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6:28: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文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文教學管理論文
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的話,散文教學更是一種美的藝術,它應該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讀課的散文教學更應該如此。只要教師心中緊系一根線,就可以盡量讓學生學得自由灑脫,使課堂自始至終充滿暖色調,最后給學生一個完整明晰的印象。
筆者就教自讀文《榆錢飯》一課,談一點膚淺的體會。
先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自己寫的文章能不能現在就可以編入自己讀的語文課本中?“這是天方夜譚,絕對不可能的。”學生幾乎同聲回答。我頓了一下說:“確有其事。在五十年代,我國有位‘神童’在16歲時,他的一篇題為《青枝綠葉》的小說,就編進了高二的語文課本中,這時他是正在讀高中的學生。他,就是當代赫赫有名的作家劉紹棠。他的成名與成長同共和國共患難……為了歌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在農村的富民政策,借自己在農村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飽蘸了筆墨寫下了一篇散文《榆錢飯》。(‘榆錢飯’三個字豎寫在黑板中間)請大家品嘗他的泥土氣息。”這樣,一下縮短了作者與同學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個環節質疑。經過預習,同學們提出了近二十個疑難點。我把這些問題大致歸為三類:第一類,一般性簡單明了的問題,如:“什么叫‘青黃不接’”、“魚生火,肉生痰”“亮囤底”等,由同學自己解答。第二類,較深的,如:“丫姑在樹上把榆錢大把大把地揉進嘴里”“丫姑野性”,“用榆錢哄飽肚皮”、“殺風景”……這些可供創造的詞句,必須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展開爭論,從而把問題由表層引入縱深。如:只一個“揉”字,就把舊社會窮人的孩子饑餓難忍的急切心情躍然紙上。一個“哄”字突出了農民用榆錢兒度過饑荒的痛苦無奈的情況里……這些不僅是難點、也是能夠突出中心的點睛之筆,因此絕不能讓它們輕意滑過去,教師必須借學生質疑之機深化、強化,才能把教學落到實處。第三類,時代背景中的術語、方言、個別有關文學知識的問題等,搞不通就容易造成誤解,但放手讓學生討論既費時間,又沒這個必要,教師只做簡單的點示就可以了。如:“為什么‘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糧食一年比一年減產’”,“大隊干部為什么被社員逼得‘鉆煙囪’”?針對十二、三歲的孩子提出的有關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社會問題必須解釋清楚,才能突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混個樹飽”是方言,即“用樹混飽”。“農民富了以后,二妹子不愿意給作者吃榆錢飯,劉紹棠為什么不請別的鄉親給他做著吃呢?”因為這并非紀實散文,而是帶有文學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親歷了四十年的事濃縮在二妹子一家三代人的身上,其目的是通過對比來歌頌黨的改革開放的新政策。
質疑,這一教學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看起來很“亂”,占時間又最多,學生提出的問題散無邊際,包括字、詞、句、語法、修辭、文學知識、政治背景等,從形式到內容,無所不有;但在我心中始終有譜,沒有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而是抓住時機,因勢利導,使學生不知不覺地由散到聚。30分鐘過去了,我利用學生“吐的絲”,逐步在黑板上形成了一個“經緯網”(板書)
┌────┐
現代文學觀念下語文教育反思
摘要:作為一門課程,語文是學習者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傳授著語言文字和口語、文章和知識的任務,學好語文對于學習者深入理解其他的學科有一定的幫助。語文教育與文學思潮息息相關,文學思潮是在適應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而產生的,它又能反作用于社會思潮及其變革,其中就包括語文教育思想和變革。本文主要探討了我國現代文學觀念對語文教育的各方面影響,并進行語文教育反思。
關鍵詞:現代文學;文學觀念;語文教育;教育反思
現代文學產生于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是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歷史變遷的發展中逐步盛行的,是由于廣泛受到外國文學的變化影響而形成的;致使其具有外國現代文學的特點,同時也發展變化具有中國自己特色文學的特征。現代文學觀念作為一種科學的、系統化的教育思想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國的語文教育變革,其反應的教育思潮逐漸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教育是國之根本,人們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我國的語文教育在現代文學觀念的影響下如何取之精華、棄之糟粕,是當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應該面對的巨大挑戰[1]。
