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3:57: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學論文

外國社會學派評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法國社會學派涂爾干社會事實

論文摘要:當傳播主義盛行于德語國家時,法國則成了社會學思想的堡壘,涂爾干開創的法國社會學派因其理論思想和社會學方法上的貢獻而成為后來英國結構功能學派的當然先驅者之一。

Keywords:FrenchSociologySchool;EmileDurkheim;socialfacts

Abstract:WhilediffusionismwasverypopularinGerman-speakingcountries.Francebecamethestrongholdofsociologicalideas.EmileDurkheim,whofoundedFrenchsociologySchool,isinevitablyoneofthepioneeresofStructura-functionisminU.Kbecauseofhisachievementsinsociologicaltheoryandmethod.

幾乎在傳播學派誕生的同時,從19世紀末起,西歐大陸文化學中又出現另一個學派,即社會學派。法國社會學者涂爾干是這一學派的開創者,他的《社會學方法論》(1895)一書可說是該學派的宣傳書,涂爾干培養了一批門生,并于1896年創辦了《社會學年刊》,故此派也被稱為“涂爾干學派”或“社會學年刊”學派。

古典進化學派認為民族學的主要對象是人,傳播主義者認為是文化,而社會學派的代表,則把人類社會置于自己的注意中心。總體上說,法國社會學派是屬于進化論派的一個支派,他們并不反對摩爾根,同樣認為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但他們卻反對進化論的心理學說,主張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事實發展規律的科學,其哲學基礎是孔德的實證論。

查看全文

物理社會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通過文獻調研了解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現狀,初步總結和分析了體育與政治、體育與經濟、體育與媒體、體育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及體育全球化、體育組織等現階段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熱點。提出了今后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即瞄準社會變化前沿;重視實證研究;加強方法學研究;重視休閑、娛樂體育和老年人、特殊群體體育的社會學研究;加強合作研究,尤其是跨國的合作研究。

【摘要題】國際體育博覽

【英文……

1前言

隨著全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的迅速發展,現代社會對體育的需求在不斷提高,由此帶來了世界體育運動的大繁榮。當今,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社會體育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展,涉及的部門和人員不斷增多,體育與社會的關系日益密切,體育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現象。[1]體育運動實踐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愈加需要靠體育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決。因此,體育社會學研究得到了各國的普遍重視。了解、學習和借鑒國外研究者的經驗,對提高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2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現狀

查看全文

剖析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實驗室研究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重要研究場點。這種研究一反傳統的知識觀,提出了社會建構論主張,認為知識不是“自然之鏡”而是在實驗室里被制造出來的。這一主張過分強調了科學知識的社會性而忽視其客觀普遍性。其實,客觀性和社會性是科學知識增長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論文關鍵詞:SSK;實驗室研究;社會建構論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代替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并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知識主張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盡管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是要揭示科學知識是社會地建構起來的,但研究進路卻是多元的,先后出現了以巴恩斯、布魯爾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維斯為代表的巴斯學派的科學爭論研究;以拉都爾、伍爾加、謝廷娜為代表的實驗室研究;以馬爾凱和他的約克小組為代表的文本與話語分析研究。這些都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場點,但實驗室研究在這些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一種,且它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實現SSK目標的重要途徑。鑒于實驗室研究在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擬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論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進路進行敘述并作簡要評價。

一、從傳統知識觀到社會建構論

科學知識社會學把實驗室研究引人其研究范圍并作為重要研究場點是與整個科學知識的認識轉向有關的,它是傳統的知識觀和科學標準受到普遍的懷疑和挑戰的結果。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客觀描述,科學是由自然界決定的,人只是被動地反映自然;科學知識是被證明為真的命題,是客觀的、標準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帶有任何主觀性和直覺的成分,也與社會因素無關。而科學知識社會學則一反傳統的把科學知識看作“自然之鏡”的觀點,認為原先被認為是純粹的、客觀合理的科學知識實際上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科學更多的是社會建構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識的產生及確定其真理性的問題上是無發言權的,正如科林斯所說的:“在科學知識的建構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開拓了對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其知識的社會學轉向的主要含義說明,知識不再是純粹真理的載體,而包含了許多社會的因素,對知識的研究必須置于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科學知識社會學承襲了庫恩的社會學研究傳統并對其進行激進的解讀,把實驗室研究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這是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綱領分不開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說明科學知識的認識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結合,說明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無不包含著社會方面的成分。為了揭示科學知識的社會構成,打開“既成科學”的黑箱,一些人繼承庫恩的相對主義認識論,選擇案例進行爭論研究,認為知識社會學應當公平同等地對待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成功與失敗,這些對立的兩方面都應當得到說明,從而認為科學知識是科學共同體談判和妥協的結果;一些人把文本與話語作為分析單元,更多地采用了符號學、修辭學、解釋學和文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一些人則走進實驗室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實踐進行人類學方法研究,通過觀察科學家做了些什么、怎么做來揭示知識的制造過程。真正能夠更好地貫徹SSK社會建構論主張的正是后者,因為科學知識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對象如何在實驗室中被生產出來,而不是事實如何被保存于關于自然的科學陳述過程中”。

