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培養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3:57: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素質培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素質培養

人文素質培養與語文人文性教學

摘要:人文性是大學語文的根本屬性,人文教育是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宗旨所在。如何實現大學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歷時性考察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歷史淵源,從現時性剖析大學語文教育的現實語境,從實踐性探究大學語文人文性教學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人文素質;大學語文;人文性;審美性

人文素質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可從泛意義和限定義兩個方面去理解。從泛意義來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從限定義來說,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主要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內在品格,包括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個義項,表現在人格、氣質、修養等諸多方面。人文素質培養是將全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傳達給個人,以影響個人的成才和成人。人文素質培養注重于心靈的啟發、靈魂的陶冶,著眼于心理的潤物細無聲和情感的潛移默化。人文素質培養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如何做一個完整而有意義的人,教育個人如何去處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優秀的道德情操。蔡元培曾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1]人文素質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全領域、全過程,但主要領域在于人文學科的教學,主要過程在于大學階段。對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大學語文課程是實施人文素質培養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課程。反過來說,人文素質培養也是大學語文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人文素質培養通過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性教學加以實現。大學語文教學是通過母語教育、文學教育,進而達到人文教育、審美教育,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這是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宗旨所在。那么,如何進行大學語文的人文性教學,以實現人文素質的培養呢?下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歷史溯源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孔穎達解釋說:“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賁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廣美天文、人文之義,圣人用之以治物也。”[3]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儒家的“六藝”教育,即詩、書、禮、樂、御、射,就體現了豐富的人文教育內涵,可謂中國通識教育的發端。這個教育傳統一直綿延整個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時期,中間雖然橫亙自隋代開始的帶有較重功利色彩的科舉教育,但古人教育一直強調琴、棋、書、畫、詩的兼修。可見,中國古代教育的人文內涵從未中斷。清朝末年,中國出現現代大學的雛形。“五四”后,受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重視人文主義教育的外來影響,在迅速發展的中國現代大學課程中出現了近同大學語文課程的國文課,朱自清、沈從文、呂叔湘等都曾執教過這門課程。“”后的1978年,為凸顯大學教育中的人文傳統,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聯合倡議在全國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自此,中國大學的全面性人文教育踏上了新的征程。時至新世紀的2006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教育部隨后發文要求各大學做好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工作。國家對于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重視,在改革開放之后的30多年時間里得到了體現。

二、大學語文教育的現實語境與人文性教學的實施

查看全文

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優秀川劇人才

摘要:本文以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專業為例,分析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為核心,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專業課為切入點,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以開展讀書活動為載體,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以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為保障,確保人文素質教育取得實效等措施。

關鍵詞:川劇;素質;教育

振興川劇是推動四川文化大跨越,促進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四川藝術職業學院作為四川省振興川劇三大基地之一,是振興川劇的重要陣地,是守望民族傳統藝術的堅強堡壘。振興川劇關鍵是人才,如何培養更多更好的川劇藝術人才,是目前川劇工作者,特別是川劇藝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突出問題。本文以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專業為例,指出其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從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途徑等方面探索川劇藝術人才的培養。

一、川劇藝術人才培養的成效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原四川省川劇學校)自195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川劇藝術人才的培養、川劇教學成果的積累和劇目繼承、改革、探索等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川劇藝術表、導、演、音樂、舞臺美術專門人才。活躍在川劇界的陳智林、沈鐵梅、田蔓莎、李莎、肖德美等90%的“梅花獎”一線演員均是該校學生;學院的美籍留學生白靈芝榮獲“全國藝術院校戲劇比賽銀獎”;學院創排的川劇《死水微瀾》摘取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和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上海“白玉蘭藝術表演獎”,被戲劇界譽為振興川劇的里程碑。2008年,學院招收首批川劇專業大專生,開啟了川劇事業后繼有人的正規化、高水平專業教育,川劇人才培養由此上升到一個新層次。每年擇優錄取60名川劇和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學生享受師范生免費或補貼教育待遇,培養一批又一批“小梅花”苗子和高素質技藝專門人才,讓川劇文化延續生命。