一.現代文學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近代中國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現代文學思潮逐步出現現代文學并隨之民族化,使其成為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并現代化的主流思想。20世紀初期,許多國人抱著實現民族獨立的政治理想抱負,掀起一陣民族獨立的文藝思潮,努力打破陷入僵局的社會局面。這一時期,現代文學廣泛吸收西方各個時期的文化思想、以及文學流派,其中包括全面學習了西方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創作方法等,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學思想以及當下社會環境的特點,對學習到的文學思潮進行了重組和弘揚創作。魯迅先生指出:中國現代小說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要求,一方面則是受到了西洋文學的影響《且介亭雜文集》。”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和影響,中國的現代文學與中國人們的自身生活切實相關,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的真實環境,為實現中國民族的獨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魯迅、郁達夫、周作人、冰心等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各個領域的早期開拓者,他們的創作從一開始就突出了現代化與民族化相融合的特征,從根本上來講,服務于人民。隨著時代的進步,民族解放的順利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現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在這過程當中,通過一步一步貫徹黨的文學方針,出現了老舍的《茶館》以及賀敬之、郭小川等的詩歌,巴金、楊朔等的散文,現代文學的發展逐步顯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思潮[2]。同時,歷史的發展要求文學界從思想上一步一步廢棄舊事物、舊思想,不斷推動發展新事物、新思想,弘揚傳統文化并勇敢創新創作新的文化。但有的事物并不會始終向著正確的方法發展,在這發展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這樣一來,片面性、絕對化的觀點會嚴重影響到現代文學的正確發展方向。文學的發展要求從實際出發,避免擴大化,一邊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一邊深化文化發展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社會思想向著客觀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現代文學的特征
現代文閱讀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現代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高考中,有關現代文閱讀的試題一般要占到26—32分,而考生的得分率卻往往超不過12%。因此,擺在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就是要抓住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眾所周知,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又包括理解、記憶、運用和欣賞能力等。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課文又分為“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兩類,在一冊書中約各占一半左右。每篇講讀課文前都設計了“提示和思考”,課后又附有“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而自讀課文前則是“自讀提示”,課后為“閱讀訓練”。從其編排體系來看,是根據培養閱讀能力的要求,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順序安排的。為此,語文教師必須遵循這一編排原則和特點,因材施教,做好以下幾點:
一、現代文閱讀教學應破繁戒空現代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同行還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他們認為現代文易懂好學,教師無須下大功夫。遇到具體課文,常常因自己的好惡而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對文彩斐然的散文、小說,則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講興很濃;而對文字平實的說明文和政論文,則如老僧講禪,少趣寡味。前者不免失之于“繁”,后者又不免失之于“空”。“繁”與“空”都離實際甚遠。實踐告訴我們,現代文閱讀教學一定要破繁戒空,講求實效,切忌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要求腳踏實地、穩扎穩打。而要做到這一點,明確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從字、詞、句、段、篇諸方面下功夫,讀懂讀通課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內容,包括對詞語、句子、篇章、寫作方法和思想內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這一切,就無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內涵,更掌握不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須在初步感知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釋詞、詮句、析段、解篇、明理、馭辭等一系列工作,經歷局部與整體,形式與內容的循環往復方可。而要完成這一切,就起碼要具備三種能力:一是具有正確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包括正確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及成語、典故的能力;二是具有理解各種語言構造的能力,包括通過理解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去理解句子、段意與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種表達方法和修辭手法的能力。而這種種能力不是短時間就能形成的,須在閱讀實踐中有步驟、分階段的逐步培養。其次,現代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它更肩負著培養能力的重任。