查看全文

社會學的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理論對社會學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一些社會學研究者往往不重視理論的應用,把社會學簡單地歸結為經驗科學,在社會調查研究中不自覺地放棄對理論的追求、關懷和探索。社會學研究者必須堅持理論自覺,在此基礎上使社會學形成一門不斷批判自身、不斷反思自身、不斷創新的科學。

關鍵詞:社會學;理論前提;理論自覺;反思社會學

Abstract:Theoryisveryimportantfortheresearchofsociology.Butsomesociolo2gyresearchpayslessattentiontotheoryandsimplytreatssociologyasanempiricalsci2ence.Theresearcherssubconsciouslygiveuppursuingtheory,caringfortheory,orex2ploringtheory.Sociologyresearchersmustinsistonconsciousattentiontotheory,andconstructsociologyasascienceofself-criticizing,self-reflectingandcontinuouslyin2novating.

Keywords:sociology;theorypremise;theoryconsciousness;reflexivesociology

一理論對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性

在談理論對社會學的重要性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理論以及什么是社會學理論。理論常常掛在我們嘴邊,任何一門學科在建構自己的學科體系時首先明確的都是要建構學科理論。社會學也不例外,從孔德開始的社會學家,都在圍繞建構社會學理論開展學理思考和實踐研究。尤其是孔德、斯賓塞之后的社會學大師迪爾凱姆把社會學引入了學校教育,成為大學里的課程,相應地進行了社會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那么,理論是什么呢?從我們直觀的第一印象來理解,理論似乎可以和“抽象”、“思辨”、“概化”等詞語相對應。這些詞語只是說明了理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并不能概括理論所具有的真正內涵。

查看全文

科學社會學認知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發生在70年代科學社會學的認知轉向是在默頓模式基本假設及相應基本規范受到來自科學社會學內部不斷出現“反常現象”的挑戰下發生的,是在來自科學哲學“庫恩轉向”的挑戰下進行的,是在“愛丁堡學派”努力下完成的。

【關鍵詞】科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社會學/愛丁堡學派

【正文】

勞丹(L.Laudan)曾將科學社會學劃分為認知科學社會學和非認知科學社會學兩種形態。[1]依據他的解釋,如果社會學企圖依據外部的社會或經濟因素來說明為什么某一理論被發現及發現后被接受還是被拒斥,企圖依據外部社會或經濟因素預先決定科學家對理論的態度是贊同還是抵制,企圖說明某些社會結構對某個特定理論及概念的形成產生影響,那么,這種努力就屬于認知科學社會學的解釋范圍;如果社會學家的研究宗旨不是去解釋科學家對物理世界的信念體系,不涉及科學活動的認知過程,而是去研究科學共同體的組織形式、內部社會結構及其功能,那么,這種努力就屬于非認知科學社會學的解釋范圍。

顯然,勞丹是依據社會學家的研究目標及研究方法來給科學社會學前后兩種“范式”進行劃界的,若不顧忌冒過分簡單化的風險,勞丹的劃界標準本質上就是認知標準。在勞丹看來,只要社會學家在科學之社會研究中不觸及科學活動的認知層面,那么,這種科學社會學就是非認知科學社會學,亦及默頓科學社會學,反之,則為認知科學社會學,亦即當代的科學知識社會學。這就引出了一系列亟待探討的問題,非認知識科學社會學是怎樣過渡到認知科學社會學的,換言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在前后兩個階段過渡期間必然發生過認知轉向,如果發生,那么,是何種原因促成了這場認知轉向?它產生了怎樣的結果?認知科學社會學校之非認知科學社會學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怎樣看待科學社會學的這場認知轉向?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考慮到認知轉向不可能不涉及哲學層面,故此本文首先得從認識論視野對這一轉變過程進行背景透視,這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非認知科學社會學的解構成因及認知科學社會學興起的歷史必然性是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非認知科學社會學的認識論基礎

