的教科研工作進行指導,努力提高學校的教科研水平,從農村中學教育的視角對課改作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為課改的推進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工作。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于我們大家來說,還屬新生事物,我們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而且,新課改的過程本身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的過程,我們只是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還沒有什么經驗可言,我們愿意和大家一道,積極地投身到這股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我們相信:課改,必將為我國的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春天!

查看全文

新課改背景管理論文

自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全國各地逐步掀起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被認為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領域一次深層次的“革命”。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展開和深入,人們發現如同20世紀末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步履艱難一樣,新課改也遇到了許多障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學校教育者還不能有效地把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新的教育教學要求、新的教育教學方式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換言之,不少學校教育者的素質,還不適應新課改。如果沒有學校教育者素質的提升,新課改的前景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新課改的目標、理念、要求轉化為學校教育者的自覺自為的行為,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成敗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大力提倡和實施校本研究,是保證新課改順利推進的一個關鍵。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關于新課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課程的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學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

校本研究同時也是一種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強調研究是要探討人類所未知的東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須對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識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是首創的;不刻意要求對研究過程進行詳細周密的設計;不刻意要求對研究對象作出定性與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則,即研究者不改變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包括人類社會環境)環境,遵循“合作”的原則,研究者在與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去身臨其境地研究對象,校本研究同時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則,在研究過程中尊重研究對象(學生或者教師)的人格和權利。

校本研究還是一種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學校管理)方面給校本研究以經費、時間方面的政策支持,為校本研究創造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要求形成以校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機構,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與對話、協調與合作的機構,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評價制度。

校本研究與校本管理有著相互包容的關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對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對象或者開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新課改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聯;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奇妙的對聯》課的三個環節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新課改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聯;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奇妙的對聯》課的三個環節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查看全文

語文新課改研究論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是對語文課程理論認識的階段性總結,給語文教學打開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的觀察中,我們發現,由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導致語文課程與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有語文教學目標的虛化、語文教學內容的泛化、語文教學過程的表演化、語文教學手段的形式化、語文教學評價的膚淺化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從反思教學現象入手,思考問題實質,探求語文教育的規律,用這樣的規律來指導語文課程與教學實踐,并力求在實踐中解決這些問題。

(一)語文教學目標的虛化

現象:有些版本的新課標實驗教材按照主題組織單元,凸顯人文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難免將體悟和感受課文中的“人文性”當作重要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到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導致知識型目標和能力訓練型目標的弱化,使得教學目標變得空洞無法測量。

問題:這是教師不能正確理解三維目標如何統一所致,在關注了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維度的同時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摒棄不理,從單維度的知識和技能目標轉變為單維度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反思:如何將三維目標統一起來呢?首先需要正確理解三維目標,對其理解可以準確表述為“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只有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融合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練習等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學目標才能在清晰可見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只有將知識和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在過程中,語文實踐活動才不至于只剩下“吶喊”幾句“轟轟烈烈”的口號。

(二)語文教學內容的泛化

查看全文

新課改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教學理念主體地位

[論文摘要]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教師對課標三維教學目標之間關系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是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是實踐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以及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等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廣大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活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紛紛出現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學習也開始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個體性差異的存在,導致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學實踐中暴露出許多問題。本文主要從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課堂教學資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探討歷史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

三維目標是新課標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是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的一個整體。在貫徹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對三者的有效統一,首先應該確保知識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動搖,所有教學目標都是在學生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之上實現的。在新課程的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將前后相關知識點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礎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宏觀的、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才能掌握學習方法,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是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的理解有失偏頗,認為僅僅是課堂教學方法在形式上的改進,因此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義毛病,結果課堂搞的熱熱鬧鬧,學生卻沒有學到多少知識。這實質上是對新課程理念的誤解。新課程理念中,過程和方法既要求貫徹在教學過程當中,又要求把它們當成教學目標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基礎知識在史料研讀、圖表分析、課堂討論、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活”起來,達到在教學中突現方法,在目標中掌握方法。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知識與能力并重。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新課改探討論文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新課改感悟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對聯;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奇妙的對聯》課的三個環節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