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技術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3:27: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線上教學技術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方案
根據《市2021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農〔2021〕67號)以及《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關于提前下達2021年中央財政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預算指標的通知》(財預〔2020〕691號)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思路。2021年,我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總體思路是:聚焦全面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圍繞解決“誰來發展產業、誰來建設鄉村”問題,著力機制創新和政策創設,構建農民教育培訓新發展格局,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類施策、全程培育”基本原則,堅持教育培訓、評價管理、政策銜接、跟蹤服務“四位一體”培育制度,推進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提升素質能力與延伸服務協同,推動農民教育培訓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整體提高農民現代農業理念、科技文化素質、生產經營管理技能和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能力,加快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鄉村建設急需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二)重點領域。
1.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保障重要農副產品供給。聚焦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圍繞主要糧食作物開展防災減災、科學施肥用藥、低碳綠色等技術培訓,提升種植水平,促進糧食豐收。突出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良種識別、土壤培肥改良、高標準農田管護等關鍵環節技術培訓,提升農業生產基礎保障能力。
2.聚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根據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發展“四優四化”、建設“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基地”、推進“兩個轉型升級”為核心,圍繞特色經濟作物因地制宜開展生產管理培訓,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圍繞畜禽類加強豬、牛、羊養殖戶和奶農培訓,提升養殖效益,加強疫病防控,助力生豬產能恢復;聚焦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開展培訓,促進漁業提質增效;以農機農藝融合、規范安全操作為主題開展農機手培訓,促進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配套。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推進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
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站工作總結
2021年,局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站在局領導的大力關心下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以民生工程、惠農政策及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綜合素質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認真作好全區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扎實、務實地推進了職業農民工作發展。現總結如下:
一、工作總體情況和主要成效
(一)政策制度
區農業農村局和區財政局共同制定了《區2021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并上報了省農業農村廳。全區由農業、財政等部門聯合成立“區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制定政策、調配經費等工作。區農業農村局簽發了《落實區2021年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通知》文件,同時要求嚴格按照《關于提前下達2021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通知》、《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2021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和《省省直機關培訓費管理辦法》等文件實施項目。
(二)組織實施
1、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市區分校和區內的柑橘協會、家庭農場協會、農聯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同承辦區縣級培訓工作。區農業農村局通過黨政網、社交媒體和行業社會團體推薦,通過條件考核確定了縣級培訓學員。
混合教學模式在土木工程專業的應用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傳統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徹底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尤其近幾年線上教學的頻繁開展更令專注于單純線下教學的土木工程教學模式暴露出了相對明顯的弊端。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了在專業教學中構建混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對混合教學模式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進行闡述,對土木工程專業混合教學模式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混合教學模式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此為高校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必要性;現存問題;應用策略
所謂“混合教學模式”,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在線下停課等極端教學境況下確保高校的教學質量,還能夠將學習者引向深度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前提下,增強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大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1]。在以往的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采用的大多是圍繞大學教師的專業教學模式,即在開展教學前先由教師進行課前準備,在課堂中由教師親自講解示范,而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做的僅僅是根據教師的講解與示范進行機械重復并撰寫相關報告,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與此同時,大多高校近年來倉促地開啟了線上教學,但由于缺乏經驗,出現了很多問題亟待改善。
一、混合教學模式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趨勢
