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6:15: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校本課程開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取向與實做
摘要: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現實需要,遵循課程評價發展趨勢,校本課程開發評價需要堅持“持續發展”價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義”學術取向。為使校本課程開發評價落到實處,還需要確立合理評價范圍和適宜的評價標尺,運用“檔案袋”“公示”“綜合評定”等方法。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持續發展;人本自然主義;評價標尺;評價方法
評價問題不解決,校本課程開發實在難以進行。這是時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者發出的最強烈的聲音。在校本課程開發價值不斷地從主觀上被人們所認可、課程開發實踐因為評價問題沒有妥善解決而步履艱難的今天,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問題已經引起不少理論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本文嘗試探討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取向及實做策略,希望能引發議論,共同服務于學校課程開發實踐。
一、取向
評價取向是對課程評價本質的集中概括,它引領著和支配著評價活動發生、行動的方向和旨趣,標示著評價活動持續進行的有效性與真實性。欲進行科學合理的校本課程開發評價活動,首先需要回答評價取向問題。評價取向大致需要討論價值取向和學術取向兩方面。價值取向側重從價值觀分析校本課程開發活動,學術取向則以課程評價學術發展基本走向展開討論。
(一)價值取向:持續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與校園文化的結合
摘要:校本課程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校本課程體系建構及實踐探索的過程其本質是校園文化精神的內化;校本課程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校本課程; 校園文化 ;實踐與探索
以校本課程為載體可以有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探索學校特色發展路徑。清華附中西安學校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中,積極探索、不斷反思,極大豐富了我校校園文化的內涵,有力促進了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以及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一、我校校本課程建設概況
自建校伊始,清華附中西安學校就立足于學校實際、結合國家課程和新課改要求開始積極探索和建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在清華附中“為領袖人才奠基”理念的指引下,彰顯“視野•深度•審美•情懷”四大主題,進行校本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從2014年至今,經過三年的探索,在學校領導的頂層設計、清華附中本部的支持、全校老師的參與以及漢陽陵博物館等秦漢新城企事業單位的支持下,學校立足實際、立足于學生學情,累計開發校本課程100多門、整合編寫校本教材10多種,極大地豐富了我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引導了校園文化的良性發展,有力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視野課程,注重拓寬學生視野范圍和生活技能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大格局和遠瞻意識,培養具有時代視野和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如開設《人工智能探秘》《陜西航天》《光學探秘》《模擬駕駛》《中西文化對比》、《法語入門》、《歐美文學藝術欣賞》、《走近莎士比亞》等十余門課程。深度課程,意在拓展學生思想的深度、思維的深度和學科知識的深度,注重學生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補充國家課程學科知識,開設有《語言的邏輯藝術》《與哲學家對話人生》《世界主要宗教與地理》《數學建模》、理化生趣味實驗課程以及包括數學、物理、計算機、生物等在內的各學科競賽課程30多門。審美課程,注重學生形體美和健康心靈的鍛塑,開設有《啦啦操》《吾•舞25》《招貼制作》《臉譜藝術》《鋼琴入門》等,以及包括足球、籃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在內的20多門課程。情懷課程,注重學生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立足陜西地域開發了《親近渭水》校本綜合課程、《陜西前沿科學》系列校本綜合課程、《陜西旅游地理》《秦人崛起》《關中民俗文化》《秦漢風云人物》《陜西現當代文學概講——以〈平凡的世界〉為例》等具有濃郁鄉土情懷的課程,立足于傳統文化開設有《詩經里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選講》《流連唐詩苑》《走近李清照》《國學經典誦讀》等國學經典課程。
二、我校校本課程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探討
摘要: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課程必要性的基礎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原則進行探討。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以生為本,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加強與其他學科聯系,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精選課外作業,鞏固課程成效。
關鍵詞: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熱點話題。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一些學校已開始嘗試校本課程開發,以體現自身的辦學特色,提高課程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分析,以期對校本課程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一、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就課程間的聯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內的省份,初中階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課程都是作為單獨學科而存在的,各學科間的知識有時會被打亂,知識點較為分散;就生物課程的內部屬性而言,生物學科內部的關聯性不強,一些知識點會被人為地打亂,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加強各學科間、生物學科內部知識點的聯系,將各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在校本課程中,有利于學生在自己的知識構圖中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校本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如針對“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相關知識內容,校本課程設計“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實驗方案,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從生物學科知識出發,利用人體呼吸需要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進行考慮;從化學學科角度出發,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解釋;從物理學科中氣體擴散的相關知識出發,加深對氣體擴散的相關了解。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及研究
