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普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0:55: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學科普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科普教育

教育局學生科學工作的意見

各市、縣(市、區)教育局,科技局、科協:

為認真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省政府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通知》精神,切實加強我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著力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現就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把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與重要舉措。切實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是貫徹黨的*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與重要舉措,是建設創新型省份、培養“創新創業創優”新一代江蘇人的基礎性工作。各級教育、科技行政部門與科協組織和廣大中小學要從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把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作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重點任務,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領導和規劃,集成力量和資源,創新方式和方法,務求普惠廣大青少年學生,增強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效。

二、進一步明確我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二)指導思想。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普及與提高并舉、普及為主”的原則,突出抓好科普教育、科技活動、隊伍建設、資源整合、保障機制等關鍵環節,努力形成學校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政策保障有力的學校科學教育新格局,著力構建加強青少年學生科學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新江蘇奠定堅實的公民素質基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查看全文

科技教育傳播學視角下科技館學校教師項目探討

教師群體在科技館的科普教育中,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角色,參與科技館組織的各種科學教育培訓;另一方面,是傳播科技館學習資源的重要成員,承擔著教育傳播者的角色。因此,教師項目的開展,可促使科學中心的教育逐步成為正規學校教育的有力拓展和補充,這也將是科技館未來要重點把握的核心陣地之一。

一、科技館教育傳播的要素分析

教育傳播學是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重要交叉學科,對科技館教育有重要指導意義。教育傳播學一般包括四個基本要素,即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體和受教育者。因教育信息和教育媒體與本文研究的內容關系不大,下文將重點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角度闡述:

1.教育者。科技館教育者應該由三類人群組成:教育管理者,負責研究科技館教育理論、策劃和組織實施教育項目等;資源建設者,研發學習資源,包括展品及配套的學習單、教材和指導手冊等;學習指導者,包括輔導員、實習生、志愿者等。教師群體有豐富教育經驗和教學資源,應充分參與科技館教育傳播工作。

2.受教育者。科技館的受教育者,依年齡、知識結構、心理特征及需求不同,可重點分為以下幾類群體:①學生群體,可細分為兒童、少年和青年三階段,是科技館最為重要的受眾群體。科技館應依學生群體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及需求特點等進行教育活動的開發和實施。②家庭群體。據統計,科技館參觀受眾中有超過50%是親子家庭,即“家庭群體”。③科普教師群體。是科技館受教育者的重要部分,他們一方面接受科技館各種教育資源并參與教育培訓;同時也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流動展的種子教師,承擔起教育傳播者的角色。④社區群體;⑤其他群體。如偏遠地區的受眾、行為能力障礙人群、有特殊需求的專業人士等。國內科技館發展的30多年,一直將學生群體以及以青少年為主的家庭群體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忽略了教師群體的作用。本文重點圍繞教師群體進行分析。

二、國外部分科學中心科普教師項目的情況介紹

查看全文

青少年電子創客活動設計實踐探索

[摘要]經初步調查,滁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還停留在學校教學、科普參觀和青少年科技比賽上,而“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致力于為滁州市青少年提供一個科普教育實踐機會,在借助政府機構(科技館)、學校等傳統資源實現物質幫扶的同時,巧妙地依托滁州學院大學生電子協會,將電子科普融入公益項目,將電子科技知識傳播給滁州市中小學生,不僅引導和培養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還使項目能夠獲得學校以及科技館的長期支持以及足夠的運作資金,實現長期運轉。

[關鍵詞]電子創客;公益科普;創客教育;科技活動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中小學生群體的課外素質拓展教育日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的進步,應試教育以分數論高低的模式弊端逐漸顯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極為匱乏。這也就是中國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十分出眾,但在科技發展及創新上無法取得太多杰出突出成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學校以及家長已經開始對學生的科普教育加強重視,但受制于學校科普教育資源以及科普教師的缺乏,相應的科普活動難以舉辦,學生的科普教育無法得到滿足。“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就很好地解決了一般科普教育活動受限的問題。大學生志愿者們發揚志愿服務的公益精神,以電子科普活動為主要載體,結合電子協會的電子實驗器材和電子創客的實驗配件以及電子協會志愿者們充足的電子知識儲備。將電子知識、電路原理通過多樣的電子科普活動傳播給青少年,激發其從小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感受電子科普的魅力,收獲最初的專業啟蒙。