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辨疑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啟示學生用“五看一查一提問”的方法。“五看”,即看閱讀提示、看課文、看課文注釋、看課后思考與練習題、看單元知識訓練;“一查”,即不會的問題要查閱工具書;“一提問”,即不明白又查不到的地方則要提出來,通過教師的層層設疑和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在學生充分預習單元文章的基礎上,根據單元教學的要點和學生實際,設計好專題,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在學生圍繞專題準備發言提綱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需要,時有啟發,把學生引向單元內容的縱深處。這樣易于培養學生思考、分析、歸納、判斷和聽說讀寫的能力。
二、現代文閱讀教學應突破難點現代文從文字上講,明白曉暢,似乎人人會讀,其實要真正做到會讀,又談何容易!讀書是一門學問,切忌淺嘗輒止,貴在開掘深意,而如何求深,又確乎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南宋人陳善在他的著作《捫虱新話》一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始當求所以入”,在深入尋求每篇課文真諦的基礎上,再“終當求其所出”,將有關課文進行縱橫比較,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同樣是比喻,出現在不同的文體中,其作用就各不相同。記敘文中的比喻主要是力求記得生動,使讀者有所感;說明文中的比喻則主要是力求說得明白、清楚,使讀者有所知;而議論文中的比喻卻是要力求記得深刻,使讀者有所信。這樣一揭示比喻手法的一般規律,學生在閱讀中就會針對不同的文體對比喻有一個較深層次的理解。那么,現代文閱讀教學的難點究竟在于何處呢?一是學生認為現代文明白如話,一看就懂,一聽就明,既沒看頭又沒聽頭,思想上不夠重視;二是部分教師講授方法陳舊,和高考不對路。其實,現代文“明白如話”倒是真的,但“一看就懂”卻未必。要知道,語言是一種復雜的現象,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句式,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面的話可以反面說,貶義詞可以褒義用;一件事可以直截敘述,也可以通過暗示;一句話可以從表面上理解,也可以從深層上去體味,表面與深層,可以一致,也可以相反。所以說參透文意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需要了解寫作意圖、語體風格、具體語境,需要分析、綜合、對比、聯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認真思索、推理,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內涵,抓住主干,不至于被撲朔迷離的假象所迷惑。而高考中對現代文考察的也正是這種水平、這種能力。這種考察有助于把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運用,是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即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現代高科技正需要這種能力的人,高考也正是選拔這樣的人,所以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更應注重發展學生的這種智力,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傳統教學無非是注音、解詞、分段、分析人物、概括段意、總結中心等幾大環節,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至高中,十二年一貫制,像鐘表一樣機械教條、循環往復,沒有波瀾,缺少起伏,因而學生學膩了,教師也講煩了。這種機械的教學方法,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高考,更不利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這正是目前現代文高考不過關的癥結所在,也是教學與高考的矛盾。高考的目的在于選拔創造性的人才,而傳統的教學法卻是對人才的壓抑,不利于創造性人才的成長。因此,大刀闊斧地改革現代文閱讀教學,應是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時代要求一個高明的語文教師,在于能駕馭課堂,能把深課講淺,也能把淺課講深。深課講淺不易,淺課講深尤難。難就難在要發掘出別人不留意的,揭示出別人想不到的,講出別人講不出的,把孤立的聯系起來給學生看,把渾然一體的剖析給學生看,把美好的展示給學生看。總之,要把握住重點,突破難點,講出新意,挖掘出深蘊,給學生以應有的啟迪。誠如是,現代文閱讀教學才能走出目前的誤區,進入一個較為理想的、能夠符合“大綱”要求和適應高考需要的新境界。
語文現代文教材管理論文
本文中,我將提出一個多年來如骨鯁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議。這個建議(如題),也許會讓語文教育界以至整個教育界大感意外。
讀者諸君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一以貫之,從不間斷。語文教學從來就是學校教學主科中的主科,作為母語,又是“文以載道”的工具,當然無可厚非。不但在學校要學,而且要終生學習不輟。然而,作為學校教學的主科,我們是不是在教學內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闊斧的調整——減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沒有錯。我們的現代文教學也遵循著這一條古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左提右挈,東拉西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到字詞分析、結構提綱;從寫作特色、主題思想,到歸納小結、練習題解。老師的講解洋洋灑灑,面面俱到,可謂細微之致。然而,細則細矣,學生恐怕并不領情。為什么?道理很簡單,——你不講,同學們都看得懂。