場館是對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證物進行收集、保存和陳列,為全體社會公眾提供教育、欣賞、研究等目的的公益性社會文化機構[1]。基于場館資源的學校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其他校本課程開發模式相比,優勢在哪?本文將從其優勢入手,進而介紹館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實施,以期為館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提供參考。
一、基于場館資源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勢
(一)場館豐富的德育文物資源可對學校德育內容進行有效補充。場館具有豐富的德育文物資源。它收藏了一個地區不同時期當地人民所遺留的文物,這些文物見證了這個地區歷史上的興衰成敗,反映了這個地區的風云事件與偉大變革,是學生研究、理解家鄉文明與傳統文化的主要資源,也是培養學生家鄉認同感和自豪感、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革命精神的主要媒介。這些文物資源包括青銅、書畫、碑文、瓷器、石器、佛像、革命先烈遺物等,它們時間跨度大,地域性顯著,與學生生活緊密相聯,也是德育課程最具說服力的幫手。如,學生在教材中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后,輔之以博物館革命先烈的真實書信、日記等,可進一步增進學生對偉大革命精神的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博物館直觀形象、生活化的德育文物資源能有效彌補學校德育抽象化、符號化教學內容的不足。(二)場館多樣化的德育活動資源有利于體驗式教學的開展。當前,一些學校的德育課程實踐往往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知識性教學為主,雖然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即道德相關的知識和原理,而忽視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和道德行為的培養。然而,這對于道德實踐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體驗式教學通過具身體驗讓學生產生情感,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產生相應行動。場館內豐富的藏品、展覽和現代化設備可以用來設計多樣的德育活動,以實現體驗式德育教學。如,教師可根據真實歷史資料將革命英雄事跡創編成情景劇,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領悟革命英雄的偉大精神和愛國情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利用場館的現代化技術設備設計動手體驗活動,引導學生與展品進行“互動”,鼓勵其情感的自由表達。(三)場館獨特的道具資源可增強德育課程的趣味性。場館內還有大量德育道具資源,具體包括圖片、文字、影音資料等。場館道具資源是除場館文物資源外最直觀的德育資源,也是僅次于文物資源外利用率極高的博物館德育資源。大部分教師也會在德育課堂中運用圖片、影音、文字等輔助教學,然而,這些圖片展板和影像資料受制于沉悶的德育課堂空間與封閉的德育環境,在德育課堂上效果甚微,收獲不大。但當教師將教學的場所移步到場館,配合場館自由開放式的教學空間,情況就會大不相同。場館借助高科技將聲音、圖片和影像結合在一起,相得映彰,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帶給學生前所未有的震撼,在加深記憶的同時又如同看電影一般新奇有趣,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德育教材平白直述的枯燥性。
二、基于場館資源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一)選定課程主題。課程主題需融合學校教材與場館的共同教育內容。下文將以山西博物院和Y學校合作開發設計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校本課程為例,探討基于場館資源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教師在教授《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發現,山西博物院立足于“晉魂陳列”,通過場景模擬、學習單、教育資源包、動手體驗活動、線上動畫視頻等綜合手段,將晉文化生動地展現給學生,非常適合學生學習家鄉歷史和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二)確定課程目標。校本課程目標不宜過多,但要在考慮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學情特點。館校合作開發設計的校本課程分別在校內、館內兩個場域中開展,其課程目標各有偏重(見表1)。(三)設計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上,校內部分的課程內容集中在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學生需要在校內學習中國地圖基本知識以及辨別家鄉地理位置等內容。場館部分的課程內容要在基于學校德育教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結合山西博物院特色德育資源進行設計,要盡可能發揮場館德育實物資源、技術資源等優勢,做到基于課堂內容,又不止于課堂內容。
三、基于場館資源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
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摘要: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促進學校創建特色體育品牌。教師應當抓住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學習需要,創新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積極整合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出高價值的校本課程。
關鍵詞: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1.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
按照小學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發校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學習體育的需要,切實降低體育教學成本,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體育知識和形成體育能力。第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是建立在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要和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基礎上的。校本課程因此更尊重學生自愿的選擇權,更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校本課程是對小學體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對教學內容的適當補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課程更適合學生學習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實現教學目標的作用。
2.促進體育教師的成長
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措施論文
論文摘要:校本課程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板塊。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中學德育課程資源的重新配置,彌補德育國家課程體系的不足,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有利于充分發揮社區、學校獨有的人文、自然資源,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有利于德育教師專業自主權的發展。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要樹立以學生為本和以德育教師為主體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要確立德育教師學校主人翁的地位,給予他們課程開發的權力。
論文關鍵詞:中學;德育;校本課程
一、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分析