一、“一體三翼”持續共建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

(一)“一體”為核心,實現自供血項目的“一體”核心為項目的正常化運營、長久化運作提供了保障。而這“一體”核心工程可以成功地依靠團隊打造的“電子科普創客課堂”項目來維持。在這個“電子科普創客課堂”服務項目內,團隊為社區留守兒童和學校學生為主的滁州市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創新趣味的電子科普服務,并通過這一科普服務外包吸引科技館對項目的資金投入。(二)“三翼全方位”,公益全升級在充分利用“一體”核心實現項目自供血、開展“電子科普創客”公益服務的基礎上,項目還利用對“三翼全方位”的打造很好地實現了項目運作平臺的公益性升級。項目通過與科技館、中小學校、社區聯合開展“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這種合作共建途徑進一步將“政府力量”“高校力量”和“社會力量”這“三翼”資源的優勢成功地匯聚到青少年群體的身上。借助“三翼”的宣傳效力將“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宣傳推廣出去,吸引更多的單位關注并加入我們的公益科普項目,并引導更多的青少年參加我們的電子創客活動,更好地為滁州市青少年提供一個科普教育實踐機會。

二、“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活動內容

查看全文

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服務科普教育分析

概要: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群體,青少年科學素養水平直接關系著未來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和國家科技創新水平。高校作為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存在著重視程度不足、工作形式單一、缺少支持投入等方面的問題。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對標青少年科普教育需求,具有資源場地、人才和成果等方面的優勢。高校通過加強工作融合、開放場地資源、利用現有成果、完善激勵機制,推動科普工作的體系化制度化建設,提升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實效。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將青少年科技教育體系建設和科普教育作為重點工程,著力推動青少年科學素養和研究能力的整體提升。總體來看,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連接大學教育等作用,而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社會功能,因此高校對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育、競賽體系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模式,以科學創新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普遍共識。聚焦科技前沿、引領創新思維、啟發創新興趣、開展創新實踐,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內在共同點。如何發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勢,讓創新創業福利延展到青少年科普教育領域,是高校科普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1高校參與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現狀

1.1高校對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根據現有工作體系,高校科普工作主要由高校科協牽頭開展,但由于各高校科協工作定位和重點方向不同,加之人員配置和資金投入有限,目前缺少開展科普工作的專職人員和相關科普工作制度,高校科普工作不同程度上存在虛化現象[2]。在學校層面,一定程度上缺少對科普工作的整體性規劃,科協與校內其他部門的工作聯動不足,缺少對具備科普條件的場地和人員的系統謀劃和使用,沒有形成工作合力。而在基層教師和學生層面,沒有建立起廣泛的科普意識和工作積淀,師生普遍將科普工作視為臨時性、非必要的任務,而非需要系統性思考和積累的工作,這與高校普遍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有關。近年來,高校逐漸重視高考招生宣傳工作,越來越多的大家名師走進高中課堂開展學校宣傳和科學講座,但由于開展時間較短、目標群體集中,與科普教育的預期效果還有很大差距,高校各類科普資源也很難與中小學建立起各種長期固定的聯動方式,無法形成“前浪帶后浪”共同發展的工作體系。1.2高校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形式較為單一。近年來針對青少年科普教育,高校以組織或承擔寒暑期夏令營等短期校園參觀體驗活動為主,走進中小學校園的活動較少。這其中以中國科協組織的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最為成功,活動每年組織1萬余名高中生到50余所大學開展為期一周的科學體驗活動,至今已連續組織九年[3]。同時,高校師生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教育仍以講座、報告會、發表文章等傳統形式為主,出版科普圖書和影視作品,組織科普演出等新形式較少,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應用自媒體開展信息化科普教育成為當前工作短板之一。作為科普工作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高校科普隊伍目前仍然以學生志愿者為核心,對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師生吸納較少,固定文字內容的講解,雖然能夠形成不錯的現場效果,但缺少對于核心技術的熟練掌握,無法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1.3高校缺少對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投入和支持。高校師生從事科普工作,一般不算工作量,其投入的科普工作時間和成果很難被認定為科研或實踐成果,學校也很少對科普成績突出的集體或個人給予表彰,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主動開展科普工作的意愿。青少年科普教育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都很大,包括專業領域的教師、管理人員和志愿者等,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遇到工作任務時,高校師生臨時兼職開展科普工作的現象比較明顯。科普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以保障活動組織、人員吸納、創新實踐等環節的順利進行,但高校科協或相關負責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部門,很難獲取固定的專項經費資助,這成為了限制高校進一步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因素[4]。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