查看全文

法社會學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由于證券市場投資者權益糾紛具有所涉及受害人的廣泛性以及受害人地域分布的分散性特征,因而此類訴訟難以被提起,即使進入審理階段也存在很多困難。而美國投資者集團訴訟則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本文擬對這一特色制度做簡要介紹分析,更主要的是結合我國現階段法治與社會狀況對其適用的可能性及相關理念性問題作一定法社會學探討,以期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集團訴訟、利益驅動機制、法與社會

投資者集團訴訟是指投資者整體性利益受到損害時,少數投資者為全體投資者的利益向侵權人提起的民事賠償訴訟,而訴訟結果適用于全體的訴訟制度。長期以來,我國證券民事賠償的司法實踐一直處于保守狀態并不鼓勵采取集團訴訟。而在美國集團訴訟制度的適用已非常普遍,對于節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有效保護投資者權益都重要的積極意義。

這一制度主要有如下特色:

首先,與我國目前代表人訴訟的明示參與登記程序不同,1966年《聯邦民事訴訟規則》采用明示退出而不受判決拘束,默示參加并受判決拘束的方式。這相對于分別起訴再合并審理或是必須等待公告期內權利人逐一進行資格審核與造冊登記顯然效率要高,成本要低更為可行。同時也更有利于廣泛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

其次,投資者集團訴訟在美國一般都由專業訴訟律師牽頭召集進行,并以風險的方式接受委托。律師主動搜集資料,一旦發現有侵害廣大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時,就向投資者發出訴訟委托征集書,從訴訟開始到結束,由律師幾乎是全程提供服務,甚至可以代墊案件受理費用,股東從簽署全權委托訴訟合同至案件結束幾乎不用操任何心,如果勝訴,只須從獲得的賠償額中支付一定的訴訟費用;如果敗訴,則免交訴訟費用。這一制度對于降低投資者整體風險并推動整個訴訟都有重要意義。[1]

查看全文

憲法社會學方法論文

內容提要:現代憲法學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的不斷更新。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憲法文化的成熟,人們將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尋求解釋與說明憲法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有助于強化憲法理論體系的實踐性與開放性。本文分析了憲法社會學在整個憲法學方法體系中的地位與功能,提出了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

關鍵詞:憲法,憲法學,社會,價值,體系

一。憲法現象與憲法學

憲法學是研究憲法現象產生、存在與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作為法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學首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憲法學性質決定了憲法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研究對象、范圍與方法,同時直接體現憲法學體系的完整性。憲法現象是憲法學存在的基礎,客觀上反映了憲法學的社會功能與基本特征。在社會生活中,通過憲法調整而形成的社會現象都可納入到憲法學研究范圍。憲法現象通常具有四個要素,即憲法規范、憲法制度、憲法意識與憲法秩序。通過憲法規范的功能形成人類社會的憲法制度,而憲法制度的運行需要社會主體對憲法的理解與信任,最后通過各種社會不同力量的合力,建立和諧而穩定的憲法秩序。

憲法現象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包含著事實與價值、規范與現實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運用綜合性的知識給予解釋和說明。由于知識的分化與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各國憲法學都面臨著如何合理地建立解釋憲法現象的體系問題。憲法現象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實際上給我們提出了不斷更新憲法研究方法的客觀必要性。在解釋憲法現象時,學術界經常采用的基本思路有兩種:一種是從憲法看社會,另一種是從社會看憲法。按照第一種思路,人們習慣于在憲法規范中體驗其憲法的價值,并把主觀的憲法價值落實到客觀的憲法世界中,主要依賴于對憲法的規范性的分析。但研究方法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有可能限制人們觀察憲法問題的思維空間,以過于實證主義化的眼光分析多樣化的憲法問題。按照第二種思路,人們有利于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體驗憲法價值,具有豐富的評價憲法現象的資源與方法,提出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使憲法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但這種思考方式客觀上也有其局限性,如容易以社會現實的價值代替憲法規范性價值,無法有效地維護憲法的法的特征。那么,怎樣在憲法規范性價值與現實性價值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針對憲法問題存在的特點,學者們努力在宏觀上建立憲法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同時,也要通過憲法學分支學科的建設,豐富解釋憲法現象的方法。如在憲法實踐中已發揮學術影響力的憲法社會學、憲法人類學、憲法政治學、憲法心理學、憲法史學、憲法哲學、憲法經濟學等學科既是研究方法的新變化,同時也是整個憲法學體系的發展。[2]憲法學作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主要由本體論與方法論組成,而方法論是評價憲法學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憲法社會學在學科性質與功能體系上,能夠滿足憲法現象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為人們從社會角度客觀地分析憲法現象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憲法社會學的目標