校本課程的開發最早是由菲呂馬克(Furumark)和麥克米倫(McMullen)于1973年7月在一次校本課程開發網際研討會上提出的,此后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目前國內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可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1)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進行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開發活動”。(2)校本課程開發亦稱“學校本位課程開發”或“學校自編課程開發”。簡單地說,“就是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評價課程的活動。具體地說,校本課程開發就是某一類學校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傘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學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或本班級進行的課程編制、實施和評價的活動。”(3)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志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和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的和動態的課程改進的過程。”綜合以上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種種不同闡釋,我們可以看出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質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辦學宗旨,為滿足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的課程規劃、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的活動。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校本課程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校本課程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結果。校本課程開發對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形成學校的個性特色,養成學生的良好德性將起到鶯要作用。
中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指中學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和思想政治課校本課程的開發。它是在國家及地方制定的德育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的指導下,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及完善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目的,整合校內外可利用或可開發的德育課程資源,由學校獨立、自主開發德育課程的活動。
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培養目標上,中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德育國家課程開發不同。德育國家課程開發著眼于本國公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在涉及統一的國家基礎和共同的國民價值等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基礎性的問題七是至關重要的”,它的目的是:當面對一般的道德問題時,國民能夠做出相同或者相似的道德判斷并付諸道德行為,因此國家德育課程開發在解決具有基礎性和普適性的道德問題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則更強調具體的學校環境和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二是在課程目標上,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其他學科校本課程開發不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其他學科校本課程開發雖然都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分支,但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更強調人的德性的養成、道德素質的提高和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三是在課程管理上,德育校本課程與選修課、活動課不同。三級課程管理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課程權力分享和責任分擔的理念,德育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職責都有明確的界定,而活動課和選修課只是具體的課程表現形態,德育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可以選擇這些表現形態,德育校本課程也可以選擇這些表現形態,它們本身在內涵上并不具備明確的權力和責任主體。
高中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摘要]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突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彌補國家課程不足的問題上具有巨大意義和價值。文章將在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著力探索和研究基于政治認同素養的高中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關鍵詞]政治認同;高中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當前,我們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時刻考驗著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開發高中政治校本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提高政治教學的靈活性、開放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素質提升。
一、政治認同與校本課程的界定
11.政治認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里把政治認同列在了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首位。新課標還明確指出,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2.校本課程新課標在“對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中提出:學校要發揮教師課程資源建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教師根據當地實際,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有效實施創造有利條件。筆者認為,有效、合理地開發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必要的補充,是新課標理念的重要體現。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是指由實施課程的學校自己決策、自己設計的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國家制定統一標準開設的課程)、地方課程(結合地方特色開設的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彌補國家課程不足的問題上具有巨大意義和價值。
二、政治認同素養培養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校本課程開發管理論文