查看全文

全民科學素質工程工作實施方案

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結合福建實際,特制定《福建省全民科學素質工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指導方針,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二、總體目標

到201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較大發展,全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圍繞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最關鍵、最具基礎性的問題,實現以下目標:

——促進科學發展觀在全社會的樹立和落實。重點宣傳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安全生產、應急避險、健康生活、合理消費、循環經濟等觀念和知識,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查看全文

科學素質提升剖析材料

推進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城市建立,為進一步提高全區公民科學本質。依據《市人民縣政府關于貫徹全民科學本質行動方案大綱(――2020年)意見》府發〔〕53號)精神,現就我區貫徹施行《全民科學本質行動方案大綱》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方針與目的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鄧小平實踐和“三個代表”主要思想為指導。圍繞科教興碚、人才強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揚縣政府主導效果,充分調動全社會力氣一起參加,大力增強全區公民科學本質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具體發展,為加速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城區和社會主義新鄉村建立,為推進富民興碚、構建調和打下堅實基本。

二)工作方針

全民參加,縣政府推進。提高本質,促進調和。

查看全文

省全民科學素質工程工作實施方案

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結合福建實際,特制定《福建省全民科學素質工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指導方針,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二、總體目標

到201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較大發展,全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圍繞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最關鍵、最具基礎性的問題,實現以下目標:

——促進科學發展觀在全社會的樹立和落實。重點宣傳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安全生產、應急避險、健康生活、合理消費、循環經濟等觀念和知識,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查看全文

小學生開展植物保護科普活動的實踐

摘要: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還在科普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文章以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分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針對中小學生開展植物保護科普活動的優勢,闡述了開展植物保護科普活動的探索與實踐,并從舉辦內容豐富的植物保護科普講座、播放植物保護科普視頻、制作植物保護科普宣傳材料等方面,列舉了開展植物保護科普活動的形式,以期通過植物保護科普活動提升中小學生在植物保護方面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

關鍵詞: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保護;科普教育;中小學生;科學素養

科普活動是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普及科學常識、提升科學素養的一種形式,是科技部自2004年啟動實施的一項對外開放重要方針政策。在人類社會科技發展過程中,科普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確認識科普教育是提高科普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中小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直接關系國家的未來[1]。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恪守“服務社會、普及科學”的宗旨,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資源優勢,在面向中小學生開展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宣傳植物保護科學思想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我國是一個植物病蟲害頻發、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的農業大國,隨著農作物品種更替、高復種指數、高密度種植的推行,植物病蟲害發生得越來越頻繁。例如,小麥銹病、稻瘟病、水稻病毒病、稻飛虱、玉米螟等病蟲害連年大規模發生,不但危害程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1針對中小學生開展植物保護科普活動的優勢

1.1一流的植物保護科普平臺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植物保護學科最早建立的專門研究農作物病蟲害成災機制與綜合治理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該實驗室重點圍繞植物病蟲草害基礎生物學、暴發成災機理以及綜合治理問題,開展前沿性、創造性和探索性研究,已經成為我國植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國家知識創新中心、技術研發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和優秀人才培養基地,在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享有很高聲譽。

