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8 11:52:00

導語:現代文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文教學管理論文

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的話,散文教學更是一種美的藝術,它應該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讀課的散文教學更應該如此。只要教師心中緊系一根線,就可以盡量讓學生學得自由灑脫,使課堂自始至終充滿暖色調,最后給學生一個完整明晰的印象。

筆者就教自讀文《榆錢飯》一課,談一點膚淺的體會。

先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自己寫的文章能不能現在就可以編入自己讀的語文課本中?“這是天方夜譚,絕對不可能的。”學生幾乎同聲回答。我頓了一下說:“確有其事。在五十年代,我國有位‘神童’在16歲時,他的一篇題為《青枝綠葉》的小說,就編進了高二的語文課本中,這時他是正在讀高中的學生。他,就是當代赫赫有名的作家劉紹棠。他的成名與成長同共和國共患難……為了歌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在農村的富民政策,借自己在農村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飽蘸了筆墨寫下了一篇散文《榆錢飯》。(‘榆錢飯’三個字豎寫在黑板中間)請大家品嘗他的泥土氣息。”這樣,一下縮短了作者與同學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個環節質疑。經過預習,同學們提出了近二十個疑難點。我把這些問題大致歸為三類:第一類,一般性簡單明了的問題,如:“什么叫‘青黃不接’”、“魚生火,肉生痰”“亮囤底”等,由同學自己解答。第二類,較深的,如:“丫姑在樹上把榆錢大把大把地揉進嘴里”“丫姑野性”,“用榆錢哄飽肚皮”、“殺風景”……這些可供創造的詞句,必須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展開爭論,從而把問題由表層引入縱深。如:只一個“揉”字,就把舊社會窮人的孩子饑餓難忍的急切心情躍然紙上。一個“哄”字突出了農民用榆錢兒度過饑荒的痛苦無奈的情況里……這些不僅是難點、也是能夠突出中心的點睛之筆,因此絕不能讓它們輕意滑過去,教師必須借學生質疑之機深化、強化,才能把教學落到實處。第三類,時代背景中的術語、方言、個別有關文學知識的問題等,搞不通就容易造成誤解,但放手讓學生討論既費時間,又沒這個必要,教師只做簡單的點示就可以了。如:“為什么‘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糧食一年比一年減產’”,“大隊干部為什么被社員逼得‘鉆煙囪’”?針對十二、三歲的孩子提出的有關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社會問題必須解釋清楚,才能突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混個樹飽”是方言,即“用樹混飽”。“農民富了以后,二妹子不愿意給作者吃榆錢飯,劉紹棠為什么不請別的鄉親給他做著吃呢?”因為這并非紀實散文,而是帶有文學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親歷了四十年的事濃縮在二妹子一家三代人的身上,其目的是通過對比來歌頌黨的改革開放的新政策。

質疑,這一教學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看起來很“亂”,占時間又最多,學生提出的問題散無邊際,包括字、詞、句、語法、修辭、文學知識、政治背景等,從形式到內容,無所不有;但在我心中始終有譜,沒有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而是抓住時機,因勢利導,使學生不知不覺地由散到聚。30分鐘過去了,我利用學生“吐的絲”,逐步在黑板上形成了一個“經緯網”(板書)

┌────┐

〈以小〉│線索│〈見大〉

└────┘救命糧控訴

┌─小時候吃榆哄飽肚皮

││

常││又來救命

吃│錢混個樹飽批判

││

└─十年動亂│

飯贊揚

難打油膩

79—82年吃極其難得

〈借事〉〈寓理〉

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了自讀課的特色,又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做了鋪墊,水到渠成地過渡到下一環節。

第三,小結。我結合板書,明確了本文教學目的:[1]作者從幼年一直寫到壯年,涉及了三個歷史時期,用“吃榆錢飯”貫穿始終,把看似“散”的內容“聚”在一起,這就叫線索。[2]作者用吃榆錢飯的小事來反映大的社會主題,這是本文的又一特點:以小見大,借事寓理。[3]作者控訴了舊中國人民的苦難,批判了“左”傾路線的惡果,通過對比,贊揚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這是全文的中心。三分鐘的總結,既明確了教學目的,又把握了文章中心,也深化了教學重點。

第四,訓練、延展。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印象,提高能力,我設計了兩個練習:[1]給本文換個題目(略去)。[2]結合對聯給學生添加興奮劑:“記得在作者發表本文的同時,報紙上曾刊登過這樣兩幅對聯:

春節家有二升米,壓歲身無一分錢。

橫批:我也過年

春節有米十余擔,銀行存款幾千元。

橫批:歡度春節

它和本文一樣,都是農民生活變化的寫照,語言通俗,含義無窮。現在劉紹棠請大家也給他“吃榆錢飯”生活的三個歷史時期分別撰寫三幅對聯。”

對聯引入課堂教學中,這對初一學生是很新鮮的,且上面所引對聯又緊扣本課的中心,“一石激起千重浪”,這具有凝聚力的啟發,一下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亢奮狀態,個個躍躍欲試,但又不著邊際。于是我又因勢利導:[1]對聯中心必須緊扣“榆錢飯”這一線索。[2]材料全部選用課文原句。我先出示第一個歷史時期的上聯:“小時候,春三月,青黃不接”請同學在課本的111頁中組織出下聯。因為學生一時還不掌握對字的要領,所以開始兩個學生對得不理想。我又點了一下“摘楊芽——”學生馬上心領神會對出:“摘楊芽,采柳葉,不如榆錢”。好!請給加上橫批,它要涵蓋上下聯內容,可結合板書內容思考。“哄飽肚皮”學生們脫口而出。接著用同樣的方法又完成了第二聯:

春播時,亮囤底,難為無米炊;

倉庫里,餓老鼠,只盼榆錢飯。

橫批:混個樹飽

到第三個歷史階段,如果讓學生對出下聯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變換方式,先出示下聯,請學生在114頁的第三自然段中搜尋補出上聯。這時大家的參與意識倍增,幾乎都舉起了手。我巡視了一圈,看到大家都找對了,于是同聲喊出了

魚生火,肉生痰,食欲不振;

想榆錢,打油膩,憶苦思甜。

橫批選了兩個:“物稀為貴”“極其難得”。為了進一步明確中心,我把這三幅對聯(預先寫好的)附在板書上的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右側。

由于這個練習設計得新穎、有趣,一下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它不僅起到了進一步熟悉課文、明確中心、加深印象的作用,而且激發了興趣、開發了智力、拓展了美的創造力。

最后兩分鐘學生乘興完成課堂練習。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本節課開頭的導語就把學生引上了“好之者”的情境中:結尾結合對聯教學又進一步把學生推向了“樂之者”的高潮。所以,這節課上得輕松,學得自如,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師生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