從專業發展角度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教學實踐,如果拋開學校去談教師的發展或成長,那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師的發展只能在學校中、在具體的實踐中、在對自身實踐的不斷反思中才能完成。學校既是教師專業生活的場所,又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地方。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地的一種課程開發策略,也必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就本質而言,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方面: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的成長、學校特色的形成。這就是說,校本課程開發本身就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指向,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1.教師知識的分類學。
就知識角度而言,教師的知識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外語等,這些知識教師一般在師范院校中可以獲得,而且對教師而言,本體性知識只要達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包括教育與教學的一般原理、課程與教學的知識、課程評價的知識等)和心理學(教材的呈現順序、學生的心理、知識的結構等)知識。這類知識一般是動態的,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逐漸地了解和習得,需要動態性地去把握和領會并在實踐中加以發展與加深。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具有的關于客觀現實的背景知識。這類知識更多的是來自教師的教育實踐,具有明顯的經驗性的成份,是教師經驗的累積。換言之,實踐性知識只能在教師的具體實踐中獲得。
從知識方面看,實踐性知識的獲得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標準。因為對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來說,本體性知識與條件性知識并不是太缺乏,其發展主要是指獲得更多的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教師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而反思正好是校本課程開發所特別強調的,這樣校本課程開發本身就為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的獲得提供了一個平臺。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中的一項新興的活動,教師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整個開發活動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反思就有其特殊的作用。雖然反思并不是解除一切不確定因素的穩定劑,但它可以增強事情的預見程度,它可以在新的開始之前,預想到各種行為可能會帶來的后果。教師可以清楚地控制開發的進程,使整個開發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對課程開發的過程具有更多理性認識,在課程目標確定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反思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如果這種反思十分周詳的話,教師就可以在明晰了種種“前途”后,選擇一種最佳的途徑,設計出一個最確切的計劃。
小學校本課程設計與開發分析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學紛紛參與到對校本課程進行設計與開發的活動當中,將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審美情趣的引導、科學精神的養成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貫穿到校本課程的整體內容中,通過課程內容的設計、開發與應用,借助活動的開展,對教育教學活動實施下的中心思想加以明確,對學生在教學中的全面發展加大重視度,促進學生在校本課程影響下核心素養的更好培養與綜合提升。
一、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校本課程設計方向
隨著當前在小學教學活動實施下,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影響,學校針對學生在學習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方面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視,積極摒棄以文化課作為教學己任的傳統思想觀念,強化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的重視度,不斷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通過該種方式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更好培育,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在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實施中,校本課程在設計與開發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應該以品德修養、人文科學、藝術審美、生命健康四個視角作為整體的出發點,通過四個角度的分向引導,促進校本課程在設計與開發工作中的更好實施。(一)品德修。德育是素質教育工作實施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首要培育任務,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實施中,對學生品德修養的培養主要以思想品德課程的開展與引導作為主要途徑,通過針對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的開展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公民素養教育、人生規劃引導、綜合實踐鍛煉等方面內容,促進對學生在成長中良好傳統美德的培養,增強學生在成長中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學生在學校中對班集體的熱愛、調動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熱情與激情,讓每一位學生在成長中意識到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遵紀守法、樂于助人的三好少年。(二)人文科學。智育是素質教育工作實施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任務,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語文課程、數學課程、英語課程、信息課程、自然課程、社會課程作為知識基礎,經過在學生學習活動實施中,文學教育、代數幾何教育、信息技術教育、自然科學與社會教育等多方面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智育進行充分的開發,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加以轉變,促進對學生邏輯性思維能力的綜合培養,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同時以學科課題研究、創新實驗課程作為教學媒介,組織學生在教學課程開發中開展一系列學科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提升,強化對學生合作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性學習能力的更好養成。(三)生命健康。體育是素質教育工作實施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任務,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實施中,主要以體育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整體的活動組織,同時引導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活動,此外,以此為基礎,在學生的體育活動開展中,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通過體操、羽毛球、乒乓球、武術、舞蹈、籃球等多種技藝類課程的開展,對學生在體育鍛煉活動中的積極參與性與主動性起到良好的調動作用,對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所產生的抵觸心理起到良好的消除作用,使得學生通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健康意識,不斷促進個人身體素質的綜合提升,為學生后期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四)藝術審美。美育是素質教育工作實施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特色任務,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實施中,主要以美術課程、音樂課程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開展為主,通過在學生學習活動的實施中,開展繪畫、唱歌、演奏、舞蹈等多種組織性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參加,在活動中獲取不一樣的審美意識體驗,促進對學生審美意識的更好培養,強化對學生感知能力的提升,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藝術觀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光添彩。