查看全文

科普系列教育活動通知

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落實“科教興區”、“人才強區”和“率先科學發展、建設首善之區”及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的工作目標,經區教育局研究決定,在全區中、小學生中,繼續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普系列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全區中、小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目的意義

此次系列活動以傳播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質為宗旨。通過“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普系列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探索、創新意識;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體驗中,感受科學的奧妙,培養科學興趣,啟迪智慧寓教于樂;搭建學生展示才華、展現個性的平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活動要求:

區屬各中、小學要充分認識此次系列活動的重要意義,加強宣傳動員,并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到活動中來。

三、活動對象:

查看全文

海洋科普調研報告

**群島是我國最大的群島,地質地貌獨特,氣候環境宜人,物種資源豐富,地處我國長三角經濟最發達地區,海洋產業特色鮮明,科普市場潛力巨大。本文詳細分析了**海洋科普事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海洋科普事業的六條措施。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對未來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我國著名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海洋和海島型城市,不僅有著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海洋人才資源,而且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教育優勢,具有國家海洋類重點大學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研院所、涉海博物館、海洋科技館和眾多的涉海企業等。這些都為開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決條件。調查研究我市海洋科普事業面臨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機遇,明確今后工作的重點和發展方向,對于制定海洋科普發展規劃,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建設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是非常必要的。為此市科技局組織力量到市屬8個部門和4個縣區開展調研形成這份報告。

一、**海洋科普事業發展現狀

**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以來,我市黨政各級領導積極履行《科普法》賦予的神圣職責,切實發揮領導作用,注重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設,為我市海洋科普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對科協工作領導的意見》,建立了**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展了19家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各縣區建立健全了科學普及網絡和科技咨詢網絡,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通過近幾年來的科普建設,據**年統計,全市共有科普專兼職人員1628人,科普場館9個,非場館類科普基地19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個,省科協命名的省級科普示范基地3個,市級科普教育基地13個,科普網站16個,其中專業海洋科普類網站1個,共接待公眾和青少年學生15萬人次,十五期間共舉辦科技講座900多次,專題科普(科技)展覽1200多次,科普專題活動90多次,1000人以上的重大科普活動30多次,通過各種形式接受科普教育達50多萬人次。全市每年科普投入經費已超過1000萬元。

1.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我市擁有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生物演示中心和**博物館2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幾個較有特色的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占地5552.56平方米的**博物館是集陳列、研究、保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及自然標本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事業機構,有**史跡、**傳統民居、**海洋知識和海洋生物標本等不同形式和類別的展廳和展品內容,其250平方米的“科技展廳”是**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趣味的陳列內容常吸引中小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輕松領悟各種科普原理,受到科學啟蒙。**海洋科技館位于朱家尖大橋南邊海洋文化旅游區內,與普陀東港開發區隔海相望。該館2003年10月3日開館,一期工程是市重點建設項目,占地60畝,主體建筑面積11276舟平方米,總投資5192萬元。館內設有海洋科技展區、海洋水族區、會展中心、休閑娛樂區、購物區,配置綠化、人工湖、雕塑等設施,是一座公園式展館。**海洋科技館由浙江廣遠有限公司實施建設,目前可供5000人同時參觀,年接待能力可達700萬人次。被授予"科普教育基地"稱號的東港綠洲海洋科普船—"創業2號"是我市也是全省建立的第一個海上科普教育基地。此外,市水產研究所在朱家尖建設的養殖基地及小沙的海水種苗養殖基地、嵊泗的貽貝育苗養殖加工基地、深水網箱養殖基地和海參規模化養殖基地已經成為重要的特色科普基地。市氣象局投資100多萬元建設的科普展示廳,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展示**氣象災害知識、預防檢測手段等科普內容,還增設了青少年的互動游戲,至今已吸引了1000多名青少年前來參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