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電子創客活動設計實踐探索

時間:2022-02-18 03:28:23

導語:青少年電子創客活動設計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電子創客活動設計實踐探索

[摘要]經初步調查,滁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還停留在學校教學、科普參觀和青少年科技比賽上,而“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致力于為滁州市青少年提供一個科普教育實踐機會,在借助政府機構(科技館)、學校等傳統資源實現物質幫扶的同時,巧妙地依托滁州學院大學生電子協會,將電子科普融入公益項目,將電子科技知識傳播給滁州市中小學生,不僅引導和培養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還使項目能夠獲得學校以及科技館的長期支持以及足夠的運作資金,實現長期運轉。

[關鍵詞]電子創客;公益科普;創客教育;科技活動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中小學生群體的課外素質拓展教育日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的進步,應試教育以分數論高低的模式弊端逐漸顯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極為匱乏。這也就是中國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十分出眾,但在科技發展及創新上無法取得太多杰出突出成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學校以及家長已經開始對學生的科普教育加強重視,但受制于學校科普教育資源以及科普教師的缺乏,相應的科普活動難以舉辦,學生的科普教育無法得到滿足。“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就很好地解決了一般科普教育活動受限的問題。大學生志愿者們發揚志愿服務的公益精神,以電子科普活動為主要載體,結合電子協會的電子實驗器材和電子創客的實驗配件以及電子協會志愿者們充足的電子知識儲備。將電子知識、電路原理通過多樣的電子科普活動傳播給青少年,激發其從小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感受電子科普的魅力,收獲最初的專業啟蒙。

一、“一體三翼”持續共建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

(一)“一體”為核心,實現自供血項目的“一體”核心為項目的正常化運營、長久化運作提供了保障。而這“一體”核心工程可以成功地依靠團隊打造的“電子科普創客課堂”項目來維持。在這個“電子科普創客課堂”服務項目內,團隊為社區留守兒童和學校學生為主的滁州市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創新趣味的電子科普服務,并通過這一科普服務外包吸引科技館對項目的資金投入。(二)“三翼全方位”,公益全升級在充分利用“一體”核心實現項目自供血、開展“電子科普創客”公益服務的基礎上,項目還利用對“三翼全方位”的打造很好地實現了項目運作平臺的公益性升級。項目通過與科技館、中小學校、社區聯合開展“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這種合作共建途徑進一步將“政府力量”“高校力量”和“社會力量”這“三翼”資源的優勢成功地匯聚到青少年群體的身上。借助“三翼”的宣傳效力將“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宣傳推廣出去,吸引更多的單位關注并加入我們的公益科普項目,并引導更多的青少年參加我們的電子創客活動,更好地為滁州市青少年提供一個科普教育實踐機會。

二、“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活動內容

“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志愿服務不同于當前單一的科普場館參觀的科普教育實踐模式,“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具有豐富的電子科普創客活動,該項目采用了“科普展覽+課件分享+電子創客”的新型科普模式開展“電子產品科普展覽教育”“電子知識PPT課件分享”“電子創客”等活動。該項目有效地將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政府、中小學等優勢資源結合在一起,共同開展青少年電子科普創客活動。項目活動形式豐富,具有很強的趣味實踐性,深受青少年的喜愛。以下是主要活動實踐內容。(一)電子科技作品科普講解活動電子協會作為一個大學生學術科技社團,具有豐富的電子科技產品資源。電子協會定期收集社員在“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恩智浦”智能車大賽、機器人大賽等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的科技作品以及社員的課外科技作品,并安排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電子科普志愿者以“課件+展覽+實操”的模式開展電子科普活動。通過課件講解電子科技作品的科學知識和工作原理,通過指導青少年實際動手操作體驗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興趣以及科學創新思維。(二)電子創客活動基于創客教育理念設計的創客活動,借助電子協會的電子課外科學實驗器材———面包板(專為電子電路的無焊接實驗設計制造的板)以及配套電子元器件等科普資源,由電子科普志愿服務團隊策劃設計“紅綠燈控制電路”“彩燈字閃爍電路”“光控開關電路”“計時鬧鈴”“無線遙控賽車”等電子電路創客活動。并由科技館與合作學校選拔適齡學生參加活動,活動開展時電子科普志愿者將電路原理以及電子器件功能通過課件向青少年介紹,并通過實際操作演示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通過這一電子創客教育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以及創新思維及能力。