混合教學模式的本質在于對教學與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做出重新思考與設計。作為高校的重點本質問題,教與學的關系在新課改后一直是教育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熱點。相比傳統教學與混合教學模式,二者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學主體的不同,傳統教學偏向于以教師為主體,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以教師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在效率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由于學生缺乏主體性,教學效果往往難以達到最大化[2]。除此之外,近年來線下停課狀況時有發生,側重于實踐的土木工程專業通過生疏的線上教學往往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導致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效果整體下滑。這些現狀是高等教育狀況發生改變的典型結果,而迎合這些結果,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契合高等教育改革趨勢,利用線上、線下的結合教學確保高校能夠在任何情況下保證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的教學效果[3]。
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進鄉村振興“三步走”為主線,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創新培訓方式,統籌推進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能力提升、種養加能手技能培訓、農村創新創業者培養、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培養,為推進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二、重點任務
圍繞保供、銜接、建設、要害、改革等重點任務,以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為重點,加快培養各類鄉村振興帶頭人。
2021年全縣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繼續按省、市、縣分層分類開展。項目資金111萬元,全縣共培訓407人(含增加10%培訓任務),各鄉鎮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指標見附件。其中省級培訓共47人,由省農廣校組織,重點開展各類帶頭人示范性培訓;市級培訓共34人,由市級農民培訓機構會同退役軍人事務局、婦聯、共青團、浙大農研院等部門共同組織,重點開展退役軍人、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長三角城市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帶頭人創新創業等專題培訓;縣級培訓共326人,其中282人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農廣校)組織培訓,44人(骨干農機手)由縣農業機械促進服務中心組織培訓。
(一)聚焦保障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圍繞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開展良種推廣、防災減災、科學施肥用藥、低碳綠色生產等技術培訓,提升種植管理水平,促進糧食豐收。圍繞經濟作物生產,因地制宜開展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生產管理培訓,提高特色農業發展水平。圍繞糧食作物機收減損,加強農機手操作技能培訓,提高駕駛操作和安全使用水平,促進豐產豐收。圍繞耕地質量提升,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護、節水灌溉、土壤培肥改良、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培訓,增強農民保護耕地意識,提升和改善耕地質量。
疫情期間線上有效教學探索
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教學,因平臺利用缺乏整合,學生狀態不便掌控,師生互動難以展開,從而影響到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求解這個問題?筆者以成都市武侯區為例,就區域內中學線上有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做一交流。
一、啟動之初:統籌謀略,整體實施
為落實延遲開學期“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武侯區教育局統籌謀略、整體布局開展工作。(一)提前謀劃,靠前指揮。1月26日(正月初二),區教育局基于因疫情而延遲開學的預判,召開了關于中小學線上教學的會議。會議決定要提前制定出線上教學的指導意見,用于指導區域內中小學開展線上教學;明確了普教科做好線上教學的統籌規劃,區教科院擬定線上教學的指導意見供局黨組決策,區技裝信息中心保障“三顧云”平臺(武侯區自建的教育云平臺,可支持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有效運行。(二)服務學校,加強指導。自2月17日起,指導各校開展線上教學工作。一是在“三顧云”教育平臺上為師生共提供了265萬件教學資源供師生選擇。二是深入學校調查研究,了解學校在進行線上教學過程的做法、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現場給予幫助和指導。三是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了解線上教學的現狀和學生的獲得感。之后,形成的區域和各學校調查報告,為教育局決策提供依據和參照。四是召開線上教學階段(兩周線上教學)視頻會,其內容包括:讓做得好的學校做經驗交流;教科院解讀調研報告并就線上教學提出指導性意見;教育局對前階段工作進行總結,對下一階段教學提出要求。其一,建立體系,加強管理。學校線上教學建立校級、年級、班級等三級管理體系,全面、系統推進線上教學工作。其二,摸清情況,解決問題。學校全面了解學生家庭用于線上教學的網絡條件和終端設備情況,對設備缺乏的家庭提供幫助。其三,強化培訓,提高素養。由各校信息辦的負責人牽頭成立校級技術團隊,對全校干部教師進行線上教學的技術培訓。其四,研究方法,提高效率。各學科教研組、備課組研究線上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果。其五,全批全改,及時反饋。學生每天將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之后拍照上傳給老師批改,以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其六,家校共育,形成合力。聯動家長,求得家長的理解支持,為孩子線上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督促孩子認真學習,完成線上學習任務。
二、開展之中:調查現狀,摸清情況
在線上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武侯區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對全區29所初高中進行問卷調查,學生整體上對此次延遲開學期間線上學習的滿意度較高。但同時也發現,線上教學效益還不盡如人意。在經過三周線上教學之后,我們又對10所中學的校長或中層干部就“影響中學線上教學的主要因素”進行網上調查,發現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按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列分別是:網絡條件、教學平臺功能、硬件條件、班級管理、教學方式、教師信息素養、課堂監控、學生自律、家校配合、教學設計、課程設置等十一個因素。關于排在第一位的網絡條件調查,有8位受訪者認為網絡環境是否快捷、方便、不斷線、不卡殼,這是支持線上教學的首要因素。關于排在第二位的平臺功能調查,有7位受訪者認為當前市場上提供的平臺只具有直播功能及回放功能,能基本滿足教師教的功能;當針對某一問題需要學生充分討論或開展師生、生生互動的時候,現行平臺就實現不了。關于排在第三位的硬件條件和班級管理調查,有6位受訪者給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即:硬件條件是指教師備課、錄制視頻、課堂直播、師生互動、作業批改反饋、個別輔導所使用的設備,也指學生在家聽課、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作業上傳的設備,而在這方面還存在不足。有位副校長告訴我們,在他任教的一個初中班45名學生就有42名使用手機參與線上學習,他對此感到非常不安,這既是對學生視力嚴重的損害,又不利于學生把控自己不在學習時打游戲。
三、后續實施:改進措施,增強實效