二、川劇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

查看全文

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論文

一、注重傳輸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從而學習和借鑒。比如教材中的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建筑、音樂、工藝文化等,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稍加點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思考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及其規律;體認大自然和客觀物質世界的奧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與人、社會和世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愫、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二、大力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高級層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識的輸導是不夠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和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華,而且張揚著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舍生取義,正道直行,人定勝天,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反對分裂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發揚光大。此外,教材中還為我們樹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終身正道直行的執著追求精神;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表現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和高尚人格;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精神;還有表現中國勞動婦女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堅強的花木蘭、江竹筠、劉胡蘭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隨處可見,舉不勝舉。他們驚天動地的事跡,光照人間,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做人的楷模。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地選擇、組合、疏導,在人物形象與學生心靈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交流溝通,沐浴他們的人格光輝,感受他們的精神道德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者。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說傳輸入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實施過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怎樣讓學生養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們語文教師要堅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將教材中提倡和教學中闡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見諸行動,體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課外做的與課堂講的相一致,為學生樹好榜樣,當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導學生躬行實踐,自覺做中華民族和世界先進人文精神的傳人。比如,要尊老愛幼,扶貧助弱,伸張正義,就要求學生關心同學,樂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強不息,發奮有為,就要求學生刻苦學習,知難而進,拼搏進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學生愛護環境,和諧自然;要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理念,就要求學生珍愛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對邪教,拒絕;要正道直行,愛國愛家,就要求學生講道德,重信譽,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熱愛黨,熱愛祖國,做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地精心疏導,言傳身教,那么,在傳統的文化精神的潛移默化中,在優秀人物榜樣力量的激勵下,在教師本人師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學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養塑造出來的。

查看全文

人文素質培養管理論文

一、注重傳輸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從而學習和借鑒。比如教材中的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建筑、音樂、工藝文化等,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稍加點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思考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及其規律;體認大自然和客觀物質世界的奧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與人、社會和世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愫、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二、大力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高級層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識的輸導是不夠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和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華,而且張揚著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舍生取義,正道直行,人定勝天,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反對分裂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發揚光大。此外,教材中還為我們樹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終身正道直行的執著追求精神;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表現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和高尚人格;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精神;還有表現中國勞動婦女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堅強的花木蘭、江竹筠、劉胡蘭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隨處可見,舉不勝舉。他們驚天動地的事跡,光照人間,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做人的楷模。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地選擇、組合、疏導,在人物形象與學生心靈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交流溝通,沐浴他們的人格光輝,感受他們的精神道德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說傳輸入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實施過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怎樣讓學生養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們語文教師要堅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將教材中提倡和教學中闡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見諸行動,體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課外做的與課堂講的相一致,為學生樹好榜樣,當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導學生躬行實踐,自覺做中華民族和世界先進人文精神的傳人。比如,要尊老愛幼,扶貧助弱,伸張正義,就要求學生關心同學,樂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強不息,發奮有為,就要求學生刻苦學習,知難而進,拼搏進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學生愛護環境,和諧自然;要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理念,就要求學生珍愛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對邪教,拒絕;要正道直行,愛國愛家,就要求學生講道德,重信譽,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熱愛黨,熱愛祖國,做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地精心疏導,言傳身教,那么,在傳統的文化精神的潛移默化中,在優秀人物榜樣力量的激勵下,在教師本人師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學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養塑造出來的。

查看全文

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論文

一、注重傳輸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中學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從而學習和借鑒。比如教材中的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建筑、音樂、工藝文化等,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稍加點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教材中那些包含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品質的優秀篇章,更值得啟發學生去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思考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及其規律;體認大自然和客觀物質世界的奧妙,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與人、社會和世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要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揚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糾正學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傾向和模糊認識,從而使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愫、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二、大力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高級層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識的輸導是不夠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和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華,而且張揚著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為本,民為邦本,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舍生取義,正道直行,人定勝天,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反對分裂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發揚光大。此外,教材中還為我們樹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終身正道直行的執著追求精神;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表現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和高尚人格;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精神;還有表現中國勞動婦女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堅強的花木蘭、江竹筠、劉胡蘭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隨處可見,舉不勝舉。他們驚天動地的事跡,光照人間,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做人的楷模。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地選擇、組合、疏導,在人物形象與學生心靈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交流溝通,沐浴他們的人格光輝,感受他們的精神道德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說傳輸入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實施過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怎樣讓學生養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們語文教師要堅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將教材中提倡和教學中闡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見諸行動,體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課外做的與課堂講的相一致,為學生樹好榜樣,當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導學生躬行實踐,自覺做中華民族和世界先進人文精神的傳人。比如,要尊老愛幼,扶貧助弱,伸張正義,就要求學生關心同學,樂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強不息,發奮有為,就要求學生刻苦學習,知難而進,拼搏進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學生愛護環境,和諧自然;要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理念,就要求學生珍愛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對邪教,拒絕;要正道直行,愛國愛家,就要求學生講道德,重信譽,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熱愛黨,熱愛祖國,做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地精心疏導,言傳身教,那么,在傳統的文化精神的潛移默化中,在優秀人物榜樣力量的激勵下,在教師本人師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學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養塑造出來的。