查看全文

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學社會學想象力社會事實社會行動社會互動

論文摘要: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的科學,這只是一個粗淺的論斷。那么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其核心命題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自社會學成為一門學科以來一直被人們探討和思考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側重以社會為對象,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命題,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側重以個人及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重在研究人的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等的命題。本文主要探討經典時期三位主要的社會學大師:埃米爾·迪爾凱姆、馬克斯·韋伯以及格奧爾格·齊美爾對社會學核心命題的論述,從而折射出社會學的核心命題。

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何為社會學?社會學的核心命題是什么?在社會學發展史上,對于這兩個問題一直以來是爭論不休的兩個問題。社會學自創立之日起,就是一門邊界模糊的學科。明確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就明確了社會學的核心命題,這兩個問題是一致的,所以本文試圖在探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中折射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社會學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社會”和希臘文的“言論”“學說”的結合。

就其一般的意義而言,社會學是一門關于社會的科學。1838年,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首先提出并使用社會學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種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種思辨的社會哲學或歷史哲學的實證社會學說。但是由于社會概念本身含義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長期以來總是顯得模糊不清。因此對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是眾說紛紜,大家莫衷一是。與此同時對社會學的核心命題也沒有統一的定論。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社會學是一門試圖說明性的理解社會行為,并由此而對這一行為的過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釋的科學”。[1]這是從行為角度對社會學所下的定義。而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指出:“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最基本規則是要將社會現象當作客觀事物來看待”。[2]顯然,他把社會現象作為社會學專門的研究對象。即他是一種以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則指出:“社會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觀察我們的社會世界,提供一種客觀和不偏不倚的方法。這一目標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科學性的。它是認識的導向”。[3]即社會學是對于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無論是古典社會學家還是近代社會學家以致現當代的社會學界對于此問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提法。但是通過分析他們的社會學思想還是可以窺見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的。

二、社會學區別于其他各學科的特征:研究對象的不同

查看全文

課程知識社會學范式解決研究論文

論文關健詞:課程知識社會學分析范式述評

論文摘要:知識社會學是課程社會學的重要墓礎學科,其對知識進行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范式對課程及其知識內容的社會學分析具有巨大借鑒價位。通過對知識社會學中既有的對知識進行社會學分析的三大范式,即整體功能論范式、整體決定論范式及分層決定論范式的逐一述評,得出雖然它們都存在一些理論分析的局限性,但是這些范式對課程及其知識內容的研究仍然有其獨到與深刻之處,因此年幼的課程社會學注意吸收知識社會學的有關學術成果依然是有益和明匆選擇的結論.

課程是知識的載體,知識是課程的核心內容,因此要對課程進行社會學分析,課程知識必將是其重要的研究對象和切人點。當然課程社會學家們在課程知識的社會學分析范式建構方面并沒有什么獨特貢獻,其主要研究方法都可以回溯到知識社會學中。所謂知識社會學,顧名思義它應該是研究知識與社會變量間相互關系的一門交叉學科,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對知識的社會學分析本應成為知識社會學家們的首要學術關懷,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知識社會學深受“相對主義”等難題的困擾,因此從其整個發展史來看,知識社會學(包括SSK科學知識社會學)與其說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還不如說表現為哲學認識論的一種延續,具體的表征就是目前在知識社會學領域中還遠未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社會學分析的主導范式。但是將社會學家們關于社會決定的基礎和社會決定的性質兩方面的觀點結合起來,仍然可以將對知識進行社會學分析的范式分為四種理想類型:整體功能論范式、分層功能論范式、整體決定論范式和分層決定論范式。其中除分層功能論范式在現實中不存在以外,其余三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思維視角及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1、整體功能論范式。整體功能論范式以法國社會學年鑒學派學者迪爾凱姆、莫斯以及英國愛丁堡學派布魯爾、巴恩斯等人為代表。這種理論認為知識是出于維護社會生活統一性的需要而產生,因此可以通過對社會生活整體的分析來解釋知識的本質和特征。迪爾凱姆是該理論范式的主要原創者,他認為任何時候集體都必須借助周期性的集體活動才能維持和加強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而這種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是社會形成并保持統一性和人格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作為知識的基本構成單位的概念和范疇,不僅是社會生活的“集體表征”或集體生活的反映,它們的穩定性和普遍性也只能從社會得到解釋。迪爾凱姆還進一步論述到無論是概念、范疇或是邏輯實際上都發揮著社會整合功能:個體必須掌握雙方都可理解其意義的概念才能交流互動,如果缺乏這種有意義的概念體系,人們之間就無法進行正常交流,社會生活就會陷人困境;而邏輯的作用類似于道德的作用,社會如果缺乏邏輯的一致性也會導致像其缺乏道德的一致性那樣“問題叢生”。