實際上,每篇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已把課文的精髓告訴了學生;而課文下面的“注解”,又解決了絕大多數學生的疑難。細讀全篇,包括“閱讀提示”、“注解”,學生就基本上掌握了這篇文章,還要你講什么呢?要象老師講的那樣全面詳盡地把握課文,除非是做學問,寫讀后感。否則,基本掌握就不錯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沒必要篇篇都全面詳盡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況下需要老師細講呢?對小學生,你必須細講。小學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師指示學習的門徑。對初中生,你就應該少講,甚至不講。對高中生,你就不必講。高中生經過從小學到初中九年的磨礪,對現代文的學習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諳其道。從字詞解釋到主題思想,還不是老一套?
七年級語文備課組學年打算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不斷提高語文教師備課的質量,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七年級語文備課組對本學期的語文備課工作擬定以下的計劃:
七年級備課組成員有。備課組成員在同一個辦公室辦公,便于互相交流學習。語文備課本著合作互助的原則,集大成者服務于教案,但同時也不局限教師個人的備課風格。
根據河大版語文教材的特點,根據《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根據《學科說明》的相關說明,根據備課組成員的教學優勢,本學期七年級語文備課設計如下。
一、現代文課文備課以作為主備課人。
現代文課文在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的絕對的優勢。教材中精選了現代文課文,含金量很大。
在現代文備課中,包含很多語文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每課都要體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現代文閱讀能力管理論文
[內容]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現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發情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閱讀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現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發情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現代文閱讀能力的鞏固階段,即基本訓練階段。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基本訓練。所謂“基本”,是指訓練量要適中,訓練題要精選,這一點在高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訓練量要適中,太少不足以鞏固閱讀能力,不足以提高閱讀的熟練程度;太多則濫,不僅加重學生負擔,而且事與愿違。要做到訓練量適中,我們就必須精心制作或選擇訓練題。在高一、高二的現代文閱讀教學階段,我們緊扣課本編制測試題或導讀提綱,進行按部就班的閱讀能力訓練。第一步,教師示范,向學生示范:如何將深廣的“基本知識”和文章閱讀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充分運用于現代文閱讀的具體過程中。示范課文是第一冊中的《雨中登泰山》、《記念劉和珍君》、《燈》、《拿來主義》和《景泰藍的制作》等各單元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第二步,找來難度不大的課文,如《難老泉》(第一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第一冊)、《雄關賦》(第三冊)、《作家要鑄煉語言》(第一冊)和《一個好樹種——泡桐》(第一冊)等,對學生徹底放手,積極鼓勵并耐心引導他們根據教師示范,通過有意識地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來自編閱讀提綱,自讀具體課文。在這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因人而異的點撥。最后,我們便開始實施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第三步:適當選編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課外閱讀材料。其來源主要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和近幾年的高考題,因為這些閱讀材料及其測試題是經過許多專家精心選擇和設計編制的,完全能夠較為準確地測試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水平,也便于我們對高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查漏補缺。對這些閱讀材料和測試題,學生閱讀解答時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要熟練運用基本方法;教師講析時要舉一反三地講透講深,要著重分析三個“基本”在現代文閱讀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實踐證明,高中階段如能對學生進行這三個層次的基本訓練,他們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能夠得到真正培養的,他們的現代文閱讀水平是能夠得到較大提高的。