二、日常教育活動中校本課程的開發
小學教師針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實際教學的情況,通過與現狀的結合,對學生在成長中的個性化培養加以重視,通過校本課程的開展,在其實施影響下,促進對學生個人體驗的整體強化,對學生的審美情緒加以培養,增強對學生文化修養的更好培育。首先,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應該對為校本課程內容進行認真的思考,針對應該如何激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強化對學生自主性學習意識的培養效果所展開。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小學教學活動實施的六個方面,即課程內容的設計、課前教學內容的預習、師生教學的合作交流、知識重難點的疑難解答、個性創作以及反思梳理總結作為出發點,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質疑為特征、以問題為主線,確保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能夠實現對學生注重性學習意識的充分調動,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從被動學習轉化為為主動學習。其次,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實現對每一學生在學習中實際情況與根本認知狀態的充分了解,根據學生所體現出的實際需求與學習能力相結合,將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對其分成不同的學習層次,針對不同的學習層次學生所安排的學習內容各有不同,保證教學內容在實施下針對性的作用發揮與可行性的實踐效果,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通過教學活動的實施,從中得到知識的收獲,獲取獨特的成功體驗。再者,教師在校本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對內容的開發主要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到一起,在自主性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組織,圍繞教學內容開展合作討論活動,教師應充分參與其中,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狀態加以了解,對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做到充分的掌握,并利用巧妙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散學生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延伸與拓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并將本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結合到一起,實現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深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與思想意識內涵。
校本課程的教學理念來自于教育實踐所不斷積累的教學經驗,將提升教學質量作為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根本目的,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理念在小學教學活動中的綜合提升,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促進學生成長中的全面發展。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及探索
一、構建校本德育課程的原則
構建校本德育課程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首先,預成性與生成性相結合。在實際教育環境中,教育過程中會產生生成性課程,這類課程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雖然其具有非預期性,但是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是課程實踐性質及創新取向的直接體現,對實現課程目標可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校本德育課程而言,其雖然具有生成性特質,但是其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必須以穩定的課程體系為基本框架。其次,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構建校本德育課程要在解決共性問題的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個性的發展,適時引導,將個性化的創新、特立獨行的探索發揚光大,課程既要包括共性的學習內容,又有個性化的指導內容。最后,單一性與多元性相結合。校本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除了要根據年級、單項內容的特點體現出較強的針對性,但是更要基于不同的角度、多個切入點將多元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實現單一性與多元性的有機結合,使得課程體系更加“立體”。
二、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一)建設生活德育課程
將品德教育融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幫助其在生活中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自身的品德行為,因此建設生活化的德育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包括兩個層面,即規則層面與問題層面。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設計要盡量避免盲目性、隨意性的誤區,不能在缺乏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學校、老師的主觀意識任意設計,而是要根據學生的道德發展實際開設穩定的項目內容,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穩定的課程體系。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其德育更多的是規則化的道德教育,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建設符合公德及私德的課程內容,需要注意,課程內容僅限于規則層面,無需上升到原則層面或是理想層面。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注重將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融入課程中來,使學生通過學習將其實踐體驗內化為道德認知及道德行為,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穩固的道德行為。問題層面的道德課程內容要充分考慮每個學校道德教育的實際情況。將現實中的道德教育現象作為問題層面的德育課程,可以大大提高校本德育課程的生動性、鮮活性。
(二)加強學科滲透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