三、“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受益方

(一)大學生志愿者為大學生電子協會電子科普志愿者提供了一個發揮專業優勢的專業實踐機會,讓大學生了解認識到國情社會并積極投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大浪潮中,展現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高尚魅力。同時在課外實踐中也能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品質,增強協作精神,將此也作為一個檢驗自己專業學習能力、鍛煉與提升的機會,從活動中也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更豐富了大學生的課外時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學互助體系。(二)滁州市科技館滁州市科技館作為滁州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承擔著滁州市市民的科學教育普及的任務,“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為科技館提供了豐富的電子科普創客活動以及交互體驗、實踐操作的創新科普模式,使科學場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大大提升,項目的活動開展可以進一步支持滁州市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工作,且有效地完成了滁州市教體局、滁州市科協安排的“學生素質教育提升行動”“中國科普日”“科普活動周”等工作任務。(三)滁州市中小學校201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促進作用,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勵中小學利用科技館等各類科技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開展科技學習和實踐活動。借助“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科普項目可以有效地解決學校科普教師匱乏以及科普活動資源匱乏的問題,為學生開展更多的科技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科技教育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四、“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改進方向

針對目前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缺乏,學校、政府力量單一的社會問題,將青少年科技活動融入公益科普中是一種有效且效果較好的實踐辦法。本文針對現有條件以及實踐所得提出以下初步建議。(一)共建電子創客校內課堂與滁州市中小學校合作,制訂好長期課程計劃,為適齡學生開展電子創客課程,以“電子電路設計活動”為藍本,嘗試“小班化”教學,體驗系列主題實驗,自主觀察,發現并提出問題,將活動以課程的模式進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實踐+總結”的創客流程。既能在活動中學習到知識,又能通過實踐鞏固知識,總結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提出自己的科學猜想。(二)共建電子創客課題組,推動項目成果為進一步推動電子創客活動的項目成果化,與滁州市科技館、學校合作,從歷次“電子創客活動”中選拔優秀的青少年,并從高校專業老師、電子學科競賽優秀學生中招募科普志愿者,結合“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設立電子創客課題組,對學生進行集中賽事培訓,取得優異成績。并進一步將項目成果轉化推廣吸引更多的單位資助加入我們這個項目。共同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創客教育工作發展。(三)設立創客工作坊吸收政府、社會的公益資金與各中小學校、社區共同設立創客工作坊,為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設計實施提供物質保障,同時招募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大學老師和大學生志愿者,對青少年的科技創新作品設計思路進行指導,解決科技創新設計時遇到的問題,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對積極參加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四)建立創新技能評價體系通過在滁州科技館選取適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基于創客教育理念設計的“組裝智能小車”和“LED電路設計”等科技活動實施,通過專家打分、家長調查問卷、學習單測試以及教師訪談等多種方法,分析其創客教育活動效果。能夠大幅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五)建立項目反饋機制目前活動的開展缺乏事后的總結反饋,活動效果、影響、評價作為活動的重要考核依據設置活動調查表和反饋意見表,布置一些適當的課外作業,使學生有目的地參觀學習。每次活動結束后都要求學生填寫反饋意見表或觀后感,及時與帶隊老師和家長進行了解溝通,使我們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和參觀的情況和效果,及時對活動安排進行修訂和合理規劃,查漏補缺,充分利用場館課程資源,開發出更加定位精準的科學實踐教育活動。

五、實踐展望

“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的實踐與探索一直在路上,電子科學知識普及是基礎,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才是關鍵,在電子科普的基礎上向電子創客、青少年科技創新發展。在未來的發展實踐中我們將繼續做好“電子科普”“青少年科技創新培養”兩條主線,尋求項目更好的物質資源配置,借助項目的運營模式強化科學技術的傳播與影響,實現項目參與者共同進步。“電子科普創客課堂”公益項目將繼續發揮其在青少年創客教育上的作用,在青少年義務教育階段,為滁州市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電子科普教育活動,普及電子科學知識,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立娟,胡揚洋.科技館與學校教育結合的物理課程教學探索:以“聽你講光的故事”為例[J].中學物理(初中版),2020,38(2):57-59.

[2]曹玲玲.基于創客教育培養初中生創新技能的實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

[3]肖小亮.館校結合推科普創新共建儲人才:生命科學后備人才館校協作培養模式研究[C].中國科普研究所.面向新時代的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第十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A],2018:45-51.

作者:崔晴雨 蘇文鵬 高來鑫 單位:滁州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