閱讀能力培養論文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現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發情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現代文閱讀能力的鞏固階段,即基本訓練階段。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基本訓練。所謂“基本”,是指訓練量要適中,訓練題要精選,這一點在高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訓練量要適中,太少不足以鞏固閱讀能力,不足以提高閱讀的熟練程度;太多則濫,不僅加重學生負擔,而且事與愿違。要做到訓練量適中,我們就必須精心制作或選擇訓練題。在高一、高二的現代文閱讀教學階段,我們緊扣課本編制測試題或導讀提綱,進行按部就班的閱讀能力訓練。第一步,教師示范,向學生示范:如何將深廣的“基本知識”和文章閱讀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充分運用于現代文閱讀的具體過程中。示范課文是第一冊中的《雨中登泰山》、《記念劉和珍君》、《燈》、《拿來主義》和《景泰藍的制作》等各單元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第二步,找來難度不大的課文,如《難老泉》(第一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第一冊)、《雄關賦》(第三冊)、《作家要鑄煉語言》(第一冊)和《一個好樹種——泡桐》(第一冊)等,對學生徹底放手,積極鼓勵并耐心引導他們根據教師示范,通過有意識地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來自編閱讀提綱,自讀具體課文。在這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因人而異的點撥。最后,我們便開始實施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第三步:適當選編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課外閱讀材料。其來源主要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和近幾年的高考題,因為這些閱讀材料及其測試題是經過許多專家精心選擇和設計編制的,完全能夠較為準確地測試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水平,也便于我們對高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教學查漏補缺。對這些閱讀材料和測試題,學生閱讀解答時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要熟練運用基本方法;教師講析時要舉一反三地講透講深,要著重分析三個“基本”在現代文閱讀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實踐證明,高中階段如能對學生進行這三個層次的基本訓練,他們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能夠得到真正培養的,他們的現代文閱讀水平是能夠得到較大提高的。
文言文教學管理論文
文言文難教難學幾乎是師生的共識。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與現代語言之間差別較大,學生感覺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課文中所占比例較小,學習間隔長,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遺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鞏固所學的知識呢?通過比較我發現,文言文雖然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遠,但畢竟現代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在詞語、句式、語法各方面二者實有許多相通之處。于是,我嘗試采用“有機聯系,化整為零”的方法進行教學,注重講清古今詞義和某些語法的異同,減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識記負擔。下面,以《狼》一文為例說明之。
一、詞義方面:
A.文中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有:肉、骨、狼、遠、投、勁刀、麥嘗場主等。
B.古文中是單音詞,現代漢語中是雙音詞的有:“屠(屠戶)、晚(晚上)、剩(剩下)、懼(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或意義發生變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視的樣子)。其實它們的這種含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有相對的例證,如:杯水車·薪、虎視·眈·眈等。
語文化整為零管理論文
文言文難教難學幾乎是師生的共識。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與現代語言之間差別較大,學生感覺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課文中所占比例較小,學習間隔長,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遺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鞏固所學的知識呢?通過比較我發現,文言文雖然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遠,但畢竟現代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在詞語、句式、語法各方面二者實有許多相通之處。于是,我嘗試采用“有機聯系,化整為零”的方法進行教學,注重講清古今詞義和某些語法的異同,減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識記負擔。下面,以《狼》一文為例說明之。
一、詞義方面:A.文中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有:肉、骨、狼、遠、投、勁刀、麥嘗場主等。
B.古文中是單音詞,現代漢語中是雙音詞的有:“屠(屠戶)、晚(晚上)、剩(剩下)、懼(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或意義發生變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視的樣子)。其實它們的這種含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有相對的例證,如:杯水車·薪、虎視·眈·眈等。
D.古文與現代文意義區別較大的詞:奔(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