查看全文

語文教育人文素質培養分析

一、公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對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

(一)人文與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的近義詞是人為,是相對于天文或者自然而言的。從詞源角度出發,《易經》是最早出現人文的著作,“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伊川易傳》第二卷對人文進行了注解:“人文,人理之倫序。”可見,《伊川易傳》從靜態角度對“人文”一詞進行注解,即人倫、文明、精神教化。也有一些著作是從動態的角度對人文進行注解的,以《辭海》為例,《辭海》將人文解釋為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總稱。從動態的角度來看,人文是一個包容性十分廣泛的概念,“人文”一詞所指的文化現象“包括了先進的和落后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態的”。[2]當然,本文中的人文需要被界定為一種積極的文化現象,而非消極的價值觀念。有鑒于此,可以將人文素質界定為“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3]人文素質培養的主要方式是人文教育教學,而人文教育教學的基礎則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因此,以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教育教學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公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對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

在公安院校中,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內容上,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可以培養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積極進取的情操。在方式上,大學生會受到大學語文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培養積極健康的世界觀。具體來說,公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對人文素質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可以培養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公安院校側重于自然科學的教育教學,而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通常是確定的或者收斂的,相較于此,人文科學的思維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發散的。據此,可以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實現兩種思維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學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識結構,這對培養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過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文學修養,有助于培養其豐富的情感。大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豐富的情感,揭示了人們之間的情感真諦,彰顯了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堅強意志。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學習,公安院校的大學生可以逐漸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積極進取,并注重對當事人的人文關懷。

二、公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的現狀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

摘要: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在低碳經濟時代,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新時期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及分析,提出低碳經濟時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及有效途徑。

關鍵詞:低碳經濟時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08年教育部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除設立教育目標之外,有許多是與人文素質有關的內容,如珍視生命,理解文化價值,重視倫理問題,實事求是,團隊合作,考慮病人利益,具有科學態度以及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衛生部的《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若干意見》也對醫學生醫學人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當今社會進入低碳經濟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位置上,這就使得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還要在保護環境、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引導受教育者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實現終極人文關懷,進一步提升人文素養。

一、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醫學被稱為“仁學”,醫術被稱為“仁術”,醫生被稱為“仁醫”。醫學“仁愛”的本質是“人學”,醫學本身就有其特定的人文屬性。可以說,失去了醫學的人文特質,醫學就失去了靈魂。醫學的人文性決定了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此外,全世界眾多的醫學院校都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并把人文素質的培養放在了醫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美國長期以來將《醫學人文學》、《當代社會的生命倫理學》等課程設置為醫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且此類課程在醫學教育總課時中的比重也高達25%。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醫學院校相關人文課程所占比重也達到了近15%。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已成為適應21世紀世界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低碳經濟時代,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有了新的要求。較高的人文素養不僅表現在個人知識面的寬廣、良好的修養、能較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上,還表現在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或者說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所形成的道德修養上。從這個層面來說,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是適應新的時代特點需要。

二、當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漫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辦法

一、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

(一)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中的“人文”是在古代人文學科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我國文化傳統中,有關詩書禮樂之類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叫“人文”。現代的“人文”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概括來說,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素質主要指醫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積累、醫學人文精神教育和醫學實踐活動而形成的基本的、穩定的素質。包括醫學生應具備的醫學人文知識和醫學人文精神內化在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養、品格和氣質等。在醫療活動被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中國傳統醫學人文教育要求醫者同情病人、關愛病人和幫助病人。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醫學與人文相互滲透、融合,科學最終是為人服務的科學,它與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息息相關,這就需要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適合人文的發展的和諧文化環境,同時也是醫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精神形成的過程。因此,人文素質是通過人們不斷學習、實踐,并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對事物的認知轉化為一種精神,形成相對穩定的品質,并將這種精神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二)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很多學者對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這一問題上,幾乎無一例外地持肯定的態度。很多學者專家針對當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與出現的問題,對人文的素質培養提出了很多建議:科學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模式上從側重于教師的教轉向注重學生的學,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等,這些理論為我國的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現代著名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沒有人文教育的技術教育是不完備的,而沒有技術教育就沒有人文教育。