電大教師教學管理能力優化路徑
[摘要]隨著互聯網行業迅猛發展,我國網絡教育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教育理念、教育任務、教育方法等有了根本性變化,網絡教育視野下的電大教學管理已被提出新要求,要在把握電大教育新特色中探索新思路,巧借優化路徑深層次持續提升電大教師教學管理能力,在高效勝任工作崗位中同步實現高質量教學管理與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全面推動新時代下我國網絡教育發展進程。
[關鍵詞]網絡教育視野;電大教師;教學管理能力;優化路徑;探討
網絡教育是新時代科技、教育二者飛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理念、內容、形式等方面和傳統教育區別明顯,電大教育目標群體、教學方法、資源等更具靈活性、開放性。與此同時,在網絡教育視野下,有效教學管理是電大教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等,而這離不開雄厚的師資力量,如何提升教師教學管理能力是電大教育過程中面臨的重要挑戰,要在反思、剖析、總結實踐基礎上深化教師隊伍績效考核與培訓環節,采用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促使教師不斷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提高教學管理能力,強化教學管理的同時提高人才培養層次。
一、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育新特色
“互聯網+”這一概念是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明確提出的,將其作為我國當下戰略發展計劃,互聯網全方位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將是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中一種全新的形態。在網絡發展大環境下,教育革新建立在社會不同行業領域發展基礎上,互聯網滲透到教育中具有其必然性。網絡教育就是在計算機、多媒體等技術作用下,通過互聯網動態展現課題內容,避免電大教育教學中受到時空限制,確保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實時滿足其個性化與多元化學習客觀需求。網絡教育方式并不是簡單的傳統教育模式、互聯網學習模式,對拓寬學生知識面、鍛煉思維、發展能力等有深層次影響。在網絡教育大背景下,我國電大教育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需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在落實生本教育理念過程中準確定位教學新思路、新方法,優化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不斷為電大教育教學注入生機活力。與此同時,在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育新特色體現在不同層面,目標群體全開放便是其中之一,學習者不再受到年齡、學歷、地點等限制,結合自身各方面情況,在把握課題知識難易度中進行有效學習,在獲得規定學分之后,便可以獲取對應的文憑,傳統教育中一考定終身格局被打破,是對教育公平理念的客觀折射,利于優化配置、利用多層面教育資源。在此過程中,靈活、高效、互動等是網絡教育顯著特征,在網絡教育作用下,電大教育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教育教學資源價值最大化呈現,可以共享并有效整合來自不同層面的優質教育資源,打破傳統時空局限的同時實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輕松獲取名校學歷、文憑。此外,在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育呈現新特色的同時需要持續深入改進教學方式,而實現高質量教學管理是其重要方面,要在教學實踐總結中促進教師教學管理能力提升,在高層次網絡教學管理中更好地發揮電大網絡教育優勢作用。
二、網絡教育視野下電大教師教學管理能力優化路徑
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方案
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今年為民辦實事項目,根據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市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的農民隊伍,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我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現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聚焦我縣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人才需求,以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民理念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關鍵,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育力度,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2020年市農業農村局下達我縣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700人(包括中央級和省級資金)。
二、重點工作
(一)選準培訓對象。高素質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下同)培訓對象為本縣年滿16周歲,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務農農民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面向脫貧攻堅一線培育致富“領頭雁”,面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造就現代農業“職業人”,打造扶志扶智的培育新模式。本年度參訓學員可以在次年參加同一層級不同培訓,或參加同一類型更高層級的培訓。同一層級培訓學員與上年重復率不超過8%。以各鄉鎮為單位對轄區內培育對象進行調查摸底,摸清有意愿參加培訓的農民數量和需求,建立培訓對象庫,組織培訓對象登錄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農民教育培訓申報系統”或手機下載“云上智農”報名參加培訓。要從對象庫中遴選有意愿、有需求的農民參訓,特別是要加強農村電商銷售人員、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帶頭人和受肺炎疫情影響的留鄉人員培訓,優先培訓“農業農村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報系統”申報人員。
(二)遴選培訓機構。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投標方式,委托第三方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培訓單位必須具有電商培訓和相關農業工種的辦學資質,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加強對培訓(實訓)任務承擔單位的管理、指導和服務,開展需求調查、培訓組織、過程管理和跟蹤服務等工作。
結構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摘要:結構化學是大學化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科交叉頻繁、數學推導煩瑣等特點,一直被學生視為最難學的課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如今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形象直觀、新穎性、趣味性、操作簡便、信息量大等特點,成為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本文對信息技術在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研究和探索,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有效策略,充分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結構化學;應用