整體功能論視野中的課程及其知識內容本質上都是(整體)社會建構的“集體表征”,社會借助課程知識的傳授促進社會新生成員的社會化,進而維持社會的團結和實現社會的“繁衍”。在教育學中這種“整體功能論”范式也被稱為“社會本位主義”范式,它主要為功能主義社會學家及絕大多數教育學家所認可和支持,他們一致認為課程及其知識內容的傳授應當對社會新生成員起到如下幾項功能:(1)通過學校知識(含緘默知識)的學習讓青少年學會現有政治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規范、態度和行為(政治社會化);(2)使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道德行為規范逐漸內化,從而使社會個體遵循社會道德規范(道德社會化);(3)引導社會個體成員理解和接受社會及文化模式對不同性別的人的不同角色期待,進而習得自己所屬文化所規定的性別角色(性別角色社會化)。可見課程及其所傳授的知識正是在這種看似“中立”的立場上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發展和適應社會發揮著特殊功能,并承擔著維持社會整合、消解社會離心力的社會功能。

2、分層決定論范式。分層決定論范式也可稱為分層因果決定論范式,它的內在邏輯主要是尋求一種因果聯系,因此其分析思路主要是一種歸因研究。分層決定論的思想源出于卡爾·馬克思傳統,馬克思為了將黑格爾的“泛邏輯體系”倒置過來,提出了“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著名命題,該命題的核心內容就是思想領域完全是由其他因素決定,觀念系統依賴于其擁護者的社會角色與地位,尤其是階級地位。20世紀20年代,受海姆繼承了馬克思知識社會學分析傳統,雖然他的學術關懷主要不在階級批判和揭露方面而是力圖發展一門獨立的、科學的知識社會學。受海姆主張所有觀念都與觀念概念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相聯系,因而深受這些條件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社會是非同質性的存在,它可以按某種標準被劃分為若干社會集團,因此每一個思想家只從屬于特定的社會集團,占據一定的位置,并扮演專門的社會角色,同時又由于他賴以生存的社會資源主要來源于其所屬的社會集團,因此這些因素必然導致該思想家觀察世界的角度和視野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與整體功能論相比,這種理論范式認為決定知識的本質和特征的是社會的階層而非社會整體,并且它更加注重對知識的內容而不是對知識的形式進行分析,其具體的研究思路就是將知識與社會階層所處的社會地位聯系起來,并把它“特殊化”,即把它看成是受特定的社會處境所制約的特定的主張。

查看全文

儒學社會與社會學的關系論文

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的發生學意義入手,對儒家學說中的社會思想能否被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梳理,認為儒學中雖然存在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和社會學因素,但不能將其與近代學科分類意義上的社會學等量齊觀。

關鍵詞:儒學;社會思想:社會學

近年來社會各界普遍開始重新關注曾在中國占有顯學地位的儒家思想與學說。儒家學說代表人物眾多,內容紛繁蕪雜,很難用較為簡短的語言概括其全部內容及精神。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昭示著儒學有著其他學說難以企及的巨大彈性,因此今人對其的評價亦可有廣闊的操作空間。

儒學包含豐富的社會思想,大陸學界對儒學的認識中,亦有從構建中國學術譜系的企劃出發,將儒學中某些因素,作為西方社會科學中某些學科的中國樣本這一趨勢。例如,將儒學中的統治技術和國家治理思想視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學,將儒學中的社會思想與社會學說視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學(彭立榮,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東西方不同發展路徑條件下知識與學說的形成與性質。

一、關于社會學發生學意義的不同認識

社會學作為關于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專門知識的理論體系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種種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思想家和哲學家進行深入思考:同時,社會學的出現更是人類對社會及其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化的結果。在其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它的許多思想觀點一直被包含在歷史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學說、理論之中,以社會哲學的形式存在(賈春增,200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