1.發揮人文課程的主渠道作用

查看全文

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實踐探析

摘要:人文素質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質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質狀況對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響。師范生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其所具備的人文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基礎教育的質量。文章提出發掘和利用專業課中蘊含的豐富人文資源,在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實現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從而達到全方位、全過程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師范生;人文素質;實踐探析

人文素質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質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質狀況對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響。教師的人文素質關系到師德的養成,決定了他在教學工作中能否體現人文關懷精神,善待學生,引導學生在身心等方面健康發展。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會聽到某孩子由于受到教師的言語不當而討厭學習的事例,也會在媒體上看到某些師德敗壞的教師傷害學生的典型案例報道。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讓人文精神欠缺的人做了教師,將不利于祖國的下一代人才的培養。因此,培養師范生的人文素質有重要意義。由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高,文化素質偏低。而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卻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在短短的三年內顯著提高這部分學生的素質,這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1-7]。高職高專院校也意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除了開設一定比例的人文素質課程外,還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措施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積極作用。但是這些活動的開展卻絕大部分是由公共課教師和輔導員等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完成,專業課教師的參與度往往不高。而學生在校期間所受專業教育的時間最長,與專業教師的接觸最多,如何發揮這部分教師的作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挖掘專業課中的人文資源,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形成專業課程教師和人文課程教師共同體,達到全方位、全過程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一、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人基本的素質之一,它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的內化和升華。而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良好人文環境的熏陶,以及實踐內化,最終形成優秀的人格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質是通過人文素質教育達成的,除了家庭的熏陶外,學校實施的人文素質教育在公民人文素質的養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素質是教師職業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

查看全文

藝術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的方法

摘要:當前藝術類院校由于擴招等原因,造成了學生整體水平不高、綜合素質偏弱等諸多問題。本文以動畫專業的教學實踐為例,提出以培養人文精神為核心,選取民族豐富的人文資源,教師與學生互動等形式,探索藝術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試圖尋求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人文素質;民間藝術;田野調查

九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致力于“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之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現今的大學藝術專業教育,以培養人的藝術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為己任,應該是最接近于蔡先生的教育理念的。但是,大學的擴招、藝術專業教學思維的僵化,都不符合現代教育給我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一、大學藝術專業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與必要性

中國的大學藝術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在專業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的藝術系生根發芽,專業涵蓋了造型藝術、藝術設計、綜合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當前的大學藝術專業在人文素質培養方面有以下困境:(一)藝術專業招生條件的先天不足。藝術類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但是由于高校擴招、高考招生政策等一些原因,導致學生中存在過于偏重專業技能而輕視文化學習的現象,如:大量的藝術類考生的文化課成績低,沒有培養愛好讀書、如何讀書的習慣,國文水平不夠,不關心民族藝術等現象,造成部分學生的人文素質并不高。(二)大學教育的功利化趨向造成的后果。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教育規模的日益龐大,曾經提出的“教育產業化”“學生就是上帝”的思潮是否應該反思?名之為大學,就應該為莘莘學子們提供“博、審、思、辨,行”的環境和條件,而不是建造“販賣知識”“混文憑”“找個工作”的名利場。大學教育對于人格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不是單憑一兩門課程能夠解決人文教育問題。教師的嚴謹的治學、科學的方法、慎獨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三)傳統藝術教育觀念的誤區。藝術對于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藝術教育工作就要運用人類長期實踐的所總結的審美和創造規律,去訓練和影響人的感官和心理。但是傳統的藝術教育觀念往往重實踐,輕規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以“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來完成教育工作。傳統教育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也基本是“放羊式”的管理,這不利于現代教育的趨勢與發展,也難以承載擴招后的教育現狀。此時,我們應重視現代教育學中科學的方法論,與藝術教育現狀相結合尋找出符合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二、大學藝術專業人文素質培養的研究思路與策略

查看全文