結構化學是高等院校化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是一門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課程,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研究原子、分子、晶體等物質的微觀結構與運動規律以及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之間關系的一門基礎科學。結構化學是其他化學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礎,不僅涉及化學學科知識,還涉及物理學、高等數學、晶體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具有概念多、公式繁雜、證明煩瑣、內容多且深奧抽象、理論性強等特點,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力,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大困難,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易產生抵觸、抗拒、厭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育進入信息化的新時代,給教育教學的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集圖、文、音視頻及動畫等多種信息于一體,不受時空限制,教育對象多元化,具有直觀、快捷、生動形象、靈活性、互動性等優點,能夠將原本結構化學中原子結構、原子軌道線性組合成分子軌道、分子對稱性、金屬晶體的密堆積結構等抽象復雜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更易于接受的具體形象的內容,簡化了理解難度,增強了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將現代信息融入結構化學教學,可以更好地輔助教師教學,能夠為教師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枯燥氛圍,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針對信息技術在結構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進行討論,分析不足,提出了應用信息技術的有效對策,優化結構化學課堂結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信息技術在結構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一)信息技術硬件設施不完善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輔助教學手段,能夠把結構化學教學中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以全新的、更加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教學效率。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的建設是信息技術應用和發展的基礎,部分高校領導對信息技術基礎建設認識不足,經費投入不足,信息技術硬件環境建設水平不高,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視頻制作室等智慧一體化教室缺乏,硬件設備不足,設施過于陳舊,無法使用,嚴重影響教學工作正常開展。另外,由于經費有限,設備維護維修不及時,管理不到位,設備故障和受損頻發,教學平臺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使用效益不高,嚴重影響了信息技術基礎建設的健康發展,阻礙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深度融合。
肺炎疫情期在線教學平臺組織初探
摘要:肺炎疫情的發生推動在線教學進程,如何有序、規范的組織起線上課程教學,滿足師生不同的教學需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高校需要積極部署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在線教學;直播;技術保障
庚子年初,逢荊楚大疫,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作為浙江唯一一所特殊人群的高等院校,面對這場猝不及防、形勢嚴峻的疫情,如何讓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是擺在學院除防疫外的頭等大事。
一、明確需求方向,確定工作目標
由于學院前期沒有合適的在線教學平臺,為此學院制作了“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課程摸排情況匯總表”,分發全校教師,統計各項需求內容。同時學院廣泛摸排現有已在相關高校運行多年且有好評的在線課程平臺系統,并安排訪談不同殘疾類別生源及課程的教師,聽取他們對于在線課程正常開展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比如聾生授課需要手語教學及交流,不會手語的老師需要一種語音轉文字軟件加以輔助;盲生授課需要清晰的音質,如果手機操作,讀屏軟件是否支持課程的開展等等。根據工作內容與性質,教務負責起所有在線課程的教學安排、教學答疑、教學監督方面的工作,信息技術部門負責起所有在線課程技術培訓、平臺操作視頻操作手冊制作、在線技術答疑等方面工作。由于我院殘疾學生的特殊性,在選擇平臺與平臺功能使用上,我們遵循實用性、可操作性原則,要求平臺功能完善,但操作簡便,可監督、可重復學習,以最大限度彌補殘疾學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學習障礙。
二、搭建教學平臺,開展在線教學
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管理實踐探討
摘要:因疫情防控需要,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全國高職院校開展大規模線上教學,線上教育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尤為關鍵。學院通過借鑒PDCA循環管理模式,分階段實施線上教學,科學制訂計劃,在具體實施中及時檢查反饋并加以改進提升,力求在各階段精準施策,注重實踐效果,探索符合學院校情的線上教學管理模式,對高校線上教學管理的規范性與科學性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PDCA;疫情;線上教學;階段;管理
因疫情防控需要,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為保障正常教學秩序,全國各高職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展線上教學,保障學生的學業不受影響。鑒于疫情防控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及延期開學后返校時間的不確定性,線上教育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尤為關鍵。黃山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結合實際,借鑒PDCA循環管理模式,研究各種因素帶來的影響,分階段組織開展線上教學,積極探索符合學院校情的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管理模式,使線上教學有序開展,實踐效果良好。
1PDCA及其在高職教學管理上的運用
PDCA即PDCA循環,也稱為“戴明環”,包含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四個層次,按特定的順序循環,發現并解決問題,并將前一循環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帶到下一循環中解決,其循環過程逐漸向上攀升。[1]PDCA管理模式,體現著科學認識論的一種具體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學的工作程序,提出了漸進的理念,不斷持續完善、發展,對我們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有很大的益處。不僅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可以運用該管理模式,其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中也值得被借鑒。將PDCA循環理論運用于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其目的在于把持續改進理念貫穿教學管理的全過程,體現為依據教學管理的方向和目標來制訂計劃,在執行階段通過具體實施了解教學管理的水平,教學管理的實施效果在檢查效果階段得到反饋,進而在總結處理再優化階段調整教學管理的下一個目標和計劃,以推動教學管理水平穩步提升。[2]
2基于PDCA管理